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國學從哪裡入門?

一直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但不知道可以怎樣學習,想知道有什麼書籍可以入門學習國學呢


我是一名學國學的學生,不能說對國學有多了解,但是在讀書入門方面,老師也講了許多,在這裡我就列舉一些國學概論方面的書籍,這樣有助於全面了解國學是什麼,以及其中的源流發展,才能更好的學習國學,希望對您有幫助。

概論類的書籍,浩如煙海,魚龍混雜。市面上很多花花綠綠的書刊,打著「大全」、「一點通」之名,行糊弄讀者之實,甚至讓你讀完會大失所望,產生「國學」不過如此的想法。因此,擇一本好書,就很重要了。

(如果大家沒有時間翻看,可直接參考下圖,以及文中圖片。切記:慎重選擇版本!)

概論類推薦書目

【以下所列圖片標明推薦版本】

1,章太炎《國學概論》

中華書局版 「跟大師學國學」系列

這是我接觸國學讀過的第一本書,一本很薄的小書,很不起眼,翻開後卻發現「腹內有乾坤」。

《國學概論》一書中,章太炎先生首先闡述了自己對國學之本體的理解,以及研究國學的方法的獨特見解。之後便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傳統的經學、哲學、文學的派別,對各派別之源流發展以及區別都作出了系統地梳理。因為此書是章先生在上海講授國學的記錄稿,故而文字淺顯易懂,讀者能在生動形象的語言中,就能對國學各派別有比較清晰的一個框架認識。附錄之中,也有很多關於國學的精闢論文,值得一看。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本再好不過的了解國學的入門之書。

2,章太炎《國學講演錄》

中華書局版

此書也是章太炎先生的講演輯錄,但與《國學概論》又有所差異。《概論》偏重對國學之派別的分析梳理,而此書對國學各部的分析更加全面詳盡。

書中分別闡述了對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學以及文學的略說,不僅有對其派別的梳理,對各派的代表人物、經典著作、發展源流等,章先生都給出了比較詳盡的闡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對有爭議的一些話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讀此書確實讓人啟發頗多,受益匪淺。

3,曹伯韓《國學常識》

中華書局版

本書就像是一本關於國學知識點的百科全書,對於國學的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

《國學常識》一書,對與國學有關的常識進行了十分詳細全面的介紹。首先概述國學,描繪出一個國學的基本輪廓;之後闡述研究國學所應有的基本方法,即對小學、考證學相關知識的闡述;再之後則分述國學中的經、史、子、集四部的基礎知識,並分別詳細闡述其發展演變,同時也分析了佛學相關的知識;最後略述中國歷史上的科學藝術。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條理清晰,內涵豐富,多個學科相結合,可謂包羅萬象。

4,錢穆《國學概論》

九州出版社版

錢穆先生是自成思想體系的大家,對於中國文化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此書是在其開設的《國學概論》一課講稿基礎之上校勘修訂而成。

正如先生自己所言,本書的目的即是「使治國學者知古今學術流變之大趨」,主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學術(經學)方面的發展脈絡,從孔子與六經發端,一直梳理到清末民國之際的主要學術思想,在字裡行間闡發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對於意欲了解中國幾千年來學術流變以及研究錢穆先生思想的讀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著作。

5,胡懷琛《怎樣讀古書》

中華書局版 「跟大師學國學」系列

《怎樣讀古書》其實是由兩本書合為一本的,都是胡懷琛先生的作品,分別是《古今讀書法》和《中國先賢學說》。前一本書向讀者介紹了閱讀古書的意義何在,不僅提供了自己閱讀古書的方法,而且羅列了許多工具書和文獻資料,提出讀古書要做到「精、博、通」三點;後一本書則論述了自己對於中國古代先賢學說的梳理和個人理解,雖然並不能代表主流意見,但是可備一說。

我個人而言是只推薦前一本書的,但是如今市面上只有合訂本,似乎還沒有單獨出現的版本,只好向大家推薦此本。對於後一本書,大家可以略看,了解即可。

6,梁啟超《讀書指南》

中華書局版 「跟大師學國學」系列

梁任公此書,同樣是兩部書的合訂,前者是《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列舉了思想類、政治史、文獻學、韻文、小學等典籍的重要書目及對於各類書籍總的閱讀方法;後者是《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對於《論語》、《孟子》、《韓非子》、《荀子》、《史記》、《左傳》乃至《詩經》、《楚辭》等經典文獻,做了詳細的解讀和指點,對於著作的成書、謀篇布局、以及該如何去深入閱讀這些傳世經典的方法門路,都不厭其煩的予以說明。不僅如此,書後附錄中有梁任公關於研究國學的門徑之談,可謂高屋建瓴,給後世學者以啟發。

總之,此書與《怎樣讀古書》既有相近之處,又有獨到的閱讀方法,二者結合閱讀,便可認識到閱讀古書的具體方法了。

7,張舜徽《中國文獻學》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版

欲研究一門學問也好,了解一部經典也好,都需要閱讀,而閱讀的,無論典籍還是研究著作,都屬於文獻範疇。張舜徽先生的《中國文獻學》,是許多學校文學院的必備教材,由此可見其的重要性和專業性。先生此書,既概括的解釋了何為「文獻學」,文獻學的研究目的為何,又對於目錄、版本、校勘等具體的學問進行了闡發。

此書因為專業性較強,一般讀者學習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學過此書之後,再閱讀文獻時,就會產生主觀判斷,比如文獻的真偽、版本問題,甚至對於選購收藏古籍,都會有所幫助。

8,柴德賡《史籍舉要》

北京出版社 「大家小書」系列

很多朋友對歷史感興趣,常常會問我怎麼選擇歷史書籍,讀什麼樣的書好。我也曾專門寫文章列舉過史學方面的推薦書目,但是又有人說,那麼有什麼好的古代史學典籍推薦嗎?對此,我就不推薦了,因為《史籍舉要》一書,已經推薦的很詳細了。

作為陳垣先生的學生,柴德賡先生《史籍舉要》一書,分門別類的對於古代的史學典籍列舉了經典之作,分為「紀傳體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體」等類別,恰似一本史學工具書,當讀者不知道該看什麼書時,便可以翻開這本書,根據自己喜歡的類別,來進行選擇閱讀。

以上幾本就是我的推薦。再次重申,基礎概論類的國學書籍數不勝數,我們要擦亮眼睛,擇好書而讀,不要被某些自稱大家的暢銷之作而迷惑。

但潛心研讀,莫急功近利!

(文章我在簡書上發過啦~大家看看就好哦^_^)


引用一段金克木先生的文章,對學習國學和讀書這件事都非常有幫助。

「書讀完了」

有人記下一條軼事,說,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說過,他幼年時去見歷史學

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

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那位學者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

他才覺得那話有點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說這故事的人

也是個老人,他賣了一個關子,說忘了問究竟是哪幾十種。現在這些人都下世了,

無從問起了。

中國古書浩如煙海,怎麼能讀得完呢?誰敢誇這海口?是說胡話還是打啞謎?

我有個毛病是好猜謎,好看偵探小說或推理小說。這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我卻並不諱言。宇宙、社會、人生都是些大謎語,其中有日出不窮的大小案件;

如果沒有猜謎和破案的興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無味了。下棋也是猜心

思,打仗也是破謎語和出謎語。平地蓋房子,高山挖礦井,遠洋航行,登天觀測,

難道不都是有一股子猜謎、破案的勁頭?科學技術發明創造怎麼能說全是出於任

務觀點、僱傭觀點、利害觀點?人老了,動彈不得,也記不住新事,不能再猜

「宇宙之謎」了,自然而然就會總結自己一生,也就是探索一下自己一生這個謎

面的謎底是什麼。一個讀書人,比如上述的兩位史學家,老了會想想自己讀過的

書,不由自主地會貫串起來,也許會後悔當年不早知道怎樣讀,也許會高興究竟

明白了這些書是怎麼回事。所以我倒相信那條軼事是真的。我很想破一破這個謎,

可惜沒本領,讀過的書太少。

據說二十世紀的科學已不滿足於發現事實和分類整理了,總要找尋規律,因

此總向理論方面邁進。愛因斯坦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一五年放了第一炮,相對論。

於是科學,無論其研究對象是自然還是社會,就向哲學靠攏了。哲學也在二十世

紀重視認識論,考察認識工具,即思維的邏輯和語言,而邏輯和數學又是拆不開

的,於是哲學也向科學靠攏了。語言是思維的表達,關於語言的研究在二十世紀

大大發展,牽涉到許多方面,尤其是哲學。索緒爾在一九○六到一九一一年的講

稿中放了第一炮。於是本世紀的前八十年間,科學、哲學、語言學「攪混」到一

起,無論對自然或人類社會都彷彿「條條大路通羅馬」,共同去探索規律,也就

是破謎。大至無限的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全至整個人類社會,分至個人語言心

理,越來越是對不能直接用感官覺察到的對象進行探索了。現在還有十幾年便到

本世紀盡頭,看來越分越細和越來越綜合的傾向殊途同歸,微觀宏觀相結合,二

十一世紀學術思想的桅尖似乎已經在望了。

人的眼界越來越小,同時也越來越大,原子核和銀河系彷彿成了一回事。人

類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了解也像對生物遺傳的認識一樣大非昔比了。工具大發

展,出現了「電子計算機侵略人文科學」這樣的話。上天,入海,思索問題,無

論體力腦力都由工具而大大延伸、擴展了。同時,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的相

繼出現,和前半世紀的相對論一樣影響到了幾乎是一切知識領域。可以說今天已

經是無數、無量的信息蜂擁而來,再不能照從前那樣的方式讀書和求知識了。人

類知識的現在和不久將來的情況同一個世紀以前的情況大不相同了。

因此,我覺得怎樣對付這無窮無盡的書籍是個大問題。首先是要解決本世紀

以前的已有的古書如何讀的問題,然後再總結本世紀,跨入下一世紀。今年進小

學的學生,照目前學制算,到下一世紀開始剛好是大學畢業。他們如何求學讀書

的問題特別嚴重、緊急。如果到十九世紀末的幾千年來的書還壓在他們頭上,要

求一本一本地去大量閱讀,那幾乎是等於不要求他們讀書了。事實正是這樣。甚

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本世紀的書也不能要求他們一本一本地讀了。即使只就

一門學科說也差不多是這樣。尤其是中國的「五四」以前的古書,決不能要求青

年到大學以後才去一本一本地讀,而必須在小學和中學時期擇要裝進他們的記憶

力尚強的頭腦;只是先交代中國文化的本源,其他由他們自己以後照各人的需要

和能力閱讀。這樣才能使青年在大學時期迅速進入當前和下一世紀的新知識(包

括以中外古文獻為對象的研究)的探索,而不致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很多太老師

的東西,消磨大好青春,然後到工作時期再去進業餘學校補習本來應當在小學和

中學就可學到的知識。一路耽誤下去就會有補不完的課。原有的文化和書籍應當

是前進中腳下的車輪而不是背上的包袱。讀書應當是樂事而不是苦事。求學不應

當總是補課和應考。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應當是在時代洪流的中間和前頭主動前

進而不應當是跟在後面追。僅僅為了得一技之長,學謀生之術,求建設本領,那

只能是學習的一項任務,不能是全部目的。為此,必須想法子先「掃清射界」,

對古書要有一個新讀法,轉苦為樂,把包袱改成墊腳石,由此前進。「學而時習

之」本來是「不亦悅乎」的。

文化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結構、有系統的。過去的書籍也應是有條理的,可

以理出一個頭緒的。不是說像《七略》和「四部」那樣的分類,而是找出其中內

容的結構系統,還得比《四庫全書提要》和《書目答問》之類大大前進一步。這

樣向後代傳下去就方便了。

本文開始說的那兩位老學者為什麼說中國古書不過幾十種,是讀得完的呢?

顯然他們是看出了古書間的關係,發現了其中的頭緒、結構、系統,也可以說是

找到了密碼本。只就書籍而言,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的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

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累積起來的。因此,我想,有些不

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或則說必備的知識基礎。舉

例說,只讀過《紅樓夢》本書可以說是知道一點《紅樓夢》,若只讀「紅學」著

作,不論如何博大精深,說來頭頭是道,卻沒有讀過《紅樓夢》本書,那隻能算

是知道別人講的《紅樓夢》 .讀《紅樓夢》也不能只讀「脂批」,不看本文。所

以《紅樓夢》就是一切有關它的書的基礎。

如果這種看法還有點道理,我們就可以依此類推。舉例說,想要了解西方文

化,必須有《聖經》(包括《舊約》、《新約》)的知識。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

他都依傍它的。這是西方無論歐、美的小孩子和大人在不到一百年以前個個人都

讀過的。沒有《聖經》的知識幾乎可以說是無法讀懂西方公元以後的書,包括反

宗教的和不涉及宗教的書,只有一些純粹科學技術的書可以除外。古希臘和古羅

馬的書與《聖經》無關,但也只有在《聖經》的對照之下才較易明白。許多古書

都是在有了《聖經》以後才整理出來的。因此,《聖經》和古希臘、古羅馬的一

些基礎書是必讀書。對於亞洲,第一重要的是《古蘭經》 .沒有《古蘭經》的知

識就無法透徹理解伊斯蘭教世界的書。又例如讀西方哲學書,少不了的是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狄德羅、培根、貝克萊、康德、黑格爾。不是要讀全集,

但必須讀一點。有這些知識而不知其他,還可以說是知道一點西方哲學。若看了

一大堆有關的書而沒有讀過這些人的任何一部著作,那不能算是學了西方哲學,

事實上也讀不明白別人的哲學書,無非是道聽途說,隔靴搔癢。又比如說西方文

學茫無邊際,但作為現代人,有幾個西方文學家的書是不能不讀一點的,那就是

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高爾基,再加上一部《堂

吉訶德》 .這些都是常識了,不學文學也不能不知道。文學作品是無可代替的,

非讀本書不可,譯本也行,決不要滿足於故事提要和評論。

若照這樣來看中國古書,那就有頭緒了。首先是所有寫古書的人,或說古代

讀書人,幾乎無人不讀的書必須讀,不然就不能讀懂堆在那上面的無數古書,包

括小說、戲曲。那些必讀書的作者都是沒有前人書可讀的,準確些說是他們讀的

書我們無法知道。這樣的書就是:《易》、《詩》、《書》、《春秋左傳》、《

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
.這是從漢代以

來的小孩子上學就背誦一大半的,一直背誦到上一世紀末。這十部書若不知道,

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陽明)的書都無法讀,連《鏡花緣》 、

《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里許多地方的詞句和用意也難於體會。這

不是提倡復古、讀經。為了掃蕩封建殘餘非反對讀經不可,但為了理解封建文化

又非讀經不可。如果一點不知道「經」是什麼,沒有見過面,又怎麼能理解透魯

迅那麼反對讀經呢?所謂「讀經」是指「死灌」、「禁錮」、「神化」;照那樣,

不論讀什麼書都會變成「讀經」的。有分析批判地讀書,那是可以化有害為有益

的,不至於囫圇吞棗、人云亦云的。

以上是算總賬,再下去,分類區別就比較容易了。舉例來說,讀史書,可先

後齊讀,最少要讀《史記》、《資治通鑒》,加上《續資治通鑒》(畢玩等的)、

《文獻通考》 .讀文學書總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 .如不大略讀讀《文選》 ,

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

這些書,除《易》、《老》和外國哲學書以外,大半是十來歲的孩子所能懂

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過去。我國古人並不喜歡「抽

象思維」,說的道理常很切實,用語也往往有風趣,稍加註解即可閱讀原文。一

部書通讀了,讀通了,接下去越來越容易,並不那麼可怕。從前的孩子們就是這

樣讀的。主要還是要引起興趣。孩子有他們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

解,特別是不能摳字句,講道理。大人難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孩子時

期稍用一點時間照這樣「程序」得到「輸入」以後,長大了就可騰出時間專攻

「四化」,這一「存儲」會作為潛在力量發揮作用。錯過時機,成了大人,記憶

力減弱,理解力不同,而且「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再想補課,讀這類基

礎書,就難得多了。

以上舉例的這些中外古書分量並不大。外國人的書不必讀全集,也讀不了,

哪些是其主要著作是有定論的。哲學書難易不同,康德、黑格爾的書較難,主要

是不懂他們論的是什麼問題以及他們的數學式分析推理和表達方式。那就留在後

面,選讀一點原書。中國的也不必每人每書全讀,例如《禮記》中有些篇,《史

記》的《表》和《書》,《文獻通考》中的資料,就不是供人「讀」的,可以

「溜」覽過去。這樣算來,把這些書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時間,不用「皓首」

即可「窮經」。依此類推,若想知道某一國的書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

以先讀其本國人歷來幼年受教育時的必讀書,卻不一定要讀學校中為考試用的課

本。孩子們和青少年看得快,「正課」別壓得太重,考試莫逼得太緊,給點「業

余」時間,讓他們照這樣多少了解一點中外一百年前的書本文化的大意並非難事。

有這些作基礎,和歷史、哲學史、文學史之類的「簡編」配合起來,就不是「空

談無根」,心中無把握了,也可以說是學到諸葛亮的「觀其大略」的「法門」了。

花費比「三冬」多一點的時間,也可以就一般人說是「文史足用」了。沒有史和

概論是不能入門的,但光有史和概論而未見原書,那好像是見藍圖而不見房子或

看照片甚至漫畫去想像本人了。本文開頭說的那兩位老前輩說的「書讀完了」的

意思大概也就是說,「本人」都認識了,其他不過是肖像畫而已,多看少看無關

大體了。用現在話說就是,主要的信息已有了,其他是重複再加一點,每部書的

信息量不多了。若用這種看法,連《資治通鑒》除了「臣光曰」以外也是「東抄

西抄」了。無怪乎說中國書不多了。全信息量的是不多。若為找資料,作研究,

或為了消遣時光,增長知識,書是看不完的;若為了尋求基礎文化知識,有創見

能獨立的舊書就不多了。單純資料性的可以送進計算機去,不必自己記憶了。不

過計算機還不能消化《老子》,那就得自己讀。這樣的書越少越好。封建社會用

「過去」進行教育,資本主義用「現在」,社會主義最有前途,應當是著重用

「未來」進行教育,那麼就更應當設法早些在少年時結束對過去的溫習了。

一個大問題是,這類濃縮維他命丸或和「太空食品」一樣的書怎麼消化?這

些書好比宇宙中的白矮星,質量極高,又像堡壘,很難攻進去,也難得密碼本。

古時無論中外都是小時候背誦,背《五經》,背《聖經》,十來歲「書讀完了」

就背完了,例如《紅與黑》中的於連。現在怎麼能辦到呢?看樣子沒有「二道販

子」不行。不要先單學語言,書本身就是語言課本。古人寫詩文也同說話一樣是

讓人懂的。讀書要形式內容一網打起來,一把抓。這類書需要有個「一攬子」讀

法。要「不求甚解」,又要「探驪得珠」,就是要講效率,不浪費時間。好比吃

中藥,有效成分不多,需要有「藥引子」。參觀要有「指南」。入門嚮導和講解

員不能代替參觀者自己看,但可以告訴他們怎麼看和一眼看不出來的東西。我以

為現在迫切需要的是生動活潑,篇幅不長,能讓孩子和青少年看懂並發生興趣的

入門講話,加上原書的編、選、注。原書要標點,點不斷的存疑,別硬斷或去考

證;不要句句譯成白話去代替;不要注得太多;不要求處處都懂,那是辦不到的,

章太炎、王國維都自己說有一部分不懂;有問題更好,能啟發讀者,不必忙下結

論。這種入門講解不是講義、教科書,對考試得文憑毫無幫助,但對於文化的普

及和提高,對於精神文明的建設,大概是不無小補的。這是給大學生和研究生作

的前期準備,節省後來補常識的精力,也是給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放眼觀世界

今日文化全局的一點補劑。我很希望有學者繼朱自清、葉聖陶先生以《經典常談

》介紹古典文學之後,不惜揮動如椽大筆,撰寫萬言小文,為青少年著想,講一

講古文和古書以及外國文和外國書的讀法,立個指路牌。這不是《經典常談》的

現代化,而是引導直接讀原書,了解其文化意義和歷史作用,打下文化知識基礎。

若不讀原書,無直接印象,雖有「常談」,聽過了,看過了,考過了,隨即就會

忘的。「時不我與」,不要等到二十一世紀再補課了。那時只怕青年不要讀這些

書,讀書法也不同,更來不及了。(一九八四年)


首先要搞明白一件事,學習國學是為了什麼?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學不是為了時髦,為了裝酷,為了讓別人驚艷,而是確確實實在充實自己。在學習之前反思一下自己缺什麼?這樣才好有針對性地找書看。現在所說的國學範圍太大了,修身齊家治國的都叫國學,道釋儒醫都叫國學,經史子集都叫國學。沒有具體的目標,就怕掉進去了,東打一耙西打一耙,半天沒能鑽出來。


有人說由淺入深,這個是是贊同的,不過舉出的例子是千字文、三字經,好吧,我告訴你,這兩本書,真的不簡單。如果你對國學,尤其先秦思想、通史(包括八卦)有所了解,自然會覺得這兩本比較淺,如果做不到,那還是很深的。因為,那都是一堆堆的思想和歷史典故組成的。

我說個由淺入深的方法。第一本,讀論語。疏通文字、了解大義(別糾結對錯)之後,了解一下春秋戰國的概況。《春秋》當然先別讀,讀點通俗讀物,甚至網路文章先。

然後再去看論語。

然後思考:在當時那個時代,為什麼孔子會提出這樣的思想來?

想不通也沒關係,但是,你必須在這個時候樹立一個概念: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治國之學、管理社會之學。

然後在思考孔子的治國邏輯,結合當時的社會變化,思考思考思考。

然後讀老子。如果你發現孔子和老子對治理國家和治理社會,認識很不同,那你就算讀進去了。

這個時候,再讀法家的東西,先讀《商君書》。你會發現,我靠,有一種治國理念啊。

然後思考:為什麼這三個人提出的理念和方法有那麼多不同?再結合他們所處的時代、國家的問題來考慮、考慮、考慮。

好了,你現在可以停下來,主要是思考上面這個問題。

同時,讀讀戰國策,對當時社會有個感性認識。好了,在讀讀國語。戰國策了解的是事兒和思想。國語了解的是思想和事兒。順序不同,意義不同噢。

好了,你大概想明白老子、孔子和商鞅為什麼提出的理念不同了。對了,就是所處的時代不同,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方法自然就不一樣了。

好了,讀讀莊子吧。看看這傢伙在說些什麼。

讀到這裡,你就不需要再提出你的問題了,因為你上路了。

無論你讀歷史,還是讀文學,還是讀小說,你基本就沒有閱讀障礙了,尤其能理解其中的深意。甚至還會進行事件的分析了。

什麼是國學?別考慮這問題,你感興趣的書,隨便讀著玩吧。

一個主導思想:我到底要看看他們在說什麼。


國學乃是做人的學問,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正統的文化傳承都是以修身養性為目的的學問,而不是單純的知識……

道德經,黃帝內經,易經等等都是必然要品讀的著作,不看不足以論道!


強答一個。

國學的系統與西學不同,它不是分科的『科學』,它的分類類似於圖書館或文獻學分類(經史子集),包括(我列出了一些我覺得可以給孩子學習的國學著作,蒙學和小學是為了方便歸類教育讀物而單列的):

蒙學:三字經(最好用改造過的三字經,本人打算根據前人的各版本自己做一版),百家姓,千字文(經典識字教材,文學性甚高),千家詩,神童詩,聲律啟蒙,笠翁對韻,格言聯璧,增廣賢文,幼學瓊林,唐詩三百首,朱氏家訓,毛主席詩詞(個人覺得有些很好)

小學(基礎語文學):文字及書法(說文解字,歐虞顏柳任選一家)、音韻及吟詩作對(詩詞格律,中華新韻)、訓詁(爾雅)

經學(儒家思想):四書 --&> 五經 --&> 十三經

諸子(儒家以外的哲學、科學、醫學等):韓非子,老莊,金剛經,孫子兵法,墨子,呂氏春秋,黃帝內經

史學(歷史和社會科學,如地理,水文,經濟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綱鑒易知錄,資治通鑒,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水經注

文學(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筆記,文集):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實際上可以不拘朝代,本人打算參考各種集子精心選擇),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昭明文選,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在我看來,在古典的經史子集和現代的學科劃分之間,可以有一種折衷的分類法,那就是把諸子、史學、文學(集部)裡面屬於現代自然和社會科學的龐雜部分獨立門類,這樣國學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與現代學科門類相對應的體系,學習研究者可以在這個古代知識的寶庫中自取所需。當然,古代著作大部分可以根據學科來清楚地劃分,有少部分如夢溪筆談內容龐雜,但這也只是少數。

國學對學習現代科學也具有一定價值,比如說讀了天工開物學了一些機械知識,讀了黃帝內經學了一些養生知識。不過國學更重要的功能是培養人的知性和德性,培養出對事物具有敏銳感覺、對道德具有深刻認同的優秀人才。

本人自身國學修養不高,只是為了教育孩子才回頭來涉獵一二,不當之處還請各位指正。當然,國學教育絕不與西學對立,數學、科學、計算機教育同樣重要,西方哲學、歷史、地理、音樂、美術同樣重要,琴棋書畫舞蹈也重要,孩子本身的天賦和興趣最傾向哪方面,哪方面就可能是最需要投入時間和資源的。各個學科的知識都是浩如煙海的,而孩子和家長的時間精力又有限,還需要給孩子一定的遊戲和體育的時間,所以不可能全都學完。德智體美勞、各門學科要合理搭配,就像膳食營養要均衡一樣,對吧。


從歷史開始,春秋戰國到近代都看一遍,先把握一個整體的脈絡,然後再從中提取興趣點開始學。。。


一談起國學,國人往往肅然起敬。貌似凡是跟「國」字沾邊的東西,馬上就會被罩上一層無形的光環。

近年來,有人視國學為救世寶典,言必稱復興傳統文化。也有人祭出國學大旗,花樣解讀,沽名釣譽。更有不法傳銷盤、資金盤穿上傳統文化的外衣,以國學之名,行苟且之實,愚弄人心,招搖撞騙。

不管是真國學也好,假國學也罷,總之它是越來越神秘了。

「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其實,國學這個詞,真的不好定義,學術界至今也沒能拿出一個統一的界定。小嵐以為,國學之所以能夠引起國人共鳴並被推而廣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高大上的名字能夠快速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潛台詞大概是在說,我們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爾等蠻夷休要猖狂。

接下來,我們且將俗塵雜務丟到一邊,穿越歷史迷煙重霧,一窺國學之本來面貌。

關於仁與禮

中國傳統學術,首推儒家,儒家思想的第一個字眼,便是「仁」。孔子以一個「仁」字,提綱挈領地概括了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則。那就是刨除嚴刑峻法的苛政,以仁德之道開展從上到下的教化熏陶,通過道德輿論的力量,表彰好人好事,懲處壞人壞事。

同時,在施行「仁」這一核心綱領的同時,還應輔之以「禮」,是為「克己復禮」。當然,孔子所提倡的「禮」其實跟我們今天講文明、講禮貌這種道德意義上的「禮」是有區別的。孔子強調之「禮」,乃是周公制「禮」的禮,說白了就是一套尊卑有序、上下有別的禮儀規範。

這些大大小小的禮不僅涵蓋了吃喝拉撒等日常剛需事務,更涵蓋了喪禮嫁娶的等級適用標準,幾乎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制定了明確而嚴格的等級用禮制度。

由此可見,今天我們所謂的繁文縟節,大部分都是在這一時期憑空捏造出來的形式主義,其原始動機並非是什麼高尚的文明禮貌,而是一套具有超強現實作用的政治手段。而這一政治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讓尊卑有序的觀念深深地內化於每個人(尤其是老百姓)的心中,從而達到建設和諧社會的目的。

所以儒家之「禮」的核心要義,應該就是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說白了大家的言行舉止不能僭越自己所處的社會階層和社會地位。很顯然,從今天的文明視角來看,這些「禮儀」是嚴重違反「自由、平等」這些時髦觀點的。故而,所謂「禮儀之邦」的頭銜,也許真的沒什麼好拿來炫耀的。

至於「以德治國」的仁愛思想,無論古今中外(與其遙相呼應的還有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哲人王),都已經被證明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假設,不具備太大的實踐意義。又或者說,「仁者愛人」這一崇高目標,無論對於個體,還是整個社會群體,都是難以達到理想狀態。

關於忠與孝

在我們的印象中,忠孝從古至今都是對每個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為人子要盡孝,為人臣要盡忠。而那些舍小家,顧大家的民族英雄,更是每每感慨忠孝不能兩全。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傳統文化如此推崇「忠孝」?

忠孝原本一體。孔子所處時代,是周天子分封制的時代。周天子將全國土地、人民分封給兄弟子孫。諸侯又將諸侯國內大小事務分派給自己的兄弟子孫。故而,在周朝分封制下,封建貴族從上到下都是一家人,全國大小官員均為宗法姻親,同屬一脈。

彼時,天下不是周天子一人的,而是屬於整個貴族統治階層。「家」的概念是先於國而存在的,既然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宗法姻親,那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些禮數,自然也可用於治國。所以,盡孝即為盡忠,忠孝乃一體。

而自秦統一後,中國進入帝王專制社會,其後歷代不斷加強皇權,天下成了皇帝一人的。皇帝開始選用毫不相干的能人志士來幫他管理天下,臣子跟皇帝沒了宗法姻親關係,那麼孝的統御功效便逐步消失,如此一來,「忠君」的概念亟待加強。

於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為此費勁心機,找來大儒名士,不斷地尋經究義,逐步建立起讓臣下無條件忠誠於自己的「忠君」之道。從此,忠孝徹底分家,與春秋正統儒家的要義,相去甚遠。

在歷代皇帝與其智囊團的共同努力下,孔孟之「忠孝」逐步被曲解成了「君親無將,將必誅焉」(不忠君的事兒連想都不能想,想想都應該殺頭)這類幺蛾子。

孟子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還說,如果君主是殘暴無道的,大家就應該聯起手來罷免他,推舉賢者上位。你看,孟子的三觀是很正的。

再來看孔子對「忠」的闡述,

季康子曾經請教孔子:我想要人民嚴肅恭敬、認真辦事,勤勉努力,怎麼才能做好呢?

孔子說:你能做到莊重嚴肅地對待人家,人家自然也就對你恭敬;你能做到敬老愛幼,人家自然會對你的政令盡心竭力地去執行;你能把好人提拔起來,把能力不足的人培養成人才,人家自然會勤勉努力。

可見,孔子的意思是,忠實相對的,領導慈愛,人民才忠。忠更像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這可比盡忠死節什麼的要人性化得多。

你看,真正的孔孟思想,在為政之道上其實更像是精英民主,是有人權概念的,絕非愚不可及、狗屁不通的無條件忠君。所以,我們在批判愚忠思想的時候,可千萬別把這屎盆子扣在了孔孟頭上。那些阿諛君權的忠君思想,分明是自董仲舒以後歷代儒子的蓄意篡改,他們打著孔孟的幌子,干著阿諛奉承之事。

當然,從至高君權下個體生存的角度來看,專制下的逢迎君心之道,不過是為人臣子安身保命之道,也並非什麼無恥大惡。畢竟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與殘暴,歷朝盛衰輪迴的歷史早已證明。想必即便孔孟生在專制時代,也未必敢如實闡述孔孟之道。

那麼,從今天的角度再來重新審視忠孝二字,未必會有它們曾經的道德高度與崇高意義。今日之孝,早已沒了古代的繁文縟節,更多的是父母兒女之間出於血緣關係自發的慈愛、感恩、依賴與情感寄託之情。

而「忠」字,再也沒了那不可一世的道德評價光環,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其價值實現方式的權利,本質上沒有什麼忠與不忠和所謂的背叛。一切的背叛,都有帶有群體偏見色彩,倒是那些自身價值不足、極度渴望群體歸屬感的個人和別有用心的老闆,才會整天叫囂忠誠。比如某些人最喜歡在朋友圈轉發什麼「忠誠是一個員工最可貴的品質」之類的帖子,頗有諂媚之嫌。

其實,如果從一個更廣度的意義上去看「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這件事兒也是值得商榷的,比如現在許多歐洲人已經開始淡化國家概念,自稱我是歐洲人。更有一些思想先進的人早已拋棄國家的概念,以地球人自居。後續可以另起一篇關於「愛國」的文章進行探討。

關於儒學經典

在不同時期,官方對儒學經典的劃定也不盡相同。縱觀整個古代歷史,《春秋》及其三傳——《公羊傳》、《左傳》《穀梁傳》的地位基本上是正統主流。後面歷朝也有將符合其當代價值觀的後續作品列為官方儒學經典。

三傳是對春秋經的註解與延伸,從熊逸《春秋大義》中的解讀來看,三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各執一詞,甚至對同一段春秋經文有著截然相反的矛盾說法。這也為後世帝王與其智囊團花樣解說以服務政治目的,提供了絕妙的契機。

總的來說,儒家經典包括其他門派的經典如道家的《道德經》、《管子》,都因為當時語境和用語規範的限制,造成了後世解讀歧義和困難。所謂的聖人之言,難免會被後世解義之人牽強附會,賦予其更多政治意義的解讀。至於聖人真義到底如何,多半已流失於不可重現的歷史中。

故而,若非專門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如若想要通過重溫國學經典以期求得智慧修養之類的東西,還是儘早放棄這個念頭吧。莫說經典晦澀,就算你文言功底深厚,也難從早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經文中,取得什麼真義。又或者說,即便求得真義,兩千年前時代背景下的思想觀點,又能比當代人文、社會學科分門別類、蓬勃發展後的智慧高明多少呢?

至於那些提倡復興國學和傳統文化以期提升大眾道德文化素養的觀點,如非別有用心,便是淺薄之識。

天地鬼神,一場帝王與術士的雙簧

鬼神自古有之,應源於人類對未知自然現象的迷信。如果刨除上古三皇五帝的傳說,將鬼神之道應用於政治博弈的,應該始於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我們都知道,董仲舒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首要功臣,是漢代儒家集大成之首尊。

據說,孔子是最討厭裝神弄鬼的,基本上是一個無神論者。可是儒家發展到漢代,卻將天人感應這種玄而又玄的東西加入進來,其實,老董也是出於無奈。

之前我們講過,自秦以後,皇權至高無上。絕對的權利,滋生絕對的腐敗,再英明的君主,也有犯渾的時候。那麼,如何有效制約皇權,成為士大夫的當務之急。

士大夫面對巍巍皇權,出於對生存安全感的考慮,難免要低三下四地恭維。連上書提點不疼不癢的反對意見,開頭也要先千篇一律地寫寫表示肯定與支持的官樣文章。既然皇權不容任何人挑戰,那該怎麼辦?

機會來了,漢武帝廣開言路,親自就國家大政方針向一眾人才詢問意見。漢武帝問如何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董仲舒就說要依天道行事,說白了就是看老天爺的意思。

董仲舒聰明啊,想出了讓老天爺來制約皇權的點子。他通過一系列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舉了無數個天降祥瑞和天降異兆的例子,來論證前朝帝王的得道與失道,逐步建立君權神授的概念。既然君權是上天授予的,那麼皇帝接受一下老天爺的監督,也是應該的嘛。

如此一來,有權利就有義務。君權神授既維護了皇帝統治的正統地位,又能搬出一個比皇帝大的老天來制約皇權,何樂而不為。

自此,歷代臣子勸諫每每引用天象異聞,把責任全部推給老天爺,屢試不爽。而鬼神之事也自然就堂而皇之地載入史書,

然而,皇帝不是傻子,是真的相信天地鬼神存在,還是裝聾作啞配合全國人民演戲呢?我認為後者居多。皇帝固然不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但是天地鬼神對他來講,也是妙用存乎一心啊。比如皇帝想幹個什麼違反道義的事兒,畢竟礙於道義的面子不好蠻幹,那隻需要派人造點祥瑞或者異兆出來,便可順理成章地奉天承運了。

對於士大夫來講,正如前面所述,想要給皇上提意見,直接搬出老天爺,既能保全自己,又能給皇帝留面子,一舉兩得。

在一開始,天地鬼神也許是帝王與大臣之間心照不宣的木偶。可是流傳後世的故事越傳越離譜,人又是受潛意識影響的物種。漸漸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君臣子民,便都開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可見,封建迷信除了因為科學未開化的未知神秘導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政治博弈推波助瀾。

以儒家之名

人人皆知自漢朝以後,儒家確立了官學地位。可是,細究起來,我們卻可以找出大篇幅的法家理念、道家思想還有縱橫家的陰謀權術。

其實,皇皇二十四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嚴刑峻法史與殘酷的權術鬥爭史。每當王朝初定,統治者往往休養生息,大行道家的無為而治。每當王朝鼎盛,統治者往往追求文治武功,對內嚴懲貪腐,對外殺伐征戮,實為法家思想。

而儒家真義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以德治國,從來沒有被真正施行。倒是改良後的盡忠死節,被發揚光大了。

從隋唐開創科舉取士,直到宋明發揚光大,所謂的儒家經典,更演變為讀書人封官進爵的門道,聖賢之書早已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細究起來,我們會發現被確立為官學的儒家,早已博採百家之長,把各類有利於政權穩定的治世思想全部吸收進來,也算是學術界的兼容並包,只是最後把這些融會貫通了的百家思想,冠以儒家之名。

君不見,學術思想從來都沒有能夠影響到統治權利,倒是統治權利無時無刻不在左右學術思想。雖然都是打著儒家的旗號,可是統治者總能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所以說,儒家思想並不能和孔孟之道劃等號,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學術思想,也不能同儒家思想劃等號。因為,最高統治者和他的智囊團咬文嚼字和曲解經意的本事,著實高得很。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句話乍一聽是一種不平等條約。不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怎麼還有這種公開叫囂不公平有理的論調呢?

古代讀書人自命聖人門徒,書讀得越多,越是清高愛面子。而所謂的禮,大部分都關乎面子的事兒。而普通老百姓99%都是文盲,固然也就沒有那麼多矯情的事兒,他們更注重實際的利害。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個約定成俗的規矩,當然是有深刻用意的。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是為了從形式上界定出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區別,維護士大夫乃至統治階層的威嚴形象,從而保持庶人階層對統治階層的恭敬與崇拜。說白了,就是要拉開距離,製造神秘感。

距離產生神秘感,神秘感產生敬畏之心。任何一個走向神壇的人,無一不是靠這種亘古不變的把戲塑造出來的。封建帝王無疑是站在神壇上的人,所謂九五之尊,地位形象近乎於神。那麼如何讓民眾對帝王保持持久的敬畏之心呢?

那就需要搞一套形式,要在皇帝與庶民之間人為地設置九品十八階官職,每一層官職,都是把帝王向上托起的台階,不同等級之間衣食住行的適用禮數也不盡相同,如此通過貫穿於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禮儀制度,塑造出各級統治階層的光輝形象,以及那位於最高層的巍巍皇權。

而刑罰作為涉及身體髮膚與榮辱的重要事件,當然應該區分對待。刑不上大夫,並非是指當官的犯了法就不追究了,而是不用粗魯的刑罰讓士大夫經受皮肉之苦和有失顏面的處罰。如果士大夫犯了重罪,當然也是該流放的流放,該賜死的賜死。

所以,我們也經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大官犯了死罪,一般只需要皇上賜下一瓶毒酒,就很體面地走了。

中國官本位思想本來就是以官為貴,以官為尊。如果士大夫階層犯了法,也要像庶民一樣接受鞭笞,遊街、殺頭這樣的處罰,民眾心理會怎麼想?原來傳說中的青天大老爺被打回原形,也跟我們沒什麼兩樣嘛。如此一來,豈不是容易讓人覺的眾生平等嗎?豈不會滋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反動思潮嗎?故而,刑不上大夫。

至於禮不下庶人,應該是在另外一個層面刻意塑造士大夫階層的優越感與高尚情懷。讓士大夫都唯「義」是從,避免他們唯「利」是從。這句話應該是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遙相呼應的。

況且,黎民百姓基本上沒有讀過書,保持著作為一個生命體最單純的趨利避害性,詩書禮儀這一套,對他們也著實起不到什麼作用。

禮不下庶人更像是一種士大夫階層的入門資格證書,大家默認凡是在這個圈子裡混的,一定要知書達理。如果有人違背了一個讀書人應高於黎民百姓的道德秉性,那麼他不用受什麼刑罰,光是壓在他身上的道德輿論壓力都能讓他生不如死。所謂節操,應該就是這個東西啦。

讓士大夫們把道德、名節這一套看的比生命還重要,難道不是一種比刑罰利害更高明的統御手段嗎?故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如此看來,那些盡忠死節的古今大名仕固然可歌可泣,卻又似乎有一種被愚弄的悲哀。

關於愚民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儘是讀書人。關於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沒有太多文化的人大多會遵從主流社會風俗道德,淳樸仗義。而一些偽善的讀書人懂得太多,一般總能為自己的道德污點找到堂而皇之的理論支撐。

但是,值得推敲的是,屠狗輩之所以仗義,到底是因為他天性純良,還是因為他沒有讀過太多書,懂得不夠多。讀書人之所以負心,到底是因為他天性惡劣,還是僅僅是因為他讀了太多的書,成了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總不至於天性純良的人剛好都去殺狗了,天性惡劣的人剛好都去讀書了吧。所以,其實在這句話的背後,還引申出另外一層含義:仗義與負心,並非從人的原始本性區分,而在於是否後天讀書學習解放思想。道理很簡單,沒讀過書的人好糊弄,讀過書的人不好糊弄。

我們不妨舉這麼一個例子,王二狗帶著一幫兄弟打天下,最後做了皇帝。王二狗下面有兩大功臣。一個是目不識丁的張三,一個是飽讀詩書的李四。他們都被王二狗封了王,雄踞一方。有一天,王二狗讀了漢高祖劉邦的故事,對功高震主的兩大功臣深感不安。於是決定擺一道鴻門宴,宣召張三、李四進京赴宴。

張三和李四同時得到消息,二者的部下都提醒他們這是王二狗的鴻門宴。張三認為自己是跟王二狗出生入死的兄弟,做兄弟就是講究一個義字,就得像街頭說書人講桃園三結義那樣情比金堅。於是怒起,斬殺了進言的部下,進京赴宴。李四聽了部下進言後,遙想到史書上無數起「兔死狗烹」的案例,便稱病在家,同時聯絡各處軍政大員,密謀起事。

結果,屠狗之輩張三入京被殺,讀書人李四起兵造反,推翻了王二狗,自己當了皇帝。

屠狗輩張三夠仗義,抱著純潔無暇的兄弟義氣死不瞑目;讀書人李四負心,僅憑猜忌就起兵造反先下手為強,改寫了自己兔死狗烹的命運,續寫了成王敗寇的歷史篇章。

我們暫且不對張三和李四的行為做任何道德評價,僅僅站在王二狗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會明白封建帝王為什麼不想讓民眾讀書了。

愚民,是歷代統治者最重視的統治手段之一。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乃至明清的文字獄,無疑不是在思想上加強對民眾的控制。

就連道家和儒家聖賢大哲,也都紛紛推崇愚民政策,在某種程度上,聖賢們所推崇的民風淳樸之前提,就是不需要讓老百姓懂太多。如此看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論調,也頗有此類道理。

然而,愚民政策是個雙刃劍,屠狗之輩是很容易被煽動的,能為統治者煽動自然是好事兒。可是,如果民眾之間出現了一個極有煽動能力的人,那便大事不妙了。

民眾思想解放,對於專制獨裁者來說,是一件比雄兵壓境更棘手的事兒。禍起蕭牆,遠比外族入侵更具有破壞力。

所以,在專制時代,統治者最忌諱的並非領兵在外的武將,而是宗教與學術領袖。宗教與學術都具有教化民眾思想的作用,所以,一旦出現了較大的學術思想流派,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統治者都會十分忌憚,明朝東林黨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能夠統領人的思想,便能統領人的行為。統領一群人的思想,無異於手握雄兵百萬,這是令統治者防不勝防的威脅。

故而,科舉制與其說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社會晉陞階梯,不如說是統治者自上而下的思想控制工具。歷代統治者,通過科舉制,把社會上讀過書、有文化、頭腦靈光的人全部攏入統治集團加以控制,從源頭上最大程度地限制民間學術思想的壯大。

故而,自科舉創立之後,中國的思想便只有官學,再也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土壤。

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的國學在本質上並沒有多麼偉光正的高尚情懷,也並不具備多少道德教化的功用,傳統學術思想從來沒有掙脫皇權的束縛,進而產生璀璨的智慧之光。

因為中國的專制帝王,是這個世界上曾經最有權力的角色,它比同時代的西方王權,要大得多。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權與王權並行,相互制衡。而在中國,宗教從來都是為皇權服務,並順應皇權的需求不斷演化其教義。

故而,中國之儒釋道,早已融會貫通,進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退能庭前花開花落、天外雲捲雲舒,終出落成中國人獨特的東方處世哲學。

關於熊逸

本文的主要參考資料,來自於熊逸所著《春秋大義》。

熊逸是當今中國少有的思想隱者,在筆者看來,他是少數能當得起學貫中西又極為低調的人。他對枯燥晦澀的古代文獻有著紮實的考證功底,並善於從當代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角度開展邏輯推理與思辨。老學究式的海量知識儲備,文辭又不失年輕人的詼諧與幽默。

熊逸讓我們見識到了當代讀書人的極致水平,看到了一個文人寫本閑書也能穿梭於古今中外的智慧道場,旁徵博引到令人咂舌。

羅振宇說熊逸讀書從來不會讀死書,更不會陷入教條。在我看來,他的確總是能本著質疑和批判的精神去汲取前人學術,並用他廣博的學識去思辨真偽,雕琢智慧。

讀書的一個重要功用就是除魅。如果說,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在幫我們不斷除去客觀自然之魅,那麼熊逸式的讀書人,就是在幫我們除掉人文社科之魅。

除魅之路當然是永無止境的。沒有人可以活得超出其所生活的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什麼叫做時代局限性,比如許多當代心理學運用科學方法驗證並解釋了的人性原理,在古代學者那裡,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想到的。

熊逸在自己的書中,看似一個至高無上的智者,能夠引用各類當代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成果,將古代、近代那些神壇上的大學者批判地毫無還手之力。這當然不僅僅是熊逸個人的力量,而是整個時代文明發展進步的力量。

而看似擁有如此豐厚研究碩果的當代,又何嘗不會在後世智者的眼中,存在著愚不可及的時代局限性呢?

也許,讀書的樂趣,正在於不斷地破舊立新,修復三觀。所謂的智慧,不過就是見多識廣,不魅於眾說紛紜罷了。

小嵐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愛閱讀,愛寫作,更愛分享。好玩的觀點不能被分享,會憋出內傷。文評,書評,不間斷電影、音樂、脫口秀一頓亂評,時而生產觀點,時而做觀點的搬運工,這就是小嵐雜評。


四書直解-張居正


你要是文言文基礎,那麼建議你直接四書五經,可以參看中華書局的版本(竊以為該出版社比較認真),看不懂見翻譯,一直堅持。

書目順序上,《詩》——《春秋》——《書》——《禮》——《易》

易非常難,與其可以相互對應了解的是《道德經》《莊子》和《皇帝內經》

讀懂了這些,諸子百家盲人摸象一樣的片段見識就可以輕鬆閱讀了

至於說輔導書,不好意思,建議別看

二手文化販子裡面,文盲太多,萬一你被南大師、於大師這樣的文盲給誤導了,你就會從國學夢裡走進毒雞湯的世界,那酸爽,想出來都不容易。你見過幾個主動戒毒的人?


不知道題主還需不需要,默默的粘貼上曾在公眾號里發過的書單推薦~ 一起學習,加油!

國學啟蒙

馮唐說,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人心如城市,到處是挖坑刨路。暴土揚煙地奔向小康和現代化。。。。。。而真正的文字用來儲存不能被數字化的人類經驗,是用來對抗時間的千古事,總體屬陰,大道窄門,需要沉著冷靜,甚至一點點沒落。

我想國學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字,源遠流長中永垂不朽卻也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苦苦掙扎。所以,如果你看到此處還沒有關掉頁面,我要感謝你,感謝你願意讀將這樣看似無聊的文字讀下去~

出處於《新唐書·藝文志一》:「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古人將中國古典書籍按內容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便也按這樣的分類細細數數那些帶我啟蒙的國文之書。

《詩經》

推薦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有大膽的語調,有直白的講述,亦有眉眼低垂和那言語嫣嫣。

《論語》

推薦語:子曰,子曰,子曰,子曰之中亦有大智慧呀。

《史記》

推薦語:寒燈草廬經綸,斯文尚存, 蠹蟲恨,這也是圍城 。曾想讓字的魂暖了血的冷,千種疼留下的是一句真。

《漢書》

推薦語:買這本書是因為不滿足於《史記》中對霍去病的記載,作為霍去病的小迷妹當然要想盡辦法了解更多所謂的史實。

《清朝十二帝》閻崇年

推薦語:數英雄,論成敗 。海雨天風獨往來,古今誰能說明白,唯留千秋功罪任爾評說罷。

作者科普:閻崇年,山東蓬萊人,漢族, 現任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蓬萊市戚繼光研究會名譽會長。 著名歷史學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

推薦語:《呂著中國通史》又名《白話本國史》,是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通史不泛,句句真心。

作者科普:呂思勉(1884—1957年)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因呂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見解,其講學授業充滿意趣,門下多出名人。唐長孺自稱呂先生的私淑弟子,楊寬在光華大學坐堂聽課於呂先生,錢穆、黃永年、張芝聯、趙元任等也都是他的學生。新式思想和方法,輔以精讀《二十四史》三四遍之功力,呂思勉一生著作等身。譚其驤說,以一人之力幾乎寫完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沒有見過第二個人」。嚴耕望評價他為,在現代史學史上,僅有的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裡都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陳寅恪

推薦語:中國所有朝代中,我最愛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同樣是朝代迭起,同樣的是思想碰撞。魏晉南北朝令我著迷的還有其瀟洒亦然的名士之風。

作者科普: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

推薦語:中國小說發展簡史。魯迅有時其實挺幽默的。

武則天傳》林語堂

推薦語:一生漂泊擺渡,臨岸卻孤獨,問天地向誰傾訴,帝王家終究是條不歸路。

《蘇東坡傳》林語堂

推薦語: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央視10台百家講壇系列

易中天《中華史》、《品三國》

酈波《風雨張居正》

蒙曼《亂世紅顏》、《長恨歌》

毛佩琦(細節改變歷史系列)《盛世滄海》、《羽扇論巾》

姜安《戰國說客雙雄》

董平《傳奇王陽明》

推薦語:少時愛看央視十台的百家講壇系列,拿個小板凳坐在電視機前,怎麼也看不夠,遂買了不少講壇的文稿,有正統的史學觀點,亦有顛覆的解說角度。歷史的迷人之處於我而言就在於,沒有人知道真相所以我們永遠在追求真相的路上。

《古文觀止》

推薦語:聽上去好像很高級的樣子,其實「觀止」譯為「好極了」,書名連起來聽上去像「文章好極了」,是不是好獃萌。「讀此書可以知歷史,可以知哲學,可以知文體變遷,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國的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幾乎可以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切。——著名文學家、翻譯家 金克木 」

《資治通鑒》

推薦語:興亡誰人定 ,盛衰豈無憑。一紙風雲去,一頁散功名。

《徐霞客遊記》

推薦語:遊記我只服徐霞客~

《長物志》

推薦語:古代裝修寶典!!!風水家居擺設處處皆是學問。

央視10台百家講壇系列

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山之石》

鮑鵬山《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推薦語:最愛先秦諸子百家!有些書反覆讀了好多遍,中國古典哲學力量令人回味無窮。故推薦百家講壇系列中幾本講述那個思想火花四溢的年代。

《唐詩三百首》

推薦語:「五言絕句,有時候。二十個字就是一個世界。—馮唐」

王維詩選》

推薦語:有道是「盛世讀王維」~世人讀唐詩多愛李杜,而我獨愛王摩詰的空靈和白居易的樸實。

《葉嘉瑩說初盛唐詩》、《葉嘉瑩說杜甫詩》葉嘉瑩

推薦語:另一種視角,另一種感悟。「總有一紙淋漓 ,恣意如虯根百曲 ,所謂老樹迎客,林海奔啼 ,分明就是墨鄉故里。」

作者科普:葉嘉瑩,女,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台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站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度人無數。詩詞給葉嘉瑩力量,作為一個承習「舊道德,新知識」家教的女子,葉嘉瑩借它度過憂患,獲得療愈。在詩詞這樣一種古老而含蓄的文學形式中,葉嘉瑩有所躲藏又有所釋放,在一種看似虛幻的寄情中,葉嘉瑩展開了自己多難、真實而審美的一生。

類似閱讀:百家講壇系列 康震《康震評說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韓愈》、趙曉嵐《桃花謝了》(李煜)

《納蘭詞

推薦語:「落紅處,臨風縱筆。持《飲水》,一種心酸。恨無端,深情公子,難續紅箋。」

《宋詞三百首》

推薦語:點絳唇,唇紙輕抿,指腹點暈,眼望鏡子的一瞬,是否會想起他的眼睛;念奴嬌,盔甲披肩,策馬揚鞭,回首城牆的一剎,是否會憶起她的柔荑。

《警世通言》

推薦語:與《醒世恆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並稱為「三言二拍」,《警世通言》為其中最經典的一本,用故事說理,用文字言志。

《聊齋志異》

推薦語:除了鬼故事之外「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裡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在現實與虛幻之間,一個個狐仙鬼魅不再猙獰可怕,而是嘻笑嗔怒間情深義重,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個浪漫溫馨、超塵絕俗的別樣世界。」

《浮生六記》

推薦語:讀起來讓人臉紅心跳的古典情話。

《紅樓夢》

推薦語:大抵是我最愛的古典小說了,除了愛恨情痴背後還有極其宏大精緻的內涵。小家族,大時代。言語極其出色,然而每一句背後具有它的深意。作者語「事事練達皆學問,人情世故具文章。

《脂硯齋評石頭記》

推薦語:脂本紅樓某種意義上來說才是真正的紅樓夢

相關閱讀:《紅樓新境》周汝昌

作者科普:周汝昌,紅學家、古典文學專家、詩人、書法家。1918年4月生於天津鹹水沽鎮,曾就學於北京燕京大學西語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後任燕京大學西語系教員、華西大學與四川大學外文系講師、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他是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是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91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被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終身研究員。出版有四十餘部學術著作,其中《紅樓夢新證》是紅學研究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近代紅學研究的奠基之作。

《微塵眾》上下、《夢紅樓》蔣勛

推薦語:蔣勛說:"《紅樓夢》多看幾次的朋友,大多會從原有關注的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幾個主角,轉到對一些小人物的關心。"《紅樓夢》里的芸芸眾生,即使是最微小卑屈的人物,都有作者的巧思塑造。他們每個人背負不同的宿命悲劇,作者不做嘲諷貶義,充滿體諒悲憫。很少有一本書像《紅樓夢》,可以包容每一個書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國文百八課》夏丏尊與葉聖陶合編

推薦語:民國時期初中課本,後因戰亂未繼續編寫,實際只有七十二課。值得我們現代學生好好學習,補補國文。

《經典常談》朱自清

推薦語:國學掃盲類讀物,當然《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弟子規》等都是非常好的啟蒙圖書。

葛亮在《小山河》中說「祖父的時代,大多都純粹。對人對己皆有責任感。這是時世大幸。折射在家族的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深沉的君子之道。所謂家園,心脈相連。」

國學給人的力量大抵就是這樣的吧,盛世不驕不躁,亂世堅韌頑強。念及今日,現在的我國文尚在啟蒙階段,實在慚愧,任需繼續奮力補習。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一邊用腳掌丈量大地,一面用鏡頭記錄山河,最後再用文字回味深情。

4月23日 世界讀書日,我們一起學國文吧。

待擱筆之時,窗外只剩小雨瀝瀝。


給你推薦一部國學入門書籍《國學好萌》,或許對你有幫助。


勸學網,很好的學習網站。


個人建議從歷史開始,春秋戰國到近代都看一遍,先把握一個整體的脈絡,然後再從中提取興趣點開始學。。。


從上往下學習,你將學得比較輕鬆,如果直接從中間開始學習,那麼你學習的東西必將非常難懂,因為中間的東西,它是斷的,不知道因,但無法看清它的果。

我建議這樣學習國學,先認識什麼是國學?

(一)什麼是國學?

很多人以為那些古典著作,看起還起來就叫國學,學個《弟子規》《論語》《道德經》《金剛經》類就已經在學習國學了。這是不對的。

國學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即矛盾著的統一性的學說,即要知道這個學說的正面知識,也要了解這些學說的對立面學說。

我們都要學習,都要知道一些,學習對自己有用的,丟棄不好的,為己所用,儒,釋,道,兵,法,墨,這些學說都要學習一下。

(二)最開始從伏羲的陰陽八卦圖開始,當時的這個陰陽八卦圖成了現在世界上賣得好的書。

1)《黃曆》從古至今,各家必備一本。

不要單純以為這個八卦圖是用來算命的,這個是一切學說的開始。

2)之後出現的《周易》周文王與周武王將其完全起來來,成為了一個陰陽學說類。

3)而後來的孔子則是用事物的陽面把《周易》解說了,做了 《十翼》即《易傳》 是對當時的《周易》的解說。

孔子教我們要出去做官,為國家效果,此為陽

4)而老子則做了《道德經》,則是從陰面告訴我們,做官的時候,物極必反,你該收手時就得收手,此為陰。

5)而佛學裡面的內容,《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皆空,人只不過是在地球這個上的過客,不要想在這個地球上有什麼留戀,相當你我都是暫時在這個地球上打工,等這個身體不行了,換一個肉身,換一個地方在地球上繼續打工。

6)四大名著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些皆可學

7)其他國學經典也可以陸續學習。

這些書我都有電子版,你如果找不到,可以加我微信pangzhang6666,我可以傳給你。

小說類

聊齋志異

儒林外史.

封神演義

世說新語

鏡花緣

太平廣記(上)

太平廣記(下)

濟公全傳

續濟公傳

說岳全傳(1回—40回)

說岳全傳(41回—80回)

今古奇觀

智囊全集

後紅樓夢

醒世姻緣傳(1回—49回)

醒世姻緣傳(50回—100回)

天工開物

紅樓夢影

紅樓復夢

後水滸傳

三寶太監西洋記

薛丁山征西

四庫全書總目

永樂大典

海上花列傳

紅樓圓夢

綠牡丹

後紅樓夢

春柳鶯 下

春柳鶯 上

七劍十三俠

粉妝樓

醒夢駢言

剪燈余話

薛剛反唐

女仙外史

論 衡

二刻拍案驚奇

東周列國志

官場現形記

閱微草堂筆記.

隋唐演義.

後漢演義

明史演義

北史演義

殘唐五代史演義

南北史演義

唐史演義

東西漢演義

東西晉演義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

草木春秋演義

醒世恆言

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徐霞客遊記

菜根譚

楊家將

說唐

孽海花

花月痕

戰國策

老殘遊記

閑情偶記

顏氏家訓

東遊記

霍小玉傳

綠野仙蹤(中國)

容齋隨筆

容齋三筆

容齋四筆

容齋五筆

容齋續筆

東京夢華錄

精忠旗

海國春秋

海公案

龍圖公案

公案小說

彭公案

施公案

李公案

玉嬌梨

宦海鍾

蘭花夢

海上魂

斯文變相

生花夢

江陰城守紀

英烈傳

幻中游

混唐後傳

躋雲樓

金雲翹傳

姑妄言

風月夢

禪真後史

狐狸緣全傳

海遊記

禪真逸史

詩詞集類

曾鞏文集

二十四詩品

蘇轍全集

歐陽修文集

蘇曼殊詩詞選

梁啟超文集

玉台新詠

元稹詩全集

宋詞三百首

全唐詩(卷1—卷130)

全唐詩(卷131—卷235)

全唐詩(卷236—卷352)

全唐詩(卷353—卷453)

全唐詩(卷454—卷553)

全唐詩(卷554—卷670)

全唐詩(卷671—卷797)

全唐詩(卷798—卷900)

花間集

楊炯詩集

杜甫詩全集

韓昌黎文集

劉禹錫全集

孟浩然集

千家詩

白居易詩選

王維詩選

王昌齡詩全集

王勃全集

謝靈運全集

曹操詩全集

陳子昂全集

曹丕全集

賀知章全集

建安七子集

陶淵明全集

古詩十九首

陸遊詩詞選

詩品

離騷

蘇軾集

納蘭性德詞集

片玉詞

滄浪詩話

李商隱詩全集

全宋詞

辛棄疾詞選

長恨歌

閑情偶寄

遊園驚夢全詞

長生殿

竇娥冤

桃花扇

趙氏孤兒

琵琶記

西廂記

北遊記

六月霜

冷眼觀

何 典

斷鴻零雁記

禽海石

玉佛緣

仇 史

黃繡球

掃迷帚

市 聲

痴人說夢記

瓜分慘禍預言記

回天綺談

淚珠緣

新中國未來記

文明小史

廿年繁華夢

負曝閑談

增補紅樓夢

蕉廊脞錄

椒生隨筆

悔逸齋筆乘

東行初錄

東槎紀略

春明夢錄

保富法

兒女英雄傳

二度梅全傳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發財秘訣

飛花艷想

飛花詠

蝴蝶媒

定情人

大馬扁

洪秀全演義

孫中山文集

人生哲學及史類

人間詞話

精忠旗

浮生六記

牡丹亭

楚辭

李太白全集

洛神賦

詩經

清代野記

水經注

大唐西域記

吳越春秋

晏子春秋

資治通鑒

韓湘子全傳

呂氏春秋

搜神記

增廣賢文

曹植全集

陶淵明集

曾國藩文集

曾國藩全書

博異志

南柯太守傳

柳毅傳

庚溪詩話

樂府雜錄

近思錄

梁公九諫

林泉高致

六朝文絮

閑情偶記

洗冤集錄

三都賦

漢賦

嵇康集

明月台

陶庵夢憶

圍爐夜話

漁樵問對

海國四說

東京夢華錄

藏海詩話

歸田錄

韓詩外傳

劉向說苑

王安石文集

升庵詩話

清忠譜

李煜詞集

草木子

已亥雜詩

子不語

王國維詩集

李清照、辛棄疾詩詞集

紅樓夢詩詞集

海國春秋

黛玉詩集

樂府古題要解

梅磵詩話

詩譜

吳禮部詩話

續詩品

誠齋詩話

鈍吟雜錄

歸田詩話

樂府集

洛陽珈藍記

宛陵集

西京雜記

鬼谷四友志

古代格言

漢詩

天祿閣外史

咫聞錄

中國詩歌古典名句大全

厚黑學

白雨齋詞

居易錄

唐寅詩詞選

欽定詞譜(上)

欽定詞譜(下)

竹書紀年

天工開物

西夏書事

白雨齋詞話

小窗幽記

鼓掌絕塵

姑妄言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蘇洵全集

唐詩紀事

春明叢說

姜夔詞選

柳宗元全集

歸蓮夢

大明高僧傳敘

白圭志

陳季卿悟道竹葉舟

耆舊續聞

附加類:

冰 鑒

夜航船

幽明錄

拾遺記

五虎將

列仙傳

鶴林玉露

異苑

蘭花夢

宦海鍾

海上魂

斯文變相

女媧石

嬌紅記

呻吟語

生花夢

檮杌閑評

諫書稀庵筆記

醒夢駢言

永慶昇平前傳

永慶昇平後傳

幻中游

畫圖緣

混唐後傳

躋雲樓

金雲翹傳

困學齋雜錄

小五義

糊塗世界

鼓掌絕塵

姑妄言

鋒劍春秋

水東日記

燕翼詒謀錄

飛跎全傳

風月夢

鳳凰池

耆舊續聞

飛劍記

飛龍全傳

影梅庵憶語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大唐秦王詞話

豆棚閑話

杜騙新書

達摩出身傳燈傳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傳

大漢三合明珠寶劍全傳

常言道

陳季卿悟道竹葉舟

合錦迴文傳

弁而釵

痴人福

筆梨園

綠牡丹

合浦珠

海上繁華夢

大成禮拜雜誌

八洞天 上

八洞天 下

白圭志

百花野史

清文精選

雷峰塔奇傳

四朝聞見錄

鐵圍山叢談

斬鬼傳

東南紀事

如此京華

吳江雪

遠離塵囂

快士傳

幻中游

歸蓮夢

忍 經

宋高僧傳

倩女離魂

反 經

蕉軒隨錄

搜神後記

人倫大統賦序

十七史百將傳

小窗幽記

靖康紀聞

唐三藏西遊釋厄傳

平山冷燕

夢中緣

醒名花

仙俠五花劍

大唐西域記

八賢傳

三略六韜

三遂平妖傳

梅蘭佳話

揚州畫舫錄

情史

池北偶談

十二樓

趙太祖三下南唐

龍鳳再生緣

幽夢影


6000年中華文明,洋洋大觀,汪洋恣肆,令人嘆為觀止的同時,也令後學們不知如何把握「學徑」。

萬變不離其宗,正如生物的DNA一樣,中華文明也有著自身的「基因」的。吾等後輩,學習先聖諸賢的典籍文章,在下以為,如果沒有一個綱領性的指引,確實會誤入迷途的。本期,國學君與大家一起探討,中華文明的基因所在,以便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路上能夠「書山有徑」。

洒家以為,中華文化,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道、德、仁、義、禮、法、術、兵」。

基因一:道

能承載這一基因的傳世典籍,非《周易》莫屬,其特點貴」道「。辣么,貴的是什麼道呢?整個《易經》通篇,極為注重是」天地之道「(乾坤之道)。道理很簡單,大家只要閑暇上觀天象(日月運行規律等),下查地理(四季變化規律),就有大有所悟。孔夫子講,」道不遠人「,就是這個意思吧。

DNA切片分析:

《周易》,特點」貴道「,屬於世界觀範疇,但卻包含了哲學上講的世界觀、方法論和技術三個層面,可以說通《周易》則通天地間萬物。領略中華文化,這是第一道」山門「,否則恐怕看看兵書戰策,甚至風水命術、養生醫藥、武術功夫乃至明清小說都會有很多懵然不懂的地方,不得要領。

基因二:德

」德「者」得「也,告訴我的是方法。《道德經》、《中庸》、《莊子》,是承載這一基因的載體。打個比方,這三本書代表著玄派人士、學院派人士和自由田園人士的三種處世為人的方法,各有精妙之處。

DNA切片分析:

《道德經》,特點」貴柔「,推崇以柔道克剛強,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通篇推崇陰克陽之法。

《中庸》,大名鼎鼎的四書之一,特點」貴誠「,至誠如神,是達」中和之道「的不二法門,推崇」誠實、老實「(當今社會絕對是貶義詞,我等應悉心體會)之法。

《莊子》,特點」貴自由「,《逍遙遊》,誰不神往?道法自由是莊子老仙的數十萬言的核心精神內核。與當下,盛行的西方自由精神而言,其實我們的祖先三千年前便以形成了燦爛的自由精神。

總體均屬於方法論的範疇。

基因三:仁

仁者,泛愛眾,更是為人處世之學、之法。唯仁者能愛人,能惡人。那麼簡單的說,什麼是仁呢?《論語》中有明確的答案」忠恕「而已。是啊,忠於道,理解寬恕別人,又如何做不好人呢?典籍首推《論語》。

DNA切片分析:

《論語》,特點」貴仁「,推崇」忠恕「之方法論,與人與事,如能做到,自然會成就孟子所說的」仁者無敵「了!

基因四:義

義者,宜也,講的是適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這三者便是」義「,講究的是方法得當適宜。典籍首推《孟子》。

DNA切片分析:

《孟子》,特點」貴義「,推崇」宜「,權變通達之方法論,不做死板教條人。

基因五:禮

到了禮這個層面,已經不是上述的」形而上「式的思想理論了,這一層面開始,有了具體的、有形的制度章法了,雖有禮樂思想,但更多的是有成文的禮樂制度了。典籍推薦《荀子》、《周禮》、《禮記》、《儀禮》。

DNA切片分析:

《荀子》,特點」貴禮「,推崇」隆禮「,進而將道、德、仁、義等精神落到實處,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

《周禮》、《禮記》、《儀禮》,更是以條文、制度的方式將」禮「具體化,特點都是「貴禮」。

」禮「大致相噹噹代的國家制度層面,屬於國體、國本範疇。

基因六:法

將禮剛性化,成為能統攝社會的管理綱領,便是法了。代表典籍《韓非子》。

DNA切片分析:

《韓非子》貴」法「、」術「、」勢「,重視法度、權術和位勢。

」法「大致相噹噹代的法律、規章和管理條文等,是對」禮「的進一步詮釋,更具實際操作意義,秦始皇重法則統一天下,便是」法「的案例。

基因七:術

將法要求的社會化、物質化,便是術了。360行,行行有術,行行有祖師爺,6000年來,均有著述,浩如雲煙。按照文科和理科的脈絡,本著知名度的標準,社科的術,洒家推薦《鬼谷子》、《管子》,理工是術推薦《墨子》、《黃帝內經》。

DNA切片分析:

《鬼谷子》貴」奇「,推崇以奇取勝,「辭貴奇」,強調「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通篇奇思詭謀,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戰術大師,也可以說「術貴奇」,凡是術,都應以此為標準。

《管子》多側重於社會經濟,篇中的經濟奇謀奇術同樣令我們這些現代人們嘆為觀止。

《墨子》,除了我們所常知的「兼愛」、「非工」之外,在中國科技史上,墨子有著大量的發明和論述,是中華理工科學的開山之作。

《黃帝內經》,多側重於養生醫學,強調「治未病」,防患與未然,據說還有以外科手術為主述的《黃帝外經》,可惜已失傳,導致今天許多人認為中醫只能治本不能治標。

其他行業,也都有著經典的著述,這裡不再贅述,這裡只做拋磚。

基因八:兵

按照「文」和「武」的範圍區分,前七個基因都屬於文的範疇,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備方能天下安。所以,中華文化特別注重「兵」家,6000年來,先聖先賢們論著不斷。代表典籍《孫子兵法》。

DNA切片分析:

《孫子兵法》貴「詭」,代表的方法12詭道論,其核心思想是「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述是洒家的一點淺見,目的很簡單,希望把我們的中華文化梳理出一個脈絡,或者說找出個學習的門徑。總結起來,8個層面,16部典籍。

不同思維習慣的人可以按照不同的路徑學習。思維習慣從大到小進行思維的人可以從道開始依次學習德、仁、義、禮、法、術、兵,思維習慣從小到大的人可以從兵、術開始學習逐層學習法、禮、義、仁、德、道。路徑無優劣,適合自己就好,殊途同歸而已。

當下,國學大盛,各類的國學班遍地開花,漢服復興也是日漸走出小眾,中華養生文化也得到越來越多的國人認可,國家層面更是大力支持。這一現象,對於我們這些愛好傳統文化的人無疑是讓人感到十分歡喜和鼓舞的。

百尺之台,起於壘土。國學到底是什麼,我輩尚需要作出深刻的研究。畢竟老祖宗的經雖好,但是經過千年的演變,甚至是時代的滌盪,早有些面目全非之感。

相信,只要我們沉下心來,悉心發願,讀聖賢書,就一定可以將往聖的絕學承繼在身,實現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

懇請讀者指正,拋磚引玉了!

本人的微信公眾號「國學大思」(gx15309859017)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交流?????


經史子集,詩文書畫琴。

題主是真的心要學國學嗎?如果是的,我就必須要先說,題主必須要有毅力和恆心,絕不能半途而廢。

首先,國學,是指中國古代的學問。而中國古代的學問,當然主體是儒學,學好了儒學才是學好國學。中國古代讀書人99.99%都是儒家弟子,我們都是讀書人,不妨學習古代讀書人的做法。首先,先推四書和五經,因為這是儒家的核心,也是自宋以來讀書人必讀的官方教材,只有懂了四書,才能真正理解儒家學說。而四書五經則必須要先從《大學》讀起。為什麼?《大學》上首句就有回答。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則庶乎其不差矣。」

所以就可以知道,《大學》是多麼重要了,儒家的核心觀點很多都是在大學提出來的。所以我推薦,按照下面這個順序。

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讀完經,再讀史。

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二十四史。註:如果題主嫌太多的話,可以只讀前四史,甚至只讀史記。

子:可讀道家的《老子》《莊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韓非子》,佛教的,可讀《金剛經》註:子的部分,這個可以不讀,如果題主覺得麻煩的話。儒學才是主體,其它次之。

嗯,經史子讀完了,題主對國學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和粗疏的見解了。就可以學習詩文了。題主可以學詩作文了。

詩:《詩經》上面已提到,《離騷》《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背熟之後,再看現代的詩歌學術。王力的《詩詞格律》,學了格律才知道如何如作詩。……這裡不多講,近現代的名家講詩詞的有很多,題主自己可以去找。

文:《左傳》,漢賦可以讀,賈誼的,司馬相如的,駢文可以讀王勃,初唐四傑的文章。散文當然手首推《唐宋八大家》了。

最後,我要說,這還只是詩文呢。畫畫和彈琴也屬於古代讀書人的課程哦!總之,我們離古代文文太遠了,題主可以不學。

說了這麼多,我介紹題主一本絕佳的四書入門書吧!——《四書直解》(明·張居正)九州出版社。此書是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為當時十歲的萬曆皇帝量身定做的官家入學啟蒙教材,為了便於萬曆學習,語言為通俗白話文,深入淺出,甚易理解。題主可以從此書讀起。


【博達學堂】國學直播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什麼?學習它們的重要性是什麼?

  • 教學內容:

主要包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諸子百家的經典、流傳千古的詩詞曲賦、經久不衰的古典散文以及部分優秀的國學啟蒙讀物。

  • 重要性:

1.詩詞:幫助學生打好童子功,奠定堅實的文學功底

2.散文:富有文學性,能夠直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國學課並非古典文學課,除了學習詩詞與散文外,還必須學習國學經典文化。)

3.國學經典:奠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基本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體現了先賢聖哲的思想與智慧

4.童蒙:培養學生認字和書寫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掌握一些中國基本文化常識及生活常識。

  • 不同階段的課程之間的聯繫是什麼?

按學期先後重點介紹和學習儒、道、墨、法、兵五家。對儒家代表作《論語》、《大學》、《中庸》和道家代表作《老子》,我們將全面系統完整地進行介紹和學習,而對於篇幅較長或內容較艱深的部分則採取選學精華的方法。同時還將把中華民族最優秀的詩詞曲賦聯以及最經典的古典散文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陸續講解,以期通過系統學習原典的途徑,引導學生從小就全面認識、了解和積累中華國學,並在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進而發自內心地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自覺地傳承中華文化。

http://weixin.qq.com/r/Szt0bJPEyc62rdcP925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先看看易中天的《我山之石》和《中國智慧》。


三字經里把學習步驟全說好了 詳細看一邊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中國學的哲學概念「道、法、術、勢」怎麼理解?四者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另可加一個「器」(系統)來一起分析
如何評價丁璇女德講座主辦方通過《中國婦女報》發布的回應?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中的「野馬」應該做何解?
如何看待「二十四孝」在當下的「復興」嘗試?

TAG:國學 | 國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