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通過他人的文章能了解那個人的性格嗎?

還是必須認識一個人,通過交流,才能了解TA?

畢竟,寫文章可以是扮演角色

英文版:

Can you understand a person"s personality, their soul, their innermost thoughts just from reading their writing? Or do you have to know someone in person, actually communicate to really know them?


中國傳統有「相由心生」「字如其人」這樣的說法,認為性格會隨著人的行為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對於文章更是有「文風」之說。不同的人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將這個體系規範化,書面化,就成了文章。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說怎麼從文章看作者的性格。

一:思想

語言的最終目的是溝通,是要傳達出自己的思想。所以讀文章時,最重要的就是去了解,體會作者究竟是想要給讀者傳達什麼思想。從這個思想中,我們可以了解作者的三觀。從文章的中心思想內觀察作者的品德如何,胸懷有多大。

比如我們可以從《我有一個夢想》看出,馬丁是位有廣闊胸襟,熱情溫和的人。想必和他在一起,自己一定很有幹勁。

從《狂人日記》中,可以看出魯迅是位勇敢的鬥士,閱畢放下書,胸中便有吶喊的慾望,可以感受作者的浩然正氣與愛國情懷。

二:條理

文章要有文章的結構,脈絡。文章的語言必須要有邏輯性,才能讓讀者明白作者的思想。而文章否有邏輯思維,可以判斷作者是否是個聰明的人。文章的條理是否清晰,可以用來推斷作者剖析問題的水準高低。

如果文章邏輯雜亂,主次不分,閱讀起來很困難,說明作者自己也沒有深刻的思考過,看問題點到為止,想到哪裡是哪裡。這樣的人,雖然豁達開朗,可以作朋友,但是盡量不要共事,因為他難以分析狀況,無法對自己的行動進行合理安排。

反之,文章詳略得當,主次分明,邏輯層層遞進,讓人一眼看出思維框架,可以判斷作者是個思維縝密的人,做事用心有條理,可以和他一起完成重要任務。

三:辭彙

從辭彙中可以看作者的藝術感以及對美的認識。辭藻堆砌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好像用磚塊建築大廈,小木屋舒適,水泥房安全,樣板房簡樸,各有特色,各有利弊。從作者的用詞習慣,可以判斷他的藝術感與心態如何。

如果文章寫的像政府報告一樣都是大段的官方語言,那麼作者大抵是的古板的人,嚴肅冷靜,做事認真可與共事,少開玩笑。

如果文中用詞很富有美感,像朱自清的《春》,就可以看出作者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充滿對生活的熱愛,這樣的人待人溫和,如沐春風。

如果文章用詞生活化,非常幽默,如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可以看出作者很豪爽,健談,和他在一起永遠快樂。

如果文章用詞粗鄙而不幽默,此非質樸而是粗俗,還是少閱為妙。

如果文章用詞華麗,但是只是無意義堆砌,過於浮華,如《小時代》,作者則更可能只是喜歡炫耀,這種人無法與他進行有建樹的談話,因為他滿腦子都在想表現自己的那點才華。

四:用典

從作者使用的典故可以看出作者的閱讀量與自己愛好。寫文章時通過用典來簡化想要表達的意識,將這個意識模型化,用一個典故來讓讀者心領神會。考究這個典故的出處,可以用來判斷作者閱讀過哪些書,去過什麼地方,平時有些什麼愛好。

你看一些可愛的理科生,就會在文章中流露些物理定律來描述變化,如我用勒夏特列原理來說格局變化。

如果文中很多古代用語,這作者看來是個愛讀史的人。他們明辨是非,充滿正氣,以史為鑒,思路開闊。

文中如果經常引用因果與禪宗,作者可能就是個睿智的讀經人啦。他應該是個心態平和,時而莞爾視眾生的人。

如果文章中經常出現網路上的梗,說明這位仁兄時不時刷論壇,他耐不住寂寞,也喜歡隨大流,少有主見。

讀文也是讀人,人的個性也會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流露給讀者。我在這裡也只是淺淺的談了一下。但是想要了解透徹的話,還是和TA多接觸吧,從各個方面一起觀察,判斷便會更加準確。


看情況,

A. 若是散文、雜文類,對比TA近幾年的作品可以看出或多或少TA的性格

B. 若是小說,由於有比較明確的結構內容設定,不太容易看出作者的性格

其實了解一個人性格的最好辦法是與其語言交流,大可不必通過文章了解,費時費力。


我想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覺得對的地方,優美的姿態甚至令人羨慕的優點流露出來。作者也不例外,我認為通過作者的大量文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一般來說,但往往是優點或中性的特點和性格,反面的性格往往認識不到。

我舉幾個例子,這是我在不同書上看到的事情。郭沫若在日本的時候有過同居的女子而回到中國後卻拋棄了她和所生的孩子,並且傳給了該女子性病,日本女子帶著孩子來中國找的時候,郭沫若避而不見,還是周總理解決了他們的居住問題。當然,我們都知道他寫過文章有名,但是沒看出他這個性格。

季羨林寫留德十年的時候,寫了在德國好多經歷,人文的,學術的,對寄宿房主的感激,對教授的感激,但是卻他對中國妻兒的關懷不足。這點是他兒子提出來的,他回國跟妻子交流很少甚至分居卻不離婚,也許,人們光看他的散文是看不出來這點冷漠性格的。

昨天還看了一本書上說,馬丁路德金在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前一天還跟妓女度過,並且喜歡虐待白人妓女。當然,他的演講文章還出現在我的中學課本上,文章寫得不錯,但是畢竟不能完全由文章看出性格。不看書,還不知道他有這個性格特點。

題主的意思也許是能夠看出作者某一方面的性格。比如說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經常看出他反戰的性格或者主張。他父親在大陸的經歷也許刺激了他,形成了他反戰的性格。他的文章也能看出他對純潔婚姻的嚮往,比如楊過和小龍女的故事。我想這與金庸3段婚姻經歷是分不開的,這幾段經歷塑造了他的愛情觀,婚姻觀,也體現在小說里。

人往往寫文章的時候會表露出主張和性格,但是一旦是關於自己的一切,往往會把事情往好里寫,不會寫出自己不好的性格。所以,也許文章能在一定層面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但是不是全部性格。

要想全面了解其性格,還要多接觸,兼聽則明。中國古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還有一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能。

文字妙的,說人話的,都能讓我多看一眼。

最難得的是文風奇又說人話的,讀一行懂一行,點頭如搗蒜,妙不可言。

只要讀到,精神上便已知遇,把酒言歡。

未曾相逢先一笑。

誰說讀文不讀人?


建議買本高考滿分作文。

你會覺得這些文章都是一個人寫的。。。


通過文章了解的是文風好嘛!與性格之類的關係不大。 如字如其人, 都是逗的,比如董其昌 蔡京 ,字很不錯,人呢?就呵呵了吧。

寫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表演,筆者要考慮受眾的喜好,bitch也會把自己寫成貞潔烈女的。

培根的散文集大家都讀過吧,但看看其生平,就會感慨怎麼會出入這麼大。

入黨申請書之類,一翻,你總不會以為大家都有烈士情懷吧?

還是錢老那句 吃你的雞蛋,別老問候母雞了。


可以,前提是量夠大。通過一個人表達內容的關鍵詞詞頻的統計(語法詞、涉及情緒、認知的詞等等,共有一百多個指標),可以推斷相關的人格特質。尤其對發現抑鬱傾向等問題十分有幫助。

基於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LIWC)的研究已經有很多,通過LIWC預測的語言風格來匹配好友圈也是商業機構目前很感興趣的內容,效果應該不輸於通過興趣愛好等條件匹配——重要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其實並不清楚我們跟哪些人更合得來,而LIWC為我們提供了指明道路的可能。

附上LIWC英文版的主頁鏈接: http://www.liwc.net/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LIWC)

睡前手機隨意一答,白天有空會補充點LIWC的有趣研究供大家參考,先這樣吧,早安。


我覺得是能的。

——————————————————————————————————————

比如說讀《岳陽樓記》,起碼我們知道範仲淹是個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人;讀三毛,起碼能知道她感性,喜歡幻想,骨子裡的浪漫,悲觀;「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非常明顯。

周國平寫過一篇文章叫《平淡的境界》,裡面說散文要寫出平淡的感覺最難,又說只有在中年以後,經歷過大起大落,心境平淡才能寫出平淡的文字。

一句話,你這個人是個什麼樣子,寫出來的文字就是什麼樣子。

當然,要在真實的前提下,即寫的就是自己內心真實所想的。前段從雲南旅遊回來,有個好友讓我寫個遊記,如果我寫我在雲南去了哪些地方,吃得好,玩的爽,他肯定會真的以為我在那邊非常瀟洒,那真實的情況是在那邊報了團,每天趕時間,至此發誓,再報團旅遊是小狗。

1.題主說寫作文是可以扮演角色的,其實吧,交流也是可以扮演角色的,是吧。如果一個有點智商的人真要想對你隱藏點什麼,幾乎都可以做到很難識破。

2.我覺得要從文章中了解一個人的性格還有可能,至於soul什麼的,我只想說,世上有幾人能夠一輩子能遇上一個soul mate,唉!


在古代中國,才子們都是以文會友,然後再相見恨晚的。所以我覺得應該是能的。但是一篇兩篇肯定不能完全看出來,得有一個長時間的關注,由多篇文章總結出一個人大致的性格。


這個問題取決於你看到的文章有多大的信息量。

語言風格、標點使用習慣、顏文字、文字內容都是可以反應人的性格的。

舉例:寢室四人被通知參加學校講座,四人都發了微博

A 講座好無聊……

B 今天講座的內容很有意義呢!學到了很多東西!

C 聽著聽著就肚子餓了ヽ(  ̄д ̄;)ノ我想吃燒烤

D 愉快地逃了學校的講座~這麼好的天氣果然應該用來睡覺~


竊以為really know很難做到,即便做到了也很難證明你確實做到了。所以總的來說結論便是很難做到。


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啦。言談舉止就是反應一個人的三觀啊,文章只是言談的另一種形式。


文字始終是預設觀眾,精心雕琢的把戲。人心難測,是否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說不好,不好說。


能,如果他誠實。交流也可以角色扮演的,如果他偽裝得好的話


可以了解一部分。但不能代表全部。文字也會有欺騙性


你可以了解到他希望展現給你的性格,或者說他的面具。


差不多。能看出深度


不一定,中國雖然有一句話叫做「文如其人」,而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比如權力、金錢的誘惑。宋朝的秦繪、蔡京,清朝的納蘭明珠,直到民國時期的胡蘭成,哪一個的文章不是講得江山社稷,做的卻是蠅蠅苟苟的事情。


人是兩面性的,甚至多面,通過文字是可以了解他的一面,但不是全面。


我覺得能不能通過文字深入的了解一個人要取決於這個人願意展示多少,以及是不是真實的。

而要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一個人的話,我認為不僅僅是要看這個人說了什麼寫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在各種真實環境下是如何做出選擇的。

舉例:

這個人如何選擇朋友

這個人在選擇大學的時候是為了愛好還是為了就業

這個人平時很nice但是在心情很差的時候會不會對別人很粗魯

等等。

總的來說,可以通過文章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感情豐富和矯情的界限和差別在哪裡?
從美學角度講,憂鬱會更使人有魅力嗎?
為什麼我覺得我喝酒後溝通能力很強很外向,但是平時很內向?
體虛氣血差是不是也會影響性格和情緒?
hebe(田馥甄)的性格是怎樣的?

TAG:心理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