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登山事故?


謝邀。關於2017的登山事故,戶外探險做過相關的總結。

戶外探險雜誌:2017山難記錄zhuanlan.zhihu.com圖標

本文要說兩個事故,一個是著名的1996年珠峰事故(電影《絕命海拔》的原型),一個是歷史上最大的山難。

珠峰最為著名的登山事故

1996年珠峰山難已有21年歷史了——在那年春季的山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是《Into Thin Air》所描述的那些細節?還是IMAX的說法?還是高銘和的《九死一生:高銘和聖母峰登頂記》還是阿那托列?布克瑞夫的書《The Climb》?……歷史沒有真相,記憶和表達永遠與事實真相存在偏差,我們所作的只不過是儘可能去接近真相,只是儘可能的…

這一年春天,來到珠峰南北側的登山隊伍,不包含那獨自攀登的瑞典探險家戈蘭?克羅普,據有關數據顯示約有16-20支登山隊。4月份,各支隊伍的各個隊員,從世界各地的美國、紐西蘭、台灣、加拿大、南非、印度等,各自到加德滿都會合,組成他們的隊伍,而各隊伍再各自朝珠峰大本營進發。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春季登山的「趕集」或「大潮」。——珠峰象一列火車,只在適合的登山季節「開放」,登山者象旅客,這座山把世界各地的陌生人的那幾天命運聯繫到了一起,而有的人的命運以死亡為代價。

在珠峰的山難歷史上,馬洛里的失蹤已是70多年前的事情;而今,珠峰歷史上最著名的山難當屬這個1996珠峰山難。各類資料上的歷史說法雖有較大出入,但都顯示出珠峰1996年是遇難人數最多的一年:「1996年,98人登頂15人死亡,比率6.5比1」,「34個團隊,87人登頂,37人不幸遇難身亡」。

而登山界所談論的1996珠峰山難,確鑿地、其實所指的核心事件,就是5月10日的這場災難。

山難的核心隊伍是兩支商業登山隊:由紐西蘭著名嚮導羅布.霍爾領導的「探險諮詢」公司的商業登山隊,以及由美國的斯科特.費希爾組織的「瘋狂山峰」公司的登山隊。前後裹挾在事件中的,還有台灣登山者的非商業性的隊伍,但他們也聘請了夏爾巴登山嚮導。

1996年,探險諮詢隊全體成員登珠峰前的大合照

「探險諮詢」和「瘋狂山峰」都是以商業登山為生的登山諮詢公司,也是最早一批的高海拔登山的西方服務公司。與夏爾巴的體力協作僱傭型不同的是,這兩個公司都能提供更更完善的組織、分析、管理,由歐美著名登山家領銜策劃,藉助西方已比較發達和成熟的商業體系平台,推廣喜馬拉雅等高海拔地區商業登山服務,但同時也借用夏爾巴等本地體力協作。「瘋狂山峰」的領袖是40歲的美國人斯科特.費希爾,他有著傳奇般的力量和精神,在1994年在不藉助氧氣瓶的狀態下登上了峰頂。

而「探險諮詢」公司,在1996年之前,已在3、4年內成功帶上39位客戶登頂珠峰,而未發生一起傷亡事件, 其領袖紐西蘭人霍爾在1990年至1995年間多次登臨珠峰頂,他迄今還是登頂K2和珠峰相隔時間最短的人。1996年,隨著全球化、商業化在登山領域的進一步深入,珠峰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商業登山隊在1990-1995年的安全成功登頂商業記錄,促使著成群的周末登山者們開始追隨商業指示的方向,「即突然間將珠穆朗瑪峰推入了後現代時代。」到了1996年,全部登山隊的的一半都是客戶型的商業登山隊,這些隊伍的目的是商業營利;而其他也絕大多數是以大企業、財團贊助為背景的商業贊助隊伍,這些隊伍的目的是登山,但沒有商業贊助也不能成行。

尼泊爾的登山收費相當昂貴,對7人規模的隊伍收70,000美元,而每增加1人再收10,000美元;之前的1995年為5萬美金。而這一年,尼泊爾也同時取消了同一登山季節對登山隊伍進山數量的限制。高銘和回憶說:「首先是尼泊爾政府將註冊費從五萬美金漲到七萬美金,接著又是原先只提供台灣隊伍攀登的路線,突然暴增到八支隊伍……,都讓高銘和感到憤慨,卻也只能無奈接受。」

「探險諮詢」的總經理也同時是高山嚮導的羅布.霍爾,他的商業客戶有8人;而「瘋狂山峰」的總經理也同時為高山嚮導的斯科特.費希爾,也帶了8名客人。不計算營地醫生、大本營炊事員等,他們的登山隊員還各自包括2-3名歐美的白人高山嚮導,以及6-7名本地的夏爾巴高山嚮導。而台灣隊是登山者自己拉到贊助後,再聘請夏爾巴來協助的形式,其正式登山隊員有四人。

這幾支隊伍都是沿傳統東南山脊線路,大本營設置在孔布冰川的冰磧末端, 1號營地在冰川上部的海拔6000米處,2號營地位於6300米處,3號營地位於洛子南坡的7300米處,4號營地位於南坳上方7950米處。

攀登珠峰線路圖,來源: historyvshollywood.com

這三支隊伍也採取傳統的喜馬拉雅攀登法:登山隊伍雇請夏爾巴嚮導負責扎帳篷、固定安全繩、在雪地開路等,而登山隊員先在1號、2號營地之間,進行高度適應性訓練,之後再攀升到3、4號營地,之後在4號營地一股作氣沖頂最高峰。

這個季節山上的隊伍比較多,以「探險諮詢」等公司為首的幾支大隊伍從大本營開始,針對修路(如冰川上架繩保護、C2-C3之間路繩固定等)作過若干會議和協商。由於天氣的原因,最終他們選擇了5月10日作為沖頂日。

5月9日清晨,台灣隊的陳玉男在C3營地滑墜,當即被本隊夏爾巴救回帳篷;台灣隊在C3此時只有高銘和及陳2人(其他2名隊員已在C1及大本營,已退出沖頂計劃)。

5月9日早晨,美國隊、紐西蘭隊、台灣隊、南非隊四隊伍若干人等,從3號營地出發往C4營地,同時黑山隊在C4嘗試沖頂。在5月8日晚,人們會議協商確定5月10日沖頂的隊伍為紐西蘭及美國商業隊。

5月9日上午,陳玉男被護送回2號營地,而其他人正往4號營地的路上。

四號營地,海拔8000米,這裡是沖頂前的休息之所

5月9日下午,四支隊伍陸續順利到達4號營地,黑山隊登頂失敗而下撤。中午過後,陳玉男病情加重,在返回2號營地的途中去世。高銘和因贊助原因、登山文化原因,堅持計劃沖頂,繼續前往4號營地。

5月9日23點30分,紐西蘭、美國隊伍系好氧氣罩,打開頭燈,離開4號營地,開始往頂峰前進。紐西蘭國際商業隊共有3名嚮導,8位隊員和4個夏爾巴人。而另外兩個夏爾巴人留在C4帳篷里待命,以備救援之用。

5月10日凌晨0點,「瘋狂山峰」的費希爾、布克瑞夫等3 名嚮導,6名夏爾巴和6名商業隊員,離開4號營地沖頂。留下一名夏爾巴備用。

5月10日凌晨0點10分,台灣隊高銘和及其2名夏爾巴離開4號營地向山頂進發。而南非隊放棄攻頂。這個夜晚,全部登山者有33人在向珠峰之頂進發。

5月10日早晨,紐西蘭隊伍中的2名客戶先後放棄沖頂,並下撤。在近中午時分,另3名客戶也因關門時間、體力因素等考慮,放棄了登頂而下撤。自此,紐西蘭「探險諮詢」隊有5名客戶放棄登頂。其中貝克因眼睛問題,下撤速度極為緩慢。

5月10日下午1點05分左右,「瘋狂山峰」的阿那托列?布克瑞夫第一個登頂;1點12分,紐西蘭隊的商業隊員科萊考爾登頂,4分鐘以後,紐西蘭隊的嚮導安迪?哈里斯登頂。

5月10日下午1點17分,布克瑞夫等第一批登頂的三人陸續下撤。而第二批的美國隊2人也在1點25分登頂登頂。以下午2點為槓桿,在傳統的「關門」時間內,登頂的僅為6人。

著名的希拉里台階。

5月10日下午1點30分,希拉里台階出現「堵車」,先後順序為美國「瘋狂山峰」隊、台灣隊而後是紐西蘭隊。登山的速度已脫離了常規。

5月10日下午2點10至2點20分,人數最多的一群人登頂,而美國嚮導費希爾、紐西蘭隊員漢森遠遠拉在台階左右位置,前者要到3時40分才能到達山頂,而漢森則要等到下午4時。這時,紐西蘭隊伍的幾個人開始漸次下山。

5月10日下午3點15分,高銘和及其2名夏爾巴登頂。南峰以下位置雲海翻騰,天氣已變壞。

5月10日下午3點45分,美國隊嚮導尼德曼帶領隊員不再等費希爾隊長出現,先行下山。此時,已開始在南峰處有小風雪。而費希爾在3點50分登頂。

5月10日下午4點30分,漢森登頂,其隊長霍爾一直在峰頂等候他。之後兩人一同下撤,但因氧氣和體力等原因,道森行動非常困難,而霍爾也體力透支。哈里斯在南峰頂上某處,尋找氧氣瓶,可能嘗試去協助他們。

5月10日下午5點半左右,風雪已變得中等規模,從高處的希拉里台階到稍矮處的南峰頂,漸次散落著19名登山者。哈里斯為了救援自己的朋友,從南峰頂回頭攀向高處,嘗試救援。

5月10日下午6點左右,暴風雪狂作,閃電暴雷開始,自此並一直維持了整整一個晚上。在最高處8800米左右地方,霍爾及哈里斯對其客戶漢森進行救援,但也導致他們兩人落到危難處,體力耗盡並因風雪耽擱在希拉里台階之上。在略低點的地方,台灣隊高銘和體力耗盡,兩名夏爾巴返回4號營地,於是,高以及費希爾受困於南峰頂上約8300米處,不能行動。而與此同時,其他大多隊員正在風雪中,從南峰以下尋找回4號營地的路。

5月10日下午6點20分左右,布克瑞夫、科萊考爾以及中途退出的3名紐西蘭客戶等安全返回4號營地。

5月10日晚上7點多開始,布克瑞夫嘗試營救暴風雪中的迷路登山者,尼德曼等嚮導則帶領不少兩隊的隊員們,掙扎在距離4號營地不遠的地方。

5月10日晚上8點,在三個位置有三群人在受難,高處為紐西蘭隊3人,在中間地段高銘和與費希爾暴露在暴風雪中,而在低一點的地方,甚至是接近4號營地幾百米直線距離的冰面上,集中了紐西蘭和美國隊的嚮導和客戶,他們迷路了。

5月11日凌晨2點,霍爾已下降到南峰頂的海拔約8700米的地方,體力已耗盡,但還活著,而隨行的安迪.哈里斯、道格·漢森已在此前此後,失蹤不見,猜測為可能滑墜身亡。一直到凌晨5點,霍爾還一直保持與大本營通話。而在4號營地附近,尼德曼努力再三,終於帶回來一部分登山者,從南坳營地附近的冰面上,輾轉摸回到4號營地。而高銘和與費希爾則在南峰頂頂以上位置,依然困守,不能行動。

5月11日早晨6點左右,在4號營地附近,美國嚮導布克瑞夫發狂地尋找散落的客戶,因為尼德曼只帶回一部分登山者回到4號營地。並找到部分客戶,並認定南波康子(Namba Yasuko)已死亡,貝克奄奄一息。(南波康子當時並未死亡)

5月11日上午9點半,雪已停風略變小,能見度尚好。除開紐西蘭隊的日本隊員南波康子(Namba Yasuko),其他人陸續被營救。而這三隊的夏爾巴5人,從4號營地出發,嘗試去營救在高處還活著的霍爾、費希爾和高銘和。而此時,4號營地的美國隊的客戶,也艱難地撤離4號營地。貝克和南波康子(Namba Yasuko)還有呼吸,但人們已認為其沒救了,作了放棄。

5月11日下午1點左右,費希爾瀕臨死亡,已完全失去行動能力,於是3名夏爾巴將尚能行動的高銘和,全力營救並拖搬返回4號營地。而救霍爾的2名夏爾巴繼續往高處攀登,但最終因大風和嚴寒,在3點半左右放棄營救而返回4號營地。

5月11日下午4點30分,貝克自己蘇醒,搖晃著返回4號營地,幾乎同時,高銘和也被帶回4號營地。

5月11日下午6點45分,霍爾和妻子對話,這是他最後一次與人間的對話。

5月11日晚上,活著的人安全呆在各處營地(美國隊客戶在C2-C3,紐西蘭隊在C4),而其他的人基本確信已死亡,包括霍爾以及費希爾,他們的遺體尚在(甚至一直保持到今天);而漢森與哈里斯則徹底失蹤。

5月10日下午,暴風雪同時也襲擊了傳統中國側的北坡線路,在5月11日上午,3名印度警察登山隊隊員,也在風雪中煎熬若干小時後被凍死。

5月12日早晨,4號營地的紐西蘭隊伍及高銘和等下撤,於天黑前安全到達2號營地。5月13日早晨,嚴重凍傷的高銘和以及貝克,在海拔6030米的地方,被直升飛機救走奔赴加德滿都。6030米高度,這是當時創造記錄的一個直升飛機飛行的高度。

部分遇難者倒下地點示意圖

在短短1天左右的時間,從5月10日下午4點多,這個開始啟動、發作的暴風雪,持續了20小時,就這樣湮滅了當時世界上最景氣的珠峰商業登山公司,吞沒了幾個最優秀的職業高山嚮導的性命。1996年5月10日的夜晚,恐怕是珠峰人類登山史上,最最凄慘的一個晚上了。

最終,紐西蘭領隊及高山嚮導霍爾,以及他的高山嚮導哈里斯,以及他的客戶漢森、日本女人南波康子(Namba Yasuko),也就是「高山諮詢」公司的商業隊總共4人遇難;而「瘋狂山峰」公司商業隊伍,則留下了費希爾——這個美國隊長的生命。包括5月9日去世的陳玉男,以及北坡的3個印度人,在這一兩天內,全部有9人遇難。

活著的兩個人更象是傳奇,一個是紐西蘭隊的客戶貝克,另一個是台灣的高銘和。兩個人的全部手指和腳趾嚴重凍傷,以及鼻子,這些壞死的器官最終被截去。

這就是登山歷史上最著名的山難事件之一,甚至可以說山難事件之首——1996年的珠峰山難。因為死亡人數之多、登山者名聲之大,此事件又經隨隊的記者科萊考爾寫成暢銷書,所以在登山界中,「Into thin air」成了這一事件的代名詞。

事件本身所掀起的波瀾也是頗為轟動,當事人(科萊考爾等)對事件本身描述、回憶的不同版本,尤其體現在細節上的不同,更使這一山難蒙上了諸多神秘、爭論的色彩。對於費希爾、霍爾技術上的失誤,尤其是關門時間的把握(2支登山隊確定在2點鐘按時下撤,無論登到什麼高度,但最終未執行),也許因為他們的去世,在歐美倒無諸多人去追究。倒是科萊考爾與美國2位嚮導之間的爭論、對台灣隊的不解等,似乎在登山界中把人引導到一種高山道德倫理的討論上去了。——「我剛剛替他為朋友合上眼睛,我剛剛把陳的屍體拖下來,而馬卡魯所說的竟只有好吧。」我想這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差異。也許他認為紀念陳的最好方法就是繼續向峰頂攀登。」

而高銘和自己回憶到:「當我聽到陳玉男過世的消息,心情也跟外面的風雪一樣混亂。究竟要繼續登頂?還是馬上下山處理?後來想想,好不容易才來到第四營,如果不能完成登頂的目標,回去該如何對眾多贊助者與支持者交代?相信,陳玉男會理解的。」

而對於這天晚上違約沖頂的事情,高描述到:「眼見天黑了,高銘和本該小睡幾小時準備晚上的登頂,可是他卻失眠了。到了晚上10點多,雪巴告知準備登頂的消息,一時間,他發現自己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就要出發了。」「……兩位雪巴人都建議不要再往上走了。一想到自己已經走了十三個鐘頭,而且峰頂就在眼前,再想起這兩、三年來為了登頂到處籌款與訓練的歷程……」

1996年,商業登山已經相當成熟,而諸多業餘愛好者在專業嚮導帶領下登頂珠穆朗瑪峰,甚至已經成了一項產業。但是,這1996年的山難顯示,再充足的氧氣,再精良的裝備,再專業的嚮導,再先進的通訊在珠峰的惡劣天氣面前都不堪一擊,而再優秀、再保守謹慎的登山嚮導也還是人,總有疏忽、麻痹的時候,而自然的暴風雪不肯原諒這一點大意……

如果我們不看什麼內在驅動力,我們不去作分析——如果僅僅是以時間、空間為坐標軸,讓我們再還原當時的影象,那麼,就是一群人往世界高處走,然後暴風雪來臨,湮滅了他們,然後這些登山者掙扎著,努力著,呼叫著,在風裡蜷縮著……一晚上過去了,有的人受傷了,一些人去世了,哭泣著人活著一步步下山……這就是1996珠峰。

在以人類的同情感審視這些過程的時候,一切是那麼凄涼。

作者:小毛驢的山水間

人類登山史迄今最大的一場山難

一個烏龍,牽出了一座不常被提到,卻十分有故事的山。

它的名字叫列寧峰,海拔7134米,是圈內公認「7000米級雪峰中最容易的一座」。

然而,沒有人料到,迄今人類登山史上最大的一場山難,就發生在這座山上。

17人在列寧峰全部罹難?!

上周,有段視頻在戶外圈瘋轉,配文「17位登山愛好者在列寧峰遭遇雪崩,全部遇難」。

隨後,消息被迅速闢謠——

  • 視頻內的雪崩確系發生在列寧峰,時間為2017年7月16日,共有8名登山者遭到襲擊。幸運的是,8人僅丟失了一些裝備,並無傷亡。
  • 「17位登山者遭遇雪崩遇難」也確系事實,時間為2017年10月22日,事故地點為鄂特岡騰格里山峰(Otgontenger,海拔4008米,也有記錄說4021米),位於蒙古國西北部扎布汗省鄂特岡縣。

在蒙古國,鄂特岡騰格里山峰是熱門的攀登旅遊目的地,是蒙古Khangai地區唯一一個被永久性冰川覆蓋的高峰,南面擁有很大的花崗岩壁,圖/wiki

據介紹,該峰自2015年已禁止攀登,但21日一支由27人組成的登山隊嘗試偷登,在返程中突遇雪崩。經過4天搜救,在海拔3200-3450米處找到失蹤17人的全部遺體,其中4名女性,13名男性。(信息來源:蒙古國緊急情況總局新聞發布會)

一座山峰,兩場慘烈山難

儘管這條新聞張冠李戴弄了個烏龍,卻讓列寧峰這個名字再度進入公眾視野。

1871年以前,列寧峰還被稱為「考夫曼山」,是外阿萊山脈(Trans-Alay)的最高峰。57年後,該峰被來自德國的Karl Wien、Eugene Allwein與Erwin Schneider首登。此後,它被認作「蘇聯最高峰」,遂更名「列寧峰」(實際上,後來發現的斯大林峰和勝利峰都高過它)。

列寧峰。圖/溫州風子

有了辨識度更響亮的名號,這座山蹭蹭成為當地高山嚮導的熱門地,加上原本對技術要求就不高,很快就開闢出了至少16條非常成熟的攀登路線。

最鼎盛的時候,光是最後的沖頂營地就有超過100人駐紮。

列寧峰攀登線路,現在也有一些國內登山愛好者選擇列寧風峰去攀登。圖/溫州風子

然而,沒有一座山是容易的,更何況是7000米級的雪峰。

這座被譽為「7000米最好的入門級山峰」,發生過兩次寫入歷史的慘烈山難:

  • 1990年,43名登山者在距離峰頂2公里的營地遭遇雪崩,最終40人喪生,成為迄今登山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山難;
  • 1974年,由8名蘇聯女登山者組成的登山隊,在海拔7000米處遭遇颶風。在所有裝備被捲走一空後,全員活活凍死。(數據來源:俄羅斯官方、《紐約時報》刊載的《Avalanche Kills 40 Climbers in Soviet Central Asia》)

出乎意料的史上最大山難

1990年7月13日,黑色星期五。

還在列寧峰C1營地(約海拔5300米)等待運送油爐燃料的加拿大登山者伊恩·麥克拉甘(Ian McLagan),因為運輸飛機的延誤,恰好躲過了即將發生的災難:

(當時)我在C1,因為在(出發的)最後一刻蘇聯給了我們苯,而不是汽油,所以我們的爐子點不著火。

倘若他們沒有弄錯,而我們也沒有檢查爐子,我也將會在C2。(信息來源:http://mounteverest.net上刊載的《Witness to the worst mountaineering tragedy in history》)

此時的C2營地(約海拔6100米)以上,包括蘇聯登山隊隊長Leonid Troshchinenko在內的27名蘇聯登山者(其中23名來自列寧格勒高山隊,為當時蘇聯技術領先的登山隊之一),以及其餘16名不同國籍的登山者正籌備著最後的沖頂。

從C3營地拍攝的雪崩軌跡。圖片來源:mounteverest.net

「啪」的一聲巨響,來不及反應的伊恩,直覺是從頂峰處傳來的一陣裂冰聲:

沒有反應那是不是地震,不同於任何大量雪滑落的動靜,準確說是一種突然爆破的響聲——「啪」!(信息來源:http://mounteverest.net上刊載的《Witness to the worst mountaineering tragedy in history》)

除了生死未卜的43名沖頂者,諸如伊恩一樣待在安全區域接近100人,沒有一個人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

官方派出了超過100人的搜救隊,但太過深厚的積雪讓工作進展緩慢。圖片截取自《Pik Lenin 1990 Israeli Rescue Team》

直到第二天黎明,當其中一位倖存者(共三位)跌跌撞撞掀開C1營地的帳篷時,帶來了最可怕的消息:

所有人都死了!

(我們)聽到了幾個小時的哭喊聲,但沒有辦法刨開積雪,那就像是被混凝土蓋住了一般牢牢封住了。

幾十個帳篷,一下子全都看不到了,甚至連一絲尼龍布都沒有。(信息來源:http://mounteverest.net上刊載的《Witness to the worst mountaineering tragedy in history》)

伊恩與團隊,根本沒法接受40多個人全部遇難的消息,所有人都獃獃地沒能說出任何話,「這太難以置信了!」

山難發生後,迫於國際壓力,蘇聯封山三天,派遣了搜救隊,卻僅僅找到了三具遺體,用剩下的帳篷、裝備,以及另外兩名倖存者。

救援現場。圖片來源:mounteverest.net

三天後,伊恩與隊伍中的一些攀登者看著搜救隊慢慢離開,意識到不會再有任何人來,但團隊依舊決定繼續完成這次攀登。最終,他們沒能登頂,終止在海拔約6700米的地方。

多年後,當伊恩回憶起這段經歷,他說了一件現在聽起來依舊無法忘懷的細節:

我永遠記得,當第一具遺體被(搜救隊)找到,隊伍中的所有人都忙著將其運送下來。

我們覺得會有更多的同伴會被發現,但事實卻不是......(信息來源:http://mounteverest.net上刊載的《Witness to the worst mountaineering tragedy in history》)

這起由地震引發的山難,人數之多超出了所有人的預設。因為事故發生點,是自1974年以來,使用了將近60年的營地,在此之前從未發生過任何相似情形。

紀念碑。圖片來源:blogs.dw.com

一場雪崩,40人罹難(據蘇聯官方信息,遇難者為27名蘇聯登山者、6名捷克斯洛伐克登山者、4名以色列登山者、2名瑞士登山者以及1名西班牙登山者),3人倖存,3具遺體,37人長埋雪下。

直到2008年,有攀登者在列寧峰海拔5200米處發現了8具遺骸,據信為此次山難遇難者,不過囿於多方因素,至今他們無法運送下山,只能長眠山間。

煉獄般的22小時

1990年7月的那個黑色星期五,並不是列寧峰最猙獰的面目。

時間回退16年,一場颶風困住了歷盡千辛登頂的8位俄羅斯女性攀登者,導致全員在毫無禦寒的狀況下活活凍死。

1974年8月,8位俄羅斯女性登山者希望完全憑自己的能力,在列寧峰完成一次穿越——從Lipkin山脊到達海拔7134米的頂峰,隨後從Razdelny下撤。

1974年紀念碑。圖片來源:mounteverest.net

5日,全員順利登頂,本該慶祝的時刻卻被突然而至的暴風吹散了,等待她們的是接下來煉獄般的22個小時:

在棉質的帳篷被風損壞後,她們開始下撤,但她們沒有雪鏟來挖雪洞躲避風暴。

22小時的過程中,她們一直試圖在惡劣的天氣狀況下返回,由於過於長久暴露在極端天氣中,她們相繼遇難,直至最後一人。(信息來源:http://mounteverest.net上刊載的《The 1974 Russian womens" tragedy on Peak Lenin》)

8人遇難的同時,有一位正在列寧峰上工作的烏克蘭地質學家Pavel Rezvoy目睹了整個颶風天的到來,

我無法具體回憶起當時的狀況,但天氣的確變得非常糟糕,颶風來了。

在那樣的狀況下,恐怕做什麼都無法避免悲劇。(信息來源:http://mounteverest.net上刊載的《The 1974 Russian womens" tragedy on Peak Lenin》)

事故發生後,許多人表示對全部由女性組成登山隊的不理解,也有許多人覺得」如果她們不去,或許就不會發生….」之類的主張。

只是,生活沒有如果,願每一位愛山的人都能謹慎出行,平安歸來。

—END—

編輯:阿爾法/黃色窗帘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戶外探險outdoor

延伸閱讀:

96年山難恤:

如何評價《絕命海拔》(Everest)這部電影? - 知乎

【揭秘】登山就像談戀愛,珠峰是面照妖鏡 - 知乎專欄

走向山野 - 知乎專欄,從這裡連接山野。


2002年8月7日,北京大學山鷹社登山隊5名隊員:林禮清、楊磊、盧臻、雷宇、張興柏在沖頂希夏邦馬峰西峰過程中,遭遇雪崩,全部遇難。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高校登山隊山難。

山難的具體過程是:

7月13日,登山隊從北京出發。7月17日晚22點左右,到達拉薩,準備攀登海拔7292米的希夏邦馬西峰。7月20日,登山隊離開拉薩,前往喜馬拉雅山區。7月24日,登山隊建立大本營。

8月2日,登山隊分別在海拔5250米與5900米處,建立C1、C2基地。8月3日,天氣狀況一直不穩定,全體隊員下撤到大本營休整,隊員分成ABC三組,A組(即遇難的五名隊員),負責修路和突擊頂峰任務。

8月5日,A組建立C3(海拔6600米),B組到達C2。8月6日,A組到達6700米,B組將物資運輸至C3。8月7日,上午11點,B組與A組聯繫,得知A組正在6700米以上修路,到達兩塊大石頭的位置,此後聯絡中斷。

8月8日,B組前往C3,到晚上8點仍未見A組隊員返回,上山搜索未果返回。8月9日,B組派兩個人下山報信,另外兩個人上山搜尋。在通往頂峰的路上,在海拔6600米處的兩塊巨石下,發現兩名隊員遺體,其中一人被雪崩掩埋大部分。同時,現場發現有大規模雪崩痕迹,未發現其他生還者。

8月10日,所有人員撤回大本營。8月12日,返回拉薩的兩名隊員李蘭和岳斌向西藏登山協會通報消息,並與北京聯繫,西藏登山隊成立救援隊。8月13日下午兩點,由西藏登山隊4名隊員、西藏登山培訓中心的3名隊員組成的搜索隊出發,報信的兩名北大隊員也一同隨往。

(圖:救援隊在搜尋遇難隊員)

8月15日下午,3名山鷹社成員經蘭州回到北大。8月18日,救援隊伍繼續向6700米進發,留守在大本營的6名北大登山隊員於下午返回拉薩。8月19日上午8點,三支搜救隊伍到達6800米的事發現場,找到另外三名隊友遺體。搜救隊擦乾淨遇難者臉上的雪進行拍照,就地掩埋,全員默哀,並舉行了簡單的悼念儀式,於12點下撤。8月21日,搜救行動結束。

(圖:西夏邦馬峰大本營不遠處紀念幾位同學的紀念碑)

8月26日下午,北京大學舉行山鷹社遇難同學追思會。朱鎔基等國家領導人也表示了哀悼。

其實早在1999年,山鷹社就發生了第一次山難,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一次,11名女隊員和2名男教練攀登了5588米高的四川雪寶頂。這是一座很適合初學者攀登的山,雪線以上只有四百多米高,坡度在20度到25度之間。但就是這樣一座山,還吞噬了一名女隊員———21歲的北京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生,來自湖南理縣的周慧霞。

當時在大部分隊員已經登頂的情況下,周慧霞所在的後勤小組也開始了沖頂。她剛行走了約半小時,坐下休息,忽然身體失去平衡,一路向山下滑去,最終被拋下懸崖而不幸遇難。

關於山難的原因,山鷹社做了很多總結,例如高校暑假時間充裕,一般都利用暑假登山,但是夏天雪山易發生雪崩。有些隊員身體素質和訓練程度不夠強行登山等。也有人質疑高校登山隊商業氣息較濃,很多商業贊助迫使大學登山隊不停的向高難度的雪山發起進攻。

我在山鷹社時,在資料部整理資料,曾經整理過幾位同學的信件,可惜這些信件的主人再也無法閱讀了。


穿越秦嶺鰲太線,致23人失聯。

川藏線,登珠峰,越邊疆等等,這些不知道發生過多少大大小小的新聞事件,任何一個戶外網站都可以查到。

說說最近的吧,不知道你朋友圈有沒有在傳的「旅人.夏」的,至今已經失聯70多天了。

同時也希望看到消息的人能夠幫助他

戶外有風險,且行且珍惜!


嘟嘟必須來八一八偉大的珠峰首登,可惜至今是個迷。

喬治·馬洛里無疑是他那個年代最傑出的的登山家之一,他曾經1次偵察,2次衝擊珠峰,並最終倒在路上,須知道,在那個年代即便是飛機也無法到達8844這個高度。人們最後一次看到他時,他離珠峰頂的垂直距離只有243米。當時,人們用望遠鏡看到他和歐文正在向頂峰發起衝擊,隨後進入雲霧之中,至此這位登山家再也沒有回到人間。隨後,關於其是否登頂的爭論,一直到今天都未平息。

發現喬治馬洛里遺體的山坡

1999年,美國登山家在海拔8327處發現了喬治馬洛里的屍體,清點遺物時並沒有發現他妻子的照片,因為當初喬治馬洛里曾經宣稱如果登頂將把妻子的照片放在頂峰,這也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喬治馬洛里當時是不是已經登頂?

在喬治馬洛里探索的路線的基礎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位中國人,於1960年5月25日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開創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歷史。

喬治馬洛里的遺體

卓爾不群的青少年時期

喬治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並不是一個天賦秉異的人,但他卻清楚自己的這個兒子有過人的天賦,雖然家庭並不富裕,但是將喬治送到了一所主流的私立小學受教育,後來喬治進入劍橋大學莫德琳學院攻讀歷史專業。值得一提的是,去劍橋面試的時候,喬治已經錯過面試時間,學校已經關閉大門。無奈喬治只能翻過圍牆進入學院,面試他的老師班森先生不相信喬治是翻牆進入,於是喬治再次爬上圍牆,騎在牆頂問到:「我可以下來了嗎?」班森先生毫不遲疑的回答:「當然可以,年輕人。顯然,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你進入這所學院。」

喬治馬洛里其人

喬治在小時候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膽識,在他6歲的時候,當他的弟弟只敢在海拔玩玩水的時候,喬治就敢於向海里的礁石游去,這個行為讓喬治的父親嚇了一跳,趕緊向孩子游去,父子兩一同回到海灘時,喬治的媽媽嚇得哭了起來。

在小學的時候,學校的迪肯老師帶領大家去攀登蘇格蘭的最高峰本尼維斯山,與其他孩子不同,喬治不是落在隊伍最後琢磨路線,就是衝到第一建議肯迪老師考慮一條新的路線。肯迪先生對這個不安分的孩子感到了不耐煩,他告訴喬治過去18年來一直都是由他帶隊登山,喬治應該虛心學習他的寶貴經驗。在登頂的那天,喬治脫離隊伍,自己找到了一條路線,比大家提前一個小時登頂。下山的時候,喬治再次脫離大隊,選擇自己登頂的路線下撤。黃昏時分,當肯迪先生帶著大隊疲憊的進入營地時,喬治正盤著腿喝著薑汁啤酒。肯迪老師再也掩飾不住內心的憤怒,拿起鞭子打了6下喬治的屁股……

在法國旅行的時候喬治還去攀登了埃菲爾鐵塔。在一個深夜,喬治和他的朋友蓋伊來到鐵塔時,喬治突然有了這個想法。隨後,他就開始徒手攀登,他的這個舉動引來了人群的圍觀也招來了警察,警察坐電梯上去將喬治抓了下來,並讓他立刻,馬上離開這個國家。

攀登贏得愛情

喬治馬洛里和他的妻子

喬治的夫人露絲是一位成功的建築師的女兒。喬治和露絲遇見是在露絲家裡,當時喬治受邀來做客,第一次見到露絲時就被露絲的魅力所傾倒。此後喬治心裡一直忘不掉露絲,當得知露絲一家人要去威尼斯度假時,喬治提早的結束了自己的登山計劃,奔赴威尼斯,期望製造一次邂逅。

在威尼斯,喬治成功邂逅露絲一家人,但是露絲似乎並不在意喬治的到來,仍然埋頭翻看她的旅行手冊。這讓喬治倍感失望,正當喬治覺得沮喪不已,準備離去的時候,露絲突然和喬治討論起眼前的教堂來,一座高325英尺的教堂(聖馬可教堂),在旅行手冊里提到旅行者用421步就可以到達這座教堂的護牆。

「如果有更直接的路線就在眼前,永遠都應該準備好」,喬治如此回應露絲。

「那裡有更直接的路線,旅行手冊沒有。」露絲費解的回答。

喬治脫下帽子,外套遞給露絲,奔向教堂開始攀登,喬治準備以這樣瀟洒的方式離開露絲,結束這次尷尬的邂逅。登上聖馬可教堂對於喬治來說並不是難事,很快他就站在了教堂的最頂端。這一行為讓遊客們驚嘆,也震驚了露絲。和攀登埃菲爾鐵塔一樣,喬治的行為很快招來了警察,為了避免再次入獄,喬治混入行人中間,藉助一位美國老太太的幫助脫身。

回到旅館,喬治心情沮喪,退了房準備離開威尼斯,結束這次狼狽的邂逅。他並沒有想到自己的攀登已經贏得了露絲的放心,當他到了火車站的時候,露絲已經到了那裡。

「我還以為你要一個星期以後才會回去」,喬治說。

「如果有更直接的路線就在眼前,永遠都應該準備好」,露絲回答。

兩個年輕人就此相愛,後來喬治徵得露絲父親的同意,和露絲結為夫妻。

一戰遇險

你一定不知道喬治·馬洛里還參加過一戰吧?是的,他作為一個指揮官參加了,負責指揮37個人以及12門火炮。

戰爭是殘酷的,即便身為炮兵的指揮官也時刻會面臨危險,在一次任務中,由於急需和前方哨所建立聯繫,喬治親自帶領兩名士兵沖向哨所,3人冒著槍林彈雨沖向對方前線,他們里哨所有近500米的距離,前400米大家都平安無事的進入一條戰壕,還剩近100米,這100米瀰漫著死亡的氣息,令這3人都不約而同的感到了恐懼。「沒錯,繼續行動!」喬治帶領2人衝出戰壕,很快,密集的射擊和炮彈讓剩下的兩個人倒下,而喬治也被擊傷倒下,感謝上帝,為我們留下這位傳奇登山家……

棋逢對手

一個時代往往不會只孕育一位優秀的人物,喬治馬洛里在登山方面只碰到過一個對手,那就是喬治·芬奇,芬奇是喬治在阿爾卑斯山登山期間認識的夥伴,兩人在攀登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的時候,就一同遭遇了一次大型雪崩,當時喬治險些喪命,而芬奇則是斷了一條腿。

喬治·馬洛里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芬奇則非常務實,他一直堅持要使用氧氣登上珠峰,而馬洛里則認為這是作弊。

後續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挑選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隊員時,芬奇和馬洛里在體能、身體素質等各項參數上都不相上下,並且大大領先於其他人。關於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挑選登山隊員,有一個值得一說的故事:為了測試各位隊員在高寒、高海拔下的體能以及適應能力,皇家地理學會找到一個用於測試潛水員耐受力的減壓艙,並且為這個減壓艙裝上了巨大的風扇以及電梯。測試的時候,電梯以每小時8km的速度運行,每隔十分鐘,氣壓和氣溫都會下降,50分鐘以後,氣溫會下降到零下40度,氣壓會達到8800米的水平,希望測試者能夠完成1個小時的測試。

一開始有12個人站在電梯上,10分鐘以後,氣壓達到1500米海拔的水平,溫度下降到0度,大家都還在電梯上。到了第30分鐘,氣壓已經到4500米海拔的水平,溫度下降到了-10度時,有人開始退出,到了第50分鐘,氣壓已經達到7600米海拔的水平,溫度為-25度,這時候只有6個人還在電梯上。到了第54分鐘,只有喬治和芬奇還站在電梯上,芬奇始終處於第一的位置。最後,氣壓調整到了8800米的水平,而溫度下降到-40度,風力也達到64km/h,喬治和芬奇都感覺不行了,但是都不願意輸給對方,都在咬牙堅持,60分鐘到的時候,喬治和芬奇像一對醉漢一般撲倒在對方懷裡,他們共同堅持了60分鐘!

第一次挑戰珠峰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在1922年啟動了第一次向珠峰衝擊的登山活動,喬治是隊長。一行人從英國出發,到達印度,然後從印度進入西藏,計劃從珠峰的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

1922年5月4日,登山隊進入西藏,在珠峰腳下設立大本營,喬治計劃設立6個營地,第1營地,即大本營,位於5181米的地方,第2營地海拔5334米,第3營地海拔約6400米,第4營海拔約7010米,第5營地海拔約7620米,第6營地海拔約8229米。下圖是現代攀登珠峰傳統路線的營地設置,可以看到和喬治·馬洛里當初的設定很類似。

現代珠峰北坡傳統路線營地設置

經過一個多月的探索,登山隊1922年6月16日終於找到通過東絨布冰川的道路,成功到達珠峰北拗。

1921年的東絨布冰川遠景

東絨布冰川近景,攀登者必須穿過這些冰塔林才能到達北拗營地

1922年6月17日,兩名隊員向珠峰發起衝擊,並建立起第5營地,但攀登至海拔8183米附近,因為惡劣的天氣而返回。

1922年6月18日,喬治,芬奇以及另外一名隊員再次從北拗營地出發,成功到達第5營地,期間芬奇一直在使用氧氣。

1922年6月19日,三人嘗試沖頂,攀登至約8400米海拔的地方時,第三名隊員體力不支,於是喬治選擇陪伴其下撤。芬奇不願放棄登頂機會,繼續前進,攀登至8488米海拔處下撤,這是當時人類到達的最高海拔。由於天氣惡劣,登山隊全部從北拗下撤至6400米營地。

第二次挑戰珠峰

1922年6月29日,因為預計會有3天的好天氣周期,喬治再次帶領登山隊嘗試沖頂,成員有包括喬治在內的3名登山隊員以及11名負責運送物資的夏爾巴人,芬奇因為痢疾已下撤至大本營。在離北拗營地還有200米的時候發生雪崩,連同夏爾巴協作隊長在內的9名夏爾巴喪命,喬治又逃過一劫。

雪崩過後,此次登山計劃宣告失敗。9名夏爾巴人永遠的留在了珠穆朗峰峰;芬奇在約8500米海拔的地方留下遺憾,但是也得意的宣稱他是目前到達海拔最高的人;登山隊里的每個人都發誓再也不回來了。

歸國之後

喬治馬洛里歸國之後受到的熱烈歡迎是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的,他是個名人了。當然,不全都是好事,因為沒能按時回到學校報到,喬治丟掉了自己的工作。後來,一位美國商人邀請喬治去美國做演講並許諾給喬治1000英鎊的報酬,喬治的美國之行並不那麼順利,他的6次演講最後只賺到了48英鎊,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當被問及為何去登山時,喬治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因為山在那裡」。期間一位貴夫人為喬治的魅力所傾倒,想要贊助喬治的下一次珠峰探險活動,並且使用了一些小伎倆,想要引誘喬治,頗為有趣的是:喬治是從這位婦人的窗口逃走的,同樣是通過攀爬。

征程再啟

從美國回來以後,喬治找到了在劍橋大學執教的機會,同時皇家地理學會也邀請他擔任下一次珠峰登山活動的隊長。再挑選隊員的時候,喬治強烈推薦芬奇加入登山隊,但是遭到皇家地理學會的拒絕,原因是芬奇回到國內後依靠世界最高海拔記錄的經歷進行了各類商業活動,但卻拒絕與皇家地理學會分享收入。最終,喬治不得不屈服,芬奇無法參與這次登山。新的登山隊員幾乎與上次一樣,不同的是芬奇沒有參加,歐文,牛津的划船隊員,加入了這次攀登。

第三次攀登珠峰

後排左1是歐文,後排左二是馬洛里

和上次一樣,一行人還是從印度進入中國西藏地區,並於1924年4月29日抵達大本營。5月17日兩位隊員登上7132米的地方建立起4號營地(當今北坡傳統路線的 1號營地)。5月18日,喬治和另外兩名隊員在7711米的地方建立起5號營地(當今北坡傳統路線的2號營地)。

雖然如此,但是一切都是在惡劣天氣下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補鞋匠和一名軍士4死亡,12名夏爾巴協作逃走,登山隊的士氣也很低,大家普遍認為此次攀登就此失敗,喬治召開了一次會議,會議上大家針鋒相對,有人提議回家,不要在惡劣的天氣下冒生命危險,喬治卻認為不應就此放棄,最後雙方互相妥協:7日內如果天氣還不好轉,就打道回府。

1924年6月2日,喬治得到消息:在季風季節來臨前,有7-10天的好天氣周期。得到消息後不久,2名隊員即刻啟程,開始了人類又一次的衝擊珠峰頂峰的征程。為什麼喬治沒有第一批出發?這實際上是喬治的安排,他作為登山隊長,把第一次沖頂機會讓給其他隊員。

喬治馬洛里和歐文

1924年6月4日18時,兩名隊員沒有按時回來,於是喬治,歐文以及奧代爾3人背上物資前往救援,發現受傷緩慢下撤的兩人,得知兩人在離第二階梯很遠的地方就決定不攀登這個大岩壁,而是採取迂迴的方法,想要繞過第二階梯。但當他們兩人到達海拔8572米的地方後,因為錯誤摘下雪鏡導致眼瞼被凍在一起而不得不放棄。這個高度是當時人類到達的最高海拔,這個記錄直到29年後才有人打破。

6月6日清晨,喬治,歐文以及奧代爾3人開始了沖頂,下午3點,他們登上5號營地。6月7日清晨,喬治最後做出決定,由喬治和歐文搭檔完成沖頂,奧代爾回到5號營地待命。當晚,喬治在帳篷里給妻子寫了一封信:

親愛的:

我在離家鄉5000英里之外,海拔27300英尺的小帳篷里,尋找著光榮道路……

自此,再無喬治·馬洛里的消息,知道1999年他的遺體被發現…

參考資料

本文內容素材來自:《關榮道路》文化藝術出版社 傑弗里·阿切爾著 任小紅譯

本文圖片素材來自網路。


梅里雪山,中日聯合登山隊,世界第二大山難。

可以看這個:

全球第二大著名山難梅里雪山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

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遇難 記錄片


奧茲冰人?


中國地質大學登山隊,7+2大滿貫:

(7+2指世界七大高峰+兩極)

2012年5月19日 亞洲珠穆朗瑪峰

2013年7月18日 歐洲厄爾布魯士峰

2014年2月9日 非洲乞力馬扎羅峰

2014年9月22日 大洋洲科修斯科峰

2015年1月19日 南美洲阿空加瓜峰

2015年6月10日 北美洲麥金利峰

2016年4月24日 北極點

2016年12月14日 南極洲文森峰

2016年12月25日 南極點

截了個圖


謝邀!不好意思,不熟悉這個項目,抱歉了!


聖母峰山難,B站搜索重返危機現場-聖母峰山難就能看到。


推薦閱讀:

圖中的山是哪裡的?怎樣到達?海拔有多高?
為什麼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還有若干座知名的雪山無人登頂?
飛行員有可能恐高嗎?
除了自己,梅魯峰是世界上最難攀登的山峰嗎?

TAG:登山 | 戶外運動 | 雪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