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寫詞後譜曲和先譜曲後填詞出來的歌曲,有什麼不一樣呢?
01-09
主要針對粵語來講,如果舉華語栗子也行。
或者不是說的是歌曲本身,而是創造的過程,若果先有曲子,那麼填詞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先有詞的話,創作歌詞的時候會考慮押韻、句式啊這種樂理上的事嗎?兩者會不會互相限制,抑制發揮?
其實對於好的作品來說,先曲後詞還是先詞後曲,很難區分也沒有必要區分,詞曲交融。像周董的《以父之名》,詞、曲、編曲、MV皆能表現出孤獨教父的意境,又何必區分。還有些情況是詞曲同人,多見於獨立創作人,詞曲皆出於己手,靈感同時迸發,難言先後之分。實際上大部分流行歌曲都是先曲後填詞的。有很多歌簡簡單單就能聽出來,比如一大堆無意義助詞(啊、啦、嘟、呢、吧、嗎等等),莫名其妙的詞(如林俊傑《曹操》: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的摸),單字的重複(如張敬軒《酷愛》:無謂愛愛愛 愛太過動魄驚心),中英文單詞夾雜(參見王力宏《I』m lovin』it》)。
其中,粵語中最為常見的,是因為發音特別的原因,不得不加上吧、嗎、呢等助詞來押韻。
一 先曲後詞先放兩首詞來感受一下:林夕《難念的經》:助詞「啊」,詞遵循曲的規律笑你我枉花光心計 愛競逐鏡花那美麗
怕幸運會轉眼遠逝 為貪嗔喜惡怒著迷責你我太貪功戀勢 怪大地眾生太美麗悔舊日太執信約誓 為悲歡怨哀妒著迷啊 捨不得璀璨俗世
啊 躲不開痴戀的欣慰啊 找不到色相代替啊 參一生參不透這條難題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憑這兩眼與百臂或千手不能防天闊闊雪漫漫共誰同航
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蕩貪歡一晌偏教那兒女情長埋葬
黃偉文的《喜帖街》:每一句意思完整,為了照顧曲譜並押韻a,加上吧和嗎。忘掉種過的花重新的出發放棄理想吧
別再看塵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
築得起人應該接受都有日倒下
其實沒有一種安穩快樂永遠也不差
就似這一區曾經稱得上美滿甲天下
但霎眼全街的單位快要住滿烏鴉
好景不會每日常在天梯不可只往上爬
愛的人沒有一生一世嗎大概不需要害怕
忘掉愛過的他當初的喜帖金箔印著那位他
裱起婚紗照那道牆及一切美麗舊年華
明日同步拆下
忘掉有過的家小餐枱沙發雪櫃及兩份紅茶
溫馨的光境不過借出到期拿回嗎
等不到下一代是嗎
忘掉砌過的沙回憶的堡壘剎那已倒下
面對這浮起的荒土你註定學會瀟洒
階磚不會拒絕磨蝕窗花不可幽禁落霞
有感情就會一生一世嗎又再婉惜有用嗎
終須會時辰到別怕
請放下手裡那鎖匙 好嗎
現在粵語流行曲基本都是先曲後詞,所以常有「填詞」之說。先曲後詞的優點是1、音樂性強,有韻律美,旋律更和諧有規律,作曲限制少,做音樂時會比較容易,也方便詞人掌握節奏,文字適應性強,可以斷句、倒字、換字表達同樣意思,改詞比改曲容易。2、詞人可以根據曲的意境來讓想像力馳騁,聽聽Demo就能有靈感。
林夕就說過:「我更喜歡前者(先曲後詞),因為我更享受詮釋音樂的那種過程。」夕爺還談起曲和詞的關係,「填詞是光緒,作曲是太后,光緒一般都要受到太后的限制。所以我一般都是先有旋律後填詞,旋律起碼要聽到30到50次,而且你要理性地看待旋律,可能它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浪漫。」他以陳奕迅的《人來人往》為例,「監製想做一首超過《Shall We Talk》的更加K歌的詞,我拿到旋律之後,反覆聽了100多次,突然就有四個字冒出來,時間會走、或者頭髮會走、人也會走,形成一個循環,擴展到最大的概念,『誰也會走』就是這樣來的。」黃偉文也不例外:「我會先聽那首歌,然後醞釀一段時間,構想寫什麼。我不懂簡譜,聽了旋律就先寫下廣東音,後填上合適的詞,我一向有本簿仔記下想講的東西。 最好當然是首歌本身有畫面,一來就見椰汁、咖喱粉同雞,你知道不是煮葡汁雞就是咖喱雞,但好多時都是蔥、姜、牛肉、豉油豆粉糖,煮咩都得!又或我剛看完一部日本片,接下來就會不論收到什麼曲譜都煮『日本菜』,除非唱片公司要要求。」3、適應音樂產業化,方便量產快餐流行歌。尤其是流行樂界迎來偶像時代,朗朗上口的音樂比朗朗上口的詞更容易席捲大街小巷,成為爆款。「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無限洗腦。缺點是1、容易讓曲限制了詞意,或者讓詞多了很多很多不明所以的助詞,比如吧、嗎、呢,在詞意上沒什麼作用,但放到整首歌里,會讓歌變得朗朗上口。陳樂融在《我,作詞家》寫道:「如果可以不具名調查,多數專業作詞者都會承認:或為了配合歌手的形象與能力而降低自己的文藝標準,或交出去的歌詞被拼湊與強迫改動,或先寫好的詞被譜成難聽的曲,甚至常常對最後出爐的歌『相逢不相識』,只因與原先期望的美感或意境差別太大,連自己都懶得多聽幾遍。」2、口水歌泛濫。像國內《小蘋果》這種神曲們我就不多說了,連夕爺都寫出《啦啦》《紅遍全球》來,莫名其妙啊什麼玩意兒!?二、先詞後曲
也來首歌感受下:許冠傑《鐵塔凌雲》鐵塔凌雲望不見歡欣人面富士聳峙聽不見遊人歡笑自由神像在遠方迷霧山長水遠未入其懷抱檀島灘岸點點粼光豈能及漁燈在彼邦俯首低問何時何方何模樣
迴音輕傳此時此處此模樣何須多見復多求且唱一曲歸途上此時此處此模樣此模樣檀島灘崖點點粼光豈能及漁燈在彼邦俯首低問何時何方何模樣
迴音輕傳此時此處此模樣何須多見復多求且唱一曲歸途上此時此處此模樣此模樣這首歌先有許冠文作詞,而後許冠傑譜曲。明明是粵語歌,卻沒有太多助詞或者莫名其妙的東西打亂詞的節奏,完整度甚高。由於受到粵語發音限制,曲式簡單並且較為平緩,比如「塔」與「凌」的音高有一定差距,為了不在其中填充過渡音,需要限制音高變化的幅度。題主,現在粵語歌找先詞後曲的很有難度!香港早年的粵語歌曲會流行先詞後曲是有原因的——當時流行AABA曲式,旋律簡單,編曲簡單。再次引用夕爺的話:「70年代至80年代初,顧嘉輝那些非常單純的原創年代,旋律簡單,句子短歌曲也短,不利鋪排景物,或創作situational的歌詞,所以當時的歌詞一針見血,一來就是金句,當然易記啦!但現在的曲式,我唔方便一口黎就上『上魚翅』嘛! 」而現在先詞後曲的難度超越當時百倍,粵語有九聲六調,平仄零二四三,這種發音特點使得粵詞譜曲音高相差幅度大,旋律結構鬆散(要填音),難以譜出動聽旋律,更遑論讓旋律充滿想像力了。還有個原因,容易有粵曲味,顯得古舊不前衛。因此如今的粵語歌曲有先詞後曲良品難覓之說。所以黃霑說:「我反對粵語歌先詞後曲,是因為粵字九聲。本身音樂性強,限制了旋律去向與發展。有時,短短四句詞,可以幸運地配上個不差的旋律,也只是僥倖。大部份時間會像南無的頌經式吟哦,因此不太主張青年人嘗試,以其費力而難討好。即邵先生的《紅豆》也要靠過門優美旋律轉移注意力。第一句,就不是出色起句。但『紅豆生南國』這句詩,人人皆知,腔以字存,只能說是『好命』碰巧遇上。」相對而言,國語只有四聲,先詞後曲比粵語容易,像陳小霞、小柯等人也會使用先詞後曲,大陸也有不少音樂人做此選擇。即便如此,方文山在訪問中仍道:「一般流行音樂創作來説,90%都是先有曲後有詞,比較少數的作品是先有詞後有曲,因為先有詞後有曲,創作起來比較好寫,它創作的門坎不高。但先有曲的話,它有旋律的結構,會限制詞意本身的內容與方向,創作上比較難,所以先有曲再有詞時,專業的作詞必須先符合旋律才開始創作文字。」可見,在流行音樂界,就算是難度較低的國語歌,先詞後曲依然是少數。值得注意的是,國語的獨立音樂圈,先詞後曲者甚多。大部分獨立音樂人更注重歌詞的表達,也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去把曲子打磨出來。優點:1、詞的質量高,沒有多餘的字眼,也能直接在古詩詞的基礎上作曲。好的作曲者能根據詞的內容寫出風格、感情、意境完美相融的旋律。2、出現口水歌機會甚微。像「你最紅!我最紅呀!」這種情況,有節操的詞人都不會先寫吧!3、音樂量產化方面,速度不如先曲後詞,也不符合偶像時代快餐化的標準。你要偶像小鮮肉唱得複雜深邃,還不如一句「愛你愛你」來得直接甜蜜,粉絲買單。缺點:1、限制了音樂本身。尤其是粵語,往往要採用AABA、ABCBC、AABB之類的經典曲式,或是只能用中國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曲子難有大發揮,因此先詞後曲多見於早期粵語歌曲,如《荷花香》、《紅燭淚》、《女殺手》、《一水隔天涯》等。2、不少獨立音樂人是文青,歌曲的重心是詞,是思想和感覺的融合。為了詞意完整,有時不會刻意在乎韻律,於是曲不悅耳,在普通人耳里成了魔音。嗯,唐詩宋詞!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德國有名的流行歌手大都多唱英語歌曲而不是德語歌曲?
※Mariah Carey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是如何成為聖誕節節歌的?
※如何評價《中國好歌曲》第三期選手楊眾國?
※黃子韜的音樂品質被負面形象掩蓋了嗎?
※如何評價 2016 年北大十佳歌手決賽各位選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