國產車比合資車差在哪些方面?

同價位的車 比起合資車配置簡直上升了一個檔次,單純說性價比國產車(如吉利、廣汽、長安)不能高得再高啊,是為什麼呢?單純的品牌文化和價值不夠深厚嗎?還是技術,用料不夠先進?還是說國產車想和合資車相提並論,就必須走這條路?


我覺得差不多不用10年的時間,自主品牌就能夠打贏很多合資車,而且就現在的市場情況而言一些合資車已經已經敗退了。

「差」的定義是什麼?咱們不要一邊聊情懷,一邊聊商業。在商言商地談銷量。

普遍的自主品牌比合資品牌更深耕對用戶需求的了解。吉利、廣汽、長城銷量飆漲背後的原因不過如此。

拿最近長城的WEY來看。你可以說它油耗高、可以說它變速箱不夠好,但是它顏值符合老百姓喜好,它的內飾比同等價位的合資車高上一個到兩個檔次。老百姓關心安全(也可能是關心表面的安全配置的名詞),WEY在這方面投入也很積極。

反過來看合資品牌BBA這個級別的產品,消費者拿到車之後越是越低於自己的期待值。就拿車內的氣味來說,難道這些OEM不清楚用戶的抱怨。隨便找個論壇看看,你也能看出來怨念有多大。那你說這些合資品牌沒有能力改進嗎?總有用戶為信仰充值。充一次之後,下次選車就先選一個車裡沒味的,那味真有的是幾年不散的。

總結一下:

同樣的錢,自主品牌通常能夠提供最多的用戶需求和滿足感,所以在這方面他們「不差」。

自主品牌想賣更貴的錢,對不起,他們的技術能力還有天花板。變速箱不行、NVH不行、供應商坑爹、研發時間周期不足……等等等。

不過,我自己篤信的就是你只要懂用戶,技術實力總會積澱起來的。


不止一家國內或國際一流的制動器供應商向我吐槽:貴司的技術要求比大眾、通用還要嚴格。

我們對品質的要求已經不比合資車企低,供應商也在差不多的檔次。但汽車是精密的設備,想要做好沒那麼簡單,需要多年不斷質量改善才能達到頂尖合資的水平。

-9.1更新↓為更新部分↓-

1、供應商吐槽比友商嚴格的是制動器技術要求中某些關鍵性能,而非所有技術要求。(僅僅只是舉例,請勿曲解)。

2、近年來我司技術標準更新越來越快,要求越來越嚴格,這些是整車品質提升的基礎。

3、自主品牌對自身要求變高是好事,但仍需多年不斷努力才有可能比肩頂尖合資的水平。

4、回到題主的問題上,自主品牌同合資品牌的差距主要在技術經驗的積累、全價值鏈的打磨上,這些都需要時間,而且是大把的時間。


你只要記住一句話,這個世界的供貨渠道這麼透明,各種檔次的供應商高度集中,汽車的製造技術經過上百年的千錘百鍊,早就趨於大同。

如果自主品牌走量的車質量和水平要達到合資品牌走量的車的水平,成本只會比合資品牌高,不會比合資品牌低。

因為汽車這種密集型產業,規模才是降低成本的最好方法。

所以,所謂的性價比高,其實就是用七成的價格買到合資車八成的水平。

但是指望用七成的價格買到九成的水平,那就叫痴人說夢。

因為汽車產業不僅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更多還是政策密集型產業。

沒有政策的傾斜,國產車哪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如果你真愛國產車,請在未來國產車水平達到合資車水平的時候,給一個對的起品質的價格。

想要馬兒跑得快,想要馬兒不吃草,或者少吃草。

這不是愛國產,這是慢性毒藥。


首先想說,國產車和合資車比並不「差」,而是在很多方面有「差距」,畢竟合資車也未必有多「好」,不可以雙重標準看待。

其次,就產品研發而言,合資品牌的積累比自主品牌會深很多,對產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就像豐田可以造出卡羅拉這種賣給一個星球的車。但論起「本土化」,自主品牌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是自主品牌難得的突破口。有很多朋友談到了供應商的問題,的確現在的國際大牌價格都很透明,合資自主採購起來並沒有大的區別(不過像電裝、愛信這種血統明顯的供應商也許會有差)如果都採用同一採購件,也會有調教功力上的差別(就像寶馬、大眾調愛信變速箱不可能超過豐田的水準)這也就有可能存在自主品牌被壓一頭的可能。

此外政策的傾斜也是不能忽視的。參考某些自主品牌趕鴨子上架般的鬧純電動車大躍進式研發,箇中原因不言自明。

自主品牌最需要的,就是靜下心來。誰越認真,市場就越買誰的賬。一批博瑞博越、RX5這樣的精品車在同價位是極有競爭力的,這一點合資品牌不得不認。自主品牌固然有許多的缺點,但持心務必端正,做不得一點假,才能在本就溢價淺薄的品牌力上長久發展。對於任何一個自主品牌,面對強大的合資品牌都沒有犯錯的機會,即便自己沒做錯都不行,觀致就是個讓人心疼的例子。

彎道超車,不存在的。


有些合資廠裡面 外資會指定只能要外國某些品牌的供應商 完全不考慮國內的供應商 為的是既賺到合資車的利潤 也要賺到零部件廠的利潤 因為零部件那邊是國外的廠商 很多是跟外資有合作利益輸送的

所以造成有些零部件價格高 自然就提高了整台車的價格 極端情況整車不賺錢 外資也可以通過利益交換 來賺取國外供應商的利潤


靜態方面與合資差距在縮小,包括內外設計、人機、做工、用料、空間等等;動態方面整體仍有差距,比如動力性、經濟性、動態行駛特性等等;使用可靠性整體仍落後於合資品牌。


上檔次?你理解的檔次和汽車市場成熟的地區不一樣啊,人家覺得油耗低,提速快,人車合一那才是上檔次。

一分錢一分貨,五分錢二分貨。研發是一種非常費錢,成效不顯著的行為,車子為了可靠性高一點點,重量輕一點的,發動機為了省一點點油,升功率高一些些,變速箱為了匹配好一丟丟,都是要幾十上百億的花費。而且達到同樣水平,中國自行研發的成本比國外廠商還高,因為要走好多彎路。

如果你不在乎這些,能接受車子重一些,升功率低一些。匹配差一些,油耗高一些,故障率多一些的話,車價打對摺都是可以的。高仿一個豐田或者三菱發動機成本多低啊,用50%的成本就能達到正品80%的性能,多划算。at做不好,弄一大堆雙離合多便宜,還顯得高級。

中國這條路子沒什麼黑科技,冷戰時期前蘇聯也是這麼搞。50%的成本搞出美國80%的性能,無非傻大笨粗一點,又省錢又划算,地球就屬他最聰明,人生贏家的感覺,然而現在老本都沒了。

別買了博瑞就跟撿錢包一樣,按照博越的油耗,重量,輪上功率,加速,故障率,按照吉利那個生產管理模式,你信不信如果讓大眾豐田來做個一模一樣的還能便宜1萬?

自主品牌如果總這樣跟著別人屁股後面撿剩的,只要把車殼造好,裝斗大的中控就可以了。當然現在就是這麼乾的。

在班裡考個中間名次多容易,跟著混唄,爭什麼前三名嘛。


說實話國產這幾個旗艦都有短板

要說最近哪個國產品牌有能力掀合資品牌的桌子,我看好領克。

如果領克都不成,只能再看合資企業反水的程度了。


我不是汽車行業的,但是有朋友從事緊固件生產。吃飯的時候明確和我說,他們是吉利的供應商,但是上海大眾不要他們的產品。緊固件不達標。

我想這可能是國產車同合資車差異來源的一方面。


我覺得國產車差在可靠性,行車品質等需要一定經驗技術積累的能提升整質量的方面上。


我覺得大家有個問題沒想太明白,就是車沒有完美的,總有有缺點的車,比如大家說的vv7,她就是十七八萬的車,她在造型內飾上達到了三四十萬車的水平,那麼他在類似於油耗和操控這些指標上,他可能就是同級別車裡要弱一點的了,所以一分錢確實就是一分貨。關鍵是車廠的取捨,長城他努力的方向就是漂亮造型和豪華內飾,現在又加一個就是安全,但是你看他宣傳的通篇都不會說自己是很省油的車(當然可能也談不上油老虎,就是弱於平均),不會說自己玩輕量化很好,不會說自己是百公里加速極其牛逼的車,從很多測評參數來看他在這些方面做了妥協。

那麼對於看重造型,內飾,安全,性價比和不那麼重視品牌的人來講,vv7他就不比合資車差了,但是對很看重油耗看重操控看重品牌的人來講,vv7就是差遠了。這裡是個定位不同的問題,屬於廠家自己的取捨。具體的產品差距也因人而異,因為不同的人取捨不一樣。有些地方國產車可能比合資車好,有些地方他就不如合資車。這方面國產車有個優勢就是他們比合資車更理解消費者需求一些,所以在產品定位上會更接地氣一點。

另外這裡面有個兄弟說的很對,就是現在其實零部件的採購都是高度集中透明化了,比如esp合資車和國產車很多其實都是用博世的,變速箱很多都是用愛信的,很多地方大家都差不多了。從國產車的盈利來看,其實大量國產車不怎麼賺錢,長安是虧的,廣汽自主去年才開始賺錢,吉利的利潤率也談不上很高,大家確實有點賺辛苦錢的感覺,長城利潤很好是因為他最專註,最能抓機會,今年利潤也下來一些,但是車總這麼便宜甚至越來越便宜,肯定是沒法子做好車的,所以你看國產車在拚命利用合資企業的官僚主義和低效所留出來的空間來向上拱,畢竟好車都得要錢才能做得出來。


你所謂的性價比大概指的是真皮座椅,各種電子設施,合資車不是不會弄,而是懶得弄。車子是用來開的,發動機,變速箱我覺得還是有差距。因為起步晚,好多技術人家已經有專利了,同樣是A到B,別人走直線,而我們只能繞過去。而且國產車還太年輕,沒有經歷時間的考驗,如果十年後滿大街上還跑著2017款H6,帝豪什麼的,買車的第一選擇絕對是國產。


外觀不好看?找義大利設計師

零部件質量差?全球買買買

人工不合格?換機器人流水線

……

當很多東西用錢都搞定後,才能發現,國產車差的是錢不能解決的:形象、辨識度、文化……


不說別的,國產車的保值率,一兩年的車能跌一半,堪比超跑


怎麼說呢,對於我這類比較粗的人來說沒什麼感覺,二手小四輪開了不少,國產皮卡開了兩部,國產轎車和SUV也開過,普拉多捷豹奧迪親戚那裡也開過,沒什麼要求的話經濟也不算特別好國產車也行吧,國產車的問題就是貪多嚼不爛,雜而不精的感覺,畢竟發動機變速箱基本靠進口,外觀雖然靠抄但是不得不說的確很漂亮啊,同等價位吊打合資車不是嗎?核心需要努力了,靠進口發動機總是吃虧發展不動啊


因為有換車想法,正好看到VV7S上市,算是帶著點好奇心去了長城4S,考察下現在國產品牌的實力。。。

門口一排各種Hx,基本上都長得差不多。

VV7和VV5(號稱明天才上市)在最裡面。

外觀沒得說,車寬又不高的整體造型很漂亮和霸氣。我之所以動心去看也是那天看完上港亞冠,路上看到一輛覺得非常霸氣。

直接說我的試駕2圈之後的感覺吧。

總的結論是暫時還是不會考慮國產品牌,當然我沒有試駕過別的國產品牌,但長城已算是國產品牌中的楚翹,我想足夠說明問題。

1,外形絕對霸氣,logo也不錯,整體造型好看。但後視鏡不好看,太長太大,很窄的招風耳。

2,內飾分2部分。涉及座椅,皮質,軟裝的都很不錯。座椅軟硬適中,位子寬敞。但電子設備按鍵的感覺非常廉價的塑料感,尤其是排檔。讓我回想起很早以前國產mp3的質感。看圖片的確不錯,但實際感受是另一回事。

3,車門厚重的有點過分了。我打開車門第一下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居然覺得推不動。。。

4,電子後視鏡,很不習慣,跟車如果比較近,你只能看到後車的上半部分,比常規後視鏡的距離感要近很多,感覺很奇怪。而且一抬頭就看到電子鏡的感覺比常規後視鏡感覺突兀很多。後窗因為造型的關係,幾乎完全看不見,只能高強度依賴電子後視鏡,對我來說覺得是個負面的因素。因為時間不長,只能說下初步感受。

5,動力和剎車。因為時間太短,對變速箱和地盤沒有太大的感覺。但動力和剎車初步試了一下。銷售介紹渦輪要2200轉介入,這就導致起步階段較軟,但一旦稍微踩深,又會被猛地踢了一腳屁股的感受,非常難受。剎車就和大家說一樣,前段偏軟,信心稍有不足。

6,油耗,銷售介紹說試駕車差不多15-16,因為試駕多短途以及暴力行駛,估計正常開應該降低2-3升,這個油耗還是算高的。

大概半小時的試駕,出了展廳,我的念頭是,國產品牌整體的產品力還是稍差一點。外觀已經很不錯,內功再修鍊個5年,應該也會出現類似於手機行業的華為這樣的頂尖企業。

當然最近我還是不會買。。。


我們可以從手機看岀來,諾基亞堅固耐用,但我們不需要,我們最多一年就換新的!

西門子家電用幾代人,在中國就是個笑話,我們最值錢的房子也不過七十年!

你高價名牌包包可用五年不變形,我一年一個趕時髦扔了不心庝花錢還少!

你車性能再好,也趕不上路好,你儀錶台十年不變形!可我車只用一、二年!

有時代的原因,關鍵是浮燥的心,沒有信養、忠誠,反正一鎚子買賣,都有道理,傷害的是認真的人!

一句話,打敗諾基亞的不是蘋果,是華強北!


國產的車標太丑了,都不知道什麼審美,就那樣的車標,看一眼就膩歪。。。感覺車標就沒設計過,要麼就是領導一拍板,領導的審美么。。。


合資廠如果還有點節操的都比大多數自主好。為什麼?不是因為技術對高超多超前,是因為在造車,在負責!!

自主的重點是什麼?賺錢!賺錢!賺錢!第一為公司賺錢,第二為自己賺錢,第三為朋友賺錢!品質和技術得不到尊重的前提下是造不好車的


差的就是工匠精神吧。

哪怕是造假,神鋼數十年如一日,一絲不苟,兢兢業業,持之以恆的造假,造假造的一眾日本車廠懵然無知,造的戰鬥機飛在天上操縱桿斷裂當即墜毀,坦克展覽當場爆缸,萬噸巨輪航行在海上突然斷成兩截,仍然波瀾不驚。國內造假的莆田鞋之類比起神鋼,也配談工匠精神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長城汽車確認有意收購Jeep品牌?
賓士,寶馬,奧迪為什麼不造10萬~20萬的車?直接把低端市場佔領不好嗎?
國產汽車和進口汽車的差別?
相比於買合資車,買國產車對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有什麼好處?

TAG:汽車 | 調查類問題 | 國產汽車 | 合資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