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上有哪些配置幾年前還未普及,現在已經覺得離不開?
我是新配置的最大「受害者」,經常拿新車回家試駕,被新配置「毒害」多了,就嫌棄起家裡配置樸素的「原配」了。一天到晚在YY買下一輛車要有哪些配置。
以下配置純個人喜好,按重要性排列,僅供參考:
安全配置:
胎壓監測:我把他排在ESP前,是因為每年都扎幾次胎,被胎壓監測救過幾回了。
ESP(車身穩定系統):在失控邊緣幫你一把,保命的東西。
日間行車燈:帥,同時降低被走神司機撞到的幾率。
倒車影像:聽得到不如看得著。
(注意,以上四項安全配置在不少歐美國家已經是法律強制要求新車安裝,可見重要性)
氙氣或LED大燈:夜貓子一個,跑夜路舒服又安全。
舒適性配置:
方向盤四向調節:除了上下升降,還可以前後推拉,183腿長體型,這個必須有。
座椅調節:前後、上下四向,再加腰部承托調節,開長途不腰疼。
後排出風口:後排經常坐人,沒有會被老婆投訴。
USB和藍牙音頻介面:開車離不開音樂啊。
多功能方向盤:就是方向盤上有各種功能按鍵,方便,調音響空調不用走神。
電子駐車+AUTOHOLD:防溜車+老婆不用費勁拉手剎。
定速巡航:跑高速防止右腳抽筋,ACC自適應巡航更好,但貴啊。
自動雨刮、自動大燈:還是方便,不走神,帶自動轉向輔助和自動遠光輔助更佳。
無鑰匙進入:方便,不用掏鑰匙。
——以下4項純個人喜好——
座椅通風:防止高溫,養護蛋蛋,南方地區男士之寶。
全景天窗:不實用,但家裡小朋友超級喜歡啊。
自動摺疊後視鏡:強迫症方便確認車子鎖了沒有。
後排隱私玻璃:後排可以隨便挖鼻屎,省一筆貼膜錢。
220V電源:一直很想要,雖然一次都沒用上過。
需要自己掏錢買的附件類:
手機支架:勞斯萊斯的導航也沒有手機好用。
車載快充:車載USB介面一般都是0.5A,對於現在的智能手機來說充電速度太慢,支持QC3.0的充電器可以達到普通介面的三倍速度以上。買個1出2的快充基本夠用。
行車記錄儀:總感覺有刁民要害朕,事故糾紛不用啰嗦,沒有記錄儀開車不踏實。
胎壓表:原車沒有胎壓監測的話,這個就必須了。
微型氣泵:輪胎缺氣自己充,跑長途必備。也可以給籃球和孩子的游泳圈、自行車充氣。
兒童安全座椅:安全第一,別嫌麻煩,給個新玩具娃就安靜了。
(上面這些附件,我都買了)
我現在開的兩台車比較極端,一台是連abs都沒有的普桑,全車舒適配置只有手動空調和改裝的音響。另一台是福特的福克斯,所以主流配置算是齊了。所以就基於這兩款車,簡要說一下日常用的比較多或者是印象比較深的配置。
1.自適應巡航系統
在普桑時代,所有對於速度的控制都來自於右腳。自從有了巡航之後,彷彿可以讓右腳從長期踩著油門的狀態中解脫出來。然而實際使用情況並非如此。在正常車流情況的高速上,通常我也不會打開定速巡航功能。因為前方不遠處總會出現那麼幾台龜速車。又或者,卡車會從右側車道變道過來進行超車。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解除巡航,伺機超越之後再重新設定巡航。所以通常每隔幾分鐘就要取消並再次設定巡航。相比之下,我更樂意全程用右腳去踩油門。定速巡航的設計初衷是讓所有車輛以近似相同的車速行駛的,或者在高速車流極小的情況下。因此,自適應巡航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在檢測到前方有慢速車之後,會自動降低車速並與前車保持一定車距,搭配車道保持系統之後甚至可以實現類似自動跟車的效果。雖然福克斯原廠並沒有這個配置,好在配件與翼虎通用,直接淘寶買個模塊裝上就可以使用了。2. Esc電子穩定性控制
不得不說,車身穩定系統是汽車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不同於安全氣囊或安全帶之類被動安全配置,車身穩定系統致力於讓車輛始終處於可控狀態,防患於未然。猶記得當年我還是菜鳥的時候,入彎速度有點快,一把方向之後發現開始推頭了。普桑神車自然是沒有車身穩定控制的,就連abs都沒有,在那一瞬間,如果有電子輔助幫我一把的話肯定情況就不一樣了。所幸當時臨危不亂,處理得還算正確,避開了一次事故。 3. 低速行車安全系統這玩意我只用過一次。某次停紅綠燈的時候沒有踩剎車,有點溜車了。就在要撞上前車的時候,車自己停住了。這個系統和自動啟停一樣,是點火就默認打開的,雖然也可以在設置中手動關閉,但是考慮到正常情況不會干擾正常駕駛,在某些特定情況還能避免碰撞,也算是相當有用的系統了。
4. 坡道起步輔助上坡輔助和之前低速行車系統都是esc系統的子功能。雖然也可以使用手剎輔助起步,或者使用自動補油功能強行用離合起步,但是這個上坡輔助功能對於新手來說更友好。簡而言之就是在坡道上鬆開剎車之後並不會溜車,所以只要像平地一樣正常起步即可。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坡起這一難題。不過作為老司機,我更喜歡溜車這種更真實的物理反饋。
5. 倒車影像
這個真的是用了就回不去了。我是個強迫症,只有在玻璃上的雨水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去刮雨刮器。所以在普桑上,我都是手動控制雨刷的刷動頻率。而在某些可以手動調整刮刷間隔的車型上,我也會不停調整間隔以滿足我的心理預期。直到感應式雨刮的出現,解決了我的強迫症。設定好之後,會自動根據雨量調節刷動頻率,徹底解放了我的右手。更重要的是,保護了雨刮條的同時保持了視野清晰。 7. Sync系統
車載多媒體系統我用過不少,但是福特的sync3是我至今用過最順手的,沒有之一。無論是系統的相應還是操作邏輯,都在朝著手機靠攏。在連接方面,支持傳統的usb,藍牙功能,另外還支持carplay。操作邏輯上,也和手機類似,另外甚至有wifi可以接入互聯網進行自動更新。在地圖方面,反應速度尚可,地圖更新也相比其他車更快一些,不用去4s店更新,自己在家連上wifi就能自動更新地圖。在搜索地點方面,支持模糊搜索以及各種景點或者門牌號搜索。另外還有電子狗功能,在不熟悉的路段可以幫助避免違章。連上carplay後,甚至可以把手機導航投射到中控上,這樣就有實時路況信息以及各種手機app的操作許可權,使用體驗無限逼近手機。還有就是sync的語音功能了,通過按方向盤上的按鈕就可以啟動語音助手,再也不用分心去看中控屏幕調整各種東西了。不過,如果你用的是sync2,當我沒說。
這個配置就厲害了。在開放軸時代,一側車輪打滑後會使得同軸上另一側車輪也失去動力。比方說,發動機輸出的是10,那麼兩邊就都是5。但是如果一邊車輪在3的時候就打滑了,那麼不管另一側車輪抓地力有多大,也就只有3。所以在這個時候,限滑差速器出現了。在一側車輪打滑後,強行鎖死差速器,兩邊依舊都是5。雖然這時候其中一側車輪是打滑的。而這個所謂矢量扭矩控制,就是在一側分配3,另一側分配7。按需分配,最大化利用發動機牽引力。說人話就是,操控更犀利,加速更順暢。
當然,目前科技配置日新月異,諸如加熱座椅之類,無奈我車上沒有,也就不展開多說了。但是以上這些配置,相比自動啟停之類可有可無的配置來說,一旦用過,可能就真的離不開了。
說到這個,我個人感受強烈,要我說的話,「併線輔助/盲區監測」這個配置,是我在買車的時候完全嗤之以鼻的一個配置,但是用車到現在,我真真切切的覺得以後再換車,不能沒有它了。
經常在路上開車的朋友可能都有這種經歷,明明後視鏡里沒有看到旁邊有車,但是打轉向變道時候後方卻傳來一陣急促的鳴笛聲,這時才發現旁邊車道是有車的,要是你反應慢了或者後車避讓不及時,很容易出現剮蹭事故。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旁邊明明沒有車啊,這廝從哪跑出來的?」
道理特簡單,就是個視野問題,無論你是新上路的初哥司機還是縱橫馬路多年的老司機,視野盲區這個東西你都無法避免,如下圖所示:
駕駛員在開車時,能否通過左右後視鏡和內後視鏡獲得的後方視野如上圖所示,當後車處於3/4位置時,駕駛員通過三個後視鏡是可以獲得視野的,但是當後車處於1/2兩個位置上的時候,只通過後視鏡,駕駛員是看不到這個位置有車存在的,1/2這兩個位置,我們就稱為駕駛時的視野盲區。
這個道理我在駕校時候就知道了,那麼在沒有併線輔助之前,我都是通過變道前扭頭看B柱方向來實現人肉盲區監測的。
這麼干有兩個缺點:
回頭的時間雖然不到1s,但是這1s內你的視線是完全離開了前方道路的。
脖子容易酸,如果你頭天晚上落枕了,那麼對不起,人肉盲區監測實現不了了。
那麼併線輔助是如何實現自動監控的呢:
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在汽車尾部加裝兩個雷達感測器(或者攝像頭),當有車輛出現在視野盲區的時候,後視鏡上(或者後視鏡內側)的提示燈便會亮起,有些車型還伴隨著警報音,用來提醒車主。
以2017年汽車行業的主動安全配置水平來說,這併線輔助完全不值得單獨拿出來寫一個回答,目前市面上主流的B級轎車,高配車型基本都帶有併線輔助,部分比較高級的A級車也是有的,C/D級就不用說了,2017年的新車連個併線輔助都沒有你好意思出來賣?
在汽車之家隨意截取了幾輛常見B級車的配置,可以看到這個配置在2017年的新車上,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兒了。
但是!但是在我買阿特茲的2015年,這個配置在20W左右的車上還是很罕見的,當時一馬的銷售還把這個功能作為一個賣點給我介紹了半天,然而我的內心毫無波動,甚至還有一點想笑:老司機不需要這個…你還是多跟我說說這車的操控咋樣吧…
車買回來以後我也沒有特別關注過這個功能,甚至有時候還覺得那個滴滴聲有些煩人,但是慢慢的在使用中,我逐漸發現了這個併線輔助系統的優點:
- 在視野不好的時候,像大雨/夜晚/霧霾(廣東不下雪)這種時候,通過後視鏡無法準確地觀察到後車狀況時候,只有變道輔助雷達在默默的提醒你。
- 不僅能監控後方的車輛,連摩托車電動車也能監控到,在複雜路況時候特別好用,摩托車電動車本身就小,通過後視鏡難以觀察到,有了併線輔助就放心多了。
這就好比你剛認識一姑娘,相貌平平身材普通,放在家裡你平時也不會特別關注她,但是慢慢的你發現,這個妹子每次在你出門前都會幫你整理好行李,回家後好飯好菜好酒好肉給你伺候著,時間久了,你就離不開了…貼心的功能往往能夠贏得用戶的心…
所以,你說我覺得哪個配置離不開了?那就是「併線輔助了」。
作為開了好幾年手動乞丐版福克斯的老司機,之前對各種高大上的配置其實是不太感冒的,畢竟這麼多年的乞丐版開過來了,早已經習慣。唯一有點渴望的就是想換個自動擋,減少點勞動量,還有想要個大天窗,提高一些生活品質。
至於其他一些高科技配置,像什麼併線輔助、自動泊車、全景影像之類的,對於新手固然很有用,但是對於我——請允許我裝個B——我這種已經達到人車合一境界的老司機來說,這些配置基本都算是擺設了,連ABS我們都是可以用快速點剎代替的,還需要併線輔助?!
不過最近的一段體驗,讓我對某些配置存在的必要性改變了觀點。
我一朋友要出差兩周,把車託付給我照料。他的車也是福克斯,不過是最新改款的馬丁臉版本,1.0T三缸機加6AT。
這輛車在車系中算是中配,並沒有太多高大上的配置,小小的單色中控屏,小小的天窗,除了是自動擋之外開起來跟我的車並沒有太大區別。
當我開著它從經常去的商場的地下停車場出來的時候,我才意識到,看似不起眼的「上坡輔助」這個配置原來是如此有用!
對於多年駕齡的我來說,上坡起步這種情況遇到的簡直太多了,大部分情況下用手剎大法即可輕鬆破解——掛擋後踩離合不放,拉手剎,松剎車,點油門,松離合半聯動,鬆手剎,轟油門一氣呵成。
不過我仍然難以忘記當年還是新手的我,一次次在坡道熄火、溜車、被後面的車滴滴.......現在的技術,都是當年一次次令人難堪的熄火溜車磨鍊出來的啊!而且我還親自見過有新手司機被困在坡道上進退不得,叫了別的司機幫忙才開出去,真的非常尷尬。
就算是煉成了老司機,其實某些情況下,坡起仍然是很難操作的。
一種情況是坡道特別陡的地庫上坡,即使拉上手剎還是往下溜的那種,車庫收費處還正好設在坡上。這時候就必須得踩著腳剎,然後快速鬆掉剎車,再踩油門,操作難度很大,而且為了避免熄火,油門踩的比較大,發動機轉速不好控制,特別毀離合。我記得很清楚,有次這樣沖了一個陡坡之後,分明聞到了離合器燒糊的味道!
還有一種沒有陡坡那麼驚險,但是很磨人——如下圖這個高架,長長的坡上堵滿了車!。這種難度雖然沒有地庫陡坡大,但是需要跟著車流一次次的拉手剎、放手剎、半聯動、坡起........每天經歷一兩次就讓人崩潰了。
開了新車的這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原來上坡起步還可以如此的輕鬆,松剎車、踩油門,就像平地一樣。
上坡起步輔助功能並非是自動檔的專屬,新的手動車型同樣具備這個功能,無非是增加了一個踩離合換擋松離合的過程。
而且我認為這個功能對於手動檔的意義更大:自動檔溜車了快點踩油門就能救回來,手動檔控制不好的話可是要熄火的。
上坡輔助的操作也十分簡單,只要在坡道上停車的時候踩住剎車,掛入D擋,鬆開剎車時就會自動激活,保持車輛不溜坡,然後踩油門走人即可。
上坡輔助不僅是菜鳥新司機的福音,也很大程度上把老司機們從各種繁瑣的坡起操作中解放了出來,我覺得它真的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汽車配置了。
更可貴的是,上坡輔助這項配置的門檻並不高:因為它是ESP電子車身穩定系統的一項延伸功能,從原理上講,只要裝備了ESP或者類似的電子穩定功能,就可以具備上坡輔助功能了。
目前電子車身穩定系統基本已經普及到10萬甚至更便宜的車上,無論是德系、日系、美系,還是國產系、韓系的新車,大都裝備了ESP或類似的電子穩定系統,坡道輔助系統的普及率與之相仿。大家只要確認自己的愛車具備這項功能,就可以在坡道上輕鬆起步,再也不用怕被後車滴滴啦!
@康斯坦丁 答案里提到ESP在我國也還沒普及主要是因為法規沒有硬性規定,但我想說的是,不要動輒去因為這些東西而判定政府的善惡,美國和歐盟立這個法,人道主義因素固然是一方面,不過更大的推動力還是來自於保險業巨頭們——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裡,足夠大的資本為自身利益倒逼政府立法的又一經典案例了。只是說這個案例中的結果是對大家都有好處那樣罷了,如果我們不把車輛出廠成本上升最終也還是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點考慮在內的話……
對對對,今天我我們不是來學《資本論》的,我想談的配置也不是ESP,而是幾年前還挺稀罕挺新鮮,知道現在也還算不上十分普及,但在我看來不僅僅越來越離不開,而且在未來也肯定會有更大作為的一項——無匙進入及無匙啟動。
即將晉陞奶爸的我,最近越來越多地去設想一個場景:自己一個帶著孩子去超市購物,買完了東西右手抱著孩子,左手提著袋子回到停車場欲駕車離去。這時給你兩個選擇:1.冒著孩子亂跑的風險放下孩子,騰出手來掏兜里車鑰匙;2.放下袋子騰出手來掏車鑰匙,但地面不一定乾淨,而且袋子多幾個的話,放下後要再拿起就比較不趁手了。
該怎麼選?
正確的選擇肯定是無匙進入啊!帶後備箱感應開啟效果更佳,走到車後伸腳一掃打開後備箱放好東西,抱著孩子走到門邊一手打開車門安頓好孩子,隨即瀟洒地坐進車裡踩剎車摁鍵打火掛擋走人,一氣呵成。此處不得不給 @汽車奇談高小強 「被試駕車毒害」的說法點個贊——的確,只有體驗並習慣這種便利後,你才會覺得掏鑰匙解鎖打火是多麼沒必要而且麻煩的一個動作。
更有甚者,免去了女士們從手提包這「異次元空間」里找出車鑰匙這一步,又該省下多少時間這個我都還沒提到了……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我就讓我老婆幫我保管了一次鑰匙而已……
好吧認真一點兒……要是站在職業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的話,之所以覺得無匙進入和無匙啟動未來會有更大前景,那是因為它帶來的並不僅僅是上面提到的這些便利,還有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車都在宣傳的「智能鑰匙」概念,其實所增加的很大一部分功能,也是基於無匙進入/無匙啟動技術基礎之上才能發揮最大效用的。
舉個例子,很多特斯拉車主都會覺得,特斯拉最好的體驗之一就是坐進車裡之後什麼都不用做,綁好安全帶掛個D擋就能開走;而如果是Model X,甚至還能在你走到它附近時,自動把門打開「迎接」你上車,連伸手拉一下門都省了;這些讓車子顯得更「聰明」及人性化的功能,其實看得出來,都是基於無匙進入/無匙啟動的優化產物。
而除了特斯拉,大家印象較深的這些智能鑰匙,可能還有寶馬新7系那長得跟手機幾乎沒差的帶顯示屏的鑰匙,又或者是比7系更早「搶注」了遙控功能的比亞迪。說實話,我以為這兩者都是噱頭大於實用了,先不討論真實世界中使用頻率成疑的遙控功能,即便只說7系那把觸屏鑰匙,第一眼看上去好像功能非常齊全,甚至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步,但現在業界都在討論把車鑰匙整合到手機裡面的可行性了,而這把鑰匙上的功能又有哪項是不能整合到手機APP上面去的呢?而寶馬不但沒有想想怎麼結合手機,反而還要讓消費者額外帶著一塊體積比很多手機都還大的東西在身上,這不僅是反潮流而行之,而且實際上也是會影響用戶體驗的。
所以我會覺得,智能鑰匙的功能不在於多少以及夠不夠噱頭,反而往回收收,稍稍回歸到更基本的層面,可能還會更加實用一點兒。例如剛才提到的特斯拉,的確從原理上看不是什麼高深玩意,但儀式感是做出來了,用戶的感受就非常深刻。
而另外一個方向,或者可以是跟福特My Key那樣,利用車鑰匙來實現駕駛者身份識別,從而能在開鎖一瞬就完成了個性化選項以及車輛某些功能操作許可權的預設。
印象很深的一次,在福特的某地區性小規模新車試駕活動中,我和同行的老師們發現所有試駕車都無法關閉牽引力控制系統、前方碰撞預警系統及盲區警示系統等等一系列功能,而且車子一過90km/h就報警,然後怎麼踩油門都上不了140km/h……正當我們懷疑車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的時候,才猛然醒悟是My Key「從中作梗」……真是佩服主辦方的奇思妙想,這麼一弄,不但能讓老師們乖乖地安全駕駛,而且像My Key這樣的周邊配置,平常產品宣講會是怎麼講都講不進去媒體老師們腦袋的,而這次卻是包括我在內的所有與會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上去是我們被主辦方擺了一道,但往深處想想,像My Key這樣的產品思路除了能防一下「坑爹」的新手兒子去作死外,要是結合當下越來越被熱炒的汽車共享話題,其實也是相當合適的。因為不管是親朋好友間互相借車,或者是利用中介平台實現C2C租賃,要是能像這樣來限制借/租車人(或者換個說法,是車輛共享參與者)的部分行為,不要說完全杜絕事故吧,但幾率大大降低是必然的,車輛擁有者/車輛共享發起者的心理負擔相信也能大大降低。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沃爾沃最近發布XC40的時候,甚至就連帶著推出了幫助實現共享車輛這一目的的APP,要是說未來真像前文所講那樣,用手機APP就能代替車鑰匙的話,那麼要實現類似功能,對於車主來說就更加便利了,甚至都不需要到車上一把把鑰匙地去預設了,直接在APP里就能設定每一位共享參與者賬號對應的許可權。
反正啊,小小的一把車鑰匙,玩法還真比大家想像要豐富得多……
謝邀。
感覺這個問題問的主要還是科技配置吧。如果一個人長期開的第一款車是輛十年前的老車,很多近年來逐漸誕生的科技配置他是體會不到的,偶爾開別人家的新車,也完全可以視這些配置如無物。等他換第二台車的時候,看到配置表上眼花繚亂的東西,難免疑問:這特么都什麼亂七八糟的?
凡是車上提供便利的配置,都需要一個學習→操作→習慣→接受的過程。就我的經歷而言,其實90%看上去沒什麼吸引力的配置,一旦用個五六次,就會形成習慣。
我的第一台車是真皮但沒有座椅加熱,那時候覺得冬天也無所謂啊,不就是屁股涼一涼,大不了拉兩泡稀的事兒么。換到第二台車,後來長期開了幾台帶座椅加熱的車才發現——誰舒服誰心裡清楚。再後來換車了,也開始相親了,女孩子坐進來我就替她打開,妹子的屁股暖了,心也就暖了,印象分+10。
手機互聯功能是近兩年才興起的科技配置,其中蘋果的統一解決方案CarPay體驗是最好的。現在但凡開上帶CarPlay的車,我就把手機插上,藍牙、導航什麼的都剩了,甚至能簡單回個消息,一個CarPlay全搞定。而且這個配置部分品牌高低,不看車輛價格,上至BBA下至自主車型,都有搭載,用戶體驗的一致性也很高。
後視鏡自動防炫目,簡直實用+安全好不好!關鍵是自動啊!國內遠光狗比狗還多,放以前還得手動扳一下內後視鏡,狗跑了再扳回來,這個配置自動屏蔽那些渣渣。
上面講的三項配置都是實用性爆棚的,而且對用戶體驗的提升立竿見影。也有一些看上去不那麼實用,需要一定時間來培養用戶習慣的配置,這些配置的好處或許只針對一部分人群,或許是錦上添花,由好到優。現在幾乎每款車都會拿科技配置來給款型高低做區分,有些廠商用「智能」配置來區分頂配和次頂配,比如本田在A級車和B級車上面,只把Honda Sensing輔助駕駛套裝給頂配車型,這樣既便於拉開價格,又便於宣傳。比如官方宣傳上會突出思域搭載Honda Sensing,可實際情況呢?只有頂配才有。
廠商不可能把所有科技配置都做到全系標配,總是會有一定側重。而且這種情況是有一定國別根據的,德系、日系、美系的路數就不太一樣。把德日美三款最火的SUV拎出來,做個表格就能看出端倪。對比的都是頂配,配置最齊全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科技配置是廣義的,指代那些能提升便利性或B格的配置。咱別只把夜視系統當科技配置,傷不起。
可以看到,豐田對於科技配置十分不感冒,甚至可以說是吝嗇,給了個ACC你就知足吧。這些配置我再做個歸類。
- 便利性提升:全景影像、ACC、電動/感應尾門、發動機遠程啟動、電動/記憶方向盤、全液晶儀錶盤、人工定位服務、手機互聯
- 舒適性提升:空調溫度分區、主動降噪、座椅按摩
- 安全性提升:夜視系統、車道偏離預警、HUD、行車記錄儀、自適應遠近光燈
當然這裡是有交集的,比如HUD,提升了閱讀信息的便利性,也提升了安全性。還有一些帶著B格屬性,比如感應尾門、全液晶儀錶。
可以對比出,漢蘭達相比途觀L和銳界,少了空調溫度分區、車道偏離預警、全景影像、感應尾門、手機互聯、自適應遠近光燈、自動泊車。看出端倪來了嗎?基本上涉及到感測器的配置,漢蘭達就不願意給。
如此大的配置差別背後,折射出的是長期銷量制霸導致產品在配置上落後於競品車型——因為我不加那些昂貴的成本,消費者也願意買單,這種市場現象會從主銷的中低、中高配,逐漸反映到頂配車型上面。想當初途觀制霸緊湊級SUV的年代,那配置即便放在當時也堪稱小氣。後來加長軸距,途觀L要和中型SUV大佬們競爭了,大眾也明白自己的Logo幾斤幾兩,老老實實加配置,換來現在一萬多甚至兩萬多台的月銷。德國人還是很會做生意的,沒有法國人的懶散和傲慢,人家懂得怎麼討消費者歡心,然後也真的肯下狠手武裝自己。
相比之下,美系車通常是高配置+高開低走的策略,所以綜合下來性價比也蠻高的。之前的回答中提到過的翼虎,優惠後同價位中它的配置就非常高了,這裡的銳界也是一樣的情況。其實不光福特,通用旗下凱迪拉克,在豪華品牌里也是終端優惠謙虛到泥土中的車型,而且人家的科技配置也毫不吝嗇。
林肯也挺捨得給,就是科技樹點偏了,那個車門虛擬按鍵解鎖,想法雖好,但便利性上不敢恭維——還有什麼比門把手感應解鎖更快的呢?
美系車這幾年都在轉向科技路線,想以此擺脫人們對於美系品牌老氣橫秋的固有觀念,因此在科技配置上比較下本。同時這些配置往往更偏向於駕乘舒適性的提升,而且如果你關注汽車歷史的話,就會發現美國人對於提升車內生活質量有種迷之嚮往,車載空調、自動變速器、車載收音機、轉向助力、定速巡航、自動大燈這些可都是美國人發明的。這些配置或技術沒有普及的時候,我相信當時很多人也覺得無所謂——車嘛,能開就行。可到今天再看看,哪一項還離得開呢?
過去說到汽車配置,主要是舒適和便利層面的事情。簡而言之,就是拿自動和電動去「組詞」:自動大燈、自動空調、自動雨刷、電動座椅、電動遮陽簾……這類需求早被挖掘得七七八八,你想在九十年代的豪車上,連調方向盤那麼瑣碎的事情,都已經交給電機來完成,往後還能做成什麼啊?因此,現在很多舒適裝備都有過分挖掘需求之嫌,例如磁吸門和三廂轎車的電動尾廂門,還不如自己用手操作便利。當然啦,廠商會對此冠以「優雅」之類的形容詞。比如說電吸門,要有司機保鏢旁身,方能體現它的尊貴感……
不過也有近年才逐步流行起來的便利裝備,就是感應式電動尾廂門。購物完,手裡拿著一堆東西時,無需掏鑰匙,只需用腳在保險杠下一掃,就能讓尾門電動開啟。在國內,這款配置最初是在大眾車型里看到,後來福特用得更為普及。不同於上述那些「沒事找事」的配置,感應式電動尾廂門能對應到實際使用場景。在喜歡一次過大規模採購的美國,這項配置還被用在MPV的敞門上。最近新出的豐田塞納,以及克萊斯勒大捷龍,敞門都能以「腳踢」方式來開啟。
除了舒適、便利層面的配置以外,這幾年由於科技的發展,汽車與時俱進地增加了一些新的配置類型。手機遠比汽車自身多媒體系統強大,已是個不爭事實。於是汽車多媒體系統開始讓位給手機,很多車都配備了蘋果Carplay、百度Carlife這些手機互聯功能。我記得第一次接觸手機互聯是在本田凌派上,那時手機互聯限制很多,機型只能兼容HTC ONE和三星Galaxy S4。這兩款手機現在聽來,是不是有咸豐年代的感覺?事實上,那僅是2013年的事情,不由得讓人感慨科技發展之快。
初期的手機互聯功能,除了手機型號限制多多,手機也要用笨拙的HDMI線來連接,那時一條HDMI線動輒要去到300多元。因此,那時的手機互聯功能很雞肋,不會成為買車時的考慮因素。背後原因在於各大手機製造商想畫地為王,不肯開放連接給車機公司。後來就是安卓、蘋果兩個系統商出來整合,就有了Andriod Auto和Carplay。現在還有兼容兩大平台的百度Carlife,無需考慮手機型號,一條USB線就能進行連接,這類互聯繫統變得越發普及。很多人都習慣一上車就把手機連上,然後就能在多媒體屏幕里看導航、聽音樂、打電話。身邊不少圈內同行,都說買車必須要有手機互聯功能。
除手機互聯之外,這幾年另一個風口就是自動駕駛。自動駕駛不知道何時才能達成,但達成自動駕駛功能的「積木」,已經逐漸普及,例如ACC自適應巡航。傳統自動巡航其實是個針對美國環境的裝備,美國很多公路看過去一望無際,車流稀少得如入無人區。在這種情況下,自動巡航確實很有用武之地。可是在中國,大部分高速都很繁忙,行駛速度經常變化,時不時前面就遇上慢車。結果就是開了自動巡航反而更不省心,要隨時調整巡航速度,右腳還要在那裡待命,就像讓老婆來開車,比自己開還更勞心,而且還危險。
在國土遼闊的中國用車,跑長途是經常有的事,假期出遊,過年回鄉都需要長時間在高速里度過。ACC自適應巡航可以自動跟隨前車行駛,中間哪怕有車插入,系統也會重新跟前車保持距離。雖然未至於可以直接放手不管,但能很大程度緩解駕駛疲勞感,尤其是跟車道保持搭配使用。以我為例,有時在高速趕了一段時間路,就會找一台速度適中的車來跟隨,讓精神放鬆一段時間,再重新接管車輛來趕路。這類「輕度自動駕駛」的裝備,在高檔車中近乎標配。在普通品牌里,B級車的頂配往往會有配備。例如福特蒙迪歐,很早就把這一系列的配置給裝備上。日系車早期對這方面的需求比較麻木,近期迫於市場壓力,也逐步在自家車型上裝備。
之前開的是01款的鈣版手動307還有09年的低配手動朗逸。
後來買了14款的頂配思域。確實發現很多以前車上沒見過的配置在用過幾次後就離不開了……那麼多大神說過關乎安全啊駕駛之類的配置,我更加離不開的是更多「自動化」的配置,最有感覺的是以下三個:自動大燈以前開車的時候經常會發生下了車然後忘記關燈的情況,然後第二天就徹底傻逼了,放了一晚上電當公益路燈後,怎麼都發動不起來。自從有了自動大燈以後就不再有這個顧慮了,把燈撥到AUTO檔,然後就不用特別去關注他了,暗了自動亮,亮了自動滅,熄火就自動關掉。除了有時候碰到下雨天氣需要手動開一下燈做警示,其他幾乎不用去關心燈的情況。這個已經徹底離不開了,有一次開別人沒有自動大燈的車差點讓人家當了次公益路燈……無鑰匙進入/無鑰匙啟動沒有了對於鑰匙的束縛,真的很爽!只要鑰匙在身上,無論是包里還是褲兜,你就可以握著門把手拉開,包括尾箱們。在平時的使用中已經非常的實用了,上車握一下門把手鎖車,下車握一下門把手解鎖。特別在很多手上滿是東西的時候,根本不用費心費力去找不知道在哪兒的鑰匙(可能女士會更有體會)。而對無鑰匙啟動來說,曾經的我也更加喜歡擰動鑰匙時候的那種感覺,認為一鍵啟動給不了那種感覺,然而當自己真的用了一段時間後就發現那種按一下的感覺也是非常的爽快啊,更有高科技的feel。自動空調自從有了自動空調,也就不用去關心風量大小,吹哪兒比較爽。只要開了AUTO後,自己去調節下溫度,車輛系統就會自動幫你選擇合適的風速等參數,他就會去動態的調整來保持在這個溫度。省去了一直要手動調整風俗速和溫度防止過冷過熱的這些步驟。其實我覺得的離不開的配置更多的是那些自動化了的配置,讓駕駛者可以更加關注在駕駛這件事情上,也同時提高了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強答一波!有點偏題,不聊高大上的駕駛輔助、全景影像、定速巡航……
現在車上我離不開的設備,都是自己另行加裝購買的。強烈建議,車企設計師、工程師別全盯著自動駕駛、無人駕駛高科技,弄點實際的小成本投入,大友好度提升的。
手機支架(導航)
雖然幾乎每車上都自帶導航,但是新車出廠時,那功能和友好度,就距離時下暢銷手機差了十萬八千里。車載導航,是永遠無法企及 2-3 年一更換的智能手機導航的。那就拜託,給裝個手機支架唄!沒有手機支架,也給手機支架留個位置唄。10月試駕了8台車,為了個手機導航放哪,愁死了……
尤其遇到,轉向燈設置不合理的。
倒車雷達 + 倒車影像
這個還不是標配,車企不是蠢就是壞。但是前天試駕的一台 CRV 2017款就沒有。7-11買杯咖啡,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側方停車的小車位,下車看了5次都沒停端正。在價格低 5萬的車都有全景影像時,CRV 這樣真的有意思嗎?
行車記錄儀(護身符)
我不犯人,但是不代表人不犯我。拿駕證 8年 發生過3次事故,都是被別車撞,其中一次對方小貨車逃逸,啥也別說了,錄像交交警。任何一次的維修費都遠高於行車記錄儀的價格。真正的護身符。
如果一台車,自帶 行車記錄儀,會提升銷量不?
胎壓監測
不求高級的,可以來個入門的……
正好坐在車裡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看了一圈各種按鍵,下面我宣布,獲獎的是:倒車影像! 這是一個改變我駕駛習慣的配置。記得開沒有倒車影像車那會,每次倒車前都會習慣性地提前觀察一下需要倒車的地方距離多少,有沒有障礙物,停車也不喜歡倒,上車前也會習慣性觀察車後方,因為後視鏡存在巨大的盲區,尤其是車尾低於後備箱的地方。 自從有了倒車影像,倒車前幾乎從來不觀察車後情況,全從屏幕里看和後視鏡看。如果天天開有倒車影像的車,突然換到一個沒有倒車影像的車上,你會發現,忘了提前觀察一下後方了,那種深深的不安和不確定,會讓你突然意識到這個老司機看似不需要的配置,其實給你帶來了很大的安全感,降低了很多盲區存在的風險。 評論區里有人提到倒車影像畫面失真,距離不準等問題,其實我覺得倒車影像最大的意義就是補充了後視鏡盲區,看不準總比看不見好。安全駕駛,還是靠人,就像我在既有雷達又有影像的車上倒車也能撞上花壇。別問我為什麼,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看書上,我把別人倒車的時間用在了思考人生上!
就說一下奧迪的電子駐車吧。不知道其他品牌管這個功能叫什麼。如圖:
這個"A」按下去以後,車只要剎停,看到屏幕上有個綠色的P亮了,就可以松剎車了。不用換擋(仍舊是D檔),不踩油門,即使有坡度,車也不會動。就這麼個功能。
上坡起步不溜坡,這不用說了;等紅燈的時候解放踩著剎車的右腳,也不必說。最有用的一次,到一個以前沒去過的賓館參加會議,因為賓館年代較早,沒有修地下汽車層,但我不知道啊,轉了半天地面沒有車位,看到有個地下車庫就往下開。開下去一看,是停自行車的車庫,很小,不可能停汽車,也不可能掉頭,只能倒車開上去。
坡度很陡不說了,關鍵還帶很大彎度。倒著開上去,沒人指揮。可能想想覺得不難,實際上如果沒有電子駐車和倒車雷達,我估計那天我得修車。
話說我駕照拿了也8年了,里程15萬公里左右。
覺得這沒多難的,可以找個地下車庫帶彎度的倒上來試一下,撞了我可不管修車。
上班摸個魚。。。
賓士車主一枚,覺得賓士的hold功能還可以,具體叫什麼我也不知道,就是等紅燈的時候,輕輕踩住剎車,然後再深踩一下,儀錶盤的屏幕就會出現一個hold,這個就相當於拉手剎了,這個功能很適合等待長時間的紅燈,不至於腳麻,車要前進的話,踩油門就可以解除hold了,當然了,你掛P檔也是可以的。
主動剎車功能,這個我沒有試過,不知道快撞上去的時候會不會主動剎車,但是在路上,如果你的車速很快,而且快要接近前車的時候,儀錶板會提醒危險,車速會自動降低,安全帶會自動收緊,很適合新手。
當然了,還有那些什麼電子駐車,什麼節能模式,什麼倒車影像,什麼雷達,都是不錯,也逐漸離不開的功能了。
自動泊車功能,這個沒用過,聽別人說還不錯,但是我不敢嘗試。。哪天試完了跟大家說。
最後,我要吐槽一下,賓士的導航,簡直:
切錯賬號了。。。。。(逃。。。。。。。。。。
越來越多的新車有了坡起輔助,不久的將來人們就會忘記鬆了剎車趕快去踩油門的緊張感。
越來越多的新車有了降檔自動補油,不久的將來老司機們將不再有炫耀自己跟趾的機會。當然,更現實的是,越來越多的新車用了自動擋,不久的將來人們將會忘記手動擋的駕駛樂趣。必須是導航!!!現在沒導航都不敢進市區,更別提自駕遊了!!!要是去到重慶那種地方,我滴媽,直接就跟瞎子一樣!!!
渦輪增壓發動機
萬稅萬稅萬萬稅ESP!ESP!ESP!多年前沒有普及,現在也沒有普及,路上跑的車很多都沒有ESP!ESP是博世的專利,其它類似產品還有DSC VSC VSA……車身電子穩定系統重要性不必多說,美帝,歐盟等國家也都分別在2012-13年強制新車必須裝配了。也希望我國儘快出台相關規定。
電子狗,行車記錄儀,這類算么?
藍牙多媒體。5年前還不太普及,合資車以及低配車很可能沒有,現在沒有藍牙多媒體的車還能買?電子助力。幾年前機械液壓助力的方向盤還是很流行的,尤其是入門級車型。現在一些入門級低配車也有,買了完全是找罪受。電子助力低速輕高速穩。
希望下一個普及的是自動大燈,大半夜開車不開燈的XX怎麼那麼多?
謝邀
我覺得一定是多媒體系統。這幾年各大主機廠的招聘設計師的時候HMI相關方面的設計師名額一直不少,這個東西以後就是各大品牌的內飾方面的看家武器。這裡我想從一個內飾里最小的一個「配置」說起:USB介面。
作為知乎上最喜歡到處借車的汽車設計師,在開始借車之前我以為這東西不應該標配么?然而我錯了。有一次試了一個豪華品牌的SUV,中期改款之後,這個系列的頂配。我在IP上面的多媒體面板上找到了SIM卡插槽和兩個SD卡插槽。然而即使翻遍了IP和Console的各種儲物格,我也沒找到一個USB介面。只看到了這個:
這樣的專用音樂介面讓我想起了中學時代索愛K790c上那巨大的專用充電和耳機介面。開那個車的幾天我很無奈的帶上了充電寶……
其實只要看一下淘寶就知道,其實直到現在,車上原生的USB介面也沒有普及到絕大多數車型上。隨便一搜都是物美價廉銷量幾萬的點煙器USB轉接頭。
除了充電以外,USB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多媒體。因為接觸過的車絕大多數車型藍牙都存在不太穩定的情況,所以我更願意用數據線來聽歌。
比如賓士,從圖上看來,有很美觀的界面。但不得不說真的只能看圖片。Audio20系統謎一樣的系統邏輯以及堪比使用了4年的手機反應速度……
寶馬的iDrive系統操作鍵已經簡化到7鍵,同時引入的手勢控制很好用。很多人都說這是目前最好用的系統。
奧迪MMI中控屏幕和儀錶的聯動目前是做得最好的。對於駕駛者來說,一大半的操作手可以不用離開方向盤。同時不得不說現在大MMI旋鈕的出色手感。
另外國內的幾個跟互聯網公司合作的智能系統也不錯,都是建立在國內的流量和互聯網服務上。
前一陣還體驗過福特的SYNC。這個系統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通過AppLink調用手機里的APP。這個機制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程序的更新,因為app不是裝在車載系統里的,也不需要第三方提供的流量支持服務。
而且在很多城市開始抓開車使用手機之後,最安全使用手機上導航的方式其實應該是這種了。
除了直接把iPhone連接後統稱為「iPod」的形式之外,這幾年最火的就是Carplay。可能不少人對CarPlay很感興趣,覺得它很棒,但我不得不說目前階段的CarPlay不是很好用。CarPlay最大的問題就是它不是一個投屏的功能,但如果你按了Home鍵CarPlay也會返回到「桌面」。尤其在開啟導航的情況下,如果我利用等紅燈的間隙去用手機去查看一個其他東西,那麼IP上這個或大或小的屏幕就又回到主頁面了,這時候你是用不了導航的。這個情況最普遍的是音樂和導航功能同時用的時候,很尷尬。另外,CarPlay的音頻一般被汽車默認為「多媒體」。多媒體和車載收音機是兩個並列且衝突的音頻選項。要麼,用CarPlay乖乖的導航、聽歌;要麼,聽廣播,然後用著無聲的導航。
所以在我看來,CarPlay只是一個選項而很難稱得上一個好的「系統」。當然,如果把iPhone越獄,那麼CarPlay還是很強大的。很多原來不會顯示的第三方應用,比如高德之類的就都可以用了。私以為從技術上說,用大屏搓一把農藥也不是不可以。
其實說了這麼多,現在發現對於我來說,沒有這樣的多媒體系統開車的時候真的無聊不少。
不過其實我現在還在追逐童年時代的一些影子。我想像中的老司機要喝罐頭瓶子里的茶,聽著空中書場里的三俠劍。然而在上海,明顯北方文化的評書在電台里是聽不到的呢……
推薦閱讀:
※關於汽車差速器的問題?
※為什麼沒有後置前驅車?
※途觀是怎樣走向神車之路的?
※斯柯達同級別的車為什麼比大眾便宜很多?
※汽車氙氣大燈、LED大燈和鹵素大燈有什麼不同?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