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初是什麼原因導致各大外企撤離中國?

微軟,西鐵城。感覺都是突然的撤離,實在是看不透原因


我從稅收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利益相關:我是國稅局專門負責國際稅收中反避稅和股權轉讓的,在稅務局的崗位中應該是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我所在的城市是西部某省會城市,算是三線城市吧,並不能代表全國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但可以算是西部內陸地區的基本狀況。

外資撤離我所見的主要是有三種情況。

第一大型企業,政府考核指標改變後中方不願意繼續合資。早些年政府招商引資作為主要考核指標,政府為獲得政績不得不把最好的資源拿出來合資。而這些合資企業並沒有提供更好的技術,管理方法和銷售渠道,例如我市的自來水廠合資後就多次發生上新聞頭條的事故。同時他們每年獲得的利潤卻經常高達投資額的30%以上。所以內資企業在合資期到達後在沒有政績考核的情況下一般都選擇不繼續合作。例如我市一石油設備企業在結束合資後將原合資企業作為核心進行重組去年上市後連續二十多個漲停。證明該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後完全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而付出更少的成本(外方每年強制性所有利潤分紅,上市後反而可以自己控制留存收益了)。

第二是減免稅政策取消後一些假合資企業為收回股權變更為合資企業。以前外資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中房地產合資企業五免五減半。這些政策取消後一些已經享受完外資減免稅收的企業在追回期過後(享受減免稅政策十年內撤資會被追回減免的稅金)為了防止不必要的股權糾紛(外方可能沒有任何投資而擁有25%以上的股份),陸續變更為內資企業。

三是通過多層資本結構將外資企業變為內資企業。這幾年我國反避稅工作的加強使得外資企業在稅收上的風險大於內資(除了偷逃稅外還要被進行避稅調查),外資企業更願意通過多層次的股權結構將投資企業註冊為有限責任或股份有限等內資公司標誌而不是以前常用的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企業,甚至可以為此放棄其一貫的企業名稱標識。而且利用國內各地的不同稅率進行關聯交易和使用間接股權轉讓等避稅手段時更為隱蔽。

以上三種情況在統計時都會使外資企業相關數據降低,但對我國經濟都沒有任何實際影響。

至於說成本上升,稅收環境惡化把企業逼走這個目前還沒有發現,本地有限的幾個單一功能生產企業在反避稅調查壓力下從以前的跳躍性盈利變為長期盈利的情況下還在持續經營,有的企業還擴大了生產規模。

總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外企來華也是為了掙錢而不是為了緩解就業,我國企業自己在緬甸越南開的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多,他們都沒有想過人民就業還好像為國爭光一樣老外就更不要指望了。

我國目前的人口優勢是有全世界最多的受過中等和高等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和大學擴招)的勞動者,應該做的是加大產業工人培,使得需要一定技能的產業佔據絕對優勢(如已經做的不錯的機械,電子行業),這種優勢是沒有一個強力的政府,穩定的政局,幾代人的努力而無法獲得的,這才是我國人力資源的核心優勢。

第一次上日報,好激動啊(^_^)


作為一個一直在接觸政府接觸外商投資選址的人發表下看法。

媒體只是告訴了你一部分真相。

提到的這些外資打算要撤了這不假,大環境確確實實不好這也不假,但沒有必要過分解讀和擔心。

1、與二、三十年前的中國缺錢缺外匯不同,目前中國在貨幣上已經沒有那麼苛求,所以政策上,中國對於外資的偏向會逐步降低,這樣也是為了更好的讓本土企業發展,可以與外資競爭甚至未來走出國門。

2、政府現在也越來越不傻,外資進中國這麼多年了,帶入的資本確實不少,但是帶入的技術其實是遠遠不夠的。帶來的稅收呢?說實話那要看不同的企業了,其實很多外資挺賺錢的,但是玩一些財務手段,賬面就薄利甚至虧損了。

3、雖然因為政策、人工成本等原因,中國的投資環境不如前些年那麼有誘惑力,但中國畢竟還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不是說放棄就能放棄的。現在嚷嚷著要走的,可以推測他們在市場和成本上都面臨了很大壓力。

4、但同樣,不要忽視現在依然有外商還在追加投資,在新進入中國市場。

其實把範圍放小,國內市場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外商剛進入國內的時候,基本都會選擇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現階段呢,這些大政府已經不缺錢了,所以騰籠換鳥、退二進三。很多二三線城市眼饞的外資,現在都在被北上廣政府們無情的趕出去。

綜上,中國面臨的產業轉型升級一定是必要的,這盤棋很難下,但政府不得不下。也在一定程度上逼迫外商,你如果看重我的市場,那麼請你拿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出來,我允許你賺錢,但禁止你賺的那麼容易。

這種博弈的結果最終如何我不敢說,做好本職工作,拭目以待吧。


作為外企員工,我能夠感覺到幾個重要的要素:

第一,人力成本的上升。外企的人力成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一個高峰,但是這個高峰是相對的,對於同時代的國人,那個檔次的收入是幾乎無法企及的,但是換成美元或歐元就廉價到不行。所以外企發現一個超乎巨大的市場,還有便宜到爆的好員工,這當然會引起投資浪潮。從2000年開始後的十年,外企的人力成本開始攀升,這十年內外企員工的收入誘惑性不斷降低,而國企、私企因為分紅和股權的靈活分配更具吸引力。2010年後,外企發現大量員工流失,於是開始新一輪薪資大幅調整,但是高昂的人力成本卻無法創造足夠的利潤了。

第二,各種龐氏騙局。抱歉我執著的認為中國的醫保和社保就是龐氏騙局這個很簡單,人力成本越高,企業需要繳納的社保和醫保以及其它雜費就會變的更高。外企的財物因為法律緣故,幾乎不會選擇逃避醫保和社保,所以這一塊的人力成本已經超出了大家的預期。

第三,政策。中國在這二十年,尤其近十年里,市場不僅沒有逐漸放開,反而越來越禁錮,干擾越來越多。外企希望的公開競爭和公平競爭的環境一直不如人意。這兩年開始國家對民族企業的扶持有點過分,甚至不問好壞,形成一個很不正常的市場風氣。

第四,還有一些原因集合在一起,高稅收、高危市場(比如行賄,這對上市企業的風險比不做生意還大)、快速仿製,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速率放緩甚至萎縮,都造成了外企逃離的局面。


1. 中國人力資源正面面臨結構性的、長期性、災難性的短缺。

2. 從2013年開始,中國勞動人口比例就開始下降了。用工成本正在飛速上升。

3. 勞動密集的外企搬走已經開始很久了,只不過你最近才開始注意到而已。先是製鞋、制衣等低端產業,一般都搬到越南、孟加拉人口豐富的地方去了。然後是微軟、adobe等軟體行業。搬遷到人口大國印度去了。

4. 人都招不到了,人家還在這裡開什麼工廠?

5. 所以,外企大規模搬走沒有什麼神秘的原因,就是招不到人了,或者用工成本太高,不划算了。


我們注意到最近一些外企調整了投資方向。我們認為這些都是企業正常的投資活動,不主張也不贊成對這種現象進行多度的政治解讀。中國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始終對中外企業一視同仁,也始終歡迎外國投資者來華投資。在華經營的所有企業,包括外資企業都必須遵守中國法律。現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把這個機會給最後一排穿紅衣服,目測BIM超過30的那位記者。


身在外企,感觸最深的就是在2013~2015這短短几年政策調整對外企的巨大壓力。舉個栗子:2013公司投標一個建造在中國西部地區超大規模的項目,業內人士都知道這個項目的技術難度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還是遙不可及的。在成功中標全部標段後,業主收到某政府部門(你懂得)一紙公文,要求此項目半個標段必須國產化,無奈公開招標結果被篡改。

上面有答友提到社保、薪水等成本的增加,這些其實都是大部分外企樂意繳納的成本。實際上從幾年前,關稅稅率的調整、免稅名冊門檻的提高都已經在打壓外企的在華投資。但一些中國特色造成的成本實在難以接受,某業內公司計劃為降低成本,更換辦公寫字樓。方案一出,所在區、街道的政府人員輪流登門,話的很直,你是納稅大戶,不能搬走啊,我們區的稅收少了你可不行。

其實本來外企里的很多員工都是國人,我們都希望中國製造早日揚眉吐氣,甚至有一些技術人員是來外企卧薪嘗膽學習技術的。非常可惜的是經過三番兩次的不正當政策影響,外企對中國政府甚至中國員工的警惕性越來越高,核心技術保密越做越嚴。


1.勞動力成本高 轉移普遍都是往相對中國來說不發達的且勞動力豐富的地區轉移 因為隨著國力提升物價上漲等各種不可抗力因素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大幅上漲了 其實就和當初把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到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相同或者相似的道理

2.通信設施不發達 不詳細討論

3.交通的發展 使得地理位置不再具有優勢 產品大多是運往中國 東南亞原料不缺 人不缺 地價便宜 加上交通的發展 使得各大型外資企業都決定退出在中國都生產 其實早前就有不少大型企業這樣做了

4.政策扶持 國家已經逐步減弱對大型外資企業的扶持轉而扶持民營企業了 畢竟國家要實施轉型升級 如果一味依靠毫無科技含量的加工產業是很難發展的 政府也必然和必需這麼做

5.財政狀況不理想 需要尋求新的出路 翻看各大外型企業上個財年的財務狀況 純利潤漲幅極低 大部分也是因為中國市場的原料地價人力等的支出上漲 加之國內經濟狀況極度低迷 銷售持平且下滑 銷售成本卻一路上漲 勢必要在某一個地方減低支出 顯然的 改變地理位置是最快捷而且最有效的辦法 上文提到的新的出路 正如大家所見 勢必已經不在中國了


ZT:Sina Visitor System ==》 占豪

最近,網上上不斷傳播著這樣三種信息:一、大量外資出逃中國,中國經濟堪憂;二、中國面臨通縮;三、中國降息降准調控政策出晚了,應該兩年前就開始降准降息。

大量外資出逃是真的嗎?中國經濟真的面臨通縮?中國降息降準的政策出晚了嗎?請看占豪下面分析。

所謂大量外資出逃中國,真的是毫無根據的亂說,因為事實恰恰相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日前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1.26萬億美元,比2013年下跌8%。中國2014年吸收外資規模達1196億美元(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同比卻增長1.7%,外資流入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全世界範圍內,外國直接投資資金流入下降8%,中國不降反增了1.7%,並躍居全球首位。請問,這哪裡是外資大量出逃的情況?更讓你大跌眼鏡的是,排名第二的也不是美國,而是中國香港。

我們都知道,香港去年搞了3個月的佔中運動,這對資本流入造成了一定打擊。而且,香港又只是一個700萬人口的城市,不可能有吸收近千億美元直接投資資金的能力。這麼多資金為什麼會流入香港?主要還是為了投資大陸。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資金流入加起來是美國的兩倍多(由於大陸和香港是分別進行統計的,有不少資金是先流入香港再流入大陸,故兩者有部分重複),這是大量外資出逃嗎?分明是大量外資流入才對。連這些數據都沒搞清楚,在那鼓吹什麼大量外資出逃,豈不是鬧笑話?

是不是有外資出逃中國?當然有。一些廉價勞動力的企業的確在撤離,譬如前些天日本在廣東投資的一家手錶製造企業就忽然撤離了,上千工人正在維權。類似跑路的日韓企業也有不少,出逃的原因是中國人力成本的提升及稅收優惠的取消等。但是,中國處於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期,這些靠吃廉價勞動力紅利的企業本來就是要淘汰的企業,其出逃也是正常的新陳代謝,有什麼問題呢?相比出逃的資金,進入的規模更大,這才有2014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外國直接投資資金流入最大的國家。這哪裡是什麼大量外資出逃?

事實上,2014年通過QFII、RQFII、滬港通及人民幣國際化迴流回來的資金規模相比過去是空前的,這些資本項目下流入的資金個人沒有具體統計,但加在一起至少有數千億人民幣。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序幕拉開,中國大戰略計劃的逐步實施,以及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加速,加來必然有更多的境外資本流入中國。中國,已經進入了資本開放的快車道,也進入了資本流入的加速周期。

根本就沒有資本大量外逃的事實,又哪裡有因為外資出逃帶來的經濟堪憂?所以,這種言論都是些不靠譜的臆測言論,缺乏事實根據,不過是唱衰中國的變種而已。

現在還有一個論調很流行,即中國要通縮了。根據是什麼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貿數據在2015年1月由較大幅度下滑;二是PMI、CPI和PPI等相關數據的不理想。

據海關數據,2015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0.8%。其中,出口1.23萬億元,下降3.2%;進口0.86萬億元,下降19.7%;貿易順差3669億元,擴大87.5% 中國1月貿易順差達600.3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首先,我們知道,歐美經濟都不怎麼樣,外需下降決定了外貿出口增長空間不大。所以,我國早已調整了依靠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之所以1月進出口的額度降低了,最大的原因是價格的下跌。據統計資料,2015年1月比2014年1月進口減少的額度是2110億。其中,進口原油省了565億,進口鐵礦砂省了283億,進口煤炭省了15.7億,進口成品油省了115億,進口初級形狀塑料省了21億,進口銅材省了21億,加在一起節省約1021億人民幣。這意味著,進口減少的2110億中,近一半是我國進口境外大宗商品省下的錢。當然,大宗商品的規模也降低了,特別是鐵礦石、煤等,原油倒是基本持平。之所以下降,原因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

進口大宗商品省錢了,相應出口的價格一定也會受到影響,再加上西方國家因經濟原因需求增長空間有限,所以進出口出現下滑就可以理解了。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在貿易下滑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則是創了歷史記錄。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是有成效的。說白了,進口商品價格大跌為我們國家省了錢,出口的商品總體價格有所上升或部分商品價格下降但因成本降低而利潤增加,這說明我國出口的商品能獲得比過去更多的整體利潤。

站在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角度觀察,現在這種狀況是很理想的轉型狀態,怎麼就叫快通縮了呢?

有人之所以認為要通縮了,還有原因就是1月的PMI、CPI和PPI數據。這些數據所體現出來的,是經濟增長壓力增大,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中國經濟今年保持7%的增長速度是沒問題的(據報道在今年兩會將調降今年經濟增速)。7%的凈增速,哪裡有中國這麼大的經濟體增長在7%還能叫通縮的?如果中國經濟都叫通縮了,那歐盟零增長算什麼?是不是已經快縮死了?

更何況,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決定了中國金融體系有足夠的流動性可以釋放,中國也有足夠的降息空間,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也還在良性增長。這些,都決定了中國的宏觀政策面可以用的工具還有很多,這種情況怎麼可能會讓通縮出現?所以,所謂通縮的擔憂是多餘的,中國現在有足夠的調控能力,讓經濟維持在正常的軌道。

還有一個論調,即「中國降息降准晚了,應該兩年前就開始」。真的是這樣嗎?非也!我們在前面那篇《如何讀懂大國較量下的宏觀政策?》已經闡釋過,進行宏觀調控要考慮國際因素,特別是美聯儲的決策。如果兩年前就開始降息降准,如今我國貨幣政策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未來美聯儲加息,中國用什麼工具對沖?如果不能對沖,經濟增速下降,是不是會有更多資本流出中國流入美國?真是那樣,中國經濟才真正遇到重大困難。

所以,這種論調是對當前世界局勢和國內經濟了解不夠透徹導致的。對中國來說,現在的經濟增速正是調結構、產業升級的理想增速。增速太快,只能增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投資,增加房地產的過度投資,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動力就減弱了。如今,雖然有一些行業和企業困難,但轉型和升級進行得比較順利,這對長遠經濟發展是有利的。

在這裡,占豪對中國經濟給一個較為大膽的預估。即,中國經濟2015年將是壓力最大的一年,但也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由政策調整到經濟內生從而進入正軌的一年。從2016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長壓力會逐漸減輕,2016年經濟增速至少應會和2015年持平或有更好增長。到了2017年,我國經濟增速將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回升,2018年到2019年經濟增速將重新回到8%左右。那些所謂中國崩潰論將會如過去60多年一樣,終究是夢幻泡影,中國經濟將繼續大步向前。

如果不出意外,中國企業利潤明顯增長將會在2017年和2018年全面體現出來。在這之前,兩個領域將會出現大機會:一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所涉及的新經濟的相關領域;二是中國股市。中國股市的春天來了。雖然,中國經濟未來兩年仍然較為困難,但中國股市會提前反應未來的深改紅利和經濟增速重新回到8%左右的預期。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風,要來了。不必想著作風口的豬,還是作迎風的鳥比較好!


各大媒體上其實講的很清楚,首先,勞動力成本上升,相比東南亞國家來說,中國平均勞動力價格已經很難支撐起當初因為廉價勞動力而來的外國佬們了。其次,轉型升級太慢,企業產業單一,對固定客戶依賴過大,應變能力太差。拿典型的蘋果手機代工廠來說,由於iphone6相比較之前越來越薄,很多代工企業本來良品率就不高,這樣一來,合格率更是低上加低。本來利潤就低,這樣又增加了成本。。。而且一旦蘋果不再需要它,企業立即倒閉。再者,美元走強,加息預期一直都在,人民幣貶值已經毋庸置疑,這是不利於外商投資的。通俗的講原本只需要掙6萬元就可以兌換一萬美元回家了,現在拼死拼活要掙7萬才行,你說誰還做的下去。

還有,優惠政策取消,政策准入門檻提高。在稅收上,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原來執行的再投資退稅、特許權使用費免稅和定期減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面臨取消。江蘇蘇州、無錫等長三角地區相應提高了投資門檻,對新進的外資企業,不但沒有專門的優惠政策,甚至還對其產業類型、節能減排方面提出嚴格要求。

最後是經營中的競爭,及反壟斷,在和國內企業競爭過程中要麼吃虧了,要麼不堪日益艱難的經營。幹得好了說你壟斷,國內企業過不下去了,你也別想過。

就答這麼多,其實各大新聞媒體說的已經很詳細了。有空可以多關注新聞。有更權威人士的分析。


你工資越低外資就越多


騰籠換鳥把?


勞動力上漲,外資剛進來的時候一個月500就能招到工人了,現在至少也要3000吧。再從13年開始,異地農名工也強制交社保了,多交約56%(沒記錯的話),企業突然多交了一半給政府,工人拿不到手裡並不領情。現在一個工人比起十幾年前剛來的時候成本貴了十倍,而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還是當年的價錢。

還有就是大環境不友好啊,老是找外企麻煩


1、跨國企業決策緩慢

跨國企業有一個大的弊端,層級太多,決策速度太慢。看過一個MSN的經理說過,向上申請一個事情,基本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這怎麼跟國內互聯網企業動則一周能出一個新版本的的速度競爭?

2、中國企業快速成長

中國市場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給中國市場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也養成了一批國內企業,阿里巴巴在美國的上市也震驚了美國了,國內企業也有了跟外資企業一比高下的實力。

3、國情特殊性

中國市場確實很特殊,獨特的文化培養了獨特的消費者,獨特的消費者形成了獨特的市場,對於外資企業來說,多多少少都有點水土不服,無法理解。


低端製造業競爭力不如東南亞,高端製造業迴流發達國家


工資上漲超過勞動生產率上漲, 勞動法支持工資只漲不跌。

網路通信條件的持續惡化也有一定副作用


提問者的大量外資撤離中國缺乏數據支持,在我看來,並沒有這個現象,更多的是媒體的扯淡。

先佔個空,有空來補充數據。


沒有的非常廉價的勞動力轉移越南寮國等地區有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


大環境不好,全球各地都在裁員

國內生產成本提高包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還有環保成本

美國要調整產業結構,部分美企回歸

中國調整產業結構,鼓勵本地民企國企,擠壓外企空間


微軟沒有退出去,雅虎但是關門大吉了,這是因為其戰略失誤。而西鐵城這種勞力密集型,人工成本上升,走了就走了。但是更多有技術含量的反而進來的更多了


人家兢兢業業幹活,老老實實繳稅,貴朝三天兩頭上門找茬……


推薦閱讀:

從 2016 年的《財富》世界 500 強榜單中能看出哪些有價值的信息?
中國的實際經濟形勢,怎麼破?

TAG:經濟 | 政策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