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與原著小說有哪些不同?

如題


很多不一樣。

1.何小萍在書中叫何小曼。她的爸爸是因為不受周圍和自己愛人的尊重,遭受諸多踐踏而自殺,自殺時小曼6歲。

2.何小曼在替補當上舞蹈主角時,心裡是興奮,受到了比她一輩子還要多的關愛,所以裝病。因為那個年代帶病上場是有超級buff加成的。

3.書中蕭穗子喜歡的是劉峰。(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沒有陳燦這個角色。

4.林丁丁後來回國了,她在國外也是給別人家當洋保姆。

5.林丁丁,舍長,蕭穗子又相聚了,還約了劉峰,但劉峰最終沒有赴約。

6.劉峰在海南賣盜版書,遇到一個妓女叫小慧,林峰養著她,希望她讀些盜版書學點文化,不要再干老本行,但事與願違。

7.劉峰前妻給他生下個女兒,叫劉倩,不過由於他常年在外,並沒有什麼感情。

8.劉峰得了癌症,也沒有和何小曼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何小曼把劉峰接到身邊照顧,並為他料理了後事。


《芳華》無疑是火了,有人認為是馮小剛最好的作品,當然也有很多批評,沒有才奇怪。特別是有些看過原著小說的人,認為電影結構鬆散,不過是個膚淺的流水賬,不夠深刻。雖然導演是這麼自謙過,但不要懷疑導演看不懂書好么?要知道《芳華》有過一次「撤檔」事件,雖然最後「一刀未剪」與觀眾見面了,琢磨著背後還是有故事的。

當然,電影確實比原著小說要剋制得多,也美好得多,我們就先來說一說,書和電影有哪些不同。

一是戰爭背景。

書裡面並沒有直接描述戰鬥場面,只是說劉峰負傷之後以自我犧牲的決心,堅持將彈藥送到了前線,差點失血過多死亡。電影在這個環節是用了心的,白蝴蝶在行軍隊伍中翩翩飛舞,讓我想起了《阿甘正傳》,突然襲來的子彈,和看不見敵人的戰鬥,也是幾乎相同的表現手法。正是這幾分鐘,讓整個略顯沉悶壓抑的文工團故事線精彩了一把,在這一點上是加分的。

二是何小萍瘋掉的細節。

書裡面叫何小曼,對於小曼的成長經歷有非常詳細的描寫。小曼的父親可不是病死在勞改農場,而是被她的媽媽告發後自殺身亡,媽媽後來改嫁,小曼成了拖油瓶,被繼父恐嚇,被媽媽抱怨,甚至被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欺負。拚命學跳舞就是為了離開那個家,沒想到參軍以後還是受盡欺凌。整個文革十年只從這一個人物的際遇帶出來一點。後來何小曼被發配到前線當護士,攙扶一個腿部受傷的男護理走了十幾里路,中途被宣傳隊遇到,於是就有一篇「瘦弱的女護士背著受傷的戰士爬山涉水」的報導,於是有了「戰地天使何小曼」,小曼就天天各種英模報告會,這個反差極大,就是電影裡面醫生說的那段話,「冬天的白菜放在屋外凍狠了,突然拿到屋裡就爛了」。但電影裡面缺少很多細節,單憑醫生的幾句話略單薄了些。

嚴歌苓的筆觸很多人認為是不需要改編,直接可以拍的劇本,原因是她經常用不同的角度描寫一個人,或者這樣或者那樣,很有鏡頭感。書里還說到一首歌《再見吧!媽媽》,小曼的耳邊總是迴響著這首歌。這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於歌詞本身的邏輯有批判,另一個是小曼恨透了自己的媽,她在瘋掉的時候,對著天空大喊,「停!讓他停!別唱了」。這一段描寫很細緻,你可以看出作者對於虛假宣傳的諷刺,和對戰爭的厭惡,對人性的譴責。

三是電影把林丁丁這個人弱化了。

書裡面她可不止一塊手錶,她和不同的人見面從不帶錯別人送的手錶,你說這樣一個人能看上沒有任何背景的劉峰么?她一心想的是攀附權貴,後來她也如願以償嫁入豪門,結果被豪門嫌棄又離婚,二婚才嫁到澳洲。在澳洲說是當老闆娘,其實是在中餐館包了三年的水餃,請自行腦補「沙縣小吃」店,當然她還是受不了跑回來了。

還有蕭穗子失戀也沒那麼簡單。書裡面蕭穗子是和一個男兵有書信往來,「談紙上戀愛」,被郝淑雯發現後,郝淑雯是鑽進了男兵的被窩,非常直接的拿下了蕭穗子「純潔」的男友,然後還鼓動男兵上交情書告發了蕭穗子,這就不是簡單的欺負人了。

書裡面沒多少文工團演出的細節,整體感覺就是一幫權貴子弟混在文工團無所事事,整天琢磨著怎麼欺負人,誰好欺負就欺負誰,當然是何小曼。

劉峰老婆跟人跑了是有的,他後來做生意的時候,遇見一個妓女,同居了。再後來生意做賠了,就是電影裡面找車被聯防打的那一段,劉峰沒什麼錢了,那女的又離開重操舊業了,劉峰找郝淑雯借了一萬塊錢是給了那個妓女當遣散費,這段想想《天註定》裡面東莞那個故事好了。劉峰還有個女兒,跟著奶奶長大的,和劉峰沒什麼感情。最後,劉峰是得了癌症死了,連個像樣的追悼會都沒有!

用作者的話說,「那是一個操蛋的時代,是一個背叛的時代」。用這樣一個基調去拍電影,我們能看到么?第五代導演被禁的片子可不少,比如張藝謀的《活著》,姜文的《鬼子來了》,馮小剛自己的電視劇《一地雞毛》,還有田壯壯的《藍風箏》。前面提到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天註定》也是被禁。很多被禁的理由表面上是違規操作,實際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問題。

馮小剛硬是把一個臟黑的故事給洗白了,把一個「操蛋的時代」演繹得又紅又專,滿滿的正能量。當然有些事情不是講不透,而是更加細膩和隱晦,「甄士隱賈雨村」了,細心的觀眾還是能看出點端倪。

為什麼原作者嚴歌苓能那麼寫,馮小剛不能那麼拍?不能簡單的看做審查原因。

先從嚴歌苓這個人說起。嚴歌苓可謂書香門第出生,爺爺和父親都是大文人,她本人確實有過8年文工團跳舞的經歷,也確實當過越南自衛反擊戰的戰地記者。書和電影中都以蕭穗子這個人物的視角講故事,蕭穗子戀愛被男方告發這件事就是嚴歌苓的親身經歷,完全可以理解為半自傳體,其它故事可能有真有假,但對於那個時代的見證是真切而且深刻的。

如今她可是美國人,丈夫是熟悉中國文化的美國外交官,這樣一個特殊的身份,本身讓她寫書就有點顧忌,沒有過多著墨於政治文化,而是集中在人心與人性,同時也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比較討巧地使用了書中人物視角來講故事,迴避了時代大格局。

然後是電影和文字的差異性,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講述一個時代的印象,你得找准切入點,圍繞主題要有起承轉合,要有矛盾衝突,沒有太多時間講人物成長細節,人物性格需要從演員表演看出來。小說原名《你觸摸了我》,馮小剛建議改名《芳華》,從這個名字的改變就可以看出取捨了。

有些人看不齣電影轉場的邏輯,認為有些轉變很突兀。這應該是受到了書的影響,書確實是細節豐富,但時間跨度太大,場景太多。電影是高度凝練了,只採用了文工團的任務線,每個人都在文工團這個集體中,而文工團是有任務的,派你去哪就去哪沒得商量。比如劉峰因為抗洪砸傷了腰,本已經不適合在文工團,因為是多年的標兵,政委推薦他上大學提干,這是一個好的契機,但他自己放棄了,原因當然是守候林丁丁。我們帶著上帝視角看電影,當然知道守候林丁丁不值得,但劉峰不知道。

還有何小萍因為劉峰的冤屈裝病抗拒演出,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這個人在政委的眼裡都是文工團的肉中刺,戰爭一爆發就把她送到了戰地醫院。這一點恐怕與道德無關,在政委的眼裡,抗拒演出就是政治不正確,沒毛病。

戰爭結束,文工團解散,大家各奔東西,也沒毛病。個人在歷史的洪流里,是被裹挾的,尤其在軍隊,沒有什麼條件可談。

電影關於改革開放後的問題,雖然只有寥寥數筆,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貧富差距明顯,特權階層輕鬆「拿地」掙大錢,戰鬥英雄殘廢軍人無依無靠,有能力的往國外跑了,還能怎麼個深刻法?

人和人的際遇有很多客觀的因素,這個也在前文說過了,過於糾結並沒有多大意義,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在哪個家庭。任何制度都有好有壞,但求對得住自己的良心,書裡面最大的拷問就是,你對得住自己的良心么?

綜上,電影在改編上還是很成功的,這種成功你要某種程度上隔離原著去看,又不能完全放棄原著,要知道編劇可是嚴歌苓本人而不是馮小剛,可以想到兩個人達成了共識,也都做了妥協。有些人就是不懂妥協的意義,或者希望別人都不妥協,自己好作壁上觀,看個痛快。

電影著重講的是一個時代,是個人身在集體中的群戲,也有善惡有褒貶,總的還是突出了青春的美好,畫面有精氣神。

馮小剛為什麼要這麼拍?從老一輩的角度說,自己的青春年華,總有些東西值得懷念;從年輕人的角度看,自己父母的芳華總不至於非要批得面目全非才過癮吧。

還是那句老話,電影能感悟多少,取決於個人成長經歷、知識面和邏輯能力。如果意猶未盡,還是看書吧。

原文在專欄再說《芳華》-談改編


在觀眾看不到的那個世界裡,何小萍的名字叫何小曼,小曼根本沒有拍軍裝照,也沒有一個可以時時寫信、訴說委屈的爸爸,因為爸爸在小曼四歲的時候,死在了文革浩劫里,自殺。

小曼的媽媽嫁給了何廳長,小心翼翼地做人,從來不敢對小曼好,一家人吃餃子,小曼只能吃破皮的,菜里的雞肉臭了,家裡的保姆都敢說,別人不吃可以給小曼吃。

小曼生病後,媽媽來看過她,但從來沒有懺悔過。

在觀眾看不到的世界裡,蕭穗子不是文工團的風雲人物,過得也並不好,她的爸爸是下放勞改的知識分子,穗子也跟著抬不起頭,她會因為自己沒有好吃的分給大家而自卑,也從來不敢為受欺負的何小曼出頭。

蕭穗子愛過一個叫少俊的男兵,但是郝淑雯,就是電影里短髮的手風琴姑娘,誘惑少俊同他一起,把穗子寫過的情書交給了組織,蕭穗子因此受到了極大的處分。

在觀眾看不到的世界裡,劉峰(Liu feng)有個綽號,叫雷又峰(Lei-you feng)。

文工團的眾人曾因為劉峰的「猥褻」行為竊喜,因為他們發現「雷又峰」也不幹凈,人人都骯髒,好像自己就不那麼髒了。

劉峰沒能和小曼相伴到老,泯滅恩仇,書中的劉峰因為絕症,年紀不大就離開了人世,連追悼會都沒有開完,就被後面排隊的人給強行中斷了。

……

馮小剛電影里的芳華,因為歲月的流逝,被籠上了一層懷舊的美好,似乎所有的傷痕,都能被一個抱抱癒合,彼此相安無事。但嚴歌苓說不是的,這個世界上,罪惡就是罪惡,醜陋就是醜陋,人心險惡,世態炎涼,總有一些過錯無法被彌補,總有一些人不值得原諒。

電影和小說,一個像藝術,一個像人生,僅此而已。


與小說比,電影最大的敗筆,是馮導似乎精神分裂的為文工團解散惋惜。我在觀影時不僅不感到惋惜,甚至覺得高興。畢竟,文工團是傷害了劉峰和何小萍(原著何小嫚)的一個集體。

與小說相比,電影最大的獨創性是何小萍的獨舞,看的時候很是感動。

電影畢竟不能塑造太多人物,也無暇向觀眾一一展開後事,這都是情有可原的。

我唯獨不認同的是對芳華二字的解析。在我看來,小說偏於對人性的探討,是對年少無知的反省,而電影至少一半流露出對正值芳華的年齡段的懷緬。


結局就不一樣,電影版給我們了一個看似還算圓滿的大結局。


謝邀

芳華原著我沒看。

不好比較

芳華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比較平淡吧。

我有點不大認可它所反映出來的那種思想。

這個世界肯定不是事事平等,肯定不是到處都是樂於助人的。

關鍵看自己的心態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三體電影第二張先導海報的設計?
劇情短片的配樂數量一般是多少?
電影的哪些場景需要配樂?
和尚道士看什麼類型的電影?
為什麼尋龍訣里的字幕都避開日本?

TAG:電影 | 芳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