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受歧視或偏見的人,會歧視、看不起比自己更劣勢人?該如何看待這樣的心態?

起因是這樣的:一個帖子中的樓主認為另一帖中的樓主就「重男輕女」等問題上存在地域歧視,於是開貼反駁。但是在回帖過程中,這位樓主有些回帖也帶著地域歧視或者偏見。比如「雲貴高原偏遠多少數民族,他們晚上沒事做,就干那事」,原話記不清楚了,但大約是拿更為貧困的地區舉例。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舉例其實也有偏見在其中。

因為最近也在思考一些關於偏見或者歧視的問題,所以在看到這個帖子的時候感覺很困惑。

為什麼認為自己受到歧視的人會用帶有同樣歧視意味的例子來駁斥別人?為什麼同樣是受人輕視,還要在這一群人里分個三六九等?

除了地域歧視以外,還有一些別的情況。比如成就不高或沒什麼成就的文人會鄙視普通人,城市裡生活艱難的人會鄙視農村人。

同樣處於劣勢的地位,個人認為並希望彼此能明白這其中的艱難,更理解。為什麼反而對比自己劣勢的人有一種奇怪的優越感?


不討論這種現象是否「正確」,或者應該不應該出現,僅討論是否存在,以及為什麼。

答案是:當然存在。

簡單說,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分兩個方向,「比上」和「比下」(或者向上比較/向下比較)。所謂的上和下並不局限在特定維度,基本上任何人與人之間的區別都可以進行比較。人類通過與周圍人的比較來獲得一部分對自身情況的認知,包括但不僅限於:外貌、財富、社會地位、從屬團體等。

很多人所具有的屬性雖然可以被精確描述,但因為人在群體中的位置永遠是相對的,同一個特點在不同群體下有不同意義。比如,「年收入30萬」在某些圈子可能是打工皇帝,換個圈子可能就是個「小小的職業經理人」。

人一方面通過社會比較,來認知自己的相對地位,另一方面,比較方向的不同也會造成心態的差異。常常「比上」的人,容易認為自己總是有很多不足,容易造成較高的精神壓力(「我一年才賺30萬,離馬雲還那麼遠,人生無望啊……」);常常「比下」的人,容易驕傲自滿,會在日常生活中顯得懈怠(「我一年賺30萬,已經好於這個國家大多數人了,沒什麼好努力的了」)。大多數人應該處於一個相對均衡的位置,有時候「比上」來增加動力,有時候「比下」讓自身放鬆。

另外,處在負面情緒的人往往更多地比上(或者說,負面情緒附帶著「比上」),然後發現自己真的好差勁;處在樂觀情緒的人,往往也在比下,進而保持著這種樂觀。可以說,情緒和比較方式是雙向影響的。

因此,在情緒調節的諸多方式中,進行比較(往往是反向比較)可以達到舒緩情緒的效果。當一個人因為「比上」而苦惱時,你就引導他來「比下」。比如當有個人因為自己「年入30萬追不上馬雲」而苦惱時,你就可以安慰他說,「你看,你可比我們大多數人強多了,咱們班那個誰誰誰不是還在啃老嗎~」。或者用其他維度的「比下」來安慰,比如「你看雖然你賺得不是很多,但是你愛人多體貼啊,你可比我們大多數人家庭幸福多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比上」和「比下」往往是自然而然的,是伴隨著人類這種社會生物的認知體系而生的,很多時候我們無意間就把別人當作了我們認知自己的工具,而且我們需要通過比較來準確認知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這並不帶有什麼惡意、不需要帶有什麼負罪感,尤其在「比下」的時候。

切回到題目上來,當我們被歧視,而且自己也認識到了所處的地位是相對劣勢的時候,一種自然而然的思維傾向是——還有比我差的多的人呢,我並不是最差的。【【偶爾】】比差並不可恥,相反,它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調節方式。如上文所說,你總是比好,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精神壓力,因為沒有一個人是超人或者全能的神。能在一兩方面顯著優於常人,已經是值得驕傲的事了。而如果追求事事超越群體,無法認清自己作為一個人類的能力極限,這就會造成焦慮、抑鬱、甚至其他精神疾病。

所以當你被別人歧視或看不起,然後你無話可說的時候,這種時候無疑是很難過的。你可以有很多其他方式來安慰自己,在心裡暗暗歧視別的人是一種安慰方式,相對來說簡潔有效。你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不要像那些歧視你的沒素質的人一樣,把這種歧視和優越感展現出來,默默暗爽就好。

正常人都會比差的,只不過文明人不會用它來傷害別人。就醬。


謝邀。

我私人覺得,這個心態,可以應用 權威型人格 來解釋?

權威人格也稱專制人格,是美舊心理學家阿多諾於1950年提出的一種人格特徵。具有這種人格的人,其整個人格組織都是圍繞著權威主義這一中心而建立起來的。這種權威主義在對待比自己低下和比自己優越的人們時表現最為突出。

一方面對弱者誇耀自己的力量,排斥、拒絕;另一方面對權威者又卑躬屈膝,絕對服從。

我以前寫過個段子,大概可以理一下這種心路歷程。

大體而言:

當你無條件被迫接受「豆腐很好吃,你只能吃豆腐」這個概念後。

為了讓自己心態平衡,你就會接受「對,豆腐是唯一的」這個概念。

於是用這一點去壓迫其他比你弱小的人。

當其他人也接受了「對,豆腐是唯一的」之後,你才會覺得:

自己的服從與犧牲是有道理的,而非無價值的。

下面這個可能形象些:

吃了一輩子豆腐的張佳瑋說:世上只有一種豆腐可以吃! -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 知乎專欄

張佳瑋愛吃豆腐,確切的說,是豆腐的一種吃法:他曾看著爸爸,端出塊不那麼嫩的豆腐,往上撒鹽,然後使筷子拌;拌完了,張佳瑋剛想舉筷子,爸爸叫停,「要等一等」。等什麼呢?張佳瑋也不知道。但等了會兒,下筷子時,覺得鹽跟豆腐滲融了,入味了,有些汁水,吃起來有別樣的味道,很下飯。

張佳瑋就這樣,吃了一輩子豆腐。

他有眼睛,看得見鄰居有人吃米飯;他還有鼻子,有時也聞得見隔壁油悶茄子的香味兒;他也有耳朵,聽說遠地方靠河人家釣了魚來熬吃。然而這些玩意兒,哪能和豆腐相比呢?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是多事,告訴我這個幹嘛?剜了眼睛割了鼻子刺穿耳朵太血腥啦,就把眼睛蒙住、鼻子塞住、耳朵堵住好了。

日子長了,張佳瑋覺得,眼睛已經看不見米飯了,鼻子已經聞不見茄子了,耳朵已經聽說不了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了。他就可以放心大膽,接著吃豆腐了。

張佳瑋自己當爸爸了。他每天給孩子吃鹽滷豆腐。孩子多將起來,七張八嘴,自然有人不愛吃豆腐。張佳瑋就將自己關於豆腐的感悟說給孩子聽。

他說:豆腐雖然淡而無味,但白凈溫潤,加了鹽就有味道了,多好。你們現在不懂這個滋味,是因為年紀小。年紀長了,就知道了。

當然,那是心情好的時候。一個人給許多孩子做飯,也有心氣逆的時候。那時節,張佳瑋眉毛和脾氣都逆了起來,每逢孩子問起來,就粗聲大氣說:吃你的豆腐去!

孩子噤了聲,張佳瑋很滿意。大家能一起安心吃豆腐,這日子就太平了。

然而孩子們不是盆景,沒法靠修剪就順著人的意思成長。張佳瑋也沒法每晚上給孩子們的舌頭上課。所以,當某一天,他翻檢孩子書包,在老大包里發現了無花果、老二包里發現了巧克力、老三包里發現了冰糖葫蘆、老四包里發現了塑料袋裹著的蘿蔔絲餅、老五的包里發現了臭豆腐、老六的包里發現了牛肉乾……張佳瑋覺得自己要被雷劈死了。

吃了一輩子豆腐的張佳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張佳瑋切好了一大塊豆腐,用半斤鹽滷了鹵,看著孩子們吃下去了,看著孩子們點頭咂吧嘴了——沒咂吧嘴的孩子被張佳瑋盯得害怕,於是也咂吧了幾下——這才微笑了。

張佳瑋總結了一下,覺得自己不能任孩子們胡作非為。語言是最強有力的武器,論述可以每天灌進孩子們耳中。於是此後,每晚大家吃豆腐時,張佳瑋都要教育孩子們。當然,因為他只懂得鹽滷豆腐,所以一切只得從鹽滷豆腐角度出發。

烤章魚有什麼好吃的?有豆腐健康么?

鵝肝有什麼好吃的?有豆腐白么?

牛裡脊有什麼好吃的?有豆腐吃了不上火么?

鰹魚有什麼好吃的?有豆腐這麼滑么?

松露有什麼好吃的?有豆腐這樣味道清淡么?

螃蟹有什麼好吃的?有豆腐這樣簡便么?

這些東西,有爸爸給你們做的豆腐這麼有感情有歷史有淵源么?

說著說著,張佳瑋覺得不僅是兒子們,自己也給說服了。於是他又理直氣壯的開始帶領孩子們吃豆腐。吃著,他還不忘告訴孩子們:

凡是為了滿足家裡吃鹽滷豆腐這一條件的採買購物,我都堅決維護。

凡是鹽滷豆腐的傳統食譜,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可恨的是,孩子們長了眼睛,可以看;長了耳朵,可以聽;長了鼻子,可以聞;還他媽長了腿,可以到處走。孩子們長大了,就對張佳瑋說:

爸爸!豆漿點了鹵,點得嫩嫩的,還有豆香呢!這時盛一碗出來,加醬油、榨菜丁、蝦米和麻油。可好吃了!

爸爸!生豆腐剛出來,溫溫潤潤泛黃的時候,下一點蔥和醬油,就可以吃!可好吃了!

爸爸!豆腐用開水燙一燙,撒點兒紫香椿,燙過就變鮮綠了,拌豆腐吃,可香了!

爸爸!把皮蛋切了,拌嫩豆腐,下一點醬油和麻油,也很滑的!

爸爸!豆腐放平底鍋里,稍加點油,煎一煎,再隨便下點蔥姜鹽熗個鍋,燒一燒,很好吃的!

爸爸!把芋頭磨成泥,去水的豆腐過了篩子成花兒,混合起來,蒸一蒸,特別香!這是《豆腐百珍》的做法。

爸爸!豆腐切片後烤一烤,加點兒醬油和酒煮,再用芝麻油炸一炸,特別好吃!

爸爸!豆腐磨碎,拌了雞蛋,煎一煎,用湯煮一下,加醬油出鍋,也好吃的!

爸爸!六杯水,一杯醬油,一杯酒,煮豆腐。煮完了,下蘿蔔泥和海苔碎,特別香!

張佳瑋聽著,心猿意馬起來。

如果這話給別人聽,未必會動心。然而他自己吃了一輩子豆腐,也確實了解豆腐的味道。孩子們說的這些吃法,確實應該很美妙。他腦海里浮出個氣泡,氣泡里,這些豆腐裊裊騰騰、活色生香,讓他不能自已。他也想嘗試一下新鮮的。可是在孩子們面前,怎麼能栽面兒呢?

張佳瑋清楚知道,鹽滷豆腐就是他的一切。他是憑著資歷、年紀、體力和倫理的優勢,讓這個屋檐下的孩子們,承認鹽滷豆腐好吃的。只要這一點共識還在,他就還能說話算數。如果他吃了別的豆腐,而且說了聲好,那麼一切就完了。晚節還要不要啦?孩子們私下怎麼評價他?以後他在這家裡怎麼做人呢?

張佳瑋知道孩子們未必會對付他,但他很害怕。以前他覺得自己做的事天經地義,但現在,他自己的信仰都動搖了,就有問題了。

夜深人靜,孩子們都睡熟了,張佳瑋偷偷爬起來,到廚房裡去。他很想按著孩子們的建議做一碗豆腐吃,可是,哎,怎麼下手呢?

吃了一輩子豆腐之後,張佳瑋一直不太願意想這事兒。平時忙,又緊張,更不易想起。但這時夜深人靜,面對著吃了一輩子的豆腐,張佳瑋思索開了。如果吃了孩子們建議的豆腐做法,哪怕孩子們不發覺吧,萬一,他自己覺得,這個豆腐好吃呢?

他沒吃過,但吃了一輩子鹽滷豆腐,張佳瑋很明白,蒸豆腐、炒豆腐、煎豆腐、炸豆腐一定都很好吃。如果承認了這些豆腐好吃,那麼,吃了一輩子鹽滷豆腐的他,又算是什麼呢?

吃了一輩子豆腐的張佳瑋開始生氣。他氣自己可能會愛上一種他從來沒吃過的豆腐,然後,長久以來,他吃鹽滷豆腐的人生,就會失去意義了;長久以來,他對孩子們的諄諄教誨,就會顯得滑稽可笑。但他又不能氣自己一輩子只吃鹽滷豆腐這回事,因為承認了這一點,就真的讓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了。

張佳瑋回想起那一天,他曾看著爸爸,端出塊不那麼嫩的豆腐,往上撒鹽,然後使筷子拌;拌完了,張佳瑋剛想舉筷子,爸爸叫停,「要等一等」。等什麼呢?張佳瑋也不知道。但等了會兒,下筷子時,覺得鹽跟豆腐滲融了,入味了,有些汁水,吃起來有別樣的味道,很下飯。

這會兒,張佳瑋模模糊糊想道:如果,那一天,他跟他爸爸說一句「豆腐其實有別的吃法喲」,然後,爸爸給他多一點選擇,欣然和他開始嘗試另一種做法,允許他吃炒豆腐、煎豆腐、炸豆腐、湯豆腐……他的人生會不會稍微不一樣些呢?不對!不能想!

吃了一輩子豆腐的張佳瑋拍了拍腦袋。他知道自己的時代終究會過去,他的孩子們終究會知道世上其他的美食,可是此時此刻,為了他長久以來直到此時此刻的人生意義,為了他人生迄今拚命維護的一切,他惡狠狠的說:

明明世界上只有一種豆腐可以吃!就是鹽滷豆腐!!只有一種!!!沒別的!!!!


最近也在思考關於「歧視、偏見、標籤化、刻板印象」這些之間的關係。

關於種族歧視的看法,在美國的歧視黑人,害怕黑人獨立解放的是生活在底層的白人,黑人解放了對上層社會的白人影響不大,但是對於生活在底層的一部分白人來說,就會去失去他們的優越感,可以做和他們相同的事,破壞他們的利益。

看波伏娃的《第二性》里也有段描述:凡是個體都力圖確定自身是主體,這是一種倫理上的抱負,事實上,除此之外,人身上還有逃避自由和成為物的意圖:這是一條險惡的路,因為人被動、異化、迷失,就會成為外來意志的犧牲品,於其超越性分離了,被剝奪了一切價值。不過這是一條容易走的路:這樣就避免了本真承擔生存所帶來的焦慮和緊張。這樣,將女人確定為他者的男人,會發現女人扮演了同謀的角色。這樣,女人並不要求成為主體,因為女人沒有成為主體的具體辦法,因此女人感受到與男人相連的必要聯繫,而不再提出相互依存,還因為女人往往樂於承當他者的角色。

在前段時間第一次到某島經歷的一件事,真心覺得性別歧視,不僅是男性歧視女性,在那個大環境下女性自己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也歧視其他女性。

對於性別歧視,歧視女性的男性,一般往往都是比較自卑、害怕女性獨立,更加凸顯出他的無能。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 TAT!~論做各種閱讀理解的技能在生活中出現的方方面面事情中的重要性。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想起了前不久看的一部電影,叫做《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這個電影就是根據經典的模擬監獄實驗拍攝的

其中有兩個角色非常出彩,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個是Michael Angarano 扮演的獄警 Christopher Archer

還有一個是Ezra Miller 扮演的犯人8612號Daniel Culp

一個是欺壓犯人最嚴重最兇狠的獄警

一個是反抗最強烈,最早,也第一個離開的犯人

其實每個獄警之間的表現都是不同的

每個犯人之間的表現也差異很大

這兩個人是兩組人員中表現最激烈的

兩個人在性格中的差異其實並不大

兩個人身份的區別只是一枚硬幣

教授說的一句話我認為非常準確

Daniel從進入監獄開始就籠絡其他犯人

因為他有很強的控制欲

包括之後他的各種反應都是希望加強自己對於情勢的掌控

到了後來他發現徹底失去對於任何事情的控制力的時候

他就開始發狂並離開了實驗

而Chris則是從踏入監獄的那一刻起就徹底掌控了局勢

他知道怎麼恐嚇犯人們,控制他們,安撫他們

這也是強烈控制欲的表現

也就是說如果把兩個人調換一下身份

那麼最狠的獄警將是那個反抗最激烈的犯人

而反抗最激烈的犯人也將成為迫害犯人最兇殘的獄警

這就是同一類人格在不同身份下的表現

看似分裂,其實是統一的

回到這個題目上來

是不是每個人都對歧視很敏感,有很強烈的反應?

並不是的

也有性格平和的人不會被歧視所激怒,也懶得去反駁

同樣的這些人也不會會歧視其他人

而另一部分人,他們本身也許有著超強的自尊,也許極度的自負

總之他們有著強烈的比別人強的慾望

而這時候對他們的歧視是他們所非常不能容忍的

這些人就是面對歧視聲音最大,反彈最強烈的那部分人

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好強,所以當他們面對不如自己的情況也會歧視其他人

他們反對的不是歧視,而是自己不如別人

這些人當然會在可以顯示出自己強的時候毫不猶豫的去做

這都是同樣性格在不同環境下的展示

所以看似分裂,其實是統一的


正生活在歧視與偏見中,或者曾經遭受過歧視和偏見傷害的人,會在內心深處留下深深的傷口,很難癒合。比如小時因為家境不好受到歧視被人百般羞辱,在不該面對人性醜惡的年紀嘗盡世間冷暖的人,長大之後即使是腰纏萬貫,也很難對其釋懷。而更為普遍的情況是,長大以後,也很難腰纏萬貫,最多也就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一路遭受更多的傷害,最後也不過是混到一個一般的位置。

人對於傷害,尤其是一次次的相同的傷害,並不會產生所謂的「免疫效果」。相反,這種痛苦會從一開始的純心酸,恥辱慢慢演變成嫉妒,仇恨等更加具有攻擊性的情緒。可往往面對嫉妒仇恨的人,他們沒有反抗報復的資本。

來,到大王身邊來大王給你講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長得不好看女孩兒,一開始去上幼兒園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天生毒舌的同學。這個同學第一眼看到女孩兒便一臉吃了翔的表情拉著旁邊的朋友說,你看,那女的長得真丑。旁邊的朋友一副被強迫著吃了屎的表情說,我去,果然丑。後來,他倆給她取了個外號,簡單粗暴:醜女。

上了小學,這女孩兒極其不幸的又和這個男孩兒同學,開學第一天,男孩兒一臉吃了隔夜的干翔的表情大聲喊著:醜女,你怎麼也有智商來上學。一群不明真相的小朋友哈哈大笑。這個女孩兒在五年級的時候用美工刀劃傷了另外一個被叫做某麻子的女生的臉。後來這兩個女生都轉了學。

本故事除了吃了翔的表情,均是我小學與幼兒園時真正看到的事實。真實的表情是,男生一邊說著這樣的話,臉上是快意的笑。

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男生樂此不疲的叫著她醜女,而這個女生,每一個來上學的日子,都像生活在地獄裡一樣煎熬折磨。那個時候的我除了吃就只有考試考第一能夠踩到我的點,可這件事,給我留下了太過深刻的印象。

這個女孩其實不醜,我記得她有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但是她的嘴上有一條非常明顯的疤。那個時候臉上有顆痣長得太大都可能被嘲笑,更何況是兔唇手術留下的疤痕。她承受這樣的傷害,我曾經見過她悄悄的趴在課桌上哭。後來被那個男孩兒見到了,男孩兒大聲的笑到:大家快來看,醜女竟然在哭。真反胃。我想女孩兒再也不會在教室哭了。

一開始她哭的感覺。。。是委屈難過,到後來,她的眼神分明是恨。她不願意和班裡的女孩兒,尤其是漂亮的小姑娘說話。可是,她又能做什麼。要是她有那個膽子,刀應該劃在像我這樣漂亮的小姑娘的臉上呵呵呵呵。。。。

可惜沒有。(這句話怎麼感覺有點不對。。。。)

老師在辦公室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干,據八卦的小夥伴轉述,她在辦公室一邊哭一邊尖叫的喊,我看見她臉上的麻子就覺得反胃。

似曾相識的一句話。

兔唇的女生看著比自己更瘦弱,也被同一個男生欺辱的雀斑女生,並沒有同病相憐的互相取暖的感情,相反,她一看到那個男生欺負麻子,一聲一聲喊著「麻子」,她就像是看到了自己。麻子也沒有反抗,也只是沉默。不堪,懦弱。罵的是另一個人,但是聽在她耳朵里就跟罵自己一個感覺。她不可能喜歡自己。恐怕是,她也恨透了自己的懦弱無能為力。這樣的情緒,讓她把對自己的厭惡情緒直接投射到另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人身上。

而另一個方面,醜惡負面的情緒往往會一點點的扭曲人的心理,常常被欺辱的人從來不會幫助比自己更弱小的人,相反,他們雖然恨欺負自己的人,但卻羨慕那些人有欺辱別人的能力。自己缺失的,總要找補回來。

大王再給你講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男孩兒。他有一個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爸爸。很小的時候,他媽媽就忍受不了他爸爸的家暴和別人跑了。而他爸爸也不想管他,於是把他扔給了他爺爺。

別人都是爸媽來開家長會,他只有爺爺。因為老是在學校里惹事生非,所以常常被老師叫家長。有一天,他因為和班裡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兒吵架,這小女孩兒簡直伶牙俐齒毒舌無比,一時占不到便宜於是直接上手打了小女孩兒一巴掌。

小女孩兒一路哭著回家,小女孩兒的媽媽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很生氣,於是來到了學校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一看場面十分難看於是讓男孩把自己的爸爸叫來。

男孩兒的爸爸千呼萬喚始出來,聽老師說完了事情經過,直接兩耳光抽到他臉上。漂亮的小女孩和她媽媽直接傻了。

在回班的走廊上,漂亮的小女孩看著不可一世的熊孩子哭的稀里嘩啦連話都說不利索。

他說:「你明明也罵我了,憑什麼你媽媽就不打你。。。。」

他回到班級消停了一個下午,一個下午都紅著眼睛。

有個臉上有疤的女生看了他一眼,他紅著眼睛說:「有什麼好看的,醜女。你這個樣子以後絕對不會有人要你,就算有,也只能是比你還丑的男人。」


因為這就是他們學到的社會規則,他們只是按照他以為的社會規則行事。

長期受欺壓者會慢慢認為社會就是弱肉強食,他們不滿的憑什麼他是被食的,而不是憑什麼規則是這樣。

同理,對領導溜須拍馬的人必然也喜歡下屬對他溜須拍馬;被自己婆婆折磨過的女人更可能折磨自己的兒媳婦;從小被打大的孩子,長大也更可能打自己的孩子......

能跳出這個惡性循環的人有沒有?有,但是是少數。我佩服這樣的人,他們必然是有極大的自省、勇氣、悲憫和寬容。


奴才一旦做了主子,怕是要比主子還厲害呢。


先匿了,免得挨揍,我想舉個類似的例子,鄙人在某市上學,某市霧霾的嚴重性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我所接觸的當地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怎麼具體形容呢?舉個栗子吧。一位到該地出差的先森,發了一條位置微博,這的空氣一股青黴素味。這時候就會有那麼幾個本地人留言,不喜歡x你滾啊之類的話。

還有個栗子就是,前年吧,經梧太極拳的閆芳很火的樣子,但是在網上為閆芳辯護的人,大多是閆芳老家本地人。前段時間傳聞保定劃為副都的謠言傳出時,身邊的好多本地人都在那很不屑的樣子,比如有什麼了不起啊,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之類的話。

對了,之前還沒有霧霾排名時候,也就是前年吧,我所在學校的老師天天帶領我們分析山西空氣污染怎麼怎麼嚴重,唐山空氣污染怎麼怎麼嚴重,就是不承認x的霧霾。

我想,這個和題主所描述的,應該是同一性質的問題吧。

如果你認為樓主有地域歧視,你就開噴吧,你的噴無非就是給我的話提供一些論據罷了,這就是我匿的原因。不服的,請擺出事實證明。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特權社會,它就是一個充滿歧視的社會。許多歧視和羞辱是由制度提供保障的。包括身份歧視、民族歧視、性別歧視、政治歧視、地域歧視等等,隨處可見。可以說我們的社會是依靠各種歧視和無理剝奪才得以運行。一般人們不得不接受這個世界,同時不自覺地接受了這個世界存在的邏輯:

因為自己受到歧視,覺得自己有理由去歧視別的人們。從自身被羞辱當中,發展出一種急切地想要羞辱他人的願望和衝動。」

---------崔衛平 《在今天,我們如何愛國》


大人打小孩

小孩打更小的小孩。

就是這麼個意思。

被打不僅僅是肉體和精神上受到傷害,更操蛋的是同時被強行植入了」等級觀念「。

我為什麼被打,哦,是因為我比他小。

所以我是不是可以打比我小的人呢...

人被不公平對待的時候,往往是一邊譴責這種行為,一邊認同這個行為之下的潛規則。

因為一旦有機會鏈接鄙視鏈的下面一環,你的優越感噌一下就有了。優越感是毒品,誰沾誰上癮。

小時候老師和家長總是會說:」 你怎麼總和比你成績差同學的比?「

對啊,這樣才有的比嘛.....

就這樣。


幾年前外國嘲諷中國窮,而中國人同樣看不起朝鮮。


踢貓效應


說得好像沒受歧視或偏見的人,就不會歧視、看不起比自己劣勢的人似的。

這種行為只能看個人智商了。


因為弱者一直被歧視卻無力反抗,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所以潛意識地把強者必須歧視弱者作為世界的定律。

所以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必須遵守定律,一定要去歧視他。


我一直認為,自己有種族/地域/性別(等等各種)歧視,才會覺得別人對你有這些歧視。

比如說,你歧視來自窮地方的人,有一天你到了高大上的地方,你就會擔心/覺得別人會看不起你。

只有強大的人格,才會有強大的內心。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 但是我從不認為這種現象普遍或佔據主流


無法對上層勢力反抗,就施加在下層弱勢中。


因為你這個問題的預設前提是不成立的。

你假定 「所有人都能做到以己度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很遺憾,事實不是這樣的。

前提不對,結論不可能對。


大概是人性的弱點?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我覺得某個人特別在意經常強調的東西往往就是他特別嚮往特別需要的。

「這孫子不就是有錢嗎?錢誰沒有啊」這人經濟狀況絕對不好

「這xxx不就是長得漂亮嗎?要麼能這麼多人追她?」丑鬼不解釋

「你不就是從xxx來的嗎?那老多都是騙子,野雞」這人被地域歧視攻擊過,而且ta內心對這個攻擊他所在地域的信息是認同的。例如有人說ta家鄉都是騙子,ta的第一反駁點肯定是「你家都是窮鬼」

ta心裡事實上是默認這種地域炮的。

一般這種人我稱之為:弱點外放型…


任何社會行為的背後都有社會態度在支撐,歧視就是社會偏見這種這種態度的反映。也就是說,社會偏見那種缺乏客觀依據。固定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態度是產生社會歧視行為的前提和基礎。歧視往往源自無知和偏見,藉助固有的狹隘觀念,陳舊的糟粕制度進行系統化,慢慢由個人行為或者偶然事件變成社會行為。

我對一些人經常拿少民說事,真的很無語 比如高考加分,政策傾斜。當然這個現象有很多原因構成。大多數人只會看到少民得到的各種福利,你不會看到這對一個民族的弊端。孟子早就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提道, 因為有憂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為安逸享樂而使人敗亡。」 是的,你只看到了少民的福利和待遇,卻沒看到,因為可以輕易得到想要的,沒有壓迫,很少有人會努力,人們漸漸固步自封,自我陶醉,墮落。就像動物園裡的老虎,精心呵護,如果一旦放入野外,他連自我生存都難以保障,最後還是那句,歧視往往來自於無知和偏見。


推薦閱讀:

論林黛玉型的人如何在當今社會生存?
為什麼我觀看《壽司之神》時,看到小野二郎用手捏米飯糰,會有強烈的不適感?
如何解釋「破罐子破摔」的心態,並規避這種心態的產生?
「可樂雞翅」為何如此受烹飪初學者的追捧?
工作了,發現自己非常平庸怎麼辦?

TAG:心理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