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俗體「竜」的由來?
01-11
該字為何未被列入大陸的簡化字?
竜不是籒文,應該是龍的俗字。龍字說文分析成形聲字,應該是根據小篆字形分析的。龍字在最初是個象形字:
下面的「月」是龍的嘴巴,上面的「立」是龍的頭飾(和古文字「辛」同形)。「辛」這個頭飾也在鳳字上出現:
也許「辛」這個頭飾是這兩種神奇生物的區別特徵吧=_=
好啦,繼續說「龍」字。戰國文字中龍字和甲骨文差別不大。不過有些字中龍的身體和頭部分離了:
身體上的圈是個裝飾符號。秦系文字則更喜歡在龍背上添幾個短筆,這自然也是裝飾符號:
小篆就是承襲的這種寫法:
段玉裁說龍右邊是「飛」,這是不對的。從我們上面的分析來看,龍右邊其實是添加了不少飾筆的龍身。
以前人們以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六國的文字就漸漸廢棄了,後代的文字都是承襲秦系文字而來。但事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一些其他系統的文字可能通過一些途徑保留下來。比如睡虎地秦簡是用秦隸寫的,但有些文字依然保留了楚系色彩。這大概是由於楚國滅亡後,原來楚國的抄手不熟悉秦隸,在不經意間帶出了習慣的寫法。再比如前代遺留下來青銅彝器、簡帛文獻,上面的某些字也有可能保留不同於秦系文字的寫法。汗簡里有龍字這樣的寫法:
不難發現,這樣寫法的龍和甲骨文、楚系文字里的龍是一脈相承的。傳抄古文多有訛變,這個字形里嘴巴和身體上添的那個圈變成了左右對稱的部件。這個字被隸定作:
張湧泉先生指出俗文字中「E丨彐」常被寫作由,比如嫂在敦煌文書中多寫作?。同理,這種寫法的龍也訛作竜。我手頭沒有工具書,手機上的康熙字典顯示這個字最早出現在集韻,那起碼在宋代,竜就已經出現了。龍在行書中容易出現變形。行書楷化作:(龍的左邊+尨)或(龍的左邊+龍)。張湧泉先生指出,俗文字常會省去一些不重要的部件。比如能寫作(匕匕,上下結構,即能字右邊)。同理,龍也有龍的寫法。大陸的簡化字方案應該是在龍字異體寫法中選了一個最簡單的。
ps.在坐火車回家=_=邊吃泡麵邊用爪機打字,沒有寫材料出處,表述也不太精確。不當之處歡迎指出
我繼續吃面了ˊ_&>ˋ謝謝邀請,我正在旅行,手機簡單作答一下。竜在籀文就已經有了,立是龍頭的頭冠,電像是正面爪子合抱,以及一條長尾巴。至於中國大陸沒有用這個做簡化字,可能是勞動人民不太熟悉吧。簡化字許多都是民間通行的俗字。
推薦閱讀:
※為什麼「藥」類推不簡化成「?艹樂」,而是採用俗字「葯(葯)」?
※「歹」字源自藏文字母「?」嗎?
※「桔」「橘」同音同義,為什麼筆畫簡明的「桔」還沒有完全取代「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