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文化中怎麼那麼輕易就允許人下跪磕頭呢?

看到影視作品裡面,感謝他人的幫助下跪磕頭,請求原諒又下跪磕頭,表示禮貌尊重長輩還是下跪磕頭。

日韓文化受中國傳統儒家影響,時至今日,這種輕易下跪磕頭的習慣還是那麼普遍呢?

貼個百度的:

跪坐姿的演變_百度知道

回頭再找找知網和讀秀資料
不是有圖片和數據圖就是高大上和偉光正啊 同學們……


隨便說兩句。

中國革命伴隨著對舊式禮儀的全盤廢除,對革命本身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又有個遞進的關係,不是辛亥一勞永逸的。民初以鞠躬代磕頭,解放後則對人的鞠躬也廢了,意味著不是鞠躬或者別的禮節就比叩頭好,而是民間社會中根本不該行那麼多禮來確認、強化等級關係。

但說回古代的跪禮、磕頭,具體情景下亦未必都有屈服意味。譬如明清時人初次正式見面,若是平輩人,要擺下拜氈,「平磕頭」即對面磕頭。從金瓶梅到儒林外史范進張知縣、說唐秦瓊單雄信,都有這種情景。再如舊式婚禮有夫妻對拜環節,莫非是為了相互羞辱?這裡實際是採用最敬禮以表示鄭重。

跪禮的生理起源可能和獸類伏低身體對同類表示順從的本能有關,視覺上會造成高低地位的巨大反差,確實很容易令無此習慣的異文化觀察者產生厭惡感。特別是古希臘與西歐文化習慣反對、厭惡「東方」式的宮廷禮儀,雙膝跪拜被視為將人神化,是難以接受的。不過,為了搞清跪禮對行禮受禮雙方的具體意義,還是應該注意具體的社會文化、身份關係、交流情景等因素,而不為這些刻板印象所束縛。

至於試圖把古代的跪禮完全污名化之後推給北方民族的,只能說是歷史發明的惡習了,這種人千萬不要搜索什麼叫「匍匐俑」,會氣瘋的。


知識和見解沒有,分享一下經驗……

在泰國當老師,直到接受泰國文化背景培訓之前完全不知道泰國跪這個動作這麼……呃。

作為例證之一是泰國有王室的照片,往往是泰國王室成員站著或者坐著,其他人,不論是平頭百姓還是政府高官都是跪著的……如果有人記得泰國總理英拉的一張照片,她趴在國王(還是公主來著,評論區有人提醒,我也開始覺得是公主了)腳邊,王室成員坐著俯著身子跟她說話。

然後就是在學校,在辦公室有時沒課的時候會看到有學生來找老師,來到辦公桌前頭誇嚓就跪下來仰著頭跟老師說話……後來學生來找中國老師都先說好不許跪,那把凳子擱邊上坐著說來……

想起來在北語培訓的時候泰國老師世玉說的一件事,學校舉行活動,幾個校長坐在第一排沙發上,幾個學生去給第一排所有老師送水。為首一個特別叼的臉大踏步走著領著後邊幾個人,走到校長前方几步也是誇嚓跪下用膝蓋走過去,臉也特別恭敬,後邊的學生也是到了位置就跪下,由為首的人遞水。一排跪完離開幾步再站起來,恢復特別叼的神色……

補兩個圖,泰國拜師節。除了學生向老師跪拜之外,實習老師也要向老教師跪拜。

【幸虧我是外國人,只知道學生要跪,但是看到實習老師要向老教師跪拜的瞬間我是懵逼的……】

最左那個女孩兒大概有1米82……漢語很棒!圖中是我們一起的中國志願者~

副個無關的圖,泰國學生有一部分學生是要在每周三最後一節課軍訓的,當天空氣溫度36度,地面溫度就不知道了……看著就心疼


-

對於我們來説不跪才奇怪。

-


港道理,你以為就日韓跪啊?中國要是沒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改造一番,你也得跪。

別的地方不知道,反正在山東農村,我小的時候,逢年過節要壓歲錢紅白喜事等場合,那都得磕頭啊。莫說小時候,我記得幾年前有個親戚家小孩結婚,到我家來坐坐。這倆小孩輩分小,叫我爺爺,所以一見面就得給爺爺我磕頭。Σ(っ °Д °;)っ

當然,爺爺不是白叫的,頭也不是白磕的。這一跪啊,我就得掏好幾百塊的紅包……心疼!疼得我也想跪!

現在人西裝革履,見面握手說哈嘍。卻不知,我上面說的這些,才是中國自古傳下來的「常態」。

不然,你以為洋文里Kowtow從哪裡來的?反正聽著不像日語,也不像韓語。

PS:論跪拜,我只服泰國

應觀眾要求,補充英拉那張


是這樣的,我來舉個生活栗子好了:
一次我和兩個東京來的留學生去日本料理店聚餐,然後那家料理店有神奇的榻榻米和日式坐墊。兩個留學生(故作)老淚縱橫,思鄉心切狀:
薩斯卡我霓虹的榻榻米啊,家鄉的味道。
(此時我內心是不屑的,我知道你倆家裡沒和室,別裝了)
所以我說:橋b君,高y君,作為純正的大和男兒你們能在榻榻米上正坐多久啊?
(高y君認慫):我不太習慣正坐。
橋b君:我能坐好久呢。
我:我們中國古代也是習慣正坐的,不如我倆正坐試試?(純屬有病,我當時就是蛇精病爆發)
橋b君,吼啊!
。。。。
五分鐘過去了,我覺得他有點不對勁。。
十分鐘過去了,菜開始來了,他臉色有點不對勁,憋的,坐立不安。
十五分鐘過去。。。。他投降了,我繼續堅持,這特么是中華的優良傳統啊!!!(才怪)
快二十分鐘的時候,二人:薩斯卡an桑!!!中華料理四國以!!!中國人正坐四國以!!!

。。。
所以,naive
(然而本人腿早就麻透了,動都動不了。內心那個卧槽啊。。。_(:3」∠)_,最後我是被人扶起來的


孟德爾的回答是錯誤的。

文言中「跪」和「坐」是兩個動作。「坐」是屁股放在腿肚子上,「跪」的屁股是騰空的。這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千萬不要搞混了喲~

至於日本的「土下座」實際上是叩首,又是另一個動作了。

樓主把日本人的「坐」當成了「跪」,是文化認知上的偏差。坐著點頭和下跪磕頭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中國人屁股離地已經近千年,所以對地面上的動作有點生疏了。


反對 @風龍雲虎的回答

其核心論點如下:

相對漢族,元清這些游牧蠻族並無此類傳統,但這兩個時期下跪卻最普遍,尤其是滿清,幾乎無時無處不跪,這絕非正常現象。元清的立國基礎是奴隸制,他們對儒學傳統的君臣觀念和民本思想難以或根本不想理解,而是以主奴關係來套,為此下跪成了加大主奴高下之差的工具,跪拜開始泛濫化,走向了歧路

他的邏輯核心是元清利用跪立來強化等級尊卑制度,是在毒害漢族文化精神,禍國殃民,貽害萬年。

誠然,我本人也不喜歡元清這種異族王朝,但是一是一,二是二,一碼歸一碼,該是他們的錯永遠跑不掉,永遠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不是人家的錯就不要隨便往人家身上推。

或許這世界上真的存在民族優越性這種東西,我也願意相信漢族的優越性。但是證明民族優越性的方法永遠是從精神氣質上深挖根底,找到漢族薪火相傳的不竭動力,找到漢族歷經災難而復起,歷經挫折而永興的精神支柱,而不是從禮節、習俗上面大做文章。這麼一來,和「因為不吃豬肉所以高貴」的綠綠還有什麼區別?

試圖從禮節上論證民族優越性的,都是王八蛋邏輯。

首先,我們定義一下跪禮。

跪禮應該是一種「非常態」的社交禮節,是施禮者表達對於受禮者的尊重、歉意、臣服的禮節,與「跪坐」有著截然不同意義。其形式應該至少包括兩個要點:雙膝著地,頭下低以示臣服或者尊敬。

而跪坐,是一種坐姿,僅僅是一種身體狀態,不具備傳遞某種社交信息的用途。

上一張跪坐圖

跪坐是確定的了,而且跪坐只是在胡床傳入中國之前的一種坐姿,和「奴性」無關。

那麼,中國先民究竟跪拜不跪拜,磕頭不磕頭?

我們從先秦往後捋一捋。

在此之前,我必須說明一個方法論的問題:說有易,說無難。想要說明某種行為存在於某個時期,你只需要舉出幾個例子就行,但是想要證明某種行為不存在,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反例總會存在。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意義,不在於解釋跪拜這個問題,而在於殺一殺這種「跪拜導致奴性」的歪風邪氣。

1.先秦

親迎之禮,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

這裡的跪發生在迎親的時候,父親面南而站,兒子面北而跪,接受父親的訓誡,應該不是普普通通的跪坐吧?

這裡的跪拜還只出現了一個詞,再看《周禮· 春官· 大祝》:

「辨九拜: 一 曰稽首, 二曰頓首, 三曰空首, 四曰振動, 五 曰吉拜, 六曰凶拜, 七曰奇拜, 八曰褒拜, 九 曰肅拜。」

對此,鄭玄註疏說:「空首, 拜頭至手, 所謂拜手也。」

賈公彥疏曰: 「空首者, 先以兩手拱至地, 乃頭至手, 是謂空首也。以其頭不至地, 故名空首。」

清人黃汝成在《日知錄集釋》卷二十八「稽首頓首」 下注引鳳氏曰:「男拜尚左手, 先以右掌據地, 乃以左掌交其上而俯伏焉。故《郊特牲》曰: 拜, 服也, 加敬焉, 則俯首至手, 《周官· 大祝》曰空首也。」

許嘉璐主編之《中國古代禮俗辭典》釋「空首」 曰: 「古代跪拜禮之一。又稱拜、拜手。行禮時, 屈膝跪地, 稽手於胸前, 與心相平, 然後手至地, 接著俯頭至手, 所謂`空』 , 指頭不著地, 是男子常拜之禮。」

注意「空」的意思是頭不著地,但是頭是必須低下來的,否則就不是跪拜而是梗著腦袋要造反。不是經常跪拜的民族,怎麼可能發明出這麼多的跪拜種類?

好了, 我認為這些證據足夠說明,先秦人是經常跪拜的

2.秦漢

步拓地濅廣,兵甲日盛。王閎懼其眾散,乃詣步相見,欲誘以義方。步大陳兵引閎,怒曰:「步有何過,君前見攻之甚乎!」閎按劒曰:「太守奉朝命,而文公擁兵相距,閎攻賊 耳,何謂甚邪!」步嘿然,良久,離席謝,乃陳樂獻酒,待以上賓之禮,令閎關掌郡事。《後漢書列傳 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這裡的張步都專門從席間走出來跪下了,你還能說這不是跪拜?

昌至渭橋,丞相以下皆迎。宋昌還報。代王馳至渭橋,羣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閒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代王謝曰:「至代邸而議之。」《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第十》

這裡的太尉也是跪下給孝文帝封賞玉璽,你能說這裡的跪是跪坐而不是跪拜?

說跪拜代表奴性的,也沒見跪拜影響漢朝拓地千里,打得匈奴狼奔豕突;也沒見跪拜影響陳湯高呼「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也沒影響漢朝流風餘韻橫絕萬古,「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要非要說這些是重大場合,不能說明普遍情況,那我再給一個

李善,字次孫,南陽人,本同縣李元蒼頭。建武中疫疾,元家相繼死沒,唯孤兒續始生數旬,而有資財千萬。諸奴婢私共計議,欲謀殺續,分財產。善乃潛負續逃亡,隱山陽瑕丘界中,親自哺養,乳為生湩。續孩抱,奉之不異長君,有事輒長跪請白,然後行之。閭里感其行,皆相率修義。續年十歲,善與歸本縣,修理舊業,告奴婢於長吏,悉收殺之。時鍾離意為瑕丘令,上書薦善行狀。

《東觀漢記校注卷十八 傳十三李善》

這裡的李善是一個忠義「蒼頭」即私家奴僕,哪怕是對於年幼的小主人也要跪拜,由此可以料想東漢之私家奴僕對於主人也是常常跪拜的。

3.南北朝隋唐五代

看《令僧道致拜父母詔》,出自《全唐文》:

東臺。若夫華裔列聖。異軫而齊驅。中外裁風。百慮而同致。自周霄隕照。漢夢延輝。妙化西移。慧流東被。至於元牝邃旨。碧落希聲。具開六順之基。偕葉五常之本。而於愛敬之地。忘乎跪 拜之儀。其來永久。罔革茲弊。朕席圖登政。崇真導俗。凝襟解脫之津。陶思常名之境。正以尊親之道。禮經之格言。孝友之義。詩人之明準。豈可以絕塵峻範。而忘恃怙之敬。拔累貞規。迺遺溫清之序。前欲令道士女冠僧尼等致拜。將恐振駭恆心。爰俾詳定。有司咸引典據。兼陳情理。沿革二塗。紛綸相半。朕商搉群議。沈研幽賾。然箕潁之風。高尚其事。遐想前載。故亦有之。今於君處。勿須致拜。其父母之所。慈育彌深。祗伏斯曠。更將安設。自今巳後。即宜 跪拜。主者施行。

《全唐文卷十二高宗 二令僧道致拜父母詔》

這裡的意思是僧道出家之後就不在跪拜父母了,因此唐高宗要僧道尊奉「尊親之道」,要跪拜父母。

再看皇帝祭祀:

五曰奠玉帛。祀日,未明三刻,郊社令、良醞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太祝以玉幣置於篚,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簋、簠於饌幔。未明二刻,奉禮郎帥贊者先入就位。贊者引御史、博士、諸太祝及令史、祝史與執事者,入自東門壇南,北向西上。奉禮郎曰:「再拜。」贊者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執尊、罍、篚、冪者各就位。贊者引御史、諸太祝升壇東陛,御史一人,太祝二人,行掃除於上,及第一等;御史一人,太祝七人,行掃除於下。未明一刻,謁者、贊引各引群臣就門外位,太樂令帥工人、二舞以次入,文舞陳於縣內,武舞立於縣南。謁者引司空入,奉禮郎曰:「再拜。」司空再拜,升自東陛,行掃除於上,降,行樂縣於下。謁者、贊引各引羣臣入就位。初,未明三刻,諸衛列大駕仗衛。侍中版奏「請中嚴」。乘黃令進玉輅於行宮南門外,南向。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袞冕,乘輿以出。皇帝升輅,如初。黃門侍郎奏「請進發」。至大次門外,南向。侍中請降輅。皇帝降輅,乘輿之次。半刻頃,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於大次外,當門北向。侍中版奏「外辦」。質明,皇帝服大裘而冕,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至中壝門外。殿中監進大珪,尚衣奉御又以鎮珪授殿中監以進。皇帝搢大珪,執鎮珪。禮部尚書與近侍者從,皇帝至版位,西向立。太常卿前奏:「請再拜。」皇帝再拜。奉禮郎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太常卿前曰:「有司謹具,請行事。」協律郎 ,俛伏,舉麾,樂舞六成。偃麾,戞敔,樂止。太常卿前奏:「請再拜。」皇帝再拜。奉禮郎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諸太祝 取玉幣於篚,各立於尊所。皇帝升壇自南陛,北向立。太祝以玉幣授侍中,東向以進。皇帝搢鎮珪受之, 奠於昊天上帝,俛伏,興,少退,再拜,立於西方,東向。太祝以幣授侍中以進,皇帝受幣, 奠於高祖神堯皇帝,俛伏,興,拜,降自南陛,復於位。

注意,「以頭著地曰拜」,因此拜也是跪,跪也是拜。

不僅皇帝要跪,大臣也得跪,你跪我也跪,有什麼特殊?

再給幾張出土文物圖片:

4.宋明

宋明時期傳世文獻多,跪得就更加頻繁了。

知班唱班齊贊禮唱鞠躬拜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捧表以下官由殿西門入內贊唱進表捧表官捧表

進於案前受表官搢笏 於案東受表置於案出笏 興退立於殿內之西內向內贊唱宣表宣表官詣案前搢笏取表 宣於殿內之西展表官搢笏同 展宣訖展表官出笏一人以表復置於案俱退立於位宣表官俯伏興同捧表以下官出殿西門降自西階復位贊禮唱鞠躬樂作四拜樂止唱搢笏鞠躬三舞蹈唱

《明實錄 太祖 卷二十八上 吳元年十二月 19日》

跪跪跪,跪跪跪……從皇帝到大臣跪個沒完沒了,上上下下都是一群磕頭蟲。

來來來,你告訴我,這究竟是不是跪,是不是磕頭?

又《明會典》卷四十三載:「凡早朝謝恩 見辭人員??俱行五拜三叩頭禮。」萬曆四十二 年葉向高在向皇帝乞休時亦行五拜三叩頭禮。在為皇帝講學的經筵、日講儀式上,講官及侍班等官在皇帝升座後亦要行五拜三叩頭禮。趙翼言:「前明《會典》,臣見君行五拜禮,百官見親王、東宮行四拜禮, 子於父母亦止於四拜。」

不僅是皇家祭祀,平民百姓也跪得來勁。

西門慶且不拾筯,便去他綉花鞋頭上只一捏。那婦人笑將起來,說道:「官人休要囉唣!你有心,奴亦有意。你真個勾搭我?」西門慶便雙膝跪 下,說道:「娘子,作成小人則個!」那婦人便把西門慶摟將起來說:「只怕乾娘來撞見。」西門慶道:「不妨!乾娘知道。」當下兩個就在王婆房裡脫衣解帶,共枕同歡。

《繡像金瓶梅詞話第四回 淫婦背武大偷姦 鄆哥不憤鬧茶肆》

西門慶笑道:「誰人敢七個頭八個膽打我?」月娘道:「你這行貨子,只好家裡嘴頭子罷了。若上場兒,諕的看出那嘴舌來了。」正說著,只見玳安走來,說:「隔壁花二娘家使了天福兒來,請爹過那邊去說話。」這西門慶得不的一聲兒,趔趄腳兒就往外走。月娘道:「明日沒的教人扯你把?」西門慶道:「切鄰間不妨事。我去到那裡看他有甚麼話說。」當下走過花子虛家來。李瓶兒使小廝請到後邊說話。只見婦人羅衫不整,粉面慵粧,從房裡出來,臉諕的蠟查也似黃,跪 著西門慶,再三哀告道:「大官人,沒耐何,不看僧面看佛面。

《繡像金瓶梅詞話 第十四回 花子虛著氣喪身 李瓶兒送奸赴會》

《金瓶梅》堪稱是明代市井生活百科全書,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你還能說明人不經常跪?

但是,我們同樣看到,的確是《康熙出巡圖》中頻頻出現跪著的人物,而答主給出的宋明畫像中很少有跪著的人,這是怎麼回事?

很簡單,倖存者偏差而已。

歷史上這麼多的古畫,我稍微挑幾張跪著的說明元清喜歡跪,挑幾張不跪的說明漢人王朝不跪拜,這豈不是易如反掌?

空口無憑,給例子

清 郎世寧《弘曆雪景行樂圖》

清 佚名《萬國來朝圖》

清 丁觀鵬《太簇始和圖》

這張看不太清楚,我也懶得去水印,反正沒有明顯的跪拜跡象。

而反觀明朝,各種跪禮也是名目繁多,

先師神位前正中斈官率諸生於成賢街左俱迎 駕上至廟門外降輦禮部官導 上入御幄禮...

賛分奠官陪祀官行禮同賛釋奠搢圭上搢圭太常卿進帛樂作上立受帛獻畢授太常卿奠於神位前...

業??子官列於諸生前 駕至祭酒以下及諸生俱俟駕過然後起序立北向百官分列堂外稍上左右...

內侍坐官起立賛有制祭酒以下斈官及諸生俱北面聽宣諭宣畢賛五拜叩頭禮畢斈官諸生以次退

陞輦鹵簿大樂振作前導祭酒以下及諸生伺 駕至叩頭退百官常服先脂午門外伺候 駕還大樂止...

復謝恩一國子監習禮公侯伯俱各迎 駕聽講覌禮受宣諭班列於斈官之次諸生之前一各衙門辦...

《嘉靖祀典·聖·考卷之先師·幸學儀注》

不僅僅是大臣跪,孫猴子也要跪:

當然,不利於我論點的證據也要承認,無論是《徐顯卿宦跡圖》還是《宣宗行樂圖》都沒有跪拜跡象。但是,還是那句話,「說有易,說無難」,這並不能說明明人不經常跪拜,只能說明在這兩件作品中,明人的確沒有跪拜。

的確,在可以查證的文獻範圍內,清朝的確比前代跪得要多,這一點我是不否認的。但是,清朝爛不代表漢人朝代在跪禮這方面就要好多少,畢竟,只要是讓人跪下,那就還是一個折磨人的尊嚴和獨立人格的古典王朝,就距離平等的現代社會差之遠矣。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重溫孟子的一段話: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漢朝跪,唐朝跪,宋朝明朝接著跪,哪怕清朝跪得多,不過就是一起跪,真要尋找漢族的高貴精神內核,在跪禮這方面還真找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假如我們真的要說是什麼使得漢族那麼頑強,歷經五千年歷史滄桑而不改,笑傲萬族爭競而不亡,我認為,那就是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然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變革精神。

以上

1.6更新

解答評論中的一個問題,我的意思是,跪禮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傳統,誠然清朝跪得多,比如我只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和《朝鮮王朝實錄》見過「三跪九叩」,但是清朝實錄裡面「三跪九叩」比比皆是,這一點我是承認的。但是,這又如何呢?歷史上的習俗和禮節很多時候是陳陳相因而多重因素決定的,清朝跪禮多是一個事實,但是他的原因究竟是1.君主集權制度走到極端的表現2.承襲明朝制度而加以深化3.滿洲的野蠻習性和奴化我漢人的狼子野心4.儒學的庸俗化和世俗化其中哪一個或者哪幾個,根本說不清楚

這四個原因是我隨手寫出來的,但是我不找材料就知道每一條都有一大堆的例證可以佐證。

再一個,早期滿人自己也是下跪的。

我有很多例子,這裡只放幾個努爾哈赤時期的:

處是夜結繩攔路殺敗兵甚眾次日一人生擒布占泰見太祖曰我得此人慾殺之彼自呼毋殺許與贖貲

《清實錄 滿洲實錄 卷二 乙酉歲至戊戌歲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六年 癸巳歲 九月》

大臣揚古利擒蒙格布祿來報 太祖曰勿殺召至前見畢 太祖以己之貂帽及豹裘賜而養之哈達國

《清實錄 滿洲實錄 卷三 己亥歲至癸丑歲萬曆二十七年至四十一年 己亥歲 三月》

五大臣鞫問再達諸王如此循序問達令訟者於 太祖前先聞聽訟者之言猶恐有冤抑者更詳

《清實錄 滿洲實錄 卷四 癸丑歲至天命三年四月 天命元年 正月》

想想也知道,努爾哈赤年輕的時候是李成梁的馬仔,是正兒八經受到明朝冊封的少民領袖,自然要學會明朝官場那一套,後來自己發達了在滿洲內部搞跪禮不也是正常

真要是滿人有陋習,那也是跟著明朝學會的,這就跟蠻族踩著羅馬帝國建立的馳道攻入羅馬,最後自己成了腐化墮落的新貴族一個道理。

還有,說清朝是奴隸制的,雖然我是清黑,但是我也堅決不贊同「清朝以奴隸製為立國基礎」這個論點。

是,我承認清朝有包衣,但是一個社會存在奴隸,和這個社會是以奴隸製為主,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要說有努力,漢唐宋明哪個沒有奴隸,我說它們是奴隸制,對得起祖宗嗎?

包衣漢姓, 即原本由漢人出身的包衣, 主要指清朝內三旗旗鼓佐領下或管領下人, 亦即清朝內務府包衣漢姓人, 所謂內府世仆。當然也包括下五旗旗鼓佐領、管領, 或分管、管轄下的包衣漢姓人。

包衣漢姓原本是充作女真滿洲的家內奴隸的漢人。包衣之出現早在16 世紀遼東女真崛起之時。其淪為依附主子奴隸的主要途徑, 是被擄俘而失去人身自由, 成為會說話的被驅使的工具。後八旗制度建立, 他們便隨主子一起被編入八旗滿洲之中。按其被奴役的狀況, 他們又往往被分為「有時亦隨主馳驅」即臨戰陣者, 和「專為家之輿台奴僕」 , 即供廝役者。前者被編入包衣佐領(包衣牛錄), 即旗鼓佐領(旗鼓牛錄), 後者被編入管領, 或分管、管轄之中。

而後期包衣與漢軍逐漸混同為一,後來因為清朝養不起,逐漸把他們出旗,見乾隆帝弘曆於乾隆七年(1742A.D.)《籌漢軍歸籍移居諭》:

「 八旗漢軍自從龍定鼎以來, 國家休養生息, 戶口日繁。其出仕當差者, 原有俸祿錢糧, 足資養贍。第閑散人多, 生計未免艱窘。又因限於成例, 外任人員既不能置產另居, 而閑散之人, 外省即有親友可依, 及手藝工作可以別去營生者, 皆為定例所拘, 不得前往。以致袖手坐食, 困守一隅, 深堪軫念。朕思漢軍其初本系漢人, 有從龍入關者, 有定鼎後投誠入旗者, 亦有緣罪入旗與夫三藩戶下歸入者, 內務府王公包衣撥出者, 以及召募之炮手, 過繼之異姓, 並隨母因親等類, 先後歸旗, 情節不一。其中惟從龍人員子孫, 皆系舊有功勛, 歷世既久, 自毋庸另議更張。其餘各項人等, 或有廬墓產業在本籍者, 或有族黨姻屬在他省者, 朕意欲稍為變通, 以廣其謀生之路。如有願改歸原籍者, 准其與該處民人一例編入保甲。有不願改入原籍而外省可以居住者, 不拘道里遠近, 准其前往入籍居住。此內如有世職, 仍許其帶往, 一體承襲。其有原籍並無倚賴, 外省亦難寄居, 不願出旗仍舊當差者聽之。所有願改歸民籍與願移居外省者, 無論京外官兵閑散, 俱限一年內具呈本管官查奏。如此屏當, 原為漢軍人等生齒日多, 籌久遠安全計, 出自特恩, 後不為例。此朕格外施仁原情體恤之意, 並非逐伊等使之出旗為民, 亦非為國家糧餉有所不給。可令八旗漢軍都統等詳細曉諭, 仍詢問伊等有無情願之處, 具摺奏聞。」 (《清高宗實錄》卷164 , 乾隆七年四月壬寅)

是,早期的包衣的確遭受到了非人類的摧殘,但是你家的奴隸能夠自由改籍?你家的奴隸「不拘道里遠近, 准其前往入籍居住」?所以說,清朝立國之基並非奴隸制由此可明見。

再舉個栗子,古代常有募「良家子」為兵的傳統,從漢代開始就一直盛行,有良自然有賤,中國的賤民或者說賤戶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朝,著名的有秦之商賈, 漢之「 市籍」 , 北朝之 「 雜戶」 , 隋唐之「番戶」 , 明清之「 丐戶」 、「樂戶」 、「 世仆」 等。但是你是否知道,這些賤戶中的一部分直到清朝才「開豁賤籍」,獲得平等的社會權利。

給證據:

雍正元年三月, 監察御史年熙奏請削除山陝樂戶的賤籍: 「 山陝兩省樂戶另編籍貫, 世代子孫勒令為娼。紳衿地棍呼召 即來侑酒。間有一二知恥者, 必不相容, 查某祖先原是清白之 臣, 因明永樂起兵不從遂將子女編入教坊, 乞賜消除」 。九月兩浙巡鹽御史噶爾泰上書請除紹興墮民丐籍, 他說墮民在宋 朝有應得之罪,「處之固宜, 今已墮落數百年, 生息蕃衍, 豈可 盡無廉恥, 實因無路自新, 伏乞皇上特沛恩綸, 請照山陝樂籍, 一併削除」 。這兩個奏摺經過戶部討論後, 雍正都批准了。 雍正五年將「 年代久遠, 文契無存, 不受主家豢養」 的徽州府伴 當, 寧國府世仆「 開除賤籍, 歸入良民」 ;雍正七年下令蟲 延戶「 准 其在於近水村莊居住, 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 , 雍正八年江蘇 巡撫尹繼善請削常熟、昭文丐戶籍, 他說該地丐戶,「 邇來化行 俗美, 深知愧恥, 欲滌前污, 請照樂籍、墮民之例, 除其丐籍, 列為編氓」 , 也為雍正批准實行。其後在乾隆三十四年、嘉慶 十四年、道光五年甚至到光緒宣統年間還陸續有對於賤籍開 豁的鞏固和擴大, 但是其規模和影響均不如雍正朝。

你說清朝有奴隸制特性,我承認,你說清朝以奴隸製為基礎,我不認同。清朝是一個滿漢共治的君主集權政權,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不依靠晚期儒術治國反而依靠奴隸制治國,這是開玩笑!

作為一名清黑,我一向不喜歡從這些小地方黑清朝,這就好比拿牙籤戳人,戳破皮也戳不死,沒意思。與其爭論「滿人興跪禮而奴化漢族」,還不如多多找找清朝入關和晚期的黑材料,還是那句話,從禮節上做文章議論民族優越的,和綠綠是一個德行。

噁心。


價值觀不一樣而已。中國人眼中的下跪比日韓嚴肅太多。

禮節的輕重,都是人賦予的。


這不能說是日韓的文化,應該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一方面在日韓大行其道。只能說在新中國政府的引導下,中國人拋棄掉了很多傳統。就我個人認為,拋棄磕頭這一傳統是對的,磕頭實在太辱人。跪父母長輩這無妨,但如果我在電視上看見老百姓給官員磕頭,小官給大官磕頭,那我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就很想發張圖


輕易下跪是中國和儒學的傳統嗎,無圖無真相,不同歷史時期可以比較一下。

先看宋朝的《迎鑾圖》

皇帝

淡定的圍觀群眾

太后鑾駕

再看明朝的《徐顯卿宦跡圖》

萬曆皇帝到天壇祈雨,迎駕的官員無非作揖而已。

到了滿清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康熙出巡圖》

《乾隆南巡圖》

總之,跪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

==============================================

我並不是要借幾張古畫證明跪拜不是中國的傳統禮儀,但跪拜的來源和應用要考察明白。中國早期的室內是席地而坐,跪只是正坐而已,上下皆同。兩個人互跪,彼此高差無幾,跪拜並沒有什麼卑下意義。隨著從唐到宋,垂足高傢具的逐漸普及,人的活動範圍從地上轉移到高傢具上,跪拜顯得低矮很多,這才成了大禮,應用也開始慎重,所以明朝就有了「男兒膝下有黃金」的說法,非重大對象和原因不行跪拜禮,包括對皇帝下跪場合也是有限的。這是中國跪拜禮的源流和正常演進。

相對漢族,元清這些游牧蠻族並無此類傳統,但這兩個時期下跪卻最普遍,尤其是滿清,幾乎無時無處不跪,這絕非正常現象。元清的立國基礎是奴隸制,他們對儒學傳統的君臣觀念和民本思想難以或根本不想理解,而是以主奴關係來套,為此下跪成了加大主奴高下之差的工具,跪拜開始泛濫化,走向了歧路。

對於日韓來說,他們席地生活方式比中國延續更久,直到今天仍然多數如此,所以跪拜對他們的意義,更接近於中國唐宋之前的狀態。

中國官方場合廢除跪拜是在民國初年,但只限官員之間和官民之間,不限制民間。

===================================================================

有網友指出明朝也存在許多跪拜禮,這裡解釋一下。

實事求是的說,明朝跪拜確實比宋朝泛化,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就象許多指責明朝比宋朝退步的地方一樣,與此同時他們似乎都有意忽略了蒙古乃至女真人統治中國所造成的野蠻倒退。明朝是在一個遠比宋朝野蠻貧困落後的基礎上發展來的,而不是直接繼承宋朝的文明水平,拿這個指責明朝是不公平的。這和指責歐洲沒直接從羅馬文明水平繼續發展,而要經歷中世紀黑暗一樣偏頗。

明朝確實不可避免受到野蠻風俗沾染,我們參考台灣被日本佔領五十年所受的奴化影響,就知道明朝撥亂反正之不易了。但畢竟明朝在跪拜應用方面比蒙古佔領時期有大幅度縮減,這就是進步,然後滿清又導致了一次大退步。

===================================================================

表明下對跪拜禮的看法。開宗明義,不反對跪拜禮存在,因為禮分輕重,大禮是有其存在價值的。但同時跪和跪拜都應當少用慎用,這樣既維護個人尊嚴,又體現行大禮的重要意義,也能減少禮節的繁瑣。滿清濫用跪拜,就要靠增加下跪和磕頭次數解決大禮問題。

跪拜在官方人際關係中應該徹底廢止,這是不能含糊的,但在祭祀對國家民族和文化功德顯著的先聖英烈時還是應該採用,非此不足以表達尊敬。在民間,除了祭祖和對自家直系血親尊長之外也應該不用。

日韓等國家因為國情,同等禮儀的意義要較中國輕不少。他們的淺鞠躬,大概相當於中國的低頭肅立,深鞠躬相當於中國淺鞠躬,中國的深鞠躬基本就相當於他們低頭下跪了(這是在較現代的場合,在日韓傳統環境下,這隻算淺鞠躬而已),在中國的下跪基本等於他們五體投地,那中國的五體投地相當於他們什麼禮?我就不太清楚了。所以看到日韓人行禮時,要先換算一下輕重,不要以中國標準把他們行禮看得過重了。

一言而蔽之,任何東西濫用就會貶值。

+++++++++++++++++++++++++++++++++++++++++++++++++++++++++++

1.7更新,首先感謝點贊支持的網友。

另外,對各種反對給一個總答覆。我的回答涉及元清尤其是滿清而觸及了許多人的痛點,本人表示——心安理得,問心無愧。同時,對部分反對者的肝火之旺及其反駁之無力表示訝異和無奈,特別是對方原本是歷史達人或做出超長回答時,這種感覺尤為強烈。雖然如此,對於認真的反駁我還是感謝的,一方面這是重視我的觀點,另一方面說明我的觀點還算有力,所以才有人肯用大篇幅來反駁。而且在此過程中,我也進一步了解到更多。

本人水平有限,但在回答中,還自信做到了足夠客觀和合乎邏輯。那些用中國王朝也有跪拜禮來反駁的,麻煩您除了看畫之外能否也順便看看文字?打在最前面的是——輕——易——下——跪,不是下跪。圖片下第一部分文字是最早同時發出的,第一段就是對中國跪拜源流的簡述,我從未否認跪拜禮是中國自有的傳統,可就有人焦點立馬對準了第二段涉及異族的部分,其它都視而不見,這種鷹眼我也只有一個服字。

幾張古畫是為證明中國古代自唐朝以後,儒學傳統影響下的中國「輕易下跪」命題不成立,以及中國王朝與異族統治時期的差別而選的。在中國漢族就相關話題「只准老老實實,不準亂說亂動」的政治正確大環境下,動了這種念頭當然活該被批判,這份覺悟我還是有的。政治不正確另說,我的選圖並不偏頗。中國古代被稱為皇權社會,皇帝身居最高位,跪拜在皇帝面前的應用,是對「輕易下跪」成立與否有足夠說服力的典型例證。同時,我選圖採用統一標準場景,都是在皇帝行駕道旁迎候臣民的表現,這樣比較才算公正。順便聲明,「輕易下跪」與否只是相對的,比較要放在包括日韓等文化相近的古代東亞大環境下,以及與異族統治中國時期比較,如果非要拉著現代或歐美說事,恕不奉陪扯淡。

當然,對我選畫的批判不少,其中頗多亮點,要請諸位品評一二。具體有反正兩種,反方指責我美化宋、明,說畫作對當時跪拜反映不實;正方指責我醜化滿清,說滿清跪拜泛濫是誇大其詞。

反方提出兩套理論:

一套是「抓拍論」,指宋、明臣民其實是要下跪的,但畫家只選擇了跪前或跪後的場景。初聞這種理論,我內心是崩潰的——要說跪前,宋、明時臣民何其傲驕,皇帝已經近在眼前還不下跪,學著點滿清,皇帝離多遠就跪等了;要說跪後,皇帝還沒過去,跪下又站起是幾個意思?後來轉過念來不由感動莫名,才發現他們對宋、明兩朝愛的深沉,遠非我這種偽粉所及——要知道這種公然與皇帝叫板、與宣傳做對的不和諧行為,臣民敢做,畫家敢畫,有人敢收,當事人無事,畫作能堂而皇之展示併流傳後世,全方位作死卻沒人死,這對宋、明的美化豈是我所能及?

另一套是「倖存者偏差論」,宋、明畫作傳世少,倖存下個別不跪的畫不說明問題,也許另有一百幅跪的很標準的畫偏就毀了呢?對此我只能表示「莫須有」雖然是大殺器,但服人還有所不足。何況兩個中國朝代偏只有特殊的對皇帝候駕不跪古畫傳世,而滿清卻截然相反,這從概率上比中個幾億元彩票估計更難。其實呢,畢竟我不是下跪研究專家,也怕被打臉,翻遍家底才找到兩幅宋、明古畫,證據不硬怎麼辦?如果有人再拿出幾幅宋、明臣民跪候皇帝或是幾幅滿清皇帝面前候駕臣民站直了的畫作,雖說不能完全推翻我的觀點,但至少也會減弱可信度。就在我心中惴惴之時,批判者明黑實粉的本質愈發明顯,打臉的沒來,神助攻來了。

宋朝的《望賢迎駕圖》,因為有跪拜皇帝場景,被提及來反駁我,我找來一看,畫作是這樣的(局部)。

這幅畫的主題有兩說,一說是安史之亂平定後唐肅宗在長安望賢驛迎接太上皇唐玄宗從四川回京,另一說是劉邦迎太上皇劉太公於新豐,個人認為前者更可信。但無論如何,這個場景是在皇帝和太上皇面前迎候臣民的表現。雖然畫作時代背景不是宋朝,體現的仍應是宋朝當時的禮節。可以看出,畫面前景確有人在下拜或將要下拜,這能推翻《迎鑾圖》嗎?再細看一下,皇帝和太上皇周圍迎候臣民(非侍從)粗略點算也在三十以上,而下拜或將下拜的人不過是最接近御駕的三五人。其它人多數在拱手做揖,而且各有差別。有的高拱頭上,有的側身高揖,有的平揖胸前,有的鞠躬前揖。稍遠處,有人只是駐足觀望。最遠處(其實也沒多遠)更有人在院子里趕狗,或躲在牆後窺瞧。這一方面畫出了迎駕人群姿態的生動多樣,另一方面也足證,下跪絕非宋朝在皇帝面前的規定禮節。

要問為什麼有人要下拜?畫中時代背景是唐朝和長安剛經歷「國破山河在」的內部異族叛亂,唐朝自此中衰,長安被蹂躪破壞,人民飽受苦難。但另一方面,安史之亂平定長安收復,又使人喜悅並對未來有所期待。加上唐玄宗畢竟有過善政,代表著過去曾經的盛世。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因為感慨時事,追懷過往,情緒激動而用下拜表達禮敬,也是人之常情,但這只是個人選擇而非被強迫。何況還要注意,下拜的人不僅距離近,而且基本在御駕正前方,而非兩側。從禮節上說,正面相對時施禮要比對方從旁經過時隆重的多,而畫中御駕前方的人多數仍然只是作揖。說到這裡,我發現前面自稱在宋、明與滿清之間公正比較有點大言不慚了,雖然都是迎駕場景,可宋、明皇帝都是站在地上,而滿清則是騎在馬上,說場景相同其實是偏向了滿清,顯然後者與臣民高下對比更大。

可能還有人覺得畫中更多人處在將拜未拜之際,那請看下面的放大細部。除了少數幾人,多數人只是在作揖,如果認為作揖的同時也能下拜,可以嘗試,但本人絕不推薦,如果受傷責任請自負。

用這幅畫反駁我,實際卻更有力的證明了宋朝哪怕在皇帝正對面時,平民也無須下跪,這不是神助功是什麼?

為滿清辯護的正方醜化派則只有一套主要理論,就是「倖存者偏差論」,又名「斷章取義論」,說滿清宮廷畫作也有皇帝面前無人下跪的場面,卻被我選擇性無視了。拿出的證據是滿清皇帝一些玩樂和根本不露面的場景,或是僅僅出現在同一巨幅畫卷中的人。對此我森森的為滿清叫聲屈:即便奴化如滿清般登峰造極,也沒喪心病狂到要所有人在所有時候都一直跪著啊?如果只要滿清皇帝呆在北京,哪怕完全不接觸,北京人也要全部時刻下跪?滿清雖然惡劣,還不至於此。這種貌似反對醜化滿清實則醜化最凶的行為,我是嘆服的,莫非有人到這裡就反轉到明粉實黑模式了?

至於「抓拍論」無人提及,可能是覺得滿清時畫家抓拍技術不行,沒抓住皇帝面前迎候臣民跪前跪後的姿態。但也有人自稱仔細看過《乾隆南巡圖卷》後,仍然不認可滿清跪拜泛濫,指出畫中有很多不跪的人。本來我以為這只是剛說過的「倖存者偏差論」餘緒,被刺激細看了遍《乾隆南巡圖卷》,才發現原來是批評我選的圖實在太弱,對滿清的跪拜泛濫過於輕描淡寫。本人知錯就改,向網友展示《乾隆南巡圖卷》中真正讓人震憾的場景。

開胃小菜,跪在兩邊地上算什麼,在船上照樣要跪。

真正的大菜是《乾隆南巡圖卷》山東德州部分,沒見識這個,真不好意思談滿清式跪拜。

畫中道旁乃至更遠處有大批跪候的人,可乾隆在哪裡呢?

再往前看,仍然是跪了大批的人,仍然不見乾隆人影

見識下跪滿河堤的黑壓壓人群,乾隆終於出現在畫面最右側浮橋上,原來剛要過河而已。

這是乾隆過去後,對面河堤上仍然跪滿的人群。但是右下方我發現了什麼!居然有那麼幾個人在乾隆過去後,還在目光所及範圍時就站起來了,這是何等激動人心,抓拍論立功了!

看到這裡,還好意思說宋、明與滿清沒有差別嗎?

這種差別算不算不值一提的小事?假設抗戰時中國不幸亡國,日本滅亡中國後,本來民國時平民在常凱申車隊經過時無須下跪,但現在日本人要求天皇車隊經過時中國人必須全下跪,這對民族精神的影響小嗎?如果這種做法延續二三百年,中國人會如何看待抗戰,如果看待日本,如何看待自己呢?

至於還有說這是滿清重視中國古禮的表現,我只能嗤之以鼻,這借口還是留給日本人用吧。逼著中國人留豬尾巴的滿清重視中國古禮?全世界人都要笑掉大牙了。

對能正常以頭腦思考的人,我想這些證據應該有足夠說服力了。如果還不承認,那把宋、明和滿清所有相關古畫和文獻堆在他面前也沒用,而我也沒狂妄到想說服用屁股站隊的人。



為什麼這種問題總會引來狹窄「皇漢」和「滿遺」撕逼。

你們說的都眼光太淺了。其實下跪這種禮儀整個亞洲大陸都有。從西邊的土耳其到東邊的日本,從北方的西伯利亞,到南方的印度,亞洲各個地區都存在一種下跪禮儀,不僅僅屬於中日韓獨有。

而中國目前是唯一一個全國企圖廢除並反對這種下跪禮儀的國度,亞洲其他各國至今還保留著各種下跪的禮儀。不過下跪不下跪不一定與民族惡劣性或自尊心有關,比如阿拉伯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保護意識非常強,但也有下跪禮儀。


韓國不清楚,在日本,你主動跪沒人攔你,你要是要讓別人跪你,不好意思,警察請你喝茶。

詳情請見兩女高中生要求保齡球館店員下跪道歉遭逮捕的案子。


其實歐美國家的人才不在乎跪這個動作,我同事跑過來討論問題,經常是跪著。因為我坐著,他站著的話看屏幕就要彎腰。你知道他們很在乎腰的。。。


我國在民國之前的帝制時代,跪是大禮,並不鮮見,只是因為共產黨打破了封建制度後,文化斷層出現,所以現在大家彷彿中國人不愛跪一樣,其實中國人以前跪的哪裡少?

見皇帝要跪

見長輩要跪

祈福要跪

認錯要跪

拜佛要跪

乞討要跪

共產黨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微笑臉.jpg)

另,日韓跪恐怕也是學中國的吧。

日韓文化脫離不了中華文化圈,受中華文化影響甚深。尤其是韓國(朝鮮),受中華文化影響更甚,所以,行跪禮其實和中國脫不了關係。在東漢末年前,漢人其實和日本人一樣,坐就是「跪」,和現在日本人是一樣的。因為大家都見過我們漢服吧,其實以前是沒有內褲的,大袍一裹,所以,「坐」這個動作是非常不雅的,會漏光。所以,古人把「坐」叫做「簸坐」,就是因為在東漢之前,中國也是沒有凳子的,所以和日本人一樣,是坐在地上的,如果坐著,就像簸箕一樣,是非常粗俗的行為,因此,跪坐是比較高級的坐姿。其實日本人也是因為漢服東傳,以及受漢文化影響導致。說白了,就是學漢人的生活習慣和衣服風俗。

所以不是漢人學日本人,朝鮮也是。

當時是朝鮮的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而據史書記載,箕子朝鮮是周武王滅商之後,把被紂王囚禁的大臣箕子(又名胥余)從監獄中釋放。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朝,率商朝遺民出走東方的「朝鮮」。周武王聽說之後,便以「朝鮮」之地封之,成為朝鮮侯。

所以自然受到周朝文化的影響,跪坐是必然。

東漢末年,胡床傳入,漢朝人(當時應該不能叫中國人,當時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意義很不一樣)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首先是不坐地下,開始有了凳子,不睡地下,開始有了床(榻),因此,這時候,漢人和朝鮮、日本人的文化分裂就開始了。因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所以自然取材容易,製作床、凳子等東西就非常容易(成本低),而因為朝鮮、日本土地貧瘠,生活水平相對低下,所以凳子,床屬於奢侈品,很難大量使用,慢慢的,文化上就開始產生了不同形態的走向。當然,日本韓國也有凳子、椅子,但是使用並不廣泛,人民大量還是坐在地上,睡再地上。

相對的,中國人的跪坐就幾乎消失了,比較跪坐不如坐凳子舒服。而朝鮮和日本就保留下來。

因此,中國確實再日常生活中,跪已經不多了。

但是,跪坐作為周禮而延續下來,變成了一種禮儀,廣泛應用於中國的三常五綱,以及祭祀行禮之中。

以上,是結合史料的推斷,僅做參考。


韓國不了解,倒是對日本來說,我覺得通過影視劇來看似乎不輕易吧。您看半澤直樹裡面,「土下座」對於大和田是多麼難以接受的一件事,對於直樹又多麼意味著「加倍奉還」。從敬語也能看出來下跪並不輕易,好像沒見過日本人下跪道歉嘴裡說「ごめん」的⊙_⊙


跪天地,因為敬畏。

跪祖宗,因為傳承。

跪父母長輩,因為養育。

至於其他的人事物,我們何須跪拜?他們何德何能可以承受跪拜?


因為亞洲各國都有1000年以上的時間是以跪為正確坐姿的。

你看到的現在的站著說話和坐著說話都是後來才有的,所謂男兒膝下有黃金那都已經是五胡亂華以後的事情了,在皇漢眼中毫無合理性。

其實這無非就是個習慣問題,中國人看西方人的擁抱禮和吻臉禮也不習慣,而芬蘭人看全世界的人都是臭流氓。


精英主義崇拜的集體主義傳統。

叩頭這種行為,它的文化心理往往遵循了感激、尊敬、推崇、愛戴、報答、效忠、示弱、佩服、投誠、服從、恐懼、畏怕、祈求、乞求、請求,也就是,行為心理的性質雖然截然不同,一為自願,一為被迫,但是二者在最終行為特徵殊途同歸。

中國歷史上由敬天法祖衍生而來跪天跪地跪父母,以及後來的天地君親師,其實質便是一種心甘情願的精英主義崇拜。

精英主義崇拜真實的歷史邏輯來源是一種現實上或者精神上的人身依附,偶像崇拜就是一種精神上的人身依附。人身依附,要麼讓你心甘情願,要麼逼你不得不從,看過梅因的《古代法》便很容易理解這類行為。

墨家的兼愛就是無父嗎? - 高四海的回答 - 知乎

孔孟的學說特點,一曰集體主義,一曰精英主義。

孔孟學說的社會理念中,個人隸屬於家庭,家庭隸屬於天下,但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家庭而非個人。由此可見,為何儒家特彆強調成家立業、婚喪嫁娶、傳宗生子。

家庭是個由個人組成的集體主義,天下是個由家庭組成的集體主義,家庭與天下一旦集體主義化,就必然需要內部的精英主義。有了精英主義化,就有了身份決定論。

簡單來說就是十六個字,父慈子孝,君仁民忠,忠孝一體,家國同構。總得來說,子與民是兩個集體主義中的基本盤,而父與君則是這個集體主義的精英化。具體可以參考梅因的從身份到契約,看看權利義務同集體主義敘事中身份觀的關係。

楊朱個人視角下的「為我自愛」,墨子個人視角下的「兼愛無差」,雖然方向不同,但是共同點都是,同儒家就家庭制的看法上截然不同。說白了,楊朱、墨子等人的邏輯出發點是,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儒家的邏輯出發點是,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

「忠孝一體,家國同構」,若是家庭這一集體主義作為社會基本單元的地位被拿掉了,個人取而代之,直接成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天下由一群個人組成,哪怕只從儒家集體主義理念中層級架構層面的邏輯來看,都將會削弱甚至動搖集體主義狀態下的精英主義穩定性。

所以,孟子與朱熹才會認定楊朱墨子之說是「無父」「無君」,本質來說,楊朱墨子的主張有害於精英主義本身。


推薦閱讀:

古人怎麼知道滄海桑田這個道理?
歷史學和金融學在職業發展上存在交集么?
太醫為什麼不是太監?
印加帝國是否是某個國家的縮影?
導致古埃及文明沒落的海上民族到底是什麼民族?

TAG:歷史 | 日本文化 | 韓國 | 中國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