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後沒吃完的菜混在一起後有種特別的味道是怎麼回事?
我想城市裡長大的或者沒這個習俗的地方長大的人可能覺得難以接受,不過我們那邊,村裡有喜事擺了酒席(都是村裡人在家做的菜),罷席後沒吃完的菜會被混在一起,大家可以帶走。
混在一起的菜會有一種特別的味道,非常好吃,沒有在任何單菜中嘗過這種味道,我很好奇這是如何產生的。PS:不是一次兩次,所有的酒席剩菜都是那個味道。PSS:我猜測和炒菜時用的特大炭火、大鐵鍋、白酒有關,但是只是猜測,不知各位有沒有知情的。如雨前羽街所說,這個在北方叫折籮_百度百科
我爺爺給我講他的父親,也就是我太爺,年輕的時候由於是富二代經常和小夥伴一起去吃酒樓。普通點菜的吃法已經吃膩了的他們開始咗著吃。
和以往看武俠電影或者小說裡面動不動就上好酒席一桌這種不用點菜式的吃飯方式類似,他們有一種吃法叫「吃勺兒」
通常由做東的那個人跟跑堂的說今天我們吃勺兒,然後夥計就會把這個話傳給後廚,於是當天那個時間段所有出鍋的菜的第一勺,盛出來,給這一桌。
如果是午飯也就意味著不算同樣的菜,今天這個餐館裡出了多少種菜他們桌子上就有多少盤,每盤就一勺。不是那種大炒勺,是這種炒菜時用的小勺
另外還有一種點菜的方式和現在的全X宴很像,比如今天做東的人說請你吃烤鴨,請不要理解為只有一隻烤鴨,通常會是指以烤鴨為主的一套菜,涼熱冷葷前前後後10幾道菜是要有的。吃不完是肯定的,於是多數的情況會打包走,不是單獨打包,而是和在一起,天津叫「折籮」傳說我家姑奶奶最愛吃這一口,按長輩的話說這是整個酒席的精華,融合了所有的味道。
我小時候去參加長輩們壽宴的時候也經常會遇到省很多菜的情況,通常的做法是把那些菜和在一起,把折籮分給各家。當時吃的也挺開心的。
不過現在細想起來,主要可能還是覺得內容豐富吧,形式上和東北亂燉這種菜感覺很相似,口味上混的太多會使味道變得更複雜,所以也會比較討喜啦。
當然我是會把香菜挑出去的,一根香菜毀了一鍋菜可不好呢。我們聽說過鄰縣一個特色的小吃,僅僅是聽說,聽朋友說很好吃。。叫魯子面,大概就是很多菜混在一起做澆頭。。轉載給你們看看
本期讓我們走進江南歷史文化小城,鄱陽湖南岸的明珠——上饒市余干縣:下面我們由滷麵開始。魯子面(亦滷麵)乃余干十大風味小吃之末,竟都享譽省內外。先哲有言:「」未嘗魯子面者,不算到過余干。」
余干魯子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春秋晚期,孔子及弟子游南越豫章彭蠡至饒州余干郡,一路山水之間,旅途乏餓之至,行至雲山盡頭,信江左岸。來到一戶張姓農家。驚聞夫子大名,主人自然是熱情相待,禮遇復加,可是山村野地,條件有限,只有些麥面(南方的大米研磨製成的麵條狀食品)和一些雜碎(烏魚湯,香芋粉及一些佐料,現在英國有道菜就叫李鴻章雜碎—中華名菜)。煮麵時,孔夫子計上心頭,在裡面另加入……(傳統工藝,漢方秘制,不便言傳;此法在余干也只是傳男不傳女,傳里不傳外的;並且已經是沿襲世世代代永恆的規則)結果,大傢伙一吃,連綿稱讚,不絕於耳。確實,那個美味的確美得無法形容!有史料記載,當時孔子有言:「斯夫,吾得三月不食肉,可也!」意思是說,有這魯子面,就是讓我三個月不吃肉都可以呀!其中美味自是可見一斑。
魯子面,也作滷麵(南昌人叫法),打滷麵(全國通用)。秦始皇行大一統,撤藩置縣,又修大道互通南北,從此余干打滷麵開始由名揚江南到暢銷全國。余干打滷麵,也經久不衰,歷久彌新,不時地推出新產品以保持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宋元時期,其更與「樂平燈芯糕,萬年貢米,臨川貢酒」並稱江南四大貢品。乾隆七下江南的必備糕點,一些工藝師被徵召入宮,開始了食神時代。十年對峙時期,紅軍對此面讚不絕口。其中余干小夥子張秋陽將此面帶上了井岡山,帶上了長征路,帶到了陝北(陝西人卻喚作胡辣湯,以為是從胡人那傳過來的,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余干魯子面傳到胡國經胡人結合少數民族特色改進後的配方),帶到了全中國(前中共中央政治委員吳官正家宴的常備之糕點)。東山嶺上***主席親題「江南第一面」於東山書院斷崖石壁上,現已經建成著名旅遊風景區。吸引了大量的余干男兒及全國華夏同胞的登頂,東山嶺上俯瞰琵琶洲,余干小城盡收眼底,遷客騷人莫不立足長嘆,感悟人生。
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時期,是余干魯子面的衰退之期。特別是文革時期,(江西曾作為國民黨蔣介石戰略重地,並且在蔣敗退台灣時又有大批江西志願者一路跟隨)以張國燾為首的「江西派」受到以毛為首的「湖南幫」的打擊與排斥(長征途中,張暗刺毛的陽謀破滅,眾贛系將軍皆不服,建國後還企圖為張平反。而張國燾當時已經移居香港,並不在大陸,卻時刻關心著大陸,並多次發文指責當時共黨行政),以「三邊建設」為名的戰略部署導致江西一批又一批重工、軍工企業的西遷,而湖南竟然就成為了承接江西大企之地,大量關係國計防總的資源入駐湘境,配合荊漢鐵路線發展,洞穿南北,湖南得以徹底的突起,同時也造就了贛系的沒落殘敗。魯子面的配方也在大遷徙中不斷遺失,而且由於交通不便,魯子面經歷著嚴寒的冬天,發展幾乎停滯。
改革開放時期,魯子面得以恢復和發展。原因是***三起三落文革中曾被發落江西,一次考察中偶然吃得傳說中失傳的魯子面。頓時心情大好,也由此品味到人生得起起落落總是尋常,就像這·失傳的魯子面,面都可以再生,人就為什麼可以再起?於是鄧大力扶持魯子面產業的發展,並在當時曾一度出現了「余干魯子面恢復之春」的局面。後來鄧東山再起,並與1979年建成魯子面配方研發中心,長期從事產品的研發與銷售。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形成了現在得魯子面規模。可以說,這一舉動也恰好保護了傳統民俗美食,若不是此,滷麵可能早就湮沒歷史舞台。我的外婆在我小時候經常做「泡飯」給我吃,就是用前一晚剩下的飯菜回鍋煮成濃稠的粥,很好吃,但是現在再也找不到原來那個味道了。
我覺得可能原因是1、酒席菜的油鹽都比較重,味兒足,煮出來特別香;2、有些菜再回鍋熱一次更好吃,更入味,例如炒扁豆;3、大雜燴味道層次更豐富。
現在外婆做飯更養生了,油鹽都加的少,再煮成粥就特別淡,泡飯也沒有原來的滋味了。我是紹興的,我們這裡把這道菜叫阿龍(音譯)。 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再加上很多食品料不像小時候那麼天然了,也吃的少了,不過我每年還是會吃個一次兩次的。 那個味道很香,很醇,能讓人想起小時候奶奶的味道
在我的小時候 這就是我的美食 當大人辦完酒席 我奶奶就把各種菜放進飯盒裡 每頓熱著吃 能吃一個多星期 過年尤其如此。在我長大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還是忍不住把所有菜折進飯里和著吃,那種飯香,真的很難體會。後來我慢慢改掉這個習慣,因為很長時間,家裡只有一個菜...
酸菜炒肉,隔夜再炒我感覺可以吃好久。
四川成都叫「殘湯」,的確混合起來味道很酸爽,特別裡面有豆類,筍,牛肉等等,那味道~~~
挺好吃的
城市人也這麼吃呀,尤其是年夜飯肯定會剩的,第二天早上早飯就是把菜弄一起燴一下,味道超級好。
裡面一定要有魚,因為回鍋的魚更香,不信你試試
咳咳,下面請欣賞相聲大師劉寶瑞為我們帶來單口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
這不是李鴻章的HotchPotch嗎?好吃多吃?雜繪菜。
上海年夜飯有道全家福,類似廣東盆菜吧,滿滿一盆,有蔬菜,有肉,有菌菇,還有湯。裡面一般會加肉皮,自製的桂花肉(類似小酥肉),冬筍,熏魚,鹹肉,大白菜,以及最重要的,媽媽提前做好的蛋餃。熱氣騰騰一鍋,處理吃不完熟食的好辦法。
我們這兒叫創龍羹,雖然我覺得噁心,但是確實味道很好,多燉燉,還能燉出酸味來,那酸爽,口水。
在我們這裡,這叫潲水,很多地方,叫泔水。餵豬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