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優秀的飛行員能承受8g、9g過載,而戰鬥機是其2倍3倍或更甚,那是否說明飛行員制約了戰鬥機的發展?

看到戰鬥機介紹的時候突然想到的問題,結合戰雷里的飛機操控,是否說明如今飛行員的身體制約了戰鬥機或者說某些特技的發展和出現?如果是,將來會如何解決?


不誇張,是的。

沒有飛行員,我們這些技術人員能把飛機做到甩出個15g不費勁。

不如說我們技術人員才要奇怪,一個飛行員明知道自己會被甩昏,為什麼還要坐在飛機里呢。

至於將來,我們當然想看到飛機向無人遙控飛機的方向發展,但是且不說電磁干擾之類的問題,最實際的問題有兩個,

第一,飛機那麼大個艙蓋,那麼大一個泡泡,不是我們覺得好看所以那麼設計的,而是降落和起飛,飛行員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你必須要保證前面多少視野。這不是簡單的在駕駛艙里加攝像頭就能解決的問題——而且攝像頭傳回來的畫面,無論如何會有延遲,畫質低了還不行。

第二,飛行員坐在飛機里操作,和操作無人機的感覺完全不同。在機艙里,熟練的飛行員感受到飛機怎麼震動,可能再看幾下儀錶就馬上能理解飛機的狀態;而你坐在地面上,很多時候飛著飛著,飛機失速了或者因為其他的飛行姿態問題掉了,飛行員:喵喵喵?沒感覺啊?

你這沒感覺說的我連要在哪裡加什麼感測器都不知道啊

所以現在還是走老路,搞抗負荷服。

------------------10.3---------------------------

看到很多朋友談到人工智慧哈,再稍微補充兩句。

發展出強人工智慧的飛機,當然是目標,不過,那也是最終的目標。

這個目標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拚命做實驗,采數據,最終拿出一堆數據告訴無人機:你只要把感測器採集到的數據控制在哪個數據空間內,這個飛行就是99.99%可靠的。這個可靠性,低了就要命,必須要高,不是飛一次飛兩次沒問題就宣布試驗成功。

也就是,用實驗數據,制定飛控策略。

第二階段,一鍵起飛,一鍵降落,一鍵機動A,一鍵機動B,故障自動修,意外自處理。

第三階段,發展強人工智慧,提高人工智慧在馬爾科夫過程中的決策可靠性。

之所以之前寫了"最實際"三個字,是因為這就是當前最大的問題。

起飛降落,飛十次,成功九次,成功率90%。

如果失敗那一次,感測器採集的流場信息與之前都不同,還可以接受;最怕的就是大同小異。這就會產生一個判斷:這個飛行姿態控制策略有問題,按照這樣採回來的數據控制飛機,只能保證90%的起降成功率。

為了挽救那九次的成功,你必須要做出判斷:我們還有沒採集到的關鍵數據。就是這些關鍵數據反映了流場的本質變化。

於是這個時候,一屆科研人員就要請教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了。

如果他告訴你:我覺得xxx地方的數據很關鍵,但是沒採集到,我建議你在那裡加一個採集xxx數據的感測器。這個時候我們都會感慨,還是老司機可靠。

問題是,他的回答是這樣的:

我沒感覺啊。

這我特么還能說什麼

------------------------

再更新一記

看到很多朋友開始談無人空戰了,所以稍微跑跑題,講一講。

軍迷們喜歡分各種各樣的類。重巡洋艦,輕巡洋艦;戰鬥機,轟炸機;坦克,步兵戰車……

然而說穿了只有三類,作戰平台,投送工具,戰鬥部。

作戰平台保護人,投送工具投送戰鬥部去對方作戰平台里殺人。

殺戮,殺戮,直到一方的領袖喪失作戰意志,才停止。

現在無人機裡面都沒有人了,為什麼還非要是作戰平台?

為什麼無人機不能是投送工具和戰鬥部?

說穿了,無人機的作戰方式,為什麼不能是:發現敵方飛機,向敵方飛機衝過去,與敵方飛機同歸於盡?

你可能會問了:這不是空空導彈嗎?

為什麼不呢?

亦或者,用一輛卡車,用偽裝網保護,放在敵人飛行器的必經之路上。發現飛行器,則萬機齊發,找得到敵方空中目標就與敵方目標同歸於盡,找不到就在空中自毀?

你可能會問了:這不是地空導彈嗎?

為什麼不呢?

空戰,沒有什麼奇特的,AI與人類的鬥智斗勇而已,現在,已經如此。

從廣義上來說,在"某型導彈引導頭"、在"某型雷達"的幫助下,AI駕駛著"無人機"向有人駕駛飛機宣戰,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早就已經看見了,我們正在親歷,並且還將繼續發展。

或許有一天,你的兒孫對你說:爸,我知道你喜歡了一輩子飛機,這次,咱們去珠海,去北京,看八一飛行表演隊。

你很激動,航空,是你一輩子的夢想。你甚至激動的那天晚上都沒睡好覺。

在現場,你聽到了發動機的轟鳴,你本能的感覺到:他們要進場了。

你強忍心中的澎湃抬頭看去。

……

"草泥馬,這不是導彈嗎?"


飛行員在過載、氣壓、人體疲勞等方面的限制的確制約了飛行器更快、更高、更遠。

所以現在都搞無人機。

以前A10這類對地近距離支援機空中巡邏,飛8個小時,飛行員都要憋死了,還要在地面火力中穿梭,搜救大隊隨時待命。現在MQ9輕鬆20小時,地面艙里到點換班。

對於更複雜的任務,還可以搞有人機無人機混合編隊啊。 一方面避免衛星通訊數據鏈的高延遲,或者遠程數據鏈易干擾低帶寬。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對無人機自主任務規劃的要求。

混合編隊的玩法太多:無人機可以是空中加油,提高編隊航程,加完油脫離編隊自主返航;可以是近距離預警,在對抗區域後方為編隊其他飛機提供對方方位或引導照射,前方飛機可無線電靜默隱蔽飛行。也可以是對地偵打,有人機在防區外控制;也可以是沒有人體過載限制的空優戰機,超視距空戰中搶佔攻擊位置、規避對方導彈,近距格鬥中掩護己方有人機。

以上各情況,對數據鏈實時性和帶寬的要求遞增,對數據鏈距離要求遞減。

另外,相比於有人機駕駛員,無人機駕駛員應該是commander,不是driver。保持正常飛行狀態是機載飛控計算機的任務。駕駛員上傳飛行參數、任務規劃,僅在任務區域或著陸段偶爾需要手動操縱,但避免飛機進入非正常狀態或者改出非正常狀態依然是機載飛控計算機的任務。


2倍就是18個g,三倍就是27個g。在高亞音速實現這個過載,還是需要拓展超音速過載能力(當前限制在4g左右吧)?我覺得結構加強及顫震抑制增加的重量可能比駕駛員加座艙都要重了吧?

氣動設計及飛行控制也是挑戰,需要發展新布局在更大的升力係數下飛機可控飛行不失速。伺服舵面需要更大的功率。

發動機也需要更大的推力在機動後能快速恢復速度,液壓、燃油、潤滑、冷卻等子系統也需要為抗更大過載重新設計。

這些都是新的工程挑戰,需要重起爐灶。我不覺得去掉駕駛員改造一下現有空優戰機就能輕鬆解決。


戰鬥機如果有思想,他們的心聲一定是:你們這些愚蠢又脆弱的人類,滾出我的身體,我要自由的飛翔

準確說從二戰開始,人類就成為制約戰鬥機性能的關鍵因素,很多指標在設計初期就是不能超越人體的極限。

第三代戰鬥機的標準過載是9g~-2.5g

三代半戰鬥機個別機型可以達到10.5g原因是用了新一代抗過載增壓服

在近距離狗斗情況下,過載就是戰鬥力和逃生能力,總體設計中有一個很大的系統叫做人機環境系統,這個系統主要任務是維持人類正常生命活動並保證人類有效控制飛機。

為了以上2個目地所犧牲的性能包括,全機重量的5%左右要貢獻給維生系統,以及駕駛艙結構加強,有些遠程飛機還包括雙人駕駛員系統,以及廁所;保證人類正常觀測的駕駛艙玻璃艙,這個玻璃的技術可以反映出一個大國的工業實力;為了保證視線的所有機械結構都要避讓,比如某些飛機的鴨翼;戰鬥機的飛行性能........

無人戰鬥機出現只是早晚的問題~~反正是遲早的事,跟準確的說,倫理問題比技術問題更難解決~


按照答主的意思把飛行員從戰機上弄下來改成無人駕駛的這樣就不會拖累戰機性能了但是飛行員不上機這些優益的性能指望誰去運用?貌似目前的電腦技術還不能取代飛行員


不不不,這還是分飛機的,比如三鍋的LCA,過載只有5.5G,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飛行員,可能還沒飛出個感覺,飛機就散了……


未來遲早都是人工智慧的時代。就像答主20160303所說,不是飛行員制約了戰鬥機的發展,而是現在的科學水平在制約。講真,若是能待在地面,哪個飛行員願意上天拿自己的生命冒險。期待人工智慧戰鬥機時代的到來。


不是飛行員的身體制約了戰鬥機的發展,而是人工智慧技術嚴重不足,不得不用飛行員


舉個栗子,現在的格鬥空對空導彈拉個幾十G的過載和吃飯喝水一樣簡單,一般的戰鬥機可用過載都不超過10個G,原因就是反正飛行員也受不了更大的過載,不如把強化機體結構使之耐受更大過載的重量省下來給燃油和武器~


講個笑話:LCA


所以無人機就成了戰鬥機發展的一個方向。

PS, 八九個G就是極限了,戰鬥機也一樣,不存在兩三倍的說法。


技術發展肯定會催生戰術的變化,而戰術會適應技術進步的影響,最終抵消掉技術的優勢。這兩者之間是不斷辯證發展的關係。無人兵器究竟會帶來什麼影響?目前主要是用來執行人力所不及的任務,比如在極端惡劣環境下執行任務,或者執行超長時間的作業。在偵察、監視、情報傳輸、快速反應打擊等領域,無人平台已經得到廣泛運用了,比如在敘利亞戰場上,就使用了簡單的無人機執行炮兵校射任務。

無人機空戰首先是要解決現有空戰的一系列戰鬥支援和戰鬥勤務難題,而不是直接上來就奔著「AI戰鬥機」這方向而去。目前的空中作戰體系,一個問題是大尺度地理空間內的持續作戰能力,例如美國設想的「空海一體戰」必須克服從關島到中國大陸3000公里往返航程問題,中間需要設立六個空中加油點,航空戰術群僅往返飛行就要消耗10小時以上。這些任務大大加重的飛行員的負擔,因此勢必要以無人飛機承擔空戰的戰鬥支援和勤務。例如,使用無人加油機組建長航時空中勤務保障軌道;使用無人機承擔戰場偵察、監視、情報保障任務;使用無人機承擔縱深突擊任務等等。這樣就把有人飛機的任務區間大大縮小,但仍然能夠保證合成戰鬥部隊的作戰效率。

戰爭最重要的是「合成作戰」,僅憑藉無人或有人兵器都是不全面的,就像坦克不能淘汰步兵、飛機不能淘汰大炮。即便無人機形成了設想中的優勢局面,緊接著下一代競爭就會開始。


無人戰機是遲早的事兒。都不用說戰機性能,就拿戰損來說:一方是源源不斷消耗千辛萬苦培養的飛行員,另一方是流水線上源源不斷下來飛機,淹也淹死你了好嗎。


我覺得也是,不光是在過載方面,在好多方面載人機都受到飛行員的制約,供氧系統,彈射座椅,空調系統,這些系統都大量佔據機內空間,重量也非常大。在寸土寸金的戰機空間里,這些是多麼的寶貴啊。還有題主所說的抗過載,抗負荷服說實話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看飛行員們擺拍的很瀟洒,其實真正用起來狼狽不堪,把你的腿,腰,胸,都用類似測血壓的氣包給充氣,強制壓縮你的身體,讓血液流向大腦,脖子被憋的又紅又粗,沒人覺得舒服,再就是空調系統,英國狂風戰鬥機機艙熱功率可以高達13KW,那麼點的空間,用遠比家用電熱器的功率加熱,必須依靠強大的空調來保證飛行員還能工作,不至於被熱暈,而且現役所有戰機的空調,沒有一個說夠用的。

所以我覺得,以後的發展方向還是往無人化的方向發展,畢竟人的極限已經壓榨的差不多了。

毛子就是毛子,新研製的抗負荷服,連手臂都要充氣,真是喪心病狂


無人機遇到電磁炸彈:一臉懵逼後GG。

戰爭,人是決定因素,你用飛行員,我也肯定用飛行員,你用無人機,我用電磁手段能讓你天上飛一堆廢鐵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重型運輸機數量低於印度?
現在的中國如果穿越到二戰能吊打全世界嗎?
為什麼中國人一直無法接受本方的被俘人員?
在沒有戰爭的年代民眾如何知曉軍隊是否有能力打贏戰爭?

TAG:飛行器 | 軍事 | 戰鬥機 | 飛行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