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為什麼喜歡用 Mac 電腦?

看了幾家公司都給他們的開發團隊配備了蘋果電腦~ 為什麼呢?


看完一篇下來,發現好像沒幾個是真正長期使用過max os的

從硬體上來說@WebleOn 總結得很精闢,那在下就補點軟體的

****************************************************

設計師追求什麼?

多元、極致的體驗,遠超用戶的細節關注。

買台BMW,住下迪拜帆船酒店都能帶來不少的感悟,這些都是設計師將細節追求到極致的一個體驗! 這些設計師用心鑄造的細節,在用戶實際使用中帶來的愉悅感,遠不是文字上簡單對比就能得出來的。

* 親身體驗一下,什麼叫做系統層次的高度整合

做過介面設計的人都知道,碰到整合應用程式,或甚至是整合軟硬體的案子,通常會很有趣,但是也真的很難。困難的地方在於,要在一堆可能性跟限制中,找出真正重要的亮點,同時用很強的執行力,把這個亮點從軟硬體的底層開始,以一貫之,用力地徹底執行出來。用講的誰都會,但是真正做出來的卻很少。Mac在不少層面都做到了這樣的高度整合,而且還真的超好用。

我覺得最棒的例子是Multi-touch Touchpad。在硬體上,Macbook的Touchpad乾乾淨淨的,除了一個圓角邊框,以及略微凹陷的平面外,沒有其他的雜訊。在軟體上,這塊乾淨的板子,可以做10來種手勢操作,而且每一個手勢,都有對應且流暢的互動效果。

Scroll是當中最棒的手勢之一。兩根指頭點下去,上下滑動就好,簡單俐落,很容易轉變成一種下意識的肢體反應。換做是一般的筆記型電腦,你得「把滑鼠游標精準地移到Scroll Bar的拉桿上」,「左手按著觸控板的左鍵不放」,然後「右手上下滑動」。光是描述一次整個操作流程就覺得煩了,更不用說要每天重複Scroll個幾百次。

Exposé跟Mission Control的手勢,也是一絕。在任何時候,任何畫面下,只要四根手指頭往上一甩,就像是把桌上的所有東西往前一攤,所有開啟中的軟體,全部縮小攤開歸類好,讓你有個概觀,並且可以立刻做選擇。四根手指頭再往左右一滑,立刻滑到另一個桌面,就像從書桌轉身到側桌一樣,讓你可以從工作模式,立刻轉換成休閒模式。這兩個功能在一般PC上都有類似的替代軟體,但是切換得靠「Win+Tab」、「Alt+1」等複合鍵,需要額外學習記憶,而且普遍缺乏流暢的互動回饋。實際使用起來,跟這種系統層次的整合還差得遠。

Mac的多點觸控好用到爆,但是綁死了專利,僅只一家絕無分號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系統整合之後的好功能,像是Dictionary。以前在使用PC的時候,要做英文拼字校正,得在Word裡面先打好文字,用Office提供的拼字檢查功能確認過,才複製貼上到其他軟體裡去。不然就是得安裝Babylon之類的字典軟體,遇到不確定的字就按滑鼠右鍵查詢一下。

剛開始使用Mac的時候,我還很納悶,為什麼Mac上找不太到字典類的第三方軟體。結果,原來是Mac已經內建了一個跨軟體的字典功能。不管是瀏覽器、記事本,或甚至是專業繪圖軟體,只要是能夠輸入文字的地方,都可以即時做英文拼字檢查,實在很神奇。

唯有系統層次的高度整合,才會產生出這種「不廢話,用就是了」的使用經驗。從實務的角度來看,這些功能真是難做到死,但是好用到爆,你一定得自己親手試試。

* 寵壞自己的五官,讓自己更懂得嚴苛地要求細節

除了從大架構著手,去體驗一下什麼是系統層次的整合之外,Mac的很多細節設計,也可以作為介面設計時的參考。

聲音部分,Mac處理得頗為細膩。當你在靜音時插上耳機,會自動把音量打開;反過來,當你把耳機拔掉時,會再自動切回靜音,免得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爆出的聲音會去嚇到別人。這個設計說穿了,不過是個簡單的邏輯判斷而已,但是我在大部分的NB上,都沒有看過類似的使用經驗。

觸覺上,不論你用的是13″, 15″, 17″的Macbook,或是外接的Magic Touchpad,那片觸控版的觸感、顏色,跟按壓時的力回饋,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我記得在BenQ服務時,李焜耀曾經出了個難題給我們,要UX Team(使用者體驗團隊)去研究一下,為什麼Nokia的手機鍵盤會這麼有質感。這個可真是個大哉問(汗...)。結果經過仔細跟丈量與分析之後發現,原來Nokia手機上的每一個按鍵,它的行程深度、力道,以及按壓時的聲音,幾乎都是類同的。這讓你在按每一個按鍵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一致的細節,不會有任何鍵特別大力,特別大聲,或是偏了一邊。這個要求放在不同尺寸的觸控板上,可就更難了。

不過Apple做得真不錯,就算是把眼睛矇上,大部分Mac使用者應該都還可以光靠觸覺跟聽覺,就辨識出哪一台是Macbook,哪一台不是。

視覺上,Macbook除了螢幕細膩、背光均勻等硬體優點外,軟體上的互動體驗,其實更值得去細看。

不知道你是否有注意到,絕大部分的Mac OS介面,都是動態的。像是登入時,若是輸入了錯誤的密碼,輸入欄會左右抖兩下,感覺像是一個俏皮的小子,跟你說「喔喔,你搞錯密碼了呦!」。切換桌面時,整個畫面會先加速橫向移動,然後再緩緩減速直到定位,最後才把桌面的捷徑,以及視窗外圍的陰影套上。這些動態的細節,讓整個介面看起來輕快、優雅,而且充滿生趣。

這些聽覺、觸覺、視覺上的精鍊設計,平常得多看、多聽,多用。讓自己習慣於高水準的介面設計,並且反過來要求自己的作品與提案。

* 沒有相容性問題,反而有更多可能性

有一些問題,我猜你可能會想要問。首先,從Windows轉換到Mac,大概需要多久時間?我的經驗是,初步使用約兩天到一個星期,徹底轉換大概需要三個月。不過如果身邊有高人可以協助,例如推薦一些替代軟體,或是幫忙解釋兩個平台間的差異等,上手的時間會再短些。

再來,如果常用的軟體都在Windows平台,那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裝個Parallels Desktop(邊註:虛擬機器軟體),用模擬的方式跑Windows就可以滿足八成以上的使用需求,甚至可以跑Photoshop,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如果有更高的運算需求,像是3D電腦繪圖,那就靠Boot Camp裝一個乾淨的Windows,運作起來比一般NB強得多。

裝個 Parallels Desktop,應該可以滿足80%的跨平台使用需求

* 不要停,繼續去追求多元的使用體驗

雖然強力推薦UI Designer要擁有一台Mac,但是並不是要大家去崇拜Apple,把Mac當做資訊科技的唯一。Windows跟Mac兩個平台各有特色,而且可見的未來,誰也取代不了誰。所以,除非你的公司只做Mac Software的生意,否則還是保持中性,每一個平台都多去了解一下,多去熟悉它們特性與慣例。

就像Steve Job在1996年時,接受Wired雜誌專訪時所說的:「When you ask creative people how they did something, they feel a little guilty because they didn』t really do it, they just saw something. It seemed obvious to them after a while. That』s because they were able to connect experiences they』ve had and synthesize new things. And the reason they were able to do that was that they』ve had more experiences or they have thought more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than other people.」

(當你問有創意的人他們如何做到某些事情,他們會覺得有點罪惡感,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做」什麼事,他們只是看到某些事而已。對他們來說這看來是很明顯的事情。

那是因為他們可以連結他們已有的體驗並且合成出新的事物。他們能夠做到的原因是他們擁有更多體驗、或是他們對體驗的思考比其他人更多。)

主動去追求更多元、更極致的使用體驗,並且讓自己更懂得要求細節。不要停,這些都會逐漸累加成為往後設計所需的元素跟養分。直到有一天,你將會有能力去連接這些過去的美好體驗,並且反手去創造新事物。

那一天,將會是你一生當中,最美好的一天。

延伸閱讀:

[Wired Magazine] Steve Jobs: The Next Insanely Great Thing

作者簡介_David 陳文剛

AJA Creative / UX Director

UiGathering Organization / Executive Supervisor

曾經帶領團隊獲得IF, Reddot, IDEA等五項設計大賞,徒手創建台灣第一個以使用經驗為名的設計中心。過去十年中,曾經做過的產品橫跨了MID、Elder PC、MP3隨身聽、數位電視、多功能事務機、數位相機、手機、電子書、智慧型機器人,以及各種一言難盡的軟硬體介面。

.

.

.


mac 從始至終都貫穿著先進設計的設計理念,mac本身就是工業設計的精品。所以這點符合視覺師的審美標準,再者使用mac會提成客戶認可度,其次其液晶屏幕也是基於印刷行業標準的,至少比市面上的tn強萬倍。


1,顯示器顏色比較正,這個優勢到目前為止還是很明顯;

2,三維效果渲染和大內存佔用情況下效率比較高,現在已經沒啥優勢了;

3,機器貴、外型好看,所以可以用作展示,這點我覺得不是完全沒必要。


我不是針對IMAC,跟圖形工作站和DIY組裝機比,IMAC用戶對性能一無所知。

我是一名UED設計師,然而我並不喜歡用IMAC,因為相同價格可以買到比imac好一倍的配置,幹嘛跟錢過不去,我也不需要通過我用什麼機器來證明我的水平,舒服和實用最重要。

樓上「大花「的答案很贊,因為大部分設計師都不懂硬體裝機。所以大部分設計師只是跟隨所謂潮流高大上而已。

吐槽完畢,然後從實用性來討論吧。目前國內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基本都需要APP的研發,然後由於現在iphone用戶的爆炸增長和它所謂的設計標杆,研發團隊在製作APP的時候必須使用蘋果公司出的、只能在os系統里應用的X-code,才能進行APP製作,這是硬需求。

至於吃瓜群眾,大部分是跟風,曾經有一個5年的老設計師跟實習生說:蘋果的顯示器是最好的。然而,我們設計主管、CEO、老闆也這麼說。那一瞬間,我覺得無比孤獨。


單從工業設計角度講,蘋果電腦確實達到了一個高度,好的東西大家自然喜歡,更別說對審美有更高要求的視覺設計師了。我想這是根本上吸引設計師的理由之一吧。但從本質上講,做好的設計與硬體關係不大。


因為大部分設計師都不懂硬體裝機???


·

0. _大內存。

1. _OS X系統體驗。

2. _蘋果對熒幕色彩的調校。

3. _設計師自身苛刻的審美追求。

4. _OS X對眾多設計稿文件的原生預覽。

5. _還有眾多值得入手的Mac獨有的周邊軟體。

6. _做高解析度設計時R屏的方便甩低清屏@2x條街。

7. _裝逼談不上,開會或外出講稿時看起來還是比拿PC好點。

8. _關鍵是按目前國內設計師的行情,拿下一台Mac不需要咬咬牙。

·


在不差預算,不差軟體的情況下,我想使用用基於順手且色彩管理的MacOSX系統的Mac電腦沒啥可質疑的吧?


蘋果產品由內而外都是經過設計的藝術品,雖然它是做產品,但是設計的影響力十分強大。

站在「理性」的角度可以說是這幾個原因:

1、Mac比Windows早發行,也更早步入圖形化界面;

2、Mac的屏幕表現不錯,特別是Retina,解析度及細膩程度更好;

3、OSX是專為Mac所設計,這種專門設計的優勢就不用多說了,而且OSX的人性化設定很多,並且有著Win所有沒有的優勢。


因為蘋果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骨子裡就是設計。

而mac的軟體也大都一脈相承。mac的一個軟體功能做得再強大,如果不漂亮易用,就沒人鳥他。

有這樣優秀的工具相伴,設計師才能迸發更多的設計靈感。

別說 windows,這東西就是個垃圾桶,大而全,與美無緣。

這是問設計師,也不必說linux,mac os 本來就是unix。


為什麼設計師更需要搭載 macOS 系統的 Mac 電腦?

1. 目前主流的設計軟體對 macOS 系統的支持更好,很多是 macOS 獨佔。

這是最重要的理由,在 macOS 生態下,設計師可以使用更高效的軟體,輸出更高質量的內容,完成設計閉環。

  • 設計師最常用的 Adobe 系列軟體最早就是為 Mac 開發的,基於系統底層的原生支持讓 Photoshop、AI 等軟體在 macOS 系統下運行得更加流暢。
  • 最為重要的是一款名為 Sketch 的軟體,Sketch 是目前設計師必須掌握的一款重要軟體,作為原型設計工具,Sketch 擁有大量插件、素材和資源。相比 Photoshop 更適合進行 UI 設計,有更強的擴展性,更高效,更流暢,可以說是當下進行網頁,圖標以及界面設計的最優秀的軟體。也是現在我們團隊內部使用高頻的軟體之一。而 Sketch,是 macOS 系統內的獨佔軟體。意味著再好的 Windows 電腦,都不能使用這款軟體。
  • 我們常用的動效軟體如 Framer 和 Principle 也是在 macOS 下獨佔的,可以更好的輸出精緻的動效。
  • 以及其他一些素材管理工具、顏色管理工具、低保真高保真頁面流程工具,也都對 macOS 有更好的支持。

2. macOS 系統有更好的色彩管理

在 macOS 內還原和描述色彩都更加方便快捷,也可以省事省力的進行色彩管理。Mac 針對印刷做了一些列的優化,設計師在做平面/物料設計時,能更好的還原視覺效果。

3. 業內幾乎所有的專業設計師都在用 macOS

當然不是為了攀比,而是側面證明了 macOS 是比 Windows 更適合設計師的。整個大環境都在用 macOS 系統,更多的素材、資源是基於 macOS 的軟體輸出的。

4. Apple 公司無論硬體還是軟體,都是設計界的標杆,良好的體驗本身就為設計師提供了優秀的範本。

這條無用解釋,蘋果公司的軟硬體產品是所有設計師應該體驗和學習的。


以前聽人說過,ADOBE的全線產品都是基於OS X衍生的。


因為好看


因為有Mac。


蘋果本身就是一體化的,從外形設計、設計、軟體有有相當的針對性。

有人覺得蘋果的設備昂貴,但那塊屏幕就完全可以戰敗市場上絕大部分的顯示器了,性價比其實很高(想起之前跟同學一起搞開發,他的Dell筆記本設計出來的界面,拿到macbook下完全是另一個顏色),web下是比較無所謂,但在印刷行業就是很重要的問題了。

至於軟體嘛,我真是討厭mac下的ps

蠻討厭mac的文件管理方式,沒windows的方便


用Mac是一種品位,況且Mac可以滿足工作需求.說滿足不了需求的都是沒用過的.實在滿足不了還有虛擬機.基本什麼工作都可以勝任.

有些屌絲心態的小屁孩總是認為別人拿Mac是裝逼.未成熟的處子


有一點很重要,設計師在工作狀態下都是十幾個小時的盯著電腦,一般的pc機,看沒多長時間就會眼酸,久了就會流眼淚。但是mac就會好點,感覺好像輻射少點,具體的原理不了解。


推薦閱讀:

對於普通用戶來講(e.g.學生),蘋果電腦的系統會帶來哪些不便?
關閉 OS X 10.11 的 System Integrity Protection 有哪些風險?
OS X 上哪些軟體稱得上偉大?
Mac自帶的Vim怎麼升級?
Mac環境eclipse無法運行,報「意外退出」,麻煩各位看看?

TAG:Mac | 視覺設計師 | 互聯網產品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