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初定位的時候,如何確定潛在的市場需求?

舉個例子,雕爺牛腩,在初定位的時候就是定位輕奢餐牛腩,雕爺是如何找到這裡的潛在市場的?是僅僅通過自己的判斷嗎?是雕爺就相信這個東西只要細分了就一定會有市場嗎?

同理,有很多產品的設計似乎沒有做過市場調研,但是也做得很好?@李超

商業史中倒不乏完全拋棄消費意見的開發,並大獲全勝的案例。譬如sony,他們的理念就是不詢問客戶什麼產品是好的,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掌握著更多的技術、知識,比普通用戶更加知道什麼才是好的產品。此外,iPhone設計的過程中,你看喬布斯又詢問過哪些消費者?當然,社會科學領域的各種論斷都不是絕對的,譬如米UI開發過程中廣泛吸取死忠粉絲的意見,不斷改善,這明顯是反例。但我相信,及時在米UI的開發過程中,企業自己的思考分析也始終占絕主導地位。

真的沒有研究過潛在的需求就去做這樣的產品嗎?

還是只是有個大概的估算,憑著「就是有些人會有這樣的需求」的觀念去做定位?


在手機上看到邀請,以及題主對我另一個回答的提問,感覺是一回事兒,就在這裡一起回答,不再單獨在評論里回復。

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題主的問題是兩個:

1、如何確定潛在的市場需求,並進而成功開發產品/服務?

2、這種方法是靠決策者的經驗、直覺,還是靠科學嚴謹的分析、調查?

這個問題挺有趣,我個人也曾經對這個問題糾結了很久,今天藉機整理下自己的看法,拋磚引玉,歡迎大家討論。

首先說事實。在現實的商業中,既存在經過細緻分析、反覆論證、精心操作而成功推出的商業項目,比如諾基亞全球銷量第一的1050(似乎是這個型號,可參見《需求》一書), 也存在依靠決策者強大的「產品vision」而開發出來的優異產品,如sony的walkman(盛田昭夫)、apple的iPhone(喬布斯)、還有國內的娃哈哈(宗慶後)。

兩種貌似互相排斥的方法、途徑都能通向成功。不管我們是否能夠從邏輯上給予合理的解釋,這一事實誰都無法否認。

再說說我的理解。

為什麼兩種不同的方法都能達成成功?貌似不同的背後,是否有著共同的、隱藏起來的因素在起著決定的因素?

我認為共同的、隱藏的因素就是對客戶、對需求的深刻了解。當我們把對客戶、對需求的深入理解作為目標時,我們會發現,無論是體系化的調研、抑或是決策者/領導者的遠見,都只是方法。對決策者而言,哪種方法能夠讓他更有把握,他就會採用哪種方法。

注意,這裡說的是「把握」,而不是絕對的準確。我們可以看到,依靠上述兩種方法有成功者。但顯然,依靠上述兩種方法做決策而一敗塗地的企業也數不勝數。

對此,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只能通過各種努力來降低失敗的概率,而不能指望找出一個毫無風險的方法。商業本質上是一個風險活動,利潤很大程度上也是對於企業家承擔風險的一種獎賞。因此,從事商業的人都應該喜歡風險——沒有風險就沒有利潤,按照曾鳴的說法就是「大賭才能大贏」。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去控制風險。比如,高層感覺自己看到了市場的未來,那麼,在認可的基礎上,我們能否設計一個方案到市場上小規模的實驗一番?例如,研究人員信誓旦旦自己的產品多麼的優秀、比競爭對手好多少倍,我們能不能去實地了解下消費者是否也這樣認為?這樣做也許很啰嗦、很不「精彩」,但毫無疑問,這樣的風險會少很多。


推薦閱讀:

AO史密斯是不是假洋鬼子品牌?
你是哪些品牌/公司的「信徒」?為什麼?
科特勒的《市場營銷原理》和《營銷管理》這兩本著作各自的定位邏輯及側重點,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shopper marketing是什麼概念?
娃哈哈營養快線是如何做營銷的?

TAG:市場營銷 | 定位人生追求 | 市場需求 | 雕爺牛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