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統治西班牙800年,為何沒有將伊斯蘭教在歐洲擴散?

如果說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也是為了收稅而沒大範圍收新教徒的話,為何在中亞及非洲廣泛擴散了呢?我看完《全球通史》和希提 的《阿拉伯通史》後,都沒找到答案。請賜教。


不請自來,長文預警

首先,我要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回答問題,不偏向基督教,也不偏向伊斯蘭教

事件描述:從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到1492年格林拉達的陷落

我要提出兩個問題:1.為什麼西班牙會被佔領? 2.為什麼只有西班牙被穆斯林佔領?

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如下

1.西哥特人的落後;2.穆斯林的英勇善戰;

1.西哥特人的落後

公元700年,西班牙是西哥特王國(天主教國家),北方邊界大致沿著比利牛斯山脈

醬油仔西哥特人的一路向西

西哥特王國基本是個打醬油的,本來發源於黑海北岸,4世紀末被匈人趕走了,在羅馬帝國皇帝的同意下協助戍邊巴爾幹半島,後來410年乘機攻佔羅馬,後來流竄到今天法國中部,逐漸接管了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無聲無息衰落了的羅馬帝國政權。

西哥特人本來沒啥文化,又被人忽悠著信仰了非正統的阿里烏斯派基督教(這裡就不展開了),佔領了西班牙以後,只是接管了羅馬統治機構,改變很小又管理鬆散。畢竟,他們只是幫羅馬人戍邊30多年又乘亂搶劫老闆的流寇,沒從羅馬人那裡學到真本事。

羅馬人的後裔,8世紀伊比利亞半島的真正主人

西班牙是羅馬帝國的重要基地,產生了圖拉真、哈德良和狄奧多西一世3位羅馬皇帝、哲學家塞內卡、詩人馬蒂阿爾(Martial)、昆提良(Quintilian)和盧肯(Lucan)都出生於西班牙。西班牙主教從306年開始在埃爾韋拉(古西班牙城市,即今日的格拉納達)駐節。(摘自維基百科)

現在題主和答主穿越到公元700年來吧,由於帥帥的答主會一些拉丁語,竟然找到了一家莊園,吃上了橄欖油沙拉,喝上了公元700年的葡萄酒,

研究表明,現代西班牙語,基本上跟日耳曼系的西哥特人沒有幾毛錢關係,那時的西班牙還是通行通俗拉丁語sermo vulgaris,哥特語基本上你在農村住著就一輩子用不著,但也很有可能到了711年,這些西哥特人也改說了通俗拉丁語。另外,西北部有一些suerbiren

西哥特人是民兵,佔領了西班牙以後,也基本住在農村,城市凋敝,基礎設施建設就跟印度獨立後的鐵路差不多。

那個時代沒有留下什麼文學作品。統治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一樣。

2.穆斯林的英勇善戰;

有柏柏爾將軍破釜沉舟的故事,不展開

第二個問題(2.為什麼只有西班牙被穆斯林佔領?)的回答如下

1.歐洲的天主教信仰 2. 比利牛斯山脈和坎塔布連山脈 3.西班牙穆斯林國家的內亂 4.壞時機 5.基督教戰士的頑強戰鬥

1.歐洲的天主教信仰

湯因比認為歷史主要是由高級宗教決定的。高級宗教在人類文明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一個地方的人民由神話時代,英雄時代進而發展成為宗教時代並鞏固以後,就很難被另外一種高級宗教的文明徵服,比如伊斯蘭教在印度,甚至沒有高級宗教的征服者還要被被征服者同化,比如察合台汗國。

我們再來看一下公元820年,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第七任哈里發鼎盛時期的世界地圖

可以看出,伊斯蘭教主要通過武力征服了當時馬匹能到達的蒙昧之地(這樣講有點殖民時期的調子,姑且認為是發展比較慢,沒有高級宗教的地方),邊緣大致與現代社會幾大文明區的邊緣重合,是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到的文明斷裂區,這些邊緣地帶容易有文明的衝突。

高級宗教很重要。

西班牙毗鄰新興天主教強國法蘭克王國。

8世紀初期,法蘭克人開始集中精力對付跨越了比利牛斯山和羅納河的阿拉伯人。這個時期中的兩個關鍵性的戰役是圖盧茲之戰和圖爾之戰,兩場戰役都以法蘭克的勝利告終,這兩個勝利對於減慢阿拉伯的推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人說這些勝利使歐洲文明得以自主發展,雖然這實際上有些誇大

[6]

,但是它們仍然是對伊斯蘭作戰勝利的重要標誌

[7]

11世紀開始,穆斯林勢力在伊比利亞半島逐漸衰落時,出現了大批重新皈依基督教,還有基督教反叛勢力星火燎原的局勢,不得不說基督教之火種還在穆斯林征服地帶長達幾個世紀得以廣泛而微弱的續存,如果是原先信仰薩滿教這種原始宗教的信眾,則絕不可能出現這種局勢。

2.比利牛斯山脈和坎塔布連山脈

比利牛斯山脈長435公里,寬80-140公里,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阿內托峰海拔3404米;有現代冰川覆蓋。

坎塔布連山脈在西班牙北部,大致呈東西走向,長約480公里。西坡陡峭(敵軍很難偷襲),東坡和南坡較緩。

沒有比利牛斯山脈,可能今天基督教在阿爾卑斯山脈以西僅存於不列顛與義大利,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宗教,不過伊斯蘭教通過高出生率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逆襲成為第一大宗教。

沒有坎塔布連山脈,可能西班牙葡萄牙就永遠伊斯蘭化了。當時西班牙幾乎淪陷,因為有坎塔布連山脈,所以可以重兵把守東西兩端的較低地帶。

順便提一下,西班牙北部山地自羅馬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的時代(公元前29到19年)就很難攻克,

Cantabrian Wars

Under the reign of Augustus, Rome waged a bloody conflict against the last independent nations ofHispania: the Cantabri, the Astures, and the Gallaeci. These warlike peoples presented fierce resistance to Roman domination: ten years of war and eight legions with their auxiliary troops —more than 50,000 soldiers in total— were needed to subdue the region.

[2]

即使是在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時期,也用了5萬兵力8個兵團(當時古羅馬一共28個兵團)整整10年來攻克該地區。

法蘭西內地是個大豁子,易攻難守。法國的六角形地塊就是這幾個山脈幾個海岸線定下來的。

3.西班牙穆斯林國家的內亂

「在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中,政治忠誠的結構一般與現代西方正好相反。對於後者來說,民族國家是政治忠誠的頂點,狹義的忠誠從屬於它並被歸於對民族 國家的忠誠。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群體——語言或宗教社會群體,或者文化,對忠誠和義務的要求則不那麼強烈。沿著從範圍較窄到範圍較大的實體的連續曲線,西方 忠誠往往是在中間達到最高點,而忠誠強度的曲線則在某種程度上呈倒U字形。在伊斯蘭世界中,忠誠的結構差不多恰恰相反,在伊斯蘭的忠誠曲線中,中段是個空 缺。恰如艾拉·拉皮德斯所說:有「兩種基本的、原始的、持久的忠誠結構」,一方面是對家庭、部族和部落的忠誠,另一方面是對「在更大規模上的文化、宗教和 帝國的統一體」的忠誠。一位利比亞的學者亦持類似觀點:「在阿拉伯社會和政治體制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中,部落主義和宗教(伊斯蘭教)曾起過並仍然起著重要的和決定性的作用。確實,它們如此交織在一起,以致它們被看作是形成和決定阿拉伯政治文化和阿拉伯政治思想的最重要的因素。」部落一直是阿拉伯國家的政治中心,正如塔赫辛·貝希爾所指出的,許多國家不過是「有旗幟的部落」。沙烏地阿拉伯的奠基者的成功主要是由於他巧妙地通過聯姻和其他手段建立了一個部落聯盟,......」

----引用自 塞繆爾.亨廷頓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華出版社 10年1月第一版 P152

「頑強的部落忠誠勝過了「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宗教意識形態」,「穆斯林國家繼續受困於親戚關係的爭吵和仇恨「」

----引用自(美)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毛俊傑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P191

事實上,摩爾人的國家建立起來沒半個世紀就開始分裂了。

The Moorish state fell into civil conflict in 739 that lasted until 743, the conflict is known as the Berber Revolt. The Berbers revolted against the Arab aristocracy due to the oppression of them by the Arab ruling class.

期間,既有北非的穆斯林攻打西班牙的穆斯林的事件,又有2個哈里發共存,較弱的哈里發與北方基督教力量合作打擊另一個哈里發的事情。

以下是兩張地圖對比

公元750年

公元1027年

4.壞時機

公元711年,西哥特王國的北方鄰居是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法蘭克王國正處於上升時期,並於半個世紀後紅桃K大帝(查理大帝)時期達到其頂峰。

驚人擴張的阿拉伯帝國在其西北邊界,遭遇了同樣崛起的法蘭克王國。時耶?運耶?命耶?

5.基督教戰士的頑強戰鬥

這就沒讀過相關的書,不說了


因為有另一種強勢不亞於伊斯蘭的宗教-政治體系存在,阿拉伯人始終沒能突破比利牛斯山。

這還真是要感謝希臘人,經過公元初五百年的深度改造,公教和後來的伊斯蘭教已經足以在各個領域抗衡了,在深入社會方面,可以說在一些地方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且阿拉伯人深入伊比利斯的時候,伊斯蘭世界從整體上已經不再團結了,至少不如教廷-法蘭克諸國那樣具有體系關係,伊斯蘭世界內部的教派矛盾十分深刻,政治上的軍閥化更是迅速發展為整個伊斯蘭世界的主流(相比之下,歐洲社會雖然更落後,更窮,但是因為法蘭克法和羅馬法的存在,應當說社會還是較為穩定的)。

最後,其實和近現代印象不同,伊斯蘭教在中世紀相比於天主教,是一個在異教問題上較為寬容的宗教,他們進入歐洲之後,聖戰色彩遠遠沒有天主教社會的異教抵抗色彩那麼強烈。

相比之下,北非和中亞社會接受伊斯蘭教其實有濃厚的主觀意願,伊斯蘭教體系確實是這些地方的民族和社會獲得更先進的社會形態、文化力量和社會力量的媒介,而且當時相比於伊斯蘭教,這些地區原本的宗教和文化確實力不從心(比如祆教,此時已經老態龍鍾了,摩尼教其實是非常有希望的宗教,但是早期發展不順,後期也沒能有足夠的自我革新運動,更沒有抓住政教合一這個關鍵資源)。當然,挑戰面前能夠自新奮起的宗教,比如印度教和科普特基督教就得到了新生命,但更多是在伊斯蘭大潮下被無情淘汰的宗教,比如佛教。


因為西班牙人一直在跟他們打仗啊……

當然阿拉伯在西班牙的幾個據點,伊斯蘭教的影響一直很大。但被西班牙收回來的時候,基督教又採取了不寬容政策,把他們逼回北非了。


統治西班牙800年這個說法不靠譜,其實真正厲害的統治也就300年,11世紀以後形勢就急轉直下,基督徒優勢越來越大,中間兩次反覆是北非柏柏爾人入侵,雖然短暫時間內打退了基督徒,但是也毀掉了自身的經濟基礎。


從西班牙的民族構成,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

在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埃米爾國的伊斯蘭信眾主要是柏柏爾人。

柏柏爾人吼不吼啊?

吼。

他們來自馬格里布(即利比亞以西的北非)。柏柏爾人是被阿拉伯人征服的民族,而自阿拔斯王朝從呼羅珊起兵以來,倭馬亞王朝在馬格里布的統治因為這個原因變得削弱了,馬格里布出現了眾多的、獨立於阿拉伯世界的埃米爾國。他們獨立的宗教理由是因為柏柏爾人信仰的是哈瓦利吉派和什葉派。哈瓦利吉派抨擊伊斯蘭教中阿拉伯的排外文化,強調所有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都是平等的,無論他們的種族、文化或者語言有何不同。

在安達盧西亞(西班牙)的柏柏爾人,如同他們老家馬格里布的老鄉們一樣,在宗教和民族上都沒有統一的基礎,也缺乏統一的思想。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西班牙會在倭馬亞王朝的科爾多瓦埃米爾國之後變得分崩離析。

一個分裂的我,怎麼去阻止來自易守難攻坎塔布利亞山脈的你(萊昂王國)呢?


很明顯,歐洲卡菲勒破壞名族團結、迫害宗教自由。


因為崛起中的阿拉伯在法國境內被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阻擊沒能繼續擴張,然後趕上了阿拉伯內部改朝換代,阿巴斯取代了倭馬亞,丟掉了大本營的倭馬亞在西班牙也僅能自保,艱難堅持了數百年然後終於被天主教信徒光復了


玩過歐陸風雲么,比利牛斯山就像長城一樣橫在西班牙和法國邊境,那個年代要翻過去很難的


不請自答一個。

愚以為伊斯蘭教不能在西班牙生根發芽,有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天主教勢力更強!在伊比利亞半島統一之後,天主教勢力沒有給伊斯蘭教留下喘息的機會,驅逐異教徒,或者強迫異教徒改變信仰,最終在信仰上完成了統一。


只有基督徒和猶太人這種有經人才允許交納賦稅換取保持自己的信仰。

穆斯林對待中亞的拜火教和佛教的態度一直是斬盡殺絕。


因為當時輝煌的伊斯蘭文化 就像 輝煌的唐朝一樣,是一個包容開放的帝國,完全跟後來西方殖民者的基督教到處傳教的宗教狂熱不同。


有牛人回答過,我就插一句

所謂西班牙被阿拉伯人統治800年只是民族主義說詞

這800年的最後兩三百年,卡斯提亞/葡萄牙/阿拉貢這三王國早已收回伊比利半島領土的大部分

剩餘的綠教政權幾乎都臣服於卡斯蒂亞王國

這段時間還能算進被統治的時間嗎...

我認為半島中北部被統治400~500年 南部統治600年 是比較合理的說法


因為他們不跟原住民為愛情鼓掌


還有就是語言的緣故。阿拉伯語的難度不是屬於普遍容易接受的。還有宗教信仰的原因。伊斯蘭教的《coran》就是律法的根源,宗教信仰的不融合。就記得老師說得這些了


有一個文化圈的問題,文化相近傳教相對容易一些,奧斯曼統治巴爾幹數百年也沒把那破地兒轉過來


推薦閱讀:

在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中,女權主義是否有所發展?
十字軍是否應該平反?
耶路撒冷王國統治時期對待中東的穆斯林寬容嗎?
是否應當對恐怖分子恢復肉刑?
本·拉登被殺了,恐怖力量真的被削弱了嗎?

TAG:伊斯蘭教 | 阿拉伯國家 | 歐洲歷史 | 西班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