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該如何提升非書畫類展覽的社會熱度?
2011年故宮的蘭亭特展和2015的石渠寶籍特展都成了現象級的經典展覽。但非書畫類的展覽,如青銅器類、瓷器類、鐘錶類、工藝品類、雕塑類、原狀陳列類等的展覽,往往卻不能吸引那麼大的社會熱度。請問故宮在這方面該如何改進?
一句話來說的話,比起過分的社會熱度,踏踏實實做保護,認認真真做展覽更合適。雖然臨展水平還有待提升。
- 可以通過辦大展的方式吸引眼球,俗稱搞事情。
- 通過日常的運營來與群眾進行友好的溝通聯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兩種方式各有利弊。
搞事情一次就搞大,比如石渠寶笈……一度場面失控,排隊排6七個小時是有的。但是反思一下,這麼大的展,觀眾真正開始喜歡博物館,關心博物館了嗎?有多少人是沖著清明上河圖去的,看完完事,其他的隨便看看。這種大事情,對於博物館的長遠建設和發展來說,並沒有太多意義吧。故宮現階段的運營是非常大膽,而且也能看出非常樂於去與不同層次的觀眾宣傳故宮。雖然有時候步子邁太大……但這種開放的精神是很值得鼓勵的。博物館是什麼地方呢?
不忘初心,這很重要。1.題主不覺得故宮最熱、知名度最高的其實是原狀陳列么?
2.題主舉的兩個例子,都是因為一些原因,博物館展覽被媒體和公共輿論上升為文化事件,吸引了過量的關注。當然故宮自身的宣傳策略做了一些貢獻,但是總體來說並不是決定性因素。所以如果真要把每個展覽都提升到那樣的熱度,是不現實的。此外,從藏品角度來說,故宮書畫類展覽熱,是因為故宮相對於其他博物館,書畫類藏品最好。
3.「熱」就一定好嗎?從石渠寶笈展覽來看,觀眾的實際體驗並不好,很多人來只是為了看一眼《清明上河圖》,並沒有實現展覽預期的效果,所以這類的熱度不要也罷。而且從觀眾策略角度來說,目前故宮的觀眾策略是盡量減少流量,避免過量人流對故宮的建築和環境造成損害。在提升熱度實際上是和這種策略背道而馳的。
4.就改進來說,需要提升的不是展覽「熱度」,而是觀眾體驗。除了原狀陳列外,故宮的其他幾個器物類展覽在信息量上有所欠缺,而且也受到古建本身的環境限制。所以未來最現實的改進,就是故宮北苑能夠建成現代化的展廳,將一些展覽轉移到那裡舉辦。
謝邀
正如@螺旋真理 所說,故宮最受歡迎的是原狀陳列啊比起成為眼球經濟的所謂網紅,博物館還是要全方位的提高展覽的內涵和水準,這才是長久之計。有些內容,註定無法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但博物館並非為了熱點而做展覽故宮的熱度其實已經夠了。故宮淘寶魔性周邊已經圈了很多年輕人作為粉絲,至少從一個經典景點變成了一個感覺上很有趣的地方。另外,故宮文物的紀錄片也從另外層面去展示了故宮的館藏之豐富,展品之多樣,故宮人之可愛。但是回到展覽上,作為普通受眾,故宮所展示的展品基本來自於大清皇室私藏,基本上大家是憑著好奇心來的,對於文物本身的文化價值和科研價值不了解,也沒有很強的意願去了解。因為我覺得對於展示的目的要明確,如果是為了吸引人氣,那麼我認為目前的種種已經足夠。如果說為了增加參觀者的深度體會,是否可以在策展模式上,展品介紹上,文物保護層面來展示?另外對於一些特展是否開始網上限量預約,減少當次人數,增長展出時間和頻次的方式,保證一定的觀展體驗?可以開設一些線上參觀模式,以圖片、資料、文獻、視頻記錄、文物專家等角度全面的剖析展品,甚至可以從歷史的縱橫角度,進行參照、對比,資源整合的方式,給普通參觀者、外地參觀者一個接近文物,走進文物的機會。給文物愛好者一個深度了解的機會,要是能夠要請專家老師參與分答,微博問答,等更互動有趣的方式,並且對於故宮的科研成果有一個淺層歸納概括的介紹,告訴我們這個研究有多厲害,這個應用可以解決一些什麼文物保護的現實問題,我覺得這個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去進行。
有些東西本來就不需要很高的社會熱度,本來就不需要很廣的受眾面。所以無所謂改不改進的問題,老老實實做好保護,好好辦展就行
推薦閱讀:
※哪些展館(博物館、藝術館之類)的設計在展覽的之餘,可以有足夠空間做商業性質的活動?
※英國讀研,博物館專業選校問題?
※恐龍有沒有以木乃伊形式保存下來的,如果有在世界上哪些博物館裡可以看到?
※有沒有哪個時刻讓你突然感覺到:「我的博物館學沒有白學」?
※博物館學就業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