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約翰克里斯朵夫》,它對你產生那哪些影響?
在大學裡看了兩遍,後來給我的家人和最好的朋友基本上都送了一套,都是傅雷先生翻譯的紅皮簡裝本,結果他們反應平平,基本都說看不下去。約翰對我實在算是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雖然不會像對紅樓夢那樣痴迷,但初看時它帶給我的震撼,以及它對於我的生活、工作所帶來的持續的影響都不是其他書能比的。它那麼情真意切的道出了,何為真、善、美,那麼殷切的勸解你,無論生活的磨難是多麼難以忍受,你總得保持溫情和善意,不能讓生活毀掉這個人生的至寶!初入大學這個小社會,面對專業的空虛、同學的隔膜、前路的迷茫、自己的無力和世道的悲涼,我尚未成型的三觀和性格更是被風吹雨打地四散飄零。就說學校周圍每周都會看到的一對老年夫婦,每次的台詞都是失了女兒需要路費,我明知道他們很可能就是很盡職的在做著一份職業,卻每次還是很願意配合他們完成這份職業,因為我想,哪怕有一絲可能他們真的失了女士;但是如果有同學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只能假裝出一眼看穿他們把戲的樣子,高高的昂揚著頭顱走開。大二時隨意打開了手機中保存的電子版的約翰,首先是被傅雷先生的譯文的達雅風格所吸引,最後則完全被約翰的火熱的人生烈焰所震撼。生活就是你一個人的戰鬥,我本來以為,在生存鬥爭中,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的屈服於成熟的淫威,磨尖自己的爪牙,披上重重的鎧甲,一往而前,高歌凱旋;然後,約翰卻告訴我,你始終都可以選擇保持溫情和善意,畢竟這才是人生的至寶,這才是讓一路的征程充滿溫厚的質感的唯一路徑。可能過去的某段路上,我們故意或者無意地埋葬了對人生的溫情,但是他終究還會在你心裡,你如果還覺得可惜,還害怕會來不及,那就該把這溫情和善意堂皇地供奉在人生的廟堂之上。因為只有這樣,過去的日子才不是白過的,未來的日期才是值得期待的。
讀這本書之後寫的:
柳樹如煙,風吹著四月的塵土
我們一直在追逐自己的影子把歲月都空耗了。影子很淺,薄薄一層隨處落這樣無根無蒂的只能承載一顆空虛的沒重量的心把時間和空間嵌進血肉里
不管酸的苦的,都受著化成雨露在你心裡孕育出別人看不見的花兒就這樣渡過吧,你的一生,就該這樣滿足我們常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或者有些憂若不在意,便是不必要的在你年輕的時候,熱愛你的生命
在你年輕的時候,熱愛你的愛人在你年輕的時候,學會愛和鬥爭這世界誠然不美,也誠然美人生不過是笑話,美景和戰爭無盡的齷齪和瑣屑還有那一點微光讓你微笑,溫暖,愛就像一個雲團和漩渦,籠著風雨塵土
凋落的玫瑰,死水,春天和孤獨你若莞爾一笑,可不要太希冀會遇到莫逆於心的人但相信在時空里總有相似的靈魂撫摸你的微笑和眼睛http://weixin.qq.com/r/LUllfQbE3VuirUIe9x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關注微信號:caicaifuyi1988
我覺得《約翰克里斯朵夫》對我有很大影響,但是說不好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就好像馬上知道了所有人的情感都有共同之處,所有人都是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熱情執著的,而我們所有的各種各樣的行為都是圍繞這個情感或誇張或understate(我不知道這個詞的中文,但就是這個意思)的體現:總是歇斯底里地向他人傳遞著自己的情感,不想要孤獨。整本書的氛圍就好像地中海在朦朧的拂曉將第一陣凄楚的海風吹向陸地,人情的冷暖也就此展開了史詩一樣的捲軸。兒童戲嚷的喧鬧空氣中;戀人耳語呢喃微微濕潤的耳語間;攢動的人群相互擦過的肩膀的間隙中;
獄中; 城郊稍高几層的住宅公寓和較矮的雜貨店燈火向望間; 城市中心擁擠著吵鬧,凶暴人群的城市廣場上;收藏著一位沉靜老人,空氣彷彿安寧到凝結的書房裡——凡是有人和感性的地方,便有《約翰克利斯朵夫》書中的印證。《約翰克利斯朵夫》能夠帶給我的除了一位被認為乖僻音樂家的身世沉浮,更多的還有一份「幸苦遭逢」時尋求慰籍的懷抱,克利斯朵夫彈奏著一支旋律循環往複著的詠嘆調,給來往熙攘的人流治療著傷口——他們是可以相互理解的。
網上的評價一般總是兀自將約翰克利斯朵夫歸納為一位象徵著叛逆,不願意向社會的假設低頭的抱負高遠的音樂家,稱他與眾不同道骨仙風,把克利斯朵夫推到了一座無人問津地險峻的高山上,粗魯地要給克利斯朵夫這個人安上什麼樣子的象徵和意義,敬而遠之。但是事實卻相反:約翰正是你我最能理解的人,他躍然的靈性,欠佳的教育和魯莽的表達幫助文字前的我們更容易地窺探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內心。在一次次地驚訝於和那個百年前,萬里外的書中書中的角色擁有想通的思想和極致到微妙的相同的想法後嶄然會心一笑,我斷定約翰克利斯朵夫就是我,也一定是除了我以外更多更多的人——甚至是世上的所有人。在意識剛剛出現的朦朧中,我也曾俯身細查大地上的一切,為所有的活體安排我導演的故事;我也曾為了旁人眼中無關緊要地心愛之物的失去,像不要臉也不要命了一樣拚死地追打著父母,同時聲淚俱下,卻在此間得到一絲快意和寬慰;也曾在枕頭的深處模擬著和女生風花雪月的故事——每每在書中看到跨越時間和空間與我擊掌地克利斯朵夫,笑逐顏開。
我們不能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充滿內心鬥爭」或者「充滿矛盾的」,因為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最真誠的,他所有的思考和言行都依自己最純粹的直覺和感受行事,而他所經歷的變化,則是自然的沉澱之後的質變。他有最誠摯的感情,可以在收到偶像音樂家接見時激動得講不出話,可以在在公爵的府上演奏得乏味時露出倦怠之情,就算在沒有直接的情感流露時,羅曼羅蘭細緻的內心描寫也足以將克利斯朵夫感性豐富的內心向讀者展示無餘。如果說我們在讀《約翰克利斯朵夫》中找到什麼約翰克利斯朵夫與社會的格格不入,發現他因為不被理解而受到非同尋常的對待,那麼原因則在於我們在閱讀時,往往只能讀見約翰克利斯朵夫一個人的內心活動與想法,只能在他的心中玩味。而除了他以外的世人,我們聽不見,他們因此在書中似乎就成了環境,成為了理所當然的正當,克利斯朵夫與他們不和就是叛逆,就是矛盾的個體了——這是錯的。我們能通過羅曼羅蘭看到克利斯朵夫的內心寫照,卻看不到其他人的,而關於自己的內心,約翰克利斯朵夫可曾主動自願地向他人表達過什麼呢?所以,旁人無異於克利斯朵夫,只因教育和文化沉澱的不同而行事表現不同:誰又知道克里赫夫人內心想著什麼呢?誰又能夠斷定薩皮納的內心與這個世界一點衝突都沒有呢?所謂「叛逆」,不過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對內心情感的表露與他人的表露不同而產生的情感衝突,誰說旁人不是克利斯朵夫呢?
假若我是約翰克利斯朵夫,我的人生剛剛運轉到了書的第三章。看到前三章的克利斯朵夫和我是那麼地相像,我不禁揣測後半部分的故事是否會成為我未來人生的寫照:覺醒,探求,爆發,卻歸於沉寂。我是否會急切地尋找解開疑惑的真理;是否也會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憤怒,迷失;是否最後也會像克利斯朵夫那樣安穩下來,無聲而息?這些我都不知道,但我熟悉的是那樣的一種人生曲線,由安穩到躁動再到安穩,人在每一個過程的銜接處都為自己找到了至關重要的東西,值得為之打拚或沉靜,而這也似乎成為了一種人生規律,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上演著,就像只表演一齣劇目的劇團,只是演出的場地變了。
書中:
「你再見到約翰克利斯朵夫面容之日,就是你將死而不死於惡死之日」
將死而不死於惡死,即是善死,是心安理得平靜地踏入自己墳墓的心態——為什麼呢,是因為見了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即是領會了他全部人生所蘊含的意義。這意義是一個規律:迷茫,求索,慌亂,沉寂;這是所有人生的沉浮的軌跡,正如克利斯朵夫一樣,所有人都將迷茫,最終在這不斷的求索中找到這個規律。領會了它的人知道人生挑戰在什麼地方,應當懷有怎樣平常的態度去對待人生帶來的挑戰和謎題,最終會怎麼樣。所有苦痛地進入死亡的,是沒有找到這永恆規律的,仍在探尋中掙扎的可憐人,而領會了約翰克利斯朵夫面容的人們,不會這樣。《約翰克利斯朵夫》提前將這規律總結出來,公之於眾,讓讀者在每一步的慌張忙亂中安定下來,在各自的人生挑戰和無望中擁有安穩的希望。
倘若我們將之前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如同劇幕上演的人生稱為沉浮,那麼標題中的永恆則是克利斯朵夫在沉浮的人生中總結出的人生規律和永恆的神性。早在約翰克里斯朵夫情緒激昂,鬥志勃發的第五章,始終信奉著天主教的羅曼羅蘭就將書刪繁就簡濃縮又再次濃縮而成的唯一一句話展示在了讀者的面前:
「愛,憎,意志,捨棄,人類一切的力興奮到了極點之後,就和"永恆"接近了,交融了。所謂"永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不論是教徒,是無神論者,是無處不見生命的人,是處處否定生命的人,是懷疑一切,懷疑生亦懷疑死的人,——或者同時具有這些矛盾象克利斯朵夫一般的人。」
——《約翰克利斯朵夫》,第五章
克利斯朵夫和所有的人一樣,經歷了懵懂,探索,爆發,沉寂——各種各樣的人生狀態和支配他的各種各樣的情緒,而所有的矛盾和情感交映相輝,極致到了使所有的偏差都在這「永恆」中融為一體,最終化為寧靜。而克利斯朵夫在成年後所不斷追求的,就是這個永恆的真諦。這永恆是什麼他投身於音樂的美,企圖在美好的意象中徜徉於美的永恆,他投身於藝術的真諦,想在哪怕是全世界尋找那使他得以依身的純真的藝術美好,他又在政治文化的正確中尋找棲身之所,奮不顧身地尋找那彷彿近在眼前卻總也抓不住的真理——以上他都失敗了,將自己的思緒拉扯得更加複雜。最終讓克里斯朵夫找到歸宿,得以依存而行的,是宗教和神。幼年時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默認了神的存在,好似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固然在那裡的,克利斯朵夫沒思考過,也沒有懷疑過;青壯年的克利斯朵夫從未記得神的存在,執著於尋找著那個永恆的真理,忘記了神;奧里維死時,格拉齊亞拒絕與他結合時,克利斯朵夫又是怎樣地無助和迷茫呢;在無間困境之際,約翰克利斯朵夫向神求助的雙手受到了接納,從此他能夠坐下了,體味到了世間滄桑都將歸於上帝的事實,沒有索求地創作起了關於美的樂曲。
書中:
「哎,到了,下來吧孩子,你多重。你叫什麼名字?」
約翰克利斯朵夫問道。
「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
——《約翰克里斯朵夫》,第十章
而聖經中:
「到了,孩子,快下來吧,你多重。你叫什麼名字?」聖克利斯朵夫問道。
「我叫耶穌。」
獨自面對人世的克利斯朵夫絕望又無助。那時他缺少的是一個永恆。克利斯朵夫的意思是「背負耶穌的人」,這樣的名字呼應了他的一生和與神的關係。我不確信神和自己的聯繫,但堅信祂與克里斯托弗的,神幫助克利斯朵夫掃清了他顧慮的瑣碎,幫助克利斯朵夫找到了他總是在尋求的美麗——生命的往複和永恆。祂讓克利斯朵夫知道千萬個克利斯朵夫的存在,正如椅子上的我知道自己就是克利斯朵夫一樣,我們沿著一路荊棘的人生軌跡在走,在黑暗中抱頭痛哭,在巧遇同行者時滿溢預約,又在尋求真實的路上找到真實,抑或沒有。然後又是另一批克利斯朵夫,他們又拉出萬億條軌跡…… 在這樣永恆規律的照耀下,約翰克利斯朵夫沒有感到公式般的冷酷無助,反倒是感受到了生命的奔放和自由,一批批的生命再次出發奔向彼岸,又是一段幸運而美麗的探尋,就像生長在小時候他家門前河邊的那一叢狗尾巴草一樣搖曳。
最大的影響就是對自己成長的過程的一種認同和共鳴,對自己的過往做了一次回放並且在重新審視中更容易去接受曾經做過無比幼稚臉紅羞愧的事。
在我看來,這本書就是一個人成長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如果你的成長中有過克里斯朵夫一樣的掙扎一樣的困惑那麼你可以輕易被感動,而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經歷這本書對你來說則是個很無聊很無趣的故事。
幼年時每個人都曾經以為自己的父母是這個世界的英雄,能夠拯救你無意弄壞的玩具,也能夠在節日給你那個你夢寐以求的新漫畫書。小小的克里斯朵夫也是這樣,他覺得自己有世間最溫柔的母親和最和藹的祖父,雖然父親時常醉酒但父親有卓越的音樂才能,可直到母親在僱主面前低聲下氣一臉諂媚的模樣出現在眼前、母親逼迫自己以同樣卑怯懦弱的和主人問好、有錢人家的同齡孩子用著低人一等的目光打量自己並以孩子特有的殘忍惡作劇的時候,父母偉岸身影的幻想就此破滅,原來在這個世上還有些東西是父母也不能保護的雖然這時的克里斯朵夫還不能準確明白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但至少他也初步感受到某種不善良的存在。想想自己究竟是在哪一天突然驚愕於父母形象的隕落以及一種被叫做自卑的種子偷偷紮根於心底的呢。當自我的意識覺醒後,人生又轉入了下一個階段,你開始有了自己的追求,但你感到你愈是拚命保衛你的夢想時周圍的阻力卻愈是強大,而當周圍的反對越是強烈你的反抗也越是有力,你甚至錯覺為每一個聽過你夢想的人都在和你作對你以為全世界都站在了你的對立面,你想像自己是一個孤獨的戰士,沒有人安慰也不需要安慰,可你的內心還是熱切希望有個人是能夠懂你的你,於是你以偏激犀利的言論以刻意出格的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同,但你不知道的是在其他人看來你有多麼幼稚可笑他們把你的行為歸結為青春期的叛逆,其實你眼中的特立獨行和任何一個處於這樣階段擁有充足到旺盛的荷爾蒙的少年沒有任何區別,你更不知道的是多年以後當你回憶起這樣的自己時只會臉紅羞愧。在故事中,克里斯朵夫以創作音樂為己任,他覺得自己就是振興德國音樂的未來,所有當時流行的音樂都是靡靡之音,無論是演奏人還是聽眾都只是在浪費生命,所以這一階段的他表現的就是挑釁般的攻擊性,標榜自己的獨特崖異,但是以他初出茅廬的等級只會造成相反的效果,他所主張的人家絲毫不以為意,這樣一個狀態持續了很久從在德國的生活一直到去法國的初期都表現出年輕時代的不成熟和無可抹殺的熱血激情。另一方面,克里斯朵夫也表現出內心的脆弱柔軟,稍微有人表現出對他音樂的興趣時他都感恩戴德的樣子,其實都只是顯示他渴望共鳴,他外表上的堅毅不屈下其實蘊含了廣袤的孤獨——不被理解的孤獨,這樣的孤獨不僅是他一個人的也是自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而產生的,人類這樣一種社會性的族群一旦得不到群體的認同和共鳴就將陷入窒息的孤獨,但這孤獨又是促發藝術的靈感和源泉。在幼稚退卻後就是成熟期了,一個人不再把外界當做是敵人以後就會極大忽略世人的評價而進入內我的狀態,開始了自己和自己掙扎的過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戰勝自我,這時候他消失了對外界的攻擊性更多的是是對自我的挑戰,這樣的鬥爭其實更為激烈並且一旦戰勝了自我就會進入更高層次的境界。這個反應在書中就是克里斯朵夫和好友一起度過的貧困的閣樓日子,這段時間他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分的滋潤和升華,對內心的思考和審視極為深刻,這些促使他不斷的成熟。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就是年老期了,這是在我看來的,當強烈的情感褪去以後當經歷了紅塵滾滾的波濤之後,人生就此凝滯了,萬物在你心中在你眼中都是祥和安靜的,再沒什麼能夠激發起你內心的波瀾。這頁是對失去了朋友愛人以後的克里斯朵夫的概括,此時與他而言就是寧靜,一生都這樣過來了再不會發生什麼了,生活就是風暴過後風和日麗的大海深厚而平靜。因為這個階段我並未體驗過,所以這所有的感受都來自於作者的敘述,但作者的書寫也確實盈溢的是靜的氛圍。一個人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但充盈在內的情感卻可以跨越時空,在多年以後仍舊能共鳴起相同的情思。我想這就是偉大文學的力量吧。
最喜歡的小說之一 曾威脅某ex要在生日前看完才有生日禮物……很喜歡付譯本 能讓人感受到翻譯文學裡很少能感受到的文字美感 文字之流暢優美 除了人名,幾乎感覺不到是在讀一本翻譯過來的小說。
克里斯朵夫是力的意思,裡面的生命力 創造力 勇於抗爭之力,他的堅強,勇敢 讓我這個懶惰又沒什麼意志力的小蝦米很受震撼。
對燃燒的荊棘里的一段印象很深 當時克里斯朵夫的靈魂被壓抑的情慾 對這份情慾的憎惡 以及對奧利維耶之死的傷感所撕扯,無法平靜,靈感枯竭,孤獨到極點之, 想起創造力豐富工作隨性之時奧利維耶對他說 「小心點兒,你太信任你的力了」,並寫告訴他 再有才氣的藝術家 都有精力枯竭的時候,而習慣才是忠實的盟友。
不想寫作業的時候常會想起這一段 想起習慣的重要 想起克里斯朵夫曾經的困頓,想起他破敗小屋外充滿生機與震撼的森林波濤。
我喜歡極致又純粹的人,而克里斯朵夫正是這樣的人。「獻給各國的受苦、奮鬥、而必戰勝的自由靈魂。」
宇宙浩瀚,在人類無法企及的地方,星系交匯,星球相撞。塵埃、隕石,耀眼的光芒、巨大的能量,在廣闊的宇宙中寂靜無聲卻精彩紛呈。
本質上來說,人類和浩瀚宇宙中的眾多星球無異,生而孤獨。所以總是有這麼些問題令我困惑,讓我不解:人是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認識自己的孤獨?又如何與自己相處?
直到遇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我心中的很多問題,都有了答案。
窮盡一生,奔波勞累,每個人都遭受肉體和精神的折磨,承受著來自生活和社會的壓力和打擊。階級鬥爭、政治鬥爭、藝術之爭、情感糾葛……最難最漫長的,是自己和自己的鬥爭。家於大部分世人而言,是避風港。但於克利斯朵夫而言,一切的不幸自童年開始。
貧窮淹沒了生活的希望,父親不務正業,酗酒。母親謙卑軟弱,他們不會和他親近,更不會關心他心裡想什麼。尚是孩童的他,要挑起養家的重擔,照顧頑劣的弟弟,面對祖父父親的死亡和家的破碎……
貧窮不可怕,肉體的折磨不可怕,怕的是至親的不理解,至愛的疏遠。沒有任何信念的支撐。本該在他們羽翼下無憂無慮的成長,卻要獨自面對生活的大風大浪。
世間的幸福都相似,苦難卻各有千秋。
鳳凰歷經苦難,涅槃重生,可知涅槃之後還是苦難。幼時不知道生活真面目,以為天道酬勤,以為柳暗花明又一村,以為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終有一天會守得雲開霧散。不曾想這一生的苦難周而復始,變本加厲,無窮無盡。父親死後,他和母親搬了家,依然一貧如洗。他想到外面去,去學習遊歷,尋找繼續藝術事業。母親不能理解他的夢想和追求,兩個人僵持不下。後來他惹事逃到了巴黎,終於離開了家鄉,踏上了自己奮鬥的征程。
克里斯朵夫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是到巴黎之後遇到的奧里維,他們的靈魂才是交融在一起的。能互相欣賞認可,互補充實,又能一起討論音樂、藝術,一起創作,一起面對生活。
和克里斯朵夫沒有血緣關係卻願意與他坦誠相待,願意與他分享喜悅承擔痛苦,願意為他付出不求回報,能聽得懂他的音樂。可生活最讓人感到無力的是,就算有了這樣一位摯友,克里斯朵夫還是孤獨。
人始終是獨立的個體,需要獨處和思考發展的空間。在精神上不可能完全依附另外一個人,會有分歧和爭吵。後來奧里維有了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重心慢慢轉移,克利斯朵夫不得不又回到孤苦的生活中,面對和忍受那艱難的日子。
而奧里維的死,對於克里斯朵夫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奧里維永遠離開了。只余克利斯朵夫「一個人獨自在渺無人煙的荒野中悲號」。
羅曼?羅蘭借著克里斯朵夫這樣一個充滿了悲壯色彩意味的角色,捅破了生活的騙局——生活從來都是艱難的,人生從來都是孤獨的。但這份揭破,卻不會令人喪失生存的勇氣。
揭露真相不是羅曼羅蘭的最終目的,他的使命是感受和思考,面對生活,擁抱生活,絕不是沉淪頹喪。戰鬥,是羅曼?羅蘭思想的微光。
《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輝,但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作家不同地是,羅曼?羅蘭既沒有簡單地大聲呼籲要仁慈、要愛、要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戰鬥,也沒有辛辣地批判人性是多麼醜惡、統治階級是多麼貪婪,沒有刻意地安排湊巧的情節,他是在冷靜地說著自己的感知和思考。
戰鬥不是轟轟烈烈的階級鬥爭,不是保家衛國的血腥廝殺,不是善惡美醜要涇渭分明。他對微觀個體的關注遠遠多於對宏觀社會的關注,他說的戰鬥,更多意義上是個人的戰鬥。他說生活殘酷,不管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從出生就要戰鬥到底,因為只有死亡才是生活的終結;他說生而孤獨,一個人來一個人去,最難不過找到自己:每個人的經歷都無法複製,前方也都是未知,選擇要自己做,路要自己走,後果要自己承擔。
懷著崇高的理想沒有錯,但是應該先戰勝自己、愛自己,才能兼愛眾生———「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裡,首先自己心裡要有陽光。」
宇宙深邃,群星閃爍。這些偉大作家同他們的作品就如同夜空的繁星。我們生而孤獨,也孤獨地仰望星空,是他們照亮了前行的路。
本文作者羅黎,發布在公眾號Life文亦馥心,已獲得授權。在一生的某一時刻告別了克里斯朵夫,我曾為它數度流下的淚水已成往事一樁,之後依然跌跌撞撞地前行在生活之途。自己儘管性格庸瑣、才華全無,熱忱卻有一部分因之沒有熄滅,每當想起勇者克里斯托夫,他的一生就像一曲樂章透過時空在耳邊響起:不要放棄與生活鬥爭,不要放棄你愛的人,不要放棄理想!
有句話說,我們讀書,其實不過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處於生命的這一個階段,很想要一個曼希姆。他聽完你不完善的衝動的雜亂的但熱情迸發的長篇大論,穿過所有的虛妄和修飾直達內心。為你捧腹為你樂不可支。然後在門口禮貌地脫下帽子,微笑通報自己的姓名。
這部書是一部長河小說,讀下來著實不易,但讀一部有一部的精彩。
首先,裡面的內容幾乎對出場的每個人物外貌外形甚至性格乃至背景,都做了一番描述,與海明威作品在這方面是極大的反差,但從中汲取的營養不僅僅是教會我們來如何寫一篇人物描寫,更多的是如何將每個人物的心理與外形甚至信仰相配。其次,這又是一部巨大的音樂史詩,裡面的音樂知識,以貝多芬為人物原型來創立克里斯朵夫的性格經歷音樂天賦等等。苦難鑄就英雄。再次,德國與法國甚至波及歐洲的政治,成為本部書的關鍵背景,各個黨派的信仰不同,同時也造就了國家內部的分歧,乃至各個階層的不同。最後,這又是一部人物傳記,主人公大寫的堅強和永不氣餒的精神,是值得每個人敬佩的學習的。強力推薦此書,因為這裡有政治,歷史,音樂,經濟,社會等等頗多的知識值得我們去探索,我想,我會在閑時再讀此書原版,以再次體會,並且我認同,不同的年齡段讀此書,會有不同的感覺一直以為,最好的文學作品便是書中的人透過薄薄的紙頁,在百年後千千萬萬的讀者內心,激蕩起一支渾厚悠揚的情感與理性之歌。約翰克里斯朵夫如此,安娜卡列尼娜如此,戰爭與和平如此。
很喜歡的一本書啊,有時偷閑看這本書簡直就是一種享受!總會覺得自己都有約翰克里斯托夫的性格,但是很遺憾自己沒有主角的才華!羅曼羅蘭說:我不是在寫一部小說,我是在寫我的信仰!
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
我只看過上部,下部一點兒沒看
而且還是十年前看的,沒啥印象了
我的感受就是主人公一生不順
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大的災難
他健健康康沒有殘疾
家庭也不是一貧如洗那種
但就是這裡一點遺憾、那裡一點不滿足
這裡遭遇一點不公、那裡又平白受些委屈
後來好像連祖國都呆不住了
然後上半部就玩了
至於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吧
我當年也小,看著書就覺得無聊
只記得一些比較辛酸的情節,
比如主人公的爸爸年輕時候長得好像很帥,會彈鋼琴
本來有好多女孩子喜歡他的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沒落了,娶了個身份卑賤的女人,也就是主人公的母親
他就去教其他有錢人家的閨女彈鋼琴,教琴的時候不小心碰了人家有錢人家小姐的手指都被嫌。
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遠沒有黑暗的時光,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所以,在你要佔用外來的敵人之前,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要你能不斷地自拔與更新。
救靈魂於危難,這就是《約翰克里斯朵夫》存在的意義。
公眾號:積善閱讀
http://weixin.qq.com/r/YDhSSn-E4SKerTsp921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掃描關注後獲得《約翰克里斯朵夫》全集經典語句集結。
去年2016的最後一天開始看這本書。 在辛巴克的角落裡看著玻璃牆外面。是玩耍的孩子,吹著泡泡,也有母親,年長的,年輕的,和他們的孩子。 一道玻璃牆把他們的聲音隔離在外,玻璃良好的透視性卻讓他們的一切卻像默劇一樣在我眼前展開。然而辛巴克開在音樂廳裡面,旁邊就是一場午間的免費音樂會,我窩在角落裡正好看不到樂手,卻又聽得清清楚楚樂器發出的聲音。小提琴手拉起了肖邦的曲子。然後又是一個小男孩唱起了《愛情轉移》。混雜,什麼都有。這個下午我的視覺,聽覺就被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分別填塞,卻又奇異地組合在了一起。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開始讀約翰克里斯多夫。(未完)
曾經影響很大直到現在 了無記憶確實一回憶起這本書 耳邊總會響起貝九的第一樂章也僅此而已現在我寧可喜歡《艾羅斯特拉特》據說 法國左翼作家中薩特非常討厭羅曼羅蘭我深表理解
推薦閱讀:
※殺雞儆猴卻讓猴子學會了殺雞,對此你怎麼看?
※成為中年男人是什麼體驗?
※談談《請你原諒我》里的18字心經的理解?
※父母的眼界真的決定孩子的眼界嗎?
※你心中是否有個榜樣在激勵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