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這幾天刷屏的「拿什麼來挽留你,我們的醫生」?

Lancet雜誌一項研究分析了中國2005年至2015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衛生年鑒,發現在10年中,中國大學培養了470萬名醫學專業畢業生,而醫生總數只增加了75萬,增幅為16%,進一步分析發現,10年中25~34歲的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而60以上的醫生比例從2.5%增加至11.6%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3pBuyE82FCVOgrUTaQyc1A

是該批評,是中國的醫生對醫療環境過於挑剔

還是醫患關係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文中的統計數據可信嗎?

相似問題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補充兩組數據,上面是我國2005至15年十年間醫生增長數據!

下面是十年間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通過數據,兩組數據比較就可以看出我們有100餘萬獲得了執業資格的醫生不見了!來大家幫助分析一下!


這個文章發表的第一時間,同行有轉發的,我就說他們被帶節奏了。

其實只要稍微反思一下就知道問題。

1. 醫生總數問題

中國總執業醫師才200多萬,而一年40-50w臨床醫學生的話,那早擴招到天際了.......

具體數據如@狂朋怪侶答案裡面所說。

這個數據也基本符合我的經驗認知:

全國臨床醫學專業一百多個院校,基本上每個學校臨床醫學專業,其高考招生人數都在幾百人這個區間(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加起來算),走精英路線的協和甚至一年才招百把個人。

所以,簡單算一下,全國臨床專業招生總數不會超過10w。

醫學生畢業100w人,醫生增加75w,再把退休的、不幹的、被砍的、猝死的減去,整個醫學生改行比例應該在20%以內,這也符合我的經驗認知。

相比之下,臨床醫學應該算從事本專業比例最高的大學專業了,而且改行的往往也是從事醫藥相關行業。所以,所有大學專業中,臨床醫學算非常「學以致用」的專業了。

2. 年齡結構問題:

醫生職業壽命會比一般職業長一點

執業醫師工作年齡段應該在25-65歲。

25-35,35-45,45-55,55-65各佔25%左右才是正常穩態。

過去25-35年齡段偏高、55-65年齡段偏低,有很多歷史原因。簡單有幾個方面:66-76造成的人才斷層、00-10年醫療機構的大幅度擴張、過去二十年醫學學制的逐漸延長、醫師執業資格越來越嚴格(尤其是10年之後的規培制度)

最終結果就是,總體上60-85這個年齡段的人比重偏多。(85年以後因規培被卡不能在25歲正常執業,60年以前的因高考被卡而偏少,50之前的就更少了)

金字塔型的人才結構說明行業處於擴張狀態,而現在醫院已經過了瘋狂擴張期,這點也符合日常認識。

==補充==

世界發達國家醫生比例為 2.7/千人,世界平均水平是1.5/千人

而中國執業+助理已經達到了 2.2/千人

即使除開助理醫師,也超過1.5的世界平均。

如果要維持300w的規模,醫生按照25-65歲40年執業期來算(我們這代人幾乎不可避免要65歲退休),那麼一年培養7.5w醫師合理的。

考慮到中國目標是要建成中等發達國家,

那麼中國醫生數量最終目標應該是是2.7/千人,按十四億算的話,總執業醫生規模應該維持在380w左右。

按照醫生40年的職業壽命算,每年培養10w左右的醫生,就足夠維持發達國家的醫生數量水平

而事實上中國醫生每年的數量就在7.5-10之間。

不得不說,黨國對醫療事業的計劃能力和控制能力還是很強的。

覺得醫學生有幾百萬改行,那簡直是侮辱我黨我國的領導能力。

至於個體如何選擇,取決於很多因素。只要你願意,什麼樣的故事都有。

==補充完畢==

3. 真正的問題

這個數據真正反映的問題,多數人恰恰沒看出來。

40-50w是指醫學類的總人數。

臨床專業其實招生規模不算小了,每年10w。

在醫學院呆過的都知道,公衛、口腔、預防、藥學這些專業,明顯人數還沒臨床多。臨床往往很多個班,而公衛、預防、口腔這些常常才一個班。

然而每年40-50w醫學類招生,臨床居然才佔1/4不到,加上其他幾個專業也不夠啊?那麼大頭跑哪去了?

答案是護理。

其實,某某衛生職業學院,遠多於某某醫學院...

而且衛校一個年級可以上千人....

平時工作時,護理實習生數量一般也遠超臨床實習生。

過去十年,註冊護士也從130w增加到300w,也印證了這點。

護理培養的人數雖多,然而護士的流失率也是驚人的....很多護士結婚生娃就回家帶小孩或者改行了。

大家平時注意一下年輕護士和老護士的比例就知道了。

中年醫生基本是骨幹,頭髮花白的老醫生也很常見。但一線工作的護士大多二三十歲,年齡大的護士很少,40歲以上的大多也都干行政工作,很少還在干臨床工作(具體數據懶得去查了)。

醫生群體因為畢竟學歷高、人脈廣、有點話語權,所以阿寶拿個數據就來為醫生喊冤。

相比之下,護理人員才是沉默的大多數。

護士的收入、社會地位、職業上升空間等全面處於劣勢,年齡大了,離職也是必然的選擇。

然而醫療事業不是只靠醫生來乾的。

過去十年入行的200w護士,如今都到了婚嫁的年齡了,很可能要在離職和繼續幹下去之間做出選擇。

所以,容我說一句:

拿什麼留住我們的護士?


我們的醫生去了哪裡?

看了幾個高票答案之後,我覺得真的有必要扒一扒真相。在數據的基礎上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到底醫生去了哪裡?

首先是2005到2015年執業(助理)醫師數量

數據來源於國家衛計委(衛生部)歷年衛生事業發展公報

可以看出十年間醫師總數增加了110萬,其中執業醫師95萬,助理醫師15萬。

再看看我們的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情況

數據來源於網路綜合,2014年數據來源於國家醫學考試中心,2015年數據不可查,但估計通過考試人數在20萬。

可以看出10年間我們的通過醫師資格考試的人數是223萬(含2015年約數20萬)。

以上兩組數據對比,可以得知我們十年間培養出的223萬醫師,只填充了110萬的增長。那麼差距的113萬去了哪裡?

我嘗試進行了分析!

首先考慮自然減少:

  • 退休:再看數據醫師年齡構成比例(很遺憾只找到這三個數據)

我們假設60歲為退休年齡,2005年55歲以上醫師數量為12.4萬,這部分應該在2010年全部退休,但2010年60歲以上醫師人數為9.65萬;2011年為11.8萬。

是的,中國的醫生不願意退休!?

好吧,不管他願意不願意,我們採用這個問題下一位答主的估算數據,我們每年有4.5萬醫生退休,10年退休了45萬。當然我們2010年55歲以上醫師有26萬,就算這些人2015年全退休,十年我們退休的醫生也才30萬左右。

  • 再考慮死亡:不死的話醫生去哪裡是吧,猝死也定然存在。我國年均猝死人數約為54萬,這麼算起來,醫生猝死的估計到不了1萬人。
  • 疾病減員??
  • 轉崗:其實這是個偽命題,某位答主提到醫生轉崗了的問題,醫生轉崗肯定存在,但醫生轉崗基本也不會解除自己的執業資格註冊。
  • 其他:其他影響醫生執業的情況

如此下來,我們十年間培養了223萬醫師,自然減員了50萬,增加了110萬,那剩下的60萬呢??

剩下的60萬獲得了執業資格的醫生們,去了哪裡?!?這些不是學生,而是上了臨床至少兩年的醫生(醫生需要上班一年才能獲得考試報名資格,基本上班一年半才參加考試獲得成績),他們去了哪裡?

————————以下是原答案————————

你只看到了數量的增減,你沒看到最可怕的一面,25至34歲醫生比例的下降!在醫療行業最穩定的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型的,25歲至28歲基本在住院醫生級別,28至34歲是主治醫生級別,他們共同組成了醫生體系中的根基,再往下看是助理醫師,沒有獨立診療資格,再往上就進入專家類別了,副高和高級職稱。高級職稱增加固然好,但初中級減少,誰來接班?PS:助理醫師都是大專及以下學歷,本科以直接考住院醫。

難不成由助理醫師構成醫療人才的主體和基石!可怕的在這裡!那部分缺失的初級,中級職稱醫生去了哪裡?

以上:我也想知道醫生去了哪裡?我們的年輕醫生去了哪裡?!@趙浪、@狂朋怪侶


我躲過了阿寶之前的N篇熱文,並沒有像我的同學和同事們那樣跟風轉發。但是很慚愧,在經歷了連續1周加班到晚上九、十點,又值了一個基本不睡覺的夜班之後,這一波我也被阿寶帶起了節奏:不核對事實信息,在朋友圈無腦轉發。

今天看了文中引用的Lancet的研究: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首先五年制學生,寫明了是clinical graduates(臨床醫學畢業生);七年制學生是medical graduates(醫學畢業生),那麼從2005-2015年產生的40多萬七年制學生中,有一部分可能是非臨床專業,本來畢業也不會做醫生的,例如預防醫學、藥學、護理等。要減掉這一部分。當然對於470萬的總樣本量,減去幾萬幾十萬,影響不大。

另外,想不想做醫生是一方面,能不能做醫生是另外一方面。

文中醫生的數據來源是將國家發布的2005年及2015年執業醫師的人數進行對比。執業醫師考試與司法考試、註冊會計師考試並稱為全國最難考的三大考試。執醫以前的通過率據說很低(20-30%,數據來源已不可考),近幾年的考試合格率在40-50%,臨床專業本科出身的可以達到60-75%以上的通過率。這說明,可能有小一半想從醫的臨床本科畢業生通不過職業資格考試。

再者,醫學五年本科,倒數第二年在醫院見習,最後一年在醫院實習。但見習和實習都不算真正接觸臨床工作,只能說對醫學知識有一個比較寬泛的認識。而且近十年來,臨床醫學上本科直接就業的難度越來越大。在這個背景下,轉去醫療相關行業,例如醫療保險、醫藥研發、醫藥行業分析、醫院管理等,或者在碩士、博士方向轉入其他領域,是情理之中。對比其他專業,諸如生物、數學估計本科後轉行率也不低。

最後,是國民人均享有醫療服務的比例:2005年,我國總人口為13.0756億,當年執業醫師人數為162.3萬,平均每806人匹配1名執業醫師;2015年,我國總人口為13.75億,2014年底執業醫師人數為237.5萬,平均每579人匹配1名執業醫師。當然,從數據角度看,近些年來,醫療資源的普及程度的確略有上升。但與其他國家對比,仍然有不足。根據13年經合組織的報告,美國的數據是每385人匹配1名醫生;15年經合組織的報告,韓國每455人匹配1名醫生,日本是500、希臘為159、德國244。因此對比我們的鄰國和老對手美國,我國醫生數量確實存在缺口,但並非文中提到的那麼誇張。

綜上所述,單以10年間增加的400多萬醫學生數量和與此同時增加的70萬執業醫師數量來對比,藉此吸引眼球,是灰常不科學滴。但是其中揭示的一些問題,仍應引起重視。

年長醫師的比例上升而青壯年醫師的比例下降,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規培+專培制度的出台,薪酬方面跟不上,行業風險高,工作壓力大,都有可能是一些青年醫師quit的原因。

第二:醫生分布地域化差異嚴重的現象:醫療資源過度向城市傾斜,縣區,農村人口醫療資源的貧乏,在本來整體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會被進一步放大。

事後我也反省自己,為什麼不看數據來源,不分析事實,就這樣在朋友圈傳播具有煽動性的文字。一方面是自己最近被疲憊的生活打擊到了谷底,二是阿寶的文章生生地戳到了年輕醫生的痛點。

我們這些年輕醫生,頭幾年真窮,真累。尤其是大內科、兒科等本身就以窮和累著稱的科室。

我院第一年內科住院醫,前幾個月沒有工資。沒有補貼;幾個月或半年以後,工資就1k多,值個夜班50-80,第二、第三年住院醫,能達到2-3k左右。拿第一年住院醫來說,同是24、5歲的年紀, 我的高中同學已經工作的,至少也月薪5k起;沒有工作的,還在讀研讀博的,實驗室/課題組每個月怎麼也有2k。

一周至少一個夜班,命好的可以一覺睡到天明,命爛的一夜仰卧起坐,下了夜班除了睡覺不想做別的。周六、日手上有重病人的,要找值班大夫追化驗結果、關注病人情況,出了大問題要趕過去加班。

都讀到博士,還要開口跟家裡要錢,真心不是滋味。經常值通宵不睡的夜班(大概也是自己命爛),每次值完都覺得自己智力明顯下降。但是臨床又要求知識經常更新,所剩不多的時間也要擠出來看文獻、看指南,要達到畢業要求,還得出SCI。壓力大、責任重,一般人干不來。

所以自己有時候也會難免矯情,呻吟兩句。當然干哪行哪業都累,這點常識我是有的,有時候實在扛不住了就偷偷哭一鼻子。這兩天也想通了,只要做一天醫生,就好好做,怎麼著也得對得起自己的這身白大褂;哪天真的不想做了,轉行就是。抱怨解決不了問題。


這篇文章後面的公眾號,是燒傷超人阿寶,我特意去這個公眾號看了一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2月28日發的文章,中心思想:「拿什麼來挽留你,我們的醫生』』

結尾是這麼說的:一項研究分析了中國 2005 年至 2015 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衛生年鑒,10 年中,中國培養了470 萬醫學生,但醫生總數只增加 75 萬。進一步分析則發現,10 年中 25 ~ 34 歲的醫生比例從 31.3% 降至 22.6%,而 60 歲以上的醫生比例從 2.5% 增加至 11.6%。

醫生去哪兒了?

這是點贊數和閱讀數

三天後發了一篇闢謠文章

470萬臨床醫學生流失400萬?柳葉刀數據是否可信?

和我第一時間想的一樣

用的是這個數據根據:

2005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moh.gov.cn/zwgkzt/pgb/200805/34853.shtml 以及2015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http://www.nhfpc.gov.cn/guihuaxxs/s10748/201607/da7575d64fa04670b5f375c87b6229b0.shtml

2005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542.7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46.0萬人,全國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93.8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55.6萬人),註冊護士135.0萬人


在2015年末衛生人員總數中,衛生技術人員800.8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03.2萬人,其他技術人員40.0萬人,管理人員47.3萬人,工勤技能人員78.2萬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03.9萬人,註冊護士324.1萬人。

按照這個數據,2005年-2015年,中國執業(助理)醫師總量,增長110萬人,每年增長10萬人左右,如果按照文章中截至到2014年,那麼增長數量應該是100萬左右。

柳葉刀文章中的75萬,是執業醫師數量。2005年中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比例大概是3:1。按照這個比例推算,中國2014年執業醫師數量恰好應該是75萬左右。這個數據沒有問題。

然後還讓人眼前一亮的寫出了這個角度:醫學生的分類問題,藥學,口腔,中醫,預防算不算醫學專業畢業生,然後給數據:

參考2011-2015年數據,每年招收的畢業後有資格參加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的(臨床,中醫,口腔,預防專業)本科生數量,為13.4萬人,其中臨床專業為8.6萬人。以此推算,2005-2014年畢業的五年制(臨床,中醫,口腔,預防專業)本科生數量,應為130萬人左右,其中臨床專業為80萬-90萬人。加上5+2部分,總量應該不超過150萬人,臨床專業應該不超過100萬人。

柳葉刀文章提到的470萬人,應該是涵蓋了藥學、基礎等醫學專業。這些專業的學生並非作為醫生培養。

綜上,2005-2014年,中國培養的有資格考執業醫生的醫學畢業生數量不超過150萬人,醫生數量增加75萬人左右。這期間,有部分執業助理醫師會轉為執業醫師,也有老年醫生的自然減員,還有部分臨床專業醫學生考研究生時候轉投基礎專業。

總的來說,中心思想就是:1,中國衛生技術人員從2005年到2015年增加了354.8萬人,

2, 中國執業醫師是比較難考的,不是那種三本甚至專科的醫學畢業生隨隨便便就能拿到的。

3,其他年老醫生的退休

那麼問題來了,這篇文章的閱讀數量如何呢

如圖,遠遠不及上一條公眾號消息。

這不禁讓我產生了很大的疑惑,為什麼認真用心闢謠的文章,點贊,閱讀,分享數卻總是不如那些觀點偏激對立,甚至錯誤的文章?

我們在微信或者空間轉發時,很多都是不負責任的瀏覽,不會徹底的考究一個事件的背景,原因,地點,而是下意識的對著事件的結果進行二元化的站隊。或者是處於自身的經驗或是利益相關,對事件評論持一邊倒的態度。比如這個文章,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的意思:「中國的醫患關係非常嚴重,醫生沒有人權!」我相信很多評論區醫生們的評論,對於這種不平等關係感到無奈,對於地方政府和警察不作為感到憤怒,其語言針針見血。然後大聲怒吼:「再不醫改,徹底藥丸,大部分醫生已經辭職了」然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真實性。香港經濟問題,西歐國家的移民問題,很多問題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往往都會因為立場明確而拍手叫好,但是我們只注意到了定性,而沒有注意定量。難民確實是很大的問題,但並不是不能解決的,甚至推動了極右翼上台,階層固化也是明確存在的問題,但同時不同階級邊界又是模糊的。醫患關係及其複雜,人人都可以評論一二,但是複雜程度如何,嚴重程度如何,像孫倍成那樣權威的醫生被打是個例還是已經成為了常態,都是不明確的。可悲的是,如果立場不夠堅定,文章不屬於非黑即白的邏輯,就不容易觸動讀者的內心,就不容易引起注意,就會湮沒於其他刷屏文章的海洋。最終留下並傳播的,可能就是那些言辭偏激,觀點激烈的爽文了


不必驚訝或是憤慨,這就是一篇很普通的「阿寶式文章」。

開篇用未經仔細推敲的數據作為依託,推出醫生艱難到「連日子都過不去」的困境;適時舉出兩個例子,其中一定有自己偉光正的「北大博士」;最後再賣弄一下情懷,擺出個「打賞」,讓自己的粉絲給自己發錢。

醒醒吧,阿寶就是個營銷號啊!

很多人都說「他文筆好」,「情深意切」,慚愧,我真未看出來。套路式的文風,空洞無力的自鳴得意,只有以醫生的困境作為壓榨對象才能奪得點擊量。

最有趣的一點是,他竟然也以為自己的文筆很好……微博上那些「詩」我就不拿出來舉例了,辣眼睛。

但既然很多人自願捐錢,那也無可非議,周瑜打黃蓋的事情。

但我只想說一句,真正專心臨床的好醫生,是沒有什麼時間微博刷屏、懟警察、公眾號灌水的。


丁香園有一篇闢謠文章,其中估算2005 年至 2015 年,能考醫師證的臨床等專業本科招收總數實際約 134 萬。

但還應加入一條變數,假設醫生年齡均勻,以2005年醫生總數160萬的執業醫生統計,醫生的工作年限一般為三十五年左右,也就是說每年平均有4.5萬左右的醫生退休,十年總數約為45萬。

45+75=120萬,結合小編估算的134萬(就算加入七年制應該也不超過160萬),也就是說允許考行醫執照的75%以上的醫學生都已過考並從醫(請注意其中包括為數不少的三本,執業醫師證這麼容易考?),並平均執業也都在3-5年左右(根據執業醫師法的兩年註銷規定計算)。

綜上所述,近十年,中國醫學生3~5年轉行比例只有25%以下,這相比其他絕大部分專業來說,是一個極低的流失比。

在醫生合法收入如此低的前提下,這充分說明了醫生的灰色收入有多高,特別是一些高年資醫生總不是靠情懷囤幾套房的吧。

不過原文中,有一條數據很有意思:25~34歲的青年醫生比例,從2005年的31.3%降低到2015年的22.1%;60歲以上醫生比例從2.5%上升到12.4%。

為啥呢?青年醫生多半是拿不到多少灰色收入的,合法收入又被醫院壓的如此低,於是青年醫生苦活累活工資低被剝削,高年資醫生把持灰色收入賺大錢,收入兩極分化愈演愈烈。

青年醫生們啊,自己人剝削起自己人來,才是最狠的。


反正這條路我是準備一直走下去的,正好我是個壞人,我喜歡收紅包沒事兒還喜歡黑別人錢,我也不怕被砍。哈哈哈…

佔個坑三年後再來


照例匿名回答一下,誠惶誠恐。

本人某三甲醫院規培醫師一個,地位相當於金字塔最底層,懂得自然懂,(笑)。

阿寶的文章在我的朋友圈非常流行,因身邊的朋友對各自的待遇大致是不滿意的,甚至生出了些憤怒。

憤怒的原因,本質上是無能為力。

你說規培生不如狗,雙休是不可能雙休的,要查房這輩子不會雙休。又不會開刀下醫囑,就是拉鉤打病歷這種才能維持得了生活。不過嘛,手術室蹭個飯洗個澡,老哥還不是美滋滋。各級醫院裡真的有水平的人,不管你是開刀開得好,科研標書拿的多,哪怕是拍馬屁拍到位的,我看過得都不錯。實在點背怨社會的,隔壁usmle大門敞開。那你說身邊的同齡人待遇都比自己好,那沒辦法,可能別的行業上手快點,幹個幾年,有技術有經驗,他就值那個價。年輕醫生呢,你什麼都不會,也就值那個價。這個誰也別怨,自己選的路。難道大家忘了當初學醫的時候,身邊大概都有這麼個親戚朋友說,學醫好啊,越老越吃香。你總不能又要求年輕時候有錢,又想著老來多金吧?

你說外國醫生樂無邊,沒事還能去非洲打個獵,可人家是發達國家啊,咱是發展中國家啊,美國學個醫得花多少錢,美國又是什麼樣的家庭能學醫?中國呢?

小到個人,中到家庭,大到國家,想過上好日子都是要艱苦奮鬥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全國人民鉚足了勁終於取得了點成績,怎麼過了幾天好日子,見識了外面的好,就忘了艱苦奮鬥呢。不要忘了我們還是是社會主義國家,知識分子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那可能你會嗤之以鼻,咱們還算什麼社會主義國家,那且不論這個,但是剛剛過去的激蕩的百年歷史告訴我們,一定要緊緊的站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身邊。誰拋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就拋棄他。讀了幾年書,嫌這個愚昧,罵那個粗鄙,說這個病人刁民,罵那個家屬暴徒。真的建議大家回去看看毛選,看看毛 澤 東 把我們的嘴臉描繪的多像,而他又提出了什麼樣的建議。

的確,工作中確實有很多醫患矛盾,確實很不開心,確實沒錢,確實想說一句媽賣批,但是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吧。人的命,天註定,有的人生下來就他媽享受勝利果實的,但是我們不是,建國尚不到百年,我們的國家還有很多路要走,也許我們這一代醫生就是要吃很多苦,挨很多罵,甚至被砍被殺,但也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青年醫師的使命,也許將來,下一代的醫生就可以像外國的醫生那樣美滋滋。但是倘若我們還是天天這般如怨婦一般,恐怕家屬的刀還得磨得更快。

明早我不查房,今晚啰嗦幾句,不知所言,無論同不同意我的看法,都懇請各位同行再堅持堅持,多看看書,多關心病人,想發火時消消氣。也日夜祈禱病患拔刀相向時,諸位能逢凶化吉。

好了,一切盡在不言中了,唉:-(


因為這個文章,對阿寶和理想記者取關了。

不想多說什麼,公道自在人心,實際情況根本沒有他說的那麼嚴重。

現在對阿寶這人特別反感,他有技術有能力,但他每天只做兩件事:1.借著醫患矛盾做文章,令人作嘔。2.打廣告。


我又來毀滅玻璃心了。

據我的觀察,阿寶的這類文章,醫療界以外的群眾當然都是基本不鳥的,轉發的裡面,以還在醫學院的小朋友和低年資醫生居多,大佬一般不發話。

所以我的結論是,醫生這個職業好不好估計有待商榷,但更主要的是你(當然也包括我)一定還不夠好。

如何評價?不勝其煩,想把這幫人都屏蔽了。

講真,我很討厭一有點什麼就開始刷屏賣苦情的怨婦調調,感覺就跟「都是世界的錯」差不多。

拿什麼挽留?要走趕緊走。別占著茅坑不拉屎。我有不少碩士博士畢業放棄神院工作轉了行的朋友,我對他們是很尊敬的。但我也知道,他們沒有哪一個不是經歷了艱難的準備,長期的籌劃,痛苦的掙扎。咬人的狗不叫,天天喊著要轉行的,借他們十個膽也不敢轉行。

為啥?因為沒有別的本事啊,因為除了干這個不知道有什麼別的會幹啊。情懷都是虛的,給他們一份年薪五倍朝九晚五每年帶薪休假三個月工作內容還清閑無壓力不需要承擔責任的工作你看他們去不去。吹牛誰不會,我有個同學小學畢業工地搬磚現在身家億萬,換了你去工地搬磚就也行?我有個朋友去了葯企年薪幾十萬。嗯,別人跑業務低三下四看盡臉色你受得了不?

醫生最累最辛苦,程序猿工程狗製圖狗銀行狗警察表示呵呵。出來混,有誰有多容易?二代除外,請拔根腿毛給我抱。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是條條路上也都有能埋了你的坑啊...

至於醫患關係么,不斷惡化並將進一步惡化無可避免,吐槽也沒用,不如多搬兩塊磚。

多問問自己吧:

我適不適合幹這一行?如果不適合,那我有別的專長嗎?我對我轉行的目標行業有清晰的認識嗎?我能為換工作承擔多大的代價?我有沒有一個詳細,清晰的轉行計劃和時間表?

如果適合,那為了解決醫患矛盾,我應該做什麼?我的業務水平如何?差在哪裡,如何提高?我對患者的理解和心態的把握夠不夠準確?如果發生衝突,我有沒有應對的預案?患者不同程度的襲擊,我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維護自己的利益?發生醫療糾紛,如何保留證據?

想清楚

至於阿寶么...聰明人,知道特定受眾想要看什麼,也知道怎麼去迎合他們,而且也並沒有文章里寫的那麼好欺負,你要天天沉迷在他寫的那種氛圍里,跟喝心靈雞湯喝傻了也差不多。

好了,我噴完了,通體舒暢,今天可以多搬幾塊磚,晚上加個雞蛋。

---------------

俺啃了兩天雞腿,發現有人產生了錯覺,以為我是與他們志同道合共同吐槽唯利是圖的黑心醫院對純潔無暇高貴冷艷的白蓮花患者的無恥迫害的道友,吶,俺不明說有人就是看不明白...作為一個噴子...有的人吶,俺只是覺得連被噴的價值都沒有...嗯,「一小撮」,勿對號入座。


我讀研究生期間考了醫師資格證,然後最後沒有做醫生。

中醫學的碩士想要就在省會城市蠻難的,最後進了醫療行業的公司,目前做學術推廣方向的工作。

從長期來講,我的工作的穩定性和收入都沒有辦法和做醫生的同學比,不過從自由度,辛苦程度,生活質量上講,我可能要比他們好一些。

我是慫人,選擇了一條比較容易的路。


中國的醫生賺錢太少,養不起車和房子,於是我跑路了。

中國的醫生太累,不能帶孩子,於是我老婆跑路了。

市場經濟嘛。賺錢多,人才自然會蜂擁而上。賺錢少又累,大家當然爭先恐後跑路。


一篇公眾號文章就可以賺同行7000+元


總體來說,大醫院的醫生大多是得到了對得起自己的收入的。

中國醫療目前三個最大的問題

中小醫院的醫生怎麼辦?

急診兒科這些弱勢科室怎麼辦?

造謠的媒體能不能得到整治?醫患關係的報道能不能客觀?

其他的基本都是扯犢子


1。醫生對醫療環境過於挑剔。。。這樣的白蓮聖母就不說了,難道不幹都不成了?學雷鋒是件好事,但那是身體力行的時候,我一直認為讓別人去學雷鋒是非常卑劣的。

2。醫患關係在媒體嘴巴里水火不容。。,根據我所見,得病還是去看醫生,有病人醫生還是給看。媒體總想上個大新聞,但實際上沒那麼糟糕。

3。數據對錯不是十分清楚,但從大醫院說(公立非贏利性醫院,二級以上)醫學畢業生仍處於過剩狀態。2015年,全國執業醫師大概才280萬。10年培養了450萬,明顯超的多了。所以說,畢業干醫生的越來越少,更大的原因是醫療機構飽和(國家這個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構架有問題,過於高端,基層不足)。

從各個醫院招收畢業生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這個側面可以證實下

以上是我淺見。


別人二十五六歲結婚生子,你這邊讀研還沒讀下來,沒事兒還要跟爸媽要生活費,好不容易畢業了吧,天天操著造導彈的心,拿著賣鞭炮的收入,同學聚會都不敢去,也沒時間去,好不容易熬了十幾年,當上個主任,暗自竊喜的時候,來個患者,沒整好,咣咣兩鎚子砸死了。

所以,為什麼好多醫學生畢業以後當老師的當老師,搞科研的搞科研,就是不當醫生。

最後想問大家一句,現在麻辣燙是自選的賺錢,還是砂鍋賺錢。

畢竟我也快畢業了。


其實這幾年這類文章的大量傳播,加之醫療環境的確不好,對年輕醫生,醫學生的影響很大。高年資主治,副主任,主任,已經是群體的既得利益者指望他們來改革很大可能是靠不住的,年輕醫生和醫學生作為被壓榨最狠的人,低待遇和結婚買房生孩子困難,醫療環境不好,勞累,付出看不到希望等一系列問題,對改革有迫切的需求,但是卻沒能力,所以對這類文章特別感興趣。時間久了,可能就真的會使相當一部分年輕醫生轉行。事實也的確,文章中提到的青年醫生比例下降的事實說明廣大醫學民工已經用腳投了票


這反映的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醫生,這是一個高尚而又讓人心生敬意的職業。有多醫學專業者曾經是懷揣著對這份職業執著的追求和對於醫生崇高的社會地位而選擇了這個專業,然而為什麼他們沒有堅持到最後?因為醫患關係日益激烈?因為醫生並不是自帶光環的受人尊重的職業?因為醫生連自己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因為醫生的付出和收穫嚴重失衡?或者說醫生有更好的出處?......我不知道這背後有多少個讓醫生放棄自己初衷的原因,也不知道醫生背後有多少無奈。但是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想要醫生重新回歸到他們曾經神往的地方,我們需要以利驅之,至少應該問問醫生他們的心聲,他們心中的需求。其實挽留不挽留就是醫生需求能否實現這一問題能否解決。在今天這樣一系列數據面前,我們需要做的是傾聽醫生的內心,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挽留我們的醫生!


現在網路主播隨便開個直播一天就可以賺幾萬 md我最忍不了的是直播吃個屎都能賺錢

學醫最少要5+3 ,現在還出個規培政策 ,沒有規培證就沒法當醫生 ,規培個兩三年 出來工資兩三千。

還不容易熬出頭了工資高了 ,社會又開始討伐醫生工資高呀收紅包拿回扣啊,再倒霉點直接醫鬧被砍死,你說拿什麼挽留??

容我說一句不好聽的 ,就算收紅包拿回扣那也是被逼的那也是理所當然,學醫的付出了十多年,憑什麼不能拿高工資呢。

與其在這裡說醫生拿紅包收回扣不好,政府還不如多漲漲醫生的基本工資,明明很好解決的事情,我就不明白為什麼要那麼麻煩。

就是不匿名。


數據是真實的,但是要考慮數據的解讀。

一、區分學生培養和職業從業者很有必要。

一項研究分析了中國 2005 年至 2015 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衛生年鑒,10 年中,中國培養了470 萬醫學生,但醫生總數只增加 75 萬。進一步分析則發現,10 年中 25 ~ 34 歲的醫生比例從 31.3% 降至 22.6%,而 60 歲以上的醫生比例從 2.5% 增加至 11.6%。

如果單看,你會覺得醫生咋了?

但是大家仔細想一下,把醫學換成其他學科,不一樣么?培養學生和從事職業兩碼事。

中國每年培養那麼多生物學生,幾乎各大高校都有個生物專業,然而從事生物行業的,不足十之一二,我是不是要問句,那什麼挽留你,生物學?

類似的,物理學,化學,數學,法學等等,這個關鍵詞可以換成很多很多學科,都成立。

當然,IT就不一定了。畢竟很多人都跑到IT裡面去了。還有會計、營銷之類的大熱門或者搬磚這份有前途的職業。

所以,我覺得單獨解讀醫學,意義是有,但是不應該那麼看重

第二,年齡結構問題

有答主提到了醫學從業者的年齡問題,好像的確是如此,

25至34歲醫生比例的下降!在醫療行業最穩定的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型的,25歲至28歲基本在住院醫生級別,28至34歲是主治醫生級別,

但是,你如果把這個數據放到中國大背景下,你會發現,也許,這其實是很正常的情況。

計劃生育,延遲退休,以及總體中國的老齡化結果,必然會帶來中國各行各業人口結構的變化。

這是一個普適的道理。

而且,漢族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其出生率很低,這種現象必然會導致更多的年輕從業者減少。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數據,漢族的出生率嚴重下降。

漢族人口比例為91.51%, 而18周歲以前的漢族比例遠低於這個數字。

而且在24-34歲 這個區段,我們可以看到漢族的比例依然低於總體比例,這個區段,正是很多行業的黃金從業年齡。

第三,該怎麼辦

雖然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醫生這個行業並非獨特,是大背景下的必然結果。

然而,作為關係到人類生命健康的核心因素,醫生的缺乏對於整個社會都會有影響。

2015年3月23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_政府信息公開專欄】

根據該計劃,由於目前中國存在就醫難及農村醫療服務不完善等問題,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全科醫生數量將達到現在的兩倍 。

這將對於緩解醫生缺乏,甚至緩解醫患矛盾也有較大的作用。

但是,從長久來看,要想擴大醫生的數量,必然需要提高醫務人員待遇,也許未來提高醫療保險繳費比例是一個好的辦法。

so,大家準備好了沒?


推薦閱讀:

中國醫科院校排名誰能說說?
面臨大學專業的選擇,如何明確自己讀醫的決心?或者說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希望從醫?
怎樣治好「睡眠相位偏移症」?
你為何想成為一名醫生?
綿陽市人民醫院醫生為何罷工要求開除「走廊醫生」蘭越峰?

TAG:職業 | 醫患關係 | 醫學 | 臨床醫學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