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和人的成就有多大的關聯度?在一個領域中,頂尖水平都是很聰明的人,是否意味著聰明的人在選擇人生的道路上比普通人多出許多選擇?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如何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活得精彩?

羊群三定律,有一個位置決定發展,一隻羊一直在最前面,那麼它的發展就會比其他羊好,換成人來說,一個天資優越,一開始就走在許多人前面的時候,他得到的鍛煉,包括情商和智商就會比許多人好很多,根據馬太效應,差距會越來越大,那麼怎麼填補這個差距?


謝邀。

1. 智商和人的成就是有一定關聯度的。高智商的人做許多事情確實事半功倍。

2. 人生道路上的選擇數量與智商相關的很少。大部分是靠後天因素,比如說努力。

3.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自知研究不出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影響科技發展,創新不出影響人類進步的 NB 產品,掙不了大錢,外加身體不好還可能早死。所以我決心以 「與食巨近,賤多識廣」 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別人覺得我的生活精彩與否,與我無關。看到別人的精彩生活的時候,他生活里一定有不如意的地方,只是沒露給你看罷了。我一般小嫉妒一會兒就惡毒地想像幾個他不如意之處來找心理平衡。

4. 關於怎樣填補差距。在差距很難填補時,我會主動自覺換個衡量標準。任何兩個人相比,不可能一個人完勝另一個的。你掙錢多?我吃的多。你學術好?我吃的多。你爸媽是富一代?我吃的多。

作為一個自私的普通人,我活著的每一天都以不違背道德準則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以試圖整體最大化自己的開心值為目的。 今天推了大菠蘿明天烤了羊肉串後天文明五武力征服全世界我自己特開心,但肯定有一些人覺得我不務正業,也肯定有一些人願意來跟我討論裝備搭配討論羊肉串做法討論戰術。我無法選擇別人對我的態度,但我可以選擇與什麼樣的人交流聊天不給自己添堵。

最後,整體最大化開心值,也就等於我不是每天都12小時地開心玩遊戲。我會做一些讓眼下的自己不那麼開心的事情(比如讀論文)為以後的開心(比如拿到學位)做基礎。


1.「成就」如果指的是被世人仰慕的成績,跟智商的關聯度比較高。

如果「成就」相對應的只是「普普通通」,跟智商的關係不大。

2. 大部分能做到「頂尖水平」的人,常常是因為堅定的選擇了自己的道路,或者面對眾多選擇上比一般人更加懂得放棄。我同意「頂尖水平」的人都不笨(至少在自己所處領域)。比如:一個唱歌家,樂器演奏家,奧運冠軍,不一定需要很聰明。

3.做什麼樣的人,永遠都是自己的選擇。普通是自願選擇的結果(因為輕鬆),外部環境很難迫使一個人變得普通(找理由,推卸責任除外)。另外,普通人不是一個身份。

4. 「精彩」是要做給自己,還是要讓別人覺得「精彩」?

4.1 自己覺得精彩相對簡單:做好每天的工作;認真整理房間;注意個人衛生;對身邊的人好一些;樂觀友善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培養一些興趣(比如閱讀,唱歌,做菜,健身,電影,音樂),這些能夠帶給人很大的滿足感甚至幸福感。

4.2 如果想讓別人覺得「精彩」,我個人覺得完全沒有必要。況且這個情況有點複雜——對象是誰?認識的?不認識的?一時覺得你很精彩?永遠覺得你很精彩?有必要這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嗎?

5.我認為基本的「精彩」就是:做好自己,從小事做起,培養良好的習慣,能多角度的看問題,逐漸建立起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6.羊群定律也好,馬太效應也好,都有一個臨界點,多數人沒有過去這個坎。

6.1如果想差距不被拉大,只能不斷鍛煉,衝過那個坎,或者繞幾倍的遠路繞過去。成功或者「精彩」不是運氣這麼簡單。

6.2一個人走在前面,就意味著至少在某一階段的付出比其他人多很多,還要能夠保持。這需要具備相對更好的綜合素質。另外,在享受成就的同時,風險和壓力也是並存的。不在位置的人,能想到的多是好的一面。


弗思而應誠多敗,信手頻揮更鮮謀。

不向靜中參妙理,縱使穎悟也虛浮。


最近加入了一個扣扣群,裡面大多數是高中生和大學生,還有像我這種畢業不久、剛剛工作的人。群主是一個從農村努力讀書、堅持奮鬥的窮孩子,成長到現在小有成就的70後,常年駐紮非洲,為的是為改善非洲的窮困盡一份心力。每天他都會在裡面分享滿滿的乾貨,我也只是混跡當中做個傾聽者,默默地吸收他們的正能量。

某一天看到一個名校的大學生跟一個高中生聊天,他提到當初高考時,他和同桌立志要考上心儀的大學,但是他們不屬於十分聰明的人,要想考取心儀的學校看起來並不可能。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於是他們拚命努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練習比別人更多的題目,背誦比別人更多的英語單詞和語文課本;當別人偷懶放縱的時候他們還拚命的看書做題,每天睡眠時間不足六個小時。他承認自己不是個聰明的人,智商並不比別人高,正因為認識到這點,要想完成自己的夢想就只有拚命的努力,用努力來彌補智商的不足。

他們的經歷向我們驗證了,努力拚搏總會到達你想去的地方。看到過一句話說,優秀的人不可怕,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我們總能在生活中找到這樣的例子,他們的起點本身就比我們高,可他們還不斷地去學習新的東西,培養新的愛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跟他們比起來,我們發現自己正一步步地被落下。到最後看著別人越飛越高,越跑越遠,我們卻只有站在原地咒怨上天不公、時代不好。可是從沒有仔細思考過自己的問題,別人的光鮮背後付出的辛苦卻從來沒有讓你看到,他們可能吃了更多的苦,受了更多的罪。

俞敏洪也這樣說過,當你不夠聰明,你要做的就是如何用時間換取你的智慧和才能。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別人在一個星期內能把一本書背完,你可能需要兩到三個星期。這裡有記憶能力上的差別,也有智商的差別。但是他所看到的成功人士,往往不是聰明到極點的人,他們其實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取得了成功。絕頂聰明的人,他們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比如他們在期末考試前幾天臨時抱佛腳看看書就能考第一名。但是畢業後步入社會,成功靠的絕對不僅僅是你的智商,而是你對社會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和對困難的堅韌不拔的態度。而這一切對那些絕頂聰明的、習慣了凡事都輕而易舉完成的人來說,反而很難了。這種輕而易舉得到的心態會造成他在進入社會面對挫折的時候,產生畏難情緒,不敢闖蕩了。並且,我們分析了一下,發現北大的很多相對比較笨的人,後來做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這些笨人只能拚命地學,學到最後他們的韌勁就出來了,吃苦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因此,聰明的人大多缺少一股韌勁,在生活中缺少一種低姿態,相反對於普通的人來說,儘管智商上無法與他們比肩,但是有更多的堅韌、執著和不服輸的精神。當普通的人用努力來彌補智商上的不夠時,聰明的人同時也必須放平心態才能走得更遠。

而現在很多人怕被別人說自己「努力」「認真」,好像一旦談努力的話就顯得自己特別笨,積極向上彷彿被貼上了貶義的標籤。大家似乎都對拚命努力、奮力拚搏的人嗤之以鼻,反而崇尚著那種能夠靠著家裡靠著老公、整天不用上班不用做事就可以走上「人生的巔峰」的人,好像他們才是人生贏家,好像他們的生活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定義,是這個社會的種種偏見漸漸地歪曲了我們的內心,還是我們自己越來越不相信自己。試想,為什麼我們一直以來被傳輸的觀念就是念書的時候成績好的人更容易成功呢?我認為其原因有二,要麼是他們更聰明,能抓住我們平常人沒法關注的特點;要麼是他們更拚命,當普通人被失敗打倒時,他們卻能重新站起來。所以說學生時代的他們尚且能把當時唯一的目標,就是考個好大學這唯一的事情做好,成年後,當那個目標變成他個人的人生追求後,他能做不好嗎?他們會花更多時間找准自己的方向,花更多精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曾經看過一個TED演講,一位來自加拿大的籃球運動員馬修?威廉姆斯,同時他也是短道速滑隊員,站上講台為全世界450萬的智力障礙者們發聲,渴望得到全人類的尊重。他們跟普通人一樣,並且靠自己的努力代表國家隊參加了2015年特奧會,而且馬修獲得了3項賽事的獎牌,其中還有金牌。誰能想得到馬修是智力障礙者,而且還患有先天癲癇,可是他沒有屈服於殘酷的命運,一步一步地靠著自己的努力,規避了智商上的缺陷,為國家贏得了榮譽,為自己贏得了尊嚴。

雖然馬修站在台上顯得局促不安,兩隻手不知道該放在哪裡,可是他字字清晰、句句飽滿,滿含淚光的吶喊出「體育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後,全場起立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人生本來就不是公平的,你獲得了完整的身體也許就得缺少天賦異稟的能力,你擁有了美滿的家庭可能你的生活就不會那麼富足,這一點毋庸置疑。即便處在不公的境地,我想還是可以追求某種「公平」,也許得耗時耗力,又或許即使耗了時費了力,卻依然是枉然。這樣的「公平」是否值得你去追求,我想全靠你自己來裁斷了。

村上春樹在談跑步時曾這樣說到,天生才華橫溢的小說家哪怕什麼都不做,或者不管做什麼,都能自由自在地寫出小說來,思如泉湧、作品瞬即完成,大可不用付出什麼努力。可惜,遺憾的是他自己不屬於那種類型,要想寫出小說,非得奴役肉體、耗費時間和體力不可。然而長年累月地這樣堅持,久而久之,就技術或體力而言,他能很快地進入狀態、找到切入點;當感覺照這樣寫不下去的時候,很快便能換到另一個方向,這完全歸功於平時無數次的訓練才換得的。就好比那種怎麼也吃不胖的體質,不用特意鍛煉來保持體形,但是對像他這樣生來就容易發胖的人來說,為了不增加體重,每天都得劇烈運動,跑步成了每天的習慣,留意飲食、刻意節制,倘若不偷懶、堅持努力,代謝也可維持在高水平,身體愈來愈健康強壯,老化恐怕也會減緩。與那些人相比,或許,身體在上了年紀之後也能保持很好的狀態,說不定相對來說減少了很多病痛也未可知。

我們要用積極的思想來考慮這些問題,對於在各個領域或多或少擁有各自天賦的人,他們不會特別地去留心,不需經過太多努力便唾手可得,這樣的「天賦」到底是好是壞、孰是孰非,你我自知。


聰明人更加清楚自己擁有什麼,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能力以及情緒,這樣的能力讓他們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怎麼做,自然而然更加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了。知進退、明得失、又知道如何運用周圍的能力,當然可以擁有比平常人更多的選擇空間了。


可以說你的人生就是你的智力展現的結果。


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泛泛地回答這個問題:人類福祉的核心在於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原則上講,能力越強的人(或者用你的話講就是「聰明」),其可選範圍越廣。因此,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主要的應當基於其能力的建設。


推薦閱讀:

常年帶傘的人的想法是什麼?
如何看待很多車上貼「五菱宏光」標誌的行為?
公共場合不能穿拖鞋合理在哪裡?
長時間不玩手機是什麼體驗?

TAG:生活 | 習慣 | 選擇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