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後半段和二十世紀初的英國人對鴉片和鴉片戰爭的主流看法是什麼?有沒有重大改變?

貌似十九世紀,鴉片在英國是合法的。很多人因為治病而服用鴉片。後來英國吸食鴉片成癮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以致產生了社會危害性,鴉片的醫療作用也被現代醫學漸漸拋棄。英國人開始改變對鴉片的看法。

有沒有知友對這一塊歷史比較了解的?


這段歷史我不能說了解,只是在看其他東西的時候涉及到一點,說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英國人對鴉片戰爭和鴉片貿易的主流看法,這個沒有統計數據,但是我認為,在當時英國人的絕大部分人對對華鴉片貿易這個事情並不了解或者並不關心。

英國對華的鴉片貿易,原料來源於英屬印度殖民地,而所獲之財產,也屬於多歸於英屬印度殖民地,另一部分被鴉片販子拿走,這些跟英國本土並無太大關係,在這方面,英國政府藉助鴉片貿易,使得英屬印度殖民地有了豐厚的財源,用以維持其運作和穩定,利益關係重大,但是於英國本土國民來說關係並不密切。

在十九世紀前中期,鴉片確實是英國常見的藥物和消費品,使用量並不小,其來源也多為英屬印度殖民地,現在看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很多提及此類。十九世紀中期時,英國剛剛開始醫學的近代化過程,其中還保留這很多從希臘時代流傳下來的醫學手段,鴉片作為一種萬靈藥而存在,使用量也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對鴉片危害的認識,並非源於鴉片上癮者增多,而是因為鴉片提純工藝的出現,造成嗎啡的產生和大量使用(最早的嗎啡,被視為非常重要的麻醉劑和鴉片的戒癮葯,在英國對外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和中國大量使用),嗎啡的效用和上癮性遠超過未提純的鴉片,於是出現大量的上癮案例,這時人們才意識到鴉片的危害。意識到這樣的危害時,英國已經開始著手鴉片和嗎啡的限制立法,但到十九世紀末方才有所成效。(很不幸的是,在尋找嗎啡的戒癮葯時,海洛因被製造出來了。)

英國人確有反對鴉片貿易的呼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在華傳教士組成的「英東力除鴉片貿易協會」,在當時的英國和中國,他們都有組織的通過各種手段宣傳鴉片的害處,也是因為他們的宣傳,很多英國國人才對英屬印度殖民地的鴉片貿易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前面說過,嗎啡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大量使用,而李鴻章在十九世紀末時曾想效仿美國,進口嗎啡以作軍用,後來被英國傳教士醫生德貞勸阻。

中國的鴉片貿易正式被政府承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事情,而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中國鴉片進口量最大的時候,而這時候也是英國國內對鴉片的看法改變的時候。而這時的英國部分醫生和那些鴉片商人,出於利益的考慮,一直堅持鴉片無害論,支持在英國本土和中國的鴉片使用和鴉片貿易。不過到二十世紀初時,鴉片的害處已經被人們所共識,英國本土的鴉片、嗎啡等的使用隨即被限制。

另外,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英國有很多商人、手工業者等等前往「東方」尋找發財契機,這些人很多到了中國,他們成立了一個叫「中國協會」的組織,經常向英國政府表達維護英國在中國商人團體利益的意願。這些從事正常行業的英國人非常反對鴉片貿易,因為他們認為鴉片貿易削弱了中國人對正常商品的購買力,也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英國在華商人的前途不利。

關於英國本土人們和政府對鴉片的態度,這個我真不了解,還希望有知道的不吝賜教。


我剛剛也在重新翻yol叔的答案看到了這個.........

鴉片在本國當時已然是非法的了,不準"吸食」和"公開銷售",合法的那個是注射,大致是這麼個情況。這方面的資料懶得翻了,有興趣的可以去找在英國的朋友,去大英帝國圖書館查查當年的國會會議記錄........我沒看過,但是確實聽說有原件.......

國會在討論東印度公司向(對了麻煩把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區分開來........)中國銷售鴉片的問題時,表示了這種」走私「行為對其他合法貿易行為影響的擔憂,也有人提出過中國可以依據貿易對等原則要求將鴉片銷售到英國本土,污染大英帝國人民。(這一點成立的前提當然是依據貿易對等原則英國方面無權拒絕。 國際法的發展史也有兩三百年了,它雖然還有很多問題,麻煩不要無視它.......)

那些說傾銷鴉片是因為白銀問題的麻煩也去查查人家會議記錄有沒有談到這個part..........

由國會的討論,我想可見一斑......

對了,那個禁煙的法律規定雖然是186X年出來的,人家是自然法+海洋法系國家........不能跟咱們類比.....

--------------分割線------------------

我是記憶不好的渣渣,不要問我出處,可能是易中天,可能是茅海建........甚至可能是費正清.......客不客觀的問題,只要你不認為人家會議記錄是常年編造的,我想應該沒有異議........

但是我確定我的資料出處不是這位推倒柏林牆:啼笑皆非的「鴉片戰爭」所以麻煩不要因為對林柏牆有偏見而來抨擊我........

林柏牆跟我一樣都是史料二道販子........


節選自《十億消費者》:譯言網 | 十億消費者

二百多年的外國統治和欺詐留下了懷疑和不信任的殘餘。理解這點對在中國做生意至關重要。

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談判早在1793年就開始了,那一年,喬治·馬戛爾尼勛爵帶領一支英國船隊抵達中國的北部港口。作為喬治三世國王經驗最豐富的外交官之一,馬戛爾尼意在為英國商人打開廣闊的中國市場。這本來就是一場關於公平的討論。中國出口絲綢、茶葉、傢具和瓷器等產品,卻很少甚至從不進口任何東西。金錢流入中國——每年大約有兩千萬盎司白銀——但是從不外流。因此馬戛爾尼帶來了英國生產的最好的產品,用了大約九十匹馬和三千名苦力才將禮物運到皇宮。其中有來福槍,加農炮,堆成山的最好的毛紡品,還有一個配備了駕駛員的熱氣球。

但是馬戛爾尼並沒有理解中國對世界其它地區深深的冷淡。中國當時是全世界最繁榮、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皇上已經年老,他的王朝也即將結束,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中國的疆土擴大了一倍。當時的中國地圖有五大卷並列排在一起,中央是一大片土地,標有「中國」,圍繞在周圍的是一些小島,名為「英格蘭」、「德意志」、「法蘭西」、「美國」、「俄羅斯」和「非洲」等。中國在世界的中心,其他人都是蠻夷,而未開化的程度則由離中國的距離決定。

馬戛爾尼和代表皇帝的漢人的談判演變成為一場無窮無盡的舞會。一次又一次的宴會之上,馬戛爾尼都要求覲見皇帝,呈上他帶來的禮物,並且能夠更大程度的進入中國市場。漢人們對他的禮物讚不絕口,並解釋說需要時間來安排他與皇帝的會面。雙方的日記和信件揭示了大家對在宴會上發生的事情的理解有著令人吃驚的差別。馬戛爾尼和他的下屬們自詡已經贏得了漢人的信任,準備離開北京。而漢人在給皇帝的報文中則說他們如何在撫平蠻夷的傲慢的同時給他們設置了更多的障礙。他們預計外國人很快就會感到厭倦,揚帆走人。

馬戛爾尼堅持並最終贏得了一次非正式的覲見皇帝的機會,但這也是在關於禮儀方面進行了激烈的爭吵之後才達到的。任何覲見皇帝的人都要實行磕頭禮,行禮人必須雙膝下跪,以額頭碰地三次,而且這樣的儀式要重複九次。但是一名體面的英國人不向任何人磕頭,僅對上帝才雙膝下跪。中國人提出了一個挽回面子的方案。當馬戛爾尼進入皇帝的大殿時,在皇帝的身後會懸掛一幅捲簾,捲簾的後面是喬治三世國王的肖像。馬戛爾尼可以向看不見的國王肖像磕頭。但是馬戛爾尼拒絕了。最終他還是被特別允許非正式的覲見了皇帝,但這樣做只是為了儘快擺脫這個人以及他討人厭的隨從。

會面很友好。馬戛爾尼滿懷信心的回國了,他相信乾隆將滿足英國一些謙卑的要求。而中國人再次以不同的觀點看待這件事情。馬戛爾尼被送走了,還有一封呈交給喬治國王的信,信中說中國無需英國的任何產品。信中還警告道:「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這是開始。最後——中國真正有資格被批准進入全球貿易團體——是在206年以後。


推薦閱讀:

拿破崙放到中國歷史大概是個什麼檔次?
亞瑟王或者其原型是否存在?
拜占庭帝國為什麼可以存在1000年之久?
為何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卻未能成為海上霸權?
《耶路撒冷遠征記》是一本怎樣的書?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鴉片戰爭 | 維多利亞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