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者是佛教中最可悲的一群人嗎?
不以阿羅漢為目標,永遠在輪迴中流浪生死,就像《火之鳥》里的主角大鼻子先生一樣。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最為第一,世尊說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世尊則不記我無諍行第一。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無諍、無諍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36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舍利弗白文殊師利:「如是學者,當得菩提耶?」文殊師利答舍利弗:「如是學無所學,不生善道不墮惡趣,不得菩提不入涅槃。何以故?舍利弗!般若波羅蜜畢竟空故。畢竟空中無一無二無三無四,無有去來不可思議。大德舍利弗!若言我得菩提,是增上慢說。何以故?無得謂得故。如是增上慢人,不堪受人信施,有信人不應供養。」
舍利弗白文殊師利:「汝何所依,作如是說?」文殊師利答舍利弗:「我無所依作如是說。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與諸法等故。諸法無所依,以平等故。」
舍利弗白文殊師利:「汝不以智慧除斷煩惱耶?」文殊師利答舍利弗:「汝是漏盡阿羅漢不?」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言:「我亦不以智慧除斷煩惱。」 舍利弗言:「汝何所依,作如是說,不怖不畏?」文殊師利言:「我尚不可得,當有何我而生怖畏?」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33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別去琢磨菩薩行者是不是最可悲了,這種以己度人妄揣聖意的知見和提問,比啥都可悲……
局限,就是砍柴的以為皇帝用的是金扁擔……
菩薩行者輪不到我們覺得苦,苦的是自以為行菩薩道,卻學著外道還誹謗三寶的人。他們讓波旬的奸計得逞
我能想到的最恰當的比喻是「罰奴吃肉」! 菩薩以生生世世救助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樂,以為眾生結緣作為以後度眾生的緣起,以言行作為啟發眾生智慧的方便……,在這個過程中菩薩收穫的是智慧,了結的是宿世惡緣,消解的是波旬的勢力,成就的是佛種,讓自己的菩提之花乘願力莊嚴於自己開拓的佛土,而自己為眾生栽種的菩提種子也將使這片佛土更加絢爛! 而在愚痴眾生看來,菩薩的行為太二!在他們眼裡,不勞而獲才算是聰明之舉,感觀的享受帶來的愉悅才是自己的追求。於是他們利用自己的「聰明」頭腦,在波旬的加持下,毀謗菩薩的形象,坑蒙拐騙、巧取豪奪、損人利己,甚至殺他以果腹,以求不勞而食肥,日復一日地荒廢自己的「四體」、增益自己的惡習、麻痹自己的神經。收穫的是與眾生積累下的無盡惡緣,與及死亡時的恐懼與無奈,給自己進入地獄結下緻密而牢固的金剛網。
不會的,菩薩行者只要努力,持五戒修十善,先做個慈悲喜舍的好人,臨終發願往生到兜率天,還是可以見到很多佛在世時親聞佛法的聖弟子的。
到了那,如果不恥下問,再加上宿命通,應該可以弄明白佛在世究竟說了什麼。而且,大梵天王,忉利天主,兜率天主都是護法,親見佛的一生,很多天人也曾親聞佛法,都是可以作證的。
菩薩行者和解脫道行者至少到了兜率天,就可以達成共識了,雖然在人間還是爭吵不休的。地上的菩薩們早已脫離了輪迴,他們修行六度普度眾生,同時也是在成就自己的法身,最終成就無上菩提,這一點是早早入無餘涅槃的二乘聖者們,難以企及的。
我不回說佛話,更不懂典籍,只是說自己的想法……你第一,您認為的可悲是以什麼來衡量的,第二你怎知菩薩就可悲了,難道您也……第三究竟敢一念行菩薩道的,和念念行菩薩道的區別在於自己心裡有沒有個對比?第四何為菩薩道阿,
菩薩是大慈大悲!做佛菩薩,怎麼只管自己舒服,而不理我們這些普通人?
嗚呼,有目標的人,都可悲。
推薦看看台灣人間佛教濟慈,拍攝的《無語良師》。真菩薩道行者。
哈哈哈哈。。。。。。
還要在虛幻的世界永遠地輪迴下去,算什麼菩薩行者?
您對於菩薩行者的定義不夠正確。
菩薩行者,首先是菩薩,然後才是行者。
他們,已經離開了生死輪迴,只是乘願,在這個世界救度眾生。雖然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苦,但是,苦對於他們,和對於凡夫的我們,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有兩種人,是真正的菩薩行者,一種是乘願再來的菩薩,第二種是確定今生必定解決生死輪迴的人,其他那些,真正算不上,最多算世間善人罷了。
第一種,一般人做不到。
第二種,任何人都能做到,那就是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佛人。
念佛人,雖然不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但由於今生必定往生,所以現在做的事,也是菩薩所做之事。
推薦閱讀:
※佛學中分別心是什麼?
※佛教不承認客觀存在嗎?
※你最佩服的佛或菩薩是哪一位?為什麼?有哪些經典詳細介紹了 他/他們 的故事或是發願?
※如何評價大乘佛教里的北斗七星佛?
※為什麼印度大乘佛教的僧侶多尊稱為"菩薩",受其影響的漢傳佛教卻沒有這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