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德語中有陽性弱變化名詞,這個有典故嗎?

我知道怎麼用這個東西,但是我現在想知道的它是怎樣來的,說最初說德語的人為什麼要規定這個,他不怕麻煩嗎?

有人考過古嗎?


原始印歐語名詞的變格是有幾套變格法的,也就是說原始印歐語的人們把名詞分成幾類,每一類都有各自的屬格、賓格、與格等等格的詞尾。德語的祖宗原始日耳曼語從原始印歐語中分化出來時,基本上繼承了這些變格法。其中有一種變格法叫n類變格法,就是主格以外所有的變格形式都要帶個n的音。

原始日耳曼語進一步分家,到古高地德語(Althochdeutsch)時期,這個n變格法是這樣的:

單數四格

der boto

des boten

demo boten

den boton

複數四格

dia boton

dero bot?no

dêm bot?m

dia boton

der boto 就是現代德語的 der Bote,「信使」。表中帶個小帽子的母音字母是長母音。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雖然基本上都帶有n的音,但是其詞尾母音還是各式各樣的(有-en、-on、-?no等),還有複數與格是-?m。和今天德語里整齊劃一的的 Boten 是非常不同的。非單數主格的各格詞尾合流為 -en 是在中古高地德語(Mittelhochdeutsch)時期發生的。der boto 一詞在此時變成了這樣:

單數四格

der bote

des boten

dem boten

den boten

複數四格

die boten

der boten

den boten

die boten

此時的 der bote 一詞和現代德語 der Bote 一詞已經是一樣的了。但是,此時的中古高地德語的n類變格名詞還有一些陰性和中性詞,比如 zunge(= Zunge,「舌頭」)、h?rze(=Herz,「心」,今天也是弱變化)。

現代德語的弱變化名詞就來自於這個歷史上的n類變格法。可以說,其他變格法在歷史演變中都面目全非乃至消失,而這個n類變格法頑固地在其陽性名詞中保留了下來,這也就是今天的陽性弱變化名詞。


不好意思剛才看錯題意了已修改,問的是為什麼有陽性弱變化名詞的存在。

其實先總結下規律,弱變化的有:

1.所有e結尾的(這類詞參考蔣澈的回答)

z.B. der Affe,der Kollege

2.and,ant,ent等外來語結尾的

z.B. Student,Musikant,Doktorand

3.所有ist結尾的

z.B.Polizist

4.大多職業名(這些詞主要來源於希臘語)

z.B.Biologe

5.部分無規律的

此外das Herz也是唯一一個弱變化中性詞大家不能忘了

至於為什麼有這個原則,感覺不是古德語一開始就規定下來的,因為可以發現弱變化很大一部分是外來詞,所以個人傾向於是德語在接受融化外來辭彙的同時在讀音上進行的修正,也就是說,這些名詞後面加個(e)n讀起來更順口。

就好比為什麼第三格複數不是n結尾的都要補上n。因為除了外來詞很多德語複數都是n結尾的(英語複數一律s結尾)就是德國人複數最後加個n更順口。

至於為什麼第一格不進行弱變化,很可能是因為一種語言習慣,也就是在說主語時候都能接受外來名詞的各種詞尾,而說其他格的時候就是不n不舒服斯基

另外德語和英語很大的不同在於,德語是發音決定詞形的。也就是學德語都知道的德語單詞就是它的拼音。

比如er,el後面加en之類詞尾(teuer比較級teurer)都要去掉e,就是因為如果是teueren就很難發音或者根本不好發出來,所以就有了這個規定

再比如德國的正字法里規定的dass。dass這個詞一開始也有daβ的寫法,但是大家發音大多是發短音,所以就規定只能寫dass

可見語言的發音和書寫2大方面,德語里發音是基礎,然後根據發音來書寫,因此弱變化這個規則,結合變的大多數是外來詞,Deshalb很有可能是源於德國人一貫的喜歡加en這個詞尾的發音習慣


推薦閱讀:

如何能成為德語口譯工作者?
德語陪同翻譯多少錢一天?
在德國如何學習德語?
難道沒有人發現像德語這種語速快音節多的語言適合Rap嗎?
Viele Studenten von uns haben den Wunsch, in Deutschland zu studieren. 為什麼用介詞in? nach應該怎麼用?

TAG:德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