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是不是天生就辯不過大乘?

現在才發現信奉上座部的人如果能辯倒或者忽悠別人,真的可以說是具有神通了。上座部的教法根本就不適合用來爭論呀,甚至自身就對辯論採取軟禁止的態度(諸法無我)。


聲聞乘修出退縮心就對了,真的覺得沒什麼好辨的。佛教的要旨在於聞思修,沒有辨。

與沒有戒德的外道辯論,很有可能破壞自己的戒行,而陷入爭論或者詭辯。到此及時的止住,這是德,不爭之德。有底線的人辨不過沒有底線的人。

阿難尊者聽到僧團里有老水鶴的邪見,阿難指出:應該不是不見老水鶴,而是不見生滅法。邪見者說,阿難老糊塗了,不知道說些什麼東西。阿難沒有去爭論,讓他去吧。他的緣起不適合修習正法,辯論反而會引起他更強烈的嗔念。

佛說,與人辯論前要時刻審查自己的內心是否清凈,有沒有正見,有沒有正念。沒有的話,就不要與人辯論。

這是良好的戒行。

不光聲聞退縮,佛有時候也選擇退縮的。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後,第一個想法是就此入般涅槃,不說法度人。佛想,如果有人聽不懂我說的法,而誹謗我時,會令我產生疲勞和厭倦。

佛陀說法第十一年,高賞比的比丘為戒律爭論不休,導致僧團分裂時,佛無法勸說他們,佛選擇了拋棄掉僧團,獨自去森林裡禪修。甚至有就此入般涅槃的想法。後來遇到了阿那律等三比丘服侍佛陀沐浴用齋,勸說佛陀回心轉意。佛陀才想,還是有善比丘。

只說不辯,為而不爭。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厭離世間法,厭離心外求法,厭離辯論,直至厭離身心,厭離五蘊。。。才是學佛的入門。


所謂的大乘學人,

如果真的學對了,並且聽懂了上座部在說什麼,

其實根本辯不起來好么?!

倆瞎子摸完可以爭論一下,大象到底是柱子還是牆……

你見過一個看完了大象的人和個瞎子,或者兩個看過大象的人一起爭論大象是啥么?!


被大v @有川真姬 點贊了耶,好嗨心。是不是要點贊數過億然後取匿發女裝照才算對得起他。

=================================================

不是,只是各種機緣決定了上座部在印度大陸會衰落了而已。比如世親作俱舍論評破說一切有部之後,說一切有部是作了順正理論回擊的。但最後為何有部還是衰落了呢?一是因為滅佛運動,宗教上的洗牌給了大乘崛起的機會,二是上座部不夠大乘思潮政治正確,菩薩行、慈悲等觀念比上座部灰身滅智的追求更能收買人心。(相反,在個人主義盛行的今天,南傳反而變成政治正確了)

上座部其實也很愛辯,犢子部對論書上的一句話理解有不同便分裂成幾個部派;有部重經與重論的也各佔山頭。知乎上政治正確的南傳佛教之所以尊清凈道論,而不是解脫道論,也是辯的結果。「 上座部的教法根本就不適合用來爭論呀,甚至自身就對辯論採取軟禁止的態度 」只是題主你自己認為而已。

辯得過、辯不過,其實只是一時的。比如空有之爭,中觀唯識其實是互有勝負的。初期是唯識學派依據解深密經、重新注釋中論得到勝利(可以說解深密經的出世就是為了能夠嘴炮贏中觀學派),但後來嘴炮無雙的清辯出世重新復興了中觀學派。但結果呢?其實是中觀、唯識都輸了。如來藏教跑了出來,「以空性為體,以唯心為用,間或有所偏明,而無不開顯體用無礙之真常。」並且活到了現在。

還有一種情況是輸了再也無法辯贏了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清凈道論與解脫道論。清凈道論評破解脫道論之後,無畏山派再也無法反駁,因為無畏山派遭到清算了。

一個部派能活下來,嘴炮很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動刀比動嘴更有效率。比如原諒她顏色的宗教清洗那爛陀寺;又比如南傳的無畏山派清洗。


希望題主多了解一下上座部佛教

如果做到適宜正知、適時正知等等,是不會發生強辯的,一個證悟聖道聖果的人也不會強行傳教。

佛陀在《律藏· 佛陀在《律藏· 遮止 誦戒篇》里講到: 想要批評、呵斥或指責一個人的時候,先要省察自己的是不是具足以下五個條件:

1.適時而說,非不適時:要在適當的時間和場合比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指責他人是不適合的。

2.真實而說,非不真實:先省察所呵斥的是否舒適。如果不是事實,就是冤枉他人。在批評他人之前,先檢查一下你的批評是否有事實根據。

3.柔和而說,不以粗惡:語言要恰當。如果他只是犯極小的錯誤,你就小題大做,用難聽的話語指責他,甚至侮辱對方的人格,這是不適合的。

4.有益而說,非無利益:要考慮你的批評對對方有沒有幫助。如果他是個不受批評的人,當你批評他時,他會承受不了,或者懷恨在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對這種人,你批評他是沒有利益的。所以想呵斥他人時,還要考慮對他有沒有幫助。

5.慈心而說,內心嗔:批評人還要看出發點、動機。假如是為了打壓別人、故意用批評、指責他人的手段來滿足自己,那不是真心幫助對方。所以批評別人時要有慈心。如果批評的動機、出發點是為了對方好,希望對方改過,希望對方進步,那我們才去指責、批評。(Cv.400)

義注提到有四種培養正知的方法,這也是由淺到深的四種訓練方法:

1. 有益正知:有沒有利益。清楚的知道這樣做有沒有利益。

2. 適宜正知:比有益正知更深一層,要知道適宜的時機。

3. 行處正知:在做一切事情,都把禪修業處放在第一位而做。

4. 無痴正知:沒有迷惑、不痴迷的。這裡指的是沒有我見的。行走的時候,先觀察身體只是地、水、火、風、四界而已。然後再行走。只是一堆色法在行走而已,並沒有一個實體的我、人在行走。

當然適時的討論法義是可以的,只是不讓說無益於解脫的言論,一些論壇、QQ群、貼吧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紛爭,而定下了不許討論其他法門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這個上座部佛教的QQ群群規:

群目標:

大家一起學習上座部佛教


討論規範:

1、以四聖諦為法度,以三藏作為出處;   
2、論點必須有論據,論據必須被共許;
3、不得兩舌與妄語,不得惡口與綺語。
發言規則:1、貼圖:適量、適當,不貼無意義、玩耍等不雅之圖;
2、字體格式:用字大小顏色合適,要考慮他人閱讀方便;
3、發言討論:論點必須有論據,論據必須被共許;
4、說話有益、適時、真實、柔和、慈愛;
5、離於謊言、離間語、粗惡語、閑雜語;
6、不得刻意宣揚非佛法等其他宗教或亂力怪神的觀點和言論;
7、避免無益徒勞之論。
8、避免住於諍論。
9、常說十種恰當的話題:談論少欲、知足、遠離、離縛、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其實很多規定都可以在巴利三藏找到依據,題主如果有時間可以閱讀巴利三藏和尊者們的開示找到『為什麼南傳上座部佛教不願意陷入辯論』,以及對於辯論『佛陀是如何說』,他們這樣做的『依據源於何處』,建議題主先學習和認識上座部佛教之後再進行討論。


一個上座部佛教徒不能給出辯論的答案,只是因為他沒有神通。所謂佛法,倒不如說是,不斷通過觀察,得到一切問題的回答(其實我的意思是觀察和思考是一體的,恰如完全覺知了放逸的人,終將也會自然地終止放逸)。而不是通過思考分析所得回答得到問題的回答。甚至拒絕一切形而上的回答。佛陀經常沉默不語是有道理的,因為他每當沉默時,都是因為他知道不應該脫離觀察去給出答案,也不被允許玩弄別人內心深處的東西(比如不能指出別人不相信自己的原因,因為這是侵犯隱私的)。據說有戒律禁止未曾證果的行者入世說法,這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沒有證果的人入世說法,辯不過別人也就罷了,可能會連本身所積累的修行都失去,失去觀察自身的能力,陷入法相之中。

原始佛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只有相信佛陀才能獲得答案。然而很多時候,事件的邏輯是通過給出答案來使人信服,而不是信服了才能獲得答案。為什麼說相信佛陀才能獲得答案?因為佛陀主要教授的四念處法門就是讓人去如實地觀察罷了。所以這毫無疑問是一個悲劇。然而幸運的是,或許是前世有緣還是什麼別的原因,佛陀竟然獲得了大量的支持者純粹地相信他,並且這些人有實力和資格相信他,以至於沒有讓佛法消失。


此題不是善問,但天天看到刷到知乎首頁,心有不忍,參與一下。

佛法是實修法,不是口辯法。大乘與上座部是教法不同,原因是修行人自己的根性不同,分別心在分別,不是釋迦牟尼佛主動分別的。所以,不存在小乘辯不過大乘。如果說哪個大乘人說,我能辯過小乘人,那他不是真正學佛人。

首先,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娑婆世界當前學習的佛法,是釋迦牟尼佛針對世間眾生煩惱習氣,所進行的社會教育,是思想指導和行為指導。如果一個人,自認為是學佛人,佛法說得頭頭是道,但不按佛法行事,對於自己而言無法從佛法修行中獲益,對於別人而言無法成為師範,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是故「古人學佛不學蘇東坡,今人學佛不學梁啟超」而。並不是蘇東坡和梁啟超二人不好,而是二人雖是世間人中了不起的人物,但於佛法卻只學不做,卻也不知道二人悲慘命運是不是與此有關。

第二,大乘與上座部矛盾由來已久,這是眾生的分別心作祟,也是學佛人的分別心作祟。眼裡還有大乘和上座部分別的,必然沒有斷見識煩惱,沒有證阿羅漢果。末學雖然是大乘凈土宗弟子,但沒有輕慢上座部大德的意思,只是弟子的根性習氣與凈土宗契合而已。即使在凈土宗,也沒有輕慢上座部的意思,阿彌陀佛在多處提到,極樂凈土有無量大阿羅漢往生。同時,阿羅漢以及一切修行者,將自己修行功德迴向,都可以往生凈土。換言之,在凈土宗學佛人眼裡,一位上座部大德,臨終將自己一生修行功德迴向往生凈土,那他就是一生成佛,我們怎麼能輕慢呢?

第三,還在花時間精力研究大乘和上座部分別的,不是真正學佛人。釋迦牟尼佛沒有分別講兩種法,而是諸法平等。世尊也沒有貪圖弟子徒眾,為了滿足某一類人偏袒某一個法門,而是針對眾生的煩惱具體講法。我常說,釋尊是一個醫生,眾生是病人,釋尊針對眾生的具體疾病有針對性的開藥。但是開了葯以後,葯要我們自己堅持吃。後代人將佛法分成大乘小乘也好,分成藏通別圓也好,是為了歸納總結傳播方便。如果有些人堅固執著某一類法而堅固反對另一類法,是沒明白「因病施治」這個道理。這類人是無法證得阿羅漢果的,因為他們的見識煩惱沒有斷。

最後,佛法在修不在辯。作為學佛人自己,慧能法師說過,「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自己真如本性變現而來的,釋迦牟尼佛如是,阿彌陀佛如是,上座部阿羅漢如是,大乘菩薩亦如是,都是我們自己內心變現而來的。如果一定要辯,實際上是自己和自己辯,是不明智的。我們學佛人,重要的是隨緣按照佛法修行,精進努力。如果修行儀規戒律,就嚴肅關照自己的心行;如果修行經論教法,就認真深入經藏;如果修行密法咒文,就努力做到心行一致;如果修行布施忍辱,就真正實現清凈心。至於極樂凈土,其實是眾法所歸。如果今生不認可這點,也沒有關係,總歸有一天會明白這點。不管今生當下修行什麼法門,都是平等的,都會獲得好處,只要是實修實證。

以上心得,頓首!


在雜阿含經裡頭,暫時我還沒發現佛陀或弟子有與人辯論的事迹。如眾外道問尊者浮爾苦樂自作他作等,尊者只是如實作答,眾外道呵責不滿也沒有讓尊者與他們爭論什麼。在雜阿含經中亦只有對話而頂多互問根本看不出有任何辯論。

我不讀論藏,所以不願置評。辯論風氣反而在北傳的大乘佛教經常出現。如南北禪宗之間的辯論。而諷刺的是禪宗的六祖壇經中記載,六祖逃難南下時,兩位僧人在法會在辯論風動或帆動,被六祖直言說非風非帆動而是他們心動才起辯論。壇經後有六祖勸誡佛門不應有諍。諷刺的是門下神會後來去辯倒北派禪宗。

若說六祖是大乘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也駁斥辯論的風氣。可見當時諍或辯論的風氣在佛教派系內外之間已經非常嚴重。我雖然還沒將雜阿含經讀完,但是我都沒有怎樣發現到有辯論的風氣。


首先,題主就是一個門外漢,提的問題屬於……無知級別。

其次,【上座部】屬於【根本乘】,注重斷【煩惱障】所以對於【辯論「非染污無明」】,避之猶恐不及。

然而,【大 乘】…………………….……,注重斷【所知障】所以對於【辯論】,求之猶不可得。

【大乘】的兩派【唯識,中觀】幾百年來的【辯論】的文字記錄,是菩薩修行【成佛不可缺少的資糧】。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其中有一個【請轉法論】,以做證明。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盡辯藏。

此菩薩成就甚深智慧。廣為眾生演說諸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說一品法。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品法。說一佛名號。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名號。說一世界名字。說一佛記。說一修多羅。說一會。說一時。說法。說一根。說一煩惱。說一三昧。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諸三昧。或一日說一句一味法無盡。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說一句一味法而無窮盡。一切諸劫尚可窮盡。說一句一味不可窮盡。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故。成就此藏故。得攝一切法。陀羅尼門現在前。百萬阿僧祇陀羅尼以為眷屬。此菩薩成就百萬阿僧祇陀羅尼眷屬已。以法光明辯才。廣為眾生演說深法。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一切十方世界隨順諸根除滅煩惱。皆令歡喜。善入一切音聲。於一切文字。得不斷辯。入普照法門。說一切眾生如來種子不可斷故。不舍菩薩一切諸行。心無憂厭。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充滿虛空法界清凈法身故。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無盡辯藏。此藏無量無分齊。無間不可壞。無斷不可斷。不退轉。甚深無底。以一切法門。入一切佛法。


不需要說太多名詞,首先要搞清楚一些意義,佛教如何定義,佛教(徒)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搞清楚,自然清楚。

縱觀一下佛教史,不吹不黑。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爭論。

佛教的目的是解脫,這個是全世界佛教都承認的,什麼是解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涅槃,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上座部經典中明確記載了,涅槃便是無貪,無嗔,無痴。當然你還可以有很多說法,但本質變了,那就不是涅槃,也就不是佛教徒的目的。那為了達到這種狀態我們要怎麼去實踐?經典里也有明確的提出,只不過大多數人還沒接觸,就放棄了,佛教不複雜,也無需過多辯論,佛教不是形而上的哲學,它有可實踐可操作的理論和方法。而這方便,持戒為先,涅槃為終,持戒啊,持戒,持戒,所以大多數人沒開始就已經放棄了。


猶太教(舊約)會和基督教(新約)以及綠教(古蘭經)一般見識嗎???


你說城門樓子 我說j八頭子。不是辯不過是辯不到一塊去。


在21世紀應該如何修行佛法 佛法只有一乘不分大乘小乘 思考地接受漢地佛教藏傳佛教 漢地彌陀凈土遠離了佛法

爵士貓2 小時前

佛法本只有一乘,不要分大乘、小乘。

現在的南傳佛教、北乘佛教都是來源於原始佛教。

現在大乘說小乘不具備不具備大慈,就是胡說八道!

大乘佛教首先在佛經之中貶低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就是從部派佛教衍生出來的。

南傳佛教也是從部派佛教衍生出來的。

但是小乘佛教沒有貶低大乘佛教的內容,這點巴利三藏佛經可以充分證明。

師兄,我認為你的評論,不準確不客觀。

師兄,我認為我們修行佛法之人,有幾大原則必須堅持,否則修佛法就沒有必要,還不如修儒家,道家,基督教等等

1.堅持佛陀本意的原始佛教,只有佛法一乘,對於大小乘思想、南北佛教體系都要仔細辨認,不可偏向哪一方。

2.堅持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認清漢地佛教、藏傳佛教都吸收了漢族文化傳統、藏族文化傳統,不可不加辨認的就接受漢地佛教、藏傳佛教。

3.特別對於漢地佛教的彌陀凈土信仰必須仔細辨別,因為漢地佛教彌陀凈土思想就是漢族思想的集合,已經遠離了佛陀本意

4.堅持佛陀的緣起性空思想,堅持苦集滅道思想,堅持三十七道品,堅持緣起思想與輪迴理論,堅持唯識思想,中觀思想,堅持客觀的、全面的、整體的認識佛教思想歷史的發展。

大乘佛教是在佛教義理上延續原始佛教,但是加入了中亞地區的神靈崇拜,再傳入中原地區,加入了儒家道教因素,所以中國的凈土宗就是原始佛教思想的一部分、神靈崇拜的一部分、道教成仙思想的一部分、儒家人性論的一部分的混合產物。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準確定義,應該不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而是漢族佛學宗教,是漢族人自己的信仰體系,就如同媽祖信仰是地道的漢族人的信仰。

所以,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存在許多完全背離佛陀的思想本意的東西,也就不奇怪了。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的發展背景,與中國觀音信仰發展背景十分類似,這點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教授的研究,說得十分清晰。

中國觀音信仰發展於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代,那時候是東亞大陸最動亂的時代。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發展於唐朝,是既要享有現實生活的享樂,又要達到死後靈魂不朽的目的。

所以,在21世紀的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十分發達昌盛。

反倒,堅持原始佛教思想的南傳佛教,大乘佛教中的般若學、唯識學人士被視為歪門邪道!

今天我就深深體會到,某某邪教為何至今還有信徒!


佛法無論大小乘都不是用來辯的,是用來止息貪嗔痴的。

看看《雜阿含經》1138怎麼說的。

如果不是因為辯,佛教怎麼可能分裂成約20個部派?

可以看看維基、百度的部派佛教詞條。有些話不能亂說,讀讀錫蘭佛教史再說。


在大乘非佛說被日本學者發明前,的確是這樣。

釋迦牟尼有靈得給這人授記個羅漢。


如果爭辯當真是為了真理,還會撕得那麼難看嗎?

滅苦當然包括遠離增上慢。


窮諸玄辯,若一毫至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佛法,本來就無需辯論。

題目,出錯了。


推薦閱讀:

打坐腿好痛,怎麼樣激勵自己堅持?有沒有什麼觀想的方法?
玄奘從西方取回的經文對於我們今天世界有何影響?
關於修行的三個小問題?
為什麼漢傳佛教不推薦四念住的修行方法?
南傳信徒為什麼那麼熱衷給大乘人傳教?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