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行的三個小問題?

第一個,在沒成就之前是一定會有各種各樣慾望的,那麼應該採取堵的方式嗎?如果堵不會在其他的地方冒出來嗎?

第二個,在修行路上的人,有了一些善知識之後,尤其是已經有了頓悟(這個詞可能不準確,就相當於吃過冰淇淋吧)、禪定等體驗之後,一定會覺得自己異於常人了,簡單點說就是會覺得自己牛逼了。如何處理這種想法。是根本就處理不了嗎?只能隨著禪定的加深,體驗不到這個問題嗎?

第三個,像佛只度有緣人這種說法,不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宗教式威脅嗎?


您的三個問題:

第一個,在沒成就之前是一定會有各種各樣慾望的,那麼應該採取堵的方式嗎?如果堵不會在其他的地方冒出來嗎?

您若學習末學所學法門,由一開始就沒堵的方式,我們不知別人是否會用"疏導"來形容,但我們自己是用轉移和銷融來形容。

我們練習覺觀自己的身心(五蘊),剛開始還沒智慧,練習覺觀的能力時,不只能讓覺觀能力增強,還有轉移作用,讓自己不被自己的想法、思維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

覺觀能力熟練了之後,就開始練習覺觀佛陀教導的苦集滅道,熟練了,就可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我們就稱為開智慧,開智慧後就愈來越中性,因為自己能覺觀到,就較不會被因緣、境界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越練習會越熟練,因為此法是究竟的滅苦,我們稱這為銷融。

所以,若學習末學所學法門,從頭至尾,都沒在堵。

第二個,在修行路上的人,有了一些善知識之後,尤其是已經有了頓悟(這個詞可能不準確,就相當於吃過冰淇淋吧)、禪定等體驗之後,一定會覺得自己異於常人了,簡單點說就是會覺得自己牛逼了。如何處理這種想法。是根本就處理不了嗎?只能隨著禪定的加深,體驗不到這個問題嗎?

您若學習末學所學法門,理論上,我們只重過程,不重結果。

但理論歸理論,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不良習性,如您說的:"就是會覺得自己牛逼了"。

學習末學所學法門:

1. 沒煩惱時,練習覺觀五蘊。

2. 有煩惱時,練習覺觀苦集滅道。

四聖諦的修習,覺觀苦,覺觀苦集,覺觀苦滅,覺觀滅苦之道。

這苦字,可被取代,如:

覺觀我慢,覺觀我慢集,覺觀我慢滅,覺觀滅我慢之道。

同理,也可被"牛逼"取代:

覺觀牛逼,覺觀牛逼集,覺觀牛逼滅,覺觀滅牛逼之道。

定力的加深,不見得會體驗到這個問題(就如佛陀學習完古印度的四禪八定之後,告訴我們古印度的四禪八定是不會開智慧的),但若學習佛陀所教導的覺觀五蘊及覺觀苦集滅道,就會開智慧,體驗這問題,而漸讓它自己銷融。

(您若多看末學的回答或文章,會發覺末學一直強調,漸讓它自己銷融或漸讓它自己熄滅,當您覺觀能力越強時,您就會了解,您因熟練覺觀,而越來越有如實 (不加油添醋) 的能力。人的煩惱,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如實而生,如:看到了情景,就生偏見、成見,而且被牽著走,越能中性不被牽著走,也就等於,越能漸讓它自己銷融或漸讓它自己熄滅。)

懂得如實,懂得中性,就懂得漸讓它自己銷融,有此能力,才可能親身體會"智慧",否則可能聽懂了,卻做不到 (所以覺觀的能力是重要的)。

第三個,像佛只度有緣人這種說法,不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宗教式威脅嗎?

您若真有覺觀能力,您會了解世上的因緣輾轉。

"佛度有緣人",是世間的說法,真正的方式,是教您方法,您若有問題講解給您聽。

真能幫助成就的工具,是自己熟練覺觀身心及熟練覺觀苦集滅道,自己練習到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自己就知如何修行了,您也可開始教導與您有緣的人,讓他也能練習到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

您活在這世間,可曾遇過您非常好心,但別人就是不領情的狀況。

若有,這就解答了您的這個問題,您與他的緣分,不單在您這邊,若您自己願意,別人就能成就,那佛世時代,只要遇過佛陀的人,都被佛陀解脫了。

自己熟練覺觀的能力是重要的,而覺觀的能力又是長久練習就會進步的,所以,一個國家或社會,若願意花最小的成本,讓多數人都能自在無煩惱,那就是,讓人人從小練習中性覺觀自己身心的能力。

有興趣練習覺觀的人,請花些時間,看完這篇末學的回答及接下去有相當多篇:

因為怕遭受大苦(三惡道等等)了解佛法,算不算因地不真?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第一個,在沒成就之前是一定會有各種各樣慾望的,那麼應該採取堵的方式嗎?如果堵不會在其他的地方冒出來嗎?

有兩個比喻,

修行就像擦一面鏡子,眾生的智慧德相本來就好比一面無染的鏡子,但是因為無明而蒙塵。那麼問題就可以類比為,擦鏡子之前,鏡子一定是不幹凈的。那麼應該採取把污漬蓋起來的方式嗎?其實越蓋越臟

修行就像種地,在瓜熟蒂落之前,瓜一定是酸的,那麼應該採取往裡注射糖漿的方式嗎?

佛在圓覺經里把修行到底要修什麼講的再明白不過,三凈觀——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離開了這些都是雜耍。

六祖大師說,禪定是修行的根本,楞嚴經里從頭到尾也在說這件事兒,修行就是定慧等持。

定力有了,自然就有智慧,智慧有了就能遮破煩惱。

觀自在菩薩因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以才五蘊皆空,才無眼耳鼻舌身意,才無無明,才無苦集滅道,才無所得,才菩提薩埵。

依然用種地做比喻,心是一塊田,覺正凈是莊稼,貪嗔痴是雜草。那麼這塊田種滿莊稼之前,一定是有雜草的。只要努力種滿莊稼,雜草自然不生,那麼面對雜草。我們到底是要去種莊稼,要是搬來石頭把這些草給壓住。壓住草,草就沒了么?!

第二個,在修行路上的人,有了一些善知識之後,尤其是已經有了頓悟(這個詞可能不準確,就相當於吃過冰淇淋吧)、禪定等體驗之後,一定會覺得自己異於常人了,簡單點說就是會覺得自己牛逼了。如何處理這種想法。是根本就處理不了嗎?只能隨著禪定的加深,體驗不到這個問題嗎?

在金剛經里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換言之,還有人我相的分別執著的,就不是覺悟者。

也如您題目所說。這種人,得到的不是善知識,更不是頓悟。只是生起了大我慢而已。

這種因為自己有增上而生起的慢心,叫做增上慢。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475 《維摩詰所說經》

這個問題的處理。就是離淫怒痴,也可以近似地理解為離貪嗔痴。

離貪嗔痴的方法是生起般若智慧,

生起般若智慧的方法回到圓覺經,還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通俗說,就是好好修禪定,定慧等持,期待智慧的進深而遮破本來貪嗔痴的無明。

第三個,像佛只度有緣人這種說法,不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宗教式威脅嗎?

佛教從來不是宗教,佛從不創立什麼,

而是發現了真理以及證得真理的方法回過頭來告訴人們。

不因為你信佛或者不信佛而脫離法爾如是的樸素真理。

不因為信佛而受因緣果報,不因為不信就不受因緣果報。

所以佛從來不創立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信靠和仰望

每個人本自具足的佛性都是圓滿的,都是鏡子,都是一塊肥田

至於鏡子擦多亮,田要種多少,全在個人,也全在因緣里。

佛不度無緣之人,翻譯成更好理解的白話就是

誰也無法叫醒裝睡的人,神仙也治不好不認為自己有病的病……

壓根他就不想種田,不想擦鏡子。

佛說了四十九年的種田磨鏡之法,

在他看。就是放了四十九年的人生之氣而已……


第一個問題:其實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合和而生髮的。正如人的性慾,我相信嬰兒應該是基本沒有性慾的,但是隨著人的身體的成長,發育,這些東西,就是因緣,條件成熟,到了青春期,自然開始生理萌動,有了性慾。到了成年,自不必說。對於一個從未看過異性裸體與經常瀏覽色情網站的人來說,他們的性慾,恐怕也是不同的吧。

慾望也是需要環境和因緣的。

在未成佛之前,我們普通人的慾望只是被壓低,清凈點兒,可能只是潛伏而已。為什麼佛陀鼓勵出家修行,原因在此,清凈的僧團生活,幾乎可以控制住慾望。

不過,只有真正破除無明,才算了欲了吧。

第二個問題:你說的這件事,其實叫做驕傲,叫做自以為是,叫做狂妄自大,抑或隱蔽的狂妄自大。大家都知道謙遜一些更好。對治方法,多反省,盡量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然後繼續好好修行

第三個問題:不是威脅,佛此言只是告訴人們,凡事隨緣。該說的,說到了,聽與不聽,他的事。這怎麼能叫威脅呢?有些人,天生反感宗教,他都不會來見佛,佛又如何去度他。

希望答有所益。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心意廣大。何者為十。

一者 我當修行一切諸波羅蜜故發增廣心。

二者 我當成熟一切佛法故發增廣心。

三者 我當教化一切眾生故發增廣心。

四者 我當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覺已當轉法輪。若梵若天一切世間所不能轉故發增廣心。

五者 我當利益一切眾生。於無量無邊世界發增廣心。

六者 我當造作智慧舟航。度諸眾生於生死海發增廣心。

七者 一切眾生無救無護無歸依處。無有親識能度脫者。我當為其作親屬故發增廣心。

八者 我當顯現諸佛威神作師子吼。遊戲諸佛神通道力。亦當視顧摩訶那伽發增廣心。

九者 我當不共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比無等故發增廣心。

十者 以佛正法。我當教化一切眾生。非陋行故。非苦行故。非下劣行故。發增廣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發增廣心。


第一個,在沒成就之前是一定會有各種各樣慾望的,那麼應該採取堵的方式嗎?如果堵不會在其他的地方冒出來嗎?

有慾望很正常,但也不必採取堵的方式!你所謂的慾望應該是指五(色、聲、香、味、觸)欲,學會覺知(五欲),不沉淪,不執著。

其實這五欲,是外來因素引起的快感,特點是:不持久,有邊際衰減效應……

那怎麼辦才好呢?不是還有第六(法)欲嗎?用法欲(喜)逐漸替代前五(色、聲、香、味、觸)欲,法喜怎麼產生呢?私認為,法喜是內在精神層面的,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比如:六祖壇經,楞嚴經、金剛經等),讓自己的自性般若覺醒,這個時候你就能感受到法喜的強烈和綿綿不絕,也能慢慢明白五欲只是自身妄念的體現而已,真正明白以後,就能不為所執。

第二個,在修行路上的人,有了一些善知識之後,尤其是已經有了頓悟(這個詞可能不準確,就相當於吃過冰淇淋吧)、禪定等體驗之後,一定會覺得自己異於常人了,簡單點說就是會覺得自己牛逼了。如何處理這種想法。是根本就處理不了嗎?只能隨著禪定的加深,體驗不到這個問題嗎?

看過一個比方,把我們的知識比作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知,圓圈外是無知,當你通過修行頓悟提升之後,你的已知圈越來越大,同時,圈接觸的無知面也越來越多,當你懂得越多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更少,更渺小啊,哪裡還敢說自己牛逼???所以,真正牛逼的人很謙卑,因為他們明白了宇宙(或者說大千世界)是多麼的浩瀚無際,自己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第三個,像佛只度有緣人這種說法,不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宗教式威脅嗎?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重要的是自己有悟性,佛在心中,要向內求!在沒遇到人師之前,可以以經為師,當你自認根器上乘時,六祖壇經就可以讓你開悟。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而來的!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吧!

PS:我是一個佛學愛好者,在世修行,沒有拜過師,一直以經為師,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理解分享,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歡迎大家指點下!謝謝!


第二個問題回答得非常棒!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傳佛教不推薦四念住的修行方法?
南傳信徒為什麼那麼熱衷給大乘人傳教?
為什麼在網上,人們在討論中,容易變得沒有禮貌、教養,容易粗魯、說髒話? 有沒有可能改善?
佛門有哪些出家人的威儀?感覺很酷。(請答主上圖以及解讀背後的意義)?
有沒有把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情用佛教解釋的書籍?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修行 |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