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大乘的修行者是怎麼實修的?
我想了解一下大乘究竟是怎樣的?修行內容是什麼?以什麼為目標呢?
而且,想要滅苦的話,其實上座部的解脫道已經足夠,當初您是因為什麼機緣,才選擇了大乘道的嗎?(只要是有責任心的答案,多多益善。)――――――――――――――――――――
我是很敬佩佛教的。不論是南傳修行者,還是北傳修行者,我都十分尊重。我認為,各位前輩都是修行人,是大丈夫,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我不願意在問題下看到任何的不和睦……上座部的修行指南很清晰:四聖諦。可是大乘不同,智慧不夠的人,很容易被「空、無、菩提心」嚇到,不知所云,真妄不分,甚至日常生活都被自己的胡思亂想所打亂。比如我基本就是這樣。所以想請修學大乘的前輩們,觀我根性,慈悲講解,善權引導。(因為一上來就宣講正道,我會很混亂的。)
大乘就是菩薩道,不想成為阿羅漢、辟支佛,不想以聲聞身作最後身,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達致成佛。漢傳、藏傳,乃至南傳都有菩薩道,相對於解脫道,而設置出自己菩薩道成佛的路徑和方法。
但不管哪一傳中,所出現的以詆毀、誹謗、打壓、泯滅解脫道(即他們嘴中的所謂小乘)的自稱為自以為的大乘,可以說,其實已經不是菩薩道了。
而這一派自稱大乘菩薩道的徒眾里,還出現另一種極端:認為解脫道的阿羅漢都是凡夫,沒有解脫,甚至還會墮落回凡夫,只有自己的所謂大乘才是唯一解脫的道路~~等等諸如此類,後世湧現的荒誕言論~~那麼也就是說,他們其實已經謗佛謗法謗僧,成為一種名之為大乘其實是邪教了。其實在大乘佛弟子看來,三藏十二部,濃縮起來,講的就是《觀經》里的這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 真明白此理後,是心是佛: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然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就是佛在《華嚴經》云: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比爾蓋茨有天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窮光蛋,夢裡經過種種苦難,好不容易賺到了100W,一高興激動,夢醒了。此時估計心裡千言萬語只匯成一句不知當講不當講的話。。。。
- 什麼解脫?呸!本來解脫。
所以:《法華經》言:「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雖本自解脫,但要依種種方便(法門),破除我們無始以來的妄想執著。
- 當深明此理後,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皆可作佛。此時平等心升起,大無畏心升起,大勇猛心升起。進而發菩提心,求取佛果。
- 這就是《普賢行願品》言: 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 解脫什麼?不光自己「解脫」,更要令一切眾生「解脫」。這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智悲雙運。
- 因「我」是佛。因為「我」能。
隨喜讚歎題主菩薩善根深厚,品性溫潤。
大乘難,不是大家的問題,而是講解大乘的很多人把大乘講錯了。
小乘其實也沒什麼講對了的人。
大家都其樂融融信心滿滿地號稱在學佛,然而捫心自問,沒有幾個真正踏實的。
扯遠了。
真正的大乘,始於第八識如來藏的觸證,也就是七住菩薩的明心/見道/開悟/破(初)參。
大乘的修行內容,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核心的般若總相智,以及悟後的般若別相智,以及地上菩薩修學的唯識種智。
大乘的目標,是成佛。
四弘誓願,是大乘的願。
其中兩句不共二乘:
眾生無邊誓願度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兩願,也是末學的願。
如何實修?
觀行斷三縛結
如何修證解脫道
無相念佛
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禪:悟前與悟後(第2版)
南無佛法僧
謝邀!
眾生苦即我苦,所以說什麼「想要滅苦的話,其實上座部的解脫道已經足夠」 ---- 這句聽上去非常荒唐!
與一切眾生同證大般涅槃是目標。
「因為什麼機緣,才選擇了大乘道的」? ---- 「大乘」要是還有可以不選擇的,那還叫「大乘」嗎?難道沒聽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選擇而有的嗎??所以是不存在可選不選、「大乘」可逃避這種事情的。
以下諸法皆我所修學: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 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
二者 愍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
三者 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
四者 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
五者 清凈心。能於余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
六者 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
七者 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凈光明照故。發菩提心。
八者 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
九者 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
十者 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
十一者 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
十二者 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
眾生界盡。
世界盡。
虛空界盡。
法界盡。
涅槃界盡。
佛出現界盡。
如來智界盡。
心所緣界盡。
佛智所入境界界盡。
世間轉 法轉 智轉界盡。
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 法轉 智轉界盡。我願乃盡。
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 法轉 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修行凈戒 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 方便善巧 妙願力智波羅蜜多。
安住內空。安住外空 內外空 空空 大空 勝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際空 散空 無變異空 本性空 自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無性空 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
修行四念住。
修行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
安住苦聖諦。安住集滅道聖諦。
修行四靜慮。修行 四無量四無色定。
修行八解脫。修行八勝處 九次第定 十遍處。
修行陀羅尼門。
修行三摩地門。
修行空解脫門。修行無相 無願解脫門。
修行極喜地。修行離垢地 發光地 焰慧地 極難勝地 現前地 遠行地 不動地 善慧地 法雲地。
修行五眼。
修行六神通。
修行佛十力。
修行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十八佛不共法。
修行無忘失法。修行恆住舍性。
修行一切智。修行道相智 一切相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菩提分法。無間無缺修令圓滿。既圓滿已便能引發。親助菩提金剛喻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說名如來應正等覺。利益安樂無量有情。諸有所為常無失壞。無失壞故不墮生死諸趣輪迴。
謝邀,兩年前剛剛接觸正覺,師兄遞給我一本書《甘願做菩薩》,說回去看看相不相應,我看得淚流滿面。師兄此舉是讓我先檢查一下有沒有大乘根性。前不久正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菩薩朋友圈發到如圖。這不是雞湯,行門不到位,解門永遠不會開。所以修行中六度萬行有次第,布施,持戒,忍辱永遠在前面,這些精進做到位,禪定,智慧隨著增加。我們最大的問題都是德不配位,福報不夠。佛菩薩只會把正法傳遞給能擔負如來家業的菩薩。終日想著名聞利養或自我解脫的自了漢,怎麼可能得到大乘法義。前不久一位學佛的朋友告訴我他認識了一個高人,早就實證如來藏,我問他,那高人每日做什麼,他說誦經打坐,能與地球上另一高人溝通。我告訴他,如果真是這樣,他一定會低調不辭辛苦地忙著傳法。修正無始刧來造就的自私自利的意根應該是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第一步。
非常喜歡的短篇:看到---看破---自在,無它。
多謝朋友的邀請
說實話,朋友的問題,讓我感到有些為難,因為有的話,我不能說,所以真寫起來,感覺總有不妥,言不盡意之處,還望朋友見諒。
說到實修,那肯定要以佛所教之正法,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確確實實的斷自己的煩惱,這點對於大、小乘是沒有區別的。如果說自己有實修,但仍然是非人我不斷,還是好與人爭,還是貢高我慢,不能覺知自身的種種「我執」的壞習慣,那不管是修大乘還是小乘,都談不上實修,因為「我執」是大、小乘都要斷的。
實際上,就我自己的體會,很多人學佛的初衷是為了離苦,而苦的源頭也就在於「我執「,執著」諸相無常「的蘊界為實有,所以才會過得苦、過的累,而這些苦的具體表現,就是每個人身上的種種壞習慣,也就是」種子「、」習氣「、」業障「。這些東西不消,不管是大乘的佛果菩提,還是小乘的阿羅漢果,都是不可能證得的。
所以佛教的修行,不管是大乘與小乘,最終都是要改掉自己的壞習慣的,只是大乘與小乘在改習慣的思路有些不同。而不同就來源對」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的理解程度不同。這個具體說起來,需要了解」佛性「、」唯識「,要不然很難看出來。我還是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佛說世間苦,就在於諸相的無常,一切就如同一場夢一般。對於這場夢的處理方式,凡夫執著這場夢為真實的,貪著其中的相,但夢本是虛幻的,凡夫最終從這場夢中得不到任何的東西,於是這場夢最終變成一場噩夢;佛在小乘佛法中所教的方法,則是認知這是一場夢,所以不要去執著,讓這樣這場夢平穩的度過;佛在大乘佛法中所教的方法,首先是同樣認知這是一場夢,所以也是不要去執著,但是回過頭,既然知道是一場夢,乾脆將其做成好夢,這樣就能愉快的度過這場夢。
如果三者比較起來,凡夫執著有,所以總是苦;小乘雖然不再執著有,但是卻又執著空,雖然不再苦,但並不得自在;大乘則是連」空「也不執著,做到」離於有無「的」真空「,於是就能徹底的解脫束縛,而能得真正的自在。
而更具體的討論大、小乘修行的差異,則一定要了解第七識、第八識、真如(佛性)。」第八識「實際是一個中性詞,在沒有被」無明「染污時,就被稱為」佛性「、」真如「、」如來藏「,其性是本自清凈,本自莊嚴,本自具足,本自不生不滅;如果被染污了,就被稱為」阿賴耶識「,不管是大乘與小乘,修行的目的,都是要除掉」阿賴耶識「中的」業障「,將其轉回清凈的」真如「。而第七識在染污的時候,被稱為末那識,其為」我執「的中心,這是眾生無始劫以來就形成的,以現代人比較好理解的,就是人的本能,用以保持色身的存在,這是單細胞的」草履蟲「都有的,其也有趨利避害、保持自身存在的本能。所以說,真正的要斷」我執「,是不能在第七識、第八識上直接動手的,因為第八識本自不生不滅,不可能斷,第七識雖然是」我執「中心,但是斷了,人也就是色身滅了,所以也不可能直接斷,實際佛教的「斷我執「,真正的說法,應該是」轉我執「,也就是」唯識「上說的,」轉識成智「,如果用現代人比好理解的說法,就是轉變習慣,這種轉變是從思維到行為的徹底轉變。
其實這個過程的具體實施,是在前五識、第六識上進行的。而做法就是用新的、無漏的思維、行為習慣,覆蓋掉過去舊的、有漏的思維、行為習慣,從而讓第七識的「我執」的對象發生轉變,從過去執著「有漏」轉為執著「無漏」,最終也就是使得第八識也變得清凈,乃至變得莊嚴。
而在這點上,大、小乘的區別,就在於新習慣的培養內容與方式不同。在小乘中,佛是沒有講到第七識、第八識的,而且小乘的經典都有一個特點,一般都是釋迦摩尼佛自己說,而大乘經典往往有「當機者」,探討問題時,往往是問答式,所以小乘佛教中的修行,往往是修行者按照釋迦摩尼佛說的做就可以了,大乘佛教中,則需要修行者自己去思維,當機者為何會如此問,佛為何會如此答。大乘經典之所以會如此,就在於大乘的第八識,以及它清凈狀態下的」佛性「,是不能用」無明「所產生的虛妄的言語之相來描述的,只能靠修行者自己思維到最後一刻,將名相、思維都捨棄時,當下去體悟。
而小乘修行的內容,往往是在」受陰「、」想陰「上,不去貪著世俗的」感受「、」雜念「,阿羅漢的定,也叫」滅受想定「。比如小乘的托缽乞食,吃到好吃的,也不是貪著其好吃;吃到難吃的,也不在意其難吃,於是小乘的修行,在最終會形成一種」不妄想分別「的習慣,就如同將」前五識「、」第六識「變為一張白紙,來隔絕第七識對於世俗間虛幻之相的貪染,於是第七識的」執著「就變為」空白「,從而讓第八識變得清凈。不過小乘的方法,離不開那張白紙,也就離不開這種特定的思維過程,於是小乘就會執著」法「的存在,而做不到」斷法執「。
而大乘修行的內容,實際也是要建立一個屏障,來隔離第七識對於虛幻世間的貪染,只是這個屏障不是白紙,而是」佛性「,也就是乾脆把第七識對於」虛幻的相「的執著,變為對」佛性「的執著,也就是將對」妄我「的執著變為對」真我「的執著。如果用個比喻來比較的話,小乘的修行方法還是在向外看,只是閉著眼睛不去看外界的虛幻之相,大乘則乾脆轉過身,看自己的心內,看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大乘的修行上,」悟「佛性就非常的關鍵,如果」悟「不到,就不可能真正的建立起屏障。而這個」悟「就靠對於」空「的體悟,一直空到不能再空為止。在具體思維、行為習慣培養上,就會形成一種」諸相皆不著,只著」佛性「的習慣「,因為「佛性」本無相,所以執著「佛性」也就是「諸相皆不著」,像小乘的」不分別「這事都不著,所以大乘就能在」斷我執「的同時,也能」斷法執「,也就是能睜眼看外界,但是內心不會被外界染污。
因為大乘與小乘培養出的習慣不同,也使得大乘與小乘對待眾生的態度不同。因為小乘不悟佛性,於是也不見眾生皆有的佛性,所以對於眾生,阿羅漢是採用一種」眼不見為凈「的態度,既不見眾生的惡,也不見眾生的善,最終是趨向自我解脫的「自了漢」,所以小乘才被稱為」小「;而大乘則是能見眾生的佛性,並且只看眾生的「佛性」,而不去看眾生的」凡夫相「,於是就發心,一定要度眾生,讓眾生皆能成佛,也唯有此,大乘的修行者才能見自己心中的」佛性「,所以大乘講究」平等「、」慈悲「,「廣度眾生」,故大乘也就被稱為」大「。
在最終的修行目標上,小乘追求的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最終希望的是自我的解脫;而大乘追求的則是」成佛「,在解脫的同時,還追求任意自在,也就是佛菩薩的出世入世皆無礙,三千世界任逍遙。
講到這裡,我想朋友對於大乘佛教,多少能有個概念了,也能看出大、小乘的差別與聯繫。
說到我為什麼會修大乘,或者說我為什麼會學佛,完全是一種偶然。我在其他問題下說過,我這人過去是學理工科出身,是唯物論者,對於佛教的了解,完全是從哲學的外道角度去了解的,也覺得佛教的義理悲觀消極,有些地方也顯得不可信,所以我過去是不信佛的。不過在我人生最低谷時候,無意間看到一位佛教大德的作品,讓我豁然開朗。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其與佛教有關,不過後來感覺作品與佛教的輪迴有聯繫,才漸漸察覺其中佛之正法的義理,而且是與我過去對於佛教的了解,完全相反,於是我對於佛教的態度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選擇追隨佛的腳步,皈依了佛教。
其實我比較幸運,因為我一開始所接觸的,就是大乘佛教,並且在一開始就感到了佛菩薩的慈悲,於是對於」佛「也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而之後學佛的路上,也主要是碰到慧律法師、成觀法師這樣的大善知識,所以一直沒有走什麼歪路。其實就我自己的體會,如果想修大乘,首先,內心肯定要善良、正直,因為沒有善根不能成佛,甚至連阿羅漢都成不了,其次還要有」不忍人之心「,也即是慈悲之心,不忍見他人受苦之心,這也是我聽成觀法師講法時經常強調的,也只有這樣的心量,才能堪受佛的無上大法,要不然即使聽了大法,也不能信受。
對於朋友,真心的希望你能提起正念,放開自己的心量,發起大的誓願,那將來學佛時,也能對佛法體會更深,面對生活的困苦時,也會有更多的智慧去克服,也能讓自己生活越過越好,學佛的成就也會越大。
因為我本人的修為有限,所以我這裡是推薦良師給朋友,我在佛教上的所知所學,基本上是從成觀法師與慧律法師兩位身上學來的,其中成觀法師的說法,在」顯、密、性、相「上更為圓融,相對來說也比較難;慧律法師的說法,則比較通俗易懂,初學者可以從他的相關」開示「開始聽,然後再聽講經,最後再過度到成觀法師這邊。以下是相關的網址:
成觀法師大毘盧寺│臺灣成觀法師視頻講座在線觀看 - 佛弟子慧律法師http://www.wenshu.org.tw/index.php慧律法師視頻講座在線觀看 - 佛弟子希望以上回答,對於朋友有所幫助。先上結論:這個時代,離開打坐談實修的不是上上等根器,就是在耍無明!其它的,看什麼讀什麼做什麼,看你需求和愛好~
什麼是實修?當然不是知乎鍵盤實修。很簡單,佛法是修心的,能切入心的心起動念就是實修。但是,最簡單的東西也是最難的。
據說最開始的人,活著就是在修行。
後來,人已經無法從日常直接切入內心,所以需要打坐。通過打坐這樣的技巧觀心破相。而佛經,是通過文字相切入內心。再後來,人的色身更加粗重,經脈鬱結堵塞。打坐也雜念重重,無法切入內心。這時候,需要藉助一些功法技巧,藉助身體去修心。身心不二,通過修習氣脈,打通身體經脈,返璞歸真,身心回歸清凈。這樣重新通過打坐觀心破相,再切入日常起心動念。所以,實修對於這個時代大多數人,一定是從盤上你的腿開始。
不用打坐?有可能。不過你是什麼根器只有自己清楚,不用打坐的人多半生於佛陀之前的時代。
禪不在坐?說這種話的大概有兩種人,一是坐不坐都隨便,行住坐卧都是禪的人(如六祖)。一是壓根坐不住找借口的人。
為何現在幾乎人人打坐會腿疼,翻遍主要的佛經卻沒有提過?因為人家根本沒有這些問題!六祖也是,打坐壓根對人家就不是個事!就像現在大學生一片片,識字都不是個事!
現在有的人吹牛逼,不用打坐平時觀心就行了,你要是心真的清凈,因為身心不二你身體也一定清凈,經脈通透打坐不容易腿疼。否則你可能壓根不知道是心,你觀到的只是自我與無明!你只是在自圓其說!身體清凈與否就是檢驗心的好辦法!心沒法切入到清凈的狀態,讀再多佛經也是文字相,你的理解明白只是腦子的明白,而不是心的明白!尤其是那些邏輯,你只是明白的文字相,這些相停留在你腦子裡,日積月累,會害死人,把人推向文字地獄!你真的是動動腦子就明白的上等根器嗎?
總而言之,實修一定離不開打坐(雙盤)!
觀&照。
「我想了解一下大乘究竟是怎樣的?」
這得靠您自己找。
「修行內容是什麼?」
我個人是「觀。行。照。度」,就像這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以什麼為目標呢?」
起初是想知道佛究竟是什麼。現在反而糊塗了,沒目標了。就聽信兒,趕上啥是啥。
「而且,想要滅苦的話,其實上座部的解脫道已經足夠,當初您是因為什麼機緣,才選擇了大乘道的嗎?」
接觸不到啊。我第一本經是《地藏王菩薩本願經》。那時候也沒概念吶,什麼大乘小乘,南傳北傳的,就像不知道什麼聖經、基督、伊斯蘭、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現代交流電之爹尼古拉特斯拉一樣,沒概念。後來知道了,又放下了這些概念。糊塗嘛,神通變現嘛。我只了解在家學佛的態度擔起該擔的責任,認真工作,認真學習,用佛法為人處世,在實證中領悟真諦既然人無我,法無我,那麼總不能什麼都不做吧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修行方法,在家學佛有在家學佛的修行方法,各有千秋出家人學佛心無雜念,一心求道,有大把時間;而在家學佛最大的優勢就是入世間隨緣行善,邊領悟邊行善實證,這也是一種修行,我傾向於後者我一直認為,不僅要讀經,還要實證,這也是為什麼好多經文結尾都有眾聽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關鍵就是「信受奉行」四個字做到信受奉行,經文就已經鐫刻在心裡了
簡單說就是發願和做有功德的事情,然後迴向。目標當然是成佛。
大乘行人,一般不會去干預已經顯現出來的事情。不會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外界的顯現,果報已經現前,就隨他去吧,改變不了的。大乘行人,一般都是通過發願、功德迴向來幫助眾生,改善外界。功德有點象人類社會的錢一樣,基本上是一種推動力。佛號、咒都有極大的功德,有點象人類社會的銀行:-)
這個可以參考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最初是長者子,看到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千福莊嚴,為得此相好發願度脫罪苦六道眾生。之後為婆羅門聖女,見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廣求香華供具,供養先佛如來,以此功德救母出地獄。進而悟到救眾生的方法,再立弘誓願:盡未來劫,廣設方便,令罪苦眾生解脫。然後是光目女,為母發廣大誓願。若母能永離三惡道,誓願救拔罪苦眾生。最後還有一章是說布施功德,其實就是在說迴向的作用。
所以說地藏菩薩,有極大的願力,是專門幫助三惡道眾生。我們要向地藏菩薩學習,為父母發廣大誓願。
複雜一點,先通過聞思大乘經典,悟入佛之知見,然後修行悟入無生法忍,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證無上佛果。
這個層次是一定要看楞嚴經的,二十五位菩薩談自己的實修法門,其中最重要的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通過修耳根圓通,得十方圓明,就是開悟了,然後起修五十五位妙菩提路,誓願聞聲救苦。。。
占察善惡業報經「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痴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謝邀。
抱歉很久才看到這個邀請。我本人作為在家弟子,已經三皈依於北京龍泉寺(很多理工科高材生在此出家)學修體系。大致屬於禪宗的臨濟宗。大乘指漢傳和藏傳佛教。藏傳是目前最興盛的,從明星們積極拜上師的新聞可見一斑。目前的形勢下,漢傳佛教正在積極吸收藏傳和南傳的長處,比如龍泉寺在家弟子的講師課程里就有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每年龍泉寺也有結夏安居,很明顯這些都是不分宗派,集取百家所長的舉措。平時外地學佛小組的功課有:每周參加小組共修,每天有念經拜懺(我只念經,還未拜懺,主要是不太懂怎麼拜懺,而且家裡因緣也不具足)。非常重要的書《菩提道次第廣論》(再次強調一遍)。學誠法師的「人生三書」《感悟人生》《認識人生》《苦樂人生》漢傳佛教的主要經書也是將來要學習的重點。學誠師父非常智慧,提前預見到實踐的迫切性,成立了「仁愛慈善基金會」,有很多慈善項目,有興趣的話,可以搜索。
龍泉體系下的弟子,會參與仁愛慈善項目,如奉粥、助學、救助孤兒病兒、臨終助念、看望老人……其中有數不清的感人故事,都印證了師父「歷事練心」的教誨。如果只會念經,不知道如何自利利他,利益眾生,發菩提心,那肯定學不好大乘。希望更多人加入這個大家庭。安卓/蘋果商店下載「龍泉論壇」APP,點擊「學佛小組報名」很快就有師兄來邀請你進入當地學佛小組。(全國主要城市都已建立小組)問:大乘了義佛法,如來究竟義,只能與修行多年的僧侶相應,我們這些身在凡塵的弟子們,該如何信守?法我皆空的教義,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我們該如何具體履行教法,將修行融入生活,將生活變成修行的道場?
答:佛法,之所以稱為佛法,不與外道相同,在與他不落善惡分別見,不墮空有二邊見,不執生滅諸法相,隨緣性起,而落落清凈,不昧因果,而不掛因果,不舍世間,而於世間心中清醒;佛,是心靈本來的樣子,佛,是隨順身心煩惱,卻在煩惱思慮中,原本自在,清凈的自性,故而,佛不依相見,唯以智知,故而,佛只在自心,離心說法,皆同魔說,依如來究竟法,破我,人,眾生,壽者相,煩惱性空,本來解脫,習業熄滅,如來自現,自證聖智者名佛。
如何在生活中履行大乘了義佛法?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捨命的信仰才能完成的堅定,教法及其簡單,就是寬恕,懺悔,接納,這三條可不是你目前情感中理解到的,人性的美德,而是法界聖賢,諸神靈眾的法性標準。
寬恕,是在你身心遭遇毀滅性的打擊,侮辱,摧毀之時,你的心靈中沒有絲毫仇恨怨惱,你能發自內心的,擁抱傷害你,傷害你至親之人的仇敵,心靈不起絲毫憤怒怨毒,將渴望把自己剝皮抽筋的敵人,親切擁抱入自己懷中,猶如擁抱自己至親的愛人,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去成全他人的幸福,善良而柔軟的靈魂,溫暖而博大的心懷,奠定著如來國土的基石。
懺悔,是絕對的真實,是絕對真實客觀的,深入直面自己的良心,去毫不隱藏的,毫無畏懼的,將靈魂深處的骯髒,污穢,醜陋,殘酷,自私,貪婪,所有的心靈罪惡,曝光於天下,敢於將心靈深處維護自我的,任何一絲貪戀揭露出來,自己為自己開刀,將不符合佛理佛義的心靈動機,心性標準坦白出來,久而久之,真實坦白的心靈,自然而然就會,隨時察覺到,不符合心靈純凈境界的心念思維,純凈心不隨妄心牽引,叫做「觀」,心靈極致的信仰純潔,堪破心靈對自我慾望的維護,心無所掛,自在明了,稱為「照」,一切神通智慧皆由覺照心中流出。
接納,是心靈處於世俗凡塵中,能最大程度的做一個好人,做一個舍己為他,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好人,接納的表現,就是奉獻,為眾生奉獻出生命的所有,卻不從奉獻中索取一絲一毫的利益,心無所求,心無所得,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名接納!
付出所有,而不求回報,你的心就接納了不平等,接納不平等的心而無有冤屈,心心無掛,是名平等心。
接納仇恨毒害,而無有辯解抗爭,你的心就接納了宿怨因果,接納因果而心無取捨,心心無染,是名清凈心。
接納命運沉浮,不懼生死輪迴,你的心就接納了心靈自己,心靈在全然的接納中,融化了心靈累世所造就的妄想,七情六慾,愛恨情仇,生老病死,諸種體驗境界,都在純然安詳的接納中熄滅,於生死之中接納生死的清醒心,就不隨生死之妄想分別而輪迴,純然的接納,即裸然的解脫,接納生死的心,於生死之中無生無滅,接納命運的心,在因緣和合中無取無證,接納一切的心,熄滅接納的主體,於無來無去的當下,安詳中有清醒,清醒中是明晰,明晰離一切疑惑,離幻即覺,非幻不動,那就是不思議,不可說,極樂周遍,如如圓滿的佛。
- 修行初期
我們修行的初期,是要在我們的煩惱身心當中找優點。「哎,我是一個正直的人,我是一個善良的人,我是一個樂於布施的人,我是一個喜歡幫助別人的人。」尋找自己的善心,尋找自己真實的一面,尋找自己內心深處的寬恕和接納,這個是從修行起步開始。
修行到中期的時候,你內心的這種寬容、接納、善良、真誠,他連成片了,他形成你的整體人格的時候,他就開始和你累世的習氣就對抗起來了。你的習氣一定是為了自己的,保護自己的,貪婪自己愛欲的。你的習氣一定是攀緣你的六根的色聲香味觸法對境的,這個才能稱為習氣。
然後,這個時候,你就有了跟這些習氣去挑戰、跟他們叫板的資格了:我不跟你們走了!唉,你們出現了之後,我能夠看到你們。我接納你們,寬恕你們,理解你們,擁抱你們,但是我就是不跟你們走!你現在在第二步。
第三步的時候,等習氣越來越少,妄念越來越清凈的時候,你內心的寬容、接納、忍辱、慈悲、布施,他就會消散掉了。因為他失去對境了。你要去打人,你得有對手啊,你的對手都熄滅了,你打人的跟習氣對抗的這個正性的、正定的境界也就消散掉了。那個時候你的心就會展現出來赤裸裸的光明的一面,就像是虛空當中遍滿了陽光一樣,一塵不掛,一塵不染,這個是你的第三層境界。
安住的這個境界當中,在境界當中,對於你晴明朗照的覺受無取無舍,在光明當中,對於你的這些光明境界的智慧,無取無舍。在正定的、赤裸如虛空的這種圓明十方的境界當中,對一切境界無取無舍,任運自然。久而久之,這些境界他也就熄滅了。他熄滅的前夕,你會發現這些境界只不過是心識的一念妄動而已。妄動熄滅,境界熄滅,心體也就熄滅了。
一瞬間,你就從湖面的倒影就解脫了,你就從湖水裡面倒映著虛空的這個虛空相解脫了之後,那個就叫識陰粉碎了,大地平沉,世界粉碎。一瞬間,你的整個內在境界就像是解開了鐐銬的犯人一樣,那是一種自由的圓滿,那是一種極樂的喜悅,那是一種無生無滅、當下清凈的如如不動,就像是眼光一樣,能夠曉了萬物,卻不被任何所看到的事物改變了、沾染了它能夠見到一切的那個明性,你就進入到法界了。
進入到法界之後,那麼後面的這些歲月,對於你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法界裡面沒有時空的,無量劫的過去和無量劫的未來,在當下是盡遍知的。什麼叫正等覺呢?就是無所不知、無所遺漏、無所不在、無所不現。一切世界微塵國土、一切眾生煩惱、生死輪迴,皆是覺性的化現,但是覺性在一切化現當中,像是眼光曉了萬物一樣,清凈無染,不動不搖,無掛無染,無生無滅。
修行答疑
問:思維與心靈在修行中怎樣運用會比較如法?
答:覺知清凈的源頭,是無求,無得,無我,斷絕慾望情感對於外界的攀援,這需要戒律束心,何為戒律?渴望解脫,虔誠真理,是根本戒律。
若心靈攀援六根,升起境界,被境界左右,就是業風吹動,輪迴因果,這就是法身被煩惱習氣纏繞,因無明心起,因果束縛。
修行的初期,就是以情感去修行,用你的善替代你的惡;用你的無私,替代你的自私;用你的寬恕,替代你的嗔怒,用你的祝福,替代你的埋怨;用你的正心,替代你的色慾;用情感替代思維,從而凈化,轉變過去思維中,曾經形成的觀念,這就是實修。
習氣會隨著你的自我慾望,貪求減少,而慢慢退卻,思維就會展現出來清靜的面目,原始的動機,源自於心靈,動機,可以剋制心靈的波動,猶如船舵可以左右船的走向。動機,心靈,反覆的相互凈化,心就會空,動機就會減少緩慢,就會出現短暫的空白。空白不是沒有你了,沒有思維意識了,不是的,而是清凈覺明,透徹清涼的「照」,這就是見到了性光。
修行答疑
問:見性光然後呢?
答:見性光,即是心中無我,意識空凈的開始,就走向解脫生死的道路,是超凡入聖的開始,以後還有很多次第,這些次第我在文章中,詳細地講過,這些問題,對於真正渴望解脫生死的修行者,是無上珍寶,是用生命、心靈、靈魂,一生的時間去深刻體驗,去確實履行的,絕非兒戲。
問:「照」的存在感覺和太陽照耀大地的「照」的感覺相似嗎?
答:照——有點類似千百億太陽,同時照亮一件五平方的小屋子,纖毫可見,無漏洞知。
問:內心想選擇真理,可是真正選擇的時候大多是跟隨貪嗔痴,我應該怎麼做?
答:觀想死亡就在眼前,心靈深刻體驗無助絕望的黑暗,就能覺察一切慾望思維的虛幻,就能升起堅定清晰的信心。
問:日常生活皆為佛法,那麼在進食的時候,是關閉自己的味覺系統,以分解這些食物對自身心靈的侵襲,還是順其自然去體驗味道這些覺受呢?這兩種方法對修行有何影響?
答:放開你的心靈去體驗感受人間一切,去熱愛生活,去體驗生活帶給你的喜悅。大乘了義佛法,不是迴避生活,迴避社會,千萬不要將自己的心靈,與生活、世界隔絕,這樣的修行,你最終成就的,是精神病醫院的特護病房,還是加急的。
去用你的情感,熱愛他人,直至無私無我,奉獻犧牲,用你的心靈去體驗自然萬物,用真心純凈去感恩生命,感恩世界,感恩諸相,用你的慾望,去貪婪你見聞覺知的一切需求,千萬不要隱藏,做一個真實的人。
然後,用你的真心,慾望,情感,思維,記憶,覺知中,最清凈,最集中,最深刻,最虔誠純凈的心靈,去渴望真理,將真理作為你生命全部的唯一,以一心,替代萬心,你會發現,你的慾望在減少,卻非你自己強為;你的思維在清凈,卻非迴避思維;你的心胸在寬廣,卻非你強力忍耐形成;一切都是自然的,主動地。
中國有一句古話:最佳的防守就是進攻。對抗累世業障,最佳的方法就是去熱愛它,寬恕他,理解她,從而感化他,勸解他,直至改變她,這就是修行,最直接,最快速最見成效的修行。
2、詳解修行次第
在生活中,你體會到被因果命運束縛的無奈,你意識到,世間事十之八九都是痛苦。
意識告訴你的心,生老病死是眾生無法避免的災難,心靈想要解脫痛苦的覺受體驗。
你升起來出離心。
於是,意識尋找可以解脫痛苦的方法,你依據佛經思維人生,依據正確的思維,觀察身心體驗,觀察自我意識。
你依據正法,進行正思維,深入思維修。
意識深入,理性,如實的觀察心靈,觀察中會發現,左右意識思維的,並不是意識本身,而是心靈願望的動機。
意識體驗動機,安撫動機深處的焦慮,釋放動機深處的渴望,裹挾意識形成概念思維的心靈慾望,就會在心靈釋放焦慮,平息渴望的過程中,慾望逐漸減緩,清淡,消散。
不再被慾望牽動的心靈,就不再被概念記憶所欺騙,不被體驗感受牽引的心,逐漸從固有的思維意識模式中,解脫思維概念的束縛。
你進入了甚深禪定。
解脫了肉身思維,以及感受束縛的心靈,獨立而清醒,柔軟且自由,你會發現,心靈深處清醒的覺知,是可以脫離所覺知的,身心自我意識感受,獨自存在的明悟覺了。
明了的心靈,放棄對六根的貪愛,清凈柔軟的心靈,不再被焦慮恐懼的情緒所扭曲。
意識覺察到心靈從焦慮與恐懼中,純然的舒緩,安詳的釋放。
安詳平和的心靈,在固有的情緒體驗中,獨立於情緒體驗,而完整安寧,追求解脫。
安寧祥和的心,獨立於情緒感知,不被感受體驗擾亂的寧靜,逐漸脫離了意識分別編織的快速相續的概念記憶。
柔軟清澈的心,看到了意識,看到意識與思維的心靈清澈,不再是被意識概念,所帶動的情緒體驗,不再是由記憶概念,所編著的思維構架。
看到意識與體驗的心,不再被意識與體驗束縛。
固有的體驗與意識形成的記憶概念,猶如漂浮在湖面上的油斑,開始在清澈光芒的溫暖心靈中,身心自我,如同爐火上的奶油般,逐漸融化,分解,消散,熄滅。
覺性光芒由身心深處綻放,光明驅散心靈習氣昏沉,純澈普照,你進入了三摩地。
看到意識情緒的心靈清澈,隨著意識概念的僵化分解,以及情緒感受的固化消融,而由清澈轉化為清醒,猶如純凈的冰塊,轉化為純凈的泉水。
意識與體驗消融在觀察意識與體驗的純澈清醒中。
清醒脫離疑惑生滅,心離取捨分別,脫離分段生死,不入輪迴。
清醒中,並沒有所觀察的意識與體驗。清醒中,並沒有清醒的主體。
觀察,僅僅是由於所觀察的身語意,而被所觀察的身語意牽引的錯覺。
身語意熄滅於心靈清醒中,清醒隨著身語意的熄滅,觀察,猶如錯覺一念復甦。
完整的清醒,圓滿的明澈中,觀察與所觀者,猶如太空中一微塵錯念。
此處離變易生死,超脫六道輪迴,永斷三界生死。
你成就了本然三摩地。
心離所作,生死輪迴宛如空華,錯覺生滅融化在圓覺普照,純明無掛遍滿了十方三世。
心看到了心靈自己,看到自己的心靈,在心靈的看到中,自我猶如鏡子中的倒影。
心靈不再分辨對自己樣貌的取捨,取捨熄滅在心靈看到。
取捨熄滅了,由分辨自己,而呈現出的心靈明晰普照,看到也就熄滅了。
心無所生,亦無所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不可得即圓滿,無所得是如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輪迴即凈土。
萬物緣起性空,空不可得,是清凈不動法身;世界自心現量,幻性寂靜,無生清凈。
則法界變易生死,三界分段生死,眾生無明煩惱,皆是如來清凈隨順。
隨諸性起,無取無證,不變隨緣,緣起無生,所現如來法、報、化三身,慈航普度。
一切佛法成就,建立於一顆專註的出離心之上。
心靈對自我的覺察、離舍,是名持三壇大戒。
是心作佛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有陀羅尼名金剛心。能令眾生。一見一聞。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是諸眾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達自性。依佛修行。決定成佛。勝如頌讀金剛經三十萬遍。功德無比。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自心流出。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故名金剛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與眾生。心性一般。只因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有成佛者。有眾生也。——《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南嶽明心寺法語彙編
原帖轉載自立靈修行網
大乘佛教立足於菩提心,修學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內核。 可以研讀《入菩薩行論》。
菩薩四弘誓願體現著大乘菩提心的本質內涵,六度是菩薩修行的六大科目, 又叫六般羅蜜,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由這六度廣開大乘八萬四千法門,乃至恆沙數的法門。
《佛子行三十七頌》 作為一大乘佛子所應具有的行為 ,其中也包含了該如何修持。
- 01、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 02、貪愛親方如水動,嗔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 03、遠惡境故或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 04、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識客且遺身捨去,舍現世心佛子行。
- 05、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 06、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 07、自身猶築生死獄,世間天等能救誰,故於救度不虛者,歸依三寶佛子行。
- 08、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 09、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 10、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 11、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 12、彼縱因貪親盜取,或令他奪一切財,猶將身財三時善,迴向於彼佛子行。
- 13、吾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 14、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遙傳遍三千,吾猶深懷悲憫心,贊他德是佛子行。
- 15、縱人於眾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於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 16、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讎,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 17、同等或諸寒微士,雖懷傲慢屢欺淩,吾亦敬彼如上師,恆頂戴是佛子行。
- 18、雖乏資材為人賤,復遭重病及魔侵,眾生罪苦仍取受,無怯弱是佛子行。
- 19、雖富盛名眾人敬,財富量齊多聞天,猶觀榮華無實義,離傲慢是佛子行。
- 20、倘若未伏內嗔敵,外敵雖伏旋增盛,故應速興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
- 21、五欲品質如鹽滷,任幾受用渴轉增,於諸能生貪著物,頓時舍是佛子行。
- 22、諸所顯現為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知已當於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 23、設若會遇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雖現美麗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
- 24、妄執實有起憂惱,諸苦猶如夢子死,故於違緣會遇時,觀為虛妄佛子行。
- 25、求覺尚需舍自身,何況一切身外物,故於身財盡舍卻,不望報是佛子行。
- 26、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故於三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
- 27、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於諸眾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 28、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為利眾生啟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 29、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 30、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
- 31、若不細察己過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當相續恆觀察,斷己過是佛子行。
- 32、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減損自功德,故契大乘諸行者,不道人過佛子行。
- 33、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將退失,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 34、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諸行儀,故於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 35、煩惱串習則難治,勇士明持正念器,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摧壞是佛子行。
- 36、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恆系正念興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 37、為除眾生無邊苦,勤修諸行所生善,咸以三輪清凈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我的天。。。大乘菩薩道的實修難道不是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么?樓上所有的答案真的是「實修」么?還是現在的修行已經發展到玩玩文字遊戲,貶低貶低小乘就行了?
想著念經成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孝親尊師,修十善業,阿彌陀佛。
其實無所謂大小乘,只有唯一佛乘,所謂小乘也是針對一類根性眾生通往佛乘的一個方便階段,乃至菩薩乘也是方便,終至一佛乘。這在《妙華蓮華經》(簡稱《法華經》)里,對大小乘的產生原因做了很明了的解釋。不論小乘大乘——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更好些還——解脫都是依四聖諦,所不同的是對四聖諦的認知不同,就像同一個數學問題,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認知不同一樣。漢傳天台宗劃分佛陀一代教法為五時八教,其中八教中的化法四教分為藏、通、別、圓四教,即四個階次(藏是指三藏教,即阿含經系統,不是藏傳佛教),對應的四諦分別是,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和無作四諦。修行方法分別是,析空觀(以思維分析明了無我空性)、體空觀、次第中道觀和圓融中道觀。三藏教(即常說的小乘),由於不認為有個人人本具的佛性,因為我只是因緣假合的空,所以要離與法的和合,而證入不和合的無我空,所謂離生死證涅槃,這樣就離三界之苦,不再生死輪迴,入偏真涅槃。但由於認識不到本具的佛性,因而無法顯發佛性的妙用,不能籍此妙用幫助修行,所以只能老老實實的思維,按部就班的次第觀修,這種理念和思維模式,比較適合現代人善於分析思考的思維模式,所以越來越流行。三藏教也有菩薩道,所謂的小乘菩薩或叫藏教菩薩或叫權乘菩薩,這類菩薩修的是事六度(大乘菩薩修理六度),最後跟聲聞緣覺一樣證偏真涅槃,這類菩薩認知程度跟聲聞緣覺一樣,但是悲心較重,為了能入輪迴度眾生,所以不斷煩惱(煩惱斷盡就不受後有不入輪迴沒法度人了),三大阿僧祇劫才基本斷盡煩惱,再通過一百劫修褔慧證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最後一生現八相成道作佛度眾生(菩提樹下頓悟成佛時才斷盡煩惱,這種佛現丈六比丘身,為劣應身。通教是丈六金身,為勝劣應身)。所謂「三祇修褔慧,百劫修相好」,就是指這類菩薩。也正因為這類菩薩最後所證和聲聞緣覺相同,所以很多小乘人不願意作這類菩薩:明明能速入涅槃解脫,為啥要經歷那麼久,多沒有意義?但這類菩薩是入大乘的契機,佛之方便,三藏教人不知,所以謂沒有意義。另外藏傳佛教的上師們也總拿這個說事貶低漢傳佛教,說顯宗的菩薩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藏密能既身成佛,這是對漢傳大乘教理不通的自贊毀他,以小乘菩薩作大乘菩薩來看。通教則是帶小向大,前通藏教以接引,後通別、圓二教以勝進,所以叫做通教。通教修行為體空觀,知諸法當體即空,不假分析,直接入空,最主要的偈子就是《中論》的無生偈「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直接體解諸法本自不生的空性,所以從見地和觀修上根機利於三藏教人。因而通教四諦稱為無生四諦。藏教因為認為諸法一定程度上實有,生滅是苦本,要離生滅法而解脫,所以叫生滅四諦。修通教的結果,一種是接引利根藏教人,用體空觀修行,最後還是入偏真涅槃;二種就是勝進至別、圓二教的大乘菩薩位。別教,則是專對菩薩而說,不同於小乘人不知有本具佛性,但又不同於圓教的圓融見地,有別於前後,所以叫別教。別教叫次第三觀,先證空,後證假,最後不執著空假兩邊而證中道。此空非頑空,是空假不二的空,因而能空中出假,將原本小乘人害怕的因緣生滅,變為可以隨緣利益眾生的妙有,就像有個流行的比喻:最初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藏教人斷見思惑就證解脫,別教菩薩在此之上要斷塵沙惑,因為證假要盡知一切法的因緣,法相無量、眾生無量、因緣無量,所謂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叫無量四諦。雖然別教菩薩修行這麼多無量好像要花費很長很長時間,但是和藏教菩薩所不同的是,別教菩薩已經斷盡見思煩惱,度眾生是自在的,不被三界生死束縛,而藏教菩薩煩惱未斷,度眾生是種苦事,又因智慧不足,度眾生能力也大大受限,所以經中貶斥小乘菩薩說:豈有毒器而盛甘露。當然這是為了激勵小乘菩薩趣入大乘的方便教言。而藏教聲聞人,只是離因緣假而未見真實空,所以只是一種暫時的解脫狀態,非究竟的自在解脫。圓教則是了知空假中三諦圓融的道理,所謂空諦泯一切法,假諦立一切法,中諦統一切法,三諦相即,三一一三,圓融不二,非次第證,所以能直了佛性,所以別教為鈍根菩薩,圓教為利根菩薩所修。因為三諦圓融,不需空中出假、作意而為,當體即是佛性妙用,隨眾生緣自在感應,所以叫無作四諦。眾生既然本具清凈佛性,此佛性又具備不可思議妙用,所以眾生的解脫修行就不單單是一個靠第六意識思維這麼吃力了,只要於本有佛性相應,就能迅速解鎖開掛模式,猶如自行車變電動車一樣,而諸佛的佛性和眾生的佛性同體不二,所以才有求佛能得到感應,因此天台宗禮佛偈寫道: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因為有這樣的差別,大乘的修行方法就靈活多樣,可以針對不同類根機的眾生,開出種種不同的修行方法,可以次第修,也可以頓修,可以這個階段次第修下個階段頓修,即可以按著小乘的修法,比如安那般那,四念處等等禪修方法(當然修法可以類似,觀法要有所升級),也可以通過大乘特有的方法,比如念佛參禪等等(不要覺得念佛很low,那是有一整套非常深奧的理論支持的,大藏經中就有一類凈土藏,專門講念佛的理論和修法的),乃至誦經持咒,甚至拜佛唱誦都是修行方法,《法華經》講,一瞻一禮一香一華一稱佛名,皆成佛道。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小乘人看到大乘的一些方便修法,不知其道理所在,以為太神道太離譜,謂之迷信,不屑乃至誹謗。而所以修大乘法門的人,又對大乘根本教義不了解,又不系統學習,只是在方便上下功夫,跟人辯論也不契機契理,所以難免方便成下流,慈悲出禍害。如果想要搞清楚,對教法有個系統了解,建議看看天台宗的相關著作。天台宗從教理上到實修上都有詳細的講解,所以稱為「教觀雙美」。教理上可以看《天台四教儀》(諦觀大師作)《教觀綱宗》(藕益大師作),原文看不懂可以找近代當代天台宗大德的註解,比如諦閑法師,靜修法師,顯明法師,視頻講解有法藏法師,凈界法師等具體的修行方法,大乘各宗禪凈台密都有一套修行系統。天台宗指導實修的有,入門的《童蒙止觀》,數息法的《六妙門》,次第禪修的《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集天台宗大乘的《摩訶止觀》。以上,希望有所幫助。
北傳當今基本是禪宗、凈土的天下。
先說禪宗,北傳禪宗的禪定與南傳的四禪八定有不同的地方。北傳禪宗講頓證,就是只要在因緣具足的前提下,即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禪宗具有多樣性,六祖慧能之後禪宗便開枝散葉起來了。凈土講的是念佛往生。就是一味念佛,死後阿彌陀佛過來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南傳對念佛往生批判得很厲害。
但鄙人覺得,念佛跟打坐息數,不是一回事來的嗎?
假如說西方極樂世界,跟天堂一樣,只是人們安立的一個不可證偽的東西,是毫無意義的。但苦滅、涅槃阿羅漢果,不一樣是不可證偽的么?跟大乘安立的極樂世界又有何不同?推薦閱讀:
※壇經中講述了六祖慧能因為得到五祖衣缽而被同門追殺的事,如果確有其事的話,那佛門豈不是與俗世一樣不清凈?求佛之人如此強烈的執念,甚至比俗世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覺同修會是邪教嗎?
※佛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說無有說法?
※如何才能成為地藏菩薩的化身?
※末法時代是不是除了凈土宗,其他的宗派都極難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