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思想是否正確?


談思想,論正確與否,就沒有思想了。

「明知不可而為之」,是一種態度,一種立場。

對錯關乎價值,而立場關乎信仰。


這使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死火》。「我」在冰谷中發現了「死火」。「死火」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待在冰谷中,「那麼,我將凍滅了!」 ;另一個是被「我」帶出冰谷,永得燃燒,但是「我將燒完」。兩個選擇都是滅亡。「火」最後選擇了永得燃燒,即便是滅亡,也要燃燒著滅亡。

我又想起魯迅先生和錢玄同先生的對話,有個關於鐵屋子的比喻: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中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 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積久就有了十餘篇。

喚醒人,他們也逃不出去,反倒會痛苦地死去;不喚醒他們,就讓他們毫不知情地死去。兩個選擇也都是死亡。魯迅選擇了喚醒人們,和人們一起奮戰著死去。明知滅亡,卻勇敢地走向滅亡。從一開始就明知沒有希望,也不抱有希望,但仍決心努力。

這就是態度。

亦是魯迅先生的人生哲學。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不妨在此多說幾句。(以下大部分內容是我回憶的錢理群先生對《死火》的講解)

魯迅的《秋夜》中寫了兩個夢。一個是小粉花的夢:

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著,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著還是春,胡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

錢理群先生講解魯迅的《死火》時,提到了雪萊的一首詩《西風頌》。詩的中心思想是「秋後要有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這種樂觀主義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在準備做一件很難完成的事情或遇到困難時所堅信的道理,那就是春天一定要到來的。這就是小粉花的夢。

相反的,另一個夢是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

他(棗樹)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著,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眨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即使知道春天不會永駐人間,但落盡葉子的棗樹仍然把它的枝幹鐵似的直刺天空。也就是說,它是不以春天是否一定到來為前提的,即使「春後還是秋」,它也要進行反抗。

這是兩種哲學。前者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個並不可靠的所謂「光明的春天般的未來」,它的樂觀主義是虛幻的;後者才是真正的強者,它的反抗,完全是自己的獨立選擇,並且建立在自己的努力奮鬥上,不對其他力量(包括未來)抱任何幻想,也就不存在任何依賴。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差不多就是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關於孔子的事迹也不用多說了。

有人說這是一種愚笨,我看不然。原因有二:

還沒有做,怎麼就確定自己一定沒有可能做到?就像錢玄同所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連試一試的勇氣都沒有,豈不是懦弱者才有的態度?「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這是其一,是比較淺顯的一個觀點。

其二,就是和魯迅先生的態度一樣的。我本一開始就沒有抱有做成的希望,我也不對未來有任何幻想,我只是想努力奮鬥,在「燃燒中滅亡」,在秋日裡仍「把枝幹鐵似的直刺天空」!換句話說,價值的體現不只靠結果,自己努力奮鬥的過程才是「燃燒」的價值。

附上魯迅先生的一句話:

你們年輕人的奮鬥,是以「光明」的必然到來為前提的;而我,卻對未來不抱希望,我就是要與「黑暗」搗亂而已。


夫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中國人的根骨所在,這和聰明不聰明沒關係:

夫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有一個前提的:擇善固執、知其不可而為之!

當你要做的事是你給自己所選定的使命之時,只有怎麼做的問題,沒有要不要做的問題。

當不是的時候,夫子說的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留有用身,待大有為時。

換種說法:當仁不讓

再換種說法:堅韌不拔

再換種說法:義之所在蹈死不顧,雖千萬人吾往矣

再換種說法: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再換種說法: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這種精神就融於你我的血脈之中。而之所以要用這種說法,就在於:明知道要失敗、明知道不可能成功,但總有些事,我們不得不做,我們必須要做,我們不能逃避自己的責任。

直面責任,不逃避,平靜的接受,樂在其中矣!

這樣的夫子,可為萬世師表乎?!

對於夫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我有幾個回答,希望能幫你理解:

是什麼原因讓中國把孔子推崇到一個如此高的地位? - 知乎

孔子說過乘桴浮於海,但他也應該知道自己的仁與禮在那樣的亂世是不可行的,依舊堅持周遊列國,這不矛盾呢? - 知乎

孔子一生有志未酬,但為什麼仍堅持說「大德者必受命quot;?他的內在動力究竟是什麼? - 知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讀後有什麼感悟? - 知乎

中國古人對命的觀點是什麼? - 知乎


既然心中有光總歸要試試……


借用一段經典劇本里的對話---------胡宗憲:「平時叫你讀讀左傳,通鑒,你不以為然。叫你讀讀王陽明的書你更是不以為然,還說什麼半部論語可治天下。現在我問你,孔子說的,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什麼本意?孔子是在告訴世人,做事不問可不可能,但問應不應該。毀堤淹田,傷天害理,上誤國家下害百姓,也叫知不可為而為之嗎?」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和鑽牛角尖的區別主要在於目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表示所行之事難度非常大,失敗的可能性非常高,但是萬一成功會有非常光明的結果。

而鑽牛角尖同樣表示難度很大,但是即使克服了這個困難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益處。而且除了牛角尖還有其它路可以走。

結論不言而喻!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執著;

另一種是:愚蠢。

只不過有時候,這兩種情況也並不容易分清


實際上很多東西都不能用正確不正確來區分。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稱不上一種思想。

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從義也。所以說是正確的,不過從義也就是說說而已。在中國傳統語境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要是用來形容慷慨赴義之士,所以總是帶有褒義。

實際上,人生本無意義,在這個層面上來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實在是主動創造意義的開始。你想,本來你我生出來,就沒有什麼特定的目的、意義可言,一切全在自為,意義也就在這種自為的過程當中產生。是為可為之還是為不可為之,其實區別不大,區別在於為與不為。

最後說一句,個人非常欣賞不可為而為之,就像演員往往回答自己喜歡悲劇一樣。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 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


只做能做到的事情.

還有什麼意思?



節選自 馬舸 洪光寺

尚慧雲來到近前,眼見他垂頭坐地,衣衫破爛,半晌無言。石孝忱微微抬頭,見她星眸閃亮,正望著自己,臉上騰地一紅。尚慧雲忙移開目光,把手上一件麻服遞給他道:「石大哥,你換上它罷。」石孝忱接過,放在身旁。


尚慧雲柔聲道:「你不要與他們生氣。總不過世俗心腸,說些閑話罷了。」石孝忱聞聽此言,不覺觸動心懷,仰頭一嘆道:「俺此時才知,世俗如天如網,早就包籠一切,任是何等真情至性,在它面前也都可笑。」


尚慧雲道:「為何要這麼說呢?」石孝忱靠在碑上,失神望天道:「適才俺想起許多往事。這些年俺自命俠義,憐恤弱小,到此方覺可笑。其實俗情鄙見,又何止嘲笑真性,貶抑俠光?若認真想來,俺所有愚行愚見,都不過矯俗悖理,是些痴人傻事罷了。」


尚慧雲見他心灰意冷,柔柔一笑道:「我倒並不這麼看。世上許多事業,都是傻子干出來的,絕非聰明人所能為。傻子何以能成事業?就為他只問此事該不該做,若該做,便全力以赴,蹈火不辭。其間決不計個人利害,更不因世俗褒貶改變初衷,故結果縱不成功,也必成仁。就像岳飛、文天祥,雖為大勢所限,無法成功,但畢竟為後世立下榜樣,千古不朽。他們都是傻子,結果卻做了聰明事。像那些聰明人,只知藏奸取巧,計較得失,自以為隨俗變化,其實糊塗透頂。石大哥,你說是不是呢?」


石孝忱聽此一番話,不由呆住了,轉而想到:「可笑俺稍遇挫折,便喪猛志,反要叫小妹把俺點醒!世上美人何多,只是皮囊錦繡,誰又有小妹這等見識,能稍及她半點?」眼見尚慧雲目光柔暖,飽含期許之意,不覺面愧心羞,默默點頭。


尚慧雲知他豪氣重回,心中喜悅,說道:「我匆匆離堡,卻忘了拿葯,明早再送來。母親還要我陪伴,你凡事多加小心。」石孝忱聽了,不由站起身來。尚慧雲提燈欲去,忽又回過頭來,走到他身旁道:「石大哥,你看今晚月色多美。我從沒見過這麼好的月光。」石孝忱抬頭望去,只見月掛中天,分外明亮,果與往日不同。此時二人衣袂相拂,一齊舉頭上望,尚慧雲忽露出異樣表情。


其時皓月當空,飛彩凝輝,朗照大地。月光流水一般瀉落下來,柔柔地灑在二人臉上,但見兩張面孔,都如玉雕般美麗:一個英俊中透出無比剛毅,一個嫵媚間顯露萬種柔情。此一剎那,萬物都彷彿屏住呼吸,暗暗驚嘆;連月亮也瞪大雙眼,似要將這一刻永記心間。


人有的時候就是這麼擰巴。

吶,這個就是生命的喧囂吶。

熱熱鬧鬧走一場,還是會比在場外默默圍觀更為有趣的。

其實很多時候面對的這些都很好很好的。

但是我不要。

那就這樣走下去吧。


我一直對這句話存在一個疑惑:是怎麼知道"不可為"的呢?


關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有兩層理解。

第一,一些被證明了的,肯定是搞不定的事情。比如對於公平與公正的追求,對於公平和公正來說,我想引用《間客》中的一句話,那就是第二卷,第八十六章中寫到的:「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真正的公平……但存在的,並不都是合理的,沒有出現過的,並不都是不能追求的。公平正義或許是很虛幻的詞句,但是為之努力,總比麻木不仁要好一些。」

第二,一些固有規則,確實是有很多人證明了這些規則的存在。但是,對於這些東西,要看它們是否違反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如果違背了,那麼就要嘗試去打破這些規則。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不斷地適應環境、改造環境。

太多的人僅僅只是在適應環境,特別是一些巨型機構,內部的規則也確實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很多人都在這些規則上碰得頭破血流,但這並不代表這些規則就無法觸碰。這可能需要更多地勇氣和智慧,甚至是犧牲精神。

在適應了環境之後,大家要做就是改變環境,很多人雖然一開始沒有改變環境的能力,但是適應了之後,他們會逐步的獲得改變環境的力量。只是,可悲的是很多環境在適應的過程中會包含一定的奴化機制在裡面,當那些適應了環境的人,成為環境一部分的時候,他們就忘記了要去改變了。


李雲龍亮劍的時候考慮這個問題了嗎?


可能是因為,總會抱有幻想和希冀,哪怕結果粉身碎骨,也想奮不顧身地努力一次


莊子思想是知不可為而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天為龍在地為蛇,以這種方式來保全自己。這是一種環境論。孔子的思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使希望渺茫也要去做只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所以他屢屢失敗但繼續周遊列國。可為或不可為很多時候難以確定,有些看似不可為的事情你去堅持了反而就成了。或者哪怕當下成不了最終依然會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我想做不可能的事自有一種樂趣,就看你的目的是什麼。


態度、思想、信仰都是知!很明顯,明知不可為是給外人看的,可為的主語是自己。


推薦閱讀:

你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中國學的哲學概念「道、法、術、勢」怎麼理解?四者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另可加一個「器」(系統)來一起分析
學習國學從哪裡入門?
對於周易沒有任何基礎的人如何能領略其博大思想的精髓,並且能實際運用?
如何評價丁璇女德講座主辦方通過《中國婦女報》發布的回應?

TAG:國學 | 大學 | 思想 | 孔子 | 論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