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為什麼要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來爭取民族獨立?
甘地作為印度的領袖,他要引導人民贏得獨立,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而就我一個高中文科生所學,大多反抗他國殖民統治的國家都是通過武裝鬥爭,如美國。而甘地為什麼會選擇這種在我看來毫無用處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來進行鬥爭,而偏偏他成功了。
至於第二段,是我個人的吐槽。知乎上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真是兩極分化。之前搜索孫中山先生時看到有人對他的評價就是個蘿莉控,叫他「孫大炮」,就這樣的答案居然還有數百人點贊,簡直可恥。而有些政權對於甘地的評價較高原因我也在一回答中看到了,只不是政治罷了。
﹉﹉﹉﹉﹉﹉﹉﹉﹉﹉﹉﹉分割線
題主昨晚無事看高中歷史選修4(人教版)覺得對於甘地的思想無法理解。為什麼甘地要選擇這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來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而不是武力鬥爭呢?為什麼不能像中國一樣武力反抗呢?
問這個問題之前在知乎搜索過甘地,對於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的回答稱其為「聖雄」,有的就貶到了十八層地獄。我也沒有找到想要的答案,便提出了這個問題。不過看書上TG對於甘地的評價倒是蠻高的,而書上說的泰戈爾和愛因斯坦對他的評價也是很高。
英國殖民政策大致是成功的,大英帝國的崩潰主要是由於時代緣故,而非政策的原因。知乎上對甘地的貶低主要原因是由於甘地不像共產黨一樣徹底的深入基層,從底部起家,徹底變革國家的方方面面,但是我要替甘地辯護一句:任何事物的出現並非是由於個人或者組織的努力與否,而是與時代的大背景緊密相關的,印度和中國都不例外。
什麼是時代的大背景?印度是一個殖民地,而且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而中國大致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儘管在有一些地方例如香港和澳門是殖民地,但是最高統治者,以及絕大多數官員都是中國人,這時與印度最大的不同。
大英帝國在北美獨立戰爭中失去了美洲最重要的殖民地,大英帝國的統治者們看到了這種迫在眉睫的危機,而印度就成為大英帝國殖民地裡面最閃耀的珍珠,為了加強對印度的控制,英國政府剝離掉東印度公司的一系列急功近利的行為,開始真正的以國家統治者的身份來看待印度,而非一種壓榨似的態度,從1833年的《特許狀法》就可以看出,特許狀法明確規定政府的責任就是為了增加印度居民的利益和幸福,由此後的印度總督開始推行一系列文明開化的政策,例如禁止殉葬寡婦,禁止殺嬰,禁止人祭等等,並且結合印度當地的情況把文官考試體系引入到印度,印度的自治大大加強,印度人在政府的人數大大增加,進入20世紀,整個印度的英國文官不過區區4000人,而印度人佔了近50萬。
由於英國人口較少,殖民地過於廣闊,使得英國人在統治時期往往選擇與當地的土著權力集團進行權力分享,建立一種共治體系,以英國人為最高文官,下面的官員絕大部分都是印度人。而社會的精英例如律師,官員等等往往是送往英國留學的印度人,因此這些精英們往往認同大英帝國的道德文化,這些人就包括甘地自己以及印度的國父尼赫魯,印度的精英們陷入一種兩難矛盾情況:印度的精英長期受到西方文明教育,基本上瞧不起古印度的一系列陋習,羨慕西方的文明進步,但是又對印度的現狀不滿,發動暴力式對抗往往是基於一種民族主義情緒,而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往往又帶著宗教主義,印度教是什麼樣的大家都很清楚,什麼殉葬寡婦拉,什麼種姓制度拉,如果搞這種宗教主義似的民族主義,還不如乾脆追隨者大英帝國。
這種情況是在中國沒有的,因為中國從未有過西方殖民者佔領最高統治者的情況,而甘地的非暴力合作運動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的道德式對抗,是一種體制內部的對抗,甘地非常小心的把控著非暴力的邊界,一旦發生暴力衝突的危險則立即停止對抗。
印度當時國內存在一定的種族歧視,尤其是英國人對待印度人的神氣活現態度,火車上的車廂總會保留給歐洲人,不管火車擁擠成什麼樣,即便是空著都不讓印度人去坐,公園的椅子也是保留給歐洲人坐的,不讓印度人坐,一旦出現英國人和印度人爭執,甚至英國人殺害印度的人的情況,法官總是判決對英國人有利,這種情況讓印度的精英們非常不滿。
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社會運動中的領袖總是精英,包括毛本人在內,毛當年是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的,去過北大圖書館當過管理員,而當時的中國人文盲居多,而周更是留日的留學生,鄧是留法的留學生,其他很多例如陳獨秀當過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李大釗留學日本,並且後來當過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你可以看出來所有的革命領導人基本上都是人中龍鳳,不是平常老百姓。
甘地非常善於挖道德陷阱的坑,讓英國人自豪的憲政,自由和人道主義的虛偽暴露無遺,其實帝國主義到到今天基本上是人人喊打的趨勢,而在甘地生活的當時卻不是,當時的輿論還是趨向於歐洲人有義務「教化」當地土著,但是甘地卻把這個虛偽的面具撕開給人看,每一次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社會運動都讓媒體看到英國殖民統治著是何等的殘忍,畢竟英國人不是納粹,也不是殘酷的日本人,再加上英國本身的政治體制,對這點頗有忌諱,像丘吉爾深恨甘地的這種做法。
丘吉爾在下院曾經抨擊甘地:「昔日倫敦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今天衣不遮體的滋事生非的苦行僧,竟然踏上副王宮殿的台階,平起平坐與英王兼印度皇帝的代表談判,這是多麼令人作嘔,令人感到恥辱的場面」。
很顯然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另外一個話題就是,為什麼印度的暴力社會運動的組織者沒有成功呢?他們在策略上出了一些什麼問題呢?
(慢慢寫)-----------------------------------------
暴力革命的宗師級組織,當然要屬共產黨,實際上蘇聯革命的成功極大的影響到了印度,以至於印度國父尼赫魯本人帶有極強的社會主義思想,甚至在印度的1949年印度憲法序言部分非常明確的說道:我們印度人民已莊嚴決定,將印度建成為主權的社會主義的非宗教性的民主共和國
為什麼印度共產黨沒有獲得成功呢?印度共產黨指出以甘地,尼赫魯為代表的印度國大黨,在每次群眾運動中,尤其是群眾運動即將發生暴力衝突時期,總是 停止群眾運動,轉移群眾運動目標,國大黨擺明是和英國資本家狼狽為奸。這是一種當年各國共產黨普遍喜歡的指責方式,這種指責方式發源於蘇聯,也深受歐洲各國共產黨組織的勞工運動影響,印度共產黨直接把這種思想拿到印度來用。
而實際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它們的情況和當時的歐洲勞工運動有非常大的不同,即便是中國來說,中共能夠獲得革命的成功,最大的依仗並不是工人,反而是農民,這也是毛在中共革命前期失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這可是和蘇聯與歐洲的共產黨做法格格不入,那也是因為時代大背景完全不同,歐洲各國早就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國家從農業國轉向工業國,而中國和印度都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國,一味的強調正統而不顧當時國內現實很容易犯錯誤。無論馬克思的理論好不好,馬克思本人也是根據歐洲的情況撰寫的文章,而不是根據中國和印度的情況撰寫的文章,強行拿過來用是不符合當時社會現實的。
而對於印度共產黨的抨擊,國大黨根本毫無掩飾的認為自己確確實實不是無產階級運動,也不是勞工運動,而是資產階級運動,不是為了推翻現有的社會制度,而是在於爭取政治獨立。因為國大黨當時面臨最大的反對者不是資產階級,而是一些大地主和官僚,換句話說印度連基本的工業化都沒建立起來,全印度才有幾個工人?談何工人階級運動?扯犢子呢?
而印共當時拘泥於普遍盛行的工人論觀點,絕大部分活動都在產業工人群體中進行,反而是國大黨深入到了農村,也就是說國大黨實際上承擔了當時中共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實際上中共後來在毛領導下的革命非常的「不正統」,因為這個事情中共曾經爆發過激烈的爭論,這個我相信各位學習黨史的時候非常清楚,中共曾經因為這些事情受到極大損失,例如說
立三路線_百度百科立三路線強調城市中心論,發動城市武裝暴動,雖然有了長沙戰役的勝利,但是十一個省委機關遭受破壞,武漢、南京等城市的黨組織幾乎全部瓦解,紅軍損失極大,這是中共革命時期的一次嚴重戰略誤判。
(待續)--------------------------------------------
再說甘地本人。甘地是要做「聖人」的。什麼叫聖人?不食人間煙火叫聖人,每一個抨擊甘地的人都不得不贊同甘地的道德是完美的,而每一個贊同甘地的人都不得不認為甘地的思想是行不通的。為什麼?因為甘地可以當聖人,甘地確實是做到了,但是全印度人民怎麼當聖人?甘地在印度是一個近乎半人半神的人物,道德越發高,則脫離實際越遠,甘地對苦難,貧窮,苦行僧似的生活熱愛和讚美,講究的是遏制自己的慾望,甘地做到了,但是印度普通老百姓沒有甘地如此高的覺悟,他們要吃喝拉撒,他們要更好的生活,滿足自己更高的慾望,他們喜愛甘地,崇拜甘地,但是讓他們和甘地一樣過生活,免了吧。
(待續)再說尼赫魯本人,各位,如果你真的想去看印度歷史,尤其是印度建國史,我建議各位不要去關注甘地,因為甘地本人實在沒什麼好說的,他有一大套哲學,他是個聖人,但是他不食人間煙火,你要關注的應該是國大黨的一些精英分子尤其是尼赫魯,這些人才是真正建立現代印度的印度領袖,甘地是個聖人,可以用來膜拜,但是政治本身就是個骯髒事,聖人能幹骯髒事么?不行,那就不叫聖人了。
我多說一些尼赫魯的事,實際上尼赫魯的很多故事我在很多回答中都已經提到過了。
中國和印度在理念上並沒有什麼衝突,老實說中印鬧翻除了因為地緣政治也找不到其他原因,或許這是宿命。印度國父尼赫魯在早年非常喜歡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但是他認為蘇聯過於殘暴,過於模式化,尼赫魯本人對暴力並不像甘地那麼極度排斥,尼赫魯本人對蘇聯是讚賞有加的,稱呼列寧是「偉大的列寧」,認為在蘇聯領導下中亞地區獲得極大進步,但是尼赫魯也認為即便是共產主義理論是正確的,但是盲目模仿蘇聯是不對的,因為各國有自己的國情,這點和毛簡直驚人的相似,也是建國後為什麼中印有一段親密期的原因,只不過後來事情發展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包括毛在內。
尼赫魯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呢?他有那些是反對甘地的做法的呢?我舉個例子
土布運動,抵制英國貨的運動,甘地是想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印度社會,而實際上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這是歷史的倒退,但是對於「聖人」來說,這個主張簡直是天經地義的,尼赫魯本人就抵制這種做法,他認為土布運動是倒退到工業之前,而且這種行為還妨礙到印度向正確方向前進,只不過土布運動作為對抗英國殖民當局的一種權宜手段還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甘地企圖推廣土布運動,甚至讓這種手工業勞動取代機器大工業的做法,尼赫魯極不贊同。
-------------------好了差不多了,本文也不是想寫尼赫魯的思想,有空再續寫尼赫魯吧,本文結束。甘地本人我覺得可討論的東西還不如尼赫魯多。
最後說一下印度政壇的尼赫魯甘地家族,我還以為這玩意是常識,結果今天才發現國內對印度了解真的是少啊。
尼赫魯甘地家族和甘地沒關係,那為什麼名字帶個甘地呢?因為尼赫魯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一個拜火教徒,這個拜火教徒叫費羅茲·甘地,他和聖人甘地有什麼關係呢?沒有一毛錢關係,我姓李,不代表我是李世民的後裔啊。也是因為嫁出去的姑娘,也跟隨傳統要改姓,所以改稱為「英迪拉·甘地」,也就是後來的印度女總理,這就是後來聲名赫赫的尼赫魯甘地家族。
和甘地有關係嗎?有個毛線關係。
關於尼赫魯部分,參見我的另外一篇答案
如何評價尼赫魯? - 印度 - 知乎因為暴力革命的被殺光了啊···大家應該記得那張英國人把印度反抗者綁到大炮炮口那裡用炮轟碎的照片吧?
就剩下非暴力的甘地等人了
然後怕再有人出來暴力
就留著甘地了···
然後鼓吹成聖人
號召大家都學習甘地
畢竟抗戰的時候:甘地是說過:中國人只要不反抗,被日本人殺上兩億,日本人自己就怕了的 聖人啊!
哪個統治者不喜歡啊?
不是二戰後英國國力已經崩盤,三哥想獨立?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說白了是在堅持現有社會體系和運作規則下,向統治者儘可能的要更多的改革而已,說白了就是跪舔統治者。既然不破壞現有社會體系和運作規則,又是可憐巴巴的向統治者要求給些施捨,西方世界能不喜歡嗎。所以,有一句話概括的非常準確:甘地是體制內的交易者。
甘地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一定程度上贏得了印度的獨立,注意,只是一定程度上,如果沒有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極大削弱,尤其是日本人對東南亞的入侵,我認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無法讓印度的獨立的。但是甘地通過自己的運動為西方世界開啟了另外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一種讓西方世界有台階下可以光榮撤退的方式,那就是雙方平和的進行交易,讓西方世界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以和平的名義,在不破壞原有社會的運作規則的前提下,將部分的獨立和自由施捨給亞非拉人民。這裡的交易是完全按照西方主流的要求價碼來實現的:英國人停止以從前的方式掠奪印度,英國人道德水準高,所以繼續擁有以從前的方式掠奪印度所得到的財富,英國人在道德制高點上是道德的代言人,印度無理復仇伸張正義或算賬。
既然是施捨,主人就會隨興所至幹些不那麼好的事情,對甘地的印度來說就是印巴分治,並將尼泊爾,不丹,緬甸,斯里蘭卡也獨立出去,隨之而來的就是長期的教派騷亂和印巴對峙,當然還有在克什米爾的戰亂。此外,原有的社會體系依舊保留,印度除了名義上的獨立並沒有實現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印度人民還得繼續被西方世界剝削。
沒有德國法西斯在歐洲幹得大英帝國龜縮小島的暴力;
沒有日本法西斯在東南亞殲滅遠東英軍,砸爛大英帝國殖民體系的暴力;
沒有和甘地同時期的印度民族主義者此起彼伏起義抗爭的暴力;
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歐洲整體衰落英國全球收縮和美蘇二極崛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暴力。
甘地就是再在殖民者面前表演一百年抖M行為藝術,又有什麼卵用?
甘地喜歡搞這種軟綿綿的反抗,說到底兩個原因:
一曰慫 這是甘地的階級屬性決定的
二曰蠢 這是甘地的神棍屬性決定的
印度幾億人,不合作我就找願意合作的,再不然就殺光不合作的,你絕食自盡倒還省了帝國的子彈了。要是能保住印度這巨大原料勞動力產地和市場帶來的萬億級利潤,帝國就是殺掉一半的印度人又有什麼好可惜的?
用腦子想想,這種抖M行為藝術有半點可能讓殖民者自動滾蛋么?
崛起之第三帝國(作者大羅羅)第928章 不要非暴力
赫斯曼非常清楚,在民族獨立的問題上,中間路線和模煳地帶往往意味著漸進式的獨立。鬧獨立的分離分子會打著「非暴力」和「走中間路線」這兩面大旗麻痹對手,以獲得發展壯大的空間。
而在印度,分離分子甘地就是利用「非暴力」為掩護,一步步壯大聲勢,到現在已經有點難以收拾了。如果再讓他這麼搞下去,大英帝國很快就會失去印度了。
莫斯利還是搖頭,他說:「沒有中間路線和模煳地帶的話,印度國內很有可能爆發全面內戰,我們很有可能會陷入一場人民戰爭……這將是一場難以取勝的戰爭!」
赫斯曼笑了笑,說:「打就打吧!讓甘地這樣鬧下去,你們早晚要失去印度的。如果不想失去,現在就拿出勇氣開戰!就算打輸了……最多也就是失去印度,這總比不戰而敗要好的多。而且你們勝利的把握是很大的,因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和你們站在一起。」
希特勒在旁插話道:「首相,德意志帝國和整個歐洲都支持英國!會有很多德軍投入到印度戰場上去的……只要你們拿出決心,印度人就會服從你們,勝利必然站在你們這一邊。」
莫斯利還是有些猶豫……法西斯中的紳士嘛,自然沒有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麼狠了。
一想到3.8億憤怒的印度阿三,這位英國首相還是有點害怕了。
「實際上會有很多印度人站在我們一邊的!」赫斯曼又把話題從希特勒那裡接了過來,「現在國民大會黨可以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搞得那麼大,就是因為你們太軟弱了,以至於讓參與獨立運動的人們覺得他們不必付出什麼代價就能把印度從你們手中奪走。
如果你們和我們有不惜一戰和進行大屠殺的決心,那麼絕大部分印度人就會退縮!而且還會有很多人站在我們一邊……因為一場暴力的獨立運動要付出的成本是他們難以承受的。」
「成本是……」莫斯利問。
「高人一等的印度高種姓階層會失去很多很多,」赫斯曼說,「因為一場全面的印度獨立革命戰爭,必然會伴隨著劇烈的社會革命。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伴隨種姓制度而形成的土地所有制,都會土崩瓦解。大部分富有的印度上層人士會在這場革命中失去一切,甚至包括生命。
所以甘地一旦打出暴力革命的旗幟,追隨他的人將會急劇減少,而反對他的人將會迅速增加。」
赫斯曼的這個判斷看似荒唐,但卻是有根據的。因為他在上位多年,見到的那些能憑自己的本事爬到高位的大人物沒有一個是簡單的,至少在他們熟悉的地方都是相當高明的。
譬如印度國父甘地肯定是全世界最熟悉大印度國情的人之一。而他之所以不搞土地革命戰爭,一定不是因為腦子笨膽子小,而是土地革命戰爭的路線根本不可能給印度帶來勝利……或者說,這種勝利不是甘地和國民大會黨的幕後金主們想要的!
不合作運動一共三次,
第一次是在一戰後,主要是為了錢,三個主張,一,三哥放棄官爵,二,不為英國佬工作,三,抵制洋貨。因為在一戰中英國減少了對三哥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增加了軍事訂貨,同時為了抵制美、日商品佔領阿三市場,又實行保護關稅。所以三哥的民族資本有了很大發展,其中的代表就是鋼鐵與棉紡工業,出現了本土鋼鐵大王塔塔、棉紡大王比拉爾這樣的巨頭。可是一戰打完,胡漢三還是要回來啊,怎麼辦?作為一個混社團的政客,甘地自然要為給國大黨提供盧比的金主們說話。為經濟利益打政治牌,是成熟政客的一貫手段。
同時,在一戰中,土耳其是作為同盟國一方對英國作戰,而土耳其蘇丹則是全世界遜尼派穆斯林的共主,這使得一貫與英國殖民當局合作無間的三哥穆斯林聯盟倒戈相向。和五四運動一樣,甘地算準了英國佬沒力量來硬的,於是玩了一把政治秀,暗地裡和英國佬達成妥協,劃定了英印之間的主要商品生產比例與市場佔有率配額。然後借口喬里喬拉村暴力事件,順勢終結了不合作運動,自己進了一趟大牢,一是給英國佬一個台階下,二是繼續給自己臉上貼金。三哥的民族資本和英國關係很緊密,掀桌子根本就不可能,無非是看準一戰後英國實力被削弱的機會小打小鬧一場,見好就收。而國大黨是傳統的歐式精英政黨,自然要按照金主的意思來辦事。第二次是英國佬派餅,按鬧分配。三十年代,英國佬進行憲政改革,開放省一級政權。甘地作為社團的話事人,這次是要為社團和自己的派系爭利益。呃,這個怕被人說銀蛇香江,不好說的太細。甘地的口號是反對當局的食鹽專賣政策,高潮是搶佔一個鹽場的文明抗爭,當局自然是出動軍警,在發生流血事件的時候,這個平時鳥不拉屎的鹽場附近,突然出現大批跑得很快的西方記者。。。然後就是參考了甘地意見的印度政府組織法出籠,國大黨以及以甘地為代表的上層保守精英利益最大化,第二次不合作運動結束,食鹽繼續專賣。然後甘地宣布退位讓賢,卸任黨主席,當然,黨內競選資金分配和選舉人黨內提名資格還是他說了算,這比和聯勝的鄧伯還威風。繼任話事人的爭奪在鄧伯的左右手之間展開,一個叫阿樂尼赫魯,一個叫大d鮑斯,阿樂是大少爺出身,本錢厚,但是能力手段不如大d,鄧伯在兩個人中間搞平衡,大d不服,聯合了社團外的一幫激進派搶了龍頭棍,當上了話事人,鄧伯一怒之下,先令中執委集體請假,又斷了大d的金源,大d被迫下台,投東洋太君去了。
第三次不合作是在二戰中,大西洋憲章一簽,印度獨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主要談的就是細節問題,由阿樂主導,借美日之威,壓迫英國做出更大的政治讓步。其實,要說到理想主義政治家,阿樂才是,手上就一個聯邦制國家加一個傳統歐式精英政黨的本錢,居然跑去玩社會主義國有化加廢除賤民制度加宗教自由世俗化這種高難度動作,就算沒有中印戰爭,他也是撲街的命。謝邀@獨慕婷
個人認為原因不外乎三點:
1、甘地是一位理想主義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人道主義和非暴力是他的一種信仰: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1869~1948)是印度近代歷史上一位理想主義氣質非常重的思想家,他一生堅持和平主義、非暴力的理念,當民眾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抗爭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範疇時他寧可終止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運動,可見「非暴力」確實是他終身的真誠信仰。聖雄甘地畢竟不是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1889~1964)以及尼赫魯的女兒英·甘地(Indira Gandhi,1917~1984)那樣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政客。政客和思想家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思想家有理想有信念並且有自己必須堅持的原則,政客眼中只有利益而沒有原則。所以尼赫魯可以一會兒和中國周恩來總理(1898~1976)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轉過身去立馬支持達賴(1935~今)藏獨武裝叛亂並且挑起了同中國的邊境戰爭(1962年);在印度國大黨(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內部,尼赫魯是著名的左派,他深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影響,但1947年印度獨立後他作為印度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任總理並沒有完全推行社會主義政策,也沒有完全親蘇而是在蘇聯和美國之間左右逢源,後來積極倡導「不結盟運動」。毫無疑問,對於尼赫魯和他女兒那樣的政客來說印度的國家利益至上,其他都是扯淡。但甘地先生本質上是一位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更不是政客,他的理想主義氣質決定了他只能採取非暴力的手段和英國人抗爭,只有這樣才不違背他的信仰和人格理想。
2、英國人的力量非常強大,甘地自身力量弱小,暴力反抗難以取勝:就當時印度的形勢而言,作為大英帝國殖民地印度經濟十分落後而且結構單一,對宗主國英國依賴性強,經濟實力弱小的印度民族主義精英(甘地最初成為一位民族主義者是在南非領導印僑反對英國而不是在印度本土)無力採取暴力革命手段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國大黨內部組織也很渙散,不具備領導群眾發動暴力起義的可能性。20世紀20~40年代的英國雖然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Ⅰ,1914~1918)的沉重打擊,但是仍然是世界霸主,綜合國力僅次於美國、蘇聯、納粹德國,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1858~1947)殖民政府對南亞地區的控制力還很強,搞暴力革命必然碰得頭破血流。另外甘地的思想是要求恢複印度傳統村社制度,倒退回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根基的南亞傳統社會去,反對資本主義和工業文明,這是逆流而上,不符合歷史潮流。力量弱小又逆歷史潮流而動,如果採取暴力手段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性,只能通過搞非暴力不合作迫使英國作出一些讓步。
3、搞暴力革命容易引發印度人內部宗教衝突,不利於新印度作為一個現代民族主權國家的建構:印度人的宗教信仰非常複雜,印度近代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宗教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由於莫卧兒帝國(Mughal Empire,1526~1539,1555~1857)時期奧朗則布皇帝(Abul Muzaffar Muhi-Din Muhammad Aurangzeb,1618~1707)曾經強行推行伊斯蘭化政策,用暴力壓迫印度教徒,導致印度教徒同穆斯林的矛盾十分尖銳,英國能夠成功征服並殖民南亞次大陸也是利用了南亞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實現各個擊破。如果當時以聖雄甘地為代表的印度民族主義精英倡導暴力革命,那麼這種針對英國人的暴力必然會延伸到印度人內部,導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暴力衝突。聖雄甘地的「甘地主義」哲學不僅是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而提出的,也是為建構印度國族的現代民族主權國家而提出的。要使獨立後的新印度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必須完成印度國家民族的建構;而要完成國族整合,就必須化解國民內部因宗教衝突而產生的矛盾。就當時印度的情形而言,提倡非暴力和和平主義有利於消弭宗教矛盾,使印度人真正團結在一起,後來的歷史(南亞現代史)要團結全體印度人民也只有非暴力這一條路可走。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要想搞暴力革命,必須充分發動群眾。要讓群眾從思想上覺悟,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鬥爭——正如中國的土地革命那樣。
但是,一旦如此,印度的種姓制度就可能遭到徹底的粉碎。當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低種姓人民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並用這種力量去爭取平等與自由的時候……
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印度革命缺乏外援,不像中國往往能夠內外雙向借虎驅狼控制風險。
如果你確信對方沒辦法把你怎麼樣,那口號喊激烈一點危險也不會太大。
而印度很容易招來英國的大鎮壓,這個元氣傷了又得積攢很多年,所以印度的有識之士往往對激進的口號保持著警惕,這種口號不利於廣泛的響應。
這種情況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里分析得很透徹了。印度本身的階級問題,宗教問題對立都很嚴重。一旦因為獨立問題用暴力開了口,其他問題也可以照著來了。印度本身作為國家歷史也很短,即使歷史上的幾個國家其實際控制力和範圍都不大。
因為殖民統治是需要成本的。「非暴力不合作」讓殖民地變成一樁賠本的買賣。這樣殖民地就完了。
因為打不過
甘地的潛台詞是:有本事你把我們都殺了,看誰給你端屎端尿。
我信口胡謅的。→_→其實非暴力的緣由與印度本身的文化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印度的精神內涵在更多的程度上是一種「大感悟」,一種出世的情懷。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生本身,制度本身,苦難本身都有著不同的內涵,並不是狹義的唯心觀所能解釋的。所以甘地不過是當時印度精神的新的體現。
甘地作為一個傑出且虔誠的印度教徒,他當然能夠深刻的理解宗教內涵,而且有所升華。所謂的非暴力是在符合教義的基礎上,加上對於問題的自己的判斷,從而選擇的方法。並不是任何形式的軟弱退縮。而且,在西方達爾文主義越來越遭到反對,左翼思想又有進一步發展,並且得到很好的傳播與實施。使得西方人很理解,尊重其觀點。現在很多的西方人都很崇敬甘地。然後關於階級分析什麼的,我想在這裡,並不是主要問題。另外,我想說:
現在的很多評價都傾向於絕對的唯物主義,我甚至看到有說法認為非暴力運動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這也是沒誰了,太政治正確了。有時先從思想方面上思考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然後再看經濟基礎與社會制度,畢竟,人的決策總是人的思想決定的。當然,如果想要研究明白的話,我想印度哲學會是很有趣的。(只是大致說一下,具體系統的回答還需準備)甘地曼德拉墨索里尼,誰都喜歡這樣的對手
是不是可以做這麼一個比喻: 甲打了乙,乙然後還手打甲。然後兩個人就完全打起來,外人不會在情理上覺得有啥毛病。這時候,就是誰強誰贏。 但是,甲打了乙,乙不還手。這時候甲就理虧了。所有人都會罵甲,譴責甲。甲迫於壓力,就不敢打乙了。乙在某種程度上勝利。 甘地的不合作為什麼一定要採取「非暴力」形式?在不考慮深層次原因的情況下,我想在原理上可以這麼理解。
因為印度獨立跟他沒有半毛錢關係
就兩點:
1.他拉不出一支能夠暴力革命的隊伍2.即便勉強拉出一支隊伍來也打不贏歸根結底一句話:他並不敢充分放手發動最廣大的群眾,所以只能選擇非暴力,等待國際形勢的恩賜。符合印度的民族性格,千百年來也是這麼跪過來的
因為英國殖民者還有人性,只要你做的不過人家不管你,如果發動軍事反抗肯定會慘遭鎮壓。如果是別的國家想效仿甘地早被殖民者弄死
自從有了華夷之辨後,中國和印度的歷史是大不同呀大不同... ... 更別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推薦閱讀:
※讓一個發達的人類文明最快速度退化回原始社會需要幾步?
※歷史上有哪些神秘的組織?
※滎陽為什麼在秦漢是戰略重地?
※英國在18世紀時平均稅負遠大於法國,但為什麼大革命發生在法國而非英國?
※為什麼以前大家會去「闖關東」?和現在的「奔向北上廣」有相似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