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的三家:仲孫、叔孫、季孫和伯仲叔季的排行有一定的聯繫嗎?

論語八佾里有這麼一段: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這裡的三家,就是魯國當時當權的三大家,及仲孫,叔孫,季孫。很好奇,完全對應伯仲叔季里的仲叔季,這裡存在著什麼聯繫嗎?


謝邀。

這三家就是著名的「三桓」,他們的族號確實和「伯仲叔季」的排行有關。

話說,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公子同、公子慶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中公子同就是後來的魯庄公。

關於這四個人的排行,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同母兄弟,其中庄公老大,慶父老二,叔牙老三,季友老四。另一種說法認為庄公和叔牙、季友是同母兄弟,而慶父是庶長子,也就是慶父老大(庶出),庄公老二、叔牙老三、季友老四。這兩種說法中,第一種流傳較廣,認同的人也較多。

這兄弟四人的爹,也就是魯桓公,運氣不好,娶的妻子叫文姜,是齊襄公的妹妹,這兄妹二人亂倫。有一次桓公帶夫人去齊國訪問,結果兄妹兩人一見面,舊情複發,就又干出那種事情了。結果被魯桓公發覺了,於是齊襄公一不做二不休,就派了一個叫彭生的人,把魯桓公給殺了。

魯桓公死後,嫡長子公子同即位,是為魯庄公。魯庄公在位33年,臨死時,為繼承人的事情挺傷腦筋,就想問問兄弟們的意見。先叫來了三弟叔牙,問:「你看我死後誰即位比較好啊?」叔牙回答:「大家都覺得慶父挺好的。」庄公把叔牙打發出去後,又叫來四弟季友,問:「你看我死後誰即位比較好啊?」季友回答:「那還用問嗎?當然是你的兒子公子般了。」

庄公內心裡肯定是希望自己兒子即位的,人之常情嘛。聽了季友支持自己兒子,挺高興,於是又問:「可剛才叔牙支持慶父,怎麼辦呢?」季友說他有辦法。於是季友就以庄公的名義召叔牙進宮,叔牙來了之後,季友把一杯毒酒遞給叔牙,說:「你喝了這個,我就立你的後代為世族。要是不喝,嘿嘿。」叔牙於是就喝了毒酒,離宮之後,走到逵泉這個地方就死了,於是季友立了叔牙的兒子公孫茲為卿,號為叔孫氏。公孫茲即為第一代叔孫氏,死後謚號叔孫戴伯。

季友殺死叔牙後,立了公子般為國君,結果慶父不服,於是發動政變,殺死了公子般,季友逃到了陳國。慶父發動政變,卻不敢自立為君,而是立了庄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啟方,也就是魯閔公,當時最大不超過8歲。——《史記》又稱閔公是慶父的私生子,是慶父與其母哀姜私通所生。

閔公立後,又從陳國迎回季友。但朝政依舊把持在慶父手中。

閔公在位兩年,又被慶父刺殺。據《左傳》記載,是因為閔公的保傅(也就是師傅)霸佔了大夫卜齮的田,因此慶父派卜齮殺死了閔公。而據《史記》記載,是因為當時慶父和哀姜私通,兩人密謀殺閔公而立慶父,因此派卜齮殺死了閔公。——政變後,季友再次逃跑,跑到了邾國,還帶著庄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申。

總而言之,閔公被殺死了。但慶父也並沒有篡位,而是畏罪逃到了莒國。慶父逃跑後,季友帶著公子申從邾國返回,立公子申為國君,是為魯僖公。

魯僖公即位後,季友派人送給莒國禮物,請求將慶父交回。慶父被迫回國,走到密這個地方,派了一個叫公子魚的人先歸國請罪,希望能夠得到赦免。結果被季友拒絕。公子魚哭著回去稟報慶父,慶父在屋子裡聽到了哭聲,說:「這是奚斯(公子魚的字)的聲音啊。」於是就上吊了。

慶父死後,季友立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為卿,是為仲孫氏。——公孫敖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不過那是另外的事情,咱們就不說了。

季友從此就執掌了魯國朝政,他死後,他的後代就是季孫氏

這三家的始祖慶父、叔牙、季友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他們三家被合稱為「三桓」。

其中仲孫氏又稱孟孫氏,若按照慶父為庶長子的說法,應該是孟孫。若按慶父為次子的說法,則應該是仲孫。《春秋經》中稱之為仲孫氏,而《左傳》中則稱之為孟孫氏。慶父究竟是庶是嫡,是長是次,千年以來爭訟不止,各家各持己論,爭論不休。這個也不必深究,大家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就行了。


孟者,庶長也。伯者,嫡長也。

仲,次也,叔者,再次,季者,最幼也。

仲孫又叫孟孫,和叔孫,季孫合稱三桓。

魯國三桓是魯國的宗室公族,與魯君同姓同源。擱到兩漢西晉,可以理解成地方藩王。

他們都起源於魯桓公(所以被合稱三桓), 也就是第一代家主都是魯桓公的兒子,魯庄公的兄弟們。(這都是和齊襄公齊桓公一代的,關於他們的故事我就不講了,有興趣可以去看東周列國志)

魯庄公是嫡子中的長子,但是算上庶子的話在他之前還有個庶長兄名叫慶父,他們還有倆個弟弟,一個叫叔牙一個叫季友。魯庄公臨死時候不放心自己沒成年的兒子繼位,就試探叔牙季友兩個弟弟,先問叔牙,叔牙提出立慶父,魯庄公後來又問季友,季友表示肯定會效忠庄公的子嗣,並派人去毒殺了叔牙,然後魯庄公放心的走了,接下來就是持續數年的「慶父之難」。

慶父把持了魯國朝政後就排擠走了季友(也是被嚇跑的,不跑擔心沒命),又先後刺殺了兩任傀儡國君,最後引起了眾怒,在齊桓公的支持下,魯人暴動趕走了慶父,慶父最後走投無路在國境邊上自縊身亡。

這就是三桓第一代人的故事,但他們各自都流傳下了家族,而且都混的不錯,逐漸成了公族中的巨無霸,合起來勢力蓋過了國君,魯君政令都不出宮門,孔子正是生活在這個時期。有一代魯君姬稠因為打算武力對付三桓失敗被逼的出走齊國,三桓自己就執政了,國君已經成了個吉祥物。

哦對,三桓中季孫勢力最大。


西周春秋最早是叫孟仲叔季,但是西周晚期形成的如《周禮地官媒氏》規定的貴族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想要減少貴族的子孫數量,從而導致出現了大量的庶長子這個東西,而因為當初西周時大貴族嫡長子往往有機會擔任王畿十幾個宮伯之一,於是戰國就改為伯仲叔季,庶長子才用孟


三桓之亂。

讀書不多,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是給題主推薦一下《孔子春秋》,張黎導演的,因為卜知道的原因國內沒有播,不過有出口轉內銷的韓語字幕版。裡面三桓的演員都是絕對實力派,很有意思。


遭了,為什麼一看到伯仲叔季就想到的是胺、鹼


伯仲叔季……


古代以孟,仲,叔,季來分四季,也作為兄弟之間的排序,比如孟德就是家裡的大兒子,仲德就是二兒子,叔華就是三兒子,劉季就是四兒子。


魯君就是伯孫…


推薦閱讀:

《論語》中有一些有爭議的東西為什麼沒有被刪掉?
論語中有哪些有趣的段子?
《論語》是心靈雞湯嗎?
《論語》中提到的關於君子的修養與德性,是否有人可以做到?
《論語》中「仁」的具體涵義是什麼?

TAG:歷史 | 論語書籍 | 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