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業選擇什麼小語種?
本人哲學專業,想選擇小語種,為閱讀原著也為將來出國打算。學習什麼小語種來搭配哲學專業?
好了正經回答一下。
做哲學史,特別是古代和中世紀哲學需要五門外語,這是標配:英法德拉丁(古)希臘就是說,前三個現代語言的文獻是硬通貨文獻(意思是:法國的華萊士的書有沒有看過啊?沒看過好意思寫論文?德國的默大媽的書有沒有看過啊?沒看過好意思寫論文?!中國的?哎呀無所謂啦),就像美元日元歐元是標準儲備貨幣一樣,做研究前,英法德的文獻都必須知曉,這自然以掌握其語言為前提。拉丁文是學哲學史無處不在的狠角色。古代和中世紀的絕大部分文獻是用拉丁語寫的不說,即使是對於近現代哲學,拉丁語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古希臘語雖然和拉丁語類似,也很重要,但是可以學得爛一點,因為重要的古希臘語文獻都有譯文了。
但是其它四個務必好好學。所以不要想著學一門二外裝裝逼就算了,要真的做學問,或者要想真的搞出個大新聞,就要拚老命學下這幾門。原答案:學阿語啊!哲學太閑了!學個德語還是很閑啊!學個阿語你就可以體會到醫學生的某些生活了(儘管其實並沒有)來潑灑一些負能量了。僅承題按本科結束希望到國外修讀碩博學位來說。
從理論上來說做歐陸的話, 像@歸伶昌 所說的,英法德希拉(最後兩個一般來說特指古希臘語和古典拉丁語)是理想的標配。如果做的是一些比較奇怪的東西,比如印度哲學,梵巴藏就是標配。
從實際上說,感覺題主還沒想好專門的方向,只是本科早期階段想做好準備。首先,最最基本的,就看你選擇什麼方向。其次,從最基本的角度說,請把絕大多數時間花在英語上。套一句很俗的話,憑多數人對語言學習的用功程度,還遠遠談不上拼小語種甚至很多門小語種語言的程度。能懂語法,借著詞典硬啃一些大部頭是一回事,嫻熟使用學術和非學術的外語,在國外哲學系生存乃至拿到博士學位,是另外一回事。相信題主從小學英語這麼多年,聽聽外國教授講座,讀讀原版的哲學書應該不是問題,但一天能讀多少頁嚴肅的哲學論著、能用多嫻熟的學術英語進行寫作,可能還是很大的問題。
英語的優勢在於這是國際學術共同體,尤其是哲學學科最強勢和主流的語言,尤其隨著德語世界哲學學科的英美化,如果你做的是當代議題,或者說你的興趣不在當代議題,而也希望將一些比較好的,比如說關於觀念論的研究成果展現在國際同行面前,取得一些同行的批評,那首選語言也是英語無疑。當代還有力堅持非英語作為學術語言的國家可能僅剩法國了,這是個相對比較狹小的空間,而按我在法國就學期間和當地老師聊天,即使在法國哲學界今天要取得成就,幾乎也是必須精擅英語不可了。無論你將來要做什麼方向,英語都是獨一無二的重要的語言。至於從進大學重新學一門小語種,即使是專門的外國語高校本科畢業的學生,也不是人人都能具備研究生階段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要粗通這五門甚至更多語言,其實花不了幾年時間,語言越學到後面越簡單和快速,本人比較不要臉面地說,初步掌握的外語差不多也五六門了。但是現在為止能應付國外大學課程要求的,可能也就英語和法語而已。僅憑個人經驗,我能很確定的是,你在國內絕大多數大學的課堂內(至少選修課絕對不行),和在外培訓機構學得的法語,都離學術所需要的語言水平差得很遠,相信德語也差不太多。在本科階段要將小語種學得足夠好(從大一開始到大三結束,到B2比較好的水平到C1),你得冒著影響本來的哲學本科學習時間的風險(如果你是抱著以後還要學哲學的計劃,相信課外還需要惡補很多東西),或者需要分攤大量的假期時間(相信至少要數個寒暑假進行密集學習)。如果要學,建議先學紮實一門,等你聽國外大學課程視頻沒有問題(這是比較簡單的),再到能嫻熟和校內的外國交流生談一些專業話題,那再說其他的。
最重要的是,一旦下決心,就有足夠的毅力和決斷堅持下去,一年兩年的苦讀都是不夠的。最後一個建議,首先優先考慮自己的學力,而不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優美的理想的外在標準,尤其不要被語言能人亮花了眼。當你學好英語和比如說德語的時候,再學一門三外、四外是非常非常快的事。
很多國內哲學系的對小語種的觀念在我看來都是相當有誤導性的,Mark Lilla曾經寫過與一位在芝加哥求過學的中國學者的交往經歷:在他們學習的第一年結束之際,我找了他們中的一位到我的辦公室以便提供一些建議。這位青年人顯然極具思想而又誠摯認真,而且他在北京的知識圈中已經極為知名——這因為他在社會學和哲學方面的論著和譯作。但在剛選修的我的一門課程中,他卻未能通過口頭或書面英語很好地陳述自己的思想,這使得我們都有點沮喪。我詢問他的暑期計劃,然後談到英語進深課程,並建議他看看這類課程。「為什麼?」他問。我感到有點不自在,就直陳事實:精通英語將有助於他與外國學者溝通,也有助於他在本國發展自己的學術事業。他略帶優雅地笑了,回答說:「我不太這麼想」。
我完全困惑了,問他打算做什麼。 「我打算學語言。不過不是英語,而是拉丁語。」這回輪到我問為什麼了。 「我認為學習拉丁語也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希臘語。羅馬人建立了一個跨越許多世紀的帝國。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 他說。當他離去的時候,很明顯的是:被打發走的是我而不是他。
這位學者在今天的中國哲學界擁有非常高的聲望、很多的追隨者,對於文中提及的這類想法有很多忠誠的附和者,但我依舊堅定相信這是誤導性的。
歡迎批評。選擇什麼語言都可以,但是你得想想清楚,學習一門語言,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或者說,你的期許是什麼。
如果滿足於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然後回國任教,從此完全留在中文學界發展,那麼所謂的小語種要求並不高,能讀文獻就可以了。畢竟你是在用中文發表論文,在用中文授課,在用中文交流。並沒有一個強制的外語能力要求或者標準。
這種例子目前非常多了,幾乎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但是這種模式帶來一個問題,我們有時會發現,即便一位學者在某個歐美國家獲得了博士學位,甚至用其所在國家的語言出版了他/她的博士論文,但在各種需要動用這門外語能力的場合,他/她並沒有表現出令人信服的語言能力。
你會對這種情況滿意呢,還是不滿意呢?
一個比較誠懇的建議是,無論你計划去哪個國家以哪一種語言去從事哪一種哲學的研究,首先要確保你有足夠優秀的英語能力,能夠達到工作語言程度的英語能力。我指的不是你是否能在英美獲得一個博士學位,也不是你是否能夠完整地翻譯一本英文哲學著作,而是指,你必須要具備能夠用英文在哲學類國際期刊發表論文,能夠在國際會議上流利地進行報告,能夠準確而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並且能夠和國際學者進行有效的社交互動的能力,這是成為一個當代合格的哲學研究者的基本條件。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你能再掌握一門達到工作語言程度(要求同上)的第二外語,同時還能有著另外兩到三門外語的基本閱讀能力,那就已經非常「出色」了。
很可惜的是,如今的中文哲學學界,能夠達到「出色」這一標準的,真的恐怕是鳳毛麟角。
@歸伶昌 說的好,我補充一下。即使不研究伊斯蘭哲學或猶太哲學的學阿語也很好啊。
阿語的思維方式很哲學啊,舉個例子吧:
阿語「發現,感知」的主動完成時陽性三單(就是"他已經發現")是wajada,對應的的被動形式的另一個意思是「存在」,不就是「存在即被感知"嗎?(@喬治·貝克萊 是不是學過阿拉伯語本人德語狗一隻,因為是外語類保送生所以只能學語言這裡不贅述。當初幻想得很美好以為學點德語就能看康德黑格爾叔本華了,結果學了以後發現,德語光單詞就那————————么長,然後由於句子有框架結構,一句話不看到最後一個單詞不知道什麼意思,再套上從句,然後再以康德的癖好,一句話能給你寫一頁。所以說,雖然說閱讀原著能夠從原汁原味的文本來體察作者的思想,但是如果語法不精單詞不認識,別提體會到精細的用詞差別所表達的情感或者嚴謹的結構所體現的智慧了,就連看懂都成問題。每次看到亞馬遜里對學術類書籍的評價都有「翻譯太拗口了」,我都想說,說得跟原著不拗口一樣。
讀柏拉圖的理想國,商務印書館版本里有一段:
「蘇格拉底:就拿馬來說吧,受過傷的馬變得好了呢還是變壞了呢?玻勒馬霍斯:變壞了。蘇:是馬之所以為馬變壞了,還是狗之所以為狗變壞了?玻:馬之所以為馬變壞了。蘇:同理,狗受了傷,是狗之所以為狗變壞了,而不是馬之所以為馬變壞了,是不是?」當時我就瘋了啊,什麼是馬之所以為馬,狗之所以為狗啊。。馬和狗有什麼關係啊。。。當時學古希臘語的想法都有了啊。。。能力有限只能看英文,是這麼寫的:「When horses are injured, are they improved or deteriorated?
The later.Deteriorated, that is to say, in the good qualities of horses, not of dogs?Yes, of horses.And dogs are deteriorated in the good qualities of dogs, and not of horses?Of course.」雖然不是原著,但是也能理解到,「好」和「壞」,對應的意思類似於「improved」和「deteriorated」。「馬之所以為馬」,指的是作為馬的一些「qualities」,類似於書中反覆說到的「德行」。所以不一定非得原著才能幫助理解,有的時候找一個不那麼拗口的語言就可以達到目的了。可以說,英語所享用的資源是其他語種很難相媲美的(我就想看個德語的格林童話拓展一下閱讀量每次搜索「原版」都出來英文版,後面還真寫倆字「原版」啊摔_(:3」∠)_),能夠熟練地使用英語,已經可以享受非常多的在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資源了。如果說題主想要出國並且是非英語語種國家,那也應該有一定的國家和研究方向的指向,那就專心學對應的語言。然後多去了解一下目標國家或者學校對於語言能力的要求,有了目標再去學習,這樣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原著的研讀方法和普通日常的交流還不一樣,和考試的能力測驗又有很多不一樣。學姐說,就是專四考90,在德國上課依舊聽不太懂。。。所以說如果僅僅是為了閱讀原著而學習一門語言,想要達到目標所付出的努力,可能會與收穫不太成正比。當然如果說能夠結合對於該目標國家的風土人情的了解,對於這個國家文化的熱愛,那麼學習這門語言,還是很值得的。
【本人德語還處在爬坡階段,感覺大學每天過得都跟高三一樣。還沒感受到越學越簡單的快樂,如果答得有不周到的地方,還請大神們指點_(:3」∠)_】@歸伶昌 說的很好了。
題主北師大的么?幾年前雷立柏老師曾在師大開設拉丁語課,你可以去聽聽。師大資源最好的大概是馬哲,很多老師德語都很好。所以學德語應該也能得到很好的指導。總之要好好利用學校已有的資源。
按照專業取向來學小語種是應該的,但學外語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是用來和國際上的同行來交流。從這個角度來看,要學現代的、應用範圍廣的語言,如法語、西語。
當然最重要的好好學英語好好學英語好好學英語,這足以佔據你大部分外語學習時間了。如果是中哲的話,可以學學日語。
剛上哲學系的時候被助教嚇唬:想做學術的話,拉丁、希臘、希伯來、阿拉伯這些古典語言起碼挑兩門吧?歐陸語言挑兩三門吧?嚇cry…不過目前班裡同學想走西學的一般拉丁希臘德語先學著。
問這個問題說明你還沒有真正找到哲學中你感興趣的部分……
看題主具體對什麼方面感興趣了。
如果說需要從近代哲學的本源和定義開始考究的話,那麼無疑學德語(雖然難得一比…)是很好的選擇,這方面的大思想家和專著都比較多。19~20世紀的存在主義哲學也是德語人的天下。如果對古希拉哲學,蘇格拉底之類的感興趣,那麼可以選古希拉語,不過學這個可以應用的面太窄,而且基本都有比較健全的翻譯本,反正如果是我的話不會選。最後說一下我自己的意見,我選法語,因為本身是學語言學的,比起純哲學,對語言哲學接觸得更多,法國人在哲學的發展史上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勒內·笛卡爾可以說是近代哲學之父,雖然布萊尼茨和馮·洪堡都是德國人,但索緒爾的一般語言學教程是用法語寫的。而且現在應用範圍很廣的構造主意的學者和專著都有很多是法國人或用法語寫成的。而且,單純作為小語種,法語應用範圍更廣,還是聯合國用語之一,對題主以後的就業或深造應該都有幫助。以上,非哲學領域專業人士,寫得可能有些亂。全是愛好者的一點意見。看題主做什麼方向的哲學了。
如果混口飯吃,Python,java,C;如果為了提升思想境界,巴利語。
首選德語,畢竟德國哲學家倆手都不一定數的過來……
余英時先生有句玩笑話:不懂英法德,不學文史哲
最近風頭正盛的李猛大神,除了上述三門,應該還懂拉丁語和希臘語
我也答一下。
坐標:霓虹國
雖不是哲學專業、但哲學還是比較有興趣。M1、M2階段確實修過幾門關於哲學方向的選修課。再加上導師也略有對哲學有興趣。
我系有幾位非常厲害的大牛、都是哲學方向。其中選過2位教授的課。其中一位、新學期第一堂課、學生之間自我介紹完就發期末發表的題目(其實選課的學生不多、我那期就3個人)附要讀的書、當然每人讀的書都不一樣...我當時看到書單就、這教授夠變態的。有德語、英語、日文三種、你就慢慢讀吧。當然你也可以讀譯版的、不會說什麼。
本人經驗、讀譯版真的會害人、以康德形上為例、讀過日文版、台譯版、大陸版、英版這幾版最容易讀懂的是日文版的、英文版也不錯。基本讀下來真的太難了、有些根本讀不懂、有時候拿著問導師、導師會的語言讓我敬佩啊、英語(耶魯2年)德語(德國博士)拉丁語、古希臘文都很厲害~當時拿著德文原版跟日文的對照給我講解過~最後拿了A、導師幫了很多。
我導師說過、想要深入學習哲學、語言必須達到專業水平、不僅僅是合格。英語、德語、拉丁、古希臘文是標配。留德博士前些年國家派了不少其實形勢挺嚴峻的…當然做哲學的德語必備,康德譯成中文丟失大量信息。俄國哲學有一片不為人知的廣闊天地!既不屬於東方也不屬於西方,碰撞和激情瀰漫在彼得堡的上空,這裡的烏雲、細雨、街道、劇院、涅瓦河、大教堂…風隨著意思吹,無處不哲學。
三年前淪為張百春腦殘粉,北大徐鳳林學術有餘激情不足,總體不如老張。
另外上完中西哲學史後,黃文傑的課可以聽聽。當然是C語言,以後靠這個吃飯呢
儒家哲學:中文,韓語,日語,印度佛學:梵文,巴利文,藏文,伊斯蘭:阿拉伯語,西方哲學: 德語,英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以上這些語言世界是四大文明圈的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語言。
德語
等題主英語達到覺得,讀英文哲學書比中文哲學書容易和輕鬆的時候再說別的語言吧。真的英語閱讀精通比4,5門語言滑水重要的多
推薦閱讀:
※哲學與一些雞湯的區別在哪?
※《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否前者的翻譯更貼切呢?
※哲學和雞湯區別在哪?
※誰能翻譯一下這句德語「Ein Mensch kann zwar tun, was er will, aber nicht wollen, was er will」?
※哲學是不是一個公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