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有哪些比較常見或者著名的恐龍?各有什麼特點?
01-08
1、埃雷拉龍:又叫黑瑞龍,是速度很快的肉食恐龍
2、始盜龍:是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恐龍之一,目前普遍認為其為雜食性
3、腔骨龍:又名虛形龍,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
4、板龍:被人們熟知的最早的大型草食性恐龍,喜歡群居
此外還有南十字龍、原美頜龍等等
糾正一下一些回答中的誤區:
1、水生爬行動物與翼龍類並不屬於恐龍,一些朋友的回答略有跑題
2、翼龍類在三疊紀末侏羅紀初只演化出了幾種小型翼龍,如蓓天翼龍、雙型齒翼龍等,且主要以昆蟲為食,無齒翼龍這種大型翼龍在白堊紀才出現
三疊紀持續了5200萬年,恐龍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出現。早期恐龍體積較小,比較有名的是始盜龍。始盜龍生存於2.30億年前至2.25億年前。生活在南美洲, 體型較小, 長約一米,重約11千克, 後肢粗壯, 前肢較短, 一般兩足行走, 有時手腳並用。可能是雜食動物, 牙齒極其古怪, 前牙呈樹葉狀,類似於植食性恐龍,後牙是鋸齒形的,像鋒利的餐刀。
好像和始盜龍看起來差不多的艾雷拉龍
晚三疊紀出現了較大的理理恩龍,於1934年在德國發現,並以德國科學家雨果·呂勒博士命名。理理恩龍擁有和後期的雙脊龍一樣的頭冠,但頭冠只有兩塊骨頭支持,所以並不結實,這也是它們的薄弱環節。理理恩龍長約5.15米,重約400千克,在當時是一種較大的捕食者。還保留著一些早期肉食恐龍的特點,比如它們的第四指和第五指還存在,但已經逐漸退化。 也是萌萌的小短手的理理恩龍此後出現了巨大的板龍,板龍長約6至8米,以植物為食,一般四足爬行,有時也可以靠後肢站立來取食高處的枝葉。板龍的牙齒和上下頜的結構並不適合於咀嚼,所以它會吞下石頭,石頭在胃蠕動的幫助下碾磨食物。板龍是歐洲最常見的恐龍,已在西歐超過50個三疊紀砂岩層被發現,有超過100個的標本和數十個保存良好的骨骸,其中大部分是長頭板龍。板龍在我國有一個親戚——祿豐龍,祿豐龍分為兩類,許氏祿豐龍和巨型祿豐龍。許氏祿豐龍高約2米,長約5.5米,而巨型祿豐龍比許氏祿豐龍還要大三分。
板龍復原圖三疊紀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恐龍,就是地球上最早的會飛的爬行動物—無齒翼龍(光聽名字就感覺不是什麼好鳥)翼龍身上沒有羽毛,靠皮膜飛翔。早期的喙嘴龍較原始,它們有牙齒,頭骨較重,飛行能力較差。 會飛的無齒翼龍推薦閱讀:
※現在恐爪龍下目和鳥翼類的分類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
※請問這個是什麼生物化石?
※微博上霸王龍的真容是真的嗎?
※隔壁與泡沫板哪種構造先生長?
※古生物化石如何看出是哺乳動物還是爬行動物?
TAG:史前生物 |