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 GUI 設計仍跳不出 button、list、icon,沒有這些元素的 GUI 會是什麼樣子?


用戶體驗設計領域,有一個詞叫 Pattern(模式)。

維基百科裡這樣描述:

A pattern, apart from the term"s use to mean "Template"

[a]

, is a discernible regularity in the world or in a manmade design. As such, the elements of a pattern repeat in a predictable manner.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建築學教授克里斯托弗·亞力山大寫了本非常有名的書:《建築模式語言》

很多建築設計都可以由一些基本的模式語言來構成。軟體工程領域對模式思想使用已經很多了,類似工廠模式等等。在用戶體驗設計領域,Pattern 同樣無處不在。

各種各樣的控制項,其實就是 Pattern。這些 Pattern 之所以被廣泛使用,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和用戶交互時的確非常有效,是一些基本的行為模式,用這些 Pattern 就可以實現大多數的交互需求。另一方面,它們的廣泛使用正是因為它們已被廣泛使用。如同語言一樣,使用的人多,經驗和認知的積累更多,逐漸轉化為一種自然習慣,人們都知道按鈕、列表、單選框代表什麼意思,這會減少用戶的學習成本,通過一致性來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計算機鍵盤。

Pattern 是在不斷發展的。

例如手勢操作,作為一個重要的補充(有時甚至是替代),在一些情況下能夠更好的幫助用戶完成操作。知乎的客戶端、微博的客戶端,使用手指來支持用戶快速返回上個頁面,就是一種很好的 Pattern。Clear 之類的應用,在手勢的應用方面更加大膽,也有很好的實踐效果。

其它還包括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識別等等。典型的如 Siri,國內的各種語音助手等等。我們經常做過一些自然語言理解方面的事情,總體來說,看起來好像這不再需要那些基本的界面 Pattern 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人類有很多認知和交互的通道,我們只是在不斷挖掘和滿足這些通道的交互需求。

即使在圖形用戶界面(GUI)設計方面,也有很多新的 Pattern 被創造出來,並不是沒有創新。這裡面最活躍的,恐怕是各種各樣的天氣應用,能夠找到各種大膽的設計,有一些非常優秀。我們曾設計過一個轉盤的界面,在拍照應用中使用,隱喻來自真實相機中選擇模式的轉盤。

按鈕、列表、單選框等等,不過是一種語意的表達。就像程序設計里的運算符、順序結構、分支結構和循環結構一樣,前者是用戶在和計算機交談,而後者則是工程師和計算機交談。設計師不會被這些基本的元素所限制住,但是在創造新的 Pattern 時,一定是需要考慮使用場景、用戶、以及產品本身推動用戶越過臨界點的力量。為了「新」而設計,是一種壞設計。

形式追隨功能,形式有時候就是功能。

---

現在我發起了一個聚焦在產品、設計(UI/UX)、運營學習的組織「互聯網學習圈」,未來希望能夠推動類似「信息時代的包豪斯」這樣的事情。

開放的社群:產品經理、設計師、運營相關專業學習和交流的微信群,加微信號 TellZoe ,會幫忙拉到相應的專業群里。

封閉的社群:內部講座、內推、和資深人士建立聯繫,http://t.xiaomiquan.com/vrn6AIm (可以複製到微信中發送給自己,再打開鏈接)

馬力的知乎文章索引: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493627


該是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不要妄想短時間內,語音,手勢,肌肉感測可以改變或者取代目前的用戶界面。因為這些技術有很多使用場景的限制,沒有人會傻到只要撥撥手指就可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卻用動作幅度更大的手勢操作,或者發出可能會打擾周邊人的聲音去解決。科技以懶為本,脫離這點都不叫科技。(順便吐槽下google glass,這破玩意蛋疼的地方是它不屬於手機,你可以放在口袋裡,你得戴著它。那麼不喜歡戴眼鏡的人怎麼辦?近視眼的人怎麼辦?不允許拍照的地方被限制配戴怎麼辦?我不希望對方無意間拍到我的醜態怎麼辦?光想著科技改變人了,沒想到帶來多大麻煩)


Button?List?

天啊,07年發布iPhone,08年拿到手上,就已經感嘆蘋果重新定義了許多GUI控制項。

類似Combobox的滾輪選擇是不是新UI?選擇時間的多滾輪是不是新UI?

從Tweetie開始流行的下拉刷新算不算?Clear的手勢控制算不算?

不是沒有新的UI(User Interface),是許多人看不見。


設計以人為本。

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更好的解決問題,滿足人們的需求,讓人們生活的更便捷。

Button、List、Icon這些擬物化設計,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映射。按下Button、下拉list、icon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為的是用戶快速直接的使用而無學習成本。ipad三歲小孩抓起來就可以用。

自然交互

無論是現在的體感還是虛擬現實,都朝著更加自然的方式去演化,為的是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手指劃破長空,就可以擺脫對滑鼠的束縛;三維立體的形式來豐富的展示想看的內容,帶一雙眼鏡就可以直接電話,眨眨眼睛即可拍照,無縫銜接人體的自然交互,將互聯網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悄無聲息。

無招勝有招

大腦電波波動,自動打開蒼老師的視頻,手指輕輕一滑,自動窗帘關閉,營造4D環立體場景,讓你沉浸其中。

設計跟隨著人們的需求而不斷進化,想法有多大,未來就有多大。


為什麼過了幾萬年,人類仍然還是用兩條腿走路。

為什麼到現在汽車輪子還是圓的?

題面有GUI這個詞,顧名思義,就是基於圖形的用戶界面。那麼在這個層面,交互操作離不開按鈕、圖標。

除非換一個交互方式,比如體感,或者乾脆腦電波控制,在這時候,我想按鈕、圖標存在的意義就會發生變化,或者它們就會慢慢消失不見了。

-----------------------------------------------

補充一下:

看到這個問題其實我蠻有感觸的。

因為在平時的工作中,總是有人會來對你說:我們能不能創新一下?比如你看這裡是不是可以換一個別的方式?人家已經這樣用了我們再這樣不太好吧?

誠然,出發點是好的,我也能理解提出類似需求的人的心情。但仔細想想,在設計師冥思苦想努力尋求「創新」的同時,不能忘記,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問題的本質如何,用戶有什麼樣的特徵,用戶使用的場景怎樣...... 不然,就可能淪為為了創新把汽車輪子做成方形的局面。


回答有點跑題~因為控制項的形式實在很難論述,得根據產品來,看設計師們的發散思維了

從宏觀論述下吧:

上層呈現是由底層硬體+技術支持並局限了UI

滑鼠+鍵盤式的交互局限了PC的UI設計範圍

手機、pad等的觸屏、感測器拓展了UI的範圍

那未來的其他終端呢?想想餘地很大

總結並預測一下發展方向

1、手的動作:①搖一搖 (加速感測器)

②方向(重力感應)

③滑動、手勢(觸屏)

其中很期待有一套成型的手勢控制

2、聲音:聲控 (siri、語義為基礎)

3、身體動作(wi、kinect)、表情(基於圖像識別)


GUI就是有G的UI,沒有G的UI就是text,喬布斯商用GUI前就是純text的命令行,展望未來可能是各種物理感測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覺得拿這些控制項和人類的自然語言進行類比就可見一斑了:

跳出傳統控制項?中國人學習英語?

如果把傳統控制項比作自然語言中的主、謂、賓、動詞、名詞、形容詞等等語法元素,那麼學習一種新的控制項的使用就好比一個人去學習一門外語時學習其對應的新的語法,除非客觀需求,極少有人會對這樣的行為 say love!

GUI 設計交互價值先於美學價值;自然語言日常溝通價值先於創造價值

我想LZ所謂跳出傳統控制項應該還包含替換傳統控制項表現形式來完成更高的美學價值的含義,至少我不認為這麼做不會達到更佳的交互價值,因為沒有什麼比習慣更能減輕思考負擔。

但是 GUI 設計的重點應該是先交互後美學,同一種功能用新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來能否達到更好的交互效果是不確定的,需要實踐來驗證,而且需要承擔失敗的風險。

好比說,自然語言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日常溝通功能,我們通常會用人們習慣聽得懂的語法和辭彙來表述本意,而不是去創造你認為很「新鮮」很「酷」的表達方式,當然也有新造的辭彙,比如熱門網路用語,但這不是自然語言的主要功能。

這就是說,跳出傳統控制項具有可行性但不能普適化,只能循序漸進期待革命的到來!如果說到現在為止GUI設計還沒有跳出傳統控制項的影響,只能說GUI設計中的 「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白話文革了文言文的命) 所需的條件還沒有到來。


回答第二個問題。

ZUI

Zooming user interface

NUI

Natural user interface

3D桌面

Jinha Lee MIT Media Lab, ???

3D協同工作

Croquet Project


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發表下個人意見。

在人機交互過程中,人作為輸入端,需要獲得機器反饋;機器作為接收端,需要有信息展示,功能快速定位的功能

btn不要簡單看成界面元素,它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功能的響應區域,去掉btn也就是說沒有了輸入,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虛擬鍵盤的使用。

list也不要簡單理解成什麼功能分類,條目顯示,它其實更多的是要表達信息的組織形式,是級聯的而不是無規律的

icon,一張小圖片?no,這是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國旗=7×單字寬度 vs 任意寬度哪個更靈活呢,哪個更一目了然?

如果沒有了這些,別談什麼gui了。應該叫文字解析學


設計源於功能吧 功能上沒什麼大的變化 設計變化感覺也不會特別大


應用的東西,太標新立異更危險,應該遵循大家習慣的東西,減少學習過程,拿來就用,不用學習,用最簡潔的操作迅速達到目的,這才是GUI的真髓,你非要在操作界面上玩遊戲和猜謎語,那只是部分人de愛好!

你可以做概念版和超級個性版,自娛自樂,但生活中是很現實的,簡單唯美也許更長遠,設計師和藝術家不是一回事,只能互相借鑒!


就像生活在2維空間里的生物理解不了3維空間一樣……但是一旦能理解了,變革將是擋也擋不住的


GUI上,個人感覺不大可能有大的變革了。主要是很多設計元素大多數人已經習以為常,比如:一看到button或者icon,就知道是可以點擊的。即使有大膽創新的想法,可能也會擔心違反用戶習慣而有所顧忌。如果是說UI的話,下一階段可能就是像kinect那樣的體感交互方式吧,隨之而來的就是像滑鼠這樣的pointer的作用可能就沒有了,自然像button,icon這樣的可點擊的元素也可能不再適用。


沒了這些元素就是NUI了。


跳不出還是取決於環境本身。如果環境發生變化相信設計中得控制項也會隨之變化。

我們目前訪問互聯網還是急於操作系統本身,而GUI的發展也是一直在受所處操作系統的限制。

IOS作未新型系統,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革新。

原本對google glasses 給予厚望,一個不需要點擊純指令的系統應該帶來很多全新的控制項,但是看了一些界面後發現還是有著重重的android的影子。


參考Windows Phone的Panorama和Pivot設計便知道如何讓"content before Chrome"。讓內容成為GUI的一部分,用戶可以在其自然的導航中航行,做得好的前提是不要讓用戶迷失方向。但是Button,icon仍然是用戶識別的最好元素,與現實越能拉上聯繫就越能讓用戶上手。


個人覺得這就類似於問人為什麼總是穿著上衣,褲子,鞋子?有沒有可能跳出這樣的穿衣模式?比如現在女生穿的連體褲其實有點跳出這個模式的意思,但是很不方便是顯而易見的。ui控制項是從過去到現在的不斷更新中保留下來的,說明它們適合人的操作和認知習慣~跳出這個模式有沒有可能?其實也是有的,但是也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也許是一瞬間~


推薦閱讀:

非科班出身怎樣可以找到一份網頁設計或 UI 設計的工作?
OS X 的 Dock 欄默認在屏幕下方且總是顯示,是糟糕的設計嗎?
如何評價 LOFTER 5.0 更新的全新視覺形象和移動端設計?
互聯網ui設計只是會做圖嗎?
設計師如何定義 UI 里的動態效果?效果背後的邏輯又應該是怎樣的?

TAG:用戶界面 | 用戶界面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