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大散文?

簡短答案:

大散文跟1990年代出現的 消閒性 消費性小散文相對。張揚清正氣息 寫大境界 博大精神 拓寬寫作範圍 讓社會生活、歷史融入進來 繼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傳統 吸收外域散文哲辯 並且發動擴大寫作隊伍 代表作家有賈平凹 張新穎


其實我一直以為 「大散文」 就是 「文化散文」來著……四年中文系白讀了,捂臉o(╯□╰)o

在期刊網上查閱了一些文獻,覺得於禕的 《賈平凹「大散文」觀的理論誤區與現實意義》(《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一文可參考,以下為節選部分:

一、 賈平凹「大散文」觀的提出

1992年10月,在「大散文月刊」《美文》的創刊詞中,賈平凹第一次提出了「大散文」觀,此後一直高調張揚這一主張,並受到眾多追捧。十幾年來,這一觀點雖受到過批評,但總的來說一直維持著頗具號召力的強勢勢頭,甚至有人將90年代散文的發展完全歸因於「大散文」觀的提出。考察中國當代散文的脈絡,尤其是新時期散文發展中的成就與不足,考察中國古代文體的演變以及現當代散文理論的建設與發展,在鼓噪「大散文」之功時,需要理性地對其加以審視。不能否認,「大散文」作為一個概念內部的能指混亂性與作為一種理論主張的可疑性是無法迴避的,同時,也有必要客觀地估價這一主張對九十年代以來散文創作的影響與意義。作為90年代引起最大反響的散文觀,辨析其中的是與非,也將推動散文研究進一步走向科學、客觀與嚴謹。

賈平凹曾提出現實依據作為「大散文」觀的背景前提。他認為:「我們針對的是國內散文界的浮糜甜膩之風,不了解這個大背景,如果僅從『大散文』三個字字面上看,就難以理解我們的用心;」「提出這個觀點它是有背景的,1992年我們辦了這份雜誌時,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壇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們的回憶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瑣碎很甜膩很矯揉造作的文章,我們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內涵要有時代性,要有生活實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開散文題材的路子」。他還進一步深入指出:「但現代漢語散文在建構它的規範的時候,出現的最大的危機是散文不接觸現實,製造技巧,而粉墨登場的就以真善美作了臉譜,以致使散文長時期淪為平庸和浮華。我們在反對瑣碎、甜膩、精巧、俗氣、虛假、無聊的散文傾向時,我們應該尋著這一切現象的根源。」「大散文」即是針對上述弊端開出的藥方。至於「大散文」觀的要義,諸多的研究者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大多注意到的只是「大散文」在美學風格層面上應該講究「大境界」、「大氣象」,在創作實踐中甚或將其等同於「文化散文」。事實上,縱觀賈平凹不同場合的表述,由最早提出「大散文」以來,其思想顯示了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總的來說,他的闡述包含著三個認識向度。其一是要求散文的題材、內容要「大」,也就是散文的內容要從狹小的個人情懷中走出來,關乎時代、社會;其二是主張散文的審美境界要「大」, 美學風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氣象」。其三則是力主散文文體形式可「泛」,正如賈平凹所說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隨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大散文」觀的支持者大多認同這一主張中所關涉的內容、題材及美學問題,並按照自己的理解予以應和,未涉及文體方面,或者我們可以視之為是對賈平凹的散文文體觀念表示默認。

三、「大散文」觀之理論誤區

再看「大散文」主張的三個向度,其一,主張內容、題材要大,即關乎社會、時代、人生。散文的文學定位意味著它具有藝術內核,而藝術「更主要的是由於它著重反映和表現人與現實的一種精神聯繫,……因而是主體的『生命表現』和個性物化的審美創造」。說到底,文學藝術最終是人的內在生命世界的外顯,而具有文學定位的中國當代散文乃是當代人的「心靈史」、「情感史」,是主體自我生命世界的無障礙裸現。具有非虛構性特徵的散文所承載的內容是外部世界在作者內心的投影,必然融合了個體生命的感性體驗,在個人與人生、社會、時代的交集處表達。散文之介入社會、時代應該是「由個人命運介入整體社會——歷史或民族——文化層次,把公眾領域納入私人領域,同時亦把作者的私人性格納入公眾 (他人)性格中」。散文不能脫離時代社會成為一己之私的展覽台,但也不能簡單地要求散文成為時代、社會的代言工具,倘若沒有個體體驗的介入,不能將個人命運納入到時代、社會中,這種寫作將不是文學的書寫,而是歷史的書寫、哲學的書寫。不同於中國現當代詩歌、小說全面借鑒西方文學的方式,中國現當代散文是在借鑒西方隨筆與明清散文的基礎上,在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中成長起來的,有它自身的特質,即強調散文的文學性,這種特質也因大量優秀作品的面世並成為經典被歷史地肯定下來。散文被視為抒情文學,是文學分類中的一大支脈,這裡的「抒情」並不理解為表達方式意義上的抒情,因此,也並不就如賈平凹所批評的只有詠物抒情模式下的「山山水水」、「風花雪月」,或者「甜膩」、「精巧」。所謂的「抒情散文」是指這一文體具有表現個人內心體驗與情感的性質,新時期以來的中國當代散文佳作並未曾斷絕與時代、社會的聯繫,它們是時代、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個人情感與體驗的藝術表達之一種。

散文的題材、內容向來不拘泥於某一種生活,並未受到束縛,這一點在前輩作家、理論家的論述中頗多。早在五四時期,郁達夫就指出,現代散文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人性、 社會性與大自然的調和」,解放後, 周立波、曹靖華、秦牧等等對此都有闡述,由此可見,任何題材都可以納入到散文創作視野之下。

而且,相比較詩歌、散文而言,小說,尤其是採用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的長篇小說更易於進行民族國家、歷史的宏大敘事,這說明,相對而言,不同的文學體裁與不同的題材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當然,散文創作中,宏大題材倘若能納入個人視野,與個人的生活及情感體驗發生關聯,也未嘗不能加以反映,但是倘若做不到這一點,散文就很可能變成歷史或哲學書寫,只具有文化史的意義。

其二,「大散文」觀主張散文的審美境界要「大」,美學風格上追求「大境界」、「大氣象」。這與前一個向度的主張一脈相承,並且總是一起表述,在倡導者看來,寫時代、社會方才可以成就大的境界氣象。文學作為藝術層面上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反映的是個人與現實生活的精神聯繫,審美境界的大小更多取決於主體的個性自我與「生命表現」的深度與廣度,一個傑出作家離不開開闊的精神境界,但是,寫社會、時代可以有大境界,寫生活自我、景物、生物同樣可以有大境界,不能說寫前者就比寫後者的境界更高、更有價值,反映的生活更本質,梭羅的5瓦爾登湖6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散文境界的範本。題材不能決定文學境界與氣象的大小,何況題材與題材之間並無矛盾衝突,更多的時候不同的題材之間可以共融。對當代散文作家而言,培養自己開闊的視野、博愛的情懷、悲憫的精神方才是成就散文境界與氣象的正途,作為一種自我性極強的文體,建設主體自我是獲得作品境界與氣象的前提,能夠給題材、內容以境界和氣象的永遠是主體心靈的積澱。

不僅如此,文學的美學風格是多方面的,讀者的欣賞趣味也不相同,《懷念蕭珊》、《黃鸝》、《藏書憂》、《我與地壇》、《離別西海固》、《伊利秋天的札記》、《稀世之鳥》、《今夜, 我是你的新娘》、 《女孩子的花》等等當代眾多的散文佳作風格迥異:有男性的理性與大氣,也有女性的理想與陰柔;有人生的不幸與沉思,也有時代導致的個人之痛;有對時代弊病的憤懣,也有對生靈生態的人性體認。維護、肯定散文表現風格的多樣性、藝術層次的多樣性,是散文繁榮的基本前提與保障。

其三,「大散文」的倡導者力主散文文體無疆界,是「大可隨便的」,否認任何對於散文的界定。文體是有界限的,細究中國現當代散文的發展歷史傳統散文母體的分化、細化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當一種文體產生的新變日漸成熟並被確認之時,也是新的文體規範產生之時。文體的規範使不同的文體之間呈現差異性,又因為這種差異性產生了另一些邊緣文體,但不能因為某些文體與文體之間的交叉現象而否認不同文體的差別,由傳統散文母體分櫱離析出的各文體之間亦是如此。事實上,賈平凹本人也承認文體分化的必然,他說過:「有人提倡小說散文化,散文小說化,我以前也這麼認識過,現在不了要兩者分化,最大限度地兩極分化。」

中國現當代散文之所以不同於中國古典散文,緣自於對散文文學性的強調,五四時期,文學「四分法」的確立給後來的散文發展以理論形態的目標。不過,在現代散文階段,理論與創作觀念尚都不能夠明晰,這體現為納入散文名下的文體種類儘管較之古典散文已大大縮小,但是,報告文學、通訊、史傳文學、雜文等等尚包含在散文概念之下,從 20世紀30年代到 80年代,隨著這些文體的發展壯大,各自具有了自己成熟的文體規範,分櫱獨立,自成一體。我們還注意到,在現代散文之初,對於「美文」、「小品文」的界定是模糊的,或者說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在對西方隨筆和明清小品進行借鑒繼承時,由於創作本身尚未臻發育成熟,因此對散文的認識在思想性與抒情性之間並沒有一個明顯的取捨,或者說模糊了側重思想性與側重抒情性的散文之間的差異,常常是將「敘述」、「抒情」、「議論」合併在一起闡述。這具體表現在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而理性、思想性較強的隨筆(或稱思想隨筆)與感性、形象性較強的藝術散文並沒有被區別對待,但是,進入 20世紀 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的技術理性化的發展,以及對西方隨筆傳統的借鑒,具有一定藝術性的以闡釋思想為主的隨筆大大繁盛,相當一部分文化散文事實上著眼的是思想價值,應該被稱之為「隨筆」,我們完全可以將隨筆在90年代的興盛成熟看作是散文家族在新時代的又一次分櫱,, 而「藝術散文」也由於隨筆的壯大令自身的規範更為清晰。劉成章曾指出:「我們所塗抹製造的散文,應是狹義的散文,即屬於藝術範疇的散文,因此在塗抹製造它的時候,必須採用一個作家所應該採用的諸種手段,而這手段的主要之點是形象思維。」這裡的狹義散文, 即是劉錫慶所規範的藝術散文,形象性、情感性、主觀性、自我性是它的重要特點,顯然不同於思想隨筆的理性、思想性。綜觀近年來的文學期刊,多數期刊已將散文與隨筆分別對待,而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卷中, 雜感、隨筆、散文小品並無分別,這說明今天人們在意識上認同思想隨筆與藝術散文具有不同的藝術規範。這就是說,倘若我們為藝術散文或思想隨筆下定義的話,會觸及到這兩種文體的規範因大相徑庭而存在分離甚或衝突,因而有必要對其進行區分。台灣作家龍應台對「大散文」思想在文體上的歸屬更有直白而簡單明了的表述,對我們也許有啟發:「台灣的散文,因為它很多年來沒有政治的大波動,沒有大風大浪,所以它的文化傳統是從五四「一脈相傳的」簡直就沒斷過……在許多文體中, 散文在台灣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繁榮而且從未斷過的門類,正因為它從未斷過,因此它是相當發達的門類。它有兩種分類,即感性散文和知性散文。感性散文側重於抒情,而知性散文我覺得更接近於賈平凹所倡導的大散文的概念。」可以說,這裡的感性散文、知性散文又接近於大陸散文界的藝術散文與思想隨筆的區別。文學研究越來越細化,這個分野也似乎不該被忽視、抹煞。

考察被視為「大散文」思想創作陣地的《美文》十多年來的創作內容與實績,我們並不能找到與「大散文」主張相印證的創作跡象,刊載在《美文》中的作品均以具有抒情性、自我性為特徵的藝術散文為主,其題材、內容與 8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散文主流並無不同,仍集中在個人情感與體驗、人生況味的書寫上,而以承載思想為主要特徵的思想隨筆也幾乎見不到,也就是說在《美文》中,我們無法找到《大散文》的蹤跡,偏偏「大散文」在自己的陣地上僅僅只是個空洞的能指。及至今天,能夠被某些研究者或創作者指認的「大散文」的實踐成果,似乎僅就是先於「大散文」觀出現的、通過商業操作而在社會上風行的「文化散文」。而一部分以社會、歷史、文化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文化散文,事實上本應歸入思想隨筆,其中較具學理性的甚至是學術筆記。


抱歉這個回答寫的時候有點漫不經心,居然還騙了2個贊實在過意不去

我的理解是,風格恢宏大氣的散文都可以是大散文,大多博古論今,抒發興衰世事之類的感慨

經物理老師推薦,正在看夏堅勇先生的《湮沒的輝煌》,推薦題主看看,這真是名副其實的大散文

水平有限,見諒


當時老師在課堂上就粗略提到過,大散文的特點就是意境大、題材大。現在中國散文界的作品中最能體現大散文理念的就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但,大散文目前尚未發展成熟,所以很難定論,僅能憑理解。

因受老師的影響,我們也不怎麼提大散文。回頭再查查看。


這個詞似乎是賈平凹提出來的,以下摘自百度知道,只能給樓主一點參考吧。

「大散文」這個概念是我們《美文》雜誌提出來的。我們在雜誌上明目張胆地寫著大散文月刊。這三個字一提出,當然引起了爭論,有人就說:什麼是大散文?哪一篇散文算是大散文?我在創刊詞中曾明確說了我們的觀點。提出這個觀點它是有背景的,一九九二年我們辦了這份雜誌時,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壇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們的回憶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瑣碎很甜膩很矯揉造作的文章,我們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內涵要有時代性,要有生活實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開散文題材的路子。口號的提出主要得看它的提出的原因和內核,而不在口號本身的嚴密性。這如同當時為什麼雜誌叫《美文》,是實在尋不到一個更好的名字,又要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散文雜誌。任何名字都意義不大,而在於它的實質。你就是叫大平,你依然不能當國家主席,鄧小平叫小平,他卻改變了中國。我們雜誌堅持我們的宗旨,所以十多年來,我們拒絕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絕那些小感覺小感情的作品,而盡量約一些從事別的藝術門類的人的文章,大量地發了小說家、詩人、學者所寫的散文,而且將一些有內容又寫得好的信件、日記、序跋、導演闡述、碑文、診斷書、鑒定書、演講稿等等,甚至筆記、留言也發表。沒有發表過散文詩和議論缺斤短兩一類的雜文。在爭論中,有一種觀點,叫「清理門戶」,這是針對我們大而化之的散文觀的。提出「清理門戶」觀點的是一位學者,也是研究散文的專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的朋友,他的觀點是要堅持散文的藝術抒情性。我們不是不要散文的藝術抒情性,我們擔心的是當前散文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寫作境界越來越小,如果仍在堅持散文的藝術抒情性,可能導致散文更加淪為浮華而柔靡的地步。要改變當時的散文狀況,必須矯枉過正。現在看來,我們的「大散文」觀念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和肯定,國內許多雜誌也都開辦了「大散文」專欄,而《美文》也產生了較為滿意的影響。


推薦閱讀:

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其中的章節順序是林語堂本人的安排么?每個章節的名稱,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見,也是林語堂操刀的嗎?
哪一個女作家以前寫過關於左小祖咒的散文?
如何評價戴望舒的詩集和散文?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那篇文章真是顧城寫的嗎?他哪本書里的嗎?
老舍散文《她那麼看過我》寫作故事背景是什麼?

TAG:什麼是XX是什麼 | 文學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