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為什麼不事先切好呢?
牛排為什麼不能事先切好,要等到吃的時候再切呢?突然想到這個問題。
牛排之所以好吃在於兩點:鮮嫩多汁的口感和適當溫度帶出來的香氣。
如何煎出好牛排請參見Fat Duck主廚Heston Blumenthal的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4Njk1ODgw.html高溫煎烤無法鎖住肉汁是經科學驗證的客觀事實。要鎖住肉汁,很關鍵的一步就是烤好後不要馬上切,而是讓牛排靜置一會兒(視頻中有詳細的試驗)。
在正常情況下,牛排先切好再料理有如下幾個問題:
1.表面積增加,料理過程中肉汁流失更多2.增加無謂的工作量,需要更多的翻面,且忙起來更容易不穩定或出錯。3.在靜置階段,由於表面積增大,降溫迅速,肉汁是鎖住了,但溫度太低香氣沒了。By the way,從字面上理解,牛排/豬排如果先切好,直接叫 煎牛肉條/粒 或 炸豬肉條 好了。
不過如果非要先切好再料理,還是有更方便且能保證品質的料理方式,比如Sous Vide低溫烹飪。我猜你問的只是為什麼不切好再上桌,而不是為什麼不切好再去烹飪。
我覺得只是習慣問題,牛排上桌前由侍應切好還是顧客自己切吃起來都不會有區別。
很多牛排館子都可以幫客人切好再上桌的,但可能會把整塊拿上來,問客人要自己切還是他們幫忙切好。
普通rib eye之類的容易切也就罷了,遇到整塊二甚至四人份的costata之類的,不讓餐廳幫忙切是純粹自找麻煩。如果是切好後再做的話,是有這麼一道菜的。受法餐影響的柬埔寨菜beef lok lak:
首先確實有事先切好的牛排。紐約的Wolfgang就是如此,而且是我目前吃過最好的牛排。
牛排的製作工藝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封肉留汁,就是通過煎烤的方式把牛排的表面高溫封住,使牛肉的原汁在內部形成循環加熱保持其本身的口味和口感
切好的人家都做成牛柳
只有一個答案。就是越大塊牛肉直接煮就越好吃。因為外面的加熱通過牛肉之間的熱傳遞傳遞到牛肉中間,把中間的牛肉給憋熟了。而且可以把香味封印住。牛排俺這種鄉下人沒吃過幾次,正宗與否就不敢說了,但是鄉下的牛肉館(不說牛雜以免與廣東的混淆)一大塊的牛肉丟下湯鍋中,越煮越好味,越大塊越好吃。。。
牛排一整塊在經過烹飪之後,湯汁被鎖在肉裡面,不要小看湯汁,在入口時,湯汁是保持所謂「鮮嫩可口」中「鮮」的關鍵部分之一哦!有足夠的湯汁,在咀嚼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牛排在口中香氣四溢的感覺。
另外我也吃過切好的牛排:之前在台灣有吃過一家由朋友介紹的牛排,完全顛覆了我對「切好的牛排不好吃」這個觀點。但同時相對來說,以牛肉粒呈現的台式牛排,往往比較偏濕,並且佐以洋蔥,通過食物的整體性來彌補牛肉粒個體的湯汁不足,進而增加其口感。個人觀點,歡迎補充。
這只是一個文化問題而已。
法國人也問過我:為啥你們中國人覺得用筷子啥都能吃,我咋覺得很麻煩。 要是碰到牛排這種菜咋辦。我思前想後了很久, 給了他一個答案:
「中國的廚師太勤快了, 從沒想過做牛排這種偷懶的菜」。其實我覺得這是西餐和中餐的區別,也是中西方比較大的一個區別。
(據說類比到教育問題容易被當成憤青而被鄙視, 那我就不提了)當然了, 這只是個小笑話而已。 中國也是有烤羊腿這種不能用筷子的菜的。
(不知道lz吃過烤羊腿沒。我們家小鎮有店可以吃的。 每人一把刀, 邊吃邊割)
中餐都是把材料處理極致了(甚至, 我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還提到過切豆腐這種蛋疼的揚州菜),
吃的人可以直接吃,不用自己多動什麼。 而西餐其實大部分都是隨意做的半成品。比如炸一下就能吃的牛排, 拌一下就能吃的沙拉, 烤吧烤吧就完事的麵包披薩三明治熱狗之類的。 ---------------------------------不過這也不是說西餐不好, 只能說大家理念自古就不同。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什麼電影來著, 裡面林則徐說過:
「西餐的刀和叉子太難用了, 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筷子好, 簡單而又變化無窮。」而結局, 林則徐被貶了, 又說了句:「大家千萬記住, 雖然刀叉沒有筷子好用, 但是連吃飯都用鋼鐵, 這樣的敵人不容小視啊。」推薦閱讀:
※牛排這個顏色正常么?
※怎麼鎖住牛排肉汁?
※烤箱可以做烤牛排嗎?
※牛排與健康之間有什麼聯繫?
※牛排到底有哪幾分熟?只有奇數嗎?
TAG:牛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