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珠峰的裝備有多頂級?和普通登山裝備比起來有何區別?
題目也沒說清楚「普通登山裝備」是指用來登什麼山,這中間的差別可太大了……
其實也不能說登珠峰的裝備是頂級的,普通等山裝備就是「次頂級」或者「普通」的,因為它們的設計初衷完全不一樣啊,穿登珠峰的裝備去爬普通的非雪山怕就非常不合適了。
海拔維度的分類,1500-3500米算是高海拔;3500-5500米為超高海拔,多數人登雪山都是這個高度;5500米以上為極高海拔,人體機能已經需要外界裝備的大力支持了,這高度人想長期生活是不可能的。
珠峰海拔8844米,這海拔對裝備要求自然極高。和一般高海拔登山裝備相比類似於,航空飛機和太空梭的區別——都能上天(山),但針對不同高度,設計用料都有很大區別。
珠峰類的登山裝備頂級就頂級在,它們是為最極端環境設計,用來幫你完成挑戰並且保命的。
世界上有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攀登這些山峰的人都是百里挑一的登山家,經驗和準備都非常充分,然而掛掉的可能性還是挺高的↓↓
你看,最有經驗最有能力的人,登8000+依然有很高的可能性會失敗甚至於送命,裝備方面自然會選用最「頂級」的,畢竟都是維繫生命的配置。
價格自然也是非常驚人,北京晚報以前提到過:
……登珠峰的愛好者都信奉「登珠峰就是氧氣+運氣」的信條。據了解,一瓶氧氣,加上高山運費,價格高達500美元。而一名登山隊員一般要準備4瓶以上的氧氣。
除了生存裝備以外,這裡也是考驗各種通信器材的最好場地。在海拔高度超過5200米後,所有登山者就只能依靠海事衛星電話或者高山對講機進行交流。海事衛星電話的收費為13.5美元一分鐘,而上網用的BGAN,按照7.8美元一兆的流量收費。……1960年中國第一次登珠峰,當時政府一次性下撥幾十萬美元的外匯,登山隊利用這筆資金到瑞士、法國購買登山用品花去了近35萬美元,而這還只是外匯部分。1960年攀登珠峰的花費差不多相當於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的全部費用。
……1988年中日尼三國雙跨登山,僅北側大本營物資裝備就有900多個箱子,裝滿46輛卡車,花費約2000萬元。
差不多全身上下每一件裝備都很燒錢,還沒包括穿著之外的食物、氧氣、鋁梯、帳篷睡袋、GPS表…
那普通登山裝備多少還可以豐儉由人,並不需要每件裝備都達到性命級的要求……
說兩個和普通登山區別較大和基本沒區別的:
- 連體羽絨服
最近幾十年登珠峰的人穿的都是這個。價格嘛差不多在1000刀左右,到手價5000-10000人民幣。
外層的用料是防風防水的材質,在嚴寒下也能保持柔軟度,並且儘可能輕便;
很多技術設計,比如D型環(外掛)、比如可調節的通風帽/背帶/袖口,比如胸口口袋可以放衣物和水瓶袋、GPS表等,比如胸前/腰部/大腿至腳踝處的拉鏈,要便於緊急情況下應急處理;
拉鏈基本都是全壓膠帶防水貼條的設計,也能保證在帶著厚厚手套的情況下能順利開閉;
裡面充絨鴨絨或者鵝絨,充絨量90%左右,能應對強風裡零下30+℃的低溫。
這種連體羽絨服名字都是航天級、極地級…非極高海拔,穿這個登山怕首先會捂死。
- 連體高山靴
最知名的比如La Sportiva家的,這雙是Olympus Mons EVO 8000,為8000+級登峰設計。
重量是1413克……跑鞋的話一般是300g,普通戶外登山鞋多數也就500-800g;
登雪山很怕凍傷,它的保暖性也是頂級的,與其說是一雙鞋,不如說是一套鞋靴組合體,外靴+內靴+腿套+鞋墊+最外層大底;
有機會去戶外店穿下這種高山靴,你會發現除了厚重,完全無法像一般鞋一樣彎曲,雙腳及小腿被牢牢套住的感覺。
- 頭燈
最推薦的都是BD和PETZL家的。珠峰登頂都是午夜出發需要頭燈,一般200+流明,不管分體式還是一體式頭燈,用在普通登山如果需要走夜路也都是可以通用的。甚至有些越野跑,不嫌稍重一點也都能用(光芒萬丈啊)。
除了上面說的連體羽絨服、高山靴、冰鎬、冰爪、風雪鏡……之類尤其考慮高海拔登山需要的裝備外,其它類似頭燈、登山杖這種物件還是都可以用在一般的登山中的,只不過珠峰級的那當然會選性能最優最適合高海拔極寒低壓(也是最貴)的裝備。
最後,祝所有熱愛山峰的人,都能遇到天時地利,也都能有錢。
真心的。
想起某年加拿大惠斯勒,在始祖鳥的店裡,店員死命推薦某件衣服,「這個是加拿大產的,只有這邊店裡有幾件,是珠峰級的balabala」 我心想,偶爾淋個雨裝個逼,這玩意我穿也太暴殄天物了…
沒買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窮,另外老加老美身材高大,全店都是L起步,一共就兩件S的衣服…扯遠了。
首先價格天差地別。其次還要有很多平常登山用不到的裝備。比一般衣服,珠峰上用的是連體羽絨服,一萬多一件。鞋子,用的是雙層高山靴,小一萬一雙。還要有冰爪和冰鎬。還要背負氧氣瓶和面罩。還需要高防護等級的雪鏡。各種技術裝備,繩索安全帶冰錐雪錐主鎖上升器等等。帳篷和睡袋也不一樣,要用高山帳篷,-30溫標的羽絨睡袋。這些平常通通都用不到。可以說,重頭到腳要重新置辦。
唉呀媽呀居然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剛好工作關係,研究過一些戶外服裝,就說說登珠峰穿的最外面那件衣服吧,獻醜獻醜。
一般登山裝備:衝鋒衣
珠峰登山裝備:連體羽絨服
登珠峰就算不登頂,那也是奔著8000米海拔去的,那個地方極度寒冷、大風、缺氧的惡劣環境,需要頂級保暖、抗風,並且極為輕便,不影響運動的裝備。
比如皮毛一體材質,符合保暖、抗風的要求,但是抱歉,穿一件齁沉的皮草登上8000米海拔,還要再背幾個氧氣瓶,OMG~畫面太殘忍,不敢想像。
說下連體羽絨服,羽絨填充800FP蓬鬆度,滿足零下30°及以下的保暖要求,面料也是高強度防風級別。除此之外,還有專門針對登山的設計,舉幾個栗子:
身體一側有五個拉鏈,從踝關節、腋窩到手腕都能方便拉開,防風防水拉鏈。
襠部前後開防水拉鏈,方便各種姿勢上廁所。
胸口有四個大口袋,可以裝足夠多用品。
內部是可調節背帶。
帽子也可調節,既防風保暖,又不讓帽子遮擋視線。
袖口處的連環指套。
內置氧氣瓶袋,並且按位置縫好,避免晃動。
弧線下落式臀部設計。
其中做這種連體羽絨服最好的應該是The North Face 和 Mountain Hardwear。
The North Face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北臉,他家的巔峰系列是針對高海拔環境設計的產品,連體羽絨服就是其中知名的一款。
那麼這一件多少錢呢?
淘寶找了個代購截圖,大家參考下。
Mountain Hardwear 山浩,在國內品牌營銷不咋地,據說都要撤櫃了,因此對這個品牌也沒做過多的學習,就這樣啦。
以上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斧正。
謝邀!
珠峰的攀登周期在50-60天之間,海拔變化從3000-8000米,需要的裝備除了常見的連體羽絨服,高山鞋這種裝備以外,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物品~說白了,是這麼多天所需要的裝備。至於頂級裝備有多「頂級」,我了解到的某些裝備價位是五年前的價位了。比如一瓶氧氣,加上高山運費,價格高達500美元。而一名登山隊員一般要準備4瓶以上的氧氣。還有昂貴的通訊費用等。另外,還需要一些8000米以上的專用裝備,以及在大本營等地活動時的裝備。最大的不同就是高海拔裝備了,比如保暖性極其好的高山靴,羽絨服,睡袋等?其餘的與普通登山3-5千米裝備可以通用。鞋~高山鞋,保暖營地鞋,輕便徒步鞋,雪套,薄厚襪子以及速干襪子若干雙等
長袖速乾衣褲,保暖排汗內衣,保暖填充類上衣褲子。羽絨服3-4千,連體羽絨服 萬元左右,衝鋒衣褲輕薄手套,攀登手套,連指手套抓絨帽或者羊絨帽,打劫帽,面罩或魔術圍巾登山太陽鏡,雪鏡,頭燈,備用電源冰鎬,冰爪,安全帶,相關鎖具,扁帶,輔繩,上升器,下降器等
珠峰北側傳統線路沒有需要攀冰的路段,為降低重量、提高行走效率,建議採用專為冰雪行走設計的10齒行走冰爪,而無需較重的12齒冰爪。背包,小背包,睡袋零下20/40各一個
羽絨睡袋:大本營和前進營地的睡袋,充絨量在1500克、蓬鬆度達到650以上基本夠用;北坳以上營地的睡袋,要準備最好的,應能抵抗零下40攝氏度的低寒。壓縮袋,防潮墊,保溫水壺,尿壺,
登山杖,速干毛巾,瑞士軍刀,餐具防晒霜,潔具,急救包等一般按照我的習慣,喜歡把裝備分為幾大塊。
1、技術裝備
2、普通高山徒步裝備
3、普通高山登山裝備
4、應對極限環境下的徒步/登山裝備
技術裝備在此不用多說了只要不是自主攀登的話,技術裝備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一般來說,普通的高山徒步都在夏季、秋季,因為冬天景色並不太好,只要不是那種非常沒時間的人都不會選擇這個季節,至於春天雪很大,在雪裡面游泳也不爽的,所以選擇的人也不多。夏季的話所以帳篷、睡袋、著裝達到-5℃,備用裝備加起來達到-10℃左右。秋季在一些極端點的路線到達-20℃左右就好了(比如10月份的新疆那邊的徒步路線)總體來說對於裝備的要求不算很高。
普通高山登山裝備是指在海拔5000-7000m以下的山的一些裝備,一般來說還是涵蓋了高山靴、冰爪等等,因為畢竟有冰川,有的比較靠南的山峰也就是重裝徒步鞋+綁式冰爪(如哈巴雪山),然後冬季的話充絨在200g及以上的羽絨服(-10℃~20℃),夏季的話100g左右的羽絨服+抓絨+衝鋒衣就差不多可以勝任
最後說到話題重點了,7000m以上的裝備,基本上這一套裝備平時是用不著的了,因為專門應對極限-30℃+的,至於價格的話,就像樓上有人發的連體羽絨/8000m級別的高山靴什麼的。其實在裝備的添置上的話,玩得比較久一點的登山愛好者,一路爬上去,裝備最後也就是添置連體羽絨服和高山靴了,登山這個東西也分季節/緯度的,比如12月底的時候友友去一個6000+玉珠峰都直接上連體了,小風吹得冷得不要不要的,呵呵。
珠峰並不神秘,無非就是冷一些,氣壓低些,氧氣稀薄些,有時候颳風,有時候下面有冰蓋滑一些,導致人沒什麼力氣。
所以登珠峰的裝備要求也不神秘,其實就是暖和、輕量,連防水都不太需要,因為6km以上高度就很少下雨了。
要說價格或利潤,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樣,登珠峰的裝備其實不賺錢,是倒貼錢的。戶外品牌都希望有人穿自己的東西去8000+登頂,所以一套珠峰裝備不到15萬,而玩UL的普通登山愛好者花20萬也非常輕鬆。真正賺錢的是休閑線。
其實登珠峰的裝備往往並沒有應用什麼新技術,只是硬夯,例如大充絨量的連體羽絨服,鋼質冰爪(鈦或鋁硬度不夠),連體靴。而普通登山裝備用UL的那些,才是技術革新先行者。
因為新技術沒經過驗證,出了問題是要死人的。要說頂級的,可能只有溫標頂級,畢竟早期的登山家去攀登珠峰,可是有穿burberry和adidas的,那時候連羽絨服和冰爪都沒發明。個人覺得 裝備沒有高級之分 只有用途不同而派生出的價格差異而已,舉例:普通的徒步可以穿勞保迷彩服,但穿個宇航服就太過了、是吧?裝備最大的用途是保護 其次是保暖 舒適 延伸和倍增人的技能,登山裝備也分好多類,在此不展開討論,建議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和長期的實踐操作在進行高海拔和高風險的戶外運動!還有,不論個人有多大登山成就及多高級的技能,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對自然長留敬畏之心!
推薦閱讀:
※請問怎樣評價土撥鼠這個品牌?
※arc"teryx(始祖鳥)為何能屹立與戶外品牌之巔峰?有什麼過人的技術或設計?
※為什麼跑步的時候嘴巴里會有股血腥味?
※為什麼馬術在中國發展和知名度不如高爾夫?
※中國有什麼徒步路線特別值得推薦(首次徒步,最好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