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市擬恢復舊稱徽州,那麼各城市是否有恢復舊稱的必要呢?

最近黃山市擬恢復舊稱徽州,得到了七成以上的支持,而說起舊稱,中國很多城市都有著自己的淵遠歷史,比如合肥舊稱廬州,南京舊稱金陵或建康,瀋陽舊稱盛京,西安舊稱長安,臨沂舊稱琅琊等等,那麼你是否支持這股復古更名潮呢?


2016年9月13日調整版式,增加二張圖

西安與長安、合肥與廬州 、南京與金陵或建康、瀋陽,這些地名分別有著長短不一的歷史。 試將他們在當地最早出現的時間列出:

先秦:長安、金陵

:合肥

:建康

:廬州

蒙元:西安、瀋陽

:南京

那麼,長安就是西安的舊名,合肥反而是廬州的舊名?並非如此簡單,這裡尚需分清幾個概念。

一、專名和通名

以不同時期的區劃為例,西安廬州京兆為例,帶下劃線的是政區專名,粗體則為政區通名。

二、區劃層級

通名的不同,可能意味著區劃層級不同。例如現在的地級市,以前的府/州/郡就屬同一級別,這裡以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的分類法,稱之統縣政區;現在的縣、縣級市、市轄區,以前的縣,則歸於縣級政區。歷史上的西安與廬州是統縣政區,長安、合肥是他們的下級政區。廬州最終因政區變革而消失,西安、長安、合肥則作為不同層級的區劃名稱,沿用到現在。

插入圖片一張,以介紹不同時期的政區層級變化,見下。

三、政區與聚落

古代的府、縣,現在的地級市、縣都是面積不等的廣域型政區,是片狀的。而古代的城、市,現在的市建成區,鎮(的駐地)是聚落,可概括為「點」。

有評論說唐朝的都城是京兆府,或(西)漢的都城是京兆尹。這類似於稱都城是京兆府長安縣,並不算準確。與用「地級市」指城市一樣,忽略了他們是一種廣域政區。簡單排列他們之間的關係,以說明政區名與駐地名,並不完全等同,如下:

  • 京兆是京師的同義詞,西漢的都城(京師、京兆)專名為長安,其外郭城稱長安城,全城皆屬長安縣,又專設京兆尹管轄長安縣長安城在其境內)及周邊十二縣,京兆尹長安縣令都駐長安城

  • 唐的都城專名為京師(開元後改稱西京,肅宗寶應年間一度更名上都),其外郭城為長安城(又稱京師城)京兆府署長安縣署同在長安城內,京兆府萬年(原大興縣)、長安等十餘萬年縣長安縣各轄一半長安城

若以專名與通名來區分,當我們說「漢都長安」或「唐都長安」時,長安是都城的專名。而當看到史料中說某某是長安人,長安是指縣的專名。還是圖示來得直觀,見下面的政區與聚落關係圖。

四、

弄清上述三者的區別之後,再來說明西安與長安的關係,就比較容易了,下面就主要他們為例。先是1911年的西安府政區示意圖,如下圖:

府是統縣政區的一種,其特點是本身無直屬區域,境內皆分設有縣級政區。哪么府城設在哪?當然也位於某縣,同時,這個縣——附郭縣不另設縣城,與府同治。並且,有些府會有兩個甚至三個附郭縣,府城則被各附郭縣所分割。上圖中深灰線內是西安府轄區。下屬各縣、州、廳的轄區以淺灰線標示。著藍、綠兩色的是西安府附郭縣——長安與咸寧,可以看到,兩附郭縣邊界正從府城中穿過。民國初年(南方部分省份可能在1911年就開始),各省先後實施不同形式的「廢府存縣」。大致是:

  1. 廢附郭縣,轄區併入府,後來改縣,以府名為新縣名;
  2. 廢府(同級的直隸州廳也被廢,改縣),附郭縣合併,以府名作為新縣名;
  3. 廢府,附郭縣合併,以某一附郭縣名作為新縣名。
  4. 廢府,以府直轄地為縣(由於歷史原因,有些地方的府無附郭縣,例如黑龍江、吉林)。

西安府就屬於第3種情況,廢府之後的政區如下

從圖上可看出,西安府被撤消,咸寧被併入另一郭附縣長安。

仍是民國時期,開始設市,原則之一就是以某些縣的城區設市,通稱「切塊設市」。而縣城被「切」走的縣,只能遷治,這類縣,又稱作新設市的「母縣」。1928年,長安縣城,即故西安府城及周邊一帶被划出,別為西安市,其後雖多有反覆,但終究以西安市為名。

(下圖是1949年底的西安市及周邊,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沿革地圖集》)

圖中,西安市的政區級別是直轄市,基本是以城區及周邊一帶設轄區,估且稱作狹域市,即市≈城區。

待到1958年,西安市的轄境擴大,長安等四縣被併入西安市。此時的西安市實際代表兩種政區,一個,是作為狹域市的西安市,即城區+郊區;二個,是作為廣域市的西安市,即城區+郊區+屬縣。到1977年以後,屬縣亦開始改設為區,名義上的市區面積就更大了。下圖為1985年的西安及周邊)

下圖為1999年的西安及周邊

截至2016年9月12日,西安作為地級市,下轄[未央*]、[新城]、[碑林]、[蓮湖]、[灞橋]、[雁塔]、長安等區,藍田、戶、周至等縣。方括弧之內的六區便是民國初年從長安縣分出來的,現在一般統稱主城區,其中未央區又是西安市人民政府駐地。

五、

題目的意思,表面上是改城市名,實則是變更統縣政區的名稱。在當下說去西安這座城市,應是指其市區。但問題在於,地級市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以「市」為通名的統縣政區。於是,若依題目所說的「改回舊稱」而言,作為地級市的西安更名為長安,似乎不符合歷史政區變遷,因為西安地級市的名稱溯源,是西安府。而後者的歷史名稱是京兆府、雍州、京兆郡、京兆尹等,皆屬統縣政區。長安從西漢至今都是縣級政區,也一度是西漢都城的專名、漢唐城名(治所名),並沒有做過統縣政區的專名。以西安市的藍田、周至等下屬縣區的角度來看,歷史上,他們的上級政區就是西安,雖然現在的西安市由長安縣城(原西安府城)發展而起,但要注意到,當年設市時的狹域西安市與今天的地級西安市,所指範圍不一樣。

從長安區的角度來看,他是不完整的,因為歷史上的長安縣被分割,原本的縣城——歷史上的長安(城)與母縣分離。於歷史淵源而言,長安做西安城區的專名(做真正的城市名)最合適不過了。假設,當年分出的城區與長安區合併,不論名稱是西安市長安區,還是長安市西安區,身為地級市的市轄區,其名氣都容易被地級市名所掩蓋。這就面臨取捨,遵循歷史政區沿革,則西安市不必變,長安區擴大,結果是長安(區)仍不出名;若依歷史名氣,長安取代西安成為地級市名後,必聲勢大漲,代價就是西安(區)的名氣會被湮沒。

題目所舉的其他地名,黃山改徽州沒有涉及上下層級,不會有歧義。合肥市改廬州市(可能會相應的將某區改名為合肥區)雖符合歷史上的政區關係,卻也忽視了合肥本身也是千年古縣名,在當今以地級市指城市、地級市政區名指地級市市區的視角下,其名氣將迅速衰落(想想襄陽區、順德區的例子)。


微商又要集體高潮了:你們看,國家承認了我們微商,還以我們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


大多數不用改,有的可以改。因為現在和古代不一樣的地名,絕大多數都不是所謂的改名,而是逐漸演變而形成的,這種逐漸演變的地名其實並沒有必要改。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就是地名也有大地名和小地名之分,大地名諸如省的名字,地級市的名字,在古代,就是郡、州、府的名字,小地名諸如各個縣的名字,甚至更小的鄉鎮村莊。

比如,一個州管轄ABCDEF這6個縣,其中A縣發展最好,州治所也在A縣,所以這個州就叫A州。後來經過戰亂,A縣破敗,B縣發展起來了,州治所又遷到B縣去了,這個州就叫B州了。再後來進入近代,F縣下轄的G村通了鐵路,有個站,G村發展起來了,不僅代替F縣的名字,成為了G縣,最後還成為了G州,這一片地區就此以原來一個村莊的名字命名了。

(這只是舉個例子,請忽略州這個行政區域歷史上管轄範圍變化很大的情況,就將它當做是一個統縣政區)

因此從A到B再到G的過程並不是改名,而只是演變,石家莊那塊原本就是叫石家莊,並不是把常山或者真定改成的石家莊,只是石家莊發展得比周圍都好,才成為了那片區域的一個大地名而已。

其實駐馬店本來就叫駐馬店,不能因為汝南比駐馬店好聽就改名吧,改了之後真正的汝南怎麼辦。這又有個活生生的例子,襄樊是襄陽和樊城的合稱,前幾年大地名的襄樊改名襄陽,然而小地名還有一個襄陽區呢,只好改名襄州區。

同理,棗莊和蘭陵也是,原來的蘭陵已經因為行政區劃變更被分解了,棗莊只是因為有一部分原來蘭陵的地就要改名,也不合適吧。

再說說改名。所謂改名,就是用一個新名字替換老名字,而不是小地名取代大地名,比如重慶,比如紹興。這些改名至少是有道理的,有的是為了嘚瑟——雙重喜慶;有的表達一種願景——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而相比較,黃山的改名就很無厘頭了,說是什麼發展黃山旅遊,殊不知,發展旅遊,徽州的影響力顯然更大呀。我覺得吧,很多地方說改名其實根本沒必要,目前最可以改的地名,就是黃山了。

說句題外話,安徽以安慶和徽州得名,福建以福州和建州得名,江蘇以江寧和蘇州得名,其中安慶、福州、蘇州的名字還在,江寧成為南京是提升逼格,無可厚非,建州現名建甌也挺好,就安徽,徽州改成這樣,難道安徽也應該改名安黃省么?另外,比起甘州和肅州,我還是覺得張掖和酒泉更好聽。


誰再提棗莊改蘭陵我跟誰急!!!

真不知道是哪個傢伙最先傳出來的,可能是覺得棗莊很土,蘭陵高逼格,反差大吧。但是你也得尊重點史實吧?

歷史上棗莊就是一個村頭有幾棵棗樹的小村莊。因為煤炭,日本人在此挖煤,才逐漸成為城市,所以鐵道游擊隊的人才跟日本人在此打游擊。而蘭陵,歷史上大部分版圖都和棗莊隔壁的臨沂市蒼山縣重合。

更為關鍵的是蒼山縣已經改名蘭陵縣了!!!至於蘭陵和蒼山哪個合適我就不議論了。以後吃不到蒼山蒜只能吃蘭陵蒜了,什麼鬼?

我們棗莊就是棗莊,這個名字記錄著我們挖煤,抗戰的歷史。改個毛的蘭陵??

棗莊下轄薛城區的薛倒是古地名,就是孟嘗君老家,也就是焚券市義的發生地;然而這個古代薛國在又隔壁的滕州官橋鎮。薛城本叫臨城,就是出來棗莊的一個火車站點。改名薛城也沒問問滕州同意不同意。

只有我大滕州,自古就是滕,從黃帝時期得名,在西周初年成邦。

利益相關:棗莊滕州人ε ( o?o ) з


汝南是汝南,駐馬店是駐馬店。

衛輝是衛輝,新鄉是新鄉。

真定是真定,也是正定,但石家莊是石家莊。

只不過汝南,衛輝,正定這些城市在清朝後逐漸沒落,讓位給本地區的新興城市,而新中國實行地區制,改革開放後普遍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所以駐馬店,石家莊等地級市名字,就相當於府城移駐後,府名也改成了新府治的名字。

所以別老蹦出駐馬店改汝南,石家莊改正定的神論了好伐?

按這套神論,那我唐山還得改名灤州。

還有讓棗莊改蘭陵的,真真是醉了,棗莊過去是嶧縣下面的一個鎮,建國後跟著嶧縣屬滕縣專區,而後滕縣專區又改成濟寧專區,1960年,棗莊鎮作為嶧縣的縣城,才升格為縣級市棗莊市。而後躍升地級市,而後開始了棗莊漫長的遷移市政府之路。

單看棗莊的老市區,真是和古代的蘭陵八杆子打不著,這八杆子把棗都打下來都打不下古蘭陵。而棗莊唯一跟蘭陵沾邊的地方,是蘭陵縣當年撤銷後,分別併入蒼山和嶧縣。但是,臨沂市的蒼山現已更名蘭陵了。

另外說一句,冀東地區(唐秦)多有人說自己祖上是來自於山東棗林庄的,那個棗林庄也不是今天的棗莊市,現已有學者考證是山東兗州府(今山東濟寧市兗州區)附近。不過我家祖籍倒是在濟寧市郊的鎮子,而非兗州。所以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棗林庄,也不能單指兗州的棗林庄,其實也是泛指魯西南一帶。

也希望大家在關注城市,關注區劃,特別是關注當代的城市和區劃時,一定要先弄明白什麼是市,什麼是城市。大部分的市如今在中國是廣域的,相當於過去的府,郡。而不是日本的狹域市,市在縣之下。

而城市,一般指地級市、縣級市的城區,縣的縣城。只要弄明白這一點,有些所謂的復古地名只是無稽之談,因為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座城。

對了,題目是黃山市擬恢復舊稱徽州,那麼各城市是否有恢復舊稱的必要呢?所以趕來評論我說了半天一句徽州沒提的朋友們可以歇歇了,本來問的就不單是徽州,黃山。


茲次啊。

安徽安徽,一個安慶一個徽州。徽還是安徽的代稱,徽商徽菜,結果你個徽州居然帶頭改名了。

之前徽州改名黃山我就覺得是自降身份了,還好現在腦子拎清了知道改回來了。


北京叫啥比較好呢?

燕京,順天,幽州,析津,范陽,北平?都不夠味。

現在流行和國際接軌,就叫大都·汗八里~


倒沒必要恢復古稱,但是絕對同意把某些近年來出於旅遊業考慮而改名的給改回去。

比如把「石林縣」改迴路南縣,把「香格里拉縣」改回中甸縣吧。什麼「石林縣」、「香格里拉縣」,不僅不順口,還簡直讓人尷尬癌犯。


烏魯木齊改成迪化??!!

還是算了吧。

還有和田改于闐,嗯,估計有好多人第二個字不認識。

喀什改成喀什噶爾,高端大氣上檔次。

庫車改成龜茲,我估計這倆字又有很多人念不對了。。

哈密和吐魯番貌似原來就這名字。

新疆好多城市名字都是維語裡面來的。


便國不法古。


首先,我國最緊要的應當是更改「市」這個名稱。「市」在西方以及我國最初引進時具有「城市」的含義,是為了便於城市管理而形成的特殊行政區域。原本,市的區域僅僅包括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建成區域,比如民國至八十年代青島市只包括膠州灣東側的老四區,而其他普通城鄉區域多數稱作「地區」和「縣」。但是,隨著發展,「市」已經脫離了其原來的含義,成為了城鄉區域的普遍名稱:「地區」多數已經變為了地級市,而這些市除了原駐地直接成立地級市政府,原行署駐地成立「區」以外,這種地級市多數下轄或代管多個縣級行政單位,更類似於古代的府以及日本的「縣」;而由縣而來的縣級市除了較為發達之外,與原來的縣並未有實質性區別;原有像青島這樣的名副其實的市也逐漸擴張兼并周圍的城鄉區域,「市」不再具有自治性和城市性的特徵,成為中央下設的行政區域名稱。更有甚者,隨著對「市」的泛濫,我國出現了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鎮級市等等各式各樣的「市」,「縣」和「鄉」成為了落後的代名詞,所有行政區域都有叫市的趨勢,無法準確體現行政級別和層次。有鑒於此,未來我國應當在可能的情況下實行「省(直轄市可稱都)、府(或州、郡)、縣、鄉」的符合現實和傳統的行政區域名稱。

其次,建國以來,我國許多地區名稱產生了俗化和胡化兩大趨勢,應該予以糾正。譬如徽州更名為黃山、崇安更名為武夷山、沔陽更名為仙桃以媚俗,新設立城市譬如棗莊、石河子、駐馬店命名太過隨意等等都是俗化的表現;而胡化是指歷史上漢化命名區域為了體現所謂民族特色,逆向同化更名為少數民族名稱,譬如迪化更名為烏魯木齊、歸綏(歸化、綏遠)改為呼和浩特、伊克昭盟設市起名鄂爾多斯而非東勝、新疆新設克達拉市而駁回「惠遠」方案等等。以上俗化和胡化的名稱應當得到糾正。但是,至於九江和潯陽、南京和金陵、合肥和廬州、瀋陽和盛京、萊州和掖縣、登州和蓬萊、濟南和歷城,這些名稱或者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地名(譬如南京和金陵),或者是府的名稱和府治名稱的關係(譬如濟南府和歷城縣),具有相似的歷史文化價值,只不過距離產生美,讓大家產生了前代名稱更好的印象,這種情況的地名沒必要一味追求復古。


據查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為浙江省最早雛形之一浙江西道的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拆分後安徽之「徽」的命名來源。新安,亦指徽嚴二州之新安江(錢塘江北源)——兩州分治前本為新安郡,嚴州現屬杭州。徽州地處黃山與天目山脈間,東臨吳越故都杭州,與浙西的金衢嚴三州唇齒相依,風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牆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築與之相得益彰,素有「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之美稱。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徽城鎮為府縣同城),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明清時徽商(六縣商人)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34年由於蔣介石「剿共」之需要,婺源被強行劃入江西省,後因婺源民眾發起返徽運動及同鄉胡適等人奔走努力,迫於民意,1947年抗戰勝利後劃回徽州地區。但由於國共內戰中解放軍二野的軍事管制問題,1949年婺源又被強行劃入江西省,一直延續至今,此為徽州歷史上的兩次婺源隸贛事件。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繼痛失婺源、績溪兩縣之後,徽州之美名亦從此消失。雖然行政變更無法割斷六縣人民間的感情,但不得不讓人詬病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後果。

以上資料來源於網路

安徽之名來源於安慶與徽州之首字,安慶尚在,但徽州卻自1987年就消失了,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此舉真荒謬,歷史名稱在政治口號下就被草率的更改了,沒有考究改名的後果,只為了經濟利益「發展旅遊業」,中國當時的發展模式略帶粗放,,,黃山改名徽州是對過去錯誤的一種反思,複名值得擁護。


謝邀,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卻也不好回答,今日下午難得看完書有閑暇就答一答吧,讀完覺得不錯的勞煩足下點個小小的贊,有空會繼續更新啦。

前面有些答案說的已經十分清楚了,但扯得有些遠題主要問的是以黃山擬恢復舊城徽州為典型案例來探討中國當代城市恢復相對古老的歷史地名的可能性。這是前提,下文我也將從徽州的發展演變入手來剖析一下自己的淺見。

從大的角度上來,如今複名的行政成本和社會資源會重複使用,浪費極大,而且名不副實了。

且看古徽州和今日黃山市的關係。

舊徽州府的六縣,績溪現屬宣城市,婺源更是別屬江西省,而黃山所在的黃山區(原名太平縣),古時卻不屬於徽州府(屬寧國府)。從這個角度而言,經歷物是人非的變遷之後,倒也不能簡單說黃山市應當「複名」徽州了。問題絕不是複名如此簡單,背後的文化認同、社會價值等等。

就像一任官員一任規劃造成巨大浪費一樣,一個地方的名稱反覆更改,同樣會造成巨大的浪費。正因為如此,有關人士應當慎言地名更改,或將已經改過地名的地方又恢復原有名稱,各地政府與國家主管部門對地名更改,應當抱持慎之又慎的態度,以避免造成原本可以避免的巨大浪費,將有限的資金用到改善民生福祉等刀刃上,促進民生福祉水平獲得更大的提升。

-------------------------------------------------手動可愛的分割線

一般我們常聽到的書籍報紙上總說的徽州一府六縣舊如上圖所示,但古代徽州的行政區劃的變遷並不是從來如此的,這是需要明確的第一點。

1.先秦至秦代時期概況

春秋時,公元前473年以前屬吳;公元前473年以後,吳亡屬越;公元前306年以後,越亡屬楚。實際上當時吳、越、楚三國並存,戰爭頻繁,本區被作為拉鋸戰爭之地轄屬時有變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本區設黟、歙二縣,屬會稽郡(治吳縣,即今江蘇蘇州) 。

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長興縣)此時之歙縣包括今歙、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黟縣包括今黟縣、祁門、石台等地。

在秦漢郡縣制時代的初期這裡是屬於會稽郡的,當時的轄區和今日我們常說的徽州一府六縣還是有差異的。

2.漢代與三國時期概況及分析

在漢代(西漢)大多數時間裡,徽州地區在郡國之間交替。比較多的時間裡黟縣和歙縣多隸屬於廣陵國和丹陽郡。

圖為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部分,可見紅色圈住部分示意。

三國時期的情況這裡其實屬於新開發地區,因為皖南一帶山區有很多山越人存在,彪悍善戰不服從孫吳的統治也是其境內的一大隱患。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歙地所謂「山賊」(實際是對抗孫權的山越、水越和漢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陳仆等,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縣(劃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縣(劃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劃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劃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縣一併從丹陽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

三國吳永安元年(258年)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

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仍屬揚州。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加上原屬之始新、黎陽、歙、黟,仍領六縣 。

總之漢到三國時代,這裡都是相對開發比較薄弱的地區,隨著 山賊山越的消滅,這裡的發展也逐步提高。至於魏晉南北朝時代政區變化極為複雜,篇幅有限也不是重點,不在這裡贅述,直接從隋代開始說起吧。

3.隋代的建制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郡為州,以州統縣,將歙、黟二縣併入海寧為歙州,州治設海寧;又將始新縣改為新安縣,原遂安、壽昌併入新安縣,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歙州轄地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後近二十年稱「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 。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恢復原歙縣,並將早先屬海寧的篁墩劃歸歙縣管轄,恢復原黟縣,並將州治設在黟縣,州領歙、黟、海寧三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寧為休寧,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不久,復將休寧劃歸歙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不久戰亂起,歙縣登源〔後屬績溪縣〕人汪華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稱吳王。大業十二年(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617年),汪華再還郡治於歙。

隋代徽州地區大體為新安郡和歙州,其轄地範圍由於改郡為州等調整與今日略有差異。同時在隋末也出現了地方勢力割據的情形。

4.唐代奠定一府六縣基本格局的時代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台),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大曆四年(769年),廢北野縣。大曆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併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

歙州新安郡,上。土貢:白紵、簟、紙、黃連。戶三萬八千三百二十,口二十四萬九千一百九。縣六:歙,緊。東南十二里有呂公灘,本車輪灘,湍悍善覆舟,刺史呂季重以俸募工鑿之,遂成安流。有主簿山。休寧,上。永泰元年,盜方清陷州,州民拒賊,保于山險,二年賊平,因析置歸德縣,大曆四年省。黟,上。績溪,中下。本北野,永徽五年析歙置,後更名。有銀,有鉛。婺源,上。開元二十八年析休寧置。祈門。中下。永泰二年平方清,因其壘析黟及饒州之浮梁置。西四十里有武陵嶺,元和中令路旻鑿石為盤道。西南十三里有閶門灘,善覆舟,旻開斗門以平其隘,號路公溪,後斗門廢。咸通三年,令陳甘節以俸募民穴石積木為橫樑,因山派渠,餘波入於乾溪,舟行乃安。

-------------《新唐書.地理志》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到了唐代大曆年間,形成了六縣的基本格局當然當時還沒有徽州府的建制,而是歙州,歙縣、休寧、黟縣、績溪、婺源、祁門。與明清時代的徽州府所轄基本一致了。

而在當時唐代在州也明確區分了等第,以戶口或地理位置為依據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而縣級政區其實也有等第的區分,從記載來看這裡物產豐饒經濟頗為可觀。


永遠不要低估名字的作用,巴黎改名怕銳死,倫敦改名爛燉,羅馬改名肉畝,柏林改名喯兒林,我就問瞎不瞎?


我成都的優勢終於出來了,二千多年以來,木有改過名。。


只資瓷改這個,其它一切拿好聽地名就當古稱說要改回去的就是耍流氓。


玄武鼓樓要是合併,可以搞個金陵區,盛京廬州沒必要用,盛京總給我一種偽滿洲國「新京」的即視感。不過肥西肥東設區了,其中一個倒是可以用廬州這個名。

長安?你這本末倒置的,要是西安真改成長安了,長安區也要改成西安區咯?


當年更名為黃山純粹是上級層面打造旅遊產業給國家掙外匯,當地老百姓習慣還是說徽州。

改回徽州,績溪入徽的呼聲在當地民間一直沒有斷過,並不是「作」。當初改名為黃山的動機是宣傳旅遊,現在發現「文化旅遊」的吸引力更顯著,官方的態度也開始鬆動。

績溪、旌德等作為宣城轄區後,有著諸多不適應:

宣城主要北部地區在平原,力圖發揮區位特點,作為長三角部分工業轉移的承接地。旌德、績溪在南方山裡,過去很長時間內跟外部交通不便,宣城定下的「融入蘇浙滬」發展策略完全不合適兩縣,土地稀缺交通不便的地方怎麼使勁兒去玩工業?飲食習俗方言上的差異更是讓老百姓心裡不認同宣城市的「中心」位置,談及地區商業中心可以去玩的地方,第一反應是屯溪老街。

過去兩任國家主席,長者祖籍旌德江村,繼任者是績溪人,兩縣以此為契機吸引了一批投資,開發文化旅遊和養老宜居項目(「拉好二胡」這個號召不知道有沒有人聽過)。嘗到甜頭以後,「老徽州」這個原本只是在民間接受的概念被商人和地方政府正視起來,舉辦了一些會議活動讓文化學者發聲,從而引起公眾輿論關注。

改名是利益驅動,文化和民意從來都是幌子。

如果看重民意,當年根本就不會改成「黃山」也不會撕裂徽州。在外被問及是哪裡人時,第一反應是「徽州」而非「安徽」,因為這最能反應出地域文化在我身上造成的特點。

當我說自己是徽州人時,我想告訴對方什麼?

在長江以南,有山,大多數不高不險,秀美連綿;四季分明有梅雨也有雪;說話平舌音翹舌音不分,前鼻音後鼻音不分;如果想請我吃飯不知道點什麼,徽菜家常不會錯;不會唱黃梅戲,那是安慶的;民風不彪悍甚至可以說軟弱;歡迎去養老隱居(如果你對物質要求不高的話)。

黃山更名和地區劃分變動,具有特殊性。「徽文化」這個封閉自成一體的地域文化,讓成長其中生活其中的人有一種的特點:樂於承認自己的地域文化屬性,並不願意在周圍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壓力下低頭,骨子裡有「墨守成規」和「遺世獨立」的傾向。

借一個看來的觀點:徽州人的心裡有一片山,這些山是他面對挑戰的自信和依靠,也是他永遠的退路;管他天災人禍颱風戰爭,只要回到山中那半畝方塘半畝田,生活還是桃花源。


老家已改。

襄樊,本來是襄陽和樊城的合併,結果襄樊的名氣不如襄陽也不如樊城,現在已經改回去了。

還有兄弟市的荊州,有段時間叫荊沙,結果不如荊州也不如沙市。

湖北這邊改名還挺流行的。

問一句,知乎眾有多少人知道關老爺水淹七軍的樊城和郭大俠鎮守的襄陽其實都是一塊地?

鄂州原來是叫武昌。要不要改名。。那武漢的武昌區怎麼辦。

抗戰期間國軍犧牲最高將領張自忠是在棗宜戰役犧牲的,也就是襄陽下面的棗陽市。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棗陽人。

感覺湖北好可怕,尤其是襄陽圈子。歷朝歷代打仗都要把湖北犁一遍。

擼羊毛也別老抓著一隻羊擼啊。

我要搬家。。。

深圳表示:改了又如何,歷史悠久又如何?不還是窮。。


請恢復,求求黨中央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微博用戶『近代史』?
如何評價李世民的皇后長孫皇后?
特朗普與古羅馬的格拉古兄弟之間有什麼異同點?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反派人物寫出的高水平詩句?或者有哪些反派人物滿腹才華?
在微博上滿口「你國」、「地精」、「粉紅」、「碩粉」的人群有專屬稱謂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地理 | 歷史地理學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