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是否有資敵嫌疑?

松州之戰以侯君集先鋒牛進達的一次偷襲而告終,這是吐番與唐的第一次交鋒。松贊干布沒有表現出任何死扛下去的意思。到有點以戰逼婚的意思。看看後來葛爾家族祿東贊的幾個如狼似虎的兒子欽陵贊婆打得唐軍嗷嗷叫就知道吐番的軍事力量是什麼水準了。

李世民許配文成公主給松贊干布是唐立國以來第一次和親,規格非常高,中國歷史後來對此多有讚譽,幾比王昭君的出塞。但文成公主的和親並未帶來期望中的和平,即使有過什麼盟約,後來也都撕破臉了,中唐甚至有吐蕃劫盟的記錄(以和談會盟為由,一鍋端了),吐蕃人的無節操無底線由此可見一斑……。

我要問的問題是,吐蕃是一個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國家,由白蘭党項等一籮筐的部落民族統一而成,青藏高原上的文明在此之前非常原始落後幾近石器時代,不足以建立龐大的兵器製造業以及軍事後勤體系。而文成公主進藏帶去的數百上千的工匠以及技術人才促進了青藏高原文明的加速進化。對照後來吐蕃與唐數百年的交戰來看,文成公主進藏是否有資敵的嫌疑?當然,文成公主自己也沒有資敵的意思,我是說這是否李世民的政治敗筆?!


沒有資敵。文成公主和親之後,吐蕃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

文成公主和親前的松州之戰,唐朝取得了最終勝利。(此戰,侯君集率領的唐朝主力還未出手,先鋒牛進達部就擊敗了吐蕃軍,吐蕃大撤退,不僅撤離松州,還撤出了党項、吐谷渾、白蘭羌等,可見牛進達部擊敗吐蕃軍雖然斬首千級,但是顯示了強大的戰力,導致吐蕃未與侯君集率領的唐朝主力交手,就大撤退。)

松贊干布大撤退之後,派出使者謝罪、請婚,獻黃金五千兩及其他寶物,然後文成公主和親吐蕃。

唐朝處於優勢時和親吐蕃,類似柔然和親高家、吐蕃和親小勃律、蒙古和親吐蕃,都是處於優勢的一方嫁出公主。 實際上唐朝當時還和親自己的臣屬吐谷渾。

當時吐蕃的實力還不足以挑戰唐朝,松州之戰後,松贊干布表現的比較恭順,否則唐朝也不會轉而去打薛延陀、高句麗這些威脅並不大的勢力(東突厥汗國早就在多年前被滅了),甚至分散力量從貞觀二十年到貞觀二十二年,進攻薛延陀、高句麗、龜茲、松外諸蠻等,幾乎是同時四線作戰並取勝。

文成公主這次和親規格不是非常高。文成公主只是一個宗女(史書甚至沒記載其父是誰),不是皇帝的女兒,而是假公主。而且也沒帶數百上千的工匠以及技術人才。

看古代史料,漢人史料如《舊唐書》《資治通鑒》《新唐書》等,吐蕃早期史料如《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吐蕃金石銘刻》等,都沒有「文成公主進藏帶去的數百上千的工匠以及技術人才」這事。

(吐蕃早期史料如《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吐蕃金石銘刻》等,記載了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文成公主在吐蕃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兼有這兩項是吐蕃王后享有的待遇。)

(《舊唐書》《新唐書》的記載中,後來唐高宗即位,松贊干布獻金銀珠寶十五種,唐高宗賜給松贊干布造酒、碾、磑、紙、墨之匠,這工匠不是文成公主和親帶去的,而且也不是大量工匠,只是幾個為貴族服務的工匠,並不會明顯提升吐蕃的實力,否則很久以後也不會仍然有對吐蕃「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的評價。)

而後來出現的《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吐蕃書籍,對松贊干布時期的記載里有太多奇幻荒謬成分。什麼菩薩變化為公主、祿東贊忽悠唐太宗下詔用炒過的種子播種等等,這些書里對松贊干布時期的描寫有過多的奇幻荒謬情節,可信度太低,沒法證明「文成公主進藏帶去的數百上千的工匠以及技術人才」。

(另,古代技術是很難做到技術封鎖的,既是在唐朝與吐蕃敵對時,也發生過雙方人員逃到對方的事情,例如唐朝李勣的後人因為反武則天失敗而有一部分逃到吐蕃,欽陵死後欽陵子弓仁、欽陵的兄弟贊婆率所部千人投靠了唐朝,這些尚且阻止不了,就更無法阻止工匠與技術的擴散了。)

為什麼後來吐蕃實力(看起來)明顯上升了?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唐高宗初期,對吐蕃吞併吐谷渾白蘭羌的舉動沒有做出及時的遏制,等吐蕃吞下吐谷渾白蘭羌、實力大增後才做出反應,難度大增。

另一方面、這問題里某些人過度誇大了吐蕃。

欽陵能打敗薛仁貴,是因為唐軍驟然上高原作戰,被高原反應削弱,加上自己人郭待封拆台破壞薛仁貴的部署,導致薛仁貴被欽陵擊敗。

薛仁貴並不是唐朝最優秀的將領(薛仁貴連唐朝將領前十都排不進,李靖、李勣、蘇定方、李道宗、黑齒常之、李禕、王晙、張孝嵩、張守珪、王忠嗣、哥舒翰、郭子儀、李晟、韋皋、髙駢、張仲武……很多能排在薛仁貴之前)。

然後欽陵擊敗的李敬玄、韋待價等人,完全就是些缺乏將帥之才的人(「敬玄非將帥才」「待價既無將領之才」等),王孝傑不是唐朝的一流將領,而是因為厲害的將領要麼去世,要麼被唐朝(武周)自己整死了(如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才輪到王孝傑。 李謹行曾嚇退過欽陵,黑齒常之作為主將對付吐蕃時,吐蕃深畏之(「常之在軍七年,吐蕃深畏之」)。但是,李謹行早死,而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這幾位優秀將領被武則天直接或間接害死,導致一個缺乏優秀將領的時期,嚴重削弱了唐朝的對外作戰。

即使這樣,欽陵取得的勝利也很有限,僅佔了青海西部,爭奪西域安西失敗,欽陵時期吐蕃短暫佔領西域安西,很快唐朝就恢復了對西域安西的控制。(670年,吐蕃攻陷安西。此後20多年雙方對西域安西四鎮的爭奪:「670年,吐蕃陷安西;675年,安西復歸於唐;678年,吐蕃取龜茲等四鎮;679年,唐將崔知辯率軍擊吐蕃,佔領龜茲、硫勒等四鎮;687年-6⑧9年,武則天削減安西防務,吐蕃趁機進佔安西四鎮;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收安西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在唐朝(武周)缺乏優秀將領時,欽陵的勝利還那麼有限,而欽陵的兄弟贊婆還被唐軍擊敗過。等後面唐玄宗時期那些優秀將領登場時,欽陵就更討不到好了。

最後欽陵對唐朝已經束手無策了,即使沒被贊普逼死,欽陵也無法有大作為了。欽陵對他自己的戰績的評價僅是保住了吐蕃,《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記載,欽陵說「吐蕃適獨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

唐與吐蕃時和時戰200多年,唐也取得過很多輝煌的勝利。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吐蕃退出其擊敗的党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擴張到西域(安西北庭);高宗武則天到睿宗時期唐朝內鬥,吐蕃欽陵贏了幾戰佔了青海西部,但是爭奪安西失敗,欽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絕也無可奈何,唐長期控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

唐朝前半段,王晙、李禕、張孝嵩、張思禮、張守珪、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在對吐蕃的作戰中取得多次輝煌的勝利,到安史之亂前,唐朝在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將吐蕃趕出大小勃律,從東到西北壓制吐蕃;

後半段,唐朝先後發生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等等,多次內鬥嚴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機佔據隴右、河西、北庭、安西(吐蕃佔北庭、安西是在公元790年左右),甚至在公元763年趁唐朝君臣不和唐軍放吐蕃東進的機會而占長安15天(唐安史之亂嚴重削弱自己,朔方軍等等唐朝軍將因為與唐廷的矛盾而放吐蕃軍東進,吐蕃軍趁機占長安15天,聽說唐朝大軍來了,吐蕃軍立即撤了,吐蕃占長安只有這一次。 朱泚之亂時叛軍占長安,李晟率唐軍從朱泚叛軍手中奪回長安,吐蕃軍參與了武亭川之戰,然後撤走了,沒有參與攻佔長安,沒有吐蕃占長安。)

但是後半段,唐朝郭子儀、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消滅大量吐蕃軍。後來,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

松州之戰的結果,吐蕃退出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 後來唐高宗沒有及時遏制吐蕃,導致吐蕃吞併吐谷渾、白蘭羌等,使吐蕃實力大增。

松州之戰,「弄贊懼,引兵退」(《資治通鑒》)。

先看吐谷渾,

從吐谷渾政權的存續方面看,據《資治通鑒》記載,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祿東贊遣其子起政將兵擊吐谷渾,以吐谷渾內附故也。」《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年表》也記載道,從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開始,吐蕃大論祿東贊連續多年駐在對吐谷渾的前線,並曾與唐軍蘇定方部交戰,蘇定方獲勝。雙方史料互相印證,說明直到高宗顯慶後期,吐谷渾政權一直存在,而且是一個親唐政權。但是蘇定方獲勝後,唐高宗並未繼續打擊吐蕃,而是坐視吐蕃吞併吐谷渾,公元663年吐蕃吞併吐谷渾,直到公元670年唐高宗才調集軍隊進攻吐蕃。

從吐谷渾領土方面看,《新唐書吐蕃傳》記載,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時,「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吐蕃軍與唐軍交戰的地點在烏海。烏海在青海西南,距青海很遠,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所部在青海一帶擊敗吐谷渾之後,狂追了2000多里才到達烏海;而柏海又在烏海西南,已達吐谷渾邊界,侯君集到達柏海後,就率軍撤回了。松州之戰前,吐谷渾已被吐蕃打到青海了,但此後卻出現了柏海迎親、烏海交戰,這說明松州之戰後,吐谷渾的大部分領土得以恢復。

從吐谷渾實力方面看,據《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既而與吐蕃相攻,上書相曲直,並來請師,天子兩不許。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搗虛,破其眾黃河上。」從「相攻」和「天子兩不許」,「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奔吐蕃,言其情」然後「吐蕃出兵搗虛,破其眾」,可以看出當時的吐谷渾並不是特別的弱,所以高宗並未明顯的支持吐谷渾。

根據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直到高宗顯慶後期,吐谷渾作為一個親唐政權仍然存在,而且領土較為完整,實力並不很弱。既然吐蕃松贊干布在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時候就已經打敗吐谷渾,把吐谷渾打到青海湖了,為什麼在二十年後還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原因就是,松州之戰後,吐蕃從吐谷渾撤軍,吐谷渾重新歸附唐朝。

再看党項,

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貞觀二年,置(松州)都督府。督崌、懿、嵯、闊、麟、雅、叢、可、遠、奉、嚴、諾、蛾、彭、軌、蓋、直、肆、位、玉、璋、佑、台、橋、序二十五羈縻等州。永徽之後,生羌相繼忽叛,屢有廢置。」上述羈縻州,多是在党項及其他諸羌的居住地設立的。

此外,《新唐書地理志》在介紹諸党項羈縻州時,記載道,「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以吐蕃入寇,廢都、流、厥、調、湊、般、匐、器、邇、鍠、率、差等十二州,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又廢蠶、黎二州。祿山之亂,河、隴陷吐蕃,乃徙党項州所存者於靈、慶、銀、夏之境。」「(党項羈縻州)初隸松州都督府,肅宗時懿、蓋、嵯、諾、嶂、佑、台、橋、浮、寶、玉、位、儒、歸、恤及西戎、西滄、樂容、歸德等州皆內徙,余皆沒於吐蕃」。

綜合新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諸党項羈縻州的大規模廢棄有兩次,一次是在高宗時期,一次是在安史之亂及其後,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太宗貞觀時期曾大規模廢棄党項羈縻州。這說明松州之戰後,吐蕃已從党項撤軍,諸党項羈縻州重新被唐朝控制。

最後看白蘭羌等,

《唐會要》卷九十八記載,「顯慶中,白蘭為吐蕃所並,收其兵以為軍鋒。」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記載,「(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將祿東贊率兵一十二萬擊白蘭氏,苦戰三日,吐蕃初敗後勝,殺白蘭千餘人,屯軍境上以侵掠之」。

《舊唐書 西戎傳》記載:「白狗、舂桑、白蘭等諸羌,自龍朔已後,並為吐蕃所破而臣屬焉。」

《新唐書 西域傳》記載,「白蘭羌……武德六年,使者入朝。明年,以其地為維、恭二州……龍朔後,白蘭、舂桑及白狗羌為吐蕃所臣,籍其兵為前驅。」

結合史書來看,白蘭羌等被吐蕃吞併的時間不早於唐高宗顯慶年間。這說明松州之戰後,吐蕃退出白蘭羌等。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松州之戰的結果,吐蕃退出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 後來唐高宗沒有及時遏制吐蕃,導致吐蕃吞併吐谷渾、白蘭羌等,使吐蕃實力大增。


誰特么邀請的我回答這個問題的?你給我站出來!!!看我不咬死你!!!

我表示只能給題主大哥/大姐的邏輯跪了……

第一,題主大哥/大姐太小看之前的吐蕃實力了

第二,題主大哥/大姐沒有認真看文成公主的「嫁妝」

第三,真以為西藏地區的封建化都是文成公主的功勞?圖森破!乃衣服!

回答這類問題太跌份兒了……會不會掉粉233

+++++++++++++++++++++++++++++++++++++++++++++++++++++++++++++++++++++++++

補充:

@小重山 知友的答案,包括題主 @飛鷹無名 自己的答案,都認為文成公主資敵,並給出了種種理由。

那麼問題來了:

  1. 說吐蕃在文成公主下嫁之前幾近石器時代,證據何在?

  2. 吐蕃跟大唐的松州之戰,是在和親之前開始的,那麼,這些軍事技術是從哪來的?並且,真的以為只是技術的勝利嗎?牛進達和侯君集是不是該哭死?
  3. 吐蕃當時正在擴張時期,期間打吐谷渾,打党項,打白蘭諸羌,在西南大殺四方,這些軍事技術從哪來的?
  4. 吐谷渾、党項的各種技術在初唐因為與漢族混居,已經有了很高的水平,那吐蕃碾壓吐谷渾時候的技術從哪來的?
  5. 關於吐蕃的各項技術,你們只看到了之後的文成公主,你們壓根都沒看到之前吐蕃從印度、從波斯甚至中亞引進的技術據記載,吐蕃一直在用波斯甲和印度盾,這又怎麼解釋?
  6. @小重山 知友提到的文成公主嫁妝里,哪有一點軍事技術??都是建築工匠、醫藥技術和漢族儒家經典典籍。這裡面最重要的其實應該算是農業技術,農業技術雖然有提高軍隊作戰能力的可能,但是因為西藏土地的特殊性,這種農業技術在吐蕃是很難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的,或者說糧食產量根本無法和內地相比。

說自己讀過《吐蕃史稿》,為什麼讀出了這麼片面的結論呢?值得深思


唐太宗曾經說過:『北狄風俗,多出內政,亦即生子,則我外孫,不侵中國,斷可知矣,以此而言,邊境足得三十年來無事』。」

但是真實的和親情況是這樣的:

貞觀三年,松贊干布繼位贊普(13歲),之後秣馬厲兵,平息各地叛亂,陸續征服蘇毗、多彌、羊同等部落,試圖一統吐蕃。

貞觀八年,松贊干佈於內亂未平時,為謀求我中土大國支持,遂向太宗皇帝請婚,遭拒!未幾,再次求婚,亦未獲准!松贊干布遂訴諸武力,兵發鬆州,為唐太宗所敗,和親之議遂不再提。

貞觀十四年,松贊干布以武力一統吐蕃,大亂之後急需大治,想要大治則更需借重我中土之力,遂陳兵邊境,再度遣使請婚,並將工匠、農書、文教、政體等方面的幫助列為嫁妝。

當時,大唐帝國正遠征高麗,且因東西突厥內亂,大唐趁此絕佳機會發兵討伐,實無餘力三面開戰,再與剛剛一統兵鋒正盛的吐蕃交兵,不得已才同意和親。

據此觀之,開頭那番言論實為遮羞,在此種情況下被逼和親,哪有選擇的餘地


太籠統了,我看過吐蕃史稿啊!吐蕃統一高原之前整個青藏高原的文明都是很落後的,大非川之戰欽陵帶甲40萬,薛仁貴郭待封20萬健兒全軍覆沒,松州之戰松贊干布出兵也有20萬,史書上說吐蕃騎兵帶甲,一人一馬就露4個眼睛,吐蕃這麼龐大的軍隊經年累月的四下征戰,這背後必然有龐大的兵器冶煉製造業支撐其戰爭行為。這不覺得奇怪嗎?

吐蕃覆滅以後,青藏高原再沒有強大的政權崛起過,這雖然與藏傳佛教的精神閹割有關。但時間上不關往前還是往後,吐蕃都是一個逆天的存在。而這個強悍的帝國就是在唐初完成了制度上的演化。懷疑文成公主資敵有那麼難以理解嗎?


若非松贊干布死後諸王子爭奪王位 吐蕃自此混亂 再不復統一

若非偉大的佛教翻過大雪山傳入藏地 使得驍勇善戰的羌人子孫自此皈依我佛 剛強的民族性被佛法調和與降服

我漢地能得享太平嗎

以武功極盛的大唐也怕被強悍的吐蕃王朝侵凌無休啊

才有所謂的和親政策


回復@李超字子越

1.石器時代說有待考證,俺也沒這麼說過,但是確實不算先進是肯定的。類比一下,估計不會比後來的野人女真高。反正就社會組織類型來說屬於原始社會。

2. 3. 4. 5.我一起回答, 這位兄台有點唯技術論,唯武器論了,我要說明一點:

戰爭永遠是國力的較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較量。而人是國力的一部分。

有了波斯甲,印度盾就一定能取得勝利嗎? 當然不是,你給非洲的黑蜀黍幾個東風41D來,他們也打不過美國。一來人員素質不高,二來國家技術實力太差,消耗完了就沒有了。因此我強調的是文成公主嫁妝對國力的提升,而非技術的。

  • 農業提高其生產力;

  • 醫藥增強其國民素質;

  • 技術令其工事,建築,裝備更加強大;

  • 而上層建築豐富其精神(愚弄其人民也可以說得過去)。

這些東西,都是對一個國家根本的提升,才讓吐蕃有了氣質上的變化。

國力提高了,才有了後世衝下高原的吐蕃。唐前期看唐王朝打高句麗這麼好的機會,也沒見到吐蕃敢一口氣rush到長安城啊,也沒見他們敢出擊佔領隴右和河西啊。為什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稍微長一點的補給線就可以讓當時的吐蕃軍隊崩潰了,還打毛的仗。

也有人提到了說唐王朝前期也有被吐蕃擊敗的,說明吐蕃不靠唐王朝一樣牛逼。我記得關於野蠻民族文明化過程中戰鬥力的問題知乎里是有的。說實話,吐蕃表現的也不算太逆天。也就在青藏高原附近贏了幾次小的戰役,對戰略上的影響微乎極微。你要相比下我朝(當然我朝不是野蠻民族,不要聯想)在朝鮮擺平美帝,難道你還敢說我朝當時已經比比美帝更強了?那後來美帝對我朝還封鎖個什麼?

6.要說沒有唐王朝的嫁妝了,吐蕃也可在別的地方吸收知識,完成其封建化。我不否認有可能。但是我要論證的只是這次和親確實促進了其封建化的進程,令此後吐蕃對唐王朝產生了巨大威脅,所以這是一次真正的戰略失誤。又看了一遍,我要論證的確實沒錯。至於你吸收別的技術,也沒法否認這次和親所帶來的幫助啊。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然是,不知道這有什麼羞於承認的。這是唐王朝前期最大的幾個錯誤之一。

  • 638年松州之戰,牛進達,侯君集唐軍吊打吐蕃軍隊。

  • 到了安史之亂後,吐蕃佔領隴右,河西走廊,中唐還一度攻入了長安城。

要說這次和親在其中什麼用也沒發生。不論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

唐王朝的和親失誤,主要原因在於過於傲慢並低估對手。其次,儒家知識分子對於工匠和技術的輕視也是重要原因

我們來看看文成公主的嫁妝:

《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禮儀極為隆重、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陪嫁極盡奢華。據說,在陪嫁禮單中出現了:「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外加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鑒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藥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穀物和蕪菁種子等。

這簡直就是賣國!

  • 農業是立國之本,其中有:烹飪食物,各種穀物和蕪菁種子

  • 醫藥關係到人身健康,同時也是直接作用于軍隊素質的:,100種治病藥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

  • 工匠技術更是對國力的直接加強!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鑒,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
  •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工匠,樂師,農士,和文士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卻在談判桌上得到了。

這裡不談和親是漢家男兒的恥辱什麼的。就這些技術都是老祖宗多少年積累的文明,就這樣拱手讓人。更不說封建時代,手工業技術全是靠匠人口授身傳,送出一些工匠,我們的技術少了,吐蕃的技術就多了。

有人提到佛教,是對吐蕃人的精神麻痹。麻痹你妹啊,當時藏地還是原始宗教,佛教對於他們來說叫做先進上層建築好不好。給了生產力,還要給音樂,宗教藝術等配套的上層建築。這是多麼國際主義,生怕吐蕃不崛起啊!

無論說這些東西在吐蕃封建化過程中作用究竟有多大,無疑的是,是對吐蕃封建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

現在回頭看看這些內容,和清末不平等條約有什麼區別?!可惜當時的天可汗和他的臣子們還懵然未覺。只是認為高句麗就是最後一塊拼版,而吐蕃又已經臣服,於是就是真正的天可汗了。忘記居安思危,當唐王朝看到崛起後的吐蕃時已經太晚了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唐太宗的三子李恪?
唐朝和波斯薩珊王朝是種怎樣的關係?
作為史書,《舊唐書》與《新唐書》有哪些不同之處,兩者的歷史價值體現在哪?
在中國歷史上,節度使是怎樣的存在?
唐末的遺留問題有什麼?宋朝又以何措施解決?

TAG:歷史 | 唐朝李唐 | 唐太宗李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