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的閱讀習慣是怎樣的?

我今年剛入大學,我想養成閱讀的習慣,但是有的時候我會有很多困惑,比如:是不是同時讀兩本或幾本不同類型的求也是好的?讀書是不是有計劃最好,我所指的計劃是從大到小,大到我哪個時期還讀什麼書,哪個時期要讀的書有哪些類,小到我每天怎麼安排閱讀不同類的書籍 還有 一本書用多久讀完等等

一個好的習慣是不是可以不用那麼克制和固定,最重要的是不是心情舒暢愉快?可專業書籍僅求於此是不行的…

或許我本身的問題有些矛盾,好壞並沒有固定標準,但我還是想聽一下大家的看法,大家認為什麼樣的閱讀習慣會令自己收穫最大呢?


所有的書:

至少做到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不要同時讀,也不要換著讀,兩種方式都會混亂思維。】

比較重要的書:

至少做到讀第二、三遍。【讀的多了方知文筆、心中有數了反而越讀越快、越能注意細節、電影經常有人二刷三刷就是這個原因】

非常重要或者非常有價值的書:

至少有筆記。並且每一段時間翻閱一次筆記。


謝邀。先回答問題,再談談我對讀書的看法。

是不是同時讀兩本或幾本不同類型的求也是好的?

同時讀多本書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尤其是對於閱讀量大的人來說(每天5小時以上),同時讀多本書是能夠掌控好的(但是基本上也不會同時讀超過3本書)。但是這個方法對於閱讀量中等或偏下(每天4小時以下)的人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

主要原因是同時閱讀多本書容易對書籍結構造成混亂。每一本書都是按照提綱寫成的,越是優秀的書籍,提綱越是複雜,邏輯越縝密。同時閱讀兩本以上的同類書籍,是非常容易造成混亂的,如果你理不清楚書籍的結構,你很容易在讀書的時候失去對內容的理解,對書中的個例「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其實也很好理解,如果你一天讀書時間在3個小時(不算零散的閱讀時間*),有5本書,你一天最多只能讀2本書,意味著你每2-3天才會讀回你之前讀過的某一本書。這時候你的思路就是不連貫的。(註:零散的閱讀時間是指持續半小時以下的閱讀。這種短暫的閱讀不足以使我們構成一個連續的思考過程,因此不予考慮。)

同時閱讀多本書也是有貪多的嫌疑。讀書最怕的就是貪多,因為擁有大量的書籍就會造成一種閱讀了大量書籍的幻覺。我的手機或kindle里最多的時候擁有十幾本書,但是每當我認真閱讀完一本書的時候,我的書籍列表裡最多不超過3本書。一本好的書是值得讀很多遍的,如果你讀一本書,沒有想要一口氣讀完的衝動,也沒有想要再讀一遍的衝動,說明這本書並不值得你看(並非不是好書)。

第三點,也是間接回答第三個問題,如果讀一本書需要興趣愛好作為前提的話,一個人是很難對2-3個領域同時保持興趣的。所以,同時讀多本不同領域的書,是一個悖論。

讀書是不是有計劃最好,我所指的計劃是從大到小,大到我哪個時期還讀什麼書,哪個時期要讀的書有哪些類,小到我每天怎麼安排閱讀不同類的書籍 還有 一本書用多久讀完等等

讀書的重點是「書」而不是「讀」。除非你是希望通過讀書提高你的規劃能力,否則的話,還是回歸的書籍本身。你讀的是書,目的是能夠得到一個人不同於你的見解或對你的見解進行更全面的闡述。我讀書唯一的計劃就是——「拿起書來就讀,有時間就讀」,有時候實在沒時間,沒時間就不讀,不為了讀而讀書。

讀書之前你是不知道這本書的好壞的,所以每一次選書都是一次賭博。不僅讀書之前你不知道,甚至連讀完之後你都不知道這本書是好是壞。除非你博覽這一類的書,不然你根本沒有辦法分辨那一本書才最值得讀,更遑論規劃讀書的 「路徑」 了。你自己也不會知道你在哪個時期需要讀什麼書,這是我想說的。最好的建議應該是來自於領域的權威。他們對你該從哪一種書讀起會有更深的見解。

一個好的習慣是不是可以不用那麼克制和固定,最重要的是不是心情舒暢愉快?可專業書籍僅求於此是不行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永遠都不會錯。但是老師就是老師,它永遠不可能主宰你學習的過程。我在剛剛的回答中提到一個觀點,就是越優秀的書,提綱越複雜,邏輯越縝密,後面再補充一句—— 讀起來越困難。專業書籍應該就是所謂的「好書」。這種書往往就是「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需要你「費腦子」的好好思考。閱讀專業書籍感覺枯燥乏味,主要是因為你沒有跟上書的思路。往往你需要思考兩步的問題,書中一步就帶過了。好像你在解數學題實在不懂然後去看答案,發現答案就一行一樣讓人抓狂。但是這不是書的問題,是讀書的人的問題,是應為你的基礎概念不牢,缺乏批判性思考等等原因,說白了,就是水平不夠所以讀不懂。莊子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就是這個道理。好比在《牛奶可樂經濟學》和《產業組織理論》兩本書中,對於經濟學的大學生,讀《牛奶可樂經濟學》變得非常容易,而《產業組織理論》就不那麼容易理解。但是對於經濟學的博士生,他們對《產業組織理論》的閱讀,往往就相當於經濟學的大學生讀《牛奶可樂經濟學》一樣容易,這是由於博士生的知識量和分析同類問題的能力都比大學生要高,所以理解更深刻。對於書中分析問題省略的步驟,也足以 「 腦補 」 出來。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我對第二個問題的解釋:你在讀書之前是不知道這本書的好壞,所以每一次選書都是一次賭博。因為選難度較高的書就會讓你感覺費解,但是選太簡單的書又不足夠吸引你,所以選擇一本符合你知識水平的書非常重要。我在學習經濟學的時候讀曼昆的書,跟我學完微觀幫我弟弟補習的時候讀曼昆的書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當我學習完,經過足夠的練習,我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於是再讀曼昆的書,就能理解為什麼他要這麼設計每一章,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樣的,我剛開始讀英文雜誌的時候和現在讀英文雜誌的感覺也是不同的,剛開始時覺得是每一個詞都明白,但是讀完就是不知道這個文章說什麼,漸漸的就能掃讀,跳讀一些關鍵詞來獲取文章大意。這兩個例子都是說明你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與你閱讀質量是相關的。

談談我自己對閱讀的看法:

- 冰心的 「讀書好 好讀書 讀好書」 總結的很精闢的。尤其是 「讀好書」。伯牙撫琴,流水知音。音樂是一種媒介,書籍也是一種媒介。媒介是信息的載體,只有信息的質量才是媒介質量的決定因素。一本網路小說,就算是印在小葉紫檀木做的紙上,也不能被稱作傳世的經典。戰國老子一段殘破的帛書都被諸多學者拿來研究。儘管一本好的書未必是最合適你的書,但是與好書為伴如同與良友交談,雖然初時晦澀,但細細咀嚼仍受益匪淺。

- 讀書是最耗費時間的一項運動,所以不要一味的跟時間較真兒。讀不懂就慢慢的讀,想不明白就慢慢的想,如果盡信書(只是把獲取知識作為閱讀目的),不如無書(不如不讀書)。

附:選擇書籍最好的辦法

首先、考量推薦人的資質

- 這個推薦人(網站)是否足夠權威推薦這本書?

推薦人在薦書領域的資質

推薦人在這本書說在領域的資質

- 這個推薦人(網站)的偏好是否和我相同?

推薦人是否曾多次推薦過我喜歡的書

推薦人是否對某個事物(理論)有偏見

其次、了解推薦原因

- 這本書講的是什麼?

- 這本書為什麼值得推薦?

- 這本書是如何闡述理論的?

然後、閱讀目錄和導言

- 導言一般是作者解釋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 目錄一般是作者想要解釋怎麼寫這本書

最後、試讀

「 有人可能不理解,讀書還有試讀嗎?確實有的。正如我所說,如果一本書不適合你的話,無論它是不是好書,它都是不值得看的,至少目前來說不值得看。與其對一本不值得看的書浪費時間,不如去尋找你感興趣的領域和話題。讀書不是一個工作,至少對大部分人不是。」

- 這本書我感興趣嗎?

- 這本書提到的觀點我認同(反對)嗎?為什麼?

- 這本書的觀點如何應用到我的生活(研究)中?

祝好


謝邀。

好久沒有寫回答了。

其實我感覺現在大家都在讀書,然而也都因為閱讀而感到恐慌和焦慮。

書單太長,讀不完。

書太艱澀,讀不完。

書讀完了,全忘了。

還有一個恆久困惑,

讀完了書,又怎樣?

讀一萬本書也不能令你膚白貌美大長腿,花容月貌時光逆,呼風喚雨金手指,霸道總裁愛上你。

但,多讀書總是好的。

讀書不能太功利。

培養閱讀習慣,首先要有的是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空氣和水一樣不可缺的東西。

然後,我該說正經事了

a:合理自己選擇自己的書單。

題主是大學生,首先要看的是專業書。

研究生時,導師教導一位跨專業考研的同學補課,把《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提到的重要作品通讀一遍就行了。

其實,我認為這句話適合很多專業。

找到本專業的「史科書」,將其提到的重要作品按年代順序找來通讀。

如果認真努力的話,四年時間……也是遠遠不夠的。

b:但一個初入門的小白,讀不懂怎麼辦?那些書貌似寫得是漢字,但連起來完全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讀累了,換一本。

很多書其實是互為補充的,互相解釋的。

實在不行,課本總看的懂吧!課本上一定有提煉出來觀點,去對照,去尋找佐證。

然後,一定要記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一般是摘抄、思維導圖、讀後感三類,我的建議是都做。

c:讀過的書忘了怎麼辦?

如果是好書,重讀。

如果是為了應付考試,根據筆記複習。

如果是自己並不喜歡的書,忘了就忘了。


你必須先讀書才有這些疑惑。

好的閱讀習慣視個人的需求和目標而定。

如果你要考試,那就有好的為考試而閱讀的習慣,多看幾遍老師劃的重點,並搜索足夠多的題目,和同學討論某些知識點。

如果你是為了寫一篇論文而閱讀的話,知乎很多大牛比如@安時 她的有篇答案專門講了,學術閱讀,把摘要摸清楚。

再如果,你是無目的而閱讀,正如我自己大學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對什麼領域感興趣,要做什麼事情,那就徹底把自己放逐,怎麼讀都行,什麼書都可以讀,甚至成功學的書我讀過不少,《影響力》《羅賓遜》《秘密》。心學如王陽明、王船山也讀了點。

心理學也讀了很多,網上的書太多了,下了幾十G看到哪個標題喜歡就讀哪個,比如有這樣的書《惡,為什麼吸引人》,《手淫史》。

有時候,讀書進入困境了,我就讀些講讀書的書《閱讀的故事》《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讀書最有效》。

總之,你得先讀,才能有習慣。

在開始階段,內容往往比方式重要。why和what比how重要。

當然,看人了。

也有的人習慣特別好,讀書總是慢慢得讀,靜靜地讀,一本讀完再讀一下一本。

還有的人,讀一頁書就用上3、4個小時,我一哲學系同學是這樣讀,他說,讀哲學書,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過程。

所以,總而言之,得看你讀什麼,為什麼而讀。

當然最重要的,你得先讀,然後再有--什麼樣的閱讀習慣是好的閱讀習慣。

不過,我覺得有兩個閱讀習慣屢試不爽哪中場合都適用-至少對我來說

一是做筆記,電子筆記,手寫筆記,粉筆筆記,照片筆記都行。

二是讀完後,跟人吹牛。


書不一定要買!建議在沒課的時候,到學校圖書館借閱會很方便,還能順便在圖書館自習,還很安靜。

去轉盤網|網盤搜索引擎|網盤資源搜索下載網站

課餘書單如何選擇?

1. 學會選書,可以參考網上的大學階段必讀書目,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進行精讀;

2. 循序漸進,逐步補充專業知識相關及拓展知識的書單;

3. 中外名著、小說、散文類,可按興趣酌情選擇;

4. 每季流行書單,閑雜書等可借到宿舍,權作談資;

5. 借閱雜誌、報紙可略讀,一帶而過。

本科生必讀的三十本經典(人民日報)文章

大學期間必讀的100本書

美國10大頂尖大學生們必讀的10大書目(美國新媒體Quartz)

人生必讀的書_一生必讀的書

哪些方法讓讀書效率高?

每日充分利用零散時間讀書,在線閱讀要排除干擾,儘可能快地讀完,兼顧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來選擇精讀還是略讀

長期不間斷地閱讀做讀書筆記,把好內容摘抄下來,也不至於讀完很快會忘記它,讀後還能分享與交流反饋。


對於沒有形成固定閱讀習慣的人:

最好的方法是去書店,找一本書,坐一下午,讀完或讀不完都好,走的時候,挑一本感興趣的書買回去。

其次是戴上一個隔音的耳塞,找一本不太厚的散文或者小說,午後坐在太陽下或者傍晚坐在檯燈前,讀完讀不完都好,結束的時候,喝杯牛奶或者咖啡。

再其次是先買來一堆書,給自己定個目標,一個月或者兩個月讀完,然後在睡前看看書架,挑上對眼的一兩本,讀完讀不完都好,困了就去睡個覺。

再其次是買一個kindle或者其他的閱讀工具,在公交車上、地鐵上、火車上等,看看讀了一半左右的書,讀完讀不完都好,下車的時候,記得裝好它們。

再再其次是躺屍在床上的時候,打開手機,去網頁或者閱讀APP上看幾章有趣的文字,讀完讀不完都好,憋不住的時候,起來放鬆一下。

最次是告訴朋友們,我要變成一個愛看書的人,然後隨手翻開一頁書,讀完讀不完都好,裝不下去的時候,帶朋友去擼個串。

P.S.根據你提的問題來看,不像是有良好固定習慣的學生,所以別看那些太繁雜的閱讀方式。

比如:做筆記,寫感想可能會讓你覺得讀書太累;讀經典、史哲可能會讓你感覺迷茫;在固定時間讀固定的書可能讓你覺得做起來太困難。

先讀起來吧,習慣這東西,一定是自己養成的最合適。

P.P.S.要是讀書少的話,可以先讀以下書單(答主男,可能偏男性視角一些):

四大名著;金庸系列;東野圭吾系列;王小波系列;余華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


首先看目錄知道書本框架,圈出重點關注章節,同時產生問題;

然後是帶著問題看重點,邊讀邊給自己答案,書評在此時產生;

接著總結書本,最好以腦圖方式複述你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看豆瓣書評,博採眾長,集百家說法,自成一體。

完成以上步驟,你就會想對書說:「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里~」


《閱讀十「遠」》

1,遠離只讀言情小說的人;

2,遠離只讀勵志書的人;

3,遠離只讀雞湯的人;

4,遠離咪蒙的擁躉;

5,遠離武志紅的擁躉;

6,遠離書評情緒化的人;

7,遠離總曬書單的人;

8,遠離總要別人推薦書的人;

9,遠離只讀五十萬字以下書的人;

10,遠離問閱讀意義在哪的人。


用不勉強自己的方式去養成閱讀習慣

日常上下班途中,地鐵里總會有一道年輕人閱讀的風景線,有的拿著kindle,有的拿著帶有淡淡香味的書本,有的使用手機,我在出差之前也是每天從14號線始發站開始找一個位置坐下,閱讀著知識類書籍,時間也是恰好我讀完一小節就到達朝陽公園站了,非常之滿足,覺得新的一天又是滿滿的熱情。

我開始讀書大約也就是新年前後,這個也是得益於老東家的部門文化,鼓勵同事之間多閱讀,多分享自己的新的見解。

最開始的一個星期,是早上6點起來看一小時書,因為那時候我做地鐵要倒15號線和5號線,碎片化時間不足5分鐘,沒有辦法閱讀,只好早起閱讀了。

堅持一周後,我能夠再下班後,在自己座位上讀上一小節書,也能夠在晚間臨睡前讀一小節書,不在拘泥於是早上,中午,或是晚上,也不被地點所約束,只要碎片化時間超過20分鐘,我都可以自然而然的讀一會兒書。

我沒有很強的堅持力,不能像羅胖那樣每天早晨堅持發語音,我想他的內心其實也是抗拒的,而他有很強的堅持力,很是佩服。我的堅持力不如他,我也沒有去抵禦內心對於早起讀書的抗拒,我選擇了放過自己,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堅持閱讀。

養成閱讀習慣不難,難的是找到適合你的閱讀方式.

養成習慣後,我發現了什麼?

閱讀要遵從自己需要

我很清楚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閱讀,那些不需要閱讀的朋友也無需勉強自己,你不讀書,你可以去健身,可以去旅行,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或者沒做過的事情。

人們也並不是喜歡有閱讀愛好的人,而是喜歡他們在做一件自己認為很酷的事情,很酷的事情有很多,你不需要拿閱讀這件事去死磕,結果只能是,你的堅持卻沒有收穫,走了個形式主義。

閱讀要選擇「有趣」的內容

有趣的內容對於每一個讀者都是不一樣的,我一個朋友很喜歡國民時期的文章,她會覺得很有趣,而我就不同,我更喜歡跨時代性的文章。

有趣很多時候是伴隨著有用處的,朋友喜歡國民時期的文章,她自己也能寫出同類型的文章,我拜讀過幾篇,文風有國民文學大家之風範。

如何尋找有趣的內容呢?關鍵詞其實是「圈子」,朋友喜歡國民文學,就會有自己的文學圈子,和各類文學類公眾號有約稿。圈子是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你從很小的地方先進入到圈子,然後看看圈內人都關注什麼內容,你可以嘗試關注,也可以和大家分享最近都在讀什麼書。

社群基礎很好的話,可以嘗試交換閱讀,互相郵寄自己讀完的書籍,也可以分享電子版書籍,慢慢的在圈子裡做分享,你就有了自己喜歡的,並且覺得有趣的內容了。

如何尋找適合的閱讀方式?

每一個人適合的閱讀方式不一定相同,適合的閱讀方式是在時間,頻率,地點,閱讀內容上都得到平衡,讓自己舒服的閱讀,而非勉強自己去和內心的抗拒作鬥爭。

時間上來說,我建議可以嘗試早起,午休,晚上下班,或者臨睡前都去嘗試閱讀,起始階段的抗拒是正常的,你至少要堅持一周,然後再去調整閱讀的時間。你若喜歡固定時間點那就固定下來,你若能接受碎片化閱讀,那就可以和我一樣,只要有20分鐘以上的空閑時間,都可以嘗試閱讀。

頻率上來說,我是每天拿起書本的次數不會超過三次,每次閱讀時間都控制在閱讀一節到三節文章的時間,我會保證自己閱讀的內容得到吸收消化,而非大量閱讀,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內容消化能力」去調整閱讀頻率。

地點上來說,我只要是坐著或者站著,沒有人跟我聊天,我能夠安安靜靜的看會兒書就行,地點不重要,環境和周圍人群很重要,閱讀時,最好不要被打斷,斷斷續續的閱讀很難體會到文章的深處。

閱讀內容上來說,大的方向定下來以後,在微信公眾號,和書籍里都會有大量符合的內容,內容不難找,如果你需要互聯網電商,創業,心理學,行為學,產品以及運營類書籍,可以去我的公眾號(職場運營控)里回復「書籍」,即可得到我保存的數百篇經典書籍。

如果你不喜歡用眼睛看書,你下載完PDF版書籍之後,可以用PDF MARKUP這款軟體進行聽讀,可以調整閱讀速度,缺點是人聲的閱讀沒有太多的情感區分,但是普通話很標準,感興趣的話可以嘗試。


1壞的閱讀習慣是什麼?

2別太在意讀書,與人交流、去做不比閱讀差

3習慣養成、注意力養成,是成功學大師雞湯寫手們的佐料!你會按照個人習慣生活很長時間,即使你堅持了幾天所謂的好習慣

4相信看別人推薦的書、書單、書評,你都會忍不住去看書,看一點或者看了好多,然後忘掉

5別給作者出版社書商送錢了。你只需要讀一兩本書就覺得自己很牛?

6酷愛讀書的人應該明白有哪些知識與技能是不容易在公開出版物上找到的,但是有些讀書人誤以為什麼事都在書裡邊

↑→純屬扯淡,為什麼要閱讀?為什麼閱讀還要習慣?明明我就是不讀書的!明明不需要閱讀習慣,更別提好習慣! 還是抱著手機來得舒服!


量變到質變。


推薦閱讀:

為什麼閱讀量少的人閱讀速度慢?看書多的人往往能一目十行?
為什麼說「少上知乎,多看書」?
中文系應該如何讀書?
有那麼多好書,讀不過來怎麼辦?
看書究竟有什麼意義?

TAG:閱讀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