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就拿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說,一元錢代表的到底是什麼?

~~~~~~~~~~~~~~~~~~~~~~~~~~~~~~~~~~~~~~~~~~

新加問題:國家發行貨幣投資。可以理解為,我印的錢,可以買你的東西嗎?這簡直就是搶劫啊。


貨幣的本質就是商品。理論上講,任何商品都可以成為貨幣,但從交易的角度上來說,其結果必然是向靠攏品質一致,性質穩定可靠,容易衡量、分割、保存,產量比較穩定的東西,金屬貨幣尤其是黃金白銀就順理成章。

銀行興起以後,人們就用紙幣替代了金屬貨幣,但紙幣並不是真正的貨幣,而是一種券(比如,五美元的鈔票上印著「聯邦儲備券/美利堅合眾國/五美元」,:「本券為合法貨幣,可償付一切公債和私債」—— 《弗里德曼:自由選擇》)。當這些紙幣由政府壟斷髮行,並強制流通的時候,就成了法幣,法幣通常不能直接兌換成等面額的金屬貨幣,所以不能算真正的貨幣。

後來又發展出貨幣的信用屬性。但信用仍然必須以商品作為依託,不依託商品,憑空製作的貨幣,就是通貨膨脹,其本質是貨幣本身的質量下降。比如磨損的鑄幣,比如不足分量的貨幣,比如部分準備金下的代幣。這種貨幣如果是強制流通,就會劣幣淘汰良幣。相反,如果順其自然,就會良幣淘汰劣幣,因為沒人喜歡劣質的東西。良幣淘汰劣幣,就是反通脹的過程。


這裡其他有些知友答案把「貨幣」和「紙幣」的概念混淆了,貨幣的本質就是商品,是商品里的一般等價物。


非專業人士,發言增加參與感。

---

貨幣是物品交換髮展出來的高級玩意兒,抽象化的一般等價物。

人們將自己生產剩餘的物品拿到市場,與其他人交換需要的產品。但是僅僅是物物交換,效率非常低,因為很可能你多出來的東西,持有你想交換物品的人不需要。所以出現了通用的,相對保值的一般等價物。

據說早期是用羊一類的牲畜來當作地區性質的通用等價物來做物品交換。

但是羊這玩意兒,攜帶太不方便了。

後來,有了金屬貨幣,稀有金屬貨幣。

紙幣是後來出現的(也是因為大額稀有金屬不利於攜帶),以銀號的信譽擔保的「交子」一類的交易憑證。

---

早期很多貨幣是金本位的,和黃金等比例兌現。

但是現在大部分國家的貨幣都是不兌現紙幣本位,央行發行,靠政府信用維持貨幣價值。也就是,這錢和政府的靠譜程度相關,越流氓的政府,發的錢越不靠譜。

---

一元錢,代表了一個政府的基礎信用貨幣單元。其估值在市場中完成。


2015年7月27日的更新。

對於現代銀行體系國家來說,說貨幣是政府的信用(我的舊答案可以如此歸結)是不準確的。雖然兜底的是央行(也不等同於政府),但貨幣生成的來源是經濟體的信用。就是那些借錢的人,創造了貨幣(增量),(通過降低準備金率),而他們之所以能借到錢,是因為他們有相應的信用。

手機上就簡單這麼說吧。

-------

對新加問題的回答:

政府發行的紙幣,可以看作政府打的白條。打白條是不是搶劫呢?

從一種簡單的意義上說,不是。你接受一個人打給你的白條,是因為你相信他將來有能力償付白條代表的財貨。交易者願意接受紙幣,是因為他相信政府將來有能力償還紙幣所代表的財貨,而政府償還能力的保障,來自於政府的稅收收入。當然,這是一種簡化的說法。單個交易者未必與政府直接交易,但他只要相信其他交易者願意接受紙幣,他就願意接受紙幣,而人們互相相信對方願意接受紙幣,信心的根源還是相信紙幣發行者,也就是白條發出者,有能力償還紙幣代表的財貨。

這就是所謂政府的信用。

從更複雜的角度說,發行紙幣有時可以視為搶劫,貨幣貶值的部分就是被搶劫的部分。另外,只要你相信他未來可以持續獲得足夠的收入,那麼他打出的白條總量,超過他現在的資產總量,是沒有問題的。這也是各國發行紙幣的現狀。假設一種情況,政府倒台,並且新政府不承認前政府的貨幣,那麼就是一個信用失效的例子了。但現實中這種情況是極不可能發生的。

----------------------------------------------------

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特殊性在於,其主要的用途是交換媒介,這種用途,構成了該商品的部分價值(如果不是全部價值)。(不加說明時,本帖所說價值,指均衡價格位置上的價值。)

考察監獄中以香煙作為貨幣的情況。香煙本身是一種有價值的商品,在用作交換媒介之前,它的全部價值由它的使用價值構成。隨著交換需要的增加,一個最迫切需要媒介物,而原本並不需要使用香煙的人,接受了一次物煙交易,並用這支香煙換取了其他商品。這個變化意味著,香煙的需求者增加了,根據價格的供求決定理論,香煙的價格上升。隨著時間推移,更多的人發現香煙被接受為交換媒介,以媒介物使用的香煙需求者進一步增加。從而香煙的價值進一步增加。香煙的這一部分價值,是這一群人協調博弈的結果——建立「相信他人願意接受它作為媒介物,因而自己也願意接受」的集體信念。

當香煙主要用作媒介物,例如只有1%的香煙會被抽掉,而99%的香煙用作媒介物時,人們就把香煙稱為貨幣。

我相信,一旦一種商品建立貨幣的地位,它的媒介物價值,要遠遠超出其使用價值。因為,如果其使用價值較接近其媒介物價值,那麼,該商品將有較大比例流入(主觀的)使用價值高於均衡價格,因而高於媒介價值的人手中,而退出流通。這個比例很高時,貨幣供應穩定將很難保持。

黃金、白銀成為貨幣,和香煙一樣,也是協調博弈的結果。法定貨幣,是在協調博弈的基礎上,擴大供應的產物。在貨幣國家化之前,貨幣的價值已經超過了其使用價值。所以,說貨幣的使用價值是貨幣被接受為媒介物的信心保證,並不準確。最初,其使用價值提供了信心保證,但廣泛流通後,其信心主要來自「集體信念」。而法定貨幣的信心來源,同樣是集體信念,只不過這個集體信念的基礎,已經完全脫離了媒介物的使用價值,而由國家信用取代。

至於貨幣的價格,作為商品,同樣由供求決定。只不過,由於貨幣在使用一次後可以再次使用,因而在一個平衡的經濟中,無需新增供應,即可維持供需平衡。平衡的經濟是指,在主體接受一筆貨幣後,他很快又會用出這筆貨幣。相反,不平衡是指,主體在接受一筆貨幣後,長期不使用這筆貨幣。也就是說,經濟的不平衡性增加對貨幣的需求。

個人理解,供參考。

----------------------

補充說明:貨幣是商品還是白條,並不絕對。當香煙和黃金作為交換媒介使用時,它們既有其商品本身的價值,又有其作為信用系統符號的價值。當紙幣作為交換媒介使用時,它已經幾乎只有信用系統符號的價值了。

也許,更確切地說,貨幣必定是一種信用系統的符號,它得以成為信用系統的符號,即可能源於其本身的使用價值和物理屬性(如香煙和黃金),也可能來源於人為規定(如紙幣)。


錢是虛擬的

在2013年下半年之前我幾乎找不到誰討論這個問題,我這麼說普通人肯定覺得是瘋話,業內能深入思考這問題的也不多,直至那時候在YY上發現一時政頻道

時政頻道,聽聽這稱呼,就知道和QQ時政群一樣高危預警,經常被封,而且YY頻道被封和QQ群被封不一樣,如果被封時你正好在頻道里,那你的YY號也會被封同樣的時間。唉喲,當時正好是不厚書記事件時期,我們真是頂風作案,我的號一開始是被封個24小時,害我開小號去,後來好久不去不巧又被封,封了一個月,之後再也不敢去了。一開始以為是官方行為,後來知道和QQ群一樣,官方才懶得主動監管,完全是舉報所致,更搞笑的是舉報人不是圈外人,是幾個不同的時政頻道形成的小陣營互相拆台互相舉報,窩裡斗。所以說烏有之鄉神馬的都很可笑,別說神馬革命了,自己人互相玩就給玩死了,破壞性的民主顯然比建設性民主更容易更泛濫

扯遠了,其實我去那起初也覺得一幫上下左右人身攻擊大亂斗,沒啥意識,但有次無聊又去路過發現竟然除了大叔大嬸還有海外大叔大嬸,台灣口音的好幾個,我就感興趣了,後來跟一個叫debate的美籍台灣大叔聊過幾次貨幣問題。他差不多五六十歲的樣子,貌似學經濟出身,年輕時在美國娶了個泰國太太,集合兩家的彩禮之類弄了個外貿公司,如今處於半退休狀態,整天閑著沒事,到了東半球晚上的時候上線,悠哉悠哉氣定神閑的面對毛左民主派們的口誅筆伐單挑一大群,說到這估計他的立場也就顯示出來了,基本上算站在政府尤其大政府這邊的,說得好聽叫守序中立,難聽了就是守序邪惡

debate大叔很喜歡蘇格拉底式盤問法,但由於面對的人大多不懂他問的啥,所以一般是自問自答,那回大家是從M1M2扯起,說到貨幣的本質,然後大叔先援引這個觀點那觀點說了一大串各種貨幣的定義,不斷擴大化貨幣的定義外延,最後他提到某某經濟學家提出人也是貨幣,我終於聽出來他對貨幣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觀點。咳咳,這個唯心主義顯然是用國內的標準來說。然後頻道就被封了哈哈

學界對貨幣的討論當然是激烈頻繁的,但出於經濟學不是哲學,所以你提出一個觀點往往要具體化到某一個面,比如,一個人把貝殼當錢,又來一個說青銅也能做錢,又來一個銀錢,又來一個金錢,接著紙錢、飯票、公交卡、QB、YB、比特幣,最後就出來個人幣。每一個觀點要泡出一篇文獻,得參考若干文獻,有理有據分析全面,並說明觀點的意義和價值,其實是很瑣碎的事情。這一大波文獻繞圈下來,最終卻圍繞成一個疑問:這些都能算貨幣的話,那還有啥不能算貨幣?還有一種說法是,既然什麼都可以當貨幣,那也就沒貨幣這麼個定義了

在把貨幣廣義化到形而上程度之前,我先回顧一下十幾年前自己怎麼想的:

「能量在生態結構中是絕對的交換量,可貨幣相比之下卻有很大的模糊性和靈活性。」

「因為貨幣會貶值增值?」

「不僅僅如此,先看看為什麼貨幣會價值浮動?」

「因為人類組織發行貨幣是為了交換衡量儲存財富,財富由於生產活動而變化,貨幣因此作調整,自然會產生時差上的價值浮動。而且,通貨膨脹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一直存在著,消費者手中的貨幣趨於貶值刺激消費,生產者的產品趨於增值刺激生產。還有貧困地區與富餘地區貨幣價值的差異,不同貨幣之間的匯率,要說得太多了。」

「其實可以一言以蔽之,貨幣是設計出來的,並且還在設計之中。」

「設計……的確,還在設計之中怎麼說?」

「貨幣的形式且不用說,原料貨幣到紙質貨幣,再到電子貨幣。但是貨幣的本質在於經濟組織的貨幣政策,這才代表了貨幣的真實屬性。這裡必須說到貨幣與商品的等同性。」

「怎麼貨幣又等同商品了?」

「生態領域的物質和能量其實是一致的,一個物種代表了一種能量階層,一個個體代表了一定的能量,這是單純的等價與能量的屬性,而物質結構本身所形成的生物形態又在整體系統中佔有不同的位置,這是直觀的高維屬性。」

「你想說同理,社會結構中的財富形式與貨幣之間有類似的關係?」

「但這樣一比較問題就顯而易見了,貨幣根本不配像能量掌控生態結構那樣掌控社會經濟。」

「能量就是生態價值本身了,貨幣卻不是社會價值本身。」

「能量可以說是絕對的價值,不脫離物質形態而含於其中。貨幣只是一種相對的價值形式,是社會全體價值的一部分,具備商品的市場屬性,在市場中如同商品一樣有價值浮動。」

「等等,那麼起初產生貨幣時,不是憑空虛構了一種商品么?」

「這就是蹊蹺的地方,憑空虛構,讓我們想到什麼?不勞而獲,股票期貨債券各類金融產品都曾遭受這樣的質疑。從發行者的角度說,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用虛構的價值形式套換了實在價值。但是別忘了這些證券的本質屬性在於經濟組織的法規政策,經濟組織的實在性支持了這種虛構價值形式的有效性,一旦經濟組織消失,貨幣證券的真實屬性就沒有了來源,這個時候貨幣證券才真正意義上失去了價值。」

「可為什麼要虛構價值?僅僅是為了價值流通?似乎還說明不了問題。」

「虛構價值帶來了價值的浮誇化,但是每一次價值浮誇都有充分的理由。每一種新產業的興起都帶有這種浮誇性質,新的商品衝擊市場必然帶來泡沫效應,一方面導致新生者升值,一方面傳統商品因此貶值,如果這種泡沫效應過分了,就會對新生者本身形成彈性反噬,也就是泡沫之後的破滅,這就如同彈簧一樣,必然有個收縮的過程,市場也就藉此機會測試新生產品的進步性究竟有多大,失敗者即被淘汰。就貨幣而言,隨著一份實物的價值變成一份實物和一塊錢的價值,價值虛長了,但是這種泡沫化所換來的是什麼呢?價值流動加速,經濟實質性增長並可以通過統一途徑控制,價值流動體系進一步架構。貨幣本身是虛構的價值,但是卻促使了經濟在虛構貨幣之後的有效增長,這便是實效的價值形式,同理,各類金融證券和所謂泡沫性經濟行業也是如此,而且這些所謂非直接生產的經濟形式和經濟組織的存在目的都是一致的——優化資源配置,改造價值流動體系。」

「那麼現在貨幣化這個詞顯然不如商品化好了。」

「商品不再只是市場中的產品,而是市場中的任意單位,因為所有單位都在市場中有價值定位。」

「商品成為統一的考察目標,如果把整個社會看成是一體化的市場,那麼就是不同的價值單位——不同的商品——如同不同的生物單位一樣在進行博弈的系統,這就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類生態社會理論!」

「所有的價值最終都是利益驅動的表現,所以社會進化的原動力就是人的慾望膨脹,慾望的集合形成了市場的需求,為了消費而去生產,為了完成這個循環而逐步補足分解的環節。」

以上,節選自《鑒》,當初獨自思索,不管是發現還是發明了答案,伴隨著明晰的狂喜和孤寂的落寞,在十年後debate言談至此時我插嘴出了【市場中的什麼都可以當作貨幣】,debate本來還準備再繞幾圈,這時彷彿終於找到知音一樣說道:對啊!

孤寂落寞的壓抑感在當時有所釋放,我就知道不可能只有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把貨幣當成商品、把商品當成貨幣、把人把任何可在社會中交換的資源當成貨幣,這只是一個不容易成文的理念,一個使用泛泛主義式看待事物的比喻,讓我們知道相似與差異只是相對而言。而真要把人看成貨幣,那就要各種細緻考慮,發行方不是政府而是社會人口來源,包括生殖產生和外來輸入,人口的差異導致人幣自然屬性的不均勻,體力、個性、受教育程度,社會屬性更是天差地別,又要對人幣進行加權評估。這麼麻煩似乎完全沒必要,但是總體來說,把人當貨幣的好處是發現一些根本性問題,如,人口老齡化負增長直接導致經濟下行,按照貨幣比喻的觀點這是人幣通縮所致,而且由於人口不像貨幣那樣發行權直接在政府手上,所以政府不容易簡單調控人口數量以擺脫人幣通縮

實用方面完全沒必要花那麼大力氣討論那麼細緻,我們只要了解到貨幣演化所表現出來的流通、對沖等流動性特徵在其它社會資源上也會顯現就行了。對於經濟體中樞來說,所需把控的是各種社會資源的流動性,而貨幣政策調控,是目前政府調控經濟的最主要最直接手段,但不是目的,目的還是撬動社會資源的流動使得經濟有序運行,貨幣對於政府只是流動性槓桿,看需要想怎麼設計怎麼設計


貨幣的本質是政府的信用。你可以接受人民幣,接受美元,接受歐元,都是因為這些貨幣的背後,有政府的信用作為擔保。


金屬等實物貨幣時代,貨幣的本質是商品;

法幣時代,貨幣的本質是債;

電子貨幣時代,貨幣的本質是標準。

不解釋,自己領會吧,回答完畢。


@李淼 沒有價值的紙幣才應該是依賴於政府信用作為擔保的吧,如果是早期貴金屬貨幣,本質上應該是一般等價物,由於其自身價值的穩定性和特殊性而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獨立承擔商品交換功能的一種媒介,高中課本上的><所以貨幣本質應該是一般等價物。


要回答貨幣的本質,首先要確定貨幣的定義。

隔壁的王叔叔勤勞經營,有點「小錢」,有一次喝酒跟人感慨「忙活一輩子,攢下兩千萬」。這話是不是說王叔叔家裡堆著兩大摞毛爺爺呢?其實不是。王叔叔的意思是有兩千萬「資產」,這裡頭有一千萬房產、六百萬店鋪、三百萬信託和一輛大奔。

那麼問題來了:你能說房子、店鋪、信託、汽車是錢嗎?都不是。其實我們日常所說的一個人有沒有錢,指的是他「能變成錢的資產」多不多,可見,最狹義的貨幣只是錢包里看得見摸得著的各色毛爺爺。至於別的「錢」,都是資產,不同資產轉換成錢的難度不同:銀行卡里的數字要換成錢,花5分鐘找家ATM取出來就行;貨幣基金呢?贖回需要一整天;三個月定存得三個月;至於房子,先得掛牌出售,然後看房談價,過戶手續還得一陣,房子變錢得花上好幾個月。除了票子,很多時候我們把那些短時間能換成票子的資產也叫做錢,比如活期、貨基、定期。

現在我們知道了,廣義語境下的貨幣,其中大部分都是資產,現在我們回歸到狹義的貨幣,即手頭的票子。

狹義語境下,貨幣是信用的度量衡。前面很多答案說貨幣就是信用,我覺得不太精準。什麼是信用?信用就是你欠我一頓飯、你欠我一套房、你欠我一條命。貨幣像一根尺子一樣把這些相欠的實物數字化,數字化的債務有個好處,可以明碼標價轉讓交易,極大促進了經濟活動。

--------------------------------------------

講個故事:從前有個超市,養豬的把豬肉宰好拖來,超市過秤後上架。一開始,秤很公道,旁邊寫著一條幅「童叟無欺,可自帶砝碼驗秤」。過了一陣子,超市經理有業績壓力,動起了歪心思,先是撤了條幅不讓驗秤了,緊接著又給秤做起了手腳,缺斤少兩。久而久之,養豬的都知道了這家超市秤里有鬼,有的改往別家送肉了,有的乾脆不養豬了。超市裡沒了豬肉上架,老闆急了,撤了黑心經理,把秤調足兩了,可是養豬大戶們依舊不買賬,為什麼呢?看著那桿秤就心堵!老闆靈機一動,買了桿「遠紅外高科技納米電子秤」,養豬的一看這是航天科技成果,也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送肉來上架,發現這高科技果然是不坑人,沒過多久超市的豬肉貨架就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故事講完了,我來翻譯一下:咱平時說的票子、錢、鈔票就是故事裡的秤;咱們日常的經濟活動(信用)就是豬肉;經理是貨幣當局;砝碼是金本位;而遠紅外高科技納米電子秤是新發行的貨幣。

重述這個故事:狹義的貨幣(秤)是形形色色經濟活動(豬肉)的價值度量衡,一開始貨幣與重金屬掛鉤或者自身就是貴金屬(砝碼),因而難以出現貨幣濫發的現象(貴金屬供應量有限)。貨幣當局出於某些利益,取消了金本位(不許驗秤),開始濫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鈔票鈔票,就是金子少的票子)。大眾的生產活動受到了通脹的壓榨,要麼選擇轉投外國貨幣(老毛子愛屯美元)、貴金屬以求保值(往別的超市送肉),要麼乾脆停止經濟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信用破壞了,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後果就是經濟不增長了,保7的目標實現不了了(超市裡沒肉了),領導很生氣,想要重構信用體系,先是摒棄了貨幣的濫發(開除黑心經理),但是發現短期內效果不明顯,因為舊法幣實在臭名昭著人人喊打,治本也得治標,領導換了一種新的法定貨幣(遠紅外高科技納米電子秤),並配上了一個人民幣新台幣之類酷炫的名字。一來人民群眾對新貨幣沒什麼反感還覺得新鮮(畢竟航天科技),二來新貨幣的確不濫發(足斤足兩),慢慢的也就接受了新貨幣,逐漸恢復了生產活動。

--------------------------------------------

最後回到題主的補充問題:「國家發行貨幣投資。可以理解為,我印的錢,可以買你的東西嗎?這簡直就是搶劫啊。」

這句話的前半段是對的,國家印的錢就是可以買你的東西,可以無成本的買走你的東西。但是,後半段「這簡直就是搶劫啊」對不對呢?有待商榷。古代印錢換的來的貨物多用於戰爭、王室享樂等,的確是搶劫;現代政體印錢多投入公共設施,可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可以比較gental稱之為稅收(鑄幣稅)而非搶劫。當然,如果某國印錢只投入地產行業,導致房價飆漲,那的確是可以視為有房階級對無房階級的搶劫。


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貨幣的產生來源於銀行超過其實際存款數量的放貸。

以下這個視頻解釋了貨幣是如何作為借款者的債務被銀行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本人非金融專業,才學疏淺,看了這個視頻之後沒什麼好補充的了。請專業人士拍磚。

視頻封面Money as Debt視頻作者網站:Money as Debt


貨幣,是流通貨物的持有者,根據自己的貨物持有量,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

因此,任何持有相關貨物的人,都可以發行貨幣,都可以發行相關的信用憑證。

但是必須要確保,發行的貨幣量,要控制在自己持有的貨物量之內。否則就容易出問題。

導致信用喪失,或者相關的貿易糾紛。甚至可能導致流血衝突。

貨幣的產生,源於契約。契約是要通過買賣雙方或者多方,相互協商後才能產生的。

同時,貨幣發行的數量大小,多少,也由協商方來決定。

沒有協商的契約基礎,而濫發的貨幣是違背協商的契約精神的。

換句話說,沒有協商,就沒有契約,沒有契約,也就沒有流通貨幣。

國家發行貨幣也一樣,如果沒有人要跟國家做生意。

沒有跟人進行協商。國家私自發行貨幣。

嚴格意義上說,是某種掠奪性質的債權憑證。

這類的貨幣,很容易出事。最終導致信用崩潰。


舉個栗子,這個例子是Perry G Mehrling在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課上舉的。

為了更好的理解貨幣,首先假設我們處在一個沒有貨幣的世界。進一步假設我們處在一個島上,島上只有我跟你,現在我們需要進行一筆交易。我想要你手上的魚,你想要我手裡的漿果。那麼,很簡單我們直接互相交換就是了。但是如果我現在手裡沒有漿果,我的漿果得在秋天才能獲得收穫,可是我現在又很需要你手裡的魚。那麼我們該怎麼交易呢?好吧,鑒於島上只有我們兩個人,對方決定相信你,你給對方發出一個IOU(I owe you)即借據,約定到秋天漿果收穫的時候支付給對方,而現在你獲得你所想要的魚。為了更好理解後面的概念,在這裡引入資產負債表的概念,這會讓故事更加簡潔明了。

在資產負債表上,我的資產由於獲得魚而增加,同時負債也增加即對你的債務憑證。而你的資產端則是將交易給我的商品轉換成了對我的債務追償權。現在我們來個稍微複雜的例子,假設你我對雙方毫不了解,我們彼此都不信任,那這個時候我們該如何進行交易?假設我們都信任一個第三方,這個第三方也對我們保持信任。我們假設這個第三方為銀行。那麼交易如下面的資產負債表所示:

我把自己的IOU轉換成你所認可接受的第三方發出IOU,在這裡由銀行發出的IOU即bank note(銀行券)。這樣如資產負債表所示,我在資產端獲得所需商品,負債端為對銀行的IOU;而銀行的資產端則為我發出的IOU,在負債端銀行以我發出的IOU轉換為對你發出的bank note(money)。你的資產就由商品轉換為bank note。

所以當交易的群體不只是兩個人之間,而是擴大到我們社會中的每個成員,當我們進行這種時間上不匹配的交易時,我們每個人都發出自己的IOU,那麼這個系統就會變得極為複雜,因為沒有都認可的第三方時,我們每個人的交易都要取決於是否相信其他人。

引用英格蘭銀行的材料即

Money is a social institution that provide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a lack of trust.It is useful in exchange because it is a special kind of IOU: in particular, money in the modern economy is an IOU that everyone in the economy trusts. Because everyone trusts in money, they are happy to accept it in exchange for goods and services — it can become universally acceptable as the medium of exchange.

所以,在現代社會貨幣就是一種特殊的IOU,對於金融資產來說一方的負債一定是另一方的資產,所以無論把貨幣當做是credits還是debts都是一樣的。

參考資料:Money in the modern economy:an introduction

Perry G Mehrling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lecture note 4.

The MoneyView, Micro and Macro


西塞爾用一本書分析什麼是貨幣,也只能從分析哲學角度用詞語逼近貨幣的含義。


基於流通價值存在的強制信用型的一般等價物。


反對以上所有政府信用論: 法幣才是政府信用, 法幣破產時的香煙, 黃金不是政府的信用

--------------------------------

資本計量工具

一元 是一個被稱為一元的資本單位


這個嘛,即使是嚴肅的教科書上,起碼也有七種釋義。

對於貨幣的本質,至今仍未有統一定論。

我個人的理解是,錢是是只一張紙,人們之所以追求金錢,是因為人們相信金錢,金錢中包含著信用,(信用是人賦予的,並非它本身自帶,所以貨幣的本質不應該是信用)之所以貨幣能包含著廣泛的信用是因為這是一種受到法律保護的【契約】,一種包含著經濟法則的基本契約,而經濟行為的出現是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經濟行為則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配置,而這個配置是建立在三個前提之下即:稀缺性假設 ,利己主義假設,理性假設。這三個假設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三大基石,後兩個都是根據人的本性而設立的,而第一個稀缺性假設則是在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慾望的無限性之間對比所產生的。所以本質上經濟行為的三個大前提全部都是基於人類的本性。什麼叫本性?就是人類自帶的,無法擺脫的秉性。換句話說這個東西並非是以人類意志可以改變的。

那麼我們不妨反過來,【把人類作為客體】,把生產力,把社會,把契約作為主體。

你們的教科書上一般都會引用亞當斯密的語句來闡述什麼市場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推動,

那麼究竟有沒有人想過這隻手是什麼呢?

我認為,經濟行為是人類社會自身對於資源配置的主張,這當中利用了人類無法迴避的三個特性,

貨幣只是一種被具象化的【社會契約的一部分】。


貨幣吧!其實想一想日文中對於貨幣的詞可能會更準確——通貨。說白了就是大家都接受的一種特殊商品,至於這種商品為什麼會被大家接受就會有多種多樣的東西在支撐。明著是政府信用,但是政府信用是靠什麼支撐呢?原本應該是等額的物品,這個物品可以是欠條、黃金、食物,什麼都可以。


貨幣是權利的延伸。

權錢一體,不可分割。


資源合理配置的依據。

看了樓上的各種答案,我覺得都充其量算是貨幣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的特徵。


貨幣的實質是信用,本質是權力。

為何說本質是權力呢?貨幣就是說明你的權力的度量衡,你有一元錢,就擁有了買一元錢東西的權力,錢越多,權力越大,這就是為何國內大商人能到人大政協參政議政,而窮人沒人理的原因,同樣的,權力越大,錢就會越多,這就是為何有人點壞4台點鈔機的原因。當然,人世間最大的權力是對人的生命任取任奪的權力,這就是為何獨裁者都是富豪的原因。

為何說實質是信用呢?貨幣是度量衡,是契約,但是要能執行才有用,不然就是一張廢紙。他證明了你有多大的權力。

至於以前為什麼說金銀天然是貨幣,無他,好防偽好分割好保存。但是由於貴金屬的稀缺性,無法滿足生產力發展,就越來越不可能擔當貨幣的功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1980年生產的紙幣至今還在流通?
三支股票 A.B和C,請問該如何算出最優的投資組合配比(最大回報,最小風險)?
為什麼流通中現金不能創造基礎貨幣?
如何理解「貨幣流通次數」這個概念?在經濟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經濟學的角度,為什麼存在收購行為?

TAG:經濟 | 貨幣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