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的植物是什麼樣的?
既然只問恐龍時代,那就只說恐龍時代。從晚三疊世後期嚴格意義上的恐龍開始橫行,到白堊紀末滅絕時候為止。整個中生代的全球陸地植被可以說是經歷了劇變,有多劇呢?從二疊紀時期全球植物群落已經構成比較穩定的狀態開始洗牌,而在白堊紀末期,當代的全球陸地植物區系已經基本成型了,組分也與今天比較沒有太多變化。
眾所周知,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統一的聯合古陸開始分裂為南北兩部分,這樣的變化勢必導致中生代的植物群落髮生劇烈的演替活動。具體表現是,聯合古陸北邊,也就是現在的北半球,出現兩大植物區系:北區和南區。北區包括如今中國北方,西伯利亞,西北亞一些地區,南區就是剩下的部分了。北區的植被,可以參考如今中國北方的三疊紀後期的植物群,蘇鐵匱乏,銀杏等裸子植物喬木較少,佔優勢的是木賊等蕨類,實際上是比較典型的乾旱-半乾旱植物群組分。
但是對於恐龍來說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到了侏羅紀前期,蘇鐵植物突然「嘣」一下爆炸了,尤其是對於中國和日本的植物群來說,蘇鐵和本內蘇鐵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優勢。勞亞古陸的北邊,蘇鐵還是處於比較匱乏的狀態,比如加拿大還有北歐,在這種地方,銀杏就佔據植物組分裡面的大頭,總的來說,侏羅紀,整個侏羅紀,都是這類裸子植物的天下。我們常說的松杉柏南洋杉一類,這個時候基本上還看不到,要到白堊紀開始一段時間後,才逐漸發展起來,慢慢地取代掉銀杏的地位。
目前可以考據的最早的確鑿被子植物來自德國巴伐利亞下侏羅統的小穗施氏果,被認為是代表被子植物演化中原始的形態。但鑒於緊隨其後在中侏羅統的燕遼生物群發現了數種具有極其衍化特徵的被子植物化石,被子植物的起源複雜性可能遠高於人們的想像,施氏果也不能代表被子植物祖先的唯一可能的形態。不論如何,到了白堊紀,地層中被子植物的組分開始變得顯而易見了。目前並不能準確知曉被子植物的輻射中心究竟位於何處,根據化石記錄顯示,在下白堊統阿普第階到阿爾必階的延吉就已經出現了頗具現代特徵的被子植物化石群落,以及長期霸佔全球最早的真正意義上花朵的木蘭科的喙柱始木蘭。與此同時在北美也發生了極具衍化特徵的被子植物化石群並且與延吉被子植物群有一定的相似性,葡萄牙發現了典型當代地中海組分的被子植物化石群。可以想見在早白堊世末期,當代的被子植物群落區系特徵早已初步成型,被子植物的輻射肯定在更早的時候就展開了。
同樣的,植物地理區系的演替與板塊變遷之間的關係顯示在中-晚白堊紀時期,具體表現為各地被子植物區系的細節差異。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在整個侏羅紀一直藕斷絲連,因此並沒有阻止早期的被子植物向南半球擴散的腳步,直到侏羅紀末期白堊紀剛開始的時代,岡瓦納大陸才徹底與勞亞大陸分家,與此同時岡瓦納大陸自內部解體,被子植物群落在各個小塊上再獨立演化,因此可以看到,比如說澳洲因為和南極關係更緊密而與南美非洲分離早,澳洲的植物區系偏向獨立甚至與亞洲南部聯繫緊密而與南美非洲的區系有較大的不同,共享的組分也較少。總的來說,到了晚白堊世末期,現代全球的植物地理區系已經基本定型,同樣是與大陸變化緊密關聯的,之後隨著進一步的板塊的運動逐漸完善,但那也是之後的事情了。K/Pg滅絕事件並沒有對全球的植物群落的框架產生毀滅性的衝擊,在這個時候,陸地的景觀已經和現代差別不大了。
裸子植物繁盛。可以理解成地球上到處都是松柏類以及能長成樹的蕨類
推薦閱讀:
※恐龍能無視子彈嗎?
※恐龍吃木頭樹榦嗎?
※如果一個人一直呼吸比別人含氧量高的空氣,他會不會體型比較大?
※恐龍有羽毛已經被證實一段時間為什麼還是沒有為大眾所知?
※恐龍的智力高嗎?
TAG:恐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