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改編自嚴歌苓「自傳體小說」的馮導新片《芳華》?

參考閱讀:如何評價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

《芳華》有濃厚的個人自傳色彩,她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些有文藝才能的少年男女從大江南北挑選出來,進入部隊文工團,擔負軍隊文藝宣傳的特殊使命。《芳華》是嚴歌苓和馮導那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載體,有著那個時代獨特的烙印,如何看待小說和電影分別展現的對那個時代的思考和追憶?


上個周末,叔大半個朋友圈的人都去看了《芳華》的點映。

這一次看過的人多了,對它的呼聲也隨之高了起來,對口碑的反饋比多倫多電影節首映的時候還要好。

大家都知道芳華退出了今年激烈的國慶檔,但撤檔的真正原因至今都比較模糊,似乎主創都背負著難言之隱。

炒作,題材敏感,預售票房不理想,說來說去終究是猜測。

這次《芳華》重新定檔,馮小剛也親自確認影片一刀未剪,院線放映的龍標版本自始至終都是一個。

《芳華》離馮導的上一部《我不是潘金蓮》的製作時間相隔不久,但這部片子卻在他的腦海里設想了數十年。

2002年他在寫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的時候,心裡就有拍攝《芳華》的意向。

馮小剛高中畢業就進入了北京文工團,20歲左右的他在那裡度過了六七年的青春時光。

他對文工團和當時的那個年代有著強烈的個人情結,要想展現出來就需要一個好故事,於是他找到了嚴歌苓

才女嚴歌苓和馮小剛同歲,都是1958年生人。

從軍經歷一直是她創作的靈感源泉,作品背景也大都設置在上世紀。

她的書不僅廣泛地被拍成影視作品,還沒少和國內的知名導演合作。

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和《歸來》,都是出自嚴歌苓之手,陳凱歌的《梅蘭芳》也是她來打磨的劇本。

這一次不同的是,《芳華》雖先有的小說,但馮小剛當初不是直接買的成書的版權,它是馮小剛與嚴歌苓相約合作的產物。

小說的原名是《你觸摸了我》,帶有一定半自傳的性質。

馮小剛之前在團里是負責舞美的,嚴歌苓當文藝兵的時候跳過紅色芭蕾。台前和幕後,電影和小說里都有交代。

敘事的第一人稱是女兵蕭穗子,可以說這個主人公指代的就是嚴歌苓自己。

在片中,馮小剛還是很傳統地採取通篇旁白,以蕭穗子的口吻去講一個很純粹的故事。

穗子在團里生活得自在安逸,有朋友也有愛慕的對象,她更多的是處於見證者的位置,敘述真切的體驗,抒發真實的情感。

何小萍才是影片格外聚焦的女主,出身坎坷的她終於有機會進入文工團,對當兵滿懷憧憬。

以為穿上了一身軍裝就不再會受人欺負,可到了團里的她還是一個沒被溫柔相待的軟柿子。

眾人眼中的優秀楷模劉峰給予了小萍很大的幫助。一來二去,小萍漸漸對這個常向自己施以援手的善良男人心生情愫。

儘管劉峰堪稱「活雷鋒」,可再怎麼說一個人總歸是擁有七情六慾的,而大家普遍覺得像他這樣的好人理應不食人間煙火。

一次意外過後,顯露了正常人性的劉峰被當作流氓一樣來審問,後來索性被發配到偏遠部隊。

伴隨時代的變遷,文工團的興衰,這些朝夕相處了多年的戰友天各一方,懷揣著各自的心事,開啟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然而回首過去,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記憶還是青春芳華。

能看出馮小剛想借人物群像,來集中體現出一代人的情感糾葛和世事變故。

首先,叔覺得電影的選角是值得認可的

早前《芳華》招募演員的要求就引起過人們的關注,太俗的不要,整過容的也不要,還得有過硬的功底。

說白了,馮導有意避開使用明星,就是想營造一種與影片相契合的稚嫩和清新之感,而不求爛大街的流量。

事實證明,這些小花的表現也沒有令人失望。

雖然一眼望去滿屏的女孩,但其實主力只有鍾楚曦苗苗兩人,她們也是其中最出彩。

鍾楚曦飾演的蕭穗子是舞隊的核心成員,開場的那支《草原女民兵》即便是在練功房裡穿著訓練服,也跳出了軍人的精氣神。

電影里的呈現要比下面這個探班現場表演更為亮眼。

許多勾起回憶的情懷點,也放置在了穗子這個角色的身上。

比如她吃著心上人給的西紅柿,酸甜又似曾相識的味道讓馬雲都不禁發微博感嘆。

還有夏天裡吃著雪糕,穿著舊時代款式的泳衣躍入水中的橋段,也都令人通過鍾楚曦自然的表演狀態融入情境。

飾演何小萍的苗苗,在片子里感覺像未滿20的少女,完全看不出88年出生的她也已是奔三的人了。

小萍從渴望出人頭地,到理想的幻滅,再至堅強與執著,所要表達出的情緒要比穗子複雜豐富。

全片最先擊潰觀眾淚點的當屬小萍的獨舞。

在夜晚空曠的草地里,舞動身姿的姑娘輕盈優美,卻也形單影隻。

尤其配合著同室內演出步調一致的表現蒙太奇,如此強烈的對比絕對是一枚重磅催淚彈,這段情節過後叔聽到了影廳里傳來了啜泣的聲音。

男主角黃軒應該是《芳華》的主演裡面最有名的一位了,演完《羋月傳》之後他的人氣直線上漲。

他今年算是相當高產,陳凱歌的《妖貓傳》下周上映,他又是男一號。

馮小剛之所以能選中他,是因為作為當紅明星的他沒有過度消費自己。

而且黃軒是有舞蹈基礎的,他練過6年的舞蹈,學過中國古典舞和民間舞,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

他在片中沒多少舞蹈戲份,但充分具備浸染在文工團里的那種才藝氣質。

他在詮釋劉峰這個角色的時候,一邊突顯了他的好,一邊也照顧到了對私心的外現,不至於讓人物太扁平化。

不過可能是礙於電影篇幅有限,馮小剛也是以美為重,這些主角的形象都不及小說中那樣飽滿,好在煽動的情感特別抓人。

文工團的記憶對馮導來說有多珍貴,看製作和完成度就知道。

《芳華》請來了作曲家趙麟擔任音樂總監,他的父親趙季平也是中國著名作曲家。

看過本片你會發現,配樂一定是一大加分項

一段段熟悉的紅歌譜曲成宏偉的交響樂,有力地襯托起時代的氛圍,噴薄而出的情感猶如弦樂的長音一樣激揚高亢。

影片投資金額高達1.3億人民幣,光是在海南搭建文工團大院實景就耗費了3500萬元

那段對越自衛反擊戰那6分鐘的戰爭戲,斥資約700萬元

這段流暢的一鏡到底出自羅攀之手,《烈日灼心》、《老炮兒》、和《我不是潘金蓮》的攝影都是他。

別看鏡頭只有短短几分鐘,但是卻需要在場演職人員不斷地排練和走位才得以實現。它讓血肉橫飛的殘酷場面,衝擊力變得更強。

除此之外,還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群戲是文工團戰友們的散夥飯

這種離別象徵著一個安樂大家庭的解體,每個人的傷感出於對朋友的不舍,對環境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的茫然。

這場戲一晚上拍了三遍,演員們喝的都是真酒,付之了真情。坐在監視器後面,馮小剛的眼角早已濕潤。

《芳華》無疑飽含了他對那段燃情歲月的深切思念,把內心很私人化的情感投射到了電影之中。

年近花甲的「小鋼炮」,還是一如既往地任性。

但這一回,他獻上了自己所能想像到的,最美的青春。


寫一點我的讀後感和觀後感吧。

《You touched me》這部小說,其實是我覺得嚴歌苓寫得不那麼深刻的一部小說,她可以把她寫得更好,她的矛頭還是轉向了人性的複雜、人性的善與惡,人的自省和自我剖析,小郝的,穗子自己的,穗子幫著劉峰剖析的,幫著丁丁剖析的,以及幫著小嫚剖析的。時代賦予人性的色彩最複雜,人隨著時代改變,隨著自己身份的改變的而更複雜,不知道是作者不敢寫還是不想寫。青春里吐出的芳華,時代的烙印最清晰,但是這個時代,在小說里只是一件外衣。

而電影《芳華》又在這件外衣外面加了一件棉襖,這件棉襖上綉上了青春的荷爾蒙,彼時才有的舞姿和歌聲,敢言說和不敢言說的愛戀,為了信仰和不知為什麼而堅持的執著與勇氣。小說脫掉外衣,依然是好小說,但是電影脫掉棉襖,就只剩下看得見、摸得著的符號——文工團大院、用力過猛的舞蹈和歌聲、那時的愛情、身份帶來的自卑與張揚。是那個年代的人共同的記憶,是我們這個年代過得還不錯、有時間和心情走進電影院去緬懷的父母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而我,沒有,畢竟年輕。

小說里故事都是圍繞著大家與劉峰展開的,you touched me(《你觸摸了我》),you是劉峰,他physically touch了丁丁和小嫚(電影中的小萍),mentally touch了小嫚和穗子。英文名比中文翻譯高明了很多。觸摸的不只是丁丁的肉體,也是小嫚的尊嚴和此後的依戀,是穗子的靈魂自省。所以,在書里,故事要以所有人和劉峰的關係展開。穗子(第一人稱敘事口吻)一出場是一個剛被大家群批過的思想墮落腐化的寫情書的少女,她甚至在被戀人出賣和眾人的鄙夷下,有過輕生的念頭,這時候,群眾里沒有放棄她和看低她的只有劉峰。所以,後來的她看通透了當初的事,「長大後」的穗子對當初看似親密的室友們是漠不關心、毫不同情的。彼時的她可能也認為自己是錯的,而聖人劉峰雖然鼓勵了她,但是這個備受大家推崇、受盡了表揚和獎勵的人,畢竟是她這樣成分不好且劣跡斑斑的人的對立面。一個十幾歲的少女沒有感恩卻心懷一絲恨意,她在等著劉峰從聖壇下摔下來的那一刻,她也希望他摔下來。

劉峰用了兩次對穗子的無私的幫助,乃至後面用自己的「悲劇」人生才touch到了穗子。

小郝和劉峰的關係更為複雜一些,她出賣過好朋友穗子,「情書」事件的告發其實是她一手策劃,高幹子弟出身的她不僅利用肉體搶了穗子的戀人,還攛掇戀人告發穗子,而這不過是為了解她嫉妒心的一口惡氣,這個利用完了的戀人也被她想辦法處理掉了。書里的郝淑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嗎?也不是的,她是唯一直面勸告過丁丁的人,她說,你一定不要出賣劉峰。

「我出賣過別人,後來看到被出賣的人有多慘。」

在「觸摸」事件爆發以後,丁丁對聖人劉峰的幻滅是萬萬不可相信的崩潰與不解,穗子有一種「等到了這一刻」的「舒心」,她說:

「其實,當時紅樓里每個人都跟我一樣, 自始至終對劉峰的好沒有信服過。就像我一樣,所有人心底都存在著那點兒陰暗,想看到劉峰露餡兒,露出蛛絲馬跡,讓我們至少看到他不比我們好到哪兒去。」

穗子的失誤在於,她也認定自己寫情書、談戀愛是不對的,因為「被出賣的」那個很慘的人就是她,她骨子裡認定自己是做錯事的,是低人一等的。而她不甘低人一等,如果這個一直比我們都高的劉峰矮下來,才會顯得自己不那麼矮。

「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為什麼會對劉峰那樣?我們 那群可憐蟲,十幾二十歲,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領,只有在融為集體,相互借膽迫害一個人的時候,才覺得個人強大 一點兒。」

這不是青春的美好,這明明是青春里赤裸裸、血淋淋的惡,嚴歌苓剝開了、挑碎了給我們看。不對,這原本也不是什麼天大的惡,不過就是小私心、小惡意罷了,但是這是那個時代的青春,那個時代最特別的就是放大鏡效應。這一眾小青年的小私心、小惡意間接地把劉峰送上了戰場和一輩子大部分時間不被善待和理解的命運。

所以,在「觸摸」事件後,郝淑雯恰恰成了為劉峰說話的人,當然也只局限事情還沒暴露的宿舍里,事發之後,她也不例外地對劉峰的惡行進行了批判。但我想後來的批判並不是她的本意,也是她後來在海南慷慨相助劉峰的原因,她的覺醒,大概是在出賣穗子以後就開始了。後來的郝淑雯說:

「誰讓他去摸林丁丁, 摸錯了吧?要不他不會給處理到連隊去。 也不會丟 一隻手。那隻假手好可怕。一種…… 便宜貨的感覺,還用舊了、破了。 你不知道,那麼多人摸過我,為什麼不能是劉峰?劉峰跟他們比,至少人品好多了。」

她是最早開始體會什麼是人性善惡的人。

丁丁和劉峰的關係其實是最簡單的,一個愛講「合算」、愛慕虛榮、頭腦簡單、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丁丁,因為身上的女孩氣質,吸引了劉峰一生的愛意,這樣的女孩兒,擱到今天,大抵也會追求者甚眾。她看起來精明會劃計,實則腦中無物,計划了一輩子也沒撈到什麼好。所以,穗子一直搞不清楚,丁丁到底是精明還是不精明,到底是假的傻白甜還是有所圖謀,如果有所圖謀後來怎麼也什麼都沒圖到呢?

林丁丁這樣的女孩兒,身邊太多了,當初讓所有男人神魂顛倒的林丁丁,一定要等十年、二十年後才能看到她的真面目。劉峰這樣的傻孩子當然也很多。

「夏夜,那一記觸摸, 就是他二十六歲一生的全部情史,你還叫「 救命」? 最終送命的是我。」

小嫚對劉峰是一種敬重父親般的依戀,她從小沒有受到過什麼尊重,文人父親唯唯諾諾自殺謝世,母親為了生計為俾為奴,她在官宦繼父家寄人籬下,她生來是「多餘的」。於是,養成了「賊眉鼠眼」、「偷偷摸摸」、不自信、愛暴怒的乖戾性格,電影里的小嫚太純真美好了,小說里的小嫚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在集體中,我們多半都不會太喜歡她,再加上這種人不愛說話、性格又有特別軸的倔勁兒,骨子裡還特別入世,千萬分地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樣可憐的人多半又贏不來大家的同情,能做到不反感也是不錯了。

她的人生是一個「時代的誤會」,她沒有大善大愛,更沒有什麼大志向,不過就是希望被人愛、被人關注、被人尊重,這份渴望主導了她大大小小的行為,從偷媽媽的紅毛衣、故意生病、海綿胸罩、送劉峰、裝病、背戰友。為什麼「觸摸」事件讓丁丁們不可相信「雷鋒」的坍塌,讓穗子們暗暗解了恨,卻讓小嫚又向劉峰走進了一步呢?書里和電影里都有這樣一句話,「也許小嫚是我們當中唯一一個真正識得劉峰善良的人。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她曾那麼深切地渴望母親攬她入懷中,於是也能理解劉峰的擁抱,這在她看來也許不過就是深情的流露,她看到了劉峰的底色。人在逆境中,才能擁有更敏銳的眼睛和清醒的頭腦嗎?其實所有人都看到了劉峰的底色,但是選擇集體失明,在逆境中的人最怕的是自己讓自己失望吧,所有人都看不起她、孤立她的時候,她怎麼能自己也放棄自己呢?他們其他人,得到的太多,卻唯獨放棄了自己。劉峰對每一個人都有最真摯無私的幫助,卻只有小嫚回應了這份幫助。這青春真得殘酷!

「小嫚第一次見到劉峰,他騎著自行車從冬青甬道那頭過來,一直騎到紅樓下面。那是 一九七三年的四月七號, 成都有霧——她記得。」

這青春,也真得很美!

再說說電影,我說電影穿了棉襖,可能不太妥當,穿一件風衣吧,顯得更帥氣亮麗一些。電影的內涵遠不如小說豐富。除了小萍(也就是小嫚)和劉峰,其他人的形象多少讓人有點不太理解,而電影中的小萍的形象顯然比小說中要更偉光正一些,當她痴痴坐在台下,音樂響起,眼睛和臉都慢慢亮了起來,我的眼淚倏忽一下冒了出來,月下獨舞那一段是電影的高潮。她終於像模像樣地跳了一支舞,這支舞不跳給任何人,只跳給她自己。

憑著這一段,很想給電影五星。小萍實現了從渴望贏得組織認可到清醒獨立的偉大轉變,這個轉變是這個裡子爛掉的文工團給她帶來的,是醫護站生死線上的戰士們帶來的,是劉峰對她的關愛帶來的。此時,她的頭腦是混亂的,但是卻是最清醒的,她沒有走到檯子上去跳,而是一個人走在了月光下、草地上,她臉上的笑都是笑給自己的。正像小說最後寫的,她的淚也是往自己心裡流的。這一段極美,也是極苦澀的。

畢竟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像電影里的丁丁那樣,出身沒有枷鎖,心裡不欠誰也沒有徹徹底底地付出什麼,利益得失全在身外,所以最後可以坐在澳洲的陽光草地上笑得溫暖開懷。

電影里的穗子的形象,是我覺得有點欠缺飽滿的。她是這個集體中沉默的一員,在父親平反前,由於和小萍是同一個階級,她有一丟丟自己的判斷和認識,但是她也始終沒有站出來,自始至終她都是一個不發言的旁觀者,對小萍、劉峰也沒說過一句寬慰的話,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那樣的時代,不說話已經是覺醒,已經是善良了。可是,最後作為一名成功作家,依然和「搶走」愛人的朋友風淡雲輕,相逢如同不曾分開的熟悉,笑得沒心沒肺。「你說他現在還想摸林丁丁嗎,假手都不想摸吧。」這句笑出來的台詞讓我很反感,穗子最後的成功形象,看起來,特別像一個「賣經歷」的搬磚作家,那些曾經深沉的傷疤變成了她筆下的談資,成了書籍簽售大賣的墊腳石。這個旁觀者的形象並不溫暖,也不美好,甚至不如罵出「我x你媽」的郝淑雯。電影里的穗子遠不如小說里的穗子看得通透,小說中多年後的穗子說:

「這回是我和郝淑雯笑得嘎嘎響。不快樂的人都懂得我們這樣的笑。放下了包袱,破碎了夢想,就是那種笑。笑我們曾經認真過 的所有事兒。前頭沒有值得期盼的好事,身後也沒有 留下值得自豪的以往, 就是無價值的流年, 也所剩不多, 明明破罐子, 也破摔不起, 摔了連破的都沒了, 那種笑。 就是熱誠情願邀請人家摸, 也沒人摸了。」

大家都在電影《芳華》里看到了青春的芳華嗎?我倒覺得這光艷明麗的背後卻都是滿滿的諷刺,何小萍和劉峰的形象越高大,結局越悲情,其他人就越像跳樑小丑,尤其是那一場不醉不歸的離別酒會,歌聲中充滿了虛偽、掩飾和自欺欺人。

寫到這裡,突然很難過,我們這一生,可能都不自覺地辜負過很善良的人,那些很好很好的人。但是,滄海橫流,有的人活得是英雄,而我們只是慫貨。這是小說中的穗子對自己的深刻反省和剖析,都是明艷亮麗的青春,但有的人的底色太不一樣了。

有的人的青春,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被加上任何顏色。

p.s. 黃軒很帥!不容反駁!!


在引發巨大爭議的《私人訂製》以後,馮小剛有接近3年沒再拍電影。

而當時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有一句宣傳詞,叫「成全別人,噁心自己」。

這話說的什麼意思呢?江湖傳聞,馮小剛當年《1942》投資巨大,票房不佳,讓投資人虧損嚴重。於是找來王朔救急,臨時湊了個段子,拍了這部《私人訂製》,回歸馮氏喜劇,大賣特賣,最終拿下8億票房,位列年度第三。在《1942》上面虧的錢都圓了回來,皆大歡喜。唯有馮小剛不歡喜。

馮小剛今年在上海電影節上開炮炮轟垃圾觀眾和垃圾電影,這個話實在不歸他說。因為無論如何,拍《私人訂製》這種垃圾電影圈錢這個事兒,他也干過不是?自己都做過,好意思說別人?

但他之所以說這句話。當年《1942》票房失敗和《私人訂製》瞎拍拍大賣,給他的刺激挺大。

這個故事確實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成全別人(投資人),噁心了自己」。

等3年後馮小剛回來。江湖已不是過去的江湖。馮小剛宣稱以後只拍自己喜歡的電影。

但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蓮》為了票房還是鬧出了大新聞,到底馮小剛是不是,就真的只拍自己喜歡的電影了呢?華誼10億收購東陽美拉的對賭協議還擺在那了。

說實話,我是不信的,但這也就不提了吧。

但不能否認,這次《芳華》真的算,非常接近馮小剛所說的「拍自己喜歡的電影」。因為這次是為了緬懷自己的青春。

馮小剛1978年開始在文工團當美工,在其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有一段話。「女兵這種穿軍裝的方式在夏天裡很普遍。洗完澡,披著濕漉漉的頭髮,光著脖子空堂穿上軍裝,把軍帽塞進軍挎包里走出軍營。嚴格地說,這種著裝方式是不符合條例的,但看上去卻是楚楚動人。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樣一個細節拍一部電影,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結。」

把這個細節拍一部電影,如今馮導的心愿算是完成了。所以,為什麼在電影里出現了這麼多女兵修長的大白腿,有很多關於女兵身體的特寫。除了各種排練女兵的大長腿,電影還專門拍了好幾組在澡堂里,女兵穿著純白的內衣,互相嬉鬧的場景,還有女主角何小萍一個洗澡的剪影。

整個電影的前半段,都是關於這段青春的緬懷:各種美好的身體,動聽的歌聲,動人的舞姿;泳池,少女,大腿,陽光,襯衫,笑聲……

年輕真好。連我這個還不算老的中青年都有點感慨了。

所以我都可以理解馮小剛為什麼拍了那麼多泳池啊、泳裝的戲份了。

估計他老人家在拍完這一天的鏡頭以後,晚上躺在床上,還想起當年偷看哪個女兵的往事....哈哈哈

年輕總會過去。電影的後半段,年華流逝,物是人非,在經歷了各自被文工團的下放,上戰場,受到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生活的重壓等等以後,電影的男女主角最終在芳華不再的歲月走到了一起。

電影在這個高潮處戛然而止。只留下一句畫外音:「原諒我不想讓你看到他們老去的樣子,他們都已經芳華已逝,面目全非。」

這種時光流逝的滄桑感,還是非常打動人心的。

青春的流逝,總是要失去以後才感覺出來有多好。但是世界上的事兒吧,有些真的是不失去你無法體會到多好,當你擁有的時候,無論別人怎麼和你說這個有多好,都是無法體味的。非得失去才行。這真是個悖論。

上面是《芳華》的優秀之處。只說電影拍出了這些,這就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我黑馮小剛這麼多年,就是因為《私人訂製》之後,拍不出好電影,就知道天天罵街。沒勁兒——

下面說說我對《芳華》批評意見。

第一,是結構太過於散亂

說起國產電影的青春片,繞不開《陽光燦爛的日子》。

《芳華》要比姜文的這部經典差了一些味道。《陽光燦爛的日子》更加純粹,就是純粹以主角馬小軍的視角,描述了青春一段荒唐的時光,但由於是最好的年華,多年後回想起來依然是那麼的寶貴。

《芳華》則顯得有點凌亂。馮小剛想表達的東西似乎太多了,一部電影根本放不下。

《芳華》想表達什麼呢?是那種時光滄桑而殘忍,最後歲月流過又回歸平靜。縱觀整部電影,這個主題主要靠兩個主角來展現。配角的戲份,應該是配合主角展開才對。

但這部電影,感覺很多配角在搶戲。有很多配角戲份和主角毫無關係,但電影花了大量筆墨。比如文工團吃散夥飯這場戲,和兩個主角完全無關,完全可以一筆帶過,無需花這麼多鏡頭來描述。

電影的視角也比較亂,一開頭先出現敘述者蕭穗子,電影以她的視角展開,給她戲份尤其多,比如後面她和男兵陳燦的感情戲,但這個視角又沒有貫穿整部電影。

很多諸如此類碎片化的情節,感覺馮小剛是想拍成文工團這群女兵的群相。但這導致了重點不突出,焦點不集中,也嚴重弱化了觀眾對核心情節的理解。

散文講究形散而神不散。《芳華》顯然沒有做好。

當然在嚴歌苓的原著小說裡面,其實結構比電影要散亂的多,甚至很多情節和線索存在故意誤導讀者的傾向,但是小說這麼寫沒問題。因為小說寫了這麼多年,敘事結構方面很多作家想求新求變,而且小說可以細細品味,反覆讀,最後會有很多樂趣。

但是電影不能這麼拍,電影要講究商業和藝術的平衡。馮小剛已經是儘可能的照顧觀眾的觀感了,但是敘事結構方面很多還是比較散,這會影響觀眾對核心情節和焦點的,那種體會。

只能說,馮小剛面對屬於他的情懷,可能是拍攝素材想要的太多,很難做出做好取捨,最後就成了這個樣子。

還有就是那場6分鐘的戰爭戲份,很多軍迷都指出了很多漏洞,在此不提了。

其實為什麼要加這段戰爭戲?也值得思考。除了展現戰爭的殘酷,這場戲對電影主題有什麼意義?似乎看不出來。難道這部電影的主題是為了反戰嗎?

第二個,我說一點誅心之論啊,當然可能很多人不一定同意,這個大家可以討論。

上面說的,還可以說是《芳華》這部電影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探討。

就是《芳華》的傾向性有點問題。

這種傾向性在馮小剛上一部涉及戰爭題材電影《集結號》中就有所體現。當時《集結號》上映,網上笑言這部電影說的是「組織不可信」。

為啥呢?

《集結號》的故事講的是主角為了給死去的兄弟們討個公道,證明他們是犧牲,而不是失蹤,幾十年來受盡委屈,最後終於沉冤得雪。張涵予飾演的穀子地錚錚鐵漢,讓人感動。但問題是造成這一切的起因是什麼?是團長給他下的命令,團長欺騙了他。明明不準備吹集結號,騙他說以集結號為令。

共產黨的軍隊打仗,會不會採取這種欺騙下級的做法?如果真的都用這種欺騙辦法來忽悠下級打仗,這隊伍還怎麼帶?這仗還怎麼打?

打仗就是會死人。遼瀋戰役的塔山阻擊戰,林彪下令死守,並沒有限定時間,就一條:陣地不能丟。《集結號》裡面的團長明明白白給穀子地下命令,你們就死守到最後一個人,掩護我們主力部隊撤退。就這麼下命令,難道穀子地敢不聽?打仗嘛,就是有犧牲,大家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你直接說打到犧牲為止,沒毛病。幹嘛他么的用欺騙的方法?這平常都是靠欺騙帶兵,怎麼服眾?下級還怎麼聽從指揮?真他么瞎扯。

某種程度上來說,《芳華》和《集結號》有點像,都是講述受盡了委屈的英雄。《集結號》裡面的老兵張涵予就不用說了,戰場上百死一生,立下這麼多戰功,最後下場怎麼樣?

到了《芳華》,無論是男主角劉峰,還是女主角何小萍,都是戰場上的英雄。結果呢?劉峰是身體殘疾了,何小萍是精神出問題了。劉峰退伍,革命傷殘軍人,被城管欺負;何小萍幾十年孤苦伶仃。這英雄一個個下場都不怎麼樣啊。

當然,站在電影的角度,英雄受盡委屈,更有戲劇衝突性,更讓觀眾情感上有所觸動。

但這樣的電影,這種傾向性,不能不說有一點問題。

每一場戰爭下來,都會有各種殘酷的事情發生,也不排除帶來了很多個人悲劇。也不是說我們拍戰爭題材電影就不能直面那些負面問題,但馮小剛的電影,無論是《我不是潘金蓮》也好,還是今年的《芳華》,包括《集結號》,裡面的主角都是受盡委屈。

每一場戰爭都會帶來很多悲劇,參加戰爭的英雄後來有很多可能會不如意。這個也是正常的。畢竟當兵打仗這是本分,為國上過戰場,國家也給了相應的政策撫恤,雖然有些地方可能做得不到位,包括國家貧窮的時候照顧不周,這網上都是有很多新聞報道,我們也知道,也要正面面對。

但話說回來,國家給參戰英雄是有政策的,也不可能說國家就必須管一輩子,後面個人過得好不好,還是更多看個人。參與這場戰爭的人這麼多,總會有幾個生活潦倒的,這恐怕也無法避免。拍電影當然可以說這些陰暗面,不是說不能說。但是只強調這一方面,這種暗示就好像說英雄都沒有好下場了,比如今年8月被授予「八一」勳章的韋昌進,是新中國100名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模範人物,首批「八一」勳章獲得者,就是這場戰爭的英雄,國家並沒有忘了英雄。

當然也不是說拍電影,就必須要求全,方方面面都顧得上,那也不是藝術創作了。只不過這部電影這種渲染這種傾向難免讓人有點,唉,說不清,馮小剛戰爭題材電影素有這種傾向,恐怕是有點不好。

但是馮小剛的電影《芳華》,比起嚴歌苓原著小說《你觸摸了我》,其實做了很多很多改動。

大概是馮小剛畢竟是情懷太濃,回想起年輕時候偷看女兵,眼角還是忍不住有笑容,他捨不得,破壞文工團在他心目中的那份美好。

馮小剛在文工團具體過得怎麼樣,無從得知。但是一個人17、8歲的時候正好是年華最好的時候。馮小剛肯定是非常懷念自己的青春。所以這部電影對後來的生活殘酷,其實盡量是避免提及。原著小說裡面劉峰的下場是更加慘淡,在海口還和髮廊女混在了一起,最好死的也是比較窩囊。

嚴歌苓這本小說,要顯得更加黑暗,更加令人絕望。具體她是怎麼想的,我們當然不知道,但是馮小剛盡量是往回拉了一些,片名叫《芳華》,和《你觸摸了我》就有很大不一樣。這裡面的意味,是挺有意思的。

但無論如何,《芳華》在我心目中是一部好電影。

首發於觀察者網:梁鵬飛:為何馮小剛的電影里英雄總要受盡委屈? 歡迎各位去看看下面評論。


看完了芳華,無限地感慨:那個荒謬年代啊,那些被命運捉弄的人。

何小萍,一個右派的女兒,一個從來沒有被愛過被尊重過的女孩,以為參加軍到部隊,就能改變自己卑微的命運,哪知道那只是自己惡夢一樣生活地開始。。。

劉峰,一個如電影里所說,做盡好事,佔盡美德的雷鋒式好戰士,所有人都把他的好當成理所應當,卻沒有一個人把他當成一個「人」來看待,包括他自己。當一曲鄧麗君的靡靡之音喚起他內心柔軟的那一塊時,有了「愛」的啟蒙一抱時,卻被當成流氓下放,真是無限的嘲諷和荒謬。

小萍在劉峰離開後,對文工團心死,放逐了自己,上了前線,見慣死生,卻在突然成了英雄之後瘋掉,而後在病中舞蹈,在潛意識裡去祭奠自己曾經憧憬的美好,看到這裡真是覺得生活好殘忍和好悲愴。

劉峰也上前線,卻是抱有一顆求死之心,只為人死可以成英雄,然後被寫成詞譜成曲讓自己愛過的女人唱誦,好讓她還記得自己。這就是那個提倡犧牲崇拜英雄的年代對人的思想的摧殘和荼毒。

人性,都被糟踐成什麼樣子?可憐而又可悲。

小萍和劉峰,一個是右派的女兒,一個是木匠的兒子,都是微末一樣的人。但都有一顆善良而赤誠的心。如電影所說,只有從未被善待過的小萍才能發現劉峰的善良。可是善良的人卻從不被命運所善待。為什麼?因為善良的人永遠看不清那左右時代的翻雲覆雨手,永遠搞不懂操縱意識形態背後的冷漠和殘酷,永遠也弄不明白人性的醜陋和猥瑣。所以,美好到最後就是被毀滅,赤誠到最後都是被利用,而在匆匆的時代變革下,又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回首隻剩幻滅和無力的滄桑

我覺得這個電影里沒有一個是壞人,劉峰,小萍,政委,分隊長,肖穗子都是純潔而正直的人,包括林丁丁,包括高幹子女,本質上也都很單純的人,他們被包裹在文工團這樣一個世外桃源里,曾經以為純真會永遠,但是山河巨變,轉瞬分崩離析,物是人非,原來大家都不過是王小波所說的,被支配的行貨而已。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通通當成了舊時代的陪葬品。

嚴歌苓和莫言是同代人吧,所以看芳華的時候總覺得有點生死疲勞的影子,都喜歡用不動聲色的筆觸去述說那過去的故事。波瀾不驚之下卻是震撼人心感傷,美麗的芳華包裹之下的卻是無言的痛。

至於馮小剛,他用他圓熟的電影技巧,拍商業片的經驗,善於在審查制度下閃躲騰挪的本事,吸收了那些優秀小說的滋養,卻又消解了那些文學作品裡過於犀利黑暗的成分,呈現歷史,細數過去,展示生活,敢於觸碰敏感體裁,卻又不過分挖掘意識形態中的根源問題,讓各方面都能接受,能讓一部部優秀的作品搬上熒幕,在現代中國電影的大環境之下,已經非常值得我們為他鼓掌了。


莫言還沒得炸藥獎的時候說過一句話

知青們吃了很多苦,所以寫了很多書,農民吃了更多的苦,所以什麼都沒寫


貼一篇自己寫的影評哈,首發公號:李斯托克

《芳華》:原諒我更討厭你備受摧殘的容顏

我對嚴歌苓的喜愛要追溯到學生時代的寫作課,當講師拿起她手中頗為精巧的《波西米亞樓》,告訴我們有這樣一個女人,她筆下有連綿不絕的愛恨糾葛,亦有飽受時代滄桑的嗟嘆。我發瘋似的讀她的作品,她的《陸犯焉識》、《補玉山居》、《扶桑》、《小姨多鶴》以及近年的《舞男》、《床畔》等,我都一字不漏地吞進肚子里去。

嚴歌苓的東西讀多了,便越發覺得她身上的匠氣很重。科班出身的她擁有著高超的敘述技巧,每本書的故事都能被她講得妙趣橫生。只是作品裡刀工斧鑿的痕迹太重,當初在讀《媽閣是座城》的時候,開頭不到十分鐘便有那種閃爍恍惚的味道。

豆瓣里有條評論形容嚴歌苓我覺得很準確,他說嚴的文字,就好像是頂著十公斤精美刺繡且妝容整齊地端坐在書桌前寫的。可能是我自己也是中文系出身的原因,在寫作方面,我更追求自然生長。

然而讓我出乎意料的是,《芳華》里的嚴歌苓一掃匠氣。偶有對話橋段略微俗套,卻也無傷大雅。我喜歡它碎片化的敘事,也喜歡時代群像刻畫,更喜歡馮小剛把一代人的青春芳華拍得冰肌玉骨美若黎明,更喜歡看那些鮮活個體在命運變遷面前無力抗爭的樣子。

毋庸置疑,馮小剛致敬式的回憶處理使得原本殘酷黑暗的《芳華》變得明亮輕快,11萬字的原著我看了,禁慾氣息太濃。那個時代的壓抑、閉塞與滯後,遠不如電影中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馮小剛添加了太多個人濾鏡,這濾鏡帶著柔潤的溫度,像午後清新澄澈的水果茶。鮮艷奪目的女兵訓練服、柔光鏡頭下芬芳沐浴的鮮活胴體、風中飄揚的千絲萬縷的蘆葦絮,以及無處不在的毛主席掛象與黨章宣傳。

就連求愛,亦變得溫情浪漫起來。鏡頭側拉橫移,光華涌動,蕭穗子奔跑在去第二診所的路上,那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夜晚昏黃燈色,林丁丁輕搖團扇,香風習習,天雷地火。亦或是黑色靜謐的夜行途中,失戀少女兩眼通紅,撕碎的情書消失在風裡。浪漫化的影像處理使得《芳華》失去了殘酷的稜角,暗黑禁慾的時代嘆息搖身一變成為錦袍加身的精緻回憶錄。那些斑斕似蝶的青春芳華就像時間溯源盡頭的一首春詞,晨露滿枝,風清月白。

一干人中,我對林丁丁的喜愛毫不掩飾。儘管她無論在電影還是小說中,都算不上一個討喜的角色。她沒有郝淑雯那般香艷性感,也沒有蕭穗子那般古靈精怪,更比不上小萍內斂深沉,她的嬌嗲、清高、傲慢、綿里藏針與她非黑即白的善惡觀形成強烈對立,這註定無法讓她成為一個人人都會喜愛的角色。

周旋於多位軍官間風流曖昧,一心嫁給高官子弟做豪門闊太。她總能在集體中迅速引起注意並撩動男性簡單粗暴的荷爾蒙,而她自己的荷爾蒙卻是冷的,那種冷能夠褪卻激情,讓她不帶任何溫度在兩性修羅場上肆意狩獵。林丁丁是承載完整信仰坍塌過程的美麗容器,也是唯一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並放手去做的人。

起初我不太理解蕭穗子旁白中說林丁丁眼神中的幻滅感,後來我懂了。林丁丁所謂的驚悚、噁心乃至於幻滅,都源於她對劉峰與對其他男性從始至終都不在同一緯度。

她在攝影幹事與單身醫生中間華麗轉圈,以為這天下男人都帶點人性的俗。只有劉峰不是,他與世無爭,不食人間煙火,正如片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佔盡美德、享盡讚美的人,突然告訴他惦記你好多年了。他喜歡你,想擁有你,這和那些男人一模一樣,這讓林丁丁的英雄信仰頃刻坍塌,萬丈光芒的劉峰瞬間千瘡百孔,「原來他也有男人的俗,醫生幹事能摸,天下男人能摸,活雷鋒就是不能摸。」

林丁丁撲在床頭嬌滴滴哭訴的戲份,是我影片中最喜歡的片段之一。這段哭訴戲,將林丁丁的虛榮、脆弱、傲慢、清高刻畫得入木三分。何小萍說她落井下石,我卻認為這是一個女人的明哲保身。綿里藏針的獸性才是林丁丁,她遠郝淑雯、蕭穗子之流更有野心。

只不過小說中的林丁丁晚景甚是凄涼。中途如願,憑藉上海女人的精緻樣貌輕鬆嫁入幹部豪門,卻受不了大家族婆媳娌妯的冷嘲熱諷,輾轉離婚。最後幫有錢人家看守大房子,清清冷冷,與世無爭。倒扯不上什麼善惡因果,只能說世事無常。那個在文工團受盡寵愛的獨唱女演員林丁丁,最後是最沒有寵愛眷顧的落魄美人。

很奇怪,我總是會喜歡一些別人不會喜歡的角色。不是刻意顯得自己特立獨行,只是單純地喜歡。林丁丁註定不完美,就像那個註定不完美的年代。林丁丁把最美好的那段時光付諸於文工團,她在前半生得到的寵愛,都用後半生的孤獨點滴償還。

看完小說,躺在床上聽了很久電影原聲。電影把結局定格在劉峰與小萍相互依偎的溫暖畫面里,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卻是多年前那個悶熱的夏夜。紅皮沙發在昏黃燈色下泛動鮮潤的光。劉峰在那一個晚上危險著陸成為一個具體的人,一個活著的人,一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他用後半生的坎坷崎嶇支付那個晚上的著陸費用,卻不想高掛於無盡蒼穹的驕陽落地那刻,一種叫做英雄信仰的東西轟然倒塌。

林丁丁的驚悚,噁心,幻滅,全都融化在如訴如泣的鋼琴音符里。電影片尾,蕭穗子的旁白徐徐道,原諒我不想讓你看到他們老去的樣子,那是對芳華流失的悵然與無奈。只不過相較於你年輕時的姣好相貌,我更討厭你備受摧殘的容顏。因為它過於殘酷過於傷慟,它刻滿時間的刀痕。每一道肌膚的溝壑里都堆藏著陳舊的風沙與秘密,每一扇老去的面孔上都裸露著疲憊將死的靈魂。


? 少量劇透,請注意。

? 昨晚八時左右的點映場,巨幕標準廳,上座十之有八,目測中青年為主。

? 觀影秩序大約從正片開始三十分鐘以後才趨向正常。而此前,依舊吃零食的吃零食,刷微信的刷微信,聊天的聊天,打電話的打電話。講真,國內電影院一旦上座超過五成,觀影環境基本會成為災難。

? 馮小剛遇上嚴歌苓,會是怎樣的一種火花,做過假設,保留了矜持。而此前,無論陳凱歌的《梅蘭芳》,還是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以及《歸來》,嚴歌苓都是某種保障。

? 136分鐘,長度平了《唐山大地震》,略短於《一九四二》,因為時間跨度的客觀存在,加上導演及編劇特殊的真實經歷及情節,整體結構偏頭重,又加之羅攀見縫插針就用長鏡頭,所以很難說清楚是長了還是短了,局部細碎又有局部語焉不詳,最終整體感觀呈現的就是碎片化稍顯嚴重。當然,更難說清楚的是,這種碎片化的本源是來源於審查還是文本天然如此。

? 蕭穗子在文學作品中,是嚴歌苓本人的投影,連姓氏都一樣(嚴歌苓父親姓蕭)。但放在電影里,蕭穗子那些大量以第一人稱帶來的旁白,對觀影以及觀眾關注點本身是有很大的干擾的,像極了嚴歌苓小說中有些段落的寫作方式,忽然會跳躍出的作者視點。

? 時代、符號、群像、那場戰爭,該有的雖都有了,但多少都有些模模糊糊,淺嘗輒止,與《我不是潘金蓮》類似。當然,考慮到一些不可言說的原因,都能理解。

? 對文工團無感,但看前段時多少能找到通感,任何一個在青春期過過集體生活的人都能找到青春虛度、雞毛蒜皮、集體與個體、排擠與被排擠的投影。

? 我的關注點在貫穿全片的「階層」,來自上海的林丁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她並不會喜歡活雷鋒劉峰,也不會喜歡會拍照的攝影幹事,最終她的選擇是委身華僑,遠嫁澳洲。幹部子弟陳燦最終選擇了幹部子弟郝淑雯,雖然他的牙床用的是蕭穗子的項鏈。善良的「活雷鋒」劉峰不能犯一點錯誤,再正常不過的男女之間表達愛慕的行為被誤傳一下,就會被調查以及下放。被父親認為「沒人會欺負解放軍」的何小萍,在文工團受盡了欺負與嫌棄,最終也被排擠出集體。兩個被邊緣化的人物,一個因戰爭斷臂,一個因見夠戰爭的殘酷而精神崩潰,最終,以一種令人心痛的方式走在一起,一邊被遺忘,一邊被身邊某些既得利益或優越感飽滿的人物們羨慕二人「洗盡鉛華」。

? 在任何一個時代,大多數小人物在大時代及大事件過程中以及過程後受到的待遇都是幾近相同的。如果,這樣的反思是文本原來給出的主旨,那麼,電影走輕了,遺憾。郝淑雯撿起劉峰的假肢,罵聯防隊員「草泥馬,你們敢打殘廢軍人,戰鬥英雄」,然後替劉峰交了1000塊罰款。我左邊有個女觀眾開始抽泣。這原本是極具諷刺的一幕,聯防隊欺凌劉峰與當年郝淑雯她們當年欺負何小萍、文工團集體拋棄劉峰又有什麼本質不同呢?如果不是當年,劉峰又何至於被捲入戰爭而變成殘廢軍人?從輕處理以後,反思的意思就很難看出來。

? 喜歡何小萍穿著病號服在夜外操場獨舞的一幕戲,萬千思緒上心頭。

? 喜歡結尾時劉峰與何小萍二人坐在長椅上的靜止鏡頭,全片都稍有炫技嫌疑的運鏡在最後終於克制住了。

? 喜歡韓紅最後片尾曲演繹的《絨花》,與結尾中年劉峰與何小萍兩人依偎在一起的畫面想像在一起,讓人心碎。

? 依然推薦大家都去電影院觀影,畢竟,在一個越來越多人不願意表達的年代,想表達且至少敢表達的電影都應該值得尊重和支持。


北京12月10日在超過20家影院舉行了大規模的點映,在中關村美嘉影城完成了首刷。鑒於片子本身在內容和主題上的多元性,很難三言兩語概括整體觀影感受,只談些散碎的想法吧,想哪裡說到哪裡就好。

1.就個人感覺而言,是今年國產電影里觀影感受最好的一次(剔除戰狼、羞羞鐵拳這種純商業化作品)。在整體質地、特別是工整度和風格統一化上,顯著的遜於《相親相愛》(當然和題材本身的難度也有關係),但情感上的熨帖感反而更好一些,《相親相愛》畢竟太寫實、冷靜和剋制了。

2.影片的前半段有明顯的鬆散感,馮小剛對於青春群像的把握過於泛泛,故事講得浮萍帶水些,有些地方過於點到而止,對樹立人物產生了不利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的共情。而更大的問題是,在故事開始的階段,影片的攝影使用了強濾鏡,人物和景緻乾淨得完全不像我們印象中的那個時代,同時大量使用了具有強烈性暗示的鏡頭、情節、甚至段子,可以想見導演是欲用此方式增強時代人物的實體感。但這種還原與我們國家大多數人印象中「那個時代」是明顯有所差異的,故而不可避免會給很大部分觀眾造成齣戲效應,相信此片除了其涉及特定時代與人群的部分,這種錯位必將是正式公映後最大的爭議點之一。當然,如果單純視為「馮小剛其實就是借時代的殼為自己拍了一部青春片」,那麼一切都會顯得順理成章一些。

3.故事在後半段,從節奏到張力驟然加強,人物的命運扣人心弦。同時血腥程度超乎想像,不建議家長帶初中以下的孩子觀影。

4.儘管在節奏和風格的把控上有一定問題(或者說容易造成爭議),部分橋段也存在旁白過多過白損害意境的情況,但開頭的芭蕾舞調度、地震之年的畫面意向、黃軒小隊遭到伏擊的超長鏡頭,還是證明馮小剛仍然是國內導演中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幾個人之一。就如同小萍的月下之舞,也是國產電影歷史上最具美學意味的段落之一,相較於《山河故人》結尾趙濤的雪中起舞,馮小剛的藝術特點在這個段落中恰也體現得淋漓盡致:野心、想法、缺少頂尖導演那種渾成的天賦(對比姜文、賈科長甚至寧浩),卻仍然不吝勇氣正面強攻。

5.宣傳中的「不整容女團」的表現總體在線,雖然沒有國色天香,但小萍、穗子、丁丁幾個女孩子確實眉毛是眉毛眼睛是眼,視覺上非常養眼。黃軒則再次證明了他在國內男青年演員中首屈一指的高可塑性。

6.青春的故事雖然永遠遺憾和唏噓,但好在,這次馮導確實給出了一個非常符合我自己美學理念,但又溫存暖心的結尾。僅沖這一點,我也願它票房走好。

以上。


說的比較雜了。這部電影徹底結束了四大導演時代,陳凱歌已經被其餘三位明顯的甩開一個身位。這進一步說明獨立的思考(不是說反社會反動)對一位頂級導演來說,遠比掌鏡、敘事來得重要。

說回電影,這是馮小剛電影中的例外。

只需要把握一點就可以看懂馮小剛的作品:他喜歡愚弄觀眾,並以此為樂。這是所有聰明人的病,也是他們的惡趣味。他會創造出一個表象的世界核價值觀,將觀眾往歧途帶,然後告訴觀眾你們是怎樣的精神分裂。

馮小剛對過去三十年的感覺是非常複雜的。

這種複雜獨一無二。早期姜文其實是披著姜文皮的王朔,對共和國成立以來歷史的看法是激進的,宏觀的,左的;早期張藝謀對這段歷史的看法則是悲觀的,陰沉的;早期馮小剛不同,馮小剛沒有明確的方向,馮小剛是迷惘的一個。

早期馮小剛羞於表達他的迷惘,姜文、張藝謀在那些名字如雷貫耳的電影中展現著自己的世界觀時,馮小剛仍然在執導的影片中調戲社會。

現在馮小剛明白了,最深刻的就是複雜,最真實的就是迷惘。因為他已經過了看山不是山的時候,現在他看山還是山。

所以《老炮兒》(管虎和馮小剛在劇組誰發言權大?)里的六爺就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古惑仔,一個大齡loser,卻仍然保留了一些美好的東西。

看不懂的人,被愚弄的人會說六爺是英雄,吳亦凡演的那個二代最後也服了六爺。

看懂電影的人們在看六爺的故事的時候,就像看到一隻馬路上奔跑的鴕鳥,荒誕可笑,但又對它有些好奇,有些同情。

Plus:那一段馬路上跑鴕鳥,感覺是向姜文叫板呢。意思是你那套東西我馮小剛不是不會,是不想玩兒。兩人在拍北京人在紐約的時候就「結梁子」了。

至於《芳華》,很簡單。

沒有刻意的批判,沒有刻意的美化,只有最真實的年代印象。

那個年代貧窮,殘酷,有病。但這就是那些人最美好的年代,屬於那些人的年代。

從電影中看到個人崇拜的,是心中對某位領袖不滿的人;從電影中看到集體主義的,是心中對它極度反感的人;從電影中看到人生起起伏伏的,是心中對人生有許多感慨的人。

沒錯,多主題,因為這是一個時代。就像威廉福克納、馬爾克斯領銜的現代主義作家一樣,馮小剛要的,是一個時代的肖像。

當然,最好的最高級的觀影者會丟掉對這個年代的無知與傲慢,以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的身份,去探索那段逝去已久的歲月。

有個彩蛋:海南樓市崩盤,大量爛尾樓,投資人跳樓,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

說點具體電影語言上的東西,馱隊受伏擊的那一段是長鏡頭,馮小剛什麼時候有這本事的……不得不說,他真的在不斷進步,在不斷學習(I mean nothing offensive。

後半部分大量手持攝像機,很高級的作法。


馮小剛的新片《芳華》在2017年國慶節前突然撤檔,由此引發外界一片嘩議。是耶非耶,歷史會給出回答。因為該片此前已在國內一些城市點映,也流出了不少觀者的評論,總的看法是懷念、感動中包裹著莫明的沉重和壓抑,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或許,親身去感受這種沉重和壓抑,才是對歷史最好的緬懷。

在這裡筆者還是老本行,挑選片中關於那場戰爭的一個角度回憶懇談一下: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的我軍女兵。

在影片《芳華》中,苗苗飾演的女兵何小萍加入醫務隊與戰友們一同開赴南疆戰場,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何小萍的英勇表現使她成為了英雄,同時鮮血淋漓的戰爭刺激和戲劇性的命運轉折也令她無法承受,突然精神崩潰失常了……

這是一個讓人痛心的故事,青春、戰火、死亡、榮譽、悲傷,一個大時代中個體生命經歷的殘酷際遇。經常有些人張嘴就鄙視「傷痕文學」,鄙視歷史苦難,同時顯得自己非常有文藝范兒。問題在於,這些人有過「傷痕」嗎?知道什麼叫「傷痕」嗎?恐怕能想到的是,當真有傷痕被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時候,這些人就會尖叫著跳起來,不顧一切對任何人作戰……所謂機會主義者,即是如此。

拉回話題,重翻歷史,追憶一下血色的當年。

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50多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征戰南疆,保家衛國,浴血使命。其中,就有不少正值青春韶華的女兵,以不讓鬚眉的氣概勇敢衝上血火飛迸的戰場,救死扶傷,鼓舞士氣,不怕犧牲,無私奉獻,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廣州軍區陸軍第41軍擔任高平北線主攻任務。該軍121師醫院共參戰132人,分成前後兩個梯隊出境跟隨部隊向高平穿插。其中後梯隊序列里有9名女兵,和戰友們一同深入戰地搶救傷員。整個作戰期間,後梯隊前接傷員15批共456名,烈士遺體204具。共收治傷員646名,各種手術275例,危重傷員59名救活55名。後送傷員13批共785名,烈士遺體227具。9名女兵經歷了戰火考驗,做出了重要貢獻,無一傷亡。30年後,九姐妹欣喜重逢,再度留下感人的合影……她們是:楊宜玲、馬維寧、張海英、張玉蘭、申昌蘭、王榮慧、韓斯寧、於廣雲、張戰勤。

廣州軍區陸軍第42軍擔任高平南線主攻任務。該軍託管的33醫院救護1所、2所,以及124師醫院,126師醫院,125師醫院救護1隊、2隊、3隊等單位,戰時跟隨主攻部隊前進,執行救護任務,勇敢無畏,一直跟到果岡、高平。這些女兵不僅在戰地對傷員進行手術救治,還冒著被敵人襲擊的危險參加護送傷員,不顧疲勞為傷員換藥喂水,為烈士洗浴換衣,忙前忙後。在向後方運送傷員時,由於山路崎嶇顛簸,有的女兵就用手輪換托舉輸液瓶達數小時之久。戰後,她們中的很多人都光榮立功。

124師醫院護士張鳳羽隨醫院第一梯隊緊跟大部隊向高平穿插,在第一梯隊中只有她一名女兵。張鳳羽腰掛手槍,手提輸血袋,英姿颯爽,和眾多男兵一同前進。沿路遇到了很多部隊指戰員,看到跟上來如此一個勇敢的女戰友,都不由向她投來了敬佩的目光。當穿插到弄梅隧道時,看到我軍有數輛坦克被敵人擊毀擊傷癱瘓在路邊。有人說坦克里的人員都已經犧牲了,但張鳳羽不相信,還是登上坦克趴著裂口尋找倖存者。當她確認坦克中的人員確已犧牲後,不由潸然淚下,並莊嚴地用軍衣覆蓋好了戰友的遺體。後來醫務隊遇到了身負重傷的坦克5連連長鄧積和一名受傷戰士,張鳳羽和大家一同上去搶救、包紮,並把兩名傷員安全送回後方戰救所。就這樣,張鳳羽和戰友們沿途救死扶傷,一直打到了省會高平。戰後,部隊給張鳳羽榮記三等功。

武漢軍區陸軍第43軍129師奉命配屬給第42軍,擔負向高平省七溪方向進攻並保障第42軍主力翼側安全的任務。戰前,129師政治部宣傳隊選拔馬倩琳、謝麗輝、李桂英、陳健茹、陳宜香5名女兵組成宣傳組,開赴一線進行宣傳鼓動工作。在其後的戰鬥中,5名女兵不怕犧牲深入前沿,不但出色地進行宣傳鼓動工作,而且搶著送給養、救傷員,把動人心弦的歌聲送上最危險的陣地,即使生病發燒也堅決不下火線,從而給了部隊指戰員以極大的精神鼓勵。她們的模範事迹後來被戰地記者寫成報道,發表在1979年4月23日的《解放軍報》上,名為《風煙滾滾唱英雄——記活躍在自衛還擊前線的五位女戰士》。

成都軍區陸軍第50軍149師奉命加入西線作戰,冒雨向越南黃連山省沙巴縣城發展進攻。該師通信營5連總機班有9名女兵,她們是班長張岩,副班長吉莉,戰士邸秀華、龍群、安曼麗、楊麗娟、姜艷銘、楊春英、肖玉湘。戰鬥打響後,9名女兵頂著槍林彈雨架線31.5公里,接轉電話16000多次無差錯,保證了前後方的聯絡暢通,被譽為「戰地英雄九姐妹」。戰後,全班榮立集體一等功,被昆明軍區授予「英雄總機班」榮譽稱號,並被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後來軍旅作家徐懷中的著名小說《西線軼事》,就是以她們為原型創作的。31年後,總機班姐妹樂山重聚,合影留念。可惜,九姐妹中的肖玉湘沒能到會,她已經病故了。

尤其不應該忘懷的是,武漢軍區陸軍第54軍162師政治部任電影隊放映組組長(排級幹部)郭蓉蓉,跟隨部隊向高平省復和縣城發展進攻。1979年2月26日,郭蓉蓉和戰友們乘車趕赴前線執行收容傷員和烈士遺體的任務。行至一處山間地段時,突然遭到埋伏在路邊的越軍襲擊,郭蓉蓉不幸頸動脈中彈當場犧牲,年僅24歲。戰後她被師政治部追記三等功,骨灰歸葬於廣西龍州縣烈士陵園。郭蓉蓉烈士也成為了這次自衛還擊作戰中我軍唯一一名戰場陣亡的女兵。

像上述的英雄事迹在這場戰爭中還有很多,就不一一羅列了。一部電影《芳華》,折射出了大時代中的人心向背。筆者想說的是:歷史不容忘記,英雄必當緬懷。傷痕用心撫平,嘲弄丟一邊去!

願與所有人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沒有期待中的好看。比起原著小說,電影美化了好多,尤其是文工團,劉峰被調走後節奏一下散了,從蕭穗子視角講述故事導致很多角色不明朗,人物浮於表面並不深入。蕭穗子及其他女配很弱,感情戲不自然。結局也讓我失望,只是一個合情合理但跳不出套路的結局。相比電影對真正值得反思的故事一筆帶過,嚴歌苓的小說更出彩。


《芳華》如果說書可以打7分(滿分10分)的話,那麼電影只能給5分,電影極具馮小剛特色,畫面感美,有一個細節,「我」蕭穗子在多年後面對這件事的所感應該是理性的省悟與深深的愧疚,而電影里旁白的聲音念起來過於稚嫩甚至帶有一絲悠揚;並且旁白部分對電影情節補充過多,好的電影用不著過多的解釋與補充。

電影偏現代感,書里又老又破的紅樓拉到電影里變成自帶泳池的現代大院兒,(院子里有泳池是真實寫景,也是那個年代必須出現的。毛主席暢遊長江,當時民眾掀起了學游泳的浪潮,高校和部隊大院都擴建游泳池。)人物不夠稜角分明,如劉峰是如何的「雷鋒」;而郝淑文是怎樣的出於嫉妒而睡了穗子的喜歡的人;集體又是怎樣盲目的背叛了劉峰;很多情節弱化後使人並不能直面那個時代的傷痛,當然按書里那麼拍怕是過不了審吧。電影還突出了「蕭穗子」這個形象,書里她這個形象更多的是個旁觀者,而何小萍遠不如書中所塑造的形象那般豐滿,苗苗沒有很好的詮釋卑微、萬人嫌的醜態……

限於篇幅與時長,在展示時代面貌的同時人物刻畫自然就削弱很多,這點可以理解,當然也是因為我們並不能理解文革那個時代。當然也有優點,選角還是不錯的,鍾楚曦好漂亮,黃軒也還算演技在線,昨晚在影院遇到幾個60後吧,看完出來也對著海報上的劉峰笑笑說:嗯,這個小夥子很帥,這次也演得不錯。


一.題外,北京的文化市場與它和窪地城市之間的高考壁壘

今天接連看了《至愛梵高》和《芳華》兩部電影,兩場都是座無虛席,而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說在看《至愛梵高》的同時,全場只有自己。這種對比,從貓眼的票房市場統計數據上就能看出來,雖然說《至愛梵高》全國票房體量相比於大手筆製作來說不值一提,但是從比例上來看,北京的票房貢獻還是要要領先其他城市,即使是之於精緻而西方化/現代化的上海,北京也是排片佔比唯一有二位數(12.4%)的城市,而第二位的上海只有8.8%。

見微知著,看看《至愛梵高》在北京受歡迎的情況,再聯想一下從798到東壩到果園到傳媒大學乃至到通州的創意文化產業園區和其中林林總總的畫廊和做市商,或許可以先給出一個不會偏頗到哪去的結論和假設————藝術總是先伴隨/追隨著政治,而不是資本——所以藝術在國內首先興榮於北京,才會波及上海——不知道對還是不對。

這又讓人想到《芳華》里的人物們,他們大多來自於北京,又或者要服務於北京,在最好的年代結束後,最好的歸宿也是回到/擠破頭前往北京。再看看《至愛梵高》這種小眾文藝片在全國的票房排名情況——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杭州,武漢........

為什麼小眾文藝片在北京受歡迎,藝術在北京能活?———因為北京相比於別的城市,已經不需要考慮賺錢/生孩子/養家,當物質已經充分滿足之後,北京人,或者說北京,便可以擠出大把閑暇來追求高雅的藝術,把玩藝術,看看《曉說》(高曉松本人就是例子),翻翻西方哲學史,最終再研究一下政治和行政,到這裡,已經成了一個螺旋向上的正反饋的循環,越來越強。

上面這個邏輯, 我是把它引子,我想說的就是小標題——這不是讓人聯想到高考么?《至愛梵高》的排名情況(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杭州,武漢........)或許可以看做高考容易程度的排名,一個城市越歡迎藝術,越說明它的居民容易在18歲那年輕鬆的獲得高等教育。

以上這個小推導或許過於簡單,但問題更大的是以下這個邏輯————很多北京人(也可以是上海人)反駁外地人(例如山東河南人)對高考制度(錄取分數差異過大的)的理由是,北京高中生綜合素質高,即使高考分數低,他們在各方面的表現也是優於外地考生的,所以,名校以更低分數要求/更大比例錄取他們是合理的————這的確是事實。

但這個邏輯的錯誤在於——倒果為因———正是因為對任何一個相同的目標來說,北京的孩子比別的城市的孩子能以更低的分數考上,所以他們才能在18歲以前有時間和精力去培養自己的全方面的能力,去唱歌,跳舞,閱讀,鍛煉組織力和領導力,獲得在場合待人接物和演講的機會。

北京的好,是《芳華》年代過來的父母深知的。

二. 《芳華》的失

嚴歌苓小說在前,再一望即知不過的時代背景和肯定會帶來的懷舊,加上第一次說要上映時的小插曲,《芳華》正式上映不出意外的吸引了大批中年觀眾以及很少見的白髮爺爺奶奶觀眾。這很正常,就像假如日後有一部以蘇聯解體到改革開放到非典到奧運到自己的大學的時代背景加上一堆諸如聖鬥士/木村拓哉/周杰倫/街機網吧wow之類元素的電影的話,一定會吸引大批80-90觀眾一樣。

anyway,看到了網上評分,我帶著對電影很高的期待和預計自己感情上不會投入的假設開始了觀影。結局是很好的,開頭是糟糕的。

電影有2個半小時,可以說最後45分鐘之前是王媽媽的裹腳布,其實只用30分鐘就可以完成它應該完成的劇情和人物性格/邏輯上的鋪墊作用,如果說這麼長的時間真的作用在哪,可能是在於欲揚先抑,並且讓你放鬆情緒上的戒備準備好後45分鐘哭。

它大半段的缺陷在於布景和色調沒有年代感,演員台詞功底和口音讓人齣戲,群戲無力,哭上的演技太差,以時代背景為特色的電影的通病——突兀的插入各種標誌型時間點,以及想讓劇情遞進無法利用人物內在力量而只能利用突然的「XX車禍了,XX表白了,XX年發生了什麼大事」,最後就是演員錐子臉加上臉光潔的像用了SK2而不像是身在艱苦的1979.

之所以出現上述這些問題,就在於前半段的功能和定位上——它是群戲,要交代人物背景和性格,而演員演技都很差,靠對手戲還能擠出高潮,一鋪成面,一下就散了,毫無重點,流於臉譜,甚至連臉譜化都因為避諱/砍內容而沒做到,哪個場景說明A喜歡B了???到後來劇情說A一直愛著B真是黑人問號。

而前半程以鍾楚曦(真的不是劉濤??)的視角來觀察男女主角真是不得我心意。可以把這部電影類比《阿甘正傳》,阿甘里一直是阿甘視角,我們感受他的感受,他的所思所想就是他本人。而《芳華》里為了偷懶,就以別人的視角(就是旁白)來介紹黃軒,苗苗當時在想什麼,以後會怎麼樣,就是因為導演無力以男女主自己的性格詮釋劇情,只能出此下策。而我們並不知道當時他門真是怎麼感受的。

三.《芳華》的得

在《芳華》的優點錢,或許前面說的缺點也是可以原諒的,畢竟國產電影里,能明明白白說完一個故事的電影都稀有的和白鰭豚一樣。

什麼樣的時代造就什麼樣的群眾(因為精英或許可以超然於時代),錘鍊出他們的固執,因為時代不會那麼輕易就變換,所以當時點來到時間變換前夜的時候,甚至時代變換後,好多群眾都沒有意識到,歷史的那一頁翻過去了,所以,他們還是固守著上個時代的觀念。

所以《芳華》的得在哪裡?——你不能光叫囂著上一代人不理解你,而不去理解他們——你說他們和你們不是一個成長環境,面對的未來不一樣,所以他們沒有你們更了解自己的處境,他們沒有你們更懂得如何成長成一個適應何陽未來的人。

但於此同時,你沒有考慮到——是什麼樣的過去造就了你心裡過時的他們呢?他們是因為什麼樣的過去,而堅定的認為比你更懂怎麼為你指路呢?

畢竟,未來就是尚未發生的過去。 《芳華》的得,就在於,它告訴了你父母的思維/人生哲學是如何形成的。

影片里最關鍵的一幕不在於最後兩人靠在一起決定相依為命,不在於瘋了的小萍在星空下的草地上跟著慰問團的音樂本能的起舞,不在殘酷的戰場上血腥給劉鋒的衝擊,不在集體生活時的任何一幕————而是改革開放後在海口的派出所衙門牌子下,帶著眼淚的郝舒雯憤怒的吼著被消去字幕的」他媽的,他是個抗戰英雄」。那幫垃圾警察才知道,他們欺負錯對象了。

這時的劉鋒,老婆和人跑了,右手裝著假肢,騎著3000塊錢的三輪車賺錢每月300塊的生活,遇到老同學的時候三輪車剛被警察收走,被沒有依據的要求給警察1000塊錢才能取回謀生工具,要不是偶遇發達了的文工團戰友毫不費力的替他除了1000塊錢,他的日子不知道會怎麼樣。

郝舒雯憤怒的是警察么?我想,她更在憤怒一些更大的東西,她不知道她能不能,該不該對國家和體制又或者是社會憤怒,她只知道,劉鋒當年是文工團的驕傲和翹楚,有能力又善良,他放棄了上大學進軍委機關的機會讓給了戰友,他甚至為自衛反P擊戰斷了一支胳膊,如果誰應該過不上好日子,也絕對不應該是劉鋒。

哪裡一定不對。郝舒雯潛意識裡覺得哪錯了,為什麼她和苗苗眼裡的英雄劉峰會落到這步田地,被時代拋棄。 1979年過集體生活的日子消弭了階級的差異,讓人覺得農民的孩子和軍區司令的孩子能有一樣的機會創造自己的未來,可是1983過去,幹部子弟進了大學,農民的孩子只能回鄉。黑貓白貓,抓到耗子的就是好貓讓社會只能憑口袋的飽滿程度認人,這時,不知道幹部子女會不會也懷念1979文工團的日子。

言者有意,聽者足戒——1979年代過來的人,不管是日後出國的丁丁,還是順理成章接著幹部子弟身份發達的陳燦,還是默默無聞奮鬥在崗位的某某,最無法忽視和忘記的還是苗苗和劉峰留給他們的回憶和「教訓"——於是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們避免成為劉峰和何小萍。

他們敬仰劉峰,喜歡劉峰,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劉鋒,就是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劉鋒——他們無法說出為什麼,因為背後的原因是和虛偽,偽善之類的字眼離不開的。

他們要孩子學習劉鋒在集體里的「小奉獻」,吃吃沒人要的餃子皮,幫人補補衣服,挑挑沒人乾的粗活——但目的是獲得集體的認可和上級的關注,當上級給的機會送到眼前的時候——他們就要孩子別真的傻傻的學習劉鋒的「大奉獻"了,關鍵時刻,一定不能做好人。

做好人真難,當你被貼上好人的標籤,你只能被丟一堆爛活,不能抱怨,被時代拋棄後也沒有人會記得你的好。

於是他們只能以命令的形式告訴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而不要讓他們問為什麼,憑什麼。

畢竟,那個年代,都是聽著命令過來的。


今天我去北大百年講堂看了馮小剛導演最新的電影《芳華》的首映,影片以1970-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正值青春芳華,滿懷理想的文工團成員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的故事。

嚴歌苓的《芳華》,屬於自傳體小說,我看了感覺還不太能融入書中的情節,總感覺那個年代離我太遠。但看完電影后,我似乎有了新的理解。這部片子不算時尚,但很清新。我內心有點百味雜陳,有很多想和你們分享的。

首先咱們聊聊青春,馮小剛說要導一部描繪自己時代的電影,想必就是《芳華》了,這個時代有著馮小剛很少向人言明的,屬於那一代人的青春的爛漫。馮導自己說自己當年憑藉畫工進了文工團,他是一個從部隊里走出來的導演。電影開場就是男神黃軒上線和在軍綠色背景下一片白花花的大腿在旋轉跳躍著,滿滿的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後來女主角洗澡的長鏡頭更是賺得無數垂涎,隱隱約約的美好肉體,豐滿的乳房和臀部,在流水的衝擊下顯得吹彈可破,眼看就要被泛黃融化的身體,必將定格在我們的腦海翻騰之處。

這是屬於我父輩的年代,那個年代他們對於部隊有著神一樣的嚮往,片中電影真實地演繹了部隊集體生活的點滴,疊得整齊的豆腐塊,掛起來的軍裝,食堂吃大鍋飯,操場上嬉戲,整齊劃一的舞步,一顰一笑歌頌美好生活的合唱,這是一個大集體所應具備的獨特美感,更是對生命本身最直接的歌詠。

部隊是集體生活,它是高度秩序化的,但其中也會迸發出被壓抑的個性,個性與服從碰撞後,愛恨交加。

影片中文工團宣布解散後,大家吃散夥飯唱起《送戰友》時,都抱著哭成了一片,眼淚在歌中在酒中肆意揮灑著,別了,我的戰友,別了,我的親人,這一別便各奔東西,再相會已物是人非。這讓我想起了從小到大的軍訓的經歷,當時感覺很苦,結束後卻依依不捨。那一剎那我似乎突然理解了為什麼我們也被要求參加軍訓了,培養集體意識對於人格養成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學著對集體有認同感,學著服從命令,所謂克己復禮之於仁。

那時候的軍人,是全民愛豆,每個人都想為穿軍裝的人打call。我爸跟我說他小時候最時髦的東西就是軍裝,軍布包,上學都是齊刷刷的綠包,要是誰能戴個軍帽,同學們都要搶著戴,這是一個全民尚軍的時代,軍人在社會裡有著無上的榮耀和光輝。部隊對於很多軍人而言,它是學校、它是單位、它是家,因為沾染了政治色彩可能自己的小家也顯得不那麼重要。這與我們現在的生活儼然天壤之別。

此外影片中對愛情的刻畫也很真實,影片中少男少女對愛的追求是懵懂的,是被壓抑的,是不被人接受的,鄧麗君的歌打開了無數少男少女對愛情的渴望,就像影片中描述「聽聲腿都軟了。」那個年代自由戀愛是極少數的,表白更是需要極大勇氣,劇中蕭惠子暗戀樂團的小號手陳燦,幾年的愛慕之情融於一封情書在離別之際準備發出,然而現實很骨感,高幹子弟陳燦和同為高幹子弟的女宿舍長在一起了,門當戶對四個字似乎比愛情更合理。惠子在車上含淚撕碎了那封情書同樣也撕碎了自己的初戀。對比現在的我們,我們對於愛簡直是太大膽了,我們敢於表達愛,敢於愛人,敢於行動,我們不甘於平淡的愛情,更排斥父輩們的介紹婚姻,我們追求自由戀愛,追求自我感覺,這大抵就是時代的變遷對愛情的映襯。與此同時,影片中女主何小萍對於男主劉峰的感情很微妙,從最初的感恩、愛慕到最後的扶持照顧,兩個相似的人,有了超越愛情、更長久的關係。

對於英雄的刻畫,我感覺芳華給我們呈現了多個維度的詮釋。首先是生活上的英雄,男主角劉峰在文工團被稱作「活雷峰」,大家有什麼事都會找他,被標兵,大家認為劉峰給他們做任何事都是應該的。而「活雷峰」是神聖不能有私慾的。所以當劉峰跟自己心愛姑娘表達愛意的時候,姑娘才會那麼驚恐吧。就好像耶穌突然從十字架上跳下來跟我說愛我一樣,我肯定也會嚇得不知所措。因此「活雷峰」被流放到邊界,被迫棄舞從戎,我能感受到劉峰熱被自己熱愛的文工團傷害後的絕望。女主何小萍是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她理解劉峰,在她心裡劉峰是個英雄,同時在經歷了種種欺凌後也對文工團寒了心,主動棄舞從醫,走上了前線。

在戰場上,男主拋頭顱灑熱血,他渴望犧牲,渴望被人歌頌,只有這樣才能被銘記,成為英雄。何小萍也在一線沒日沒夜地搶救傷員,當她用身體去護住一個重度燒傷的傷員時,那一瞬間我感覺她瘦弱的身體里迸發出諾大的力量,她用行動和愛刻畫出英雄的輪廓。

和平年代了,曾經的英雄退伍,落魄,被忽視,甚至活在社會底層,令人唏噓,是英雄被時代淘汰了嗎?不是。我心裡的答案是:自古美人嘆遲暮,不許英雄見白頭。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戰爭場面,馮小剛大量運用長鏡頭來拍攝戰爭情景,很短但很真實也很震撼。不怕你們笑話,看的過程中我還特意用手機搜了下「1979年的戰爭」,才知道是中越自衛反擊戰,我在想這段不曾被歷史書所記載的戰爭有多少人是不知道的。戰爭是殘酷的,影片中反映了真實的殘酷的作戰場景,獻血染紅了河水,也染紅了醫生的白大褂,炮火映紅了天,成山的戰士屍體呈現在我們眼前,我聽見我旁邊的姑娘抽泣了。

戰爭結束,劉峰活下來了但失去了右臂,何小萍瘋了住進了精神病院,相比那些犧牲的戰士他們可以說是幸運的,但戰爭給他們造成的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傷害是永遠無法恢復的,在當時和他們一樣的戰士有多少我們無從考證,但歷史不會騙人,在中越邊境紅河、蒙自、麻栗坡等地烈士陵園裡一塊塊帶血的墓碑不會騙人,這裡躺著的戰士大多是16-22歲的孩子, 他們的芳華凝固,而歷史卻將他們抹去了。

影片結束的分享會上,我身後的一個雲南女生激動的一邊哭一邊講述了她的故事,她說她鄰居參加了中越自衛反擊戰,戰後精神上出了問題,小孩子們都嘲笑他,但是女孩的母親告訴女孩:他不是瘋子,他是戰鬥英雄。雖然戰爭已經過去,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但是歷史不應被塵封,事實也不應被抹去。為我們拼了命維護祖國的尊嚴的戰士們應該被永遠銘記,永遠雋永。不然在以後有一天我們面對戰爭的時候,讓我們如何拿出勇氣和信心去為祖國沖峰陷陣。因為有些事從來不需要被想起,但是永遠也不會忘記。

影片在這些少男少女在文工團的點滴片段中落幕了,有點不舍,但還是需要告別。

告別部隊、告別戰友、甚至要告別自己無比堅定的信念,最後還是要告別那樣一個光榮綻放的芳華。但我希望未來的我們若有一天芳華已逝,歲月如歌,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針對《芳華》這部電影的評價,一句話:馮導就是想拍一部軍旅題材的青春懷舊故事,《芳華》如果定位在這個點,那麼我給個6.5分,但是如果想要定位在更深層的點,那麼我給個3分。

針對對原著的改變,我覺得完全不能同嚴歌苓先生的《You Touched Me》相比,天地之別。

首先談一下背景,馮導邀請嚴歌苓先生以軍旅題材、文工團為背景寫一個作品,然後誕生了《You Touched Me》,原名《你觸摸了我》,後經馮導提議,在《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這三個名字中,重新定名為《芳華》。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馮導的關鍵詞在於:青春、年華、美好。而嚴先生的關鍵詞在於:觸摸。

我在看電影之前,對原著和馮導的改編都有過一些了解,我猜測馮導可能就是想拍個軍旅題材青春故事,也沒報太大期待,如下圖即可證明,我對這個電影最開始的態度,從《芳華》這個電影作品角度來講,我給6.5分。

可能和其他的回答不太一樣,拋開原著來討論,我對這個電影評價並不高,原因如下:

1.除了背景不同,該片同我看膩了的青春懷舊電影無二。

2.用力過猛,人物表現突兀、不立體,我在片中只能看到一個老好人劉峰,一個深喑男女交往之道的bitch林,一個一心談戀愛的穗子,一個跋扈官二代,一個苦情何,太單薄了。演員表現的也不是很好,一個精神出問題的何小萍給演成傻子了……我感覺在看早期國產青春偶像電視劇。

3.結局匪夷所思,一個bitch最後嫁到國外豐腴起來,旁白的穗子還在旁白,跋扈官二代的丈夫滿世界賺錢,老好人成了殘疾軍人和苦情何扶持到老?想表達什麼?文工團的青春之後,就結束了?這個結局不解釋一下什麼?這個結局就是一個happy ending?之前受的那些苦呢,誰原諒了?不原諒的話,體現出來啊!

4.花了大把的時間浪費在了戰爭場面描述,用意不知所以,突然神秘的蝴蝶就來了,突然我國的士兵就智障一樣在戰場上玩笑起來,想表達什麼?我們軍隊的素質是這樣的???

5.台詞不考究,郝淑萍在影片結局部分,替劉峰打抱不平的時候,第一句是什麼?是「操你媽,你欺負我們殘廢軍人」,前三個字和後四個字不會錯,中間的記不準,拋開那突然情緒激動的前三個字,就單談最後這四個字,我就想問一句,改編劇本的時候,不想想「殘廢」和「殘疾」到底差在哪么?我覺得這是對我國軍人的侮辱。

6.太依賴旁白了……重大事件都是通過旁白講的。要是旁白好一點也行……按理說,整部戲的旁邊都是穗子在回憶過去,這麼多年過去了,想起散夥飯的時候,還能聲音抖成這個樣子?這怕不是宿醉酒還沒醒呢吧。

7.……

槽點太多了……單看這個軍旅題材青春懷舊片,拍得就有失水準。借用豆瓣上的評論(侵刪):

就根據原著的改編,我覺得這個電影,垃圾……

原因如下:

1.人物刻畫一塌糊塗,林丁丁是個把握男性心理極到好處的刻薄綠茶婊?一個刀子嘴得理不饒人的官二代?一個一心追求漢子充當旁白的穗子?一個苦情單純受欺凌的選秀選手?原著中刻畫得那麼美的四個女性,在年輕時都彷彿不食煙火,到片中來就變成了狗血劇女一號?四個女性角色不是單單撐起一個故事,而是從四個角度,代表著對待劉峰的四種態度。

2.兩次觸摸事件,和林丁丁的一場被拍成了現代都市霸道少爺奇襲綠茶婊,和何小曼(何小萍在原著中的名字)的一場被拍成了受欺凌苦情二人組受集體欺凌互相扶持。什麼鬼???兩次觸摸事件要講的就是兩句話,一句是林丁丁的「他怎麼敢喜歡我」,另一句是何小曼的「我去送你」。片中是怎樣表現的呢,前一句被表現為「他是流氓!」,後一句被表現為何小萍出男生宿舍慪氣大喊「明天我去送你!」文章中最重要的兩個事件,沒有一個表現出來。

3.原著中,通過四個角度,準確地說是何小曼一個角度,代表著和劉峰和解,理解劉峰的角度。林丁丁、穗子等人代表另一個角度,代表普通眾人對劉峰這個聖人的不接受,不接受聖人有人性,甚至期待著聖人暴露出人性的這一面以施加罪的一個角度。兩個角度,影片中都沒有表現出來。有一一幕讓我彷彿見到一點希望的是,林丁丁說他不該喜歡自己,然而接下來就罵他是流氓了……

4.具體情節分析一下,第一次觸摸事件,未免太莽了吧,怎麼能是這麼用力、這麼直白、這麼快速了當地就抱上了?林丁丁在此之前是完全沒有料到他是抱有這種情感的,但是她不傻,不該是影片中彷彿欲擒故縱的曖昧對話,而是一個本來像平時一樣親密的距離,而突然,劉峰開始了緩緩地、慢慢地開始了對她的觸摸,至於觸摸到哪裡,是只觸摸到腰還是肩還是背,完全不需要表示。電影中這個片段一出來,我的狀態完全就是:excuse me???

5.這個故事最主要的就是劉峰和何小曼,何小曼去前線、劉峰去前線都可以省,唯獨她在救場時的表現和在醫院裡的表現是不能省的,她瘋了,瘋了是怎樣的表現,她是怎樣想起了她的父親,又是怎樣把自己武裝起來的。影片中完全沒有表述。

6.結局改得一塌糊塗,這五個人的結局,你改成,很差、比較差、一般,我都可以接受,這彷彿大團圓一樣的結局是什麼意思?看林丁丁這個照片,改天再拉個微信群?這些事情,至少對劉峰和何小曼的打擊是巨大的,完全改變了人生,相扶持到老。原著中寫的是,劉峰本來跟一個妓女好了,還干點違法勾當,勉強維持生活,最後的最後,因為絕症,到了人生的盡頭才和小曼相互扶持,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7.……

這完全是兩個作品……想舉例子真是太多了……

我是抱著一絲僥倖,想看看馮導能不能拍出一兩個讓我滿意的鏡頭、讓我聯想到原著的鏡頭,有且只有一個:何小曼的那個bra,原來是這個構造……


馮小剛的現實主義作品令人動容,瑕疵頗多,但是影片的精神氣質是接近完美的,這樣的電影在如今的中國電影環境中顯得難能可貴,浪漫主義讓人開心活著,現實主義讓人思考活著,芳華這樣的片名還是太美好了,不如影片的英文名YOUTH直譯的青春更好,沒有特別的褒義,也沒有特別的貶義,就是年輕,就是一個中性詞,一個年輕人,他所展現的並非是他的個體,還有他的社會,他的國家,他會遇到好的也會遇到壞的,這些都交織成了他的青春,他的人生。黑色的幕布蓋過紅色的毛主席像,這樣的壓抑不是青春該擁有的,卻也不得不經歷。芳華,2017年度最佳。??????????


我在《芳華》里,看到了國產電影最美好的集體青春

1

已經很多年,

沒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過美得那麼動人心魄的集體青春了。

一直就想去看《芳華》,不為別的,只為一個字——「美」。

從這個片子選角之初,馮小剛說演員的標準是「年輕」、「有舞蹈功底」、「不能是整容臉」;再到殺青後預熱階段官方發布的海報「芳華腿」;以及所有參加了第一批點映和內部場的觀眾們看片回來的反饋,都匯成了一句發自肺腑的誇讚——「美,太美了。」

上世紀70年代末西南某軍區的文工團,匯聚了一群年輕、乾淨、健康、美麗的少男少女。舞蹈演員、獨唱演員、小號手、民樂手……個個身懷絕技,個個姿容出眾,個個是經過千挑萬選挑進來的,最動人的是個個都有嫩得掐得出水的青春。用影片中第一人稱視角舞蹈演員蕭穗子的話說,「我們都是從五湖四海給挑來上舞台的……三十多年前,從我們那座紅樓里出來的,都是軍版才子佳人。」

看得出來,馮小剛是飽含著深情在拍這部電影的,他把自己那代人對青春最美好的回憶和最深刻的理解,都注入在了電影的每一個畫面和細節中。樸實無華的軍裝下是挺拔的身姿和大方的氣質,款式簡單的泳裝襯托出年輕健美的線條和肌肉,偶爾嘗試的白襯衫牛仔褲蛤蟆鏡勾勒出美好的身材和陽光的氣息……這麼一群年輕明朗的人,無論少男少女,長發短髮,都美麗得不可方物。有一個畫面給我印象深刻,是作為電影第一人稱講述人的蕭穗子(她也是作者嚴歌苓的原型)手拿一個西紅柿站在公告欄前沉思,紅彤彤的果子映襯著少女紅潤的面龐,有一種油畫般的美麗。

而當他們形影不離地出現在練功房、游泳池、食堂、宿舍、舞台……等部隊生活的每一個場景時,那種美麗又因為「規模效應」被無限放大和加成了。那真是一代人的集體青春。如今的影視作品流行「大女主劇」、「校園懷舊片」,可那些故事的人設中,往往把「美麗」集中在一兩個主角身上。所以仔細想來,自從87版《紅樓夢》之後,我已經很多年,沒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過美得那麼動人心魄的集體青春了。

2

那些潛滋暗長不知不覺發生的變化,

給人的影響卻是不可逆的。

《芳華》的前半段,底色是明亮歡快的。

文工團里的少男少女們,雖然出身不同、專業相異,但是他們幾乎每個人都很快樂。郝淑雯作為高幹子弟享受著人人讓她三分、恣意任性的快樂;林丁丁作為樣貌尤其出眾的「公主」享受著追求者眾多、討所有人喜歡的快樂;「活雷鋒」劉峰作為全軍表彰的模範享受著廣受稱道、拿獎拿到手軟的快樂;蕭穗子作為個性開朗大方的女孩享受著人緣好、和上上下下相處融洽的快樂;就連在我們看來總受欺負、跳舞也只能擔任B角的貧寒姑娘何小萍,都享受著「這裡天天可以洗澡」、不必為衣食發愁的快樂……

當年的文工團,比今天的大學還像一座象牙塔,有比外面相對優渥的物質條件、更為浪漫的藝術氣息(每天流淌的都是音樂聲,每天閃現的都是優美舞姿)、更加「青春作伴」熱鬧開心的集體生活……這些都給文工團的生活籠罩上了一層玫瑰色的光芒。

在這層光芒下,少男少女們練功、游泳、演出、嬉戲……雖然也有小圈子裡的「階層劃分」,也有年輕人之間的矛盾糾紛,但整體來說,有關那段生活的回憶是美好歡樂的。雖然有人說,看到出身不好且汗腺發達的何小萍被排擠和欺負時忿忿不平,但我想,那個時候的何小萍過得並不痛苦。因為她的心裡有期待,有念想,有希望,也有滿足感。

可「變化」才是這世界的常態。

文工團的少男少女們,經歷過兩種變化——一種變化是山呼海嘯般劈面而來的。比如有一天正在排練政委就走進來,高呼:「都別練了,停止!都停止!以後兩周都別練了!」那一年,毛主席、朱老總、周總理都離開了世界,整個文工團一度陷入巨大的悲慟中。但事實上,這種變化對少男少女們的影響,並不如想像得那麼巨大。經歷了集體的哀傷之後,他們又恢復了訓練,找回了平靜,重歸於快樂。

另一種變化則是不知不覺潛滋暗長的。比如女孩子們偷偷在宿舍里換上了凸顯線條的白襯衫、牛仔褲,比起肥大的軍裝,這種裝扮讓人第一次感覺到了「時尚」。她們在一種害羞的自我欣賞中接納和喜愛上了這新生事物。又比如有人搞來一台收音機,一打開來鄧麗君的美妙歌聲就如水銀瀉地般佔領了每個人的心智,讓這群男孩女孩入了迷,感慨「原來歌兒還能這麼唱!」很多年後回頭想,也許沒人記得這些小事兒具體發生在哪一年的幾月幾號星期幾,然而那種變化對於年輕人的影響卻是不可逆的——時代展開了它全新的樣子,外面的世界向文工團打開了一扇門。

所以當劉峰在女生宿舍里聽到鄧麗君的歌聲時,他也許沒有意識到,這個把甜歌唱得情意綿綿的溫柔女聲,無意中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青春悸動——他是人人當標兵學習的「活雷鋒」,可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心中所愛,在歌聲的激發和鼓舞下,在一個特定的情境里,他大膽地向暗戀已久的女神林丁丁表白,並勇敢地擁抱了她。

這個在我們今天看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舉動,卻給林丁丁帶來了巨大的恐慌和崩潰感。她無法接受自己一貫認為的「聖人」在「神性」之外有「人性」,平素對「活雷鋒」的崇拜、敬仰、羨慕、熱愛,此刻都轉化為了對「觸摸自己的劉峰」的驚惶、幻滅、噁心、失望……最後的結果是,劉峰被恰好看到這一幕的人檢舉揭發,再加上林丁丁的證詞,本來前途大好的他被扣上了「耍流氓」的大帽子,遭到處分黯然離開了文工團。

3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既然青春留不住……

好的文學作品總有一個作為轉折點的標誌性事件。我一直覺得《芳華》塑造的環境很像紅樓夢裡的大觀園,就像《紅樓夢》的轉折點是從抄檢大觀園開始的那樣,《芳華》的轉折點,也是從「觸摸事件」開始的。

那之後,影片的基調從明媚轉為哀傷,男孩女孩們陸續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告別。

首先告別的是劉峰。他走得很落寞,除了何小萍沒人去送他。全片第一場看得我心裡難受的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劉峰臨行前收拾行李,眼神晦暗漠然地從過往獲得的獎盃獎品上一掃而過,他決定丟棄這些如今看來有諷刺意味的獎盃獎品。

嚴歌苓在原著里這樣詮釋這種行為的心理動機:「做雷鋒當然光榮神聖,但是份苦差,一種受戒,還是一種閹割,所有的獎品都是對閹割的慰問,對苦差的犒勞,都是一再的提醒和確認,你那麼雷鋒,那麼有品,不準和我們一樣凡俗,和我們一樣受七情六慾的污染。」劉峰的「劫」,正是從「做雷鋒」和「滅人慾」開始的。

劉峰走了,被下放到了前線連隊。何小萍悉心地收好了他的那些獎盃獎品,對這個曾經嚮往的集體也徹底灰了心。這種灰心,即使是在當初同宿舍的女孩子要扒光她的衣服羞辱她時,也沒有發生過。此後的她,以一種自暴自棄的態度在文工團里度過了一段自我隔離的時光,她心中最大的情緒,就是「不原諒」——不原諒誣告劉峰的人們,不原諒禍害劉峰的林丁丁,不原諒放逐了劉峰的整個集體。

然後告別的就是何小萍。她在下連隊慰問演出的過程中消極怠工,故意裝病,被老練的政委識破,以一種高明的手段驅逐出團。這是這個集體對何小萍的處分,但誰說不是何小萍恰恰想要的呢?她離開了這個她心懷怨念的集體,成為了一名軍醫。在那裡,沒人欺負她、鄙視她、排擠她,她的工作也異常盡心負責,甚至到了「拼」的程度。

這兩個人的命運,此後發生了漫長而微妙的糾纏交織——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戰士劉峰失去了一條手臂,何小萍失去了正常的思維。在大時代的際遇推動下,他們都成了英雄。可其實,他們都是身世堪憐的苦命人。

片中有一場戲看得我淚流滿面:文工團舉辦了一場慰問演出,何小萍也是坐在台下被慰問的觀眾之一。她穿著病號服,緊挨著軍醫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一開始,何小萍的眼神完全是失焦的,冷漠,疏離,無所謂。可當舞台上響起她特別熟悉、排練許久的《沂蒙頌》的配樂時,過往的記憶全都被喚醒了,她突然如夢遊一般站起身來,離開禮堂,來到外面的草坪上,在月光下翩然起舞。這個一直不受重視、孤獨困苦的女孩,在這場恍惚的獨舞中卻呈現出了專註享受的神情,跳得那麼投入,那麼美。

這讓我想起女指導老師在影片一開始說的那句話:「這個何小萍,我去北京專門要了名額把她要過來。」她的舞跳得那麼好,可是在此之前,除了報到時「亮一手基本功給大家看看」的環節以外,我們幾乎看不到她正兒八經地跳一場像樣的舞。如今這段舞如此夢幻如此美,可跳它的人卻已是一個病人,怎不看得人潸然淚下……

再接著,蕭穗子告別了她秘而不宣卻沒有機會說出口的感情——她寫了一封情書,給默默喜歡了很久的陳燦。一個春風拂面的晚上,她把情書偷偷放在陳燦的樂器箱里。沒想到幾分鐘後,郝淑雯就大大咧咧地告訴她:「我跟陳燦好了,因為彼此門當戶對。」再見到陳燦,跟郝淑雯已是出雙入對的公開情侶狀態。穗子能怎麼辦呢?她只好又趁人不注意悄悄把那封情書取回,一把撕碎揚手拋開讓它們隨風飄散……這場戲讓我很感慨,人生有太多東西就是這樣,想「遮挽」卻無計可施啊。

最盛大的一場告別,則是所有人一起告別文工團。傳了很久的「小道消息」終於坐實,文工團要解散了。儘管在此之前大家都已經各做準備,有的要出國,有的考了大學,可真吃散夥飯的那個晚上,大家都哭了。一曲《駝鈴》聲中,每個人都且醉且歌且落淚。就連女指導老師都抱著政委淚眼婆娑地問:「政委,為什麼要解散文工團呀?」政委回答:「因為我們的任務完成了。」

有時候一切就是這麼無奈——當個人命運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時,你會發現自己那些曾經以為真切可感的記憶,竟然是一場完成任務後就地蒸發的鏡花水月啊。

那一場戲讓所有人綳著的情緒達到最高潮,連我也跟著哭成淚人,滿腦子想的都是八個字:「霽月難逢,彩雲易散」。文工團,真的就是大觀園啊——美好時是真美好,散去時卻也什麼都留不住。這青春留不住,這芳華留不住,這集體留不住,這時代也留不住。就像穗子那封情書一般,被默默撕碎隨風而逝;又像小萍的那場獨舞一樣,亦真亦幻間帶走了所有的愛恨嗔痴。這種告別,很殘酷,卻沒人能夠對抗和扭轉。

作為一部賀歲檔影片,《芳華》很適合帶父母一起去看。我父親是1978年入伍的兵,跟劉峰他們幾乎同齡,所經歷的命運際遇、時代變遷也幾乎完全同步。我之前看的是內部場,散夥飯上《駝鈴》響起的時候我就在想:這是我爸他們這輩子最愛唱的歌啊,如果他看這電影會比我還要感慨萬千的。公映的當天我帶父親去看,他看得老淚縱橫,說:「馮小剛講的,就是我們這代人的故事,連那些老物件中,都藏著我們的集體回憶。」

《芳華》講的,就是一代人的集體青春。「集體」與「青春」這兩個關鍵詞缺一不可。特定年代,集體生活,飛揚青春,共同織就了這個讓人牽腸掛肚的故事。就像全片最後穗子的獨白:「原諒我不想讓你們看到他們老去的樣子,他們都芳華已逝,面目全非。就讓我們的故事,永遠停留在30年前那最美好的一刻吧。」既然芳華留不住,那就讓它永遠存在於我們的記憶里吧。


今天看了《芳華》點映,整理了一篇小文章。首發自己的公眾號。圖片複製不過來,有興趣的點進去看。

來源於公眾號:暮依

芳華 | 一代人的悲劇青春


友情提示:內含電影劇透,慎入!

今天去看了《芳華》點映。這部電影上映時間一推再推,終於今天上映了。

自從知道馮小剛導演出品了新電影之後,我就按照以往的習慣:不查風評,不了解劇情內容,不看故事梗概,不管故事背景設定。

所以見到電影名為「芳華」時,我想像不出這次馮導會帶來什麼題材的故事。

電影開場,看到設定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英文名為youth時,有一點點驚訝,隨即瞭然——電影呈現的將會是一代人的青春。

在同行戀愛、墮胎、車禍、癌症、出軌、分手·····等等俗套的青春片襯托之下,《芳華》的題材顯得格外獨特——它的背景設定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部隊文工團,講述一群青年男女特殊的青春故事。這是一個敏感時期,大量以這個時期為背景的文學作品,都描繪過那個年代的荒誕。

電影呈現出的時間跨度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表現的是一個時代里的青年男女,每個人物都代表著當時的一類人:女主角小萍,旁白視角蕭穗子,男主角劉峰。女文工團骨幹林丁丁,舍長郝淑雯。

故事從小萍進文工團開始講起。小萍父親參加勞動改造,母親改嫁。她的繼父和新家裡的弟弟妹妹不接受她,從小就欺負她。小萍以為進了文工團,就沒人會再欺負她了。然而進文工團的第一天,舍友幫她拿著外套,對外套上殘留的味道嗤之以鼻,大家開始瞧不起這個唯唯諾諾,身上帶著異味的鄉下女孩。

小萍偷拿了舍友的軍裝拍了照片寄給父親,被舍友發現,從此舍友更加瞧不起她,孤立她。有機會便欺負她,譏諷她。

小萍至始至終都是孤獨的,卑微的。帶著倔強。

小萍是個悲劇人物,一生不被人所愛。用心刻苦練舞卻沒有上舞台的機會,戰友們嘲笑她的體味,嘲笑她破破爛爛的胸衣。練舞時沒有男伴願意和她搭檔。

劉峰被調離文工團是小萍爆發的導火線,但她是那麼弱小,那麼孤獨,沒有朋友,也沒人把她放在眼裡。整個文工團里,似乎只有劉峰對她還懷有善意。

劉峰帶著行李離開文工團,走出大門的那一天,她對著他久久地敬了一個禮,我猜那時候她的內心是悲痛的,卻無人可以言說。她對她曾經嚮往過的文工團徹底失望。當她被政委調離文工團,去參加野戰醫院時,小萍如釋重負。她終於離開了。

劉峰天性善良,樂於助人,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他自告奮勇;有好機會進修,他主動讓出。所有人都習慣了他的付出,但他們在享受劉峰付出的同時又矛盾地看不起他,諷刺他的「學雷鋒」行徑。

有人類聚集的地方,似乎都避免不了陷入這樣一個怪圈:當你做了一件好事時,大家都感謝你;但當你始終堅持做好事時,卻總會有那麼一部分人看不起你,認為你虛情假意。

劉峰的命運在他讓出進修機會時就已經註定。他太「老實本分」,不計較,不怕吃虧。他在文工團里做盡了臟活、累活,幫了大家很多忙。他沒有想到,向唯一愛過的林丁丁告白會嚇壞她。更沒想到從他告白的那一刻起,蝴蝶便扇了一下翅膀。

諷刺的是,這樣的一個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的「活雷鋒」,最後離開文工團時卻只有小萍一人去送他.

小萍是一個時代邊緣人物。電影從她這個邊緣的、弱勢的人物身上反射出了複雜的人性。郝淑雯出身高幹,高傲自我,從見面時起就看不起她。林丁丁追求者眾多,她和劉峰之間的誤會導致劉峰被調到西南邊防,參加自衛反擊戰時負傷導致殘疾。

幾十年過去之後,這位昔日的「活雷鋒」已經失去了當年意氣風發、甘願犧牲的勇敢模樣。命運並沒有因為他的善良而厚待他,相反,他失去左手,生活凄慘。後來又病魔纏身,窮困潦倒。他是國家的英雄,但卻晚景凄涼。

電影當中可以感受到馮導的剋制,對當時社會的荒謬和極端點到即止。在那個年代,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和群眾遭到誣陷和迫害,整個社會長期處於癱瘓和不正常的狀態,經濟發展停滯,陰謀論盛行,大字報和文字獄搞的人心惶惶,瘋狂是常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一旦被扣上「耍流氓」的帽子便很難摘下。劉峰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個體,渺小如塵埃,他既沒有能力,也不屑於抵抗別人潑的髒水。

馮小剛在一次《芳華》電影宣傳當中說過這樣一句話:「當腦子裡面一片黑白的時候,唯獨這一段生活在我的腦子裡面是有色彩的。」

一個人對於青春的記憶難以磨滅。千迴百轉,兜兜轉轉,從放浪形骸的青蔥歲月到雙鬢斑白的老年,始終都繞不開那段過往。

馮小剛呈現了一個時代的眾生相,每個人都在歷史漩渦當中掙扎著前行,又渺小,又卑微。匆忙之間,芳華彈指一瞬間。

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深陷其中。


情節碎片化,毫無主旨,也沒有一個主線,不懂他究竟想要表達個啥,一會兒像小時代,一會兒像歸來,一會兒像戰爭片,一會兒又變成苦情戲,總之沒有一個中心思想。


我希望這是傷痕文學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然後就被塵封進歷史故紙堆里。

每個時代的思潮都對應那個時代的故事,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故事也該講完了,新一代年輕人成長在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最猛烈的一次國力爆發之中,且在未來還有更光輝的明天可以期待,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繼續去講這種傷痕文學的故事,屬於無病強呻吟。這也是為什麼戰狼2今年這麼爆種的原因吧,我們新一代年輕人遠比這一代人更野心勃勃,更自信氣盛,老一輩的說教已經聽得夠多,我們需要屬於自己的時代潮流


推薦閱讀:

非北京人看《老炮兒》有什麼感受?
推測一下:《我不是潘金蓮》里的首長是什麼級別的?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有哪些不易發現的細節?
如何評價馮小剛的演技?
如何評價第53屆金馬獎?

TAG:電影 | 小說 | 導演 | 馮小剛導演 | 芳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