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受想行識是同時產生 還是各有順序?


先有色蘊。

色蘊之後,先有識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再有受蘊、想蘊。

受蘊和想蘊是識蘊的功能。

五陰——色、受、想、行、識;

但我常常喜歡講色、識、受、想、行,因為我是依照一般人所聽懂的順序來說:

色陰先有,才能再有識陰!沒有色陰就不可能有人類的識陰!所以你的意識如果要在人間生起,一定先要有色身!因此先說色陰與識陰。

是有了色陰才出生了識陰,然後識陰就能夠領受六塵,於是就有覺受;

有覺受時就有苦、樂、舍受,或者苦、樂、憂、喜、舍受出現了,於是五陰中的第三陰受陰就出現了。

有了受陰,你就會去了知「這個我喜歡、這個不喜歡」等等不同的了知;有了了知,就會產生語言、文字的妄想,這個了知以及語言、文字的妄想,全都屬於想陰。

有了這個想,也就是有了了知及語言文字妄想,那就身、口、意行全都存在啦!所以行陰排在最後,這叫作色、識、受、想、行

南無佛法僧


個人粗鄙觀點

五取蘊 色受想行識

色總括五根五境,識為了別之體,這兩個是基礎。

作意、觸、受、想、思為五遍行心所,是識之用,隨識產生。所以受、想基於色、識。

依十二緣起,行緣識,行會催生出新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所以這又是一個循環不止的過程,並無先後。

感覺這就是一個簡化版的十二緣起


在小乘佛教里,色蘊是先有的,因為佛陀講過根塵觸而生識,而根塵都是色蘊,因此受想行識依賴色蘊而產生。大乘佛教,唯識宗認為一切唯心造,因此根塵都是依賴識而產生,存在即是被感知,沒有感知則一切不存在,因此受想行識是在色蘊之前,又說色法是「二所現影故」,二所就是指受想行識,色法都是此二所顯現的影像。

受想行識的先後順序基本可以忽略,幾乎是同時存在的,不過嚴格講也有先後順序,原始佛教認為觸是最先生起的(大乘唯識宗好像認為作意最先生起),因為根塵觸才有識,或者當下產生識,而觸(以及作意)屬於行蘊,因此行蘊和識蘊最先生起的,受和想隨後生起


這個問題你去研究十二因緣法,和八識規矩頌,就可知道了。

產生是按識,行,想,受,色,這個順序而生,滅則是從色,受,想,行,識,這個順序而滅。懂了十二因緣,及八識規矩頌,就知道了。

這五個字的順序可不是隨便寫的,大臧經中有許多經講到這個五蘊,但都是這個順序,沒有一個不一樣的。


作用的時候是同時的,

修證的時候,按十二緣起。


受現量認識,想比量認識,行心開始造作,色和識虛妄分別的結果。


色受想行識是五蘊,蘊者,積聚之義。就是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

這裡沒有什麼同時產生,也沒有什麼順序。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構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實相即是不可分割,說順序已是我見。


推薦閱讀:

打坐腿好痛,怎麼樣激勵自己堅持?有沒有什麼觀想的方法?
玄奘從西方取回的經文對於我們今天世界有何影響?
關於修行的三個小問題?
為什麼漢傳佛教不推薦四念住的修行方法?
南傳信徒為什麼那麼熱衷給大乘人傳教?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佛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