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發現自己天賦或長處?

都說要認識了解自己,才能夠變的更好。可怎麼認識了解自己呢???有的生下來就是明星,或是歌手,畫家…,但有的人就是一生忙碌平庸…?


謝邀。

儘早確定大學專業,儘早確定職業目標,越早越好。

假如你以為小學生就該好好學習考個好初中,初中生就該好好學習考個好高中,高中生就該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的話,那麼你會發現,等你到了高考報志願的那一天,你的內心是多麼茫然無措,無枝可依。

你問老師,問家長,問了一堆沒什麼見識的親戚,然後懵懵懂懂地選了一個他們認為很有前途的專業。而等你進了大學門,才會發現這個專業所學的內容跟你想像中完全不一樣。你厭學,你逃課,你在寢室睡覺玩電腦,你掛科,你留級,你鬧抑鬱想自殺,你的人生漸漸滑向一個墮落與麻木的深淵。

這一切將由你自己負責,而當年給你「建議」的家長和親戚們是不會為你負責的,他們只會為你惋惜,唉,這孩子小時候學習挺好的,現在怎麼變成了這樣!

而你所不知道的是,早在中學時代,當你老老實實在家做習題,刷卷子,上補習班的時候,有一批早熟的同學,早已經開始摸索自己的天賦,而且已經和更高層級的平台建立鏈接了!

有的人通過課外班發現了自己的藝術天賦,已經開始跟著音樂美術學院的教授上小課了;有的人通過閱讀發現了自己的寫作天賦,已經開始給報紙雜誌投稿,甚至出書了;有的人鑽研數理,已經拿到了獎項,被各大高校數學系搶著訂購了;有的人相貌出眾心思活泛,已經開始接觸網紅圈、選秀圈、廣告圈、影視圈了……

假如中小學只顧悶頭讀書,沒去發掘天賦,現在發現自己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怎麼辦?

假如小時候家庭貧困,沒有能力培養我的天賦,現在發現自己只會學習考試,怎麼辦?

假如高考時缺乏對專業的了解,現在已經選了不喜歡的專業,怎麼辦?

——沒關係,我們依然還有機會,本科四年正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發掘天賦的黃金時期!

一定要相信,天賦人人都有,但是天賦不會自動顯現,必須要靠一件一件地去嘗試,才能把它找出來!

1.你可以用20%的精力完成本專業,用80%的精力去發掘天賦。寒暑假,周六日,在經濟條件允許的範圍內,你可以最大程度地去嘗試各種你所感興趣的項目。讓想寫歌的去寫歌,讓想畫畫的去畫畫,讓想擺攤的去擺攤,讓想選秀的去選秀。對什麼感興趣,就去實踐,就去嘗試,不要怕失敗,只有嘗試過後才會知道自己合不合適。

2.你也可以在網上做做專業的人格測試,了解自己的性格適合做哪種類型的工作,這裡我向大家推薦以下幾種測試工具: 大五人格測試;16PF測試;MBTI測試。

3.你要時刻觀察自己的感覺,看看哪種類型的事物最能激發自己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有些讀者說,「我沒什麼興趣,我的興趣就是玩遊戲。」那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是被遊戲的哪個元素吸引了?

同樣都是玩仙劍,有人被配樂吸引了,自己也試著用鋼琴寫幾句,從而激發出了作曲的創造力(我就是);有人被曲折的劇情打動了,自己也試著謝謝小說,謝謝詩詞,從而走上了文學之路;有人喜歡遊戲中的掌控感,喜歡排兵布陣,喜歡指揮千軍萬馬,那或許他對從政具有超強的天分,從而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團隊領袖。

通過諸多途徑,我們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有熱情的那個專業。

那麼假如我明明知道自己喜歡的專業是什麼,但卻已經讀了一個不喜歡的專業,又該怎麼辦呢?

——沒關係,我們依然有機會。本科僅僅只是基礎教育,我們還可以跨專業考研;不考研的話也沒關係,我們還可以跨專業就業;但前提是你要在本科階段完成對新專業的原始積累。

比如你喜歡設計,卻學了會計,那你就拿出最高的效率學完會計學必修課,保證能畢業不掛科,省出來的時間,則全部用來做與設計相關的原始積累:

1.學校有設計類的選修課吧?趕緊報名,通過選修課認識設計系的老師同學,打聽打聽考設計類研究生需要準備什麼;

2.會計專業有運動會吧?有文藝匯演吧?你可以去給這些活動設計海報,設計宣傳周邊;把這些作品保留好,這些都是你的實踐資歷;

3.喜歡玩知乎吧?好好經營一個專門講設計的知乎賬號,分享自己的設計心得,展示自己的設計才華,有活兒來了就接,賺錢不是目的,主要是要把自己的才能拿到市場上去檢驗,從而得到鍛煉;

如果你真的能如此堅持四年的話,本科畢業前,你手裡會攢下相當可觀的一批作品和資歷,帶著這批作品和資歷,不論找工作還是考研還是自己創業,都會派得上用場。

不要留戀沉沒成本,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晚開始總比不開始要好,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要為你的生命負責。

讀到碩博士怎麼了?做到業內大牛怎麼了?結婚生子又能怎麼了?

這些標籤,這些光環,這些外人看來羨慕的東西,如果不能使你感到成功和快樂,那它們就是沒價值的。

人只有在創造價值的時候才會感到由衷的快樂,而從事我們天賦所在的職業,會成幾十倍的激發我們的潛能,讓我們主動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從而自己對自己感到認可,感到滿足。

人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會感到痛苦,從事我們不喜歡的職業,即使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但身在其中的感覺,每天都是在被動完成任務,這樣下去,自己對自己會愈發不滿意,不認可,即使看起來外表很光鮮,內心也會空虛和焦慮。

你的人生,就這麼幾十年,你想怎麼過?

設想一下幾十年後,當老子爺爺(請大家自動腦補成自己信奉的神明)來接你上天的時候,回首一生,你會不會有遺憾?你會不會想,要是我年輕的時候為自己的理想努力過一把,那該多好啊?

如果會,那就趁現在趕緊去做!不管現在是碩博了,還是大牛了,還是結婚生子經濟壓力了,這些都不能壓垮你,都不能打倒你。

讓天賦自由,是每個生命的權利。

你可以一邊做會計,一邊繼續尋找和設計有鏈接的機會。賺錢怎麼了?養家怎麼了?一天總有兩個小時時間擠得出來吧?一周之間總有一天擠得出來吧?就用這些零碎的時間,去學設計,去畫圖,去創作,繼續結交設計界的朋友,去聽講座,去發微博,去接活。

就算全世界的紙都被一把火燒了,我也要在沙子上畫圖!——能不能拿出點兒這樣的魄力?

不要怕吃苦,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辛苦也坦然。不能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天天陷在糾結悔恨中的 苦,那才是真苦。

不要怕別人嘲諷,那些消磨了理想和鬥志的人,自己過得不好也不願別人過得好,他們巴不得把所有進取者都拉下來給自己墊背。

不要在乎親戚朋友的勸阻,雖然他們是好意,但人各有志,有些人更注重物質生活的穩定,有些人則看重精神世界的成就。兩類人屬於兩套思維方式,別人那套未必適合你。

而你,必須為首先為自己負責,才能更好得為家人愛人負責。

如果你自己一直糾結焦慮,抑鬱低落,你的家人愛人都不會好過的!反之,假如你想通了,知道自己要什麼了,也決定付出行動去追求了,那麼真正愛你的人,一定會理解你,支持你的!

不要怕走彎路,人生隨時都可以重來。

—— by70歲開始學畫畫的摩西奶奶。

—————————————————————————————————————————

注1並不是所有「興趣」都適合作為職業,只有創造價值的興趣才可以作為職業,而消耗價值的興趣則不能作為職業。

比如你喜歡聽歌,進而想成為作曲家,這就不現實。因為「喜歡聽歌」,是消耗別的作曲者所創造的價值,而不是你自己產出價值。假如你喜歡寫歌,而且確實寫的不錯,則可以考慮把把作曲作為一項職業。關於「該不該把興趣當做事業?」的問題,我曾做過詳細剖析,若有需要請參考:

該不該把興趣當做事業? - 巴赫愛喝胡辣湯的回答

注2:按興趣選擇專業確實受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如果自己喜歡的專業非常耗費金錢,可以先退而求其次,選一個與這個專業相關的,不那麼耗費金錢的專業。進入大學後,多兼職多打工,再通過報培訓班,找老師上小課,考研等方法把想學的課程補上。

注3:原文提到過「發現天賦,確立專業的第一次最佳時機是16歲」,因觀點過於激進,不適用於大多數人,已於2016年3月2日修改為「沒關係,我們還有機會,本科四年正是我們了解自己,發掘天賦的黃金時期。」 本文亦發布在問題「人生如何少走彎路」之下,重複看到的朋友,在此對您說一聲抱歉。

【end】

(註:微信公眾號【巴赫愛喝胡辣湯】,第一時間收到我的情緒管理文章。為避免版權問題,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發和轉載,望見諒,謝謝。)


一直都覺得孟子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這句話很不錯,你只有用盡全力去做了,你才能知道這個是不是自己的天賦。才能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至於為什麼有人生下來就是歌星,有些人生下來就是明星,這個是父母給的,興揚聽人說過數學家和音樂家是天生的,後天不可能達成。而你說的歌星中的大部分不屬於音樂家一類,需要用到天賦。更多的是機遇和自身的努力。

沒人一生是平庸碌碌,養家糊口也很偉大,只要人行的端,走得正,就不能算平庸。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只知道吃喝拉撒的無助的小嬰兒。

我記得胡適在給畢業生的講話里說,一要保持好奇心(有方向),二要堅持讀書學習(有方法)。

熱愛什麼就把什麼研究得透徹一點兒,看看專業人士們在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

隨時開始熱愛,都不晚。


謝邀,我正好在寫答案,邀請就來了。

我有很多經驗(跳過很多坑),因為這個問題曾經給我帶來很大的困擾。嚴重時候夜不能寐。

我耗費了很多很多時間(閑暇之餘都會下意識去尋找答案)

閱讀過大量的書籍只是為了尋找這個答案。

(我閱讀量非常大,不知道這句話會不會招黑噢,我只是為了表態很努力去尋找過答案),

專業的,科普的,各式各樣,也觀察詢問過很多人。

過程就不贅述了,無數的金科玉律與實踐經驗慢慢的沉澱下來的,只有少數幾條。

不知道是不是越經歷篩選,留下的值得玩味的越少,

甚至像忘記了招式,反而沒有太多長篇「乾貨」了。自嘲笑。

可能也只能幫助到一部分人,當然這不妨礙讓一部人收益。

先說找不到的情況:

哪一類人幾乎遇不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被蒙蔽雙眼的人。

坦誠的說很多人想去發現自己的天賦和長處只是為了:這件事幹起來好像對他很輕鬆,讓他用較短的時間,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然後走上人生巔峰,指點江山。

我可以說,抱著這樣子的初心,一定找不到,答案就在你眼前,你都會看不見它。

而且一定是三番五次的錯過,我敢比較肯定。

因為是貪婪蒙蔽了眼睛,貪的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輕鬆+人生巔峰。

讓你有天賦的事,是顯像的:看起來是有些提升的快,甚至確實很快。

而背後的是,它貪婪的是這件事的本身,而不是結果。

要找到它以貪婪之心不可見。

比如你可以試試這麼問,若是這件事讓你3年溫飽,如果你達到了一定高度,也不能保證你的人生巔峰,或許混口飯吃還可以,你能保證這種熱情投入嗎?

曾國藩的弟弟嫌家裡比較熱鬧,想去外地找個清凈之地讀書,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

「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你真的可以這麼問問,現在尋找答案的趨勢,是不是受得住這一問。

答案若是否定的,那麼真的不是這件事,或者暫時你不明白。

如果你說我沒有這種貪婪,才能到第二步。

這件事對你極具意義,即便你混口飯吃,湊合過也值得了。

那麼才有可能遇到它。

為什麼我要強調極具意義,因為越是基於利他越能把一件事真正的做成。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利他是一種「政治正確」的錯誤。

你可以看看很多達到一定成就都是基於利他的發心,即便他本人不是很能覺察。

打個比方,一個窮苦孩子走出來,背後的刻苦。

發心大部分是基於利他,為了他的父母或者他的家,而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或者你們展現出來驚人能力的時候,往往是被給予了期望,你要為了他人的期望,或者肯定,迸發出的戰鬥力。雖然有時候看起來,或者說出來,是自利,那是我們自己狹隘的眼光武斷的判斷了他人,他的發心背後的未必是顯像的樣子。

所以,當你要尋找到擅長的事情,對於你要找到的這件事,

越是強調對自己的利益,典型的就是通過這件事,我自己會過的多麼爽,多麼屌,

越是緣木求魚,越找不到的。

先去貪心,再從認為賦予你利他意義的事情里尋找,這個範圍會精準的多的多。

然後在這個範圍有這麼一件事:

它能讓你坐得住。

就這麼簡單,坐得住。

我有一位在英國做服裝設計的姐們,發小,幸福人生的代表,一切順利噢。

她給我說,從她會拿筆的時候,一畫就挺不下來。

她很幸運,她可不見得在什麼事上都很刻苦,甚至可以說很多事是比較懶散的。

這樣子的例子我遇到太多了,你們也可以在周圍發現。

坐得住。

什麼事情讓你煩躁中獲得寧靜,忘卻時間,那很有可能就是它。

或者

是這件事動用的心智的主要特質,比如形象思維能力,那麼就往需要形象思維能力為主的事物上去尋找。

不過你得先把範圍鎖定正確了,我前面說了兩個極其重要的兩步,否則南轅北轍。

最後,一個轉變。

這是最後一步,想來有趣,很多人其實也不是找不到,就是想吃現成的。

凡事都有代價的。

比如屬於你天賦的路是A,你已經在B上走了很多年。

你的行為為B路播種下了太多,而A只是零星一點,

就想不付出任何代價,其實對於0播種,餓肚子去做這件事的都是要承受的,

做夢吃現成,只能搖搖頭了,因果啊。

把雞蛋放進鍋里,然後點開火,祈禱說不要煮熟了。

時候一到它一定會熟的。

不是我們從前走錯了路,就不要承擔後果的。

反而,越是擅長的天賦與長處越能耐得住考驗的。

好了就這4步走,你一定會有很大收穫的。

其實這些年的閱讀與觀察,詢問,實踐,簡單的濃縮在這裡了。

------------------ 三觀不正隔離區---------------

這裡是「三觀不正」 故事隔離區,聽個樂。

人有很多世,有些人前世學習了某一個技能好幾世了。

有些事情,他學習的很快,簡直是「天才」 ,那是人家幾輩子得累積。

他遇到那件事的那一刻,會有一種難言的熟悉與親切,就像我那個朋友一樣,其實好多這個例子,還有一些人沒學過某個外語,莫名其聽的親切還聽懂了一些.. 捂臉..

還有一些多多少少有點各種傾向的人..

我們可能沒那麼容易遇到,這部分幸運兒,我是沒法學了,

還好靈魂不朽,無數輪迴中,我們多少學習很多技能了,

要遇見的是曾經熟悉的一切,再苦練恢復或者提升它。

缺一不可。

好了,三觀不正隔離區就隨便聊這個吧,

畢竟會寫點「少數派文字」,海涵海涵。


天賦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我其實是非常懵逼的。

從小到大,我最頭疼的就是語文,中考、高考語文都拖了我平均成績,而語文中,我最頭疼的就是作文,不管時間多充裕,就是憋不出來,一般都是時間實在不夠,提筆一頓狂寫,自己都不知道扯的什麼,應付完事。

高考之後,終於解放了,十多年時間,沒再寫過一篇文章,就連QQ空間之類的分享,也沒寫過,但是,2016年以來,我居然開始在網上寫東西,就目前看,寫的還不錯,業內很多人說,我很有寫作天賦,其實我內心是很惶恐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冒名頂替綜合征」,指的是至少33%成功人士,或精英階層,經常會覺得自己的成就、地位不是自己應得的,是自己能力無法駕馭的,是「欺騙」或者運氣得來的。

我沒有成為精英的命,但卻得了這種精英的病,我覺得我就是這個綜合征的資深患者,心裡真的是發虛,惶惶不可終日,因為過去30多年的人生告訴我:

老高,你真的沒啥寫作天賦,洗洗睡吧。

天賦究竟是個什麼鬼?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對天賦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天賦就是天生的,每個人的天生能力,比如姚明的身高,博爾特的速度,綜藝節目中的各種過目不忘,等等,這些是天賦,生下來就有的,每個人的天賦和擅長都是固定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它,通過練習、學習引爆它,然後就是逆襲開掛。

一個人能否成功,取決於他的天賦,以及尋找到天賦,然後揚長避短。

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都是這種天賦觀,觀察身邊的朋友,也基本都持有這種天賦觀,所以,我很焦慮,在人生的前30年,我沒找到讓我逆襲開掛的領域,我覺得自己是個平庸至極的人,認命開始做一個普通人。

但等我真的在某個領域擅長之後,我更加焦慮,因為,我並不覺得我在這個領域有天賦,畢竟,從小到大的語文作文,就是血淋淋的證據。

這是我的糾結,相信也是很多人的糾結。

其實這種糾結並非毫無根據,因為這種天賦觀一直以來就是主流,科學界和哲學界一直以來都認為,我們的大腦是傾向固定不變的,一旦成年,大腦就已經相當固定了,練習、學習,只不過是強化了某些神經鏈接,或者弱化另一些神經連接,但大腦的結構,以及神經層面的網路連接是固定的。

通俗而言就是說,個人在能力層面的差別,是大腦的神經連接決定的,神經連接決定我們的天賦,但神經連接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是由基因決定的,我們都知道,成功要揚長避短,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就是要尋找到正確的切入點,挖掘個人潛能。

這就是傳統科學的天賦觀,也是幾千年來的天賦觀,在這種觀點的主導下,平凡的普通人,羨慕光彩閃耀的天才,而背負光環的天才,也在擔心某一天會被戳穿真面目。

但是,隨著近10年的神經科學的發展,以及儀器檢測水平的提升,對神經層面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科學家發現,真相併不是這樣的:

大腦的結構並非固定不變,它會根據我們對它的運用而改變。

一個有名的心理學實驗是,心理學家對倫敦計程車司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大腦中主管空間記憶的組織)比普通人要大,通過長期的練習、訓練,大腦組織是可變的!

大腦是可塑性的,這個結論現在似乎習以為常,但這個結論非常重要,是具有顛覆性的,它改變了傳統的天賦觀。

科學家曾經解剖過愛因斯坦的大腦,發現他的頂下小葉比平常人大得多,形狀也比較異常,像愛因斯坦這樣的人,到底是一生下來,這個部位就異常,因而具備數學天賦,還是後天形成的呢?

心理學家研究了眾多數學家大腦區域,發現數學家們的頂下小葉也比普通人大,而且研究數學的時間越長,這個區域越大,這意味著,頂下小葉的發展,是進行大量數學思考的結果,而不是天生如此!

心理學家得出結論,不管是出租者司機,還是數學家,通過長期的練習,相關大腦神經得以重塑、變化,反過來促進相關能力的提升,這就如同力量鍛煉,鍛煉增加了肌肉組織,而肌肉組織進一步增加了力量。

所以,天賦,比我們想像的要主觀,天賦不再是「卵巢彩票」,而是一種可以經由後天發展的能力,通過清醒的、刻意的練習,我們能以期望的方式塑造大腦,創造出天生不具備的才華和能力。

天賦,從本質上看,從本源上看,是神經層面的改變,而隨著對大腦可塑性的深入研究,這種改變是完全可能的,完全自主的,甚至是很容易的!

現代科學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天賦,一種主觀的天賦,一種人為創造的天賦,一種可以主動掌握的天賦!

我是今年年初看《刻意練習》了解上述理論,毀三觀,真的是毀我三觀,本來被「冒名頂替綜合征」折磨的疲憊不堪的我,突然發現,原來我真的是有「 天賦」的,只不過這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我用努力爭取到的幸運!

對於現在而言,寫作可能僅僅是有點天賦,但我相信,只要堅持努力,這種天賦會越來越大,與普通人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如果給我10年時間,這種天賦會成長為什麼樣的程度!

天賦無處不在,天賦無時不在,這是我的感受!

可能有點誇大,畢竟我們不能否認先天基因的決定因素,你讓馬雲去NBA,這就有點難為他了,不過有一個「門檻效應」,對於絕大多數的領域,門檻並不高,比如國際象棋,可能智商110左右也就可以修鍊成頂級大師,所謂的天賦,無關智商,而是刻意練習,正確的刻意練習,能夠帶來大腦神經改變的刻意練習。

當然,僅僅是正確的練習還不夠,還需要時間的積累,帶來大腦的變化,然後你就真的成為一個有天賦的人,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成長的錯覺,而是大腦切切實實產生了一種天賦。

我周圍的朋友,有時候很奇怪,我怎麼看一些學術、理論的東西能夠津津有味,因為這些學術的東西真的很有魅力,它們能打開思維的局限,打破傳統的束縛,讓我能夠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無限的改變!


瀉藥。

話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真的只能很難講明白。特長有可能是自己發現的,也有可能是被伯樂發掘那個隱藏到連自己都不知道的閃光點。每個人的際遇不一樣。不過我不大同意「生下來就是明星等」的說法。誠然,有些遺傳缺陷,比如有很小一部分比例的人是因為遺傳因素導致五音不全,而不可能成為歌手。但比例總是很低的,與其說天賦,還不如說是早期環境的影響。同時,舞台上光鮮亮麗的人,背後都是付出了極大的辛勞。對了,關於各種神童故事,其實我們所知的,也只是人家(家長、媒體等)願意展露出來的一面而已,背後的努力也好炒作也罷,我們都是看不見的。

而關於我自己如何發現特長,其實也真的找不到那一個特別的時間點。以前上大學時有位音樂老師總是說,我樂感這麼好不學鋼琴真是可惜了(不過我就玩指揮去了)。但很遺憾從小我就是沒有這個機會。不過在初一還是初二的時候,有一節音樂課,老師在講節奏,最後一個特別難,需要手打各種附點、延長、二分等各種混合起來的一共8個小節的節奏(貌似沒切分,對了,沒在黑板上寫譜,就老師示範兩次),同時腳還得左腳踩重拍右腳踩弱拍。當時光用手打就已經一片混亂。接著老師問剛才誰打對了,我舉手,然後弱弱發現只有我一個人……然後老師驗證了一下,木有錯。

其實在小學的時候,我就已經參加什麼班級合唱比賽,班主任要求大家提前自學好譜子。結果到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把所有聲部都學了(因為班主任布置任務的時候,音樂老師還沒分聲部啊),家裡也沒琴,就這麼看譜子就唱了。但其他同學基本都要跟琴才有辦法唱。

但是,我沒辦法說這是天生的,家裡基本沒人懂音樂(聽聽歌跟著唱幾句這個不算),小時候我也沒條件去參加各種藝術班。不過我知道,我只是在上音樂課的時候比別人稍微認真一點而已,純粹是一股喜歡。

最後,答主現在的職業跟音樂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我很早就明白,我沒有經歷正規的音樂科班訓練,是不可能把這個愛好拿來當職業的。而現在做科研,估計是跟小時候就是個「問題兒童」(整天問各種為什麼)有關,人家看漫畫我看科普的nerd……而做科研也不光是一股熱愛的勁頭就夠了,還得經歷長時間的思維和技能的訓練,還有基礎知識的積累。我感覺,所謂的特長,都是這麼來的,一定是要自己喜歡+努力訓練。


事實上,大多數人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然而多數情況是只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

根據我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發現長處的最佳方法(甚至是唯一方法)就是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所謂回饋分析法,就是你在執行任務的之前記錄下來自己對結果的預期。在任務周期結束後,將實際結果與預期進行比較。相信你積累一段時間,就會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了。

我從三年前開始堅持這個方法,然後我發現自己在搜集資料、提煉總結、並把知識用於系統化處理和分析問題方面非常擅長。

發現長處之後,如何發揮呢?

1. 專註於你的長處。要把自己放到那些能發揮長處的地方,就像我上一篇答案里提到的,平台期如何成長,你可以考慮與領導溝通後修改職責、部門間調動、甚至跳槽。

2. 加強你的長處。回饋分析能夠告訴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學習新技能,以及你在知識上的差距,讓你更有針對性去改善。

3. 發現自視甚高的地方,並且加以克服。很多術業有專攻的人,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不屑一顧,而掌握多領域的知識,才能讓自己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揮,你應該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

4. 糾正你的不良習慣。回饋分析也能讓你發現影響你的工作績效的不良習慣,應該努力去糾正。

=====================

利益相關:

我在網易新聞作為專家入駐,回答MBA和職場相關問題,歡迎關注我並且跟我提問,我的回答全是乾貨^_^

使用方法:

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然後打開這個網址:網易新聞


謝邀。

「興趣就是天賦,天賦就是興趣」。- 李開復浙江大學演講。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喬布斯斯坦福大學演講。

這兩句話讓我受益匪淺!

講講我成長中的幾個小故事。

故事A:

小學五年級的一天,有一個同學,他正在讀初中的哥哥來學校看他,等他哥哥走之後,他對我們說:

我哥哥會講英語哦!

備註:我小的時候,是在一個窮困小山溝讀的小學,而且英語教學在初中才開始!

言語間一種很崇拜的感覺!然後我們就問,英語是什麼?他對我們說:

英語是另外一個國家的語言!好像和拼音字母差不多的!

那個時候,我覺得能夠說一種外語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

雖然我當時不會說英語,但是想著要是能夠寫幾句英語,那種感覺,一定很棒的!於是,自己開始了「自學」!隨後的幾天,在教室裡面,我的本子上寫的是以下內容:

(小學五年級情景再現)

然後拿給班上的「沈佳宜」看,說:我會寫英文哦!

然而「沈佳宜」同學似乎也不是很懂「英文」。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小學五年級情景再現)

而過了差不多整整二十年之後的現在,我依然清晰的記得當時的這個場景!

而就是那個時候被別人偶然間激發出來對英語的興趣,讓我初中的英語基本上每次考試都是穩拿年級第一!很多的同學認為我有學習英語的天賦,其實我並不這樣認為,只是我對英語有興趣,我學習得更加投入,記憶單詞更深入,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接觸英語。而別人對我在英語方面的能力的認同,反過來又會促進我更有興趣學習英語,這種成就感,會形成一種良性促進。

而正是這種所謂的「天賦」,讓我直到現在還享受著英語對我人生的成長與發展的巨大幫助,無論是之前的鋼鐵行業,還是現在的IT行業!

故事B:

高中報考志願,要選擇專業了,無從下手,只聽旁邊的人隨口一說: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不錯,好找工作。於是乎,我嚮往的四年的大學生活就與「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這個專業掛鉤了。

當我畢業要找工作的時候,我猛然間發現,其實我根本就一點也不喜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這個專業,我對將來的職業發展一片迷茫。

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我的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同學,給了我一個盜QQ賬號密碼的軟體,當我點擊執行按鈕,過一會整個學校網吧的所有人QQ全部掉線,然後再上線的時候,所有人的賬號和密碼都發送到了我的郵箱,這一刻:

那種神奇,那種奇妙的感覺,簡直用任何語言都難以描述!

從那以後,我的大部分課餘時間都是泡在圖書館裡面看計算機的雜誌,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成為一名黑客。

我大學還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街舞,那個時候,發現找一些街舞舞曲,非常不容易,於是我就自己一步步的摸索,利用動網論壇搭建了一個專門用來收集街舞舞曲的論壇,記得當時使用的是http://www.ihiphopmusic.cn這個域名,資料整理的很詳細,各種分類:Breakin/Popin/Free Style/Jazz,還有各種大賽舞曲。做了一兩周之後,發現論壇的會員已經達到了100多人,而且其中有一個人找到我,對我說:

你的這個論壇做得特別棒,我非常希望能夠做你論壇的版主!

瞬間那種被認同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大學並沒有好好學習「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反而有以下的內容:

自己畢業的時候,畢業論文就是用VB寫的一個模擬銑床加工零件的軌跡模擬模擬系統。

畢業了之後,在鋼鐵行業工作了3年,到最後都不願意去鋼鐵廠上班,我認為在那裡上班簡直就是浪費生命。

於是我重新開始思考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人生,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如果能把你的興趣當成工作來做,將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回顧我的人生成長:

我喜歡英語,但是我一直認為英語僅僅是一種工具,而我認為不太適合把英語當成工作來做!

我喜歡踢球,但是我現在的條件已經不適合做職業球員了,所以這個不適合!

我喜歡街舞,但是把這個當成職業,也不太合適!

只剩下最後一個興趣愛好了,計算機!這個是非常適合作為一種職業了!

於是我下定決心,與我掙扎了7年的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行業說再見!在我26歲的時候,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奮鬥與夢想,雖然已經很晚了,但是現在的我,非常非常的享受現在的工作,而且我也可以做得很好,這真的就是我夢想中的工作!想起當初自己的選擇,依然認為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之一!

「興趣就是天賦,天賦就是興趣」

真正天賦異稟的人,真的非常非常少,你我這一輩子,可能在身邊都不會遇到這樣的人,絕大部分的人,僅僅是興趣使然!

來看一個我曾經在知乎上回答得到的贊數超過14K的一個答案:

有哪些人堪稱「神人」,卻不為大眾所知? - ifeegoo 的回答

這個例子就是興趣可以讓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做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步!

強烈推薦以下兩個演講視頻:

1.李開復在2009年浙江大學演講《成長中的十個啟發》:

視頻封面公民說視頻

2.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

視頻封面喬布斯斯坦福大學演講(高清,中英文字幕)視頻

備註: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侵刪。


首先,我們每個人在漫長的小學、初中、高中生涯中,學習了一些課程,尤其是所謂的主課(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如果你在主課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上有天賦,應該會在中學階段就顯現出天賦。有極少數人上中學某一門主課很差,但是上大學變好了,但這是小概率事件。凡是中學階段主課成績很不好的人,就應該拋棄以主課為業的想法(譬如說,中學數學很爛的人,上大學後可以繼續苦學數學,但是當職業數學家的夢想就不要有了)。不僅如此,還應該謹慎進入與主課緊密相關的專業,譬如說,數學很爛的人可能無法成為金融工程從業人員;語文很爛的人可能當不好記者。

中學主課成績很爛的人應該走兩條路:

1、看看自己在所謂的「副課」領域有無天賦。如美術、音樂、體育。不過,美術、音樂、體育的發掘有時候與家境、家長的見識、是否遇到好的啟蒙老師有關。我認為劉國梁若出生在沒有乒乓球台的大山深處,也不會發現自己的乒乓球天賦。

2、看看人類有哪些生存之道是中考、高考不考的,去那些領域碰碰運氣。如靠情商的領域(銷售、公關)、靠手巧的領域(木匠、廚師、手工藝者)

真相是人類有大量的謀生之道中的才華,不是憑藉高考那幾門主課可以度量的。成績差的人首先就應該滿世界打聽哪些行業的成就高低與高考成績弱相關。反之,高中成績很牛逼的人不妨打聽哪些行業的成就高低與高考成績強相關。

——————————————————————————

以上是第一步,做完第一步之後,就進入第二步:

打聽一個行業實際操作需要的素質,看看你本人覺得難不難。注意,要向從業人員打聽,不可以向大學在讀的學生與大學老師打聽,更不要自我意淫。譬如說,絕對不可以只通過《商業銀行管理》這本教材去想像你能否適應商業銀行的工作,而應該去詢問銀行實際從業人員。再比如說,你不能因為自己喜歡看律師劇就意淫自己適合干律師,閣下得托關係找到律師行業實際從業人員打聽打聽這一行需要的技能與素質。

如果別人覺得該行業最大的難處,恰好是你覺得不太難的,你可以試一下。

————————————————————————————

大部分人可能在所有的領域都達不到高端,無論是數學、物理、哲學,還是銷售、公關、乒乓球。。。我們只能說儘力找自己相對擅長而且有市場價值的才華。


謝邀。

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題主的問題有一定的複雜性。

人最難了解的其實是我們自己。古希臘神廟立柱上的文字就是:「人啊,認識你自己!」可是天知道這有多難做到!人對自我的認知關係到生理學、心理學等等一系列的學科,何況,人類的大腦有多少未被開發的未知領域,人的潛意識有多麼強大,任何科學家都無法對它進行定性。

「特長」這個詞語,不過是別人賦予你的一個標籤,別人會認為你會畫畫、會唱歌、會跳舞……這就好比一個小孩,被父母逼迫著去學這個學那個。而歸根結底,對於自己來說,應該是「愛好」。我們總是強調「天賦」對一個人從事的事業的重要性,而為我們忽視的是,我們究竟有多喜愛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假如我們面對自己的人生,都要不斷地給自己貼各種「特長」的標籤,這該有多可悲啊,我們用是否能夠成功來定義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反而故步自封一無所長。

不如重新梳理自己的日常。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你在什麼情況下是全然放鬆的?你在什麼情況下感覺到「心流」?

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心流 (flow) 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倘若一個人喜愛自己所做的事情,他應當是全然投入忘卻一切的。不論是在美妝、集郵、閱讀、繪畫、辯論、遊戲……所有這些活動中,感覺到心流,那就是你的愛好。整理過後,挑選最為感興趣的一兩點,深入地利用你能利用的一切時間,對此進行研究和行動,堅持數年,你就擁有了世俗口中所謂的「特長」。

最後,為什麼忙碌平庸不可取呢?是不是人人都能做一個科學家、畫家、音樂家、作家……?事實上,世界是由忙碌平庸的大多數構成的,在追求個性張揚的同時,也並不能否認平凡的存在,我們可以擁有愛好和追求,但是一味追逐成功,反而會錯失許多美好。

比如繪畫,怎樣算是成功?你拿起了紙和筆,起稿、描圖、上色、細化……這些夠了么?有些畫家更關注內容、有些擅長漫畫、有些擅長細節、有些畫油畫、有些畫水彩……誰比較成功?你能說畫油畫的一定比畫塗鴉的更成功嘛?那麼什麼是成功?是單幅作品的價格嘛?那麼那些並不出售作品只是自娛自樂的畫家簡直太失敗了不是嘛?他們終其一生默默畫畫結果也就是碌碌無為的結果罷了。

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吧?默默無聞的畫家從繪畫中得到的莫大的幸福和快樂是任何物質無法比擬的,他的一生也許一文不名但是卻無比滿足,我覺得他是成功的。

這個問題,說到底是個「怎麼活」的問題,活給別人看還是自己?我個人更傾向自己心無旁騖地活著,成功與否,留給後人成說。


謝邀。

首先答主想告訴題主一件事情,答主永遠都忘不掉的就是答主中學時一個老師跟答主說的:我們或許會用一眨眼的時間一炷香的時間幾個月的時間去了解一個人,或者去熟知一個人。可我們一輩子都在學著與自己相處,人這一輩子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認清自己。剛知道自己性取向的時候很坦然,沒有驚慌失措,當我認同了這個身份後才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跑題了。

後來當我們慢慢長大的時候發現了解別人同樣也是一件困難的事。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我以為」他怎麼怎麼樣,但其實這個人或者這件事並不以我們以為的那樣發展。殊不知我們的在「了解」這個問題上會用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去掩蓋其他的事實。

看似答主好像跑題了,但答主現在把話題轉回來,我們成長過程中,直到現在,對自己的了解又有多少。我們從出生到現在都在以「我們的經驗」以及「我以為」在活著。我們出生之後從沒吃過檸檬,可咬了第一口後發現特別酸,下一次遇見檸檬肯定不會像第一次去咬。就算我們的經驗不是源自我們自己本身,源自於他人別人告訴你特別酸,你可能也不會吃。這就涉及到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會停留在以偏概全,不會客觀的分析。

所有的事情都有三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以及事情本身的一面。比如在了解自己的這個問題上,有你的一面,你對自我的認知,:是個什麼樣什麼樣的人我擅長什麼什麼。我的一面:我看著你覺得你大概是個什麼人,大概會做什麼事情,大概不會做什麼事情。可事情本身的一面是:你可以做很多你都沒有試過的,不管失敗與否,只是你從沒做過,或者說我們對於未知的事情有畏懼感。我們很習慣於第一次失敗後或者幾次失敗後就再也不敢輕易嘗試,可學會走路都是跌跌撞撞中學會的。

題主開題時候說,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是明星,一生下來就是歌手就是畫家。這點答主不敢苟同,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是吃哪碗飯的,是,我們不排除天賦這件事情,可天賦並不代表一切,大家都學過傷仲永,仲永時有天賦可後來呢。我們也不排除有錢人的子女或者星二代這些人,他們在優良的條件下成材率自然比普通人要大一些,況且他們的曝光率也會高一些。再有一些人,比如題主說做明星,背後的辛酸我們也沒有看到,好皮囊是天賦,可努力是人為。郎朗瘋狂練琴的時候,我們在幹什麼?答主這麼多年總結出一句話,外人只看結果,自己獨撐過程。

答主東扯西扯了這麼多,只想告訴你,凡事不要害怕,覺得自己不能做什麼。要專註於一件事情上達到極致才有可能出頭,畢竟這個世界太大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出彩。如果不敢嘗試新鮮事物,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天賦,對哪方面有興趣。

答主在離開祖國懷抱之前已經在電台實習播音準備轉正,一次偶然機會接觸廣播劇,後來做cv配了幾部劇後,發現自己在聲音上有些天賦後來到在國內大學時,經常被人誇這個小伙兒聲音挺磁性,挺好聽(我又在自己誇自己臭不要臉)有興趣可以聽下我微博@屯上秋樹 裡面有我在配音秀錄的一小段廣告。後來也沒想出國,可是跟前男友發生了些事誤打誤撞來了韓國。沒試一下的話也不可能遇到現在的棒子男友,相信你也是通過我在中國菜多好吃的回答的那篇被認為實質上在秀恩愛的文里挖出了本屯,大部分的事情關鍵在於很多時候在我們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或者以為快要結束的時候,柳暗花明又出現新的轉機發現新大陸。

我們要與自己相處一生,這是個長久研究的課題。沒人能夠一步登天,多去嘗試,或許就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答主也是最近幾年發現,答主真的很擅長回答一些情感問題,最近答主微博@屯上秋樹 快被私信塞爆了,全是諮詢答主感情問題或者鬧心的解不開的問題,答主也耐心的一一解答了。所以不去嘗試,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自己會跌跌撞撞學會成長到什麼地步。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明星,或是歌手,畫家

所有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屎尿不能自理的小傻逼,區別在於有些人長大了以後還是屎尿不能自理的大巨嬰,一直到死。

職業化的才能都需要大量後天訓練堆積而成的,大多數人訓練的水平和強度之低劣,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因為基因能給人帶來的才能差異,平均只有10%,如果你的戰鬥力有10萬,10%能給你1萬戰鬥力的增益,但如果你是戰鬥力只有5的渣渣,10%只會被四捨五入。


-

謝邀。我的經驗是:去嘗試一些你沒做過的事。

不管成功或失敗,你都能從中有所收穫。天賦、長處、缺點都能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展現。

年輕的時候,大膽的嘗試,有試錯的資本。

精力分散太多不是好事,專心很重要。

慎重選擇,然後,從一而終。

-


謝邀。去嘗試當然是必要條件,但並沒有這麼簡單。請跟我一起學習貝葉斯公式。如果事件C獨立於A,B,則有:

P(A|B,C)=P(B|A,C)P(A)/P(B),P為事件發生的概率。現在記A為在某件事上有天賦,B為在某件事上會成功,C為去儘力嘗試。那麼有:

P(有天賦|試了且成功)=P(成功|有天賦且去試)P(有天賦)/P(成功)

事實上,P(C)在本問題中應該是1,畢竟嘗試是必須的。乾脆不去試肯定沒法知道會不會有天賦嘛。而根據天賦的定義:

P(成功|有天賦且去試)=1,所以

P(有天賦|試了且成功)=P(在某一行有天賦)/P(在某個嘗試中成功)

其中P(有天賦)代表未經任何測試下,對某一技能有天賦的概率。即為,統計意義上,對任意一個人而言,他有多大的可能性對某一行(比如數學,音樂)有天賦。P(成功)也是同樣的意義,代表統計意義上一個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這個嘗試中成功。

那麼,問題就是,你覺得某一行很好玩兒,你稍微試了一下其中的某一部分,感覺良好。究竟有多大概率證明你在這一行有天賦呢?既然結果是個分式,自然是增加分子,或者減小分母。

1:增加分子。這就意味著要選擇一個統計意義上比較容易具有天賦的行業。經典的反面例子就是數學,世界上究竟有沒有一千個人在數學上有天賦都不一定,千萬別輕易入坑。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答主初中數學競賽,高中物理競賽,大學數學建模競賽。一部分原因就是先發現有物理天賦好像比有數學天賦容易一點(腦洞之神德布羅意),後來發現有機器學習天賦好像比有物理天賦更容易一點。Then,machine learning it is。總之,行業本身的難度確實決定著你有沒有天賦的可能。拿數學來說,如果不是難度非常高的嘗試,比如奧賽金牌,很難說真的有天分。另一方面,拿寫作來說,在知乎上寫了文章上千贊,大概就說明你在寫作上還是有些天賦的。

2:減小分母。這就意味著要增加嘗試的難度。比如有些人說:「我覺得我玩兒dota很有天賦啊,總能殺崩同學。」這個嘗試的難度,怎麼說呢。如果換成「我總能掛機半個小時然後殺崩同學」,這個可信度馬上就不一樣了吧?換言之,對於某一行,如果進行了一些嘗試,結果不錯,那麼作為興趣當然是個好主意。但如果想入行並認為自己有天賦,就要反覆確認,我的嘗試是不是足夠難了?是大多數人都很容易成功還是只有少數人能做到?再來個例子,短跑成績在全班前十名只能說明身體不錯,全校第一大概就能保送或者特招了吧。

當然,上面的理論都建立在我們可以對這一行有關的任務稍微嘗試一下的基礎上。對一些非常難以嘗試的行業,理論就失靈了。比如有人說:「我對維護世界和平有天賦。」這,也沒人欽點你去念詩,要怎麼讓人相信呢?什麼?你說你文明輕鬆過神?來來來,朋友,one more turn?

最後,本文的所有論述,都是基於概率的。換言之,本文所解的問題是,如何確定你在某一行高概率有天賦。但黑天鵝總是存在的,傑米瓦爾迪(Jamie Vardy)就是一個最近的好例子。如果真的執著於某一行的話,就別管什麼概率了,去燃燒吧。畢竟,

Nothing is true.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不想長答,隨便說說。

天賦是存在的,人的基因表達很大程度影響一個人的智商。非洲盛產飛人,歐洲人那啥比亞洲人長得多,你說有沒有天賦一說。

然而很多人都只注意到生理上的基因,而忽視社會程度上的基因。大學教授的子女相比戀童癖的子女無疑健康太多了,當教授的孩子在學習第三種語言的時候,普通人的孩子卻已經在工地里搬磚或是在田裡放牛。教授的孩子混得再差,也能在城市裡幹個屌絲公務員或者混個小事業機關,普通人的孩子考試沒考好進了富士康,或者搞起傳銷微商。這些人的第二代又開始這一循環。

還有一點,樓主,我要打擊你。對世界上99%的人來說,一生忙碌平庸才是我們的宿命。這種問題年輕時候很難想到,真到了中年危機,你就會問自己一輩子幹了啥。對自己有過高的幻想才會是自己不幸福的源泉。

您說的生下來就是明星,或是歌手,畫家…,前兩者我壓根不信和天賦有太多關係,更多是你自己的進取心和運氣。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爛演員,中性歌手塞滿娛樂圈,掙得比那些有節操有能力的明星歌手多得多。但他們也算是社會意義上的成功者。而畫家的成名也有太多運氣因素。你就想想現代知名畫家所創作的藝術品,往往要從各位大師的一系列作品中才能看出作者想表達什麼。一個普通人信筆塗鴉,簽上大師的名字,也許就沒人認得出來。

他人就是你最好的鏡子,想了解自己,你得知道別人怎麼評價你。你還得了解自身的基因局限,數理化語言文學歷史成績,其它人對你愛好的認同度,甚至別人給你起的不雅外號。然而即使你了解自己所具有的天賦,你也很難達到社會意義上的成功。

潑潑冷水,大家別介意。發現是一回事,愛好是一回事,生存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可以告訴你,高考真不是發掘人天賦的東西。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就業的時候專業不對口呢?

我個人覺得有一種找到自己興趣和愛好的方式是玩模擬人生,我就喜歡裡面的「夢想起飛」那個版,至於什麼奶孩子的花樣年華,太占內存了。

然後呢,實際上,天賦這個東西在這個世界真的不突出。找幾個行業裡面的大神,好好拜師學藝就行了。

曾經一段時間,大學裡面可能有那麼幾個技藝高超的大神,但都死了。


瀉藥_(:_」∠)_能長久堅持,不會放棄,那就是興趣,當然能不能做好是另當別論了


斯金納表示完全不介意。


所謂的天賦,我想的話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沒有的,因為那稱不上天賦。不過說是長處的話,其實你用心去體會生活,和別人多交流交流,和別人去對比一下,事實上你會發現自己身上和別人不同的地方,有些是缺點和不足,另外的肯定有長處的。


回想一下你從小到大一直熱愛的事物是什麼,所謂天賦呢,很多情況是在年幼,可塑性強的時候對某些事物抱有相當的興趣,長期觀察,接觸,思考而積累下的認知和反射,比如音感色感,或者是對於某一學科知識的領悟性,對某種特殊信息的處理能力,從自己長年以來一直熱愛的事物尋找應該可以發現類似的天賦,另一方面是遺傳上的,除了赤裸裸的智力和記憶力,還有外貌,聲音,身體結構等,這些則是在日常生活中輕易就能發現的,一般很少出現人到中年,突然發現自己很能唱歌或者很能打球這類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外總是有很多很好的創意?
超市買的三文魚,顏色變深還能吃嗎?
怎樣才能成為有趣的人?
如何發掘市場「隱形需求」?
我姥姥讓我把單位同事喝完扔掉的飲料瓶拿回來,我該怎麼辦?

TAG:生活 | 人生 | 心理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