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Andy Weir 的科幻小說 The Martian?
科幻小說
利益相關:The Martian 中文版譯者
作為科幻小說而言,這本書裡面幻想的成分很少,整個故事設定的時間點,以及火星探索所採用的科技手段,都是根據現實中各種版本的NASA火星計劃來的。但這也正是其特別打動人的地方,因為這是觸手可及的未來。作者就曾在他fb上感慨過,二三十年之內,人類必然登陸火星,也就意味著,第一個登陸火星的人類,現在就在我們中間!
作為位業餘科幻作者,Andy Weir(專職是程序員,曾在暴雪工作,參與過魔獸爭霸2項目)的第一部長篇,這本書可以說是精彩的不像話。有些人對它的概括是,火星版的魯濱遜漂流記,但魯濱遜漂流記到後期真的無聊的要死。The Martian卻是越看越有意思,因為這裡面不僅涉及到主角一個人在火星上「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thing」,還傾注了許許多多地球人對他的關注和救援。從這個角度來說,書的結構很好,不是獨角戲,而是獨角戲和群戲之間的碰撞。
另外,可能是作者本人的開朗性格原因(fb主頁上個各種好玩的言論),主角的性格塑造也是極盡幽默,外加絮叨。不是什麼超人,也沒啥超能力,能在一個行星上獨自存活下來,這個主角的行為定義了什麼叫意志力。我看了之後的感受就是,意志力不是說把自己憋著出大招,而是不停地維持和釋放活力。保持信心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在理性基礎之上的自我調節。
硬科幻有種種,但能硬到The Martian 這個程度的,並且還很好看的,真是不太多。我覺得這跟作者的思路有關,也很小說內核里的人文精神有關。他追求的不是宏大的命題和傳統的科幻主題,而是把焦點集中在人身上,帶有科學精神和冒險精神的人身上。書中提到卡爾·薩根,阿姆斯特朗,以及那些以火星探索先驅命名的地名,偶爾會給人一種看紀實小說的錯覺。
就銷量和熱度而言,這本書也是相當成功,首先作為自出版電子書,然後被出版社看中出了精裝本,一舉衝上科幻暢銷榜,並在電影宣傳的帶動下,今年7月份上了虛構類第一名(就待了一周,估計電影上映後還會再上來)。而且還是常賣,在排行榜一直賴著不下來。(http://www.nytimes.com/best-sellers-books/2015-08-23/combined-print-and-e-book-fiction/list.html,當前數據是虛構類綜合排行第五名)
電影版目前放出了三段視頻,分別是兩段「花絮"和正式預告,花絮的內容圍繞船員的背景為主,第一段是馬特·達蒙拍的船員自我介紹,第二段是封閉訓練後心理醫生對各人進行的訪談,都很好玩,能看到各位隊員的鮮明個性:
The Martian First Look The Martian | The Right Stuff The Martian | Official Trailer (優酷上也都有)如果給書寫腰封的話,我會寫「Real Geek, Real Science, Real Mars」 ;如果給電影寫廣告詞的話,我會寫「超越地心引力,帶你星際穿越」。。。《火星任務》(台版譯名)和我們常見的科幻小說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沒有平行宇宙,沒有銀河帝國,沒有世界末日,只有一次幾乎未來可預見的太空任務。敘事架構以火星日誌為基架,線性敘事對讀者來說非常容易上手,從火星上的柴米油鹽,吃喝拉撒開始,讓人立刻帶入Mark Watney的世界,同呼吸,共命運。故事從Houston發現Watney開始,打開多重視角,不斷豐富故事角色,增加了各種互動,讓一個死星上唯一的生命的營救行動變得生動有趣。從一個星球,一個人打開故事,到航天局,太空任務團隊,全美國,然後。。。中國,又回到一個任務,一個飛船,一個團隊,一個人的微笑,美妙無比。有趣,真他媽有趣!是你讀這本小說的最大感覺,自嘲、嘲隊友,嘲領導,罵天罵地,罵政府,Watney在Andy的第一人稱敘事下,顯得親切有趣,然而Watney又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傢伙,作為生物專家,兼其他領域的業餘愛好者,不斷在險境中冷靜思考,迸出時而合理,時而混蛋,卻總是管用的解決方案!然而在有趣之外,還有真情涌動,狡猾的Andy用看似無心的描述,將大家對Watney的關愛,全美國隊Watney的牽動,隊友對Watney的情感,Watney對隊友,對同事的感情,以及以上所有這些人之間的互動,表述的恰到好處,笑中有淚,不俗,不裝。最後是小說的畫面感,因為任務本身的單調性(包括火星畫面的單調性。。。),讓Andy在對話上(包括內心獨白,人機對話,機機對話。。。)上畫了很大功夫,茫茫宇宙,我們要交流。。。對機器,對設備,對場景,對地形,Andy都不厭其煩地給我們勾勒出生動畫面,極強的代入感。至於大家質疑小說中對生物、物理、地理的描述的科學性,Andy在訪談中說過,所有的理論、假設,都可以在目前美國正在進行的火星登陸任務中得到驗證。總結來說,就是一個聰明且萌的程序猿,天才發現,寫了一個一開始只有網上不知道誰看,變成全美國人都在看的暢銷書,然後變成全世界都想看的電影。無所不能的好萊塢,竟然打動了大神 Ridley Scott 來掌鏡(他最近的"Prometheus"當真驗證了寶刀不老的意思)。Matt Damon 來演,雖然說不上神似,但也沒有違和感, Matt 已經在Elysium,Interstellar中展現了他對科幻片的偏好,編劇Drew Goddard 的Cloverfield 絕對令人震撼, 這樣的組合的確讓人無法不期待,從目前曝光的 Trailer 來看,2015的年度最佳?
Amazing. 非常有趣又扣人心弦 開始讀就放不下的書。 對作者無盡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創造力 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是真正的geek。
現在對雷德利斯科特的電影充滿期待 希望不要搞砸。
小插曲 中國航天saved the day
更新一下, 後面稍顯無聊, 非常predictable。 因為全書就是debugging和problem solving的日誌。 作者的辭彙和表達能力有限, 人物也都很卡通化, 比較蒼白。 但作為一個碼農的處女作來講, 算是很不錯了。
希望電影的改編劇本要給力, 否則就是在浪費這群好演員了。最讓我氣憤的是面對搜救遺落火星的太空人,nasa首要考慮的居然是加班費,滅絕人性啊。我們從不要什麼加班費,從不!
書中的一些細節很有意思:
1.
因受傷而產生的血液殘餘物堆積在宇航服破處,起到了密封作用,阻擋了宇航服壓力降低與氣 體泄露。
2.
純氧氣會讓人中毒
3.
種土豆時對每天所需卡路里的計算
4.
利用聯氨時先提取處氫氣,再與氧氣反應而得到水。而不是聯氨直接與氧氣燃燒。
5.
制水過程中發生爆炸,原因是面罩泄漏了氧氣。
6.
給漫遊車加熱用的是RTG(放射性同位素電機)
7.
日常生活里竟然有刷牙和刮鬍子——費水費電。
8.
探路者號失靈的原因是太陽能電池板上覆蓋的灰塵過厚和冬天光照時間短。從而電池無法充 電,供熱系統不能運轉,各個電子元器件因為溫度太低失效。
9.
棲息艙泄漏,巨大的氣壓把氣閘室彈飛,馬克就在氣閘室中。由於太空服破損馬克不能走出氣 閘室,只能在裡面衝撞氣閘室內壁,滾到棲息艙邊。
10.二氧化碳超過1%,你就會變得昏昏欲睡。達到2%,你就會出現類似醉酒的反應。
11.用RTG熱水然後洗了個澡。
12.馬克通過測量太陽能電池轉化電能的多少判斷沙暴方向。
13.為了減重,馬克把「阿瑞斯4」MAV的船頭卸下,鋪上帆布。
14.在發射伊里斯過程中,食物中的蛋白質方塊被壓縮,而植物油基本沒受影響。這就使得固體和 液體的比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使整個聚合物顯現出液體形態。這個過程可以稱為一種「液 化」,原本堅固的方塊變成了一灘流動的軟泥。儲藏這些食物的單元原本十分迷失,絕無一絲余 留空間,但現在,這些濃縮的軟泥卻有了晃動的空間。小搖擺造成載荷失衡,促使軟泥擠向儲藏 單元的邊緣,如此又加重了失衡,擺幅也隨之增大。這種衝擊力超過了螺栓的載荷極限,五個螺 栓中的一個被折斷了。而這暫時完好的四個螺栓竟有有一個不合格,有一點小瑕疵,在這種情況 下被無限放大,然後也失效了。最後,五個螺栓全部被軟泥衝垮。伊里斯號發射失敗!
15.美國人落難,中國出手相助,世界一片歡呼!如果完全從國際人道主義這個角度看這次國家間 合作的話,就naive了。
小說(包括電影)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我只從一個角度說:作為一名工程師,&
然並卵! 著名宇航員Mark Watney說:
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 like a little girl.
渺小如人類又能怎麼辦呢?宇航員Watney如是說:
F**k you, Mars!
當你感覺孤立無助,無所適從的時候,冷靜下來,接受現實,把問題一個個的想清楚再一個個的解決;解決了所有的問題,你就可以回家了。這就是&
這原本只是一位Geek寫給Science的情書。書裡面甚至充滿了各種科學演算,涉及數學天文化學等。
但情節卻很簡單,幾句話就可以概括,沒有狗血的撕逼,沒有刻意設定的反轉情節,沒有陰暗的人物性格。
只是,一位宇航員(馬克﹒沃特尼)怎麼在火星生存了549天的故事。
沒有什麼壞人,他唯一對抗的又陪伴他的就是那顆荒涼的紅色星球。
馬克要做的就是用科學來乾死這顆星球。
值得一提是作者以主視角講故事,point of view,作者不再以天神和操縱者的形象出現,把所有的細節都告訴讀者。而是站在角色的角度,以角色的思維方式,基於角色已經了解的信息來做出行為。
典型代表就是《冰與火之歌》。
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這本書呢。
我想原因之一是全人類共同拯救馬克那一段打動了我。
書中說,
「他們這麼做的真正原因是:每個人都有一種本能,那就是把同伴救出來,有時候可能看上去不太像,但事實確實如此。遠足的人在深山裡迷路了,人們會發動搜救。火車出了事故,人們會排成長隊獻血。地震毀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會捐出緊急物資。這種本能紮根於人類社會,每一種文化都不例外。是的,有些傻逼對此嗤之以鼻,但有多得多的人願意這麼做。正因為這樣,才會有十幾億人站在我這邊。」
聽起來覺得好酷啊。
讀這一段的時候讓我覺得世界真是美好。全人類甚至能夠這樣「不計前嫌」地做同一件事。
真的就好像這時候世界沒有那麼多我們極其想忽略的煩擾我們的事情。
我們顯得如此單純。
雖然書中關鍵性的中國力量的背後依然有著交易。
但那又如何?
因此電影中沒有吧這一細節突出化讓我覺得更是電影的加分項。
書中涉及的話題實在太多了。
除了顯而易見的科學,我想孤獨更是不能忽視。
真的,我在想。
要是我在上面我會怎麼做?
先不論我是個文科生,數學化學天文一概不懂,根本想不出那麼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就算我有這個能力,我也根本做不到心平氣和的坐下來思考問題。
也許真的是來一通嗎啡死了算了。
有朋友讀完說要是她在火星上,孤零零的,乾脆脫掉宇航服炸死自己。
哈哈哈哈。
我說,炸死好可憐哦。
天吶,你可以想像危機關頭不僅要腦子好還要inner peace呀。
那要我們這種人怎麼活。
最欣賞馬克的一句口頭禪。
Anyway , one problem at a time.
不管怎麼樣,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吧。
他其實也會失去信心,在遇到看似沒有解決辦法的問題的時候他也會說:
卧槽,老子不幹了。
但他過會就會平靜下來。依舊說:算了吧,事情沒有看起來這麼糟,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吧。
另外我要說土豆真是人類的好朋友。
書中的土豆真是溫暖到不行。
貼一篇之前寫的書評:[每周讀書 七十一] Andy Weir《The Martian》 - 每周讀書 | 楓言楓語 - 知乎專欄==========以下是正文==========
這是一個典型而新穎的人與自然鬥爭的故事,由於貝爺式的地球冒險再也滿足不了愚蠢的人類讀者,作者把場景擺在了絕對荒蕪的紅色星球——火星。
這本書寫於 2009 年,作者 Andy Weir 是個 Nerd,一開始他把這部小說連載在自己的網站上供人免費閱讀,後來有讀者建議他放到 http://Amazon.com 上賣 0.99 刀,這樣讀者就可以在 Kindle 上看書了。於是這本電子版的小說在 3 個月內被賣出了 3500 份,一舉拿下 http://Amazon.com 2014 年科幻類暢銷書榜首。
The Martian 直譯成中文是「火星人」,在這個故事裡,主角 Watney 是火星人唯一的「人」。Watney 是 NASA 火星探險隊的一員,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隊伍遭遇火星沙塵暴,Watney 被一塊天線碎片扎到腹部,與隊友走散。眼見 Watney 勢難活成,隊長當機立斷帶領剩下的隊員返程。於是僥倖生還的主角從此被留在火星上,開始了與殘酷大自然的搏鬥。
他以火星基地為憑依,借著自己工程師與生物學家的知識與技能(其實就是個 Nerd),一次又一次面臨生存威脅,一次又一次巧妙地化解。
在下一次火星任務時可能獲救,但是還沒等到 2 年就被餓死?
他開始在火星基地裡面種起了土豆。無法與地球通信?
他把執行輕量任務用的探測車「改造」得體無完膚開始了人類第一次火星長途旅行,尋得遺忘多年的火星探測器。不夠水喝?
他把火星基地變成一個巨大的密閉的容器,燃燒燃料,收集 H2O。
Watney 以優秀的Nerd 思維,科學地解決了一個個不可思議的難題。物理化學計算機,天文地理航海術,能用到的都用上了,一個個問題的襲來和解決構成一個個小高潮,看得人大呼過癮,酣暢淋漓。解決這些問題其實都是作者最喜歡做的事情,就像解決一道道數學物理難題一樣。而且看上去這些解決方案都是可信的,儘管可能風險很大,但至少都是可行的,至少我作為一個職業碼農,在看到 Watney 接收 NASA 發來的腳本逐個字元輸入進探測車的 console hack 進去再更新系統的時候,我覺得雖然很容易出錯但是至少是可行的。
另外小說的 POV 寫法也是一個特色,類似於《冰與火之歌》,小說也通過不同的角色的視角來進行劇情的敘述。Watney 在火星上的日誌是最重要的骨架,地面 NASA 工作人員的視角和 Watney 隊友的視角則是很好的補充,講述了大量無法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的事情,使得故事變得更加完整,劇情推進也更加自然。
這種寫法也有個壞處,就是無法體現出 Watney 孤身一人在火星上與掙扎著生存下去的艱辛,再加上 Watney 天然的惡搞幽默的性格,讀者在看書的過程中即便遇到什麼天大的災難也會想:Watney 肯定能搞定這個問題,我們看看他是怎麼解決的吧。
不過這不正是這本書的優點所在么?正是這種極端的自信與樂觀,才使得 Watney 能夠支撐到救援時刻,才使得 Watney 能夠做各種 Nerd 式的異想天開的解決方案。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嚴肅的生存手冊,它是一部好萊塢大片。
你大爺的,樓上的都別劇透,書剛到手。雖然是繁體豎排的,老子也要把它看完!!!
花了三天聽了 audible 有聲書。 書里的大情節可以些許預測,但是小情節真是讓人都放不下耳機。
劇透一個情節,下面這段話發生在留在地球的父親和決定回去營救六人組的最小的一個小姑娘之間。
From Andy Weir"s the Martian.
Now this is the ..... Part.
A: I won"t die. B: WhyA: Bcoz when something goes wrong, they decide to let me live. B: WhyA: Bcoz I am the smallest, won"t take too much supply. And supply won"t last. B: So if they take pills and die, supply will last for you to live till back to earth?A: No. Supply lasts for 6 months, it will be total 17 month until I arrive earth. B: But how... Oh my god來回復得晚了,不求贊,純當記下自己的書評吧。喜愛這個主題,近幾年非常優秀的硬科幻作品。推薦值得一讀。誇讚的大家都說了不重複了。不足之處兩點:一是獨自一人在火星生存時的與讀者的思想共鳴不多,日記基本上是「我準備怎麼做、我在怎麼做」,但真實的人不是這麼機械的,高智力的血肉之軀獨自在一個人的星球,在目前還死不了也把握不了未來的時候,會有非常多的人性深處的思考,這本是非常好的台階,參考大劉也在他的書里進行了許多次這樣的嘗試,可以讓原著提升一個檔次,不過作者淡化了。二是人物性格描摹和人際關係也比較單薄,人設不豐滿,比如喜歡爆粗的就每次爆粗,就臉譜化了,而且宇航團員之間、NASA各種營救團隊之間、地球各種醬油之間,多線的互動不夠,最後收尾也是這種感覺,比較輕快。本來是可以鋪設為一部鴻篇巨作的。不過電影有在加分,改編和描摹了一些人物的性情,使之「鮮活"了起來。客觀的說,Andy和大劉都是程序宅,不是馬丁老爺那種駕馭文字於掌股間的文豪,所以文學的精妙回味之處自然少,情有可原。不過想像力豐富出彩,光看故事也就夠了。
看的是台版的電子本,對不住樓上的譯者了。
感覺第一人稱的部分比較貧,滿是苦中作樂的意思。整體是白爛文的風格。中國的戲份不像大家以為的那麼多。個人感覺,作為一個典型描述人與自然環境鬥爭的故事,靠突發意外推進劇情的比重有點過大,而不是和枯燥空寂的絕境苦苦掙扎。畢竟看的時候已經預設了成功獲救的結局。閱讀過程中時時會想起傑弗里?蘭迪斯的《鏡中人》,想起火星三部曲。本書的寫作年代和寫作過程,使其明顯帶上了網路時代的特點。嗯,還有一點點廢土時代緬懷舊文化的畫風。
總之,本書是一個挺值得讀的故事,一次依靠各種計算和體力活的求生。推薦。
台版的翻譯令人覺得既缺乏這個領域的知識,又沒有譯者的專業精神。能減兩分。大陸版看起來真是棒。非常期待電影。期待雷老爺子的改編,期待馬特?達蒙和陳數。推薦閱讀:
※《星際穿越》中存在時空悖論嗎?
※如果KIC 8462852這個恆星真的被科學觀測嚴謹的確定有戴森球,那麼會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