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舌尖上的中國的反面評價?

事情是這樣的,我是一位舌中的腦殘粉,當時舌中1出的時候我就天天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完全沉迷於披著美食外衣的中華人文情懷中,當時舌中也是被大家熱議大讚,我記得當時身邊有位朋友發表了反面聲音,類似於他看了孤獨的美食家後覺得比舌中好看多了,說了一些舌中如何虛偽做作的話。。。小女不才,當時居然還被氣哭了。。。(在這邊我想吐槽一下,我記得孤美1出的比舌中來的早一些,我也是先看了孤美再看的舌中,但孤美我全程快進的,完全只看大叔如何賣萌猛吃上,並沒有覺得哪裡好看了。。。同比還比不上深夜食堂啊!)最近舌中2又回歸了,我看了好久不見配樂的預告版又哭得要死要活,然而朋友中又出現了對舌中反對的聲音,說討厭這種心靈雞湯,正能量尤其令人作嘔。兩位發表這種意見的都是我的好友,我能接受他們對事務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真心還是為舌尖上的中國如此誠意製作的片子獲得了這樣的評價而感到委屈。

想來知乎的大神們應該能理解我想表達的情感,可能我提這個問題自己也不知道想獲得何種回答,或者只是想找同類。

我想知道對於舌尖上的中國來說,是否真的有所謂的反面,對於有人的這種看法而言是否真的立得住腳?


幹嘛要強求人家喜歡呢?


這片正能量嗎?顯然很辛酸。你朋友帶著意識形態看一部紀錄片,會因為自以為是的反洗腦(恰恰被洗腦的表現),盲目反對。

還有說煽情,我怎麼覺得感同身受呢?我是農村90後,現在大學,小時候我和姐姐是留守兒童,現在媽媽受不了工廠惡劣壞境常常留守在家,第二季第一集中哪位采菇老人和苗族女孩的表現很真實啊!還有給上學的弟弟采蜂蜜,那和我小時候姐姐給我做飯的感覺很像,何來煽情。

只是一些人或不識民間疾苦,或反對中國出品(說正能量的那個,只衝著舌尖的確中餐很正能量,而紀錄片中心之中國哪來正能量?看了裡面艱辛了嗎?另外,從豆瓣電影評分可見崇洋貶中之一斑),或揪住類似鏡頭喊抄襲贏得那種唯我獨敏的快感,其它不一而足。

以上是僅看過第一集後的回答。

=========== 05-10更新的分割線 =====================

上文回答時情緒激動,所以扯上了豆瓣電影評分偏題了。後來又看了幾集,依舊認可自己的回答。雖然各集的水準還是有差別,展現的這些人這些事,還是需要浸淫其中的人去記錄,即使存在瑕疵,儘力而為越發完善就值得支持。


個人覺得舌尖2自我定位的觀眾跟它實際的觀眾有出入。受舌尖1的影響,舌尖2吸引了大量吃貨。吃貨喜歡的是食物在烹飪的過程中食材與食材之間碰撞產生的視覺衝擊,享受食物蒸騰起的白霧,著迷油滋啦而起的快感,他們要看的不是百科全書和高大上故事會,更不是各種矯情的解說詞告訴你該怎樣體會食材的來之不易及食物所牽繫的情節。個人覺得舌尖2的製作人絕對不是吃貨。吃貨在沒事面前怎還有心思聒噪,除非他所面對的並非美食。舌尖2其實已經遠離了舌尖1的純粹,流口水指數直線下降。其實舌尖2更像一本電視紀錄片教科書,只等媒體界朋友鑒賞膜拜。這也難怪一大批吃貨要吐槽舌尖2了。


我不喜歡舌尖2,我很奇怪怎麼會有人喜歡這樣一部高大上的紀錄片,你哭了,我更奇怪。。
雖然我是吃貨,喜愛食物,尤其喜歡食物的豐富搭配以及鬼斧神工烹制之後的萬千變化。而舌尖2卻對美食避而不談,但這不是我不喜歡舌尖2的原因,不喜歡的原因是從心底厭惡這種高大上的立場,以及悲天憫人的敘事方式。
比如說行走千里的養蜂人,爬上樹取蜂蜜的小夥子,最後的麥客,三觀不正的母女倆,講述這樣故事的紀錄片,苦的厲害,在如今人艱不拆的苦逼生活中,我已無法再承載別人的痛苦。所以,無法喜愛,只能痛苦的扭換個台。


如果說有反面影響,就是第一季太過詩意,更多的是意象美,並不是所有的觀眾都可以在觀賞完之後忽略其味覺刺激,轉而對他像研究普通紀錄片那樣進行深入挖掘,但從大眾的普遍接受性來說,這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因為他以普通題材創造了一個朦朧美的東方紀錄片。而第二季為了討好大眾,故意將他製作的更為煽情,失去了朦朧美之後,讓觀眾即戳淚點又戳餓點,故事很多,穿插的有點擁擠,少了回味的時間,讓人感覺這更像是一部煽情的農業新聞,從第一季的中國人感謝天地所賜予,用自己的雙手製作吃食轉換成了誰誰家有困難,誰誰家孩子怎樣怎樣,誰誰家老人怎樣怎樣。我的觀賞過程就是「哇,這個好好吃!我天。。好感人T_T,好想哭。咦?為什麼要哭?我難道不是來看美食的嘛?」


樓主,不必如此介懷,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也很喜歡舌尖,因為通過裡面的人物,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過世的爺爺奶奶和外婆,看到了遠去的故鄉,想起了被媽媽呵護的童年,這些都曾是我所擁有的。尤記得小時候小小的我趴在灶台上看媽媽給我們燒菜,姑姑們給奶奶買的豬肚子,奶奶總要留一半給我。這片子看的不是美食,而是親人給予的愛與呵護,它們或許不是有多美味,卻承載著愛,長養著你,陪伴著你,永遠都不會忘記。


好萌的樓主啊┏ (^ω^)=?。面對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認識到,世界上幾乎什麼事,什麼人,在不同人的眼裡都是有好有壞,沒有一邊倒的。有毛左就有反壞右;有三貞九烈就有淫蕩糜爛。

如果某事只有一個聲音,那就只有一種可能性:它是存在於因為沉默螺旋效應和毛毛蟲效應之類的不敢發聲的假象。(不是不想反對,只是不敢說或者說了你也聽不到)

在中國俗稱河蟹社會,在知乎表現為匿名用戶和▼。


我一直是個意識形態很重的人,從小是個憤青,凡是中國的東西我就不滿意,但這次,反倒覺得舌尖不錯,首先確實有點煽情,能減弱一點就好了,但我支持舌尖上的中國的這個路線,另外,說這是主旋律的人,我很反對,明明只是最平常的眾生百態,現在的人喜歡當吃貨,覺得吃貨好聽,還顯得可愛萬分,可惜往往這群人一點也不可愛。連這種情感都接受不了當什麼吃貨,當飯桶吧。

回到正題,很多看這個的可能還是學生,無法更深刻的理解在中國的生存之苦,天天看個黃片打盤擼啊擼,扯淡著一天的過完是不會有心情體會舌尖上的中國的,但我想會有很多人離家萬里,辛苦工作一天的時候,會突然回憶起父母做的飯菜,那種質樸的情感和味道,在舌尖2里感觸頗深。煽情也好,裝逼也罷,我看的時候真的感動了,我那裡面的故事都是我發生著的以及我的身邊發生著的故事,我看到我朋友的影子也看到我自己的影子,食物是個載體,它承擔的是十幾億中國人的獨特情感,舌尖2一面訴說也一面在體會這些傳統的文化改變。

我希望大家不要帶著偏見去看一個事情。不需要你正能量,帶著平常心,也許你就會發現很多你曾經傻逼反對著的東西不那麼糟糕


我就是有偏見,就是不看國劇,舌尖也不例外


個人有個人的喜歡跟愛好。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的製作團隊也沒想討好所有人。

反對,不喜歡的聲音是一定有的。

就我本人而言,很喜歡這部紀錄片,第一部我看了很多遍,今天剛看完第二部第一集,給我的感覺比較一般,美食太少反而故事太多。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評論:第二部不應該叫《舌尖上的中國》,而應該叫《舌尖上的中國人》。

第一部感覺是在用故事把美食一個個聯繫起來。

而第二部第一集給我的感覺,美食只是故事裡的一個點綴,一個道具罷了。

這個問題里那位匿名用戶的評價就很方面,題主可以看看。

從紀錄片本身的角度來看,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其實單單從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片名來看,吃貨看到了美食,有情懷的人看到了獲得美食的過程,還有更多的人有著不用的看法。

而我個人看的到是人們製作美食也並不全是為了填飽肚子,有的人是為了堅守傳統,有的人是為了給傳統的美食煥發出其新鮮的活力,也有的人希望自己製作的食物能幫助自己傳達一種難於言語的情感。

我雖然是一個二十齣頭的男生,但是我之前看舌尖的時候也是有被裡面的故事給感動到流眼淚的。我想可能製作方在想向各位關注舌尖的吃貨們傳達一種價值觀,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更是傳達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樑。

其實看過舌尖,我覺得我也能理解的到美食中能看得出故事,故事當中也離不開美食。製作方更主要的是在對每一種美食製作過程進行展示的同時,利用了一種結合當事人親身經歷的故事去敘事的手法。有的人對這種說故事的手法反感,因為他們覺得這就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好好的給我們介紹一下食物就好了,為什麼要加入那麼多的雜七雜八東西?更有些人覺得裡面的故事所包含的情懷和堅守,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所以他們會吐槽會討厭會作嘔。

就從我自己來看,我是覺得我在讀書的時候,吃的每一頓飯,裡面都包含了家裡人對我們的情感和期待,我也是從舌尖裡面所附帶的一種情感看的了我自己生活經歷的影子,但是我覺得也是挺奇怪的好像我的一家四口人就只有我一個人喜歡看舌尖。所以沒必要去強求別人一定要會欣賞舌尖,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在生活當中留有心去發現各種東西,但是同時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想著食物就是食物,它們本身並不附帶其他任何的東西。

哈哈,我知道我的表達能力和文筆也是很差,但是我也是大膽的說出來我的觀點,我也並不覺得自己文筆或者表達能力差就要藏著掖著不說話,個人有個人的不同,你喜歡的舌尖也不能強求別人一定要去喜歡舌尖,你不喜歡別人對舌尖的評價,那你就不聽的了唄,幹嘛在意那麼多。很多事情能用八個個字解決,關你毛事,關我毛事。


吃貨關注的只是吃,而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捕獲,耕耘,狩獵得到的食物,不說吃貨們懂得欣賞,至少應該懷著感恩之心去品嘗。而不是沒有見到那充分的舌尖滋味,就開始貶低。只是簡簡單單的吃到一頓美食,有比生活中辛勤勞作,日夜加班,才品嘗到那醉人的滋味印象深刻么?


個人兩季都看了,目前感覺是:

一般美食節目,主持人/製作人都就差跪下來求觀眾幫忙點個贊了。

舌尖1是拍美食紀錄片,導演精神是不光要站著,還要把你們這幫吃貨屌絲的錢給掙了。結果導演夠NB,做到了~

舌尖2是拍具有疼痛感的人文紀錄片,搞了大量商業營銷,導演老人家那意思不光要賺更多屌絲的錢,還要站著接受觀眾跪舔,但是分集導演太嫩,結果玩脫了……


拜託別裝小眾好嘛???跟你這樣的太多好嘛!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有一點馬上就傷情感,有人不喜歡不是很正常嗎?你覺得拍的再好別人看也可能是太做作,就是作為紀錄片看就行了,吃貨別動腦,動嘴吧。。。


這也能哭?太佩服樓主小清新的能量了。這片子對人來說,有人看「舌尖」,有人看「中國」,估計樓主是看「中國」的那撥,而對於吃貨們來說,製作班底是不怎麼太懂吃的,即使是第一季。當然也許他們根本就是拿吃做個引子,但從個人來說,不喜歡這種不從心底尊重傳統文化的做法。


推薦閱讀:

怎樣製作正宗的蘭州牛肉麵湯?
香椿味道那麼像香菜,怎麼沒人吃呢? 我說的是椿象……
怎麼自製黃色的牛肉乾?
北京在哪可以買到好的生牛排?
冷凍牛排顏色發黑是變質了嗎?

TAG:美食 | 價值觀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