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理學發展史上有哪些值得銘記的大家?
目前聽得比較多的就是張厚粲先生,林崇德先生,黃希庭先生等等(只聽說了這些大概是因為他們參與了大量教材的編寫吧,但了解得也少),關於建國前的心理學學者的了解基本為零(只有一個潘淑,也僅限課本上的介紹了)。
在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可也有過不斷進行著爭論、融合、各種開拓和反抗的心理學大家嗎?他們都做過什麼呢?
曹日昌先生(1911-1969)丁瓚先生(1910-1968)陳立先生(1902—2004)
在北師大心理學院待了好多年,每逢重大活動或節慶,學院都會請張厚粲先生致辭。每次致辭,張先生都會叮囑同學們:「你們一定要珍惜現在這麼好的環境,心理學能夠走到今天不容易」。老一輩的人都是一路坎坷走來,深知今日成就來之不易。
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里,心理學承受了太多的屈辱和辛酸。雖然說,受到政治運動波及的遠不止心理學一個學科。但是由於心理學研究對象——「意識」的特殊性,使得在那段時期里,心理學被投機文人當做靶子,真真所謂「躺著也中槍」。1958年和1966年,新中國兩次浩大的政治運動,心理學都是首當其衝被打倒的。新中國兩大「有才無德」的文人典範,康生和姚文元都靠著批判心理學來增加其政治籌碼。
本文以曹日昌先生的生平經歷為主線進行敘述,曹先生的遭遇就是新中國前三十年心理學史的一個縮影,值得所有的心理學人銘記。其他兩位先生的事迹插敘在相關事件中。文革結束後,心理學平反,1979年《心理學報》復刊,復刊第一期,刊載文章《懷念曹日昌同志》。在先生誕辰90、95、100周年的紀念日(2001.1.11、2006、2011)心理學界都舉辦了盛大的紀念活動。在95周年的紀念活動中,時任中科院心理所所長張侃研究員,對曹先生做出了這樣的評價【1】:第一, 曹先生是一位有高深造詣的實驗心理學家, 一個嚴謹的科學家。
第二, 曹先生是一位高瞻遠矚的科學理論家。 第三, 曹先生是一位高風亮節的真理的衛士。
先生建國前學術生涯【2】:
1929年中學畢業考入北平師範大學,預科2年。後進入教育系學習。 1932——1935年曹日昌由北平師範大學轉學至清華大學心理系學習,他發奮讀書,除上課外即在實驗室,主要進行關於心算問題和白鼠顏色感覺的兩項實驗研究。1934年他總結了中國有關珠算教學的文獻資料,寫出「二十年來國人對於珠算的研究述要」,還撰寫了一本《珠算教學的研究》(1937年出版)。1936 ——1937 年, 曹先生在定縣做了許多心理測驗, 寫了「定縣平校畢業生再測驗統計報告」。
1941——1945年,於西南聯大任教。 1945 年11 月, 曹先生到達英國劍橋大學心理系, 3年後, 通過博士論文考試, 他的論文題目是「學習與記憶中的時間間隔」。博士期間相當多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歐美頂級的心理學學術期刊上。 1950年曹日昌攜夫人(吳秀明,荷蘭人)從香港回北京,參與中科院心理所籌備工作。1951年12月,心理研究所正式成立,由曹日昌任所長。心理所的建立:
1953年,曾任中科院黨組副書記,中科院的重要創辦人之一,心理學家丁瓚受到處分,開除出黨,導致中科院心理所被牽連,降格為心理學教研室。丁瓚曾為地下黨員,長期在白區從事教學研究,處分與其歷史經歷有關。(丁先生的影響不止在心理學史上,在整個新中國科學史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因為手頭文獻資料不足,暫時不表)。直到1956年,教育部院系調整中,裁撤了南京大學心理系,才重新建立了新的中科院心理所。新組建的心理所,由原南京大學校長心理學家潘菽任所長,曹日昌、丁瓚、尚山羽三位心理學家任副所長。 1958年,第一次躺著中槍【3】1958年兩件大事,批「蘇修」,和「教育革命」,所謂教育革命,就是教育領域的大躍進。1958年,康生任中央文教小組副組長。康生本來準備批判教育學中的「蘇修」,因為教育學涉及面廣,而且沿用的是斯大林時代的理論體系,茲體事大,被中宣部壓了下來。所以他只能拿和教育學一奶同胞的心理學開刀。康生在北京師範大學是名譽教授,而師大又是心理學重鎮。所以7月初,由中宣部直接下達命令,要求北師大黨組織發動進步學生批判心理學。1958 年7月底, 北師大黨委和教育系黨總支發動了批判該校心理學教研室兩條道路鬥爭運動, 教研室主任彭飛教授、副主任朱智賢教授以及張厚粲等年輕的教師都受到了學生的圍攻。8月中, 北師大連續召開三次千人以上批判大會。心理研究所的潘菽、曹日昌和北京大學的唐鉞教授等, 也都被點名批判。根據彭飛教授的描述:
凡堅持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的骨幹, 特別是老科學家, 大都受到衝擊, 形成了人人過關的局面。【4】
親歷老師的回憶【5】:
開始我們單位的老師和同學一起到北師大去開批判會,會議在大禮堂開,可能是全市性的,規模不小,參加的人很多;會議氣氛凝重而嚴肅,在批判發言的過程中,時常有人領著喊口號,此起彼伏的,以增加批判的效果;大家的心情緊張而忐忑,好像心理學是什麼罪大惡極的地主老財或不法資本家,有同仇敵愾批倒批臭的氣概。
《光明日報》在一兩個月的時間內發表了40篇批判文章和詳細的動態報道——通常一天四版的《光明日報》不時被擴成八版, 然後用兩三個整版刊登批判心理學的文章。9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又以驚人的速度出版了北師大組織部分青年教師和學生編寫的兩本《心理學批判集》。
有一些批判是非常可笑的。鬥爭是激烈的, 在感覺有沒有階級性的問題上, 被批判的人們認為如冷、熱的感覺是不分階級的, 批判者都堅持應做階級分析, 說什麼「我國廣大勞動人民,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怕嚴寒和酷熱」 , ( 1 9 5 8 年8 月1 5 日《光明日報》) 「大糞, 資產階級聞著臭, 勞動人民聞著不臭」( 大會發言)。儘管這是一些連勞動人民也不會接受的觀點,但是當時卻把不同的意見說成是「抹煞人的階級本質, 同時也抹煞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別。」 因而把這一類不同的觀點, 統歸為「 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思想」 。( 1958年8月15日《光明日報》) 【4】
1959年1- 3月, 中共中央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對1958年的「批判運動」進行糾偏。胡喬木傳達中央意見,鼓勵心理學人「採取攻勢」,「說出自己的意見」。當時在中宣部內部, 胡喬木毫不客氣地評價說: 在1958 年以來的各種批判運動中, 以對心理學的批判最不講道理。
隨後,心理學界開展了多次研討,對之前的批判進行一一回擊。
曹日昌先生針對錯誤的批判, 在1959 年接連發表了《關於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心理學界的爭論》 、《心理學研究什麼?》 、《由學術批判明確心理學的研究任務》等重要文章, 並組織心理學界開展學術爭鳴。在1960 年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曹先生在會上作了「心理學學術討論的收穫」的總結性發言。明確了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他的講話起到了澄清混亂思想的作用, 使心理學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2】1959年-1965年,是心理學在建國後少有的繁榮發展時期。1965年,再一次躺著中槍【3】
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1965年11月,姚文元在上海《文匯報》紙筆的《評&<海瑞罷官&>》是文革的重要導火索。其實在幾天之前,姚文元就已經使用化名葛銘人(革命人)對心理學下了黑手。《這是研究心理學的科學方法和正確方向嗎? 》一文1965年10月刊登在《光明日報》上,以批判浙江心理學家陳立關於《色、形愛好差異》的實驗報告為突破口, 從方法論到任務, 全面否定已有的心理學研究, 給它們貼上了「形而上學」、「唯心主義」、「反科學」、「偽科學」等標籤。事件發生後,心理學界一篇嘩然,不知道這個葛銘人是什麼來頭,也不知道這股妖風要刮到什麼地方去。
陳立先生也是很有骨氣,12月3日,在光明日報同一版面,發表了《對心理學中實驗法的估價問題》,態度不卑不亢,觀點針鋒相對。「葛陳之辯」在新中國心理學史上也是一段傳奇。
我和曹伯伯的見面僅僅在每天清晨在端王府水房旁邊的公共廁所。默默地注視,傳遞內心的問候和只有我們才理解思念。1968年5月16日清晨(丁瓚迫害致死的第二天),還是在那個廁所,我們相見;曹伯伯的極度憂鬱而憤懣的眼神,就是在今天,我依舊曆歷在目。他輕輕地問我:「不在了?」,眼裡充滿了淚水。我微微地點了點頭。他扶著我的肩,只覺得陣陣的戰慄。我們默默地離開了。後來,我失去了自由。幾年後,當我恢復自由時,曹伯伯早已不在人間了。時傳的原因是所謂的「肝癌」,實際上是長期非人的精神折磨和苦役般的體力透支。當曹媽媽被迫害致死時,非逼著曹伯伯到遺體前「劃清界限」。面對患難與共愛妻的非正常死亡,看到這慘不忍睹的場面,想到摯友紛紛慘死,能不得「癌症」嗎?我們習慣用受害者軀體的疾病來粉飾加害者靈魂的卑鄙,卻不知加害者猥瑣的靈魂耗磨的是民族的正氣,貽害的是子孫後代,綿延不盡的是精神哲學貧困的不治之症。【6】
文革開始後,曹日昌先生在荷蘭的岳父一直通過各種途徑查詢他們夫婦的下落,未果。曹先生夫妻二人相繼離世後,他們的一雙年少的兒女被下放河北農村和內蒙古插隊。直到1979年,由荷蘭駐華大使館接走。
文革後文中提到的三位先生,只有陳立先生挺過了文革。1979年,陳先生再度發聲,徹底批駁姚文元抹黑心理學的黑文。1980年代率先在杭州大學恢復心理系(浙大心理系前身),大力推廣心理學在工業與組織領域的應用。積极參加國際交流,提高中國心理學的國際影響力。先生們都是頂級的學術人才,但是在學術生涯的黃金歲月里卻都被政治運動所耽誤。我們今日的紀念,除了懷念先生們的學問和為人,更重要的是正視歷史,認識到今天來之不易,萬萬不可開時代倒車。
【1】張侃. (2006). 令人景仰的曹日昌先生——在紀念曹日昌先生誕辰 95 周年暨《 曹日昌心理學文選》 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 心理學報, 38(1), 157-158.【2】總結自:趙莉如. (2001). 曹日昌先生在中國心理學事業上的重大貢獻——紀念曹日昌先生誕辰 90 周年. 心理科學, 24(3), 323-325.
【3】內容參考自:薛攀皋, 熊衛民. (2006). 自主與干預:心理學科在中國 (1949-1976). 科學文化評論, (4), 111-121.【4】彭飛. (1979). 歷史教訓值得記取——1958 年心理學批判的剖析. 心理學報, (1), 17-21.【5】任仁眉. (2010). 我親歷的批判心理學運動. 炎黃春秋, (4), 12-15.【6】丁宗一 魍魎革命慾卑臟 文化不與論短長先來看一張圖:
中國心理學會如圖所示,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打開鏈接看看。
中國心理學會從97年開始頒發「終身成就獎」——這被譽為是中國心理學會的最高獎項。獲獎者都是的德高望重,對中國心理學、中國心理學會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學者。如上可稱之為大家。陳立先生:我國工業心理學的創始人。徐聯倉先生:我國最早研究管理心理學的學者之一,國際應用心理學會三界執委。
荊其誠先生:主要研究實驗心理學,顏色知覺,代表作《色度學》,值得一提的是,先生還是中國心理學界最早走出國門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在1984年當選國際心聯執委,又於1992年當選副主席。2004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心理學大會上,他被授予終身榮譽執委。先生更是桃李天下,許多目前活躍在中國心理學界的大牛都是他的學生,比如中科院心理所所長傅小蘭教授。
張厚粲先生:提起張奶奶,大家實在不陌生。她被譽為中國心理學界的常青樹與不老花。張先生出身名門,是晚清重臣張之洞的孫女。先生於1982年將認知心理學引入中國,主持修訂了《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在80年代,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高考考試的改革普及工作,推動了高考的改革。在國際交流方面,張先生也歷任國際心聯的執委和副主席。張先生獲獎無數,最近她又獲得了兩項重要的獎項:
【喜訊】熱烈祝賀我院張厚粲先生榮獲2016ATP全球公民獎【喜訊】熱烈祝賀我院張厚粲先生榮獲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艱苦卓越成就獎」同樣的,張先生也是桃李天下,北師大很多老師都是張先生的學生。朱祖祥先生:主要研究工效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等
王甦(音同「蘇」)先生:主要從事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研究,主要涉及知覺、注意、記憶等領域。
林仲賢先生:主要從事對顏色的研究。
沈德立先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先生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兒童心理學實驗室。2004年,先生受教育部委託,在全國開展對大學新生的心理素質普查。
匡培梓先生:中科院研究院。主要從事醫學和生物心理學研究。
楊治良先生:華東師大終身教授。主要從事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他最早在國內開展內隱記憶,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
陳永明先生:主要研究認知心理學,心理語言學。
林崇德先生:北師大資深教授。主要研究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先生是中國心理學屆第一個自主培養的博士。他的導師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
黃希庭先生:西南大學資深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時間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先生在國內率先開闢了時間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了kappa效應的年齡特徵;他也是最早把價值觀引入人格研究的。十年文革結束後,心理學事業在我國百廢待興,先生夜以繼日,完成了當時著名的《普通心理學》教材。在中國心理學會多個分支委員會中,普通與實驗心理學委員會,教學工作委員會,人格心理學委員會和社區心理學委員會,先生都是主要創辦人之一。
李其維先生: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主要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特別是皮亞傑發生認識論。
劉華山先生:華中師範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教育心理學和心理輔導。
楊玉芳先生:中科院研究員。主要研究心理語言學。
值得一提的是,並非只有如上學者才符合題主要求。其實還有諸如潘菽先生,朱智賢先生,朱瀅先生等等他們也絕對堪稱大家。有國際影響的應該有郭任遠吧,當時搞行為主義極其激進,用實驗證明本能也是來自學習獲得的,在美國也很有名,不過後來在國內因為出身問題被湮沒了。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我看了,大抵不差,看了一下,是從學林出版的《胡寄南心理學論文選》摘的
郭任遠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郭任遠(生於1898年,逝於1970年8月14日),廣東潮陽縣銅缽盂村人,早期激進的行為主義者。郭任遠在20世紀20年代挑起了關於本能問題的論戰,轟動了美國心理學界。此後他提出心理學應該以人類或動物的行為或動作為研究對象,堅決主張拋棄心理學中一切主觀性的名詞術語,被稱為「超華生」的行為主義者。1922年回國後致力於中國心理學啟蒙和發展活動,被稱為「中國的華生」。中文名郭任遠國 籍中國出生地廣東潮陽縣銅缽盂村出生日期1898年逝世日期1970年8月14日職 業心理學家畢業院校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主要成就關於鳥類胚胎髮育以及訓練貓不吃老鼠的實驗研究代表作品《人類的行為》目錄- 1 人生經歷
- ? 勤奮少年
- ? 留學生涯
- ? 教學立說
- ? 晚年生活
- 2 發表作品
- 3 理論體系
- ? 心理學研究對象
- ? 行為及其性質
- ? 研究方法
- ? 實驗的發生心理學
- 4 個人貢獻
- ? 推動了中國心理學啟蒙運動
- ? 開拓了心理學和生物學領域
- ? 培育了中國心理學人才
- 5 人物評價
人生經歷
勤奮少年
他於1898年出生於廣東潮陽縣銅缽盂村(現屬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上的一個經營商業的家庭。至於他的出生的月日,據接近他的人和他的親屬的敘述,連他自己都已經記不清了。傳說他在少年時就發生過反抗封建迷信的行為。大約在1916年他考入上海當時為私立的復旦大學肄業,據他的舊時的同學回憶,他那時不僅已經很好地拿捏了英語,並且經常在宿舍內朗朗背誦中國古代唐宋等名家的古文。留學生涯
郭任遠他在復旦大學經過了一段學習之後,於1918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大學深造。從哲學、物理等各科中終於選擇了心理學作為他的專業方向。他勤奮好學,善予獨立思考,得到了著名心理學家托爾曼的賞識。當郭任遠還是一個大學四年級學生時,他就已寫出了一篇題為《取消心理學中的本能》的論文,發表在美國《哲學雜誌上,以及後來又發表的幾篇反對本能論的文章。郭任遠批評鋒芒不僅直指心理學權威哈佛大學心理學系主任麥獨孤,而且也觸及美國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引起了當時國外學術界的轟動。1921年郭任遠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加州大學。後來又於1923年完成了哲學博士所必需的全部學業。教學立說
復旦中學郭任遠在美國大學學業即將結束的時候,接到了蔡元培先生以北京大學校長名義給他的一份聘書,請他去北大擔任心理學教授之職。他於1923年回國經上海小住,準備即日北上就職。當時,復旦大學學生代表數名受李登輝校長之命,代表全校師生懇切表示請他留在上海到母校任教。於是郭任遠辭退了北大的聘書而來到復旦大學任教了。為了配合講課,他來校後的第一件事,便將他從美國帶回的心理學等書籍和期刊數百種辟設了一間圖書室供師生們閱覽。此外,他又開闢了一間心理和生理實驗室,陳列了一些為教學和研究所必需的儀器設備。他義改組丁大學國書館,充實了它的藏書和內容。在此期間,郭任遠在1922年發表《我們的本能是怎樣獲得的》,1923年發表《反對本能運動的經過和我最近的主張》。[1]南京中央大學1927至1936年,郭任遠赴南京中央大學和浙江大學任教。在此期間,他獨創全新的方法研究胚胎行為,完成了他平生同時也是世界生物心理學史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雞胚發育的研究結論:即使是動物一出生即會的行為,也不能說是「本能」,因為那個行為在胚胎期就已開始發展了。1933年他由蔣介石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因發生學生運動於1936年辭職赴美講學。郭任遠先後到伯克利加州大學,羅切斯特大學、耶魯大學的奧斯本動物實驗室,以及華盛頓的卡耐基研究所等進行研究工作。1940年以後,他開始研究動物的好鬥行為,從他就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他又到過英國和加拿大。在這期間發生了日軍入侵我國及世界第二次大戰爆發等事件,國內外政治局勢十分混亂不安。他於1945年、1948年及1949年曾幾次返回中國,任中國生理心理研究所所長之職,但短期又匆匆出國,行蹤飄忽不定。晚年生活1946年,為躲避即將爆發的內戰,郭任遠舉家遷往香港定居。這一時期,他對自己早年的心理學研究工作進行了總結,並把自己的體會寫成了《行為發展之動力形成論》。此外,晚年的郭任遠還致力於中國國民性的研究,著有《中國人行為之剖析》一書。l 970年8月14日,郭任遠在香港因病逝世,享年72歲。鑒於他在心理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和聲譽,美國《比較與生理心理學》雜誌於1972年刊載了題為《郭任遠:激進的科學哲學家和革新的實驗家》的悼念文章。大學心理學院的所有老師都會不止一次提到陳立教授,並由衷為豪。陳立教授在心中一直如開山鼻祖,上古大神般存在
中國心理學史.包括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和中國近現代心理科學史.尤其以古代心理學思想史最具特色。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散見於哲學、教育、醫學、軍事、文藝等各類著作里.必須劃清兩個基本界限才能把握其研究對象去建立一門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一個是心理學思想與心理學的界限.古代心理學思想與現代心理科學。既有歷史發展的淵源聯繫,又有方法、手段方面的重要區別。另一個是心理學思想與哲學思想、教育思想、倫理思想、醫學思想等的界限,更側重於研究整理出區別於相鄰學科的心理學思想。因此研究中國心理學史是有它較大難度的,至少必須具備心理科學理論知識、有關學科基本知識和閱讀理解古籍的能力。這也許是過去研究此領域的人很少的原因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科學的春天裡。在心理學蓬勃發展的土壤上,中國心理學史學科創建和發展起來了。它是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由從事此領域研究的老中青心理學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對於中國心理學發展歷史的探討.尤其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研究.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從分散到有組織、從零星探討到系統研究的發展過程。作為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和學科發展的見證人.我認為: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或時期.即20世紀50—70年代的奠基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創建階段.20世紀末至今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標誌性成果和突出事件.並在不同時期顯示出它們的社會作用與價值。當我們回顧它的歷史發展階段時.還自然地會考察中國心理學史的發展趨勢和作出前瞻。
一、第一階段(1949—1977年)走過彎路的學科奠基時期
任何一種科學研究都有歷史的前後連貫性,對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也是這樣.從中國心理學會於1921年成立至1949年的28年里.報紙雜誌發表研究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文章18篇.但是非常零散且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可視為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準備時期。這些文章主要刊登在中華心理學會1922年創辦的《心理》雜誌。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以及大學學報、教育雜誌上。其中可作為先驅代表作的是:梁啟超1923年受中華心理學會邀請所作講演——《佛教心理學淺測》,他在講演中明確指出:「我確信:研究佛學,應該從經典中所說心理學人手.我確信:研究心理學,應該以佛教理為重要研究品。」他將現代歐美心理學與佛教的心識等進行比較的研究方法.對於後來以現代心理學概念為基本框架研究中國心理學史是有啟示作用的『。張耀翔1940年在《學林》上發表《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史略》,這是最早較全面論述中國心理學史的文章.可謂中國心理學史學科早期的代表作。該文從我國典籍中~0理」二字的出現.談到西方心理學的傳人.更較廣泛論及中國古代20多位思想家的心理學思想,還指出:「中國古代心理研究不僅限於純粹學理方面,對於應用也有特殊貢獻。」團此外,余家菊在《心理》雜誌上發表《中國心理學思想》等3篇,汪震發表《中國心理學史上的戴震》等3篇,徐謚榮在《學燈》發表《中國古代心理學》(內含5篇)。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重點抓心理學改造和學習蘇聯心理學後,在辯證唯物論思想指導下.中國心理科學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在中國心理學史方面也有關於孔子、苟子的性格學說與認識理論的論文發表。尤其著名心理學家曹日昌於1954年在《心理學通訊》第5期發表了《中國心理學歷史遺產的研究方法問題》,指出中國心理學必須繼承與發揚唯物主義思想的歷史傳統。提出三點意見:第一,歷史的研究不能僅是詮釋.必須是批判的。批判的標準是科學性和人民性。第二.歷史的研究必須是唯物主義的.對歷史上任何思想理論的研究必須弄清它的社會背景與時代任務。第三.歷史的研究必須與現實任務相結合.它必須圍繞建立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心理學這個任務來研究。以上觀點對於今天的中國心理學史研究仍具有指導性意義.但是這個時期研究中國心理學史的工作者。仍處於分散工作的狀態,一般人的指導思想也不很明確,研究成果也就較少。尤其是「文革」時期,整個心理學都受到「左」的思想的嚴重破壞和干擾。心理學界對挖掘、整理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工作不可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I=作停滯。這28年里.報刊發表或會議交流的此領域論文約20篇,刊於《心理學報》的則只有一篇。就其研究內容說,這些文章以研究孔子的居多,其他為《左傳》、孟子、苟子、王安石、朱熹、王夫之、戴震、王筠等的心理學思想。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兩位著名心理學家潘菽教授和高覺敷教授所做的工作.起到了為創建中國心理學史學科開拓道路和奠定基礎的作用.潘菽教授堅持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1964—1976年間陸續寫成《心理學簡札》一書,198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分上下兩冊,共計500多條札記,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即關於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對傳統心理學的評論、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評論。有關中國心理學史的評論為50條.概括起來論述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闡述了研究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和方法:二是提出了人貴論、形神論、人性論、性習論、知行論五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基本範疇;三是研究的人物有孔子、苟子、韓非、公孫龍、王充、范縝、賈誼、劉禹錫、柳宗元、李翱、王安石、歐陽修、李贄等。必須特別提出的是該書的寫作環境和寫作態度,據潘寧堡研究員所寫《在時光隧道中鉤沉——緬懷父親潘菽》一文中論述:41963年.潘老患嚴重心肌梗死症.在北京住院一年多才出院。鑒於健康狀況不允許久坐系統寫作,便採用作札記的辦法將思考研究所得隨時記錄下來.定名《心理學簡札》。1968年「文革」中,潘老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並抄過家。子女擔心造反派無限上綱.便將書稿一燒了之。潘老出於對心理學的熱愛而心猶不甘.便在「牛棚」寫檢查交代的時候.憑記憶對原來的簡札內容加以修訂發揮。正如他後來在出版自序中所說:「在後期的前階段中寫的札記大都是在頻繁的『批鬥』和『交代』情況的空隙之間或勞動之餘寫的。有時剛被『批鬥』回來就寫。」口l在當時受到嚴厲批判的困難情況下.仍然如此堅持寫作.這是多麼值得學習的崇高精神。這部著作的思想觀點。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對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創建.都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和實際影響。2009年.《中國文庫.新中國60周年特輯》將潘菽的《心理學簡札》收人其中.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畢生致力於心理學史的高覺敷教授.新中國成立以後也堅持以辯證唯物論為指導思想.進行心理學史的研究與教學。他突破了過去高校只講西方心理學史的偏向.建構了包涵中國、西方和蘇聯三方面的內容體系。他編講的《心理學史講義》就是有力的證明。在該講義中列有《我國自春秋戰國至清初哲學中的心理學說》的專章.分5節講述了苟況、王充、范縝、王安石、王夫之等五位唯物主義思想家的心理學思想。至於這份講義中未涉及唯心主義思想家的心理學思想.是與當時社會和學術界的思潮有關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以後.他在有關論文中就明確指出.作為心理學思想的歷史是應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思想家的心理學思想的。應該說這份講義為以後分別編寫中國心理學史、西方心理學史和蘇聯心理學史開拓了道路和打下了基礎。總之。從中國心理學史學科史的發展來看.1921—1949年只是學科準備時期.新中國成立至1977年則是學科奠基時期,這一時期為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正式創立奠定了基礎,開拓了道路。
二、第二階段(1978—1995年)迅速發展的學科創建時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帶來了科學發展的春天,心理學也得到復甦與新生.全國心理學工作者才得以建設為中國「四化」服務的心理學科。正如潘菽1982年所指出的:要發展有我國自己特色的心理學.「就必須通過四個主要的途徑。一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思想指導。二是要密切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以求能為此而更好地服務.三是要有分辨地繼承我國古代思想中有關科學心理學的可貴觀點、論斷和學說,以發揚國光。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國心理學研究成果中對我國心理學科建設有價值的東西.使之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科學心理學自己的血肉。可見,對我國古代寶貴的心理學思想遺產積極開展深入的系統的發掘和探討工作.是我國心理學界當前的一項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任務」。這個階段的中國心理學史研究受到了重視.從分散到有組織地開展工作.指導思想也明確.產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納入了高校教學計劃等等.並且在國內國際心理學界的影響不斷擴大.得到了公認。1983年,潘菽、高覺敷主編的《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揭開了中國心理學史學科創建的序幕。這是中國心理學會成立60年以來僅有的一本關於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論集.選取25篇比較有價值的論文編纂而成.附錄了研究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100多篇論文總索引。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和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的潘菽教授..為該書寫了序言。他指出:「這五、六年來,我們心理學工作者中也有了較多的人.對祖國古代心理學思想遺產的寶貴性和現實意義有了更多的注意和認識.因而在這方面作了較大的努力.並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績。」順便提一下.編輯出版該書是筆者1980年出席在重慶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學術會議上首先提出建議的.並得到一些同仁的贊成。該書1982年5人所寫「編後說明」中說:「楊鑫輝、馬文駒同志協助主編進行具體的編輯出版工作。」「教育部已通知,在中國心理學史正式教材未出版前.本書作為高等院校的暫用教材。」(遺憾的是這個經兩位主編審定的「編後說明」.後來被出版社以已有「序言」而被刪掉。)既是心理學界集體之作。更由教育部下文定為高校暫用教材.當然可以稱它揭開了中國心理學史學科創建的序幕。中國心理學史學科正式建立的最主要標誌是.198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國第一部《中國心理學史》部編教材,高覺敷任主編,潘菽任顧問,燕國材、楊鑫輝任副主編.他們是這門學科的主要創建者。1982年春.教育部發文成立中國心理學史編寫組,開始成員為8人。後來.除參加執筆編寫的徐顧問和正副主編外。還有劉兆吉、劉恩久、馬文駒、楊永明、李國榕、彭飛、趙莉如、陳大柔、高漢生、許其端、鄒大炎、朱永新、曾立格、韋茂榮等。該書是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學術專著和統編大學教材,其歷史年代上起先秦下迄近現代.前後2500多年.熔古代心理學思想史和近現代心理學史於一爐,基本上分時期按人物編寫,工作浩繁並具開創性。它是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越五年而得以完成的。正如美國心理學會心理學史分會前主席布羅采克所說:「像這樣的科研項目在世界文獻中還沒有先例.」將該書問世前後的17年定為學科創建時期是有多個客觀標誌的:首先是已有一系列研究論文、專著、教材、資料選編及工具書問世。就論文說,燕國材的《關於「中國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1979年),楊永明、李殿鳳、歐陽侖的《應當重視中國古代心理學遺產的研究》(1979年),起到了吹響號角的作用。楊鑫輝的《研究中國心理學史芻議》(初稿1980年,重慶會議)一文。在1982年冬煙台召開討論制定「中國心理學史編寫大綱」的會議上.是兩個主題報告之一。劉兆吉教授評價說「受到了與會領導和該書撰稿人的重視和贊同。……作者投入這項工作的觀點和立場,也是大家所公認的。」專著主要有燕國材的《先秦心理思想研究》(1981年)、《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1984年)、《唐宋心理思想研究》1987年)和《明德心理思想研究》(1988年),楊鑫輝的《中國心理學史研究》(1990年)、《中國心理學思想史》(1994年)和國家教委教材《心理學簡史.第一編中國心理學史》(1985年).朱永新的《心靈的軌跡——中國本土心理學論稿》(1993年)。最重要的工具書有:燕國材主編,楊鑫輝、朱永新副主編的《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共四卷)(1989.1992年)和《心理學大辭典·中國心理學院史分卷》(1989年)。以上著述都是中國心理學史學科創建的學術基礎和重要表現。燕國材教授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已有系統而較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先秦心理思想研究》。為學科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一個範本。楊鑫輝寫作《中國心理學思想史》,潘菽學部委員生前曾寫信大力支持。馬文駒教授評價該書體系新而全等特點.「是中國心理學史發展的新里程碑」。其次.國家教委當時已將中國心理學史正式列入高校有關係科專業的教學計劃.批准建立主要招收中國心理學史研究方向的心理學碩士學位點。在教育系、心理系講授心理學史課程時.其內容改變了言必稱希臘、言必稱西方的狀況.繼承和發揚了祖國優秀文化傳統中的寶貴心理學思想。有的採用部定暫用教材《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1983年),有的採用《心理學尚史》(內有「中國心理學史」專編)(1984年)。該課程從1986年起則統一使用統編《中國心理學史》教材。更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加強學科建設和培養更高層次的專門人才。從1986年起。上海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大學和河北師範大學先後招收和培養中國心理學史碩士生。第三,中國心理學史學科早就有了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和教材編寫組三個方面的組織保證。為了結束過去只是各自分散工作的狀態.1980年於重慶在中國心理學會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內.成立了潘菽任會長的中國心理學史研究會,後改為研究組。研究機構方面,1981年起,南京師大、上海師大和江西師大先後成立心理學史研究室(江西師大設立了中國心理學史和心理學本土化研究室),至於《中國心理學史》教材編寫組,則是教育部1982年春發文組織的。事實證明,以上組織機構都在各,自的範圍內發揮了自己的組織保證作用.促進了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創建.此外。在這個時期內.中國心理學史的國際學術交流日益發展。中國心理學史工作者積极參加有關國際性心理學會議.同國外高校開展校際互訪.在國外有關刊物發表論文等。北京大學汪青同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輯《亞太地區心理學》,並撰文評介了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1987年上半年,筆者作為客座教授.應邀到加拿大西略大安大學作中國心理學史多個專題講學.並應邀訪問多倫多大學和順訪美國.歷時三周。作為這個學科第一個走出國門講學的人.我親身感到外國心理學家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高度評價和濃厚興趣.
三、第三階段(1996一現在)不斷深化的學科發展階段
隨著中國心理學史工作者研究工作的廣泛與深入.產生了更豐富的著作成果。尤其1996年。南京師範大學率先招收中國心理學史博士生及其課程的提升.都促進了學科進入不斷深化發展的階段。首先是中國心理學史著作的廣泛化和深化。尤其燕中材教授著述豐碩,著有《中國心理學史》(1996),編寫《中國心理科學.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1999年),出版《心理學思想史(中國卷)}(2004年)、《中國教育心理思想史)(2004年)。趙莉如、許其端撰寫的《中國心理科學·中國近現代心理學史研究》(1997年)。燕良軾著《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概論》(1999年)。楊鑫輝主編的《心理學通史》中的第一卷《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第二卷《中國近現代心理學史》(2000年)、《新編心理學史(上編·中國心理學史)》(2003年)。沈德燦主編的《心理學史簡編(下編-中國心理學史)》(2004年)。葉浩生主編的《心理學史(第二編中國心理學史)》(2005年)。特別要提到的是出版了高覺敷主編的《中國心理學史》(第二版),它是對20年前出版的我國第一部中國心理學史編統教材的修訂。正如第二版前言中所說:「學術在發展.學科在成長。許多新的研究成果需要補充。現在中國心理學史的學科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Sl該書第二版,2009年已收入《中國文庫·新中國60周年特輯》。還有最近即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車文博教授任總主編的《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其中第一卷燕國材主編.對中外古代心理學思想做了比較研究;第二卷楊鑫輝主編,對中外近現代心理學做了比較研究;第三卷葉浩生主編.對中外當代心理學做了比較研究。該書開拓了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的新領域.也促進了中國心理學史向縱深發展.其次,加強了中國心理學史的理論研究。正如《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心理學卷》所指出的:「30年來,不僅在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建設、古代和近代心理學思想的挖掘和整理、歷代重要心理學思想家的研究和評價、中國心理學史資料和教材的編撰諸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還在中國心理學史的元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有相當影響的科研成果。」研究者們就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對象、方法論和基本範疇等問題做了更廣泛深入的探討.它的代表性專著是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楊鑫輝所著的《中國心理學史論》(2002年)。這是筆6者在1996年招收中國心理學史博士生授課講稿基礎上寫成的.包括總論、價值論、方法論、範疇論、專題論、體系論、文獻論、學史論、餘論9章。例如其中提出了「一導三維多元」的方法學.即辯證唯物論的指導思想.多維的研究原則(對象維度——以心理實質為主線的原則:框架維度——以現代心理學概念和體系為參照的原則:評價維度——科學歷史主義的原則)和多元研究方法(歸類排比法、史料考證法、義理詮釋法、縱橫比較法、實證檢驗法、系統分析法)。至於基本範疇,研究者們先後提出了五對範疇說、七對範疇說、八對範疇說等數量不一、內涵也不盡相同的觀點.但它們各具特色.又相互補充而日趨成熟。最後.一批博士和博士後走上了工作崗位後發展很快.成為今後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們都在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其中郭斯萍、燕良軾、汪鳳炎三位年輕教授更招收了中國心理學史博士生。這批博士們勤於著述,出版了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著。例如汪鳳炎的《中國傳統心理養生之道》(2000年)、《中國傳統德育心理學思想及其現代意5(/(2007年修訂版)、《中國心理學思想史/(2008年),彭彥琴的《審美之魅——中國傳統審美心理思想體系及現代轉換》(2005年)等。跟中國心理學史關係緊密的文化心理學著作也先後問世。例如.葛魯嘉的《心理文化論要——中西心理學傳統跨文化解析》(1995年),申荷永的《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2001年),汪鳳炎、鄭紅的《中國文化心理學))(2005年)等。總之,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看.從元理論的加強看.從新生力量的成長看.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不斷深化發展的新階段。展望未來.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視野將進一步拓廣,可以從哲學的、科學的、文化的、人學的等不同視角探討古代心理學思想問題.以取得更豐碩的研究成果。已有人採用「內部邏輯」的原則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學思想而取得初步成果,相信今後「外部邏輯」與「內部邏輯」的原則在研究中將會更加緊密結合與融合.已經開始重視運用的詮釋與轉換的研究方法.將更突顯中國傳統心理學思想的積極價值。筆者曾經認為:「獨特的心理學思想體系.哲理說與生物本體說的結合,能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以道德為核心的道德人格.向智慧理性和審美方向發展.能建構起適合新時代的新型人格模式。普通心理思想與應用心理思想並行發展的闡發.將推進心理學為現實社會生活服務。古代心理實驗與測驗思想的發揚.能與西方心理科學相溝通.有助於加強我國心理學的現代化。"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發展的任務還任重道遠。(中國心理學史60年,楊鑫輝)
一、起源:從三(兩)江師範學堂心理學
課程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心理學系(1904—1920)
(一)三(兩)江師範學堂心理學課程國立中央大學心理學學科,可上溯至1904年三江師範學堂的心理學課程。此時的清政府,經歷鴉片戰爭、甲午海戰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亟需通過日本來學習西方科技與文化。朝野之中,洋務派張之洞等人以日本教育為參考,倡導師範教育。在此背景下,三江師範學堂的心理學課程,以師範教育公共課程的形式,通過日本教習的執教而得以形成。
1.三江師範學堂心理學課程1903年,三江師範學堂正式開辦,是為「中國師範學堂之嚆矢」。清政府「壬寅學制」(1902)中,並未設置心理學內容課程。曾赴日學習的胡鈞任學堂課程設計者,設「教育學心理學大要」課程。課程於一年制「最速成科」第一學期、二年制「速成科」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和第二學年第一學期、三年制「本科」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開設。1904年,學堂開始授課,故心理學課程應始於這一年。60日本學者菅沼虎雄,日本文學士,曾任日本第一高等學校教授,1903至1906年間任教於此。據學生章淪清回憶,菅沼虎雄①「教教育學的,人亦不高」。因上課時總說「此の前は」,被學生戲稱「哭羅馬」先生。
2.兩江師範學堂心理學課程1906年,三江師範學堂改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心理學課程得到進一步重視。監督李瑞清赴日考察後提出,應單獨開設心理學課程:「且日本新學界現最重心理學,為教育之基礎,故高等師範四學部中課程表,第一年皆無教育一門,然未有無心理學者。蓋心理倫理諸科為教育之預科也。此數科學問急宜添入。」清政府「癸卯學制」(1904)在優級師範學堂中設置兩學期心理學課程,包括普通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但兩江師範學堂實際課程為「教育與心理學」。該課程第一年每周兩小時,後兩年每周四小時。[7]49學堂延請松本孝次郎(1906—1909年間)、松浦秋作②(1907—1908年間)為教習。[11]296-306松本孝次郎,日本文學士,曾任東京高等師範總教習,為日本特殊教育先驅,合作創辦日本最早的《兒童研究》雜誌。松浦秋作,日本文部省檢定倫理科及教育科教員。據學生薑丹書回憶,當時教育課程為主科,內容包括心理學。松本孝次郎「頗好」,松浦秋作「甚好」。[11]296-306兩位日本教習的中國譯員張永熙,字子和,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1906),追隨松本七年,作為教育譯員「甚好」。[11]296-306他在松本講義基礎上,撰《廣心理學》(1915年上冊、1922年中冊)。
(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心理學課程
1912年,兩江師範學堂因戰爭停辦。1915年,在原址成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是我國創辦最早的四所高等師範學校之一。此時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混亂狀態,但江蘇因始終處於直系軍閥控制,經濟與教育反而有了大幅提高。尤其因留美學生的歸來,在教育理論與方法的輸入方面,江蘇領先全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在郭秉文等領導下,以歐美高校為藍本,提倡科學精神,倡導教育學科科學化。心理學逐漸從師範教育公共課程發展成為獨立系科。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成立之初,其課程與教育部公布「高等師範學校課程標準令」(1913)一致,規定學校本科六部,均須修習「心理學及教育學」課程。[14]75-76體育專修科課程介紹(1916)中,第二學年第一和第二學期均須修習「心理學」課程。在課程講授上,據陶行知所述,教育和心理課程均系一人講授,自他1917年到校後,才將教育與心理分開。[15]521學校曾聘請留美學生吳康教授心理學課程(1916—1919)。吳康,字致覺,1911年赴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及心理學專業,此前曾與心理學家詹姆斯書信往來。後,根據講義出版《心理學原理》(1921)、《教育心理學》(1923)等著作。從《心理學原理》一書來看,當時課程內容主要來自美國心理學,尤其是構造心理學,雖然作序者張東蓀認為「大體則猶承乾姆斯①之緒餘」序,「其實泰半是構造派的說話」。
(三)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心理學系1918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添設教育專修科,造就教育專門人才,為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1919年,陳鶴琴、廖世承任教教育科。陳鶴琴曾留學於美國機能心理學哥倫比亞學派的大本營哥倫比亞大學,欲以智力測驗為題,師從吳偉士攻讀博士未果。廖世承以論文《非智力要素的量化研究》獲布朗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陸志韋加入教育科。陸志韋,機能主義芝加哥學派卡爾的首位中國博士,博士論文以實驗法研究記憶保持的條件,獲導師好評。在實驗與測驗上,心理學隊伍得到充實,為心理學系成立提供了準備。1919年,學校通過全體教務會「改良課程案」提議,採用選科制,規定一科之學生,可以選擇其他學科之學程,於次年推行。[18]84-851920年9月,教育科推行選科制,學程分為教育學、心理學系。相應地,教育科內出現了教育學系與心理學系,並籌建心理學實驗室。1921年,東南大學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基礎上成立,故潘菽認為:「在那時,據我所知道,中國大學有獨立的心理學系的只有一個東南大學。所以東南大學的心理學系可說是中國第一個了。」[19]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心理系的成立被視作20世紀影響中國心理學發展的十件大事之一。[20]
二、起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心理系(1920—1926)
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基礎上成立東南大學。兩年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全部併入東南大學。以下均簡稱東南大學心理學系。此時的江蘇,經濟與文化較為繁榮,為東南大學以及心理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東南大學是我國第二所國立大學,「寓師範於大學,囿文理與農工商等實科於一體」[13]93。校長郭秉文在辦學中,力求通才與專才、人文與科學等多方面的平衡。[21]20-22而心理學既是培養教育專才的重要輔助,又是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由此獲得發展契機,成為「國內最完備的心理學系」[19]。
(一)師資
心理學系在東南大學屬教育科,兼屬理科,首任系主任陸志韋。系內原有教師陳鶴琴、廖世承、陸志韋,1923年,又有朱君毅、麥柯爾(W.A.McCall)等教授,李尚春、吳定良、陳重寅、鄭大源等助教。[22]149-164此外,還有劉湛恩、董任堅、李昂、艾偉、郭任遠等加入。這些學者均由留美學生組成,思想趨向機能主義,尤其是哥倫比亞學派的機能主義,研究集中於測驗的開發與應用。麥柯爾本人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系桑代克弟子;朱君毅與劉湛恩系桑代克的博士;李昂系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蓋茨(A.I.Gates)的博士;艾偉曾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此外,行為主義與構造主義也在此有一定的傳播,如郭任遠是激進的行為主義者,董任堅師從鐵欽納。但是,系中教師除陸志韋、陳鶴琴、廖世承外,其餘流動性較大。如麥柯爾僅1922年至1923年間兼任於此;朱君毅1922年至1925年在此任教;劉湛恩1922年來此,次年即到上海任職;李昂1923年加入,第二年即轉廣東大學。郭任遠供職於復旦大學,在東南大學應為兼任。
(三)學生培養心理學系專業課程較為齊備,分普通和應用心理學兩類。普通心理學類強調基礎研究,重要學程有如下12個:試驗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學之生物基本、兒童心理學研究法、動物心理學研究法、宗教心理學、中國人之美術觀念、系統心理學、問題研究。應用心理學類關注測驗,重要學程如下6個:教育心理學、心理測驗與教育測驗、智力測驗、變態兒童研究、應用心理學入門、商業心理學。此外,要求學生修習英文、國語等9個普通學程,同時還必須修習數學和物理化學兩門學程,以加強其理科基礎。[19]心理學系培養學生較少,1923至1926年,畢業生有:吳定良(1923年)、錢秉權、歐陽翥(以上1925年),王素貞、盧於道、梁培德、易克櫄、邢昉(以上1926年)。[27]109學生多走上純粹研究道路。如吳定良留學英國研究人類學,獲博士學位;歐陽翥留學德國研究神經學,獲博士學位;盧於道留學美國研究解剖學,獲博士學位;王素貞留校任教;梁培德任教於湖南大學教育系。心理學系更多指導教育科學生進行教育心理研究與實踐。在此影響下,南高師第一屆女生倪亮(1924年畢業)留學法國研究測驗,獲博士學位。
(四)科研實踐在學會組織上,心理學系參與了中華心理學會、中華教育改進社和教育科教育研究會。中華心理學會成立於1921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暑期教育講習會結束之際,會議選舉陳鶴琴為總務股主任,陸志韋為研究股主任,廖世承等任指導員,吳定良等任幹事。學會總務股和研究股辦事處設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28]231-246該會是我國第一個心理學會,其成立是影響20世紀中國心理發展的十件大事之一。[20]心理學系還參與中華教育改進社的活動。中華教育改進社下設心理教育測驗委員會,陸志韋任副主任,陳鶴琴任書記。在測驗編製上,陳鶴琴、廖世承、陸志韋、朱君毅主持或參與了49項測驗中的12項工作[29];在測驗實施上,兩單位合設「測驗之編造與應用」學程,以培養測驗編造與實施人才。[30]陳鶴琴、廖世承等主持中華教育改進社多地教育調查。此外,東南大學心理學系師生還參與教育科學生組織的教育研究會。廖世承、陳鶴琴、陸志韋等任該會指導員,並作演講。在科研上,因我國心理學尚處初創階段,系中教師多涉獵一般性介紹與翻譯工作。在心理學史領域,有陸志韋關於心理學史的總體敘述、關於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別的種種闡述;在心理測驗上,有陳鶴琴關於心理測驗、統計的圖表處理、教育調查的實施、智力測驗的用處、測驗的教育價值等的介紹;在具體主題上,有陸志韋關於本能、習慣、注意與興趣等的論述。此外還有心理學分支學科教材的撰寫,如: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廖世承編著了我國第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教育心理學》(1924);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陸志韋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社會心理學著作《社會心理學新論》(1924)。在具體研究上,系中教師具有較高的起點,主要涉獵兒童心理、學習心理與測驗研究三個領域。在兒童心理研究中,陳鶴琴在觀察自己孩子的基礎上,撰寫我國兒童心理學開拓性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1925)。葛承訓受此影響,觀察自己孩子一個月內行為的發展。徐佩業在陳鶴琴的指導下,研究兒童對顏色的偏好。陸志韋兒童無限制聯想調查研究也始於這一時期(1925年)。在學習研究中,陸志韋研究幾何錯覺的學習情況,並與梁培德研究持續擲飛鏢的學習,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教育評論與發生心理學》雜誌。[31]此外,顧克斌、張繩祖在陳鶴琴指導下,進行形數材料學習實驗研究。系中教師最顯赫的是測驗領域的工作。陳鶴琴與廖世承於1920年開設測驗課程,並在大學入學考試中設置心理測驗,此舉標誌著我國正式採用科學心理測驗。[32]陳鶴琴、廖世承合著我國第一部智力測驗專著《智力測驗法》(1921),以及「測驗最簡便的用書」《測驗概要》(1925)。系中教師編製了大量測驗,如陸志韋訂正比納—西蒙智力測驗,陳鶴琴的圖形智力測驗、廖世承的「廖氏之團體測驗」、艾偉的國文測驗等。此外,陳鶴琴還進行了語體文字彙調查、學生婚姻問題的調查等。在測驗實施上,1922年,陳鶴琴與廖世承採用比納—西蒙智力測驗對京滬鐵路一帶學校學生進行測驗,受測者達1400餘人,被視作我國大規模實施智力測驗之發軔。同一年,陳鶴琴赴江蘇無錫,測驗國民學校與高等小學學生6000餘人;廖世承赴濟南測驗國民學校與高等小學學生約4000餘人;陸志韋、廖世承、陳鶴琴與教育科學生組成智慧測驗團,使用比納—西蒙智力測驗,調查江浙8個城市1200名幼兒園至中等學校學生智力發展情況。麥柯爾來華後,心理學系參與中華教育改進社組織的大規模測驗活動,該測驗對華北、華中、華南19個城市共102000餘人進行了教育和智力調查。另外,1926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在東南大學設教育心理講座,聘艾偉為講座教授。艾偉在南京等8個城市考察中學生白話與文言的理解力與速度;後又採用修正測驗在北京等14個城市進行了兩次調查。在心理學系的推動下,東南大學成為20世紀中國測驗運動的中心之一。東南大學心理學系還將研究深化到教育實踐中。1923年,陳鶴琴在自己家中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所實驗性幼兒園——南京鼓樓幼稚園。東南大學教育科在此進行課程與教學實驗,研究結果影響了教育部的《幼稚園課程標準》(1929)。1922年起,廖世承在東南大學附中主持道爾頓制教學實驗。他以智力與教育測驗為工具,發現該教學制度在我國現實條件下很難實行。該研究成為20世紀我國教育實驗科學化的典範之一。廖世承還使用測驗在東南大學附中進行職業指導工作,在職業教育界引起反響。
三、發展:國立中央大學心理學學科(1927—1936)
1927年,國民革命軍攻佔南京。東南大學與其他八所高校合併為第四中山大學,經江蘇大學更替,於1928年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此時中國政治進入相對穩定時期,經濟和文化教育取得飛速發展。不過,中央大學先後遭遇大學區制推行失敗、校長易職與學潮,一度解散。1932年羅家倫就任校長後,才步入正軌,發展為「民國最高學府」[5]124。羅家倫提倡大學應擔當民族文化建設的重任,為心理學學科發展提供了機會,促其成為近代中國心理學學科建設的典範。[1]這一時期,心理學系科在設置與歸屬上變動頻繁。第四中山大學成立時,東南大學心理學系改屬理學院,何運暄任系主任,後潘菽接替;系中側重教育心理研究的師資留任教育系,組成教育心理組,1929年改為教育心理系。1932年,中央大學整理委員會整頓系科,取消心理系,併入生物學系。[33]252羅家倫任校長後,在教育學院內恢復心理學系,系中分普通心理與教育心理兩組,蕭孝嶸任系主任,艾偉任教育學院院長。1939年教育學院改師範學院,心理學系回歸理學院。潘菽感慨,該系「並不是在錦衣玉食中長大起來的花花公子,它是時常捉襟見肘或有了上餐便沒有了下頓的窮小子。它也曾經過四次三番的悲歡離合,它今天在這裡寄宿,明天又在那裡安頓,它忽而化成二,又忽而合成一。……它也曾有一兩次中了流行病而幾乎夭折」[34]。系科的反覆變動,表明其尚處發展的初級階段。
(一)師資
心理學系先後有蕭孝嶸、艾偉、潘菽、王書林、陳劍脩、吳南軒、陳鶴琴、廖世承、張耀翔、郭任遠、郭一岑、盧於道、何運暄、王祖廉、凌冰、尚仲卿、沈履等人任教。此外還有鄭大源、龍叔修、郭祖超、孫蕙如、楊時雨、孫家珍、曹飛、王素貞、張義堯、吳福元、孫邦正、朱亞男等任助教。該系師資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27]98-99首先,教師起點高。授課教師均為留學生,以上17位教師均具有研究生學歷,其中12人獲博士學位。授課教師多在心理學各分支領域取得傑出成就。如艾偉在教育心理領域,蕭孝嶸在格式塔心理學、人事心理研究領域,吳南軒在心理衛生領域。其次,師資較穩定,蕭孝嶸、艾偉、潘菽、王書林、陳劍脩等長期在此任教,尤其蕭孝嶸、艾偉、潘菽執教中央大學長達20餘年。最後,心理學系延續了東南大學時期的應用傳統,在理論上傾向機能主義,在研究中具有強烈的應用傾向。艾偉、蕭孝嶸、王書林等均從事心理測驗研究工作,並將其應用於學習心理與人事心理等領域。
(三)學生培養
在課程設置方針上,明確培養心理研究、師範學校與中學師資兩方面人才,並提倡心理學在各方面之應用。課程堅持理論與實驗並重,遠比東南大學時完備,規定普通心理、教育心理、試驗心理、學習心理、兒童心理、實業心理、心理測量、比較心理每星期有兩至四小時實驗。課程分普通心理和教育心理兩組。[38]前者注重純粹心理,主要有普通心理學、試驗心理學、比較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實業心理學、心理生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學研究等,以及普通動物學和普通化學課程。後者注重應用心理,主要有教育心理學、試驗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正常)、心理與教育測量、兒童心理學(異常)、學習心理學、心理生理學、心理衛生原理、兒童心理衛生問題、學科心理學、實業心理學、變態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等,以及普通動物學和教育學課程。此外,選修課程較為豐富,有實業心理問題、近代心理學史、理論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實驗社會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法律心理學、智慧論、新法考試、教育心理名著選讀及翻譯等。教育心理組還可選修倫理學和教育哲學。課程的完備,表明整體力量較強;尤其教育心理課程的豐富,表明應用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1927年至1937年間,心理學系共有39名本科畢業學生。[27]109-111從1941年時就業來看,任職於大學或留學者12人,任職於教育、政府、企業等部門者19人,另8人工作情況不詳。從事應用19人中,8人任職於教育部統計室、省科學教育館、中央黨部統計室、省教育廳、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內政部警察智力測驗室、中棉公司人事部等事業單位,其餘11人從事教育工作。表明中央大學心理系在就業上與社會有較好的對接,符合當時對心理學系的印象:「凡勤奮耐勞之青年,而欲獻身於應用心理學者,中大實為唯一之途徑。」[37]這一時期畢業生如雷肇唐、龍叔修、曹飛、郭祖超、吳襄、吳福元、張義堯、丁祖蔭、張德琇、丁瓚、韓進之等,後來成為心理學界著名的學者。此外,中央大學教育學院為加強研究,於1934年創辦教育實驗所,招收研修生,艾偉、蕭孝嶸等任指導教師,丁祖蔭、孫邦正、宗容庚(亮東)、祝其親、周祖訓、劉寅讓、錢蘋、吳江霖、汪百熙、蔡素芬、鄭沛疁(丕留)等先後得到深造,其中多數參與到高校的心理學建設中。「其畢業生之擔任國內大學教育心理講席者,已有十數人,服務成績,均甚優良。」[39]
(四)科研實踐
在組織方面,心理學系參與多個全國心理學組織的創建,如中國測驗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心理學會等。中國測驗學會由心理學系艾偉、蕭孝嶸、吳南軒、陳鶴琴等倡議,於1931、1933、1936年分別在北京、中央大學、無錫召開三次年會。艾偉、蕭孝嶸、吳南軒、王書林、潘菽、陳劍脩等先後被選為理事或候補理事。該學會出版《測驗》雜誌。中國心理學會於1937年在南京國立編譯館成立,蕭孝嶸、艾偉等當選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由中央大學教育學院籌備,1936年成立於中央大學,吳南軒任總幹事,蕭孝嶸、艾偉、陳劍脩等任常務理事。此外,心理學系還於1932年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心理學會,出版雜誌《心理半年刊》與《心理附刊》,翻譯名著,舉辦講演與兒童幸福討論會,設置心理顧問信箱等。[40]心理學系創辦《心理半年刊》《心理教育實驗專篇》《心理附刊》等多份專業期刊。《5心理半年刊》是我國繼《心理》雜誌後的第二份心理學期刊,艾偉任主編,1934年至1937年間共出版7期,有多期「應用心理專號」。《心理教育實驗專篇》是中央大學教育實驗所編輯期刊,1934至1936年共出版6期,刊有蕭孝嶸《知覺單元形成之條件》(一、二)、艾偉《中學文白測驗結果之比較研究》等重要研究。中央大學心理學會在《中央大學日刊》中還設立《心理附刊》,主要引介西方心理學,1934年至1937年共出版45期。此外,心理學系還在教育學院《教育叢刊》(1934年第2卷第1期)參與出版「心理衛生與健康教育專號」。在基礎研究上,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東南大學時期有很大的提高。在理論與歷史研究中,有潘菽與郭一岑介紹蘇俄心理學,潘菽還開設「理論心理學」課程進行辨證唯物論心理學研究。蕭孝嶸引進格式塔心理學,首譯「格式塔」一詞,並撰有專著《格式塔心理學原理》(1933)。基礎心理過程的研究質量的提升尤其明顯。蕭孝嶸、鄭沛疁、潘菽、郭一岑、龍叔修等,研究了痛觸覺定位及兩點閾、視覺輪廓、知覺單元及其形成條件、知覺闊度、上字錯覺、遺覺、審美判斷等主題。在動物行為領域,郭任遠研究鳥類胚胎行為發育的規律。在兒童心理領域,蕭孝嶸記憶形式發展之研究、手部動作之研究、數目知覺之研究、位置知覺及時間知覺之發展、內外傾品質與年齡性別之關係、暗示感受性與年齡性別之關係等。[42]在測驗應用領域,偏向教育心理與實業心理兩方面[37],探索更為豐富。截至1936年,該系修訂與編造各種量表不下五十餘種。[42]在智慧測驗領域,蕭孝嶸所編軍隊測驗、自幼稚園至大學各年級各種團體與個別測驗。在教育測驗領域,艾偉編初中及高中英文測驗、中學文白測驗、小學各種學科測驗,王書林修訂算術診斷測驗,等等。在人格測驗領域,蕭孝嶸修訂情緒測驗、馬氏成人人格評定量表、鄔麥二氏個人事實表格,吳南軒修訂心理衛生表格等。在統計方面,艾偉機率與機誤、均差、對減錯計演算法及曲線適合各種研究,王書林均差差誤研究。學習領域是研究的重要領域,有蕭孝嶸學習定律分析、桑代克相屬原則解剖,艾偉初中國文成績之實驗研究、數學成績與他科成績之相關研究、中學英文教學之初步考察、中學國文理解程度之研究、英語教學問題、國文橫直讀之比較研究、初中英語文法錯誤之心理、初中英語拼字錯誤之心理、錯字之分析研究、漢字測量、中學文白測驗結果之比較研究、文白英字數之比較研究及小學各科教科書內容之分析研究等。在變態心理領域,有蕭孝嶸小學兒童色盲之研究,鄭大源等罪犯心理研究。在實業心理領域,有陳劍脩疲勞研究,蕭孝嶸工科學徒及指紋練習生選擇研究,鄭丕留與榮宗庚三種實業心理之研究,等等。心理學系提倡實業心理建設,將心理測驗推廣到教育、軍、政、社會等多個領域。在教育領域,艾偉自1934年起,與夫人范冰心在南京創辦萬青試驗小學,從事心理測驗和對漢字學習的心理研究,並將其用於教育實踐。在軍事部門,蕭孝嶸應軍事機構之請,編製軍隊測驗多種。「心理測驗在中國軍政界之應用,已漸萌芽。」[43]在政府部門,蕭孝嶸應司法行政部與內政部合組指紋調查委員會之請,編成與指紋調查有關測驗十餘種。[43]在社會領域,心理學系與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合作,編印宣傳冊「心理衛生叢冊」,赴京滬平津各地演講,舉辦母親會,舉行播音演講等,以推廣心理衛生運動。[44「]心理衛生叢冊」多為《教育叢刊》等雜誌抽印本。其第一、二、十五、十八號分別為吳南軒《心理衛生意義範圍與重要性》,吳南軒《國際心理衛生運動》,丁祖蔭、丁瓚譯《青年期的衛生》,吳南軒《問題兒童之心理衛生》。①另外,心理學系還設心理顧問箱,舉凡個人、家庭、教育、實業等問題,均可諮詢。[45]
四、激化:國立中央大學心理學學科(1937—1949)
1937年,日軍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經濟與社會造成慘重影響,國民政府提出抗戰和建國兼顧的方針。教育部努力維持和擴展高等教育,並注意高等教育素質的改進。[46]242-244在這種背景下,心理學學科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研究,但其應用傾向卻被激發起來,擴展到與抗戰有關的多個領域中。1941年蕭孝嶸展望,心理學系「尤注意於心理學在各方面之應用。政府當局與外界人士對於心理學重要性之認識既日益深切,故本系之前途實未可限量也」[47]。這種應用擴張傾向延續到抗戰以後。隨著艾偉1946年的離去,教育心理學研究停頓,心理學學科的重心完全轉移到測驗的推廣應用中。心理學繫於1937年遷至重慶,教育學院改為師範學院,1939年歸入理學院,仍由蕭孝嶸任系主任。由於國內此時僅有西南聯合大學哲學心理學系和金陵大學哲學心理學系,心理學系因此成為「僅存的碩果」[48]48-49,同時也是國內設備較完善的心理學系。[49]1938年,中央大學成立研究院,以原有教育實驗所為基礎,在師範研究所下設教育心理學部,1946年隨著艾偉的離去,該部取消。後又設心理學研究所,招收碩士研究生。因此,心理學學科包括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部和心理學研究所三個單位。
(一)師資
抗戰時期,心理學學科能夠在師資上保持穩定。心理學系主要有蕭孝嶸、艾偉、潘菽、王書林等教授,吳南軒、蔡樂生等兼任教授,以及鄭大源、龍叔修、張義堯等教師。教育心理學部由艾偉任學部主任,蕭孝嶸與潘菽任指導教授,助理研究員先後有方東澄、楊時久、林鳳藻等,研究助理先後有林鳳藻、張述祖、符仁方、艾國英、黃堅厚等。心理學研究所主任為蕭孝嶸,研究助理為劉范。[56]抗戰勝利後,艾偉以部聘教授身份,轉赴全國各大學講學。系中新增程克敬、王征葵、胡寄南、高覺敷、曹飛、程法泌、丁祖蔭、吳福元等教師。[50]114這些學者強化了心理學系的應用趨向。王征葵師從瑟斯頓獲得博士學位,為國內態度測量專家。曹飛、吳福元、程法泌、丁祖蔭均為中央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學生,分別任職于軍、警、政等部門。吳福元講授人事心理與人事管理課程,高覺敷則兼職講授犯罪心理課程。
(三)學生培養
在學生培養上,延續戰前的理論與應用並重方針,不過逐漸重視應用。在課程上,因歸屬理學院,課程中基礎方面有所增強,但應用方面也應社會需求作出調整,如應戰時需要特設軍事心理學課程,內容多為軍事選擇與軍事教育的根本問題。[54]抗戰爆發後,中央大學招生人數逐年劇增。1937年全校學生1072人,1944年則增為3837人。[13]259在此背景下,心理學系學生人數顯著增加。1937年至1940年間,每年畢業生僅一人,1942、1945與1948年畢業生則分別為八、九和十人。從1937年至1949年,畢業學生共有畢業生54人。[27]110-111[55]畢業生中,為心理學界所知的有程法泌、黃堅厚、黃乃松、陸君約、劉范、艾國英、許淑蓮、李興唐、唐自傑、顧吉衛、王景和、余碧筠、韓幼賢、王鐸安、曹傳詠、沈曄等人。這些學生中,許多從事測驗研究與實踐,進入軍、警、政部門工作。心理學學科共招收心理學研究生26人。其中教育心理學部20人,分別為汝若愚、閔燦西、朱道俊、張德琇、林鳳藻、楊清、張述祖、盧濬、楊繼本、吳倜、唐齊安、楊振海、溫同庚、李象緯、符仁方、朱宕潛、姚秀華、李熙、蔡綺寬、楊志今、萬梅亭等。心理學研究所6人,分別為朱曼殊、姚秀華、劉范、曹傳詠、余碧筠、王鐸安等。[55-56]
(四)科研實踐
抗戰爆發後,心理學學科戰前所參與的心理學組織多取消或停滯:中國心理學會停止活動,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舉步維艱,且隨吳南軒轉至復旦大學。中國測驗學會雖然堅持活動,但自1943年由蕭孝嶸主持起,逐漸讓位於人事心理研究社。1948年該會介紹所進行34項測驗,均註明與人事心理研究社或中央大學心理學系合作,所擬戰後三年計劃,也通過與心理學研究所以及人事心理研究社共同努力完成。[57]人事心理研究社是由蕭孝嶸於1941年發起於心理學系的心理學組織。該組織延續戰前實業心理研究,致力於人事心理與技術,為各界服務,以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心理建設基礎。成員最初僅限於心理學系師生,後擴展至軍、政、警、工、醫、教育等界。該社以編製測驗為主要工作,具體事務包括舉行學術演講、發表人事心理論文、出版人事心理叢書、編印人事心理論文集等。[58]心理學學科參與創建刊物中,《心理半年刊》、《測驗》與《心理附刊》均已停刊,《心理教育實驗專篇》戰後僅出版一期。此時刊物主要為教育心理學部刊行的《教育心理研究》,艾偉任主編,自1940年至1945年共出版三卷十期,是我國40年代抗戰後期的首要心理學學術刊物。[41]61-65該雜誌曾出版紀念中央大學心理學系20周年(1941)和紀念艾偉任教中央大學20周年(1945)兩期專號,另印有英文簡版,與國外交換。教育心理學部還印刷《教學報告》,但僅見一期。在研究上,到1938年,心理學系已完成小學入學智慧測驗、學習方法之研究等,並正進行中小學生情緒測驗之研究、教師能力傾向測驗之研究等。該系還應重慶巴蜀小學之請,代為研究戰區學生之分級問題。[54]但是,戰爭的影響是明顯的,心理學學科在基礎研究上幾無進展。在應用領域,反倒有了大的進步。在教育領域,主要是艾偉等教育心理學部人員的研究工作,有辭彙分析、閱讀心理、英語學習心理、中小學智慧暨各學科測驗之編造。該部還編印教育心理學叢書,脫稿者有教育心理學大觀、測驗之理論與實施,及吳偉士心理學第四版譯稿。[59]該部接受其他機構委託,如貴州小學教育測驗、湖北教育測驗、四川小學兒童之智慧測驗,教育部委託之體育測驗,中國教育學會委託之重慶遷建區教育調查及西南各省教育調查,以及青年團、兵工署等機關委託各種測驗,及機械能力研究等。另外,艾偉在中央大學附設六年一貫制實驗中學班,由教育部撥發專款,以供各項學科心理實驗之用。[48]48-49從1937年至1949年,心理學學科最顯著的是人事心理測驗與實踐工作。抗戰時甚至形成所謂「人事心理運動」:「凡注意我國科學之發展者,必能覺察見一項重要事實,即我國心理學家對於研究工作之興趣與日俱增,此項趨勢尤以在應用心理方面最為顯著,而於抗戰中發展為一種全國性之『人事心理運動』。」[61]該運動在蕭孝嶸主持下,通過編製測驗與推廣應用,藉助人事心理研究社展開。在1948年心理學系所列出8類76項工作總結中,除包括戰前大學生心理、中學生心理、小學生心理、變態心理、學習心理領域研究外,還有軍警心理與職業心理研究兩個重要領域。[53]軍警心理研究有18項,包括蕭孝嶸、曹飛、鄭大源、張義堯、程法泌等的學兵隊、航空機械士、通信人員、干訓團受訓軍官、聯勤學校教官班的智力、人格、心理等研究,蕭孝嶸與丁祖蔭的普通警察、警官智慧、交通警察、刑事警察、警政人員智力或心理測驗,蕭孝嶸等的青年軍政治部、空軍人員的分類測驗,等等。職業心理研究有11項,包括蕭孝嶸與姚秀華等的指紋練習生、校工、小學教師、護士、技工的能力分析,蕭孝嶸與程法泌、吳江霖等的明尼蘇達機械能力測驗、數種德國實業心理測驗、塞斯通職業指導測驗的標準化與訂正,蕭孝嶸與朱道俊、張義堯等的領導能力、職業指導、機械興趣等的測驗編造。另外,在人格研究領域,正進行羅夏墨跡與默里主題統覺測驗的訂正。從以上工作中也可以看出,人事心理運動已波及軍、警、政、教、醫等各個領域。這其中,以下四項組織的建立尤為有名。[60]20-26一是在蕭孝嶸推動下,內政部警政司1939年設立「警察智力測驗室」,由心理系畢業生丁祖蔭任主任,十餘年間編製並推行多種警察心理測驗。二是空軍司令部在蕭孝嶸等推動下,1948年在第一署中設立「心理研究室」,以蕭孝嶸為顧問,開展空軍人員普通與特別心理分類工作。三是軍事委員會幹部訓練團與青年軍總監部,在蕭孝嶸等推動下,為健全遠征軍官兵心理,於1945年成立「軍事心理研究委員會」,開展心理測驗,編撰軍事心理學叢書十種。四是國防部政工局1948年成立「官兵心理研究會」,通過計劃多種,並建議出版《軍事與心理》雜誌,由蕭孝嶸任主編,該局國防月刊社及新聞導報社同時刊行「國防心理專號」。四項活動中,有兩項發生於1948年。可以說,人事心理工作已成為中央大學心理學學科的重心。另外,由以上四項活動也可看出,人事心理運動主要圍繞軍警等戰爭時期國家機構需求而展開。部分由於該原因,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事心理運動戛然而止,心理學學科也步入新的時代。(國立中央大學心理學學科發展史略,崔光輝郭本禹,南京師範大學)
推薦閱讀:
※同學間交往,如何回應過分玩笑與避免被開玩笑?
※孝順和感恩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女生比男生更喜歡粉紅色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看待學校里的學婊行為?
※人可不可以真的按「明天我可能會死」的態度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