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在哪?
鏡像問題: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在哪? - 科技 - 知乎
基於一個微小的法律漏洞,黃石公園西南角一個佔地129.5平方公里的地方,被媒體稱為「死亡區」。理論上講,在這裡,殺人有可能擺脫懲罰。Brian Kalt教授是2004年時發現這個法律漏洞,那天他查看一篇論文,文章的內容是關於討論黃石公園那「不同尋常的管轄區」。美國按照地理位置,分為不同的司法管轄區,在管轄區里犯罪,都由轄區內的一家法院來審判罪行。因為黃石國家公園的土地屬於聯邦土地,所以美國國會將黃石公園劃入懷俄明聯邦地區法院(以下簡稱懷俄明法院)的管轄區,意思是在黃石公園的任何一個角落犯罪,都歸懷俄明法院管。但是整座黃石公園的司法管轄權雖然屬於懷俄明,但在實際的地理位置上,公園跨越了3個州,有一小部分擴展到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這意味著管轄整個黃石公園的懷俄明地區法院是美國唯一一個管轄區超過州界線的聯邦地區法院。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黃石公園於1872年建立,當時這三個州還沒有加入美國聯邦。
因為憑藉著職業敏感,Kalt教授馬上意識到這其中有法律矛盾。
按照國會的劃分,黃石公園的司法權屬於懷俄明法院,那麼在黃石公園裡犯下罪行,講嚴重點,比如謀殺罪,罪犯應該被帶到懷俄明的首府夏延市進行法律審判。但是,按照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對兇手的法庭審判應該在實際犯下罪行的州進行。這意味著,如果有人在黃石公園位於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那一小塊區域犯下罪行,法庭審判就必須轉移到這兩個州;根據美國第六修正案,法律提到:被告有權要求由犯罪發生地的州和管轄區的陪審團予以迅速和公開的審判。在美國,法院的管轄區不會超過州界線,所以陪審團是既來自這個管轄區,同時也來自這個州。但黃石公園是唯一一個例外,這裡有三個州,但只有一個法院管轄區。如果有人在黃石公園的愛達荷州區域進行謀殺,兇手可以光明正大、合理合法地要求法院給他找來同時來自愛達荷州和懷俄明法院管轄區的陪審員們。可問題是根本沒有人同時住在愛達荷州和懷俄明法院管轄區中,這一小塊129.5平方公里的地方,完全是荒地,根本沒人住。沒有居民,意味著陪審團都沒法建立,怎麼法庭審判啊。於是這小塊區域,就成了法律上「殺人都不管」的「死亡區」。以上並非原創,稍加整理而已。轉自http://inews.ifeng.com/51454635/news.shtml?back雪線認為,世界上最極限和危險的地方,莫過於世界第二高峰——K2喬戈里峰。除了珠穆朗瑪峰以外,它有著最高的海拔,也就意味著更大的死亡地帶。而喬戈里峰的攀登難度又遠大於珠峰,很多登山者葬身於此。
接下來,我們走進這個「野蠻巨峰」,通過多種因素來分析它到底有多危險,同時也來看看人類在這個死亡地帶上的攀登史詩。
K2很艱險,但攀登從未止步
「野蠻巨峰」
喬戈里峰在登山界有「野蠻巨峰」的別稱。難於接近,氣候惡劣,地形複雜共同造就了它的山難頻發。
位置偏遠——喬戈里峰位於我國新疆與巴控制克什米爾地區之間,是中巴兩國的界山,從南側接近喬戈里峰需要穿越漫長的冰川,北側則是中國新疆的沙漠。即使接近山腳,就已經需要艱苦的徒步。
除了K2這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喬戈里峰還有一個綽號叫做「野蠻巨峰」 (Savage Mountain),這說的是它環境險惡,山難頻發。
難於攀登——喬戈里峰素以攀登難度大著稱,如此高的難度是獨特的氣候和地形造成的。
每年5月至9月,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在這裡抬升形成降雨,喬戈里峰進入雨季,降雪量大。而在9月至次年4月,伴隨著凜冽西風的到來,喬戈里峰又迎來寒冬。
除了嚴酷的氣候,喬戈里峰險惡的地形也令人望而卻步。這座高峰山勢陡峻,地形複雜,落石、雪崩多發,即使最常規的路線也充滿危險。
山難頻發——喬戈里峰的兇險導致了高死亡率。截至2014年,K2 每10人登頂就有一人遇難,死亡率10%(數據來源:http://explorersweb.com),截至2003的死亡率26.77%,而1990年以前的死亡率則高達41%(數據來源:wikipedia)。
幾乎每年都有登山者在攀登喬戈里峰的過程中遇難,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登山家。在2008年,喬戈里峰上發生了史上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山難,17名登山者在攀登途中遭遇了雪崩被困,11人遇難。
越是艱險,受到吸引的登山者便越多。自喬戈里峰被發現起,想登上野蠻巨峰的人就從未止步。
無法攀登的斷言
喬戈里峰更常見的名稱是「K2」。K2 這個名稱源於十九世紀英屬印度的「大三角勘查」(the Great Trigonometric Survey),這項勘測旨在用科學儀器測繪南亞次大陸。
1856年,考察隊首次勘測喀喇昆崙山區域,將山脈上自西向東的五座主要山峰,命名為K1至K5,其中喬戈里峰為K2,這次考察的命名後來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
1887年,一名英國陸軍上校近距離地觀察了喬戈里峰,他這樣描述到:
這是一座造型極佳的山峰,它非常高,人類不可能攀登。(信息來源:http://sweclimber.com)
這個十九世紀末的斷言,在二十世紀初首先受到了挑戰。
世紀初的勇氣
1902年,英國人奧斯卡 (Oscar Eckenstein)與克勞利 (Aleister Crowley) 帶領了一支隊伍前往K2。遠征隊沒有任何指導,也對K2的海拔一無所知。他們只有一項任務:
找到接近山峰的辦法,並嘗試登頂。(信息來源:http://mountainsoftravelphotos.com)
在二十世紀初,現代交通還沒有出現,山區閉塞不通,他們途中穿越了世界第三大冰川——巴爾托洛冰川 (Baltoro Glacier),等到他們抵達喬戈里峰東北嶺下時,時間已經過去14天。
在季風來臨之前,登山隊開始攀登喬戈里峰。他們發起了5次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只得止步于海拔6525米。
在一百多年前,他們沒有現代化的登山裝備,也沒有對高海拔山峰的認識,這一次寶貴的嘗試最終失敗。
英國人的登頂嘗試失敗7年之後,義大利探險隊來到了喬戈里腳下,他們從未想到,為了登上這座山峰,整整耗費了兩代人的努力。
半個世紀的努力
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中葉,喬戈里峰的攀登在同一條路線上進行了半個世紀的探索。失敗伴隨著早期攀登歷史,但難點也在一次次被突破。
來自義大利的公爵——1909年,被封為阿布魯齊公爵 (Duke of the Abruzzi)的義大利人路易吉·阿梅迪奧 (Prince Luigi Amedeo)帶領探險隊站在了喬戈里峰腳下。
公爵拒絕沿著英國人探索過路線攀登。於是探險隊沿著喬戈里峰的東南嶺進行攀登。
他們只上升到了6350米,並被更高處的岩石擋住去路,這處岩石在今天叫做」屋頂煙囪」 (House"s Chimney),是這條路線上的重要障礙。
雖然這次探索並沒有成功,但這條路線卻被稱為「阿布魯齊嶺路線」,並極有可能通向頂峰。
美國人的瓶頸——1938年,查爾斯·休斯頓(Charles Houston) 率領美國登山隊來到喬戈里峰。他們進行了一番考察,最後得出結論,沿著阿布魯齊嶺路線攀登是最現實可行的選擇。
兩名隊員最終登上了8000米之上,卻看到巨大冰瀑組成的瓶頸路段(Bottleneck)。
由於物資耗盡和天氣惡化,他們不得不提前下撤,這支勇氣非凡的探險隊最終還是向喬戈里峰折腰。
美國探險隊一致認為,只要通過「瓶頸」,就能登上喬戈里峰。
在這條難關重重的路線上,歷史性的時刻即將上演。
突破瓶頸
1954年,義大利人回到了喬戈里峰。他們志在必得,僱傭了500名背夫抵達喬戈里峰山腳。登山隊沿著阿布魯齊嶺路線,頂著惡劣天氣的襲擊,步步為營向上推進。
6月中旬,肆虐的風雪使得攀登一時間毫無進展。7月,風雪終於平靜下來。7月28日,8號營地被推進到「瓶頸」之下,登頂進入關鍵階段。
7月29日,隊員里諾·萊斯德利(Lino Lacedelli) 和阿奇里·科帕哥諾尼(Achille Compagnoni) 兩人向山頂發起總攻。7月31日,在距離山頂僅僅200米時,氧氣瓶里的氧氣耗盡,但二人決定繼續前進。
他們在後來的攀登報告中寫道:
下午6點,雪變硬了,坡也變緩了,最終完全變平。在經過數月的努力後,再也沒有向上的攀登了,我們的頭頂只剩天空。(信息來源:[意] 斯特凡諾·阿爾迪托,《現代登山探險史》)
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努力,二人創造了首登喬戈里峰的傳奇。
至此,整整半個世紀後,花費一代登山者的努力,喬戈里峰的第一條路線,阿布魯齊嶺路線 (Abruzzi Spur) 才被完全開闢出來。直到今天,它依舊是喬戈里峰的「標配路線」。
在艱險的K2,開闢一條常規路線尚且困難,直到70年代末,即使是最頂尖的登山家,也不能在喬戈里峰隨心所欲。
皇帝的妥協
1979年,有「登山皇帝」之稱的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來到了喬戈里峰,他試圖開闢一條全新路線,並且通過無氧、無補給的阿式攀登登上峰頂。
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 率領的登山隊由6人組成,攀登至中途,隨隊醫生受傷,他們只得送傷員返回營地。
由於這段插曲耽擱了攀登進度,原計劃的路線上又不斷有雪崩風險,梅斯納爾最終決定改由常規的阿布魯齊嶺路線繼續攀登。
1979年7月12日,梅斯納爾和隊員達徹爾(Dacher)率先登頂,隨後天氣突然惡化,其他隊員未及登頂便被迫下撤。
「登山皇帝」在K2面前選擇了妥協,而他計劃中的那條路線,直到2004年才由西班牙人霍爾迪·科羅米納斯(Jordi Corominas)登頂成功,名為「魔力路線」(Magic Line)。
當南坡的攀登受限於傳統路線時,登山者將目光投向了喬戈里峰的北坡,它處於中國新疆大漠邊緣,地勢比南坡更為陡峭。
進擊的北坡
喬戈里峰的北坡很少被登山者選擇,因為沿北坡攀登需要穿越荒漠,渡過克勒青河,給攀登帶來很多危險和不便。
1982年的日本隊,是喬戈里峰北坡的中國土地迎來的第一支頂峰挑戰者。他們是來自日本山嶽協會的一支登山隊,在隊長小西政繼的率領下,從北嶺路線(North Ridge)向山頂進發。
他們在8月14日登頂,同時也開闢了北嶺路線。但在下撤途中,一名隊員不幸滑墜遇難。
登山家庫爾特.迪姆伯格(Kurt Diemberger)在他所著的書中寫道:
北嶺越往上越窄、越陡,接近峰頂的那一段更是亂石穿空。日本登山者不止一次攀登在懸掛的冰川上,這需要十分複雜和困難的技術動作,他們表現得熟練而謹慎。(引用來源:庫爾特.迪姆伯格著《K2: A Challenge To The Sky》)
在日本隊創造困難的北坡登頂後,一場關於攀登難度的競爭也悄然展開。兩名藝高人膽大的波蘭登山家把目光放在了喬戈里峰暴露的南壁。
再無後人的「波蘭路線」
1986年7月,兩名波蘭登山家「堅強的犀牛」捷西·庫庫奇卡 (Jerzy Kukuczka)和塔德烏什·彼得羅夫斯基 (Tadeusz Piotrowski)計劃沿著一條暴露的新線路直上南壁。
這是一條極度艱難的路線,兩名波蘭人先在7000米的地方構建了一個穩固的營地,後來因為連續十天的惡劣天氣而不得不下撤。天氣轉好以後,他們再次回到7000米營地,用了兩天時間抵達了頂峰下面的一個岩壁,再花兩天的時間來翻過這塊岩壁。
事後庫庫奇卡說其中有30米是他見過的在高海拔中最難的岩壁。
完成這個岩壁之後的第二天2人成功登頂,這時候兩人已經嚴重脫水,因為在登上岩壁的過程中氣罐不幸掉落只能用蠟燭融雪取水。
更不幸的是下撤的過程中他們碰到了壞天氣,登山家彼得羅夫斯基滑墜遇難。
直到今天,南壁路線的危險性仍然令人生畏。就連「登山皇帝」梅斯納爾 (Reinhold Messner) 都稱這條路線無異於「自殺之路」。他在書中寫道:
這條路線特別容易發生雪崩,所以根本再沒有第二支隊伍敢於再次嘗試。(引用來源:梅斯納爾著《K2: Mountain of Mountains》)
邁進21世紀,中國登山家的身影開始出現在喬戈里峰。K2之巔有了中國面孔。
K2的中國面孔
K2本就位於中國邊疆,它與國人並不遙遠。2004年,國人首登喬戈里峰鼓舞人心,之後也有其他著名中國登山家陸續登臨。
國人首登——喬戈里峰千百年來矗立著中國大地上,2004年7月27日,她終於迎來了國人的腳步。這次的攀登人員來自成立於1992年的「中國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隊」。次仁多吉擔任隊長,隊員是邊巴扎西、仁那和洛則。
27日凌晨,登山隊離開營地,踏著夜色向山頂前進。6時50分,大本營接到了邊巴扎西的登頂喜訊,五星紅旗終於飄揚在世界第二高峰的山頂。
喬戈里峰是西藏登山探險隊登頂的第13座世界八千米以上山峰,3年後,西藏登山探險隊完成了登頂全部14座高峰的目標。
國人未止步——在這次國人首登之後,其他中國登山者登頂的消息也陸續傳來。
2012年,楊春風、張京川、饒劍峰沿南坡登頂喬戈里峰,這是中國民間登山隊的首次登頂,同時也打破了南坡三年無人登頂的紀錄。
2014年,喬戈里峰攀登再次告捷,中國女登山家羅靜在7月26日登頂,成為第一位登頂喬戈里峰的華人女性。
今日K2
相比於二十世紀初的艱難探索,隨著喬戈里峰的南坡和北坡相繼被突破,K2在80年代後進入攀登的黃金時代,逐漸形成了今日的10條登頂路線。
寫在最後
從1887年關於喬戈里峰「不可攀登」的斷言起,再到10條線路的全面覆蓋,K2的攀登史詩在百年間陸續展開。
每一條新路線的開闢背後,都建立在前代登山者許多次的艱難探索。縱觀K2百年登山史,路線在變,而不變的是登山者的執著與渴望。
登山先驅馬洛里曾說:
登山要永遠向上抗爭,我們從中獲得的是純粹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正是生命的最高追求。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快樂,不同時代的登山者在野蠻巨峰的冰雪中寫下傳奇,直到永遠。
文:姜楷文 編輯:宇昕
(全文完)
原創文章,禁止未經授權的轉載,保留一切權利
索馬利亞應該是這顆星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了。
索馬利亞的首都摩加迪沙,從上世紀開始就戰火不斷,多個幫派、軍閥混戰,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維和未果,反而在1993年在關閉當地反聯合國廣播的行動中,遭遇當地民兵突襲,導致24名維和士兵殉職。之後美國陸軍派出了三角洲部隊進攻民兵據點,又被民兵使用RPG擊落了兩架黑鷹直升機,間接使得近百名美軍身陷敵後無法脫離。著名美國電影《黑鷹墜落》就是根據這個事件改編而來。
1994年,美國和聯合國從索馬利亞撤軍,之後摩加迪沙繼續衝突不斷,連2004年的總統選舉都是在肯亞首都內羅畢舉行的。即使是選舉結束後,出於安全考慮,被選中的總統也並未返回摩加迪沙進行執政。
時至今日,摩加迪沙依然存在著幫派混戰的情況。
一個朋友在外交部工作,每年都會對不少同事進行外派,外派的國家按照艱苦、危險等種種指標分為一類到六類國,六類就是最艱苦的。索馬利亞長期被分為艱苦四類(五類基本是物資極度匱乏,連蔬菜都很難買到的國家;六類只有一個玻利維亞,主要不是由於治安問題,而是因為海拔過高,容易落下高原病)。
由於沒有政府在市內執政,自然也沒有大使館,於是一些國家的大使、外交官員在機場附近租下了一間酒店。酒店的所有窗戶用木板釘死,白天所有人在房間內的寫字檯上辦公,晚上無論男女一起在走廊中睡覺,防止被偷襲。
即便如此小心謹慎,也還是沒逃過厄運的襲擊。
2015年7月26日,該酒店遭到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造成13人死亡,40餘人受傷。
此次襲擊中,在使館內擔負警衛任務的武警山東總隊臨沂支隊原班長張楠不幸犧牲。
難以想像,在現今的文明之下,作為一國首都,能夠如此長期處於戰亂與無政府狀態之中,連他國外交人員的生命都會受到威脅。
願秩序與和平早日能夠降臨這片土地。
我想到一個笑話
一個孩子突然非要上山
他媽嚇唬他「山上有老虎」「我才不怕老虎呢」他媽又編了好多東西也沒嚇住孩子於是叫來了孩子他爹「我也不知道他怕什麼啊」「你就隨便說個你最怕的,快點去」他爹沉默了半天,怯怯的說「孩子,別去了,山上有你媽」孩子哇的一聲就嚇哭了什麼地方最危險要看你最怕什麼你要是不怕死好像哪都不危險大學宿舍。帝國敗於高牆之內,人的意志也消磨於安逸之中。上學那會兒,課少自由玩樂的也多,對自己的提升越來越淡薄,除了出去玩就是宅在寢室里玩。考前老師劃劃重點突一突就過了,渾渾噩噩的大學就度過了,現在工作了想起來真的非常後悔,虛度光陰啊。剛工作了就感覺身體跟不上強度。時時刻刻的疲勞,精神不集中,渾身酸疼晚上疼的睡不著。自己都感覺得到身體素質已經非常差了,天天喝葯調理。大概很多中國家長對於考入大學的子女都會放鬆管教。很多學生也是終於熬過了多年的苦讀,陷入大學的溫暖鄉里就出不來,剛剛好大學的教育又很自由。那股子追求學習的勁兒慢慢地也就沒了。對待自己的身體毫不憐惜。經常熬夜,暴飲暴食,還不喜歡健身鍛煉。久而久之,無形中身體一步步被打垮。前段時間我看了關於最近大學生身體素質嚴重下降的文章,真的非常驚人。我們領導曾經說過,大學知識九牛一毛,只不過是工作最開始的一把鑰匙,一個用來在學習的學習過程。怪不得戰爭艱苦年代英雄多,豪情壯志的也多,那會兒條件艱苦時時刻刻都必須努力去生活。而現在呢,很多人都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大學是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去健身鍛煉保護自己,去欣賞世界提升自己,去遇見更多美好又善良的人。獨守一隅帶來的只有自我摧毀。安逸是一種毫無抵抗方法的危險。
金門大橋
我不知道你們感謝我的回答幹嘛,( 』 - 』 * )你們是要去旅遊嗎?(?ω?)朝韓非軍事區
一段橫越朝鮮半島、作為朝鮮和韓國邊界三八線的緩衝區地帶。1953年7月27日在經歷將近三年的朝鮮戰爭後,四方決定於板門店簽署了《朝韓停戰協定》,自此確立了以38度線及其周圍地區所組成的朝韓非軍事區。
一座位於朝韓非軍事區的檢查站,上有一名哨兵警戒著(攝於2005年8月17日)。
韓國非軍事區地圖,非軍事區以紅色標示,雙方國界(軍事分界線,MDL)即為非軍事區中間的黑線,白色的點為朝鮮挖掘穿過軍事分界線的隧道。
韓國陸軍士兵與美軍上尉站在位於板門店的觀察哨,一同視察朝韓非軍事區的狀況。
自北方往南方所見到位在共同警備區的會議室。
一個韓國憲兵在共同警備區的會議室內站哨。
由上往下看到整座不歸橋
自三八線韓國方向眺望整條東海北部線,該線路與周遭的公路一度開放能通到金剛山觀光地區,這張照片攝於2005年9月。
朝韓非軍事區的朝鮮隊伍正於位在板門店的共同警戒區巡邏。
駐守於共同警備區的朝鮮邊防部隊,正在從高處的觀察哨監測會議的狀況。
隸屬聯合國軍的美軍憲兵正巡視韓國共同警備區的一座瞭望塔,攝於1997年3月25日。
一位朝鮮人民軍中校正巡視共同警備區的守衛狀況。他身上的配飾包括一個第二型國旗狀(至少得花20年於朝鮮勞動黨服務才會被授予)的金日成胸章,和兩樣兵役獎牌。
共同警備區會議室的具體邊界,這亦為兩韓的軍事分界線。
朝鮮的宣傳廣告,上面寫著:「為我們的下一代統一祖國」。
這條非軍事區將整座朝鮮半島分成南北兩側,並穿過了北緯38度線一角,在非軍事區的西端位於北緯38度線南方,東端則在北緯38度線北方,大體上與作為朝鮮與韓國國界的38度線平行,因而韓朝分界線在中國大陸也被普遍稱為「三八線」。非軍事區北部地區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控制,南部地區則由大韓民國控制;而非軍事區的管理與監督,則由軍事停戰委員會負責嚴格禁止雙方試圖進入朝韓非軍事區內。直至今日,這條非軍事區兩側仍是敵對的,附近的居民人數也極少。
整條非軍事區長達248公里,寬度則大約為4公里,這條非軍事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多軍人駐守的國界地帶。隨著非軍事區往西方延伸即為北方界線(NLL),這條朝鮮和韓國於黃海的海上邊界也成了一個常發生軍事衝突的重點處。
歷史
38度線與旁邊的非軍事區將朝鮮半島分成了南北兩大半,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別由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對其各自支持的政府在韓國的控制範圍所畫出的分界線。不過早在1896年,日本和俄羅斯便進行了依今日的38度線分界線平分朝鮮半島的秘密會談,但在日俄戰爭後日本決定不管該協定內容,仍逐步將朝鮮納為其殖民地。在冷戰時期,該非軍事區也淪為局勢緊張的國際邊界之一。隨著今日朝韓關係時緊張時緩和,這條非軍事區也成了一特殊要角。如在2007年5月17日時京義線鐵路和東海線鐵路試運行,這也是從過去56年來首次有列車跨越朝韓軍事分界線通行。同年10月2日,韓國總統盧武鉉甚至以步行方式穿過分界線進入朝鮮的方式進行訪問,並在同日前往平壤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參與了朝韓首腦會談。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日本投降的方式畫下了結束的尾聲。在這之前,美國和蘇聯也於雅爾塔會議上商定在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作為兩方接受日軍投降的範圍界限,北部列為蘇聯紅軍受降區,南部則為美國軍隊受降區。在過去,整個朝鮮半島自1910年開始,受到大日本帝國的殖民統治。以38度線為分界線的理由,一是該線將朝鮮半島分割為近似相等面積的兩部分,二是早在1945年日本撤消朝鮮軍編製時,便是依照此線將38度線以北的朝鮮軍併入關東軍,38度線以南的朝鮮軍併入國內軍。
蘇美以北緯38度線劃界分別對日軍受降,與日軍45年內部編製劃分無關,1945年8月7日夜,蘇聯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當時蘇軍正在東亞大陸上迅速擴大著佔領區,而美軍此時尚分布於太平洋以西諸多島嶼上。美國認為有必要在東亞大陸上尋求一個支點,決定向蘇聯提出由美軍佔領一半的朝鮮半島,鑒於蘇軍的推進速度,這個提議需儘快以蘇聯不易拒絕的方式提出,於是美軍上校迪安·里斯克以地圖為準選擇了北緯38度線簡單地將朝鮮半島分為土地面積大致相等的兩個受降區。蘇聯隨即迅速接受了這個提議,因為蘇聯同時也有意圖在日本本島尋求一個支點,即打算由蘇軍佔領北海道,但這個意圖在雙方倉促決定38線劃分時沒來得及作為附帶條件,而是之後另外提出的,並被美國拒絕。兩周後的1945年9月8日、9日,美軍分別在仁川、釜山地區登陸,此前蘇軍先導部隊曾抵達漢城,鑒於雙方的協議,又退回38線以北。
38線的劃分是時間緊迫下的倉促決定,絲毫沒有考慮地理人文因素,軍事經濟利弊,沒有實地測量歷史借鑒,因為這僅是一條受降分界線,時效作用都有限,如蘇美並未以38線為界,禁止朝鮮半島上居民的往來,到了1948年也沒有以38線為界區分朝韓兩國,而是分別只承認單一的一國。對蘇美來說,毫無理由要考察日俄戰爭或延續日軍的內部劃分標準,日俄戰爭戰爭說和關東軍國內軍說不過是試圖提升38線的地位和認可程度,而半島直接利益者朝韓雙方歷來都沒有承認38線為自己主權邊緣。
然而兩大陣營隨即因理念不同,在之後朝鮮的政治路線上出現了糾紛。1948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決定舉辦投票來票選總統,進而創建了大韓民國(簡稱「韓國」);而北部鑒於大選中出現的各種舞弊行為,在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政權支持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也自行於朝鮮半島上宣布建國。李承晚於1960年終因選舉舞弊下野。
接著在1950年,朝鮮半島的兩大陣營爆發了朝鮮戰爭,此時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都十分依賴自己陣營的支持與援助。在蘇聯的支持及幫助下,首個月的戰事中朝鮮人民軍發起了攻勢越過38度線入侵韓國,甚至在1950年9月時已佔領幾乎一大半的朝鮮半島。聯合國授權負責阻止此次戰爭的聯合國軍,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下支援了韓國展開了反擊,並於同年11月時將整個情勢扭轉過來。但之後同是共產政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避免自己暴露在冷戰衝突的直接威脅中,派遣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了朝鮮干預整場戰事。最後戰爭又再次回到38度線附近進行消耗戰,並於1953年結束整場戰事。然而這場因思想路線而爆發的衝突,早在1950年6月25日時便已奪去了300萬人的生命,並導致朝鮮半島必定分裂的後果。
1951年11月27日,雙方開始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的問題於談判桌上達成了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里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後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至12月10日,雙方參謀人員確定了非軍事區的南北界限。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鮮、中國與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和《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兩項停戰協定,並決定建立一條非軍事區將朝韓分隔南北。雙方都同意以38度線為基礎,以自1953年7月27日22點整時軍隊所實際控制邊界為起點,將各自的軍隊退到2000米遠的地方(約2200碼),建立一個東西向的緩衝地帶——也就是總寬4公里(約2.5英里)的朝韓非軍事區。
自此朝韓陷入僵局,38度線及其附近的非軍事區成為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實際統治區的界線。兩方都在這條邊境線兩側駐紮了大量的部隊,以防範另一方可能的潛在侵略舉動。停戰協定並沒規定兩方僅能有多少規模的軍人進駐,也沒說雙方駐守軍隊只能擁有什麼的武器,因此對於對方大量駐軍之事其實無法管制。雙方士兵可以在該區內進行巡邏,但他們按理說並不能跨過非軍事區正中央的軍事分界線。不過在1953年到1999年之間,由於彼此的敵對仍是在非軍事區內爆發了多次零星的軍事衝突,朝鮮人民軍至今也已經殺害了近500名韓國國軍士兵和50名美軍士兵。而在海上由非軍事區延伸的北方界線(NLL)也爆發了多次的朝韓海上武裝衝突,如在2010年11月23日時,朝鮮便曾炮擊延坪島,導致島上多棟建築物起火,並造成韓國方面兩名軍人死亡、多名軍人以及平民受輕重傷。
機井洞的建築聚落。
在非軍事區坐落邊境有兩座村莊,分別為韓國台城洞以及朝鮮機井洞,它們也被列為共同警備區的一部分; 兩座村莊各自由韓國和朝鮮政府自行管理,並由停戰委員會負責監督停火一事。位在非軍事區南方的台城洞村落是一個傳統的村落,由韓國政府嚴格地控制著;韓國政府只允許在村落中有共同先祖的居民才可居住,如此嚴格的人口限制導致村落的人數偏低,而生活水平也維持在韓國一般鄉村的水平之下。不過台城洞村落實際在軍事上是由聯合國軍司令部管轄,聯合國軍(主要是美軍)每年會派遣近240人於此警戒著,他們並將該村代號命名為「自由村」。到了2008年時,該村約有218人,且留下來的多為朝鮮戰爭爆發前,此處土地擁有者的後裔所居住。在台城洞中,居民被徹底要求實施宵禁以及失去居住遷徙等自由,不過相對的也享有不用於大韓民國國軍服兵役以及繳交稅收的補償措施。
在非軍事區北方的機井洞則只有少量負責管理的人留下,原本就很少的居民也已撤往他處。之所以有這個管理與警戒人員較一般民眾多的村子,是因為在停戰協議後,韓國先建立了台城洞村落,這使得朝鮮政府也認為對方應容許他們也能在共同警備區域附近建立村落。今日,聯合國的士兵稱該地為「宣傳村」,因為該朝鮮村落政治宣傳的功能遠比實際居住的功能還高,在那裡只有少數負責清潔和開燈的人居住。儘管在遠處看,該村就像現代村落一般,但是在望遠鏡的觀察下會發現村落一些建築物的窗戶竟是沒有玻璃的。
共同警備區
一座朝鮮人民軍於共同警備區內沿著公路建造的出入境檢查站,攝於1976年3月。
到了今日,朝鮮人民軍士兵在執行勤務時仍會不斷監視著南側共同警備區。
共同警備區(JSA)是指坐落於朝鮮半島韓國與朝鮮,位在北緯三十八度停戰線板門店附近一個直徑800米圓周範圍的區域;也有許多媒體直稱呼這範圍的聚落為「停戰村」,不過實際上只有在板門店、機井洞、台城洞村落才有較為明顯的房屋聚集現象。這個離首爾約60公里、離平壤約215公里的村落,在過去被視為韓國與朝鮮之間唯一的連接地點。但到了朝鮮戰爭停戰近56年的2007年5月17日時,韓國鐵道公社的列車被允許透過東海北部線越過朝韓非軍事區後,板門店便不再是唯一能連結朝鮮的地點。
在共同警備區內,聯合國軍方和朝鮮軍方的警備崗哨相鄰的;大多數的建築都蓋在軍事分界線南北兩側,不過也有些建築跨過這條分界線而建造。在由瑞士、瑞典、捷克與波蘭四國組成的中立國停戰軍事委員會的監察下,共同警備區自1953年以來所有的朝韓談判都於此進行,包括軍事談判、兩韓統一等議題都曾於此搬上談判桌上爭論,這也有助於雙方不會隨便因小衝突而爆發更大的戰爭。有趣的是,軍事分界線直接穿過會議室的談判桌正中間處,這使得朝鮮軍方與聯合國軍司令部(主要由韓國與美國來代表)仍能互相於各自的地盤上,面對面的進行談判。
雖然今日在共同警備區內呈現著平靜的狀態,但這裡從過去到現在都是韓國與朝鮮兩方暗中進行武力威脅;自1953年以來,共同警備區已發生數起較小規模的衝突。如1976年8月時的板門店事件,為此,美軍一度要發動保羅·班揚作戰計劃來成功達成原定目標─砍伐那棵肇事的楊樹。經歷這場衝突後,過去雙方士兵們被允許於共同警備區內跨越軍事分界線的特權自此被撤銷。
1976年8月的板門店事件發生前,第二工兵營士兵開始砍伐不歸橋前方的樹,附近還有包括韓國特種部隊成員以及第九步兵營的士兵。照片背景的道路便是通往不歸橋,後方的為聯合安全部隊第二排。事件發生後,美軍發起「保羅·班揚作戰計劃」,以大批軍力護衛砍樹的工兵營。
另一件常被提起的例子則為1984年11月23日時,當時一群來自蘇聯的遊客在朝鮮官員的陪同下,前往朝鮮所控制的共同警備區北側觀光。但其中一名立刻跑過軍事分界線說他想要投誠。朝鮮軍隊立即追趕並對他開槍示警。不知情的韓國邊防部隊立刻開槍還擊,並把試圖追趕俄羅斯遊客的朝鮮士兵包圍。在這事件中,有三名朝鮮士兵因為追趕而被擊斃,事後,那名投誠者平安到達韓國,並最終順利到達美國。
2009年年底,韓國軍隊協同聯合國軍司令部開始整修共同警備區內的三座崗哨和兩座檢查站的建築物。這是整修目的是為了對建築結構擴大其範圍並施行現代化工程。過了一年後,在另一側軍事分界線的朝鮮也決定整修下轄四座共同警備區的哨所。
聚落建築
板門店
朝鮮機槍堡
三名大韓民國國軍憲兵在朝韓非軍事區的板門店處監視著分界線。
駐守在板門店的朝鮮人民軍軍人(面對者)與韓國憲兵(背對者)。一旁的建築由聯合國所管轄,主要於兩韓的停戰談判時使用,其身後微微凸起的門檻即為軍事分界線。
板門店(韓語:???)是位於韓國與朝鮮之間北緯三十八度停戰線上的一個村落,在管轄上應是隸屬於京畿道,不過實際上則是作為朝鮮和韓國的分界處。在雙方經歷朝鮮戰爭以後,1953年7月27日時韓國與朝鮮的代表便是於此簽定《朝鮮停戰協定》。板門店之名則得自於停戰條約簽定地點附近,便有一個賣香煙的同名雜貨店。目前由於分治的影響,在簽署停戰協定時儘管板門店的建築仍然被保留著,但是穿插非軍事區中間的軍事分界線將房屋北方一側的主權交與朝鮮。板門店與柏林牆被視為冷戰時期的象徵,同時它也是當今最後一個冷戰後仍在使用的產物。
在軍事停戰委員會的監督下,朝鮮與韓國雙方在距離首爾53公里、距離開城特級市10公里處的臨時營棚外討論於哪處建立彼此的窗口,最後雙方同意在比談判地點更南側的板門店為窗口的所在地。當時,這裡僅擁有10棟的小木屋於此。雙方準備於此簽署停戰協定時,在高級代表的監督下於48小時內建造了一棟專為簽署協定的會議室。其中,由朝鮮提供勞動力和一部分的建築材料;聯合國軍司令部亦提供了一部分的建築材料,以及發電機和照明設施使這項工程能在夜間持續進行。
在簽署了停戰協定後,1953年9月擴大對板門店守備規模,此即為共同警備區。隨著該範圍的確立,聯合國軍司令部(主要為美國和韓國)與朝鮮都在此處的會議室進行談判。戰爭結束後,所有平民在官方的幫助下自非軍事區撤離,板門店因無人居住其一般民眾建築多已年久失修,最終拆除消失。不過仍有一座位在朝鮮國境內的建築已經過改造,以此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平博物館。
2006年10月31日,美國軍方決定把板門店共同警備區的警備任務正式移給韓國。今日在距離首爾約60公里、距離平壤約215公里的板門店內,除了有由瑞士、瑞典、捷克、波蘭等四國監察的中立國停戰軍事委員會總部、跨越軍事分界線的藍色外觀會議室外,還設有韓國的和平之家以及朝鮮的統一閣等設施。1994年時朝鮮擴建統一閣,將其改建增加了三層樓之高。1998年,韓國建立了一個新的和平之家,新的大樓納入了舊和平之家的設計。和平之家主要成員為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他們的目標是能讓因朝鮮戰爭而破碎的家庭再次團聚。今日,板門店每日的對外開放觀光名額有限,同時進入該處衣著必須端整,男士不得穿運動服、牛仔褲、留有長發等不正式裝扮,女士則不得穿短裙、短褲等暴露衣物。遊客必須隨身攜帶護照,且不得攜帶10歲以下的兒童進入。
台城洞
韓國台城洞村落,村子最高的旗杆上飄揚著大韓民國國旗。
台城洞(朝鮮語:???/臺城洞) 為韓國最靠近朝鮮邊境的一個鎮,它直接坐落於朝韓非軍事區(DMZ)中,是非軍事區韓國方唯一一座有平民居住的聚落。這個歸屬於坡州市的村子距離不歸橋僅約一公里,而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開城特級市也僅有7.5英里的距離;與板門店有 0.6英里東北部,而與實際的軍事分界線(也就是朝韓的邊界)僅相距350米(約1150英尺)。
距離台城洞對面一公里處即為朝鮮在非軍事區的村莊機井洞,在這裡可以觀察到朝鮮半島的分裂狀況,無論是台城洞還是機井洞兩者都有高大的國旗旗幟飄揚。儘管在非軍事區內任何國家並不能對此直接宣稱主權,但台城洞的居民被列為韓國平民是無庸置疑的。他們受到韓國政府的法律保障,享有著一定的權利與限制,主要產業為種植人蔘。在這裡的居民與韓國各地民眾共享相同的權利,如受教育權和投票權,同時他們能夠免徵兵以及不用繳交稅收。但是居民也有許多事項被牢牢限制著,包括限制了他們的居住自由、不得隨意更換居住地,以及每天晚上11點時實施宵禁(????),婚姻方面,村中女子嫁給村外人後即喪失村民資格;除了村外女子嫁到此村之外,亦不得有其他外人遷入。
機井洞
自韓國見到的朝鮮機井洞,只能看到在非軍事區上僅有如空殼的公寓大廈。
機井洞(韓語:???)為朝鮮最靠近韓國邊境的一個村莊,它有近一半位於朝韓非軍事區(DMZ)中。隸屬於開城特級市的機井洞,又被朝鮮命名為「和平村」(???),而亦有外人稱呼其為「宣傳村」(????)。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韓雙方所簽署的《朝鮮停戰協定》中允許機井洞保留在4公里寬(約2.5英里)的非軍事區內。
朝鮮政府宣稱機井洞尚有200家集體農場,能為該村以及朝鮮各地提供糧食;另外還有兒童保育中心、幼稚園、小學和中學,以及一所地方醫院在此處服務。但是經過多次的觀察,外人已經知道這座朝鮮南方小村莊實際上並無人居住於此,機井洞為1950年代時朝鮮決定花費高額的費用宣傳自身以及鼓勵韓國人士投誠而發展。同時,這村落和房子也成為朝鮮人民軍的炮兵陣地網路之一,他讓朝鮮的防禦工事和地下掩體更加緊臨邊境。
村莊里的建築為混凝土製的多層大廈和公寓,這些建築都幾乎為同一樣式。此外,在村莊內還架設有電線網路,這些設施在1950年代時可說是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甚至韓國由南到北的農村都還沒架設這類「奢侈品」。在明亮的藍色屋頂和白色牆壁的建築物旁,插有著大量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旗,尤其是自韓國邊境往外望更為顯眼。 但是在經由現代伸縮鏡頭審視後,人們了解這些樓宇僅僅只是空殼而已,有些公寓甚至連窗戶玻璃以及室內房間都沒有。為了製造該村莊仍有人活動的假像,一群管理員會在設定的時間內將建築或人行道的燈火開啟和關閉。
朝鮮機井洞村落,世界第二高的旗杆上懸掛著近270公斤的朝鮮國旗,由於該村主要是朝鮮為進行政治宣傳而持續存在,因此機井洞又有「宣傳村」之稱。
到了2004年為止,仍有許多大型的揚聲器安裝在幾棟建築物上,並不斷對韓國地區播放朝鮮官方的宣傳廣播。這些廣播最初的段落內容為:「詳細地歌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美德,並敦促心懷不滿的韓國士兵和農民只需步行越過邊境就會有親如兄弟的朝鮮同胞歡迎。」在宣傳完朝鮮對投誠者的待遇後,音調通常又會切換到高音來進行反西方的譴責宣傳與演講。
1980年代時,韓國政府在台城洞架設一座高98.4米(約323英尺)的旗杆,上面掛著近130公斤(約287磅)的大韓民國國旗。朝鮮政府為了對應這種宣傳,於機井洞距離韓國1200米(約0.7英里)處架設一座高約160米(約525英尺)的旗杆,上面掛著一張重達270公斤(約595磅)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旗。有些人把這樣的反應稱為「旗杆戰爭」,在當時朝鮮所架設的旗杆為世界第一高的,直到亞塞拜然於巴庫立起高約162米(約531英尺)的亞塞拜然國旗旗竿後才位居第二。
柏尼法斯營
柏尼法斯營是聯合國軍的軍事基地,它位處朝韓非軍事區南部邊界以南後方400米處。而只要再往北2,400米持續前進,便可抵達位在板門店共同警備區處、分割了韓國與朝鮮的軍事分界線。柏尼法斯營為派遣軍事人員於共同警備區值勤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務是監督並執行1953年朝鮮和韓國簽署的《朝鮮停戰協定》內容。韓國國軍和駐韓美軍士兵則是把柏尼法斯營作為聯合國軍的一個重要司令部,主要對非軍事區的共同警備區和周邊地區提供指導方案。營地內也有一家禮品店,主要販賣與非軍事區和共同警備區相關的伴手禮,禮品店同時販售韓國與朝鮮的產品。
該營地的前身最早被命名為小鷹及自由鍾營。到了1986年8月18日,為了紀念美國陸軍上尉阿瑟·柏尼法斯因板門店事件,與馬克·巴雷特一同遭朝鮮士兵殺害,而改軍事基地名稱為柏尼法斯營。在營地那裡,還有一個標準桿的「高爾夫球場」,其中有一部分也已使用了AstroTurf草地綠化。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高爾夫球場的三面被地雷區包圍著。《運動畫刊》把這座高爾夫球場稱呼為「最危險的高爾夫球場球洞」,並有報告說至少已經有一次因誤擊而導致地雷引爆。1998年,凱文·沙利文於《華盛頓郵報》中稱柏尼法斯營為「僅距非軍事區南部440碼遠,由三道帶刺鐵絲網包圍著建築小聚落」,並說如果不是周遭的雷區和士兵,這裡「看起來像是一座大型的童子軍營地」。
「世界上最危險的高爾夫球場」:朝韓非軍事區的柏尼法斯營高爾夫球場
韓國牆
使用望遠鏡自朝鮮一座前哨站觀看,便可在非軍事區見到疑似「韓國牆」的壁面建築。朝鮮宣稱韓國在它與朝鮮之間用強化過的水泥建造這面牆,不過韓國與美國都否認了這項指控。
韓國牆為一個具體的空間障礙,就如同當年分開東德與西德的柏林牆一般,據稱韓國牆是由韓國於1977年到1979年間,沿著朝韓非軍事區的分界線建成。荷蘭記者兼電影製作人Peter Tetteroo在檢視記錄片影像時,他認為(或者在他的朝鮮導遊誘導下)他拍攝了韓國牆的身影。朝鮮對韓國牆曾做如此聲稱:
「在我們國家南部地區的軍事分界線上有一道具體的牆堵著,它硬是削過朝鮮半島的腰部……這座牆從東到西延伸超過240公里(149英里),高度5到8米(約16到26英尺)、底部厚度10到19米(約33到62英尺),而牆壁中上部分則厚約3到7米(約10到23英尺)之多……自1977年開始,韓國統治者花了好一段時間修建這堵牆。」
1999年12月,朝鮮長駐中國大使朱昌駿聲稱「韓國牆」分裂了韓國。他說韓國在該牆南方堆滿了土壤,讓韓國部隊能輕易越過牆的頂端,使其對南側的軍事入侵毫無影響。他還聲稱韓國牆能作為一個橋頭堡,幫助韓國向北入侵朝鮮國土。而根據美國官方說法,該道牆並不存在,頂多只有部分路段沿著非軍事區架築反坦克障礙。
交通
作為朝韓邊境鐵路站點的都羅山站。儘管它有預設接通更北側朝鮮的鐵路,但到了今日仍是不能實現。
板門店在朝鮮戰爭結束後,成為了兩韓在非軍事區最為重要的聯絡地點,該村同時擁有了連接韓國和朝鮮的主要公路和鐵路。
鐵路方面,早在1940年代兩韓分立前,便有連接首爾和平壤的京義線。在當時,這條鐵路線載運大量的材料和來自韓國的工人前往開城工業地區工作。由於朝鮮戰爭使朝韓分治,現時在韓國方面的路線只餘下從首爾龍山站到京畿道西北的都羅山站。在朝鮮方面,從開城至都羅山的線段則被廢止了。餘下的線段,從開城北上至平壤的一段,被從新命名作平釜線,而從平壤到新義州的一段,則被稱為平義線。
京義線的南北路段連接,一直被視為一個朝韓的重大突破,這意味著在朝鮮和韓國之間的關係正在被解凍中。在這段緩和時期中,韓國方面的都羅山站與朝鮮方面的板門站之間開始作定期貨物列車運輸,以方便把原材料運往開城工業區,並把裝成品運回韓國,這般列車每周一會出發。然而2008年11月,朝鮮當局由於與韓國的關係漸趨緊張,一度決定關閉了鐵路的運作。之後於前任韓國總統金大中逝世,韓國高層官員和參加金大中葬禮的朝鮮代表團利用這機會再次重啟和解會談。2009年9月,通往開城的鐵路和公路過境點再次重新開放。同時韓國建設交通部2010年時成功讓原本只有單軌設計的鐵路,進行了鐵路複線化的改進工程.
不歸橋往韓國一側的警告標誌,警告前方便是非軍事區的軍事分界線。韓國憲兵駐守於不歸橋前。
位於板門店的道路為韓國富有歷史意義的道路,在過去朝鮮半島也是唯一一個能連接南北兩韓的連結點。道路旁駐守的士兵會嚴格的對通過的車輛或行人進行盤查,就如同過去冷戰其間位在柏林的查理檢查哨一般。不過朝韓雙方的道路在共同警備區時就已經不符合一般公路的使用原則,因為在共同警備區邊界附近有很多混凝土障礙物作為路擋。如果有民眾被允許跨越兩國的邊界時,必須徒步走過邊境線,然後再找尋車輛以供搭乘。
2007年5月17日,第一列運載150名兩韓代表團的列車從朝鮮的金剛山驛出發,透過東海北部線的連結開住了韓國的豬津站。另一個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事情為朝鮮開通部分陸路路線,允許韓國遊客前往金剛山觀光地區觀光。根據韓國現代峨山公司所公布的調查報告中,到2005年6月7日為止跨過非軍事區前往金剛山旅遊的遊客人數突破了100萬人次大關,月平均遊客人數超過了2萬人次。然而在2008年7月11日,韓國一位53歲女遊客朴旺子在區內旅遊時,據稱因誤入相距不遠的朝鮮軍事區而被哨兵射殺,韓國政府隨即宣布暫停韓國遊客前往金剛山旅遊。經過兩國的聯合調查,韓國政府回絕了朝鮮的說法並暫停了旅遊度假村的計劃。2010年4月23日,朝鮮宣布沒收金剛山觀光地區的韓國資產,以彌補韓國單方面停止計劃兩年多的損失;並表示「韓國人今後將永遠不能再踏上金剛山」,代表著金剛山觀光地區不再向韓國遊客開放。
野生動植物
瀕臨滅絕的遠東豹已發現在朝鮮非軍事區的「保護」,仍有一些族群仍在此定居。
在過去半個世紀內,韓朝非軍事區一直是十分危險的地區,在內側擁有大量的地雷、坦克陷阱以及鐵絲網,使得在此居住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板門店休戰村莊附近往北的長途汽車線路以及東岸的東海北部線,近50年幾乎沒有人進入非軍事區範圍。在這種隔離兩國、長達249公里(約155英里)的非軍事區已經建立了一個非自然保護公園,現在許多專家公認這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溫帶地區動物棲地。
在這裡,一些瀕臨絕種的動物和植物物種都生存在這戒備森嚴朝韓非軍事區內,在非軍事區的一旁則有圍牆、地雷和監視站「駐守」著。目前確定在非軍事區內,住有包括極其罕見的丹頂鶴和白枕鶴,以及在地面也潛伏著極為罕見的東北虎、遠東豹和亞洲黑熊。生態學家已經確定了至少有2900種植物、70種哺乳類動物和320多種鳥類棲息在這狹窄的緩衝地帶。目前生態學家正打算對這片區域,進行更大規模的全面調查行動。不過此地區目前仍埋有不少的地雷,使得非軍事區的生態調查和未來成為環境保護區時有一定的困難及危險存在。
此外,非軍事區也欠缺生物多樣性的良好特質。不過由於其地理橫跨有山嶺、草原、沼澤、湖泊和沼澤,一些環境保護主義人士希望能將在未來兩韓統一後,政府能將現在的非軍事區歸劃為野生動植物的自然保護區,並搭配有完善的保育目標和審核管理計劃。2005年,有線電視新聞網創辦人兼媒體大亨泰德·透納在訪問朝鮮時說道,他會在資金上支持任何將非軍事區劃為一個生態保護區的計劃,並支持這生態保育區能成為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而在2010年3月23日時,韓國政府宣布建立一條沿著非軍事區邊界的生態越野自行車道,成了兩方政府對非軍事區該處生態首次有關的計劃。目前韓國政府開始接受大眾學者的意見,也企圖將整條朝韓非軍事區規劃成「世界級的旅遊景點」之一。而在下一次的規劃中,還包括有調查中心以及觀測中心的設置。
2017年韓國MBC的綜藝節目《DMZ The Wild 野生的秘密》,即介紹此區的生態為主。
床上,大部分人都死在那裡。
他要去的地方。
我覺得可能是大學女生浴室經常聊著聊著女神就說去洗澡了.....從此杳無音訊 ....細細算來大學這些年這麼失蹤的女神已經多到數不清了....強烈懷疑她們是被外星人綁架了 心疼....
p城。一樓一個老陰比。排第二的可能就是亞服還有十個lyb的天命圈了吧…
24年前差點被後面幾億的兄弟追上
危不危險取決於你。
我現在的工作屬於高危,各種觸電.中毒.機械傷害,火災爆炸因為觸發幾率太低,我還沒遇到過。。。受傷後離最近的縣醫院有25公里的山路,送去只是為了整理儀容。
但是,現在對員工進行安全生產教育時,舉的例子都是幾年前的!最多的是在1990-2010年間。
why?設備,沒有變化。
生產工藝,沒有變化。危險源,沒有變化。為啥死人少了?(字面意思勿曲解)我們現在所有入廠新員工都要有三級培訓,分層講解,並且每年每人都要前往培訓中心學習三天。每月在崗位還有安全生產考試卷。
不管你學沒學到,至少,在身邊有一種安全生產意識。都會重視自己的生命。
當你在乎自己的時候,哪裡都是安全的,出現的只是風險。當你什麼都不懂,冒冒失失的時候,再安全的地方,都不再安全。當然是...
一位日推網友的學校來了一位新同學 當他看到這位同學的名字的時候 他已經在考慮轉學的事情。。。
地球處在宇宙環境中本來就很危險,看了《死神來了》就會發現,沒有哪裡,沒有任何一刻是安全的。
民風淳樸的哥譚市。
正如歌謠里說的那樣
「
哥譚大門常打開,生活在這等你~被搶之後就成神經,你會愛上這裡~
不管帥丑都是病人,請不要逃離~
恐懼不是種情緒,是一種毒氣~
小丑歡迎你~ 為你帶來歡聲笑語~
綠油油的謎語充滿著騷氣~
企鵝歡迎你~ 和市長工作最安心~
在警察局辛苦打拚~~~
」上廁所時辛辛苦苦編的歌,
不點個贊再走么???上一張哥譚全家福。
受最高贊答案關於黃石公園某些角落是司法死角的提醒,讓我想起當年一個美國共產黨員告訴我的事情,對了,這個美國共產黨員給我拍了張照片,我一直用作社交網路上的頭像,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那個頭像。
她說,美國為了表示「尊重」印第安人,授予了印第安人保留區的印第安「警察」很大的權利委託,如果在印第安人保留地殺了人,連FBI都無權去抓人,只能讓印第安警察去抓,所以,如果要殺一個人又想逍遙法外,就把這人騙到印第安保留區,幹掉他之後趕緊跑,跑到哪都行,只要不留在保留區上就OK,因為,印第安保留區的「警察」是絕對沒有心情走出去抓你的,於是你就逃脫了司法追捕。
我也不知道這說法是不是真的,一直沒機會試一試:-)
了解更多江湖八卦請關注 @程墨Morgan
頂級職場吧。
危險之處不是害你的命,而是明明在浪費生命的意義,人們依舊如過江之鯽。
譬如中國的中央國家機關、美國的DC或華爾街、香港的大投行、歐盟的會議場......
有時一閃念的yes no就可能讓你走無數的彎路,或深刻的愛恨情仇,所謂「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撥亂反正之後,已是「玄都觀里桃千樹,凈是劉郎去後栽」,即便高唱「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又如何呢?
你已經老了,蹉跎了黃金歲月,快與歷史舞台告別了。慾望(我想最大字型大小並標紅色)
以我身邊的朋友為例子吧。1.性慾朋友A,QQ上有個妹子加了他,剛好他當時也是很饑渴的時候。於是乎,聊了大概十幾天吧,趁著找好了工作的間隙,跟我們說去杭州找妹子玩4天。一周之後,電話可以打通,沒人接,平時群里天天吹牛逼,可是他卻沒了身影。第二周打電話問我借錢,以對他的消費觀念理解,我知道他入了組織,當時問他,他卻說創業。沒過2天再打電話,我用方言確認了他進了傳銷。一段時間之後,經過各種信息交流之後,終於和警方把他救了出來。這下又多了個素材:超級丹你救了劉愷威如何看待林丹出軌? - 婚外情 - 知乎2.賭欲
朋友B,高中同學,一起打遊戲、通宵、打架、逃課。感情十分深厚。到事發時候,認識了8年。我在城市S,他在城市H,有一天打電話說: 我遇到了事情,很嚴重。需要你辭了工作來幫我度過難關。 第二天,我辭了工作,帶著身上僅有的3000塊錢(畢業第一份工作,所有的身家),去了H市。到了之後告訴我,在釣魚網站賭博,把家裡拿來創業的錢(問眾多親戚借了錢),將近100W輸光了。然後我們想盡各種辦法創業。期間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錢用完了之後,然後,我跟他說,我先回S市找份工作,周末來幫他。他回:你就是在我這賺不到錢,就走了,原來你是為了錢才來幫我的。離開後,再無聯繫。期間問了共同創業的朋友C,C說: 這個人和我們三觀不符,所有認識的人,不分貧賤,甚至前女友,愛慕者都被他借了錢,然後再也聯繫不上。哎,那個我認識的你,也許,今生再難相見了吧。3.金錢欲4.毒欲 鏈接如下:你認識的吸毒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生活 - 知乎5.權欲就不一一展開說了吧。人生中,危險的事情有很多,如果你沒法克制好自己的慾望,請遠離他們,不然這輩子,就毀了。當你感到恐懼時,你的內心就是最危險的地方。
推薦閱讀:
※把一個核彈頭放我床底下,和把100公斤TNT放我床底下,二者相比,哪個對我來說更安全些?
※如果讓你去勸降俘虜,你會說什麼?
※哪些話可以惹火音樂家或音樂學習道路上的人?
※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願望可以實現,如何許願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如果精神病是傳染病,世界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