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稱王的意義是什麼?

建安十八年曹操獲九錫,封魏公,已經達到人臣至極,為什麼還要進爵魏王?

(篡位之類的就不用說了)


哪怕題主你說什麼篡位之類的不要說了,但是這無法否定歷史的事實,那就是正是曹操稱王掃除了代漢的最後一絲障礙。

劉邦當年建立大漢平定天下的時候,與群臣斬殺白馬,歃血為盟,立下白馬之盟,此盟約的內容是「非劉氏不王,天下共擊之」(見呂后本紀)

題主恐怕不知道白馬之盟的有效力有多強,大漢五百年,只有三個時期有人試圖稱王,也就是呂后試圖封諸呂為王時期,王莽時期,還有曹操時期。前兩個最後什麼結局我想這是不需要普及的吧,用現在的概念來理解白馬之盟,可以稱之為大漢的最高憲法之一,誰要是稱王就是大漢的亂臣賊子,你問曹操為什麼先稱公後稱王?當然是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消解漢室的權威鞏固自己的政治勢力啦。

實際上曹操稱公就已經逾制了,他的公可不是三公九卿的公,是公國的公,本質上就已經違背了大漢制度。不然劉備天天喊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怎麼那麼多人信,因為每隔幾個月曹老闆就把大漢的制度當垃圾甩啊,所謂沒有法制精神的軍閥,就是曹老闆這樣的。

大漢在精神上影響了多少人很多人永遠想像不到,就是到了我晉五胡亂華的時候,還是匈奴人打著大漢的旗號打進中原表示要恢復大漢榮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五百年之久的大帝國,曹老闆哪敢直接篡位,自稱周文王就已經是曹老闆的極致了。

不要那麼看不起荀彧,人家是忽然精神病發作了才老是組織曹操稱公稱王的嗎?到了最後還來個自殺?王佐之才沒那麼弱智吧。


「王」在秦朝以前是等同於天子,自秦始皇的皇帝稱號出現之後,「王」就成為地位僅次於天子的諸候的稱謂。所以說曹老闆被封為魏公,還不算是題主所說的「人臣之極」,只有成為魏王,才算是真正的「位極人臣」。

理論上講,「王」是封給與天子有親密血緣關係的宗族或是對國家有重要貢獻的大臣。曹操當不當魏王,他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當了魏王,就更加名正言順。成為了「王」,說明他是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大臣,他可以享有很大的權力和權威。

「公」這個爵位更注重的是榮譽,而「王」這個稱號則更代表著一種權力。曹操成為了「魏王」,他行使權力時就有了一定的的依據,而且名義上他還是天子的臣子,這樣對內可以服眾,對外可以繼續宣傳他是一個輔佐天子的大好人。

「公」與「王」還有一個差別,就是「公」在行使一些權力時都要上奏天子,雖然當時天子名存實亡,但這也是一個很繁瑣的過程,如果不上奏天子,那就是真正的「專權」,這樣一來說他「篡位」的人就又有了把柄,名聲不好內外易生變。而「王」可以更多的享有自己的權力,這就為曹操在處理國事上減少了一部分的障礙,也更能獲得朝野上下及平民百姓的認可。

總之,曹操當魏王,是在權力和地位最大化的同時,又不失為一個臣子,既能滿足慾望和榮譽,也不至於像袁術那樣被群起而攻之。

以上就是我的愚見,如有錯誤,還望指正。

補充:

感謝大家的建議,對於漢初白馬之盟的「天下非劉不王」我表示認可,這也說明了曹操稱王是有阻力和風險的,但很明顯,這個阻力和風險並沒有「天下人群起而攻之」那麼大。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漢朝大廈將傾,人心思變,且不說是稱王,就算是朝代更迭也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有識之士都是心知肚明,這就是為什麼當年王莽封王甚至稱帝的時候反倒是受到了擁戴。所以說,曹操稱王至少是利大於弊的,不然他也不蠢不至於自取滅亡。至於他的阻礙,以荀彧為代表的士族佔了很大一部分,但曹操在稱王前已經想辦法將這一阻礙降到了最低。

另,有曹操稱王是為其子嗣稱王再稱帝做鋪墊一說,我覺得也是挺有道理的。


曹操做夢都想當皇帝,但是他對篡位還有所顧慮。沒有曹丕那種無所顧忌的野蠻的魄力。

做不成皇帝,但他要無限地向帝位靠近。

我的理解~


作為


推薦閱讀:

空城記是不是司馬懿故意放諸葛亮一馬?
這段關於「三國軍師智力」的話有道理么?事實應該是怎樣的呢?
赤壁大火之後,周瑜的二分天下是否可行?
諸葛亮在三國當時是怎樣的存在?看《軍事聯盟》有感?
陳壽《三國志》漏掉了哪些政經大事及重要人物?

TAG:中國歷史 | 三國 | 曹操 | 東漢 | 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