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世民的皇后長孫皇后?
她真的可以被稱為千古一後嗎?
隋仁壽元年二月六日,長安永興坊,繼室高氏為丈夫長孫晟誕下了第二個孩子,小字觀音婢。
高氏出身北齊皇族宗室,她的丈夫長孫晟亦是北魏拓跋氏宗室長之後,不過此時此刻新添幼女的長孫夫婦並沒有想到,他們懷中的這個小女兒日後將會有著比他們更為顯赫的身份,乃至成為母儀天下名垂青史的一代賢后。
大業五年,右驍衛將軍長孫晟逝世,年僅八歲的長孫氏與母親及哥哥長孫無忌一併被異母兄長孫安業趕出家門,高氏無奈之下只得帶著一雙年幼的兒女投奔哥哥高士廉。
高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與薛道衡、崔祖浚並稱先達,結為忘年之交,如此具有名師風度的人自然不會嫌棄自己的妹妹,他將高氏與長孫兄妹接回家,對他們十分照顧。後來高士廉被貶為硃鳶主簿要遠赴嶺南上任,為了安頓好妹妹一家,特意將自己的大宅賣了另買了座小一些的宅子安置好他們。高士廉又見唐國公的次子李世民表現得非同一般,便做主將外甥女許配給李世民為妻。
大業十年,年僅十二歲的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婚後長孫氏回永興坊省親,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張氏在長孫氏居住的地方看見了一匹高頭大馬,而且鞍勒等物準備得一應俱全,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丈夫,於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說:「此女貴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後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冊封其妻長孫氏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與李世民的長子誕生於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不過承乾有著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為這個孫子親賜。
武德三年,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與李泰分別被冊封為恆山郡王與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長孫氏為李世民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麗質——天生麗質難自棄,單從這名字中就可想見李世民對這個寶貝女兒的喜愛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將宜都郡王李泰進封為衛王,加授上柱國,以繼李元霸之後。原本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後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這對李世民一家來說是莫大的恩寵。
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廢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唐高祖特別准許秦王李世民可以自己鑄三爐的錢,據唐玄宗時的大臣鄭虔說,歐陽詢奉上蠟樣時,王妃長孫氏曾不小心在蠟樣上留下了一點指甲的痕迹,於是開元通寶鑄造完成後上面便有了一縷「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將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長子李承乾的侍讀。
武德七年,唐高祖將恆山郡王李承乾徙封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同年,李世民又將長孫氏的另一個侄子,也就是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隨著大唐江山的統一,李世民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了京城,又因為功高震主,秦王府與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積怨也日漸加深。長孫氏便充分發揮了自己身為女眷的優勢,時常進宮侍奉高祖與後宮嬪妃,儘力彌補彼此之間的嫌隙。但此時長孫氏的身體並不太好,李世民曾在經過太原的時候想到妻子曾經在玄中寺聆聽鐘聲並修葺寺廟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會寺中的高僧道綽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寶,以此為妻子祈福。
武德九年,隨著秦王府與東宮的局勢越來越緊張,長孫氏與房玄齡「同心影助」,共同輔佐李世民。最後,李世民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帶領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門埋伏,長孫親自為將士們分發盔甲,勉勵眾人,將士們都感激萬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成功誅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後,被唐高祖立為皇太子,而長孫氏也被冊拜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後只過了13天,就將自己的妻子長孫氏冊立為皇后, 絲毫不顧此時突厥壓境的巨大威脅, 並追贈自己的岳父長孫晟為司空、齊國公,謚曰獻。十月癸亥,又立嫡長子中山郡王李承乾為皇太子。
貞觀元年,唐太宗將玄武門之變中功勛第一的長孫無忌進封為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又因為長孫無忌與自己年少時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與功臣的雙重身份,唐太宗對他格外重視,經常讓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書右僕射的要職。三月癸巳,長孫皇后舉行了親蠶禮。
同年,長孫皇后的叔父長孫敞因為貪污被免官,唐太宗卻因為長孫敞是妻子叔父的緣故,經常命人送絹給他,供他開銷,不久又讓他以宗正卿的官銜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薛國公長孫安業與李孝常、劉德裕、元弘善等人謀反事泄,按罪當死,但長孫皇后卻流著淚向丈夫求情說:「安業之罪,萬死無赦。但他早年將我和母親趕出家門,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殺了長孫安業,世人必然會認為我是仗著陛下的寵愛報復兄長。」於是別的主犯全部被誅,甚至李孝常的幾個兒子也因連坐全部被殺,惟獨長孫安業得以免於一死。
貞觀二年,長孫皇后反對哥哥長孫無忌擔任要職,常常對丈夫說:「我身為一朝皇后,尊貴已極,實在不願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漢朝的呂霍外戚正是前車之鑒,希望陛下千萬不要任命我的哥哥為宰相。」唐太宗一開始並沒有聽從妻子的意見,堅持給了長孫無忌高官厚祿,於是長孫皇后私下讓哥哥主動辭去這些職位,直到唐太宗最終不得不答應,只加封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的虛銜,長孫皇后這才喜笑顏開。
五月,衛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為是長孫皇后所生的緣故而寵冠諸王,唐太宗令其遙領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而同時受封的蜀王李恪不僅只是益州都督,而且封地也就只有區區8州而已。
六月庚寅,長孫皇后在麗正殿生下了第三個兒子李治,唐太宗欣喜異常,不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員,賜帛有差,還下令只要是在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領取糧食。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後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后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朱紅襁褓一併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同年,長孫皇后的長女,年僅八歲的李麗質被冊封為長樂公主,食邑三千戶。
貞觀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長孫皇后之子李治為晉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師元琬於苑內德業寺為長孫皇后寫藏經。
貞觀六年,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特所鍾愛的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特別下令讓有司準備比長公主多一倍的嫁妝,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韋挺剛剛上表批評過時風:「今貴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極歡宴;唯競奢侈,不顧禮經。……若不訓以義方,將恐此風愈扇。」結果唐太宗竟然「頂風作案」,要為自己的愛女準備的嫁妝甚至比長公主還要多許多,此舉自然而然招徠了魏徵的嚴厲制止。
魏徵認為嫁妝比長公主多一倍不合禮法,極力諫止,唐太宗下朝後將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感嘆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徵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曉原來魏徵果然是於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徵作為臣下卻能夠秉直上諫,這份品行實在是難能可貴。」於是下旨賞賜了二十萬錢與四百匹絹給魏徵,並特意囑咐道:「我希望鄭公能夠一直將這份敢於直諫之心保持下去,認為不對的就直說,不要因為君臣之禮而有所諱言。」
三月,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到九成宮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時,發現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濕潤,於是用手杖通導,即刻便有泉水湧出,隨即用石檻圍住,將之引伸為一個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請諸位大臣,並賜帛各有差。而由魏徵撰稿、歐陽詢正書的《九成宮醴泉銘》,記敘的正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散步時發現醴泉的這件趣事。
幾個月後,長孫皇后所生的小公主滿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于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來九成宮朝見,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自九成宮回到長安,唐太宗親自侍奉太上皇李淵,與長孫皇后一起獻上飲食服飾等,直到夜深了才離開。唐太宗想要親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應,讓太子李承乾代為相送。
貞觀七年,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後,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愛女長樂公主出嫁,而駙馬不是別人,正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未來的趙國公,現在的宗政少卿長孫沖。同年,長孫皇后的幼子晉王李治遙領并州大都督一職,那麼并州又是什麼地方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說李治得到的是太原這塊封地。但凡對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貴為北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可謂是地位全面超然。因為太原不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鎮,更是李唐的龍興之地!而唐太宗卻輕描淡寫地將晉王這個封號給了李治,又將地位如此獨特的太原封給了他,唐太宗對妻子所生的這個小兒子的寵愛之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遙領鄜州大都督及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的同時,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將軍、雍州牧等職位,而在別的同齡皇子已經遠赴封地上任的時候,李泰不僅仍舊留在父母的身邊沒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還下令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
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淵在兩儀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與長孫皇后親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異寶,長孫皇后又親自為唐高祖梳頭,為他戴上冠冕,並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頭髮都全白了。」眾人無不傷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尋常百姓一樣。
庚辰,長孫皇后與唐太宗一起駕幸九成宮,有一天夜裡柴紹匆忙前來上報說有急變,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離去,而同床共眠的長孫皇后雖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堅持要一同前往,宮人紛紛勸止,長孫皇后卻說:「陛下如此震驚,我又如何能夠安心養病?」
貞觀九年三月,長孫皇后舉行了親蠶禮。同年長孫皇后身體不適,唐太宗擔憂之下接連請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等諸位得道高僧進宮為妻子受戒祈福。後來曇藏法師逝世於會昌寺,長孫皇后與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為其弔喪,唐太宗又下詔安葬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也因為為皇后受戒的緣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為了空觀寺上座。
貞觀十年,隨著長孫皇后病重,李承乾為母親的病情十分憂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為母親祈福,但長孫皇后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並說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變的。何況赦免囚犯是國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為之事,怎麼可以因為我一介婦人而亂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於是把這件事告訴了房玄齡,唐太宗與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們紛紛請求大赦天下,但是長孫皇后堅決拒絕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雖然不忍違逆妻子的意思,沒有大赦天下,但是卻另闢蹊徑,想到了別的方法來為愛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詔說:「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並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並依舊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廢棄寺廟,「以希福力」,希望佛祖保佑妻子能夠早日康復。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復的寺廟,大名鼎鼎的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此親自撰寫了《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一文併流傳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為之事,但是為了從死神手裡搶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還是為了。
然而,儘管唐太宗想方設法想要從死神手裡將愛妻的生命奪回來,但天不遂人願,這一年的六月己卯,長孫皇后拋下了少年時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拋下了剛剛弱冠的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拋下了剛剛出降的愛女長樂公主以及更為年幼的4個兒女,崩於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盛年而逝,留給丈夫、兒女的是無盡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對妻子的離世悲慟萬分,諸位皇子公主也悲傷異常,尤其是晉王李治,哀慕感動了周圍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於是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舉動: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一雙兒女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撫養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親自撫養公主的皇帝!
試想中國上下五千年有過多少位皇子,有過多少位公主,又有幾個能有這份殊榮被皇帝父親親自撫養?而長孫皇后的兒女並沒有因為母親人走茶涼,反而享受到了這等殊榮,這實在是唐太宗這個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驚世舉動!
九月丁酉,長孫皇后將要安葬昭陵,虞世南為此撰寫了一篇《文德皇后哀冊文》,而提到長孫皇后的謚號「文德」二字,又是說來話長。
在長孫皇后之前,歷代皇后都是按例謚號只有一個字,等到皇帝死後謚號確定下來了,再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時候,追謚竇皇后為「穆皇后」,唐高祖死後合上他的謚號即為「太穆皇后」。但到了長孫皇后這裡,卻從一開始就是謚曰「文德」二字,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這一個謚號並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完美,只有再加上歷代皇帝最心儀的「文」這個謚號,才能算是最高禮遇。
十一月庚寅,長孫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親自為妻子撰寫碑文,特別提及了長孫皇后臨終前曾百般囑咐過要「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的心愿,所以唐太宗親自選定了九嵕山為帝陵墓址,因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願望。
長孫皇后下葬時,唐太宗又特意挑選了名聲嘉美、英俊可愛、博通諸藝、富於才情的於尚范、袁公瑜、齊世武、獨孤士餮、宋思真、陸紹、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為挽郎。
就在這段百官為皇后服喪的期間,又發生了一件事。中書舍人許敬宗有一次看到歐陽詢的相貌醜陋怪異,竟然大笑出聲,唐太宗知道後十分生氣,將許敬宗貶為了洪州司馬,不僅一下子官職連降3級,而且還從京官被貶為了地方官員,這樣的處罰不可謂不重。
而唐太宗對妻子的追念遠遠不止於此。長孫皇后逝世後,唐太宗度人在宗聖觀出家,為皇后追福。
又根據史書的記載,長孫皇后安葬進昭陵的元宮後,唐太宗下令讓人在五重石門外修建棧道,令宮人起居供養一如皇后生前。
唐太宗又因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層觀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徵一起登上層觀,唐太宗指著昭陵讓魏徵看,魏徵則回答說:「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為陛下是在讓臣看獻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麼臣看到了。」唐太宗聞言潸然淚下,不得不毀掉了層觀。
在這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唐太宗如此張揚的思念妻子被魏徵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唐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湧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給魏徵的回詔中,公然向大臣傾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如此一字一血淚,當真令人唏噓不已。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將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為祭祀長孫皇后時用的廟樂。
按照慣例,只有當皇帝駕崩後,皇后才能跟隨丈夫一同配享太廟,但唐太宗卻早早將長孫皇后配享太廟,並且連指定的廟樂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與重視,才會讓妻子與自己的祖先們一起享受同等級別的祭祀?
貞觀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釋道宣為妻子寫了《大般涅盤經卷》作為供養經,以此為長孫氏追福,這部經書後來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鐸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發願為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的龍門山三龕落成,唐太宗駕幸伊闕,親自檢閱佛龕。而伊闕佛龕之碑上的《三龕記》則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是龍門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畫奇偉,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裝飾之宏偉壯麗,乃至「有金銀之語」,足可見李泰對母親長孫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見唐太宗對此佛龕之重視。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為已逝世的愛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將年僅8歲的小女兒封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戶。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嶽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則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卻大方地將衡山作為封邑,封給了這個嫡出的小女兒。
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謀反的事情敗露,而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責之切的背面也是愛之深,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是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更不想讓逝去的妻子傷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可現在唐太宗卻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麼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兒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縱然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因為奪嫡而雙雙被貶,唐太宗也因此傷透了心,但為了同時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年幼但性格溫和的幼子李治為太子,並說了這樣一段話:「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而意欲奪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處罰,也不過是降了一級爵位,只被貶為了東萊郡王,後又改封順陽郡王。
八月,正值青春年少的長樂公主病逝,唐太宗對愛女的早逝悲痛異常,下令讓長樂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門的規格——這不僅是在昭陵現已發掘的陪葬墓中獨屬一份,即便是在整個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號墓為陵」、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屬這一情況。
然而皇家的不幸並沒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親自撫養在膝下的晉陽公主也因病逝世,年僅十二歲。唐太宗悲傷不能自己,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數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我又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於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
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傷,下詔給有關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於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不幸夭折的愛女的往生祈禱,同時也希望能夠藉此給予自己一絲絲的安慰。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於黔州,唐太宗為他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親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時不禁潸然淚下。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於長安崇仁里,唐太宗帶著病體執意要親臨宅邸弔喪,並對前來阻攔的房玄齡說:「我這次前往,不只是為了君臣之義,更是為了當年允婚的情誼,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義重,你不用再勸我了。」於是唐太宗帶著數百騎士兵從興安門出發,一直到了延喜門,長孫無忌上前說道:「陛下聖體抱恙,此時前去弔喪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舊情,臣很感激,但亡舅臨終前曾說過:『陛下對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後也許會親自前來弔喪,而我只不過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員,活著時對陛下沒什麼幫助,怎麼可以死後還要讓陛下如此勞煩,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會十分愧疚的。』」長孫無忌跪在唐太宗的馬前流著淚極力勸止,唐太宗這才答應回宮。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將因奪嫡被貶的順陽郡王李泰重新進封為濮王,食邑一萬戶。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評價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的大慈恩寺。如此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面積之大甚至佔據了整個晉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奢華,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許,即使是太子,也沒有這個能力與膽量這麼做,而《詔建大慈恩寺》這封詔書也證明了這座規模宏偉的寺廟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詔令太常卿李道宗帶領九部樂,萬年令宋行質、長安令裴方彥等人各率縣內音聲及諸寺幢帳,務必要讓大慈恩寺顯得莊嚴肅穆,並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請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隨後,唐太宗又帶領太子李治與百官後宮等在安福門樓執香爐,目送高僧與各種佛像、經卷、舍利等依次奉進大慈恩寺,各種奇珍異寶「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盡頭。
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唐太宗將長孫皇后所生的小女兒衡山公主下嫁長孫詮,唐太宗還因此特意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風,與京兆尹、馮翊並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將州縣分為八個等級,岐州位列第二,僅次於雍州、洛州、并州,中晚唐時更是一度被定為了西京,所以長孫操只因兒子尚主便被提拔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對衡山有多重視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儀式極為繁瑣,所以遺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駕崩,婚禮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於九成宮含風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元宮,與長孫皇后同穴而葬。
隨著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貞觀帝後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實不然,從古至今各種關於貞觀帝後的傳說一直屢出不窮,而且大多和「病」跟「吃」有關,往往都是長孫皇后鳳體抱恙,唐太宗急著發動全國找秘方,然後吃了民間的各種美食名葯就好了。
事實上在交通和信息都不發達的古代,天子腳下都未必能知道皇宮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民間的老百姓就更加不可能清楚了。所以很可能是因為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那些大事:長孫皇后一生病,唐太宗又是急得延請高僧祈福又是下令全國廣修廟宇為妻子積福;長孫皇后誕皇子李治,唐太宗高興得普天同慶,每個有幸與李治同天出生的人還能得到額外的糧食賞賜。隨著這樣一次次的昭告天下,百姓們心裡就留下了這樣一個固有印象:修廟了,是因為皇后身體不好,有米拿,是因為皇后生寶寶了,所以長孫皇后懷孕患病由孫思邈引線診脈傳頌千古;唐太宗為產後體虛的愛妻訪求一種名為蜜碗的美食;唐太宗親自釀了葡萄酒與長孫皇后共飲等等,這些傳說經久不衰,至今未歇。
而關於長孫皇后的種種事迹,也歷來為世人所喜聞樂見,如長孫皇后所作《春遊曲》,唐太宗對妻子的這首詩是「見而誦之,嘖嘖稱美」,但偏要有老學究認為長孫皇后作為一代賢后卻「作情艷,恐傷盛德」;又如長孫皇后一雙保存至宋時的岐頭履,「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這雙岐頭履由鮮艷光燦的羽毛織成,黃金珍珠點綴其中,後來傳到宋代秘庫中。此履製作精細絕倫,宋朝畫家米芾奉命為文德皇后履作畫題字,後又流傳到明代,亦被時人當做國粹來保存,有人慾出數萬錢只為看一眼,主人仍不許。
而這隻遺履的出現,也使長孫皇后「布衣補丁」求賢德的說法不攻自破。一雙鞋子尚且如此華麗,那麼衣飾的華麗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實上史書記載的也是長孫皇后對這些衣飾物品的態度是夠用即可,沒有不必要的鋪張浪費,而不是說她苛求自己,只穿破舊或打折補丁的衣服。而這雙飾金綴珠、丹羽織成的遺履也恰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長孫皇后燦若丹羽,金裹珠耀的華麗一生:
確實是驚世華麗,在一個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會裡,即使嫁的是一個普通男人也不能輕易說「不」,對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但長孫皇后卻常常氣定神閑對皇帝丈夫說「不」——不想發表意見時,無論皇帝如何問,就是不說;不想讓兄長為官時,即使皇帝反對,兄長也一定要辭官;想要赦免兄長時,就算兄長犯了謀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認為某人無罪時,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舊頂風而上,從容辯白;更有甚者,就連死後的墓葬形式都要親自選定……長孫皇后的強勢令人佩服,不過更令人佩服的是願意縱容長孫皇后強勢的那個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個男權的世界裡,一個女人無論多麼強勢多麼出眾,若沒有男人的垂青,她幾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長孫皇后能成就一場驚世華麗,成為千古傳頌的一代賢后,唐太宗居功至偉。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唐太宗的後宮那麼風平浪靜,是長孫皇后的寬容慈悲感動了這些嬪妃嗎?不,當然不是!寬容慈悲並不能阻擋爭寵出頭之心,史書中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寵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讓後宮真正風平浪靜平息了爭寵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為唐太宗獨愛長孫皇后一人,後宮中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無記載的無寵嬪妃們並不會蠢笨到以卵擊石自尋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後宮中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爭風吃醋的事情發生。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麼不妒忌後宮,為什麼會善待後宮?原因很簡單,因為後宮是自古以來的制度,並非唐太宗才有,何況曆數唐太宗後宮的嬪妃尤其是正一品的四妃,除了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外再無更多的記錄——對於早已三千寵愛在一身的長孫皇后而言,這些無寵後宮又有什麼值得她妒忌呢?這個世上錦上添花者也許不多,但更多人也還不屑於落井下石,面對已無力還擊的這些弱者,長孫皇后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徵明明阻撓皇帝給長樂公主加嫁妝,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這是在假裝賢德嗎?她難道就不想親生女兒嫁得風光些?答案很簡單,因為她的女兒一直很風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公主」這句話已經勝過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異寶,這句話就是長樂公主最為珍貴的嫁妝。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臨終前為什麼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后不用去擔憂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麼會發下「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的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嗎?不,當然不是!這個誓言只能說,女人終究是女人,當一個男人,當一個皇帝能夠全心全意無私無畏地獨愛一個女人時,這個女人必然會回報。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女人終究是女人!其實千百年來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可的恩愛夫妻,不僅正史上的記載數不勝數,就連各種民間傳說也是層出不窮。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於什麼緣故,或許是因為長孫皇后沒有仗著唐太宗對自己的寵愛殘害妃嬪、禍國殃民,又或許是一些無聊八卦人士的獵奇以及嘩眾取寵心理,導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對鶼鰈情深的恩愛夫妻說成了怨偶。
也許有人會說一千年前的事誰能知道呢,唐太宗愛誰只有他自己清楚。可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歷史見證者們留下的錚錚記載,卻偏偏相信千百年後現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親眼見證」唐太宗錯綜複雜、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史,並美其名曰「大唐氣勢」。如果非要這樣才是所謂的「大唐氣勢」,那麼很遺憾,唐太宗並沒有這份氣勢,他很「庸俗」、很「落伍」地只鍾情於自己的妻子、只為自己的妻子痴心。
前面有人說她可以稱為完美,的確,一個女人能擁有的她全擁有了,甚至後世名聲都有了。首先,良好的出生,出色的名門之後,父族母族皆為皇族,她父親是軍事家,外交家,強大的突厥在他手上一分為二,本人俊美非凡,可移步百度下長孫皇后她爹。唯一是在長孫比較小就過世了,但她有同為皇族後裔的舅族可以依靠,有舅舅,她舅舅也是名人啊名人,高士廉。有親哥哥,感情很好,可以依靠。並不缺愛。良好的出身,這一點,呂后,陰麗華,郭皇后,馬皇后,及其他大部分做皇后基本都是。 二,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怎麼樣呢?李世民是主動選擇的,隨你怎麼百度全是說因為長孫她婆婆不錯,所以估計會有好兒子,所以伯父舅舅為她謀劃,才選擇了李世民,她得多優秀,才能讓李家沒有半分挑剔。萬一你選那麼優秀的對方看不上你該怎麼辦??李世民家庭個人相當出色,而且年歲相當,哥哥和丈夫還是好朋友。 這一點很多皇后就比不是,比如呂后嫁劉邦時,劉邦還不咋地。陰出嫁時劉秀還是小官,馬皇后嫁朱的時候,朱元璋連飯都吃不飽。這一點長孫勝過她們許多。
三,子女,三子四女,從貴族看這個一是恩愛的象徵,二是繼承權的象徵。這一點,呂后一子,呵呵。
四,年少夫妻最大的問題是丈夫顯貴了,忘記的那些年吃過的苦怎麼辦,看看劉邦稱帝各種看呂后不順眼,太子都不願意讓她兒子做。劉秀先娶陰麗華後娶郭聖通,先立了郭為後做又改立陰為皇后,嘖嘖簡直了。漢武帝金屋藏了阿嬌,又看上衛子夫,衛又巫咒案自殺。長孫沒有這個問題,她做皇后後生了一子三女還收養了一個。李世民表示老婆意見很好很重要例如朝服勸諫。李世民對子女寵愛各種數不盡。 五,對妻子好不算真的好,還得對妻子的親戚朋友好,李世民對高士廉,長孫無忌好是有口皆碑,還有長孫順德長孫安業這樣的醬油角色也好。五,後代繼承,偌大家業好不容易打下來了,得交給自己兒子吧,不能便宜的那小三小四的兒子吧,雖然李承乾各種不靠譜,比如同性戀啊比如他老爸被人尊稱天可汗時,他的目標是去在草原可漢手下當個將軍!!excuse. ??但直到他謀反板上釘釘時太子才沒戲的。並且謀反的龍套都被殺就他沒事,說他不開心早亡的,不完全是。他抑鬱是肯定的,但想想長樂公主以嫡長女嫁給舅舅家,但也只活了二十來歲。我覺得關鍵是長孫生承乾,長樂,泰太小了,十八歲生承乾,他們三個一年一個,所以底子比較不好。想角逐皇位的李泰,只是貶職位而已,更別說四年後就又進封了。最後繼承者李治,老九,做太子時還跟老爸住在宮廷,你說他有何出色的除了出身。只是是長孫親兒子啊。。呂后只有一子,所以她兒子死了只能立孫子。馬大腳皇后更慘有兒子可惜兒子比丈夫還死得早,孫子倒是即位了可被叔叔幹掉了,朱棣也不是馬皇后親兒子,也就是說後面明朝再怎麼樣也不是她血統下的事了。郭聖通和陰麗華都有兒子,結果,郭的兒子立了太子又被劉秀反覆變成陰的兒子了,唉,一筆亂帳。 六,死後,貞觀十年就過世的長孫,只做了十年皇后,李世民再沒有立皇后了,後面十三年他只有一個孩子出生。親自撫養皇子公主。並開創了帝後同穴合葬的先例。 七,死後名聲,她的三個遺囑簡直是典範,而且說明她並不是不理朝政不拿主意的人。長孫皇后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失德可以被攻擊的人,她本人過世早,沒有搞干預朝政的事,再她多次請求少給外戚權利,後來長孫無忌的事也怨不了她。且佩服她有先見之明,而且長樂嫁給無忌長子也是為了後期保護無忌一家的考慮,只是長樂只活了二十幾歲。 以上~長孫是生前活得相對幸福,做皇后肯定有責任,不過想想呂后之類遭遇的危機,她擔心是反而是老公對我太好該怎麼辦~死後名聲更好,可謂名垂青史。 她完全符合中國傳統觀念包括現在社會對女性的要求,不干涉丈夫的事業,但卻能在關鍵時刻適時提醒,夫妻雙方感情甚好但就是不顯,中國古代似乎並不喜歡渲染成功男性和妻子感情有多好。千古一後。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直的分隔線——
真正的賢皇后,下要相夫教子,打理後宮,所謂賢妻良母是也。上則勸薦皇帝,愛護子民,所謂母儀天下是也。
所以我認為所謂的賢皇后,便是把賢妻良母做到極致罷了。反對認為長孫皇后沒有獨立人格的說法,她名義上不參政,實際上對李世民的政治舉措影響並不小,從她能力拒無忌任僕射和諫太宗納魏徽言可以看出她擁有的政治能力是能夠左右尚書省領導人選和保護臣子的,且這兩件事都是她逆李世民意而言,這還能黑她沒獨立人格,敢情只有獨孤伽羅和阿武那種才算獨立?長孫後是能與丈夫一起登玄武門的女子,也是有長遠眼光想要保全長孫無忌性命的女子,只這兩點,她可以說能與任何一位女主雄才相較,但其人政治慾望也好,其家與李世民的關係也罷都使得她不會站在明面干政,這也導致世人對她的評價有些低估了。
1.千古一後當之無愧2.太聰明了3.我也想有這樣一個老婆
慎贊徽音。(謹慎的輔佐皇帝給她帶來好的名聲)賢后的典範+妥妥的寵後+美麗的賢內助+大家族的嫡女,高宗生母。千古一後當之無愧啊。「慎贊徽音」雖然是乾隆題給烏拉那拉氏的,但個人認為可以用來形容文德皇后。唐太宗玄武門之變,長孫皇后也是助力;後來太宗登基,不管是多次為朝臣求情還是臨終保下房玄齡,皇后都是太宗的賢內助。有人說太宗剛烈長孫柔和,一陽一陰協調才有貞觀之治,竊以為然也。皇后一生謙虛謹慎,始終勸太宗不要給自己的哥哥太多權力,乃至病重不欲做法,臨終請求薄葬。如此等等,賢后中的教科書。她做的不教科書的一點貌似是自信滿滿的《春遊曲》,還有貌似給長孫順德求過情。太宗在她死後還跑到層觀上眺望,妥妥的寵後。
文德之昌,豈敢忘
確實稱得上千古一後。形容她就兩字:完美。出身好,容貌好,性格好,手腕好,名聲好,命運和結局也好(寵冠後宮,自然死亡),綜合實力笑傲整個華夏皇后圈。論最重要的政治能力,阿武呂雉都是豐碑級的人物,但不是好皇后,因為平生際遇,人沒少殺,歷史名聲上至少有黑點。而且呂雉姑且不提,阿武在李世民的後宮根本混不出頭,遇到李治就真愛無敵,說明能力跟愛不愛沒多大關係。至於其他皇后選手,有一樣能勝過長孫就不錯了,更不要說綜合PK。作為皇后來說,長孫除去以上的優點,她和皇帝本人也配合的很好,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皇后這一職能的所有正面影響。
五代時期的歷史學家沈昫在其生前所著的《舊唐書》中說:「三代之政,莫不以賢妃開國,嬖寵傾邦。」可見,古代文人並不全盤糊塗,亡國不忘記女人一筆賬,開國也同樣為女人記一功。且不說在開國亡國一事上男人與女人誰因誰及,歷代載入史冊的皇后中,長孫皇后一定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長孫皇后,名不詳,《觀世音經箋注》中說她「小字觀音婢」,聊備一說,不可偏信。關於她的出生地有兩種說法,後世普遍採取《新唐書》中的記載,稱她為河南洛陽人。但在《舊唐書》中,長孫皇后被記載為長安人。至於出身和家庭狀況,史籍記載較為一致。長孫一族原為北魏拓跋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新唐書》)。這樣看來,長孫一族並非漢人,而是漢化後的北方民族。長孫氏出生在官僚家庭,從高祖起便在朝出任高官,到父親一輩已入軍籍,官至隋朝的右驍衛將軍。母親高氏為「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同樣是官僚家庭出身。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出生長大,長孫氏自小眼界不低,加之父親「涉書史」,受父輩影響,她「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舊唐書》)
長孫氏有兄兩人,一為父親前妻所生,名安業;一為同母所出,就是後來高宗時期的名相長孫無忌。長孫氏很小就被定下婚約,對方是隴西貴族出身,名李世民。關於這段姻緣的起始,《新唐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晟兄熾,為周通道館學士。嘗聞太穆勸撫突厥女,心志之。每語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昏。」故晟以女太宗。
太穆是李世民生母竇氏死後的謚號,為北周公主所生,自小有男兒志,名揚遠播。長孫氏的大伯當時在朝為官,聽聞了竇氏的賢明,斷定她生的兒子一定是「奇子」,勸弟弟及早為侄女做打算。長孫晟便搶佔先機,為小女兒定下了這一樁婚約。
按理說,有如此出身又有大好的前途,長孫氏的成長一定是幸福愉悅的。可惜,挫折總喜歡眷顧聰慧而堅韌的人,彷彿這是成就他們終極幸福的一部分。隋大業五年,長孫晟離世,長孫氏當時只有八歲,而就在這之後,「異母兄安業無行,父喪,逐後、無忌還外家。」(《新唐書》)按常理,高氏有子,丈夫死後是可以留在夫家的。既然被逐,說明無忌還小,兄妹倆都沒有成年。孤兒寡母被夫家驅趕出來,通常是件令母家感到丟臉的事,往往並不優待,甚至拒絕接納。然而,舅舅高士廉卻沒有嫌棄他們,而是接納安頓了妹妹一家。長孫氏在舅舅家的生活沒有詳細記載,但《舊唐書》中說她「隋大業中,常歸寧於永興里」,既然婚後常回去看看,可以推斷她出嫁前在舅舅家的生活是愉悅的。而更有趣的是,在某次回娘家時,舅舅還為她算了一卦,得出的結論是「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貴不可言。」關於這次卜卦,新舊《唐書》中對故事的來龍去脈乃至卦辭都做了詳細的記載,可見舅舅一家對她是相當重視的。
但外甥女終究不比親生,何況是已經許有婚約的。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長孫氏十三歲便出嫁,當時丈夫李世民也才十六歲。按今天的觀點看,兩個十幾歲的孩子湊在一起,簡直如同過家家。不想這一對少男少女卻情投意合,相親相愛,這一攜手便走過了二十三年的風風雨雨。
婚後的三年里,天下動蕩、李氏家族發展壯大並最終取皇位而代之。長孫氏的「仁孝儉素」與「好讀書」大概也是在此時令李世民逐漸對其刮目相看,認識加深,兩人常「從容商略古事」(《資治通鑒》),長孫氏的諸多觀點和見解一定給李世民帶來不少啟發並影響深遠。婚後第四年,李氏家族正式取代楊氏家族稱帝,建立大唐帝國。李世民夫婦從此有了正式的身份,秦王和秦王妃。隨著地位的變化,家族中的矛盾日漸凸顯,而這父子兄弟間為爭奪權力而積累的矛盾卻將這對少年夫妻更加牢固地粘合在一起,感情愈加深厚。
李唐能得天下,李世民南征北戰,出功不小。功勞大了,野心也就會隨之增長,隨著封賞的不斷增多,慾望也就會愈發難以填平。父親李淵和太子李建成自然會察覺到李世民的變化,大家都是貴族家庭出身,深諳深宮內權力爭奪的遊戲與醜聞,開疆拓土雖離不開李世民,但卻也因此忌憚而提防他。男人間的摩擦升級,女人就是最好的潤滑劑。李世民在外征戰,長孫氏為他打理家事,為了緩和李氏家族的內部矛盾,還不滿二十歲的她可謂煞費苦心。《舊唐書》載:「時太宗功業既高,隱太子猜忌滋甚。後孝事高祖,恭順妃嬪,儘力彌縫,以存內助。」孝順公公,奉承一眾婆婆,長孫氏竭盡全力討好長輩,為的是讓李淵念及她的孝順減少對兒子李世民的猜忌。《新唐書》說她的舉動「消釋嫌猜」,從史書記載來看,她的努力起到了一定作用,等於為李世民爭取了時間和寶貴的資源。但矛盾終有爆發的那一天,為皇帝必須爭個你死我活的那一日還是到來了。
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舊唐書》
除了緩解矛盾,為丈夫收攏軍心也是長孫氏的功勞。玄武門之變千鈞一髮,只可成功不可失敗。謀劃得再好,若將士不與配合,人心渙散,也終將功虧一簣。長孫氏親自出馬,令參與者感激不已,李世民也當是心存感激的,這一次政變的成功是夫妻共同合作的結果。
李世民繼位後,長孫氏受冊封為皇后,本著發家不忘本的原則,長孫皇后繼續秉持節儉持家的作風,「凡所服御,取給而已」,太宗自然不肯虧待髮妻,「彌加禮待」。(《舊唐書》)除此外,太宗依舊保持著繼位前大事皆與髮妻商量的習慣,經常與她分享朝堂之事,並打算聽取她的意見。然而長孫皇后卻恪守自己的原則,堅決不干預朝政,拒絕發表自己的意見,亦不同意丈夫重用兄長無忌。甚至當太宗尋到機會欲要為她報當年被異母兄驅逐之仇時,她也為長兄求情,免了長孫安業的死罪。如此說來,長孫皇后少年老成,似乎要走上刻板教條缺乏生趣的道路。太宗雖然愛髮妻,但後宮嬪妃是皇帝標配,環境變了,人心不會變嗎?長孫皇后的一首七律詩讓我們看到了於史書記載不一樣的面孔,看到了母儀天下背後的一顆少女心。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首題為《春遊曲》的七律收錄在《全唐詩》中,是長孫皇后留下的唯一作品。《古今女史》說:「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可見唐太宗欣賞妻子的才學,亦被此詩所打動。雖然長孫皇后只有這一首詩留世,但從用詞、句式、對仗等多方面看,這絕不會是長孫皇后生前唯一的一次嘗試。從技巧上看,長孫皇后的寫作已相當成熟,接下來再看看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愫。
從首聯來看,這一次春遊的地點在皇宮大內的花園裡,人數不少,領隊的自然是長孫皇后。隊伍的主要組成人員當為太宗的嬪妃,或許也有王妃命婦在內,「蘭閨艷妾」告訴我們,參與春遊的女子都還很年輕。緊接著,頸聯用比喻描繪了大好春光和少婦們的艷麗姿容。新桃的嬌艷是從少婦們的面頰上偷取的,新柳的柔嫩是在學少婦們婀娜的姿態,景美人更美。明代柳如是曾有「桃花得氣美人中」一句,被贊佳句,而她的書寫方式則與長孫皇后神似,未知是否為借鑒。頷聯講少婦們看舞蝶聽啼鶯,遊玩十分暢快,尾聯借用魏晉遺風,表明少婦們雖為女子,卻不落俗流,皆是出眾風流之輩。唐太宗亦善撰文,從他所寫的《小山賦》(詳見下篇)中可以體味到他對魏晉風流的賞識和傳承。長孫皇后以林下自比,也許是夫妻欣賞品味相同,也許是受丈夫感染,心存嚮往。無論如何,短短八句詩里,看不見老成刻板的面孔,唯有春花爛漫,少女情思,風格清雅,令人賞心悅目。長孫皇后作此詩時當在二十齣頭的年紀,太宗也未及而立之年,深宮中有這樣一對夫妻便不再寂寞。長孫皇后曾自評夫婦兩人的關係是「情義深重」,絕非虛言。
長孫皇后生有三子四女,太宗皆鍾愛有加。即便晚年出現了爭權奪利的風波,太宗仍竭力保全,就連長孫皇后收養的女兒也被他視為掌上明珠。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但太宗卻對所愛之人用情極深。可惜,長孫皇后未能享盡天年,貞觀八年身染重疾,自此身體每況愈下,貞觀十年崩,時年只有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的死對唐太宗打擊沉重。在她病重時,太宗想盡各種辦法為她治療祈福。她死後,太宗翻閱她生前所撰寫的《女則》,「覽而增慟,以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可垂於後代。我豈不達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舊唐書》)太宗說得沒錯,他死於天命之年,而這份感情當是致死難忘。他多次在各地為長孫皇后造佛塔、寫佛經,幾個兒子也為了討好他為母親造佛像、建寺廟。在這一切之上,最令人動容的是《資治通鑒》中這段有名的記載:
太宗葬文德皇后於昭陵,上念後不已,乃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徵同登,使視之,征熟視之曰:「臣昏毛,不能見。」上指示之,征曰:「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故見之矣。」上泣,為之毀觀。
為了遙望追念亡妻,太宗在宮苑內造層觀,不但自己望,還要讓大臣望。魏徵遵守那個時代的忠臣原則,故意不理會太宗的悼思,目的是勸諫皇帝及早從悲痛中走出,將心思放在國家大事上。太宗一輩子聽魏徵的忠言逆耳,當然懂得他的心思。然而,太宗哭了,英明神武如他,殺伐決斷、佳麗無數,卻終不舍髮妻,為不得不遵守那個時代的原則而流淚。也許是愧對亡妻,也許是自嘆身不由己,這一哭卻哭出帝王的柔情。誰說帝王沒有愛情?這就是最真摯的愛。
人死不能復生,任如何思念,終不能還魂與生者相伴。若要長相守,只有死後同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死後與長孫皇后同葬昭陵,熬過了這些年的思念,終於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相聚。不滅的魂靈宛如回到大婚之時,他正年輕,她正年少。
~~~~~~~~~~~~~~~~~~~~~~~~~~~~~~~~~~~~~~~~~~~~~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玲瓏心(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0420985/
這樓里兩個黑子不要污染知乎好嗎,在2區被打臉,還有專屬打油詩,又在貼吧黑,沒人搭理,沒人氣,又來知乎倒貼。黑人那套不就是皮條後,聖母,摳不出一個寵字,車軲轆歪曲史料,罵別人沒人格,這麼執著黑貶低的是自己。
是一位好皇后,匡正皇帝過失,保護忠直大臣,抑制外戚。所以長孫皇后被稱為賢后。文徳長孫後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後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後從容開捄,則徵不得免矣!其為君徳之累可勝計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雖古之賢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和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恩愛夫妻,唐太宗對她,對其家族,對其兒女真真是很好了。
我想有這樣的女人做老婆。。。
愛一個人就毫無疑問地奉獻自己的所有,這一點讓人心生敬佩。
為什麼我覺得長孫皇后早逝是因為孩子前三個孩子生的間隔短呢。。。導致的身體不好。。。
長孫皇后論賢德千古第一!
1.為太宗聘已有未婚夫的鄭氏女。
【魏鄭公諫錄】
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五六,【有容色】。文德皇后【請備嬪御】,太宗乃聘為充華,詔已施行,冊使將行,公聞已許嫁陸氏,遽進諫曰:「。。。。」太宗聞之,大驚,乃手詔答之,深自克責,遂停冊使。
2.給臣子家的妒婦做思想工作
《隋唐嘉話》
梁公(房玄齡)夫人極妒,太宗欲賜美人於梁公,屢辭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司空年暮,帝欲有所優詔之意。夫人執心不回。帝乃令謂之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梁夫人答曰:「妾寧妒而死。」乃遺酌卮酒與之,一舉便盡。帝謂人曰:「我尚畏之,何況於玄齡!」不過房玄齡的夫人貞烈可嘉
《朝野僉載 補輯》盧夫人,房玄齡妻也。玄齡微時,病且死,諉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後人。」盧泣,入幃中,剔一目示玄齡,明無他。會玄齡良愈,禮之終身。
創造了歷史上「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他不僅依靠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還與她賢良溫順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分不開。
https://kuaibao.qq.com/s/20171219A0D4UY00?refer=kb_newscoral_uin=ec787bd2fc55a0e2c59993b2d22643c45cd44528739af10c6ff24740d8a3774dac封建時代的女性楷模
好多說長孫皇后拉皮條的,翻遍史書貌似長孫皇后和馬皇后的後宮,特別是還有個武則天,好像也是非常寧靜的,口碑俱佳,風波少的原因就是不能專寵,這和皇帝在前朝不能專門寵幸大臣是一個意思。我的印象當中,對自己的死不但能非常坦然,還在奄奄一息之中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囑託皇帝,李世民和朱元璋心狠手辣殺伐無數,最後能哭的像孩子一樣,這是兩位什麼樣的女人,我看到這裡的時候我也哭了,反過來女權到極點的武則天,我看到小公主死就不寒而慄了,呂后慈禧不能和她一個檔次,水平差距太大了。最後我個人覺得,馬皇后我不敢說,但長孫皇后論政治能力,她父親是幹嘛的,在看他哥哥乾的怎麼樣,最後她自己在史書中為數不多的幾次記錄,完爆許多沽名釣譽的皇帝
可惜建成太子和李泰為了帝位爭的不可描述。
最終讓小兒子李治當上了皇帝。阮玲玉7 個月前
專屬打油詩是什麼?
安婊大名入兔區,復讀撕逼樣樣行
提起長孫就□□,摳寵一出無人敵
豈知風水輪流轉,轉頭就被人扒皮
呼朋引伴來晉江,豬隊友咒火葬場
獨孤妹妹心頭愛,蛇打七寸要牢記
版本一
安婊大名何處尋,美映椒房貼深深
晉江精分自娛樂,夥伴不識空對掐
刷屏頻繁複讀計,長恨長孫不死心
出師未捷被扒皮,長使兔區群嘲之
版本二
安婊大名何處尋,美映椒房貼深深
晉江精分自娛樂,夥伴不識死全家
刷屏頻繁複讀計,長恨長孫不死心
出師未捷被扒皮,長使兔區群嘲之
獨孤伽羅老妒婦,心理變態人惡毒
欺軟怕硬殺宮女,忍氣吞聲看宣化
磕頭流涕求老公,管妾管到大臣家
為了小妾坑兒子,葬送隋家好天下??
母儀天下!!
是一個可憐又可敬的奇女子,她只贏得了皇帝的尊重,大臣的稱讚,黎民百姓的愛戴,並沒有得到一份真正的愛情。她是一位很好的賢內助,但不是一位真正的女人。她和唐太宗猶如君臣關係,名義婚姻的關係。她愛的終究是百姓和親人以及國家,她為的也是百姓親人和國家。長孫皇后真的那麼大度么?答案是否定的,誰會和其他女人共同分享同一個男人,答案只有「她不愛李世民」。這麼說沒理由,有個理由非常充足,在李世民打天下過程中長孫皇后居然讓她娶隋唐公主以便得天下。在家庭,她拚命的當李世民的情報,孝順公婆,聯絡公公的妃子的感情,就是能幫助李世民奪天下。在李世民當上皇帝,她順理成章的當上了皇后,這是多少女人夢寐以求的巔峰。但是她也很清楚,想要讓後位穩固就必須付代價,贏得皇帝的好感,穩固自己的後位即家族的利益,她也不得不這麼做一個只把自己的苦和寂寞隱藏在內心的女人,世人所看到的只有她的賢德和溫柔。後宮干政女性有幾個好下場,她非常清楚。外戚干政有幾個不被滅的,正是因為清楚,她也不得不這麼做,保全所有人,卻犧牲了自己。李世民愛她么?不愛,僅僅出於尊重和親情,不然也不會擁有那麼多女人。在那個時代,長孫皇后肯定是一等一的賢內助和傳統中國女子和奇女子。她的賢名遠播的大江南北,她也非常有治國之才,放在當代,地位可躍過吳儀。這樣的一個女性,能不可悲可敬么?或許有人會問,如果不愛,那麼她怎麼又會這麼做。看著自己的丈夫左納妾右納妾,殺弟奪妻,風流成性,她心裡能不恨不怨么?再愛一個人也會被這些消磨殆盡的。長孫皇后做這麼多更多出於大唐的安定,保全家人的性命和自己的地位。後宮女子的命運常常是和皇帝的寵愛聯繫在一起的,一個女子背後常常會寄一個家族的希望。當愛情煙消雲散時,長孫皇后即使曾經再愛這個男人,此時此刻她的心也會涼的。沒了愛情,就成了一輩子的親人,有了親情,她也會幫助自己的丈夫成就偉業。這樣的女人怎麼不可悲可敬可嘆!我的回答是「千古第一後」,「空前絕後」的賢后。
沒有獨立人格的皇后做得再出色也只是禮法包裝的人偶,雖然她的表現那麼無可挑剔,但是,有誰會拿人偶當做自己的榜樣呢!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反派人物寫出的高水平詩句?或者有哪些反派人物滿腹才華?
※在微博上滿口「你國」、「地精」、「粉紅」、「碩粉」的人群有專屬稱謂嗎?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史詩級的徒步旅行?
※為什麼「爸爸、媽媽」的發音在全世界都很相似?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