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里,「悉如外人」如何解釋?

是的,我就是看到那個【問今是何世】問題來的,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005986

【悉如外人】的問題,也是個老問題了,想聽聽各位知乎人的解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這個之所以有問題,只是因為「外人」有AliensOutsiders兩種理解方式吧……


沒人考慮過桃花源其實一直有跟外界保持聯繫嗎?

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秦到晉標準音變了三次,按理來說漁人根本沒辦法跟他們交流。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真的只是近親繁殖的話…………


補充原答案看了一下其他答案,個人認為這不是bug,原因如下:

1.可以在文言文翻譯中找到較為合適義項翻譯 2.陶淵明這樣的文學家文史知識都是相當豐富的,基本不可能出現有的答案所說「他不知道秦到晉衣著變化知識盲點」的這種情況 3.有答案提到秦到晉「普通話」口音轉變較大(桃花源人無法和晉人交流)的問題,和中文專業的老師交流了一下這個問題,她的原話是:故事是陶淵明虛構的,很明顯他讓漁人和桃花源人正常溝通了說明他刻意迴避了跨時代可能導致的口語交流障礙這個問題,但是服飾這個則不一樣,因為他寫明了「見漁人,乃大驚」,只是見了就大驚,最大的可能就是服飾差異較大引起的驚訝。現代穿越劇也是一樣,迴避掉語言交流障礙,並不迴避服飾差異。

沒人規定文章里的「外人」(「悉如外人」、「遂與外人間隔」、「不足與外人道也」)都得翻譯的一樣。後來兩個的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但個人之見,

「悉如外人」譯成:對於漁人來說的「當世(晉朝)以外」的人更合理。

=============================以下是原答案==============================

在古漢語詞典,「外」有如下意思,「不是自己這方面的」應該是比較合適的翻譯選擇。

悉字解釋如下: @楊咩咩

即:男女的衣著,全都像他所生活的時代之外的人/(不像他所在時代的人)。不聯繫語境和時代背景的翻譯都是耍流氓。。

陶淵明:東晉(公元317-公元420)

桃花源人:「先世避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時亂,不復出焉」「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如果說桃花源人服飾與當世晉朝一樣,那麼只能說秦朝到東晉百姓衣著一直沒有大的變變化。

而實際上,衣著服飾是變化比較大的。中國古代服飾的變化是隨著包括經濟中心遷移,人口遷徙,民族融合在內的各種大變動而發生改變的。

去年看到過一篇文章寫秦晉服飾差異

有興趣戳:秦朝 與 晉朝的服飾 [ 上 ]_張娟娟戲曲服裝設計師秦朝 與 晉朝的服飾 〔 下 〕

所以按課本簡單粗暴地譯成男女的衣著,全都與桃花原以外的人(世人)一樣」,是不合理的。


這個屬於想多了。

就跟看《西遊記》,看到開頭幾回漁樵大唱臨江仙等,覺得初唐何能有此?後來覺得糾結這個作甚。陶淵明寫的時候,根本沒想這麼多。

若非要牽強說,我覺得開腦洞理解為故意構造的不合理,要更合適一些。故意在這個故事當中加入不合理的成分,故事本身的可信性,建立在了這種語焉不詳矛盾百出的基礎上,表達的就是其實桃花源怎麼可能是存在的呢。還是舉《西遊記》的例子,貞觀十三年出現多次這種明顯的漏洞,就很可能是刻意如此。又如《末代皇帝》電影中的蛐蛐,怎麼可能經歷了幾十年,這蛐蛐兒還活在龍椅之後。


我是這麼認為的:悉如外人,觀察前後文,是從漁人的視角來看的,此時漁人並不知他們與世隔絕,只見到他們的穿著服飾與眾不同(漁人不是考古學家,當然不知道那是秦時的款式),是與他們(世外桃源之外的人)迥然不同的「外人」。第二個和第三個「外人」是從桃源人的視角來看的(遂與外人間隔、不足為外人道也),這裡才能指桃花源之外的人。證據嘛,很簡單,翻開桃花源記後面的桃花源詩,其中有一句「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清晰明了。


因為這個故事是陶淵明編的,而陶淵明不知道從秦到晉服飾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者知識盲點產生的BUG。


悉,全部、都之意。悉如外人,跟桃源之外世界的人都差不多。


可是,在我們課本里,對於悉如外人中外人的注釋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那麼這又該怎麼理解呢?


支持「樹袋熊」和「徐春暉」的分析理解,「外人」在文中的含義不完全一樣。


外人是不是外國人啊,不然怎麼不說悉如古人


朝代隔得比較遙遠····服飾和行為習慣差的比較遠。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推薦閱讀:

科幻類小說看多了,對普通文學所表達的那種人文失去了興趣,該如何改變?
《1Q84》中對天吾和青豆的稱呼不會很奇怪嗎?
有那些很短卻又虐心的故事?
如何評價鄭執的文章?
如何理解我與地壇中這一句話?

TAG:文學 | 文學鑒賞 | 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